佛说十善业道经 6
丁七、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
绮语指一切不具实义的语言。它对人毫无利益。绮语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斗争、争论的语言;以爱乐心受持、读诵外道典籍;身心被苦受逼迫而发出伤叹、哀愁;戏笑、游乐、爱欲等的无意义语言;在众人当中,谈论某国的首脑如何、内阁如何、国家如何或者战争、欺诈等等话题;还有说醉话、颠狂话、为求得名闻利养而说邪命语等等。
上面讲到了“读诵外道典籍”,这里提醒大家:不要一说到外道,就认为是古印度各式各样的邪门宗派。其实除了佛教以外,世间各种各样的学说、思想都是外道,而且是十分低级的外道,因为当今时代所谓著书立说的学者们大多数不信有前生后世、善恶因果,抱持“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论。如果我们跟随、崇拜这些所谓世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名人,对于讲述毫无意义轮回话题的世间书籍、影视、新闻、网络论坛等等,以非常喜爱的心读诵、谈论、为人讲说,这就是在造作绮语恶业。这也是很多人埋头造恶却丝毫不觉察的地方。
如若能认识到说绮语是在造恶业、有非常恶劣的果报,从今以后坚定地远离绮语、唯一只说有意义的语言,那就会成就以下三种决定。
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
是哪三种决定呢?第一个是:决定为智者喜爱。
现在信息时代,确实是绮语满天飞!人们平常谈论的是如何享乐、如何竞争、如何增长贪欲、如何邪淫、欺骗、如何玩物丧志,都是无实义的泡沫语言。这样的语言正在成倍增长,人们却在里面埋头造恶,浑然不觉。比如一上网就是几小时的聊天,讲的都是世间话题,这就是在放纵口业!
如果谈论的无非是这些世间享受、玩乐、体育、影视等无意义的事,就只是与愚者为友,不会得到智者的喜爱,因为世间话题只会加深内心的迷乱,沉沦于无尽的生死轮回。
宋朝黄庭坚居士以前喜欢作艳体诗。法秀禅师呵斥他说:“你以绮语引动天下人淫心,不怕入地狱吗?”黄庭坚惊悚、忏悔,从此立志勤学佛法。
与此相似,从人们口里唱出流行歌曲,满口情情爱爱,也就是在放肆造绮语恶业。谈论男女情爱之事,或言情小说、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也全是造绮语恶业。想想看,说这些无意义的绮语,能让善知识、善道友欢喜吗?其后果是不是使自己在轮回中陷得更深?
我们要知道,邪想属阴,想多了就面不华色。当口里唱着“情情爱爱、缠缠绵绵”时,心已经堕在邪思妄想里。唱多了会一脸阴气,一个个都“酷死了”。现在是情歌流行的年代,多数人家的好儿女都把身心给唱坏了。比如,不断声嘶力竭地唱,在心里生起了多少邪思妄想,识田里种下了多深的恶业种子。一切都由自心造,这样造出来的人披头散发、摇头晃脑、目光斜视、满脸冷酷、一身邪气,纯朴、善良早就被恶业吞噬光了。
目前对人们来说,网络、电视是助成绮语的最大助缘,只要心连在上面与之同步,就会从口中源源不断地造出口恶,内心也因此严重受到染污,这也是现今人类内心急剧恶化的主因之一。
接下来再举两个事例:
宋朝的光孝安禅师,一次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正倚靠栏杆谈话。最初有天神在旁护卫、倾听。许久,天神离去。之后来了恶鬼唾骂他们,又扫除他们的足迹。禅师出定后问了他们,才知道两个人起初讨论佛法,随后聊起家常,后来谈论财物供养。禅师从此一生再没说过世俗的话。
古代的宏智禅师,一次与一僧征诘公案,不觉大笑。其师丹霞淳禅师严厉责备他说:“笑这一声失去多少好事?!你不知‘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吗?”宏智恭敬下拜,信受师父的教言。从此即使身处暗室也不敢轻忽放逸。
