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今初】
由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是遵循印度戒香寺传讲佛法的方式,因此此处的“道次第引导”分四个步骤:
一、为显示法的根源清净,而开示造者功德殊胜。
二、为使学人对于本教授生起恭敬心、尊重心,而开示本法的殊胜。(开示造者和法的殊胜之处,能引发学者的信心及听受此法的意乐。)
三、交待如何讲闻具有这二种殊胜的正法。(“二种殊胜”,指造者殊胜和法殊胜。)
以上这三步是传讲最初阶段的关键,做到位了就有