我们应当这样反思:我说绮语对成就佛法能起什么作用?是帮助成就?还是障碍成就?稍微观察就知道,在开口说绮语时,心已经失去觉照,落在无明中。如果不加约束地肆意造绮语业,就会不断地增加障垢,结果不必说开悟成就,连身心起码的清净状态也会失去。所以开悟成就的基础就是严格持戒。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修持离绮语的善业道得到的第二个“决定”,就是当别人有疑惑询问时,能以智慧如实地回答。
“如实”,就是按照事实做出回答,只说事实本身,不杂其他无关、无用的话。
说多了绮语的人往往问东答西,做不到如实回答,就是因为他的心性被绮语的恶业势力障蔽,做不到神知妙应,不能在他人提问的当下做出如实的应答。反过来,如果切实修持离绮语的善业道,唯一说有意义的语言,就常常与智慧相应、与真心相应,以此为因行,至修习纯熟时,就能任运起用,面对疑问,都能以智慧神知妙应,极为敏捷地做出如实回答。像这样就是在自身上修到了第二个“决定”。
所谓修,就是日常按照善法的要求做串习。这里修的项目就是远离绮语,每次只说有意义的话。修的成果就是能开发本有的语言能力。所以修持十善并不是束缚人性,使人更加不自由,反而是消除恶业障蔽,使心性显发出本具的能力,这会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
说绮语其实就是在毁坏自己、给自己不断地增添业障。每一次说绮语,就是在心田里种下了语言障碍的种子,这样的种子种多、种深了,果报成熟时,就会出现严重语障。比如:语无伦次、啰嗦含混、语言没有内涵、没有力量、不能精细表达、不能一语击中要点等,像这些都是放肆造口业的后果。
就像在一片土地中种满杂草种子,到了因缘会遇时,就从地里长出密密麻麻的杂草;放纵口业大说绮语,也就是在识田里不断地种下负面的语业种子,每一个种子都有感果功能,到了因缘成熟时,就以种子的力量,只能毫无自在地说出一大堆杂乱语言。
如果小孩刚学说话时,教他不断地乱说,养成了习惯,他就只会说粗鄙下劣的语言,这就是造成了语言残废。有人从小学别人说结巴话,说久了自己也成了结巴;有人爱说下流话,说惯了张口就来。这些在在都证明语业的作用不虚,怎么说话就怎么感果,所以一定要护好自己的口业。
这部经最要紧的话:“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一定要结合在自己修正身、口、意的任何方面。比如结合在修正口业上,就应当昼夜恒时观察口业,不使口业有丝毫染污夹杂。能够这样认真地修,就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无论是对于现前的工作、生活、修行,还是利益众生,都会出现很好的缘起。修行就是在这里修!每句佛法都应当在自身上修出来,这样会越修越好,现前就能得到增上生,这叫“日新又新”、“变化气质”或“改变命运”。
如果能像这样切实地修自己身口意,那么修一天就有一天的效验,修一月就有一月的进步,不是等到几十年之后才见效,而是很快就见效,改得快的当天就见效。比如听了这部经就开始改正自己,那么身、口、意的状况很快就会改观。相反,只喜欢空谈高调,从不在自身上反省、改正,那充其量也只是谈论佛法,而不是修行佛法。这样谈得再高也和自身的离苦得乐了不相干,学得再多也不可能有丝毫成就。这不是佛法有什么过失,而是自己的过失。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第三个是:决定在人天中有最殊胜的威德,毫无虚妄。也就是语言句句有深义、有威力,成就了言教威重的功德。
一个人不断地说绮语,就像废品公司不断地生产语言废品一样,说多了使自己语言丧失威德。也就是语言里有太多绮语杂质杂在里面,使得语言没有价值。所以,既然有一张嘴供人说话,就一定要说有意义的。胡说乱道养成习惯了,就会出现很多语言障碍。比如,语言没有断定的威力,讲了半天表达不清;再比如很多人说一大堆话,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听完之后不知道他讲些什么,这多半也是串习绮语造成的语障。
总之,放纵绮语就会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失坏语言威德,而远离绮语才会再现语言的威德。以上宣说了离绮语善业道所成就的三种决定。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能做到回向无上菩提”,是指要立志发誓彻底去除语言上的恶习,来显发佛性本有的不可思议语功德,在立下这一大志之后,就能做到把一切修离绮语的功德,不断回向无上菩提。以此为因,就使得每一份功德都成为成就佛果的资粮,将来成佛时就会如愿以偿,得到凡是言语授记皆不唐捐的功德。(就是不论授记众生未来的成就、世界的状况等等,都毫无虚言、决定应验。)
丁八、明离贪欲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大家都希望人生得到自在。怎么得到自在呢?就是把心里现有的贪欲从十减到五、从五减到零,之后就逍遥快乐、无不自在了。无论对什么人、事、物有贪欲,一定会成为这种欲望的奴隶,身口意会像奴隶一样被贪欲驱使、毫无自在。
比如对名、利、财、色有贪欲,为贪欲驱使,令人成天费尽心思,寻找各种途径、使用各种手段去求取。求不到时心里闷闷不乐,求到了又生怕被别人夺走,失去了更是忧愁失落,这样内心一直处于患得患失当中,就是自己的心被贪欲套牢了。心上有一种贪欲,就已经被一条绳索绑住;如果绑了五条、十条,就成了毫无自在的欲望奴隶。所以只有省心才能自在,远离贪欲就开始省心、把心上缠牢的一条条绳索解开了。脱离了贪欲的缠缚,身心会顿时恢复自由自在。从此以后,生活轻松、不再沉重!
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离贪所得的五种自在是指哪些呢?第一、得到身口意三业自在。就是远离贪欲之后,不论身体做什么、口里说什么、心里作意什么,都安闲自在。
“诸根具足”就因而言是指六根清净,就果来说是指六根健全、具有活力。
这里有个故事:佛在世时,有个婆罗门的女儿艳丽无双。婆罗门悬赏:如果有人能指出他女儿的丑陋,就赏给他一笔金子。结果90天里无人应试。他就带着女儿来佛这里,佛呵斥说:“你女儿没有一点好的!”阿难说:“女孩长得很好,佛怎么说她不好呢?”佛说:“眼不看美色才是好眼,耳、鼻、舌也是同理,身不著细滑才是好身,手不盗别人财物才是好手。这女孩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著细滑、手喜欢盗人财物,所以没有一样好。”
故事反面的意思是说:如果眼等诸根没有对色、声、香、味、触贪婪耽著,那就是拥有清净的六根。对此我们可以直接在自身上做个转变,以前对五欲像飞蛾扑火般地贪著追逐,结果使自己六根不净。比如偷了东西就成了不干净的手,看了美色就成了不干净的眼,听了淫声就成了不干净的耳,像这样,失去了清净六根;现在不去逐取五欲,使身心远离贪染,诸根就开始恢复清净。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由纵欲会使得诸根功能严重退化。比如住在深山中的人清心寡欲,往往耳聪目明、身体健壮,即使到年老还精力充沛、身体硬朗;而红尘中贪欲炽盛的人未老先衰,很年轻就耳聋眼花、精力衰竭。尤其当今时代的人类放纵六根、贪逐五欲,使六根功能退化得更快速: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很快成了近视眼;耳朵经常用耳塞打手机、听MP3、听刺激的声音,听力大幅下降;舌根尝各种零食、有毒食品,也遭到严重损坏;意根日夜不断地分别,心识变得浮躁、狂乱......
只有大家迷途知返、使自心回归到正位,六根才能恢复活力。如是以远离贪欲、具足诸根的缘故,身心就会具有定力,三门就能安宁自在地运转,也就从原来“贪欲奴隶”的状况中摆脱出来,重新当家做主人了。
这里又可以讲一个公案:
民国有个理发匠,住在南京郊外的花岗岩附近。他每天挑担子上街去给人理发,收入达到了两百文钱就收摊回家,因为每天的饮食只需要这么多。其余的时间,他就到花岗岩的报国寺去拜佛、念佛。他念佛时专心致志,眼睛不看其他地方。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回到家里。报国寺的老和尚见他非常虔敬,偶尔留他吃一顿午饭,他也终究不答应。
有一天他知道自己时间已到,决定往生西方,就沐浴换衣,之后端身正坐,叫儿子请老和尚来助念。老和尚刚刚走到他面前,他就合掌念佛、坐化生西。
这位理发匠不贪五欲,所以就不被五欲所缚而有身心的自由。他把精力都用在最有意义的修法上面,平平安安地办好了净业,临终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第二、修持离贪的善业,能自在享用丰富的财物,而不会遭到任何怨家或盗贼的抢夺、窃取。
如果远离贪欲,就不会生起羡慕、谋求、占取别人财物的心,结果给自己带来财物的自在,不被任何怨贼夺取。也就是说,在享用财物上完全随意,根本不必操心财产会被损坏、夺取等。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第三、福德自在,也就是随心所欲地获得和支配一切财物。
因果上的定律是:有贪就少福,离贪就多福。而且越是离贪,福德就越大;最后毫无贪欲,就什么都不缺少。
这里注意观察自己心上的状况。要体会到:当我们内心的贪欲越来越炽盛,心就会抓得越来越紧、心量狭小,最后除了所贪的对象之外,什么也见不到、考虑不到。
由此了知悭贪完全是自私的,会让心完全封锁、无法纳入其它,所以招感的恶报就是贫乏求不得苦。比如以悭贪业变现出饿鬼的身体和贫乏的环境,生活极其艰辛、下至一滴水也难得到,即使得到一点,细小的喉咙也难以受用。这都是因为以往悭贪,总想把东西紧紧地握在手心,不许丝毫放出,紧抓不舍的相就是阻止进入的相,所以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不舍就不得,也是一语道出天理。
到这里再从反面观察自心,要看到心不吝啬、慷慨大方时,整个心就是张开的,没有什么要抓牢,以这样向别人敞开、放舍的心,以后就随心所欲、什么都能自在拥有。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第四、王位自在:果报成熟而将来做国王时,种种珍奇妙物由臣民奉献于座前,应有尽有。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
第五、果报丰厚的自在:指行善不亏人,如果修持离贪欲的善业,结果所得到的东西比预想的还要好上一百倍,原因就是以前心里没有悭贪、嫉妒。以上是离贪所感的五种自在。
同样在自心上体认观察:被悭贪、嫉妒所缚时,心就显得非常狭小、封闭;而远离悭贪、嫉妒的缠缚时,心就开阔、广大,仅只这一点心使得感果的力量非常巨大。
就好比一盏灯,如果不想让人分享它的光明,用灯罩把灯盏罩在里面,那就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里发光;如果完全撤掉屏障,灯光就顿时遍满了广大空间。同样,只要我们把人为设立的屏障撤掉,把自己的所得施舍别人、对别人的所得真心随喜,那就是大展心量,也就会大增福德!
总之,福德随心量而定,心量小福德就小,心量大福德就大。没有被贪欲障蔽,就能发出极大善心,使福德无量倍地增长。所以心无所住而行布施,福德就如虚空般无限广大。
下面讲一个“地上天福”的故事:
古印度频婆娑罗王有个大臣叫“树提迦”。他家拥有无量财富,一切受用自然而来、不费人工。
有一天国王坐朝时,忽然刮起大风,一块白细纱手巾飘到大殿前面,不是世间凡物。国王拿起来展示给大臣们看,大家都说:“这是国家兴旺之兆,是天赐的祥瑞!”只有树提迦沉默不语。国王问是什么缘故,树提迦回答:“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是臣家擦拭身体的毛巾,挂在水池旁边,风偶尔吹到殿前了。”
过后几天,又有一朵五色金花,大如车轮,飘落在王宫大殿前。国王又一次召来树提迦询问,树提迦回答:“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是臣家后园萎落的金花,风偶尔吹来的。”国王大吃一惊,接着对树提迦说:“我想到你家观赏游玩,带二十万人来,你家容得下吗?”树提迦说:“随大王的意思。”
国王问:“哪天去好呢?你能事先做好准备吗?”树提迦回答:“无论哪天到,都不必准备。臣家有自然的床席,不需人铺;有自然的饮食,不需人做;自然端来,不必召唤;吃完自然撤走,不必回头。”
于是国王带领二十万兵众从他家的南门进入,见到三十个童子,长得非常端正可爱。国王问:“这是你的儿孙吗?”回答:“这是臣家守门的奴仆。”
国王又往前走,到了内阁门口,出来三十个童女,颜容端正。国王问:“这是你的妻女吗?”回答:“这是臣家守内阁的仆女。”
继续向前,走到堂前,只见白银为壁、水晶为地。国王以为是水,害怕得不敢前行。树提迦说:“这些东西都坚固无比,不会被损坏。”就带着国王登上去,又请国王坐在金床上,面对着玉几。
树提迦的妻子从一百二十重七宝帐里徐徐走出,对国王作礼。正举头时,眼里自然流泪。国王问树提迦:“你的妻子为什么不高兴?”回答:“闻到国王身上的烟气,所以才流眼泪。”
国王说:“贫民燃脂,诸候燃蜜,天子燃漆,漆没有什么烟,怎么会出眼泪呢?”
树提迦回答:“臣家有明月神珠,挂在殿堂上,昼夜光明朗照,不必火光。”
在殿堂前有十二重高楼,广大壮观,看东面时能见到西面,国王就在里面周遍地游览,不觉已经过了一个月。大臣纷纷奏请国王回朝。国王没有回家的意思,又在园林水池里游玩,一晃就又过了一个月。
树提迦在国王即将回宫时,以绫罗彩缎供养了随从的二十万人。国王与群臣谋议:“树提迦本是我的臣子,他的舍宅、妇女怎么比我的还好?我想带四十万人讨伐夺取,你们认为如何?”群臣说:“可以!”
国王就带着军兵把他的住宅包围了一百重。没料到从门中忽然走出一位大力士,举着金杖一比划,四十万人马全部扑倒在地,不能再前进。
树提迦乘着云母宝车,出来问大家:“你们想站起来吗?”大家说:“想站起来!”树提迦举手一挥,人马全都站起来了。国王知道无法以强权夺取,就只好撤兵回宫。
后来国王和树提迦一同去见世尊,问起树提迦前世的因缘。佛说:“无量生世之前有一位商主在山道上行路,遇到一位生病的僧人,商主以敬爱之心供养僧人房屋、饮食和种种生活用品,让他受用不缺。商主做供养时,心里祈愿:‘愿我来世得受天上自然的供养;又愿我早日成就佛道,救度三恶道的众生。’由于他宿世做了布施,所以今生住在地上人间却能享受天福。当时的商主就是树提迦,当时的病僧就是我。”
这里要认识清楚树提迦因地怎么做、果上又得到哪种善报。他实际是在行布施、离贪的善业。比如在遇到病僧时,毫无悭吝地尽量为病人提供饮食、住宅和一切生活所需,然后对所作的功德以发愿印持。如是种下了善业种子,在时节因缘成熟之际,就变现出极为广大、殊胜、圆满的福报,虽然他的身体安住在人间,却以离贪的大福德力享受到天上胜福,不必劳作而自然拥有,种种珍奇妙物称心如愿。
这样的福报是他一手修来的,所以只有他能享受;国王无权享受,无论怎么动用武力也夺不走丝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如果修离贪欲这条善业道,能把所积功德回向于无上菩提,以后成佛时就作为三界最尊贵的福田、成为无量人天恭敬供养之处。
修大乘的行人一定要追究:我现在修离贪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此应有深远的考虑。为了成佛、成为三界无上的福田,能确立这样的志愿,就会朝着这一伟大的目标努力进取、会尽心竭力地在“远离贪欲”这条善业道上实做实修、会力求使自己的心量尽可能地扩大、尽可能地施舍,又自觉地将所得功德往成就无上菩提方面回向。在自心上按这样的方式操作,就能积聚起广大如虚空的无量福德。到成佛时,自然显现无量大福德聚所成就的如来色身,成为三界无量众生恭敬供养的无上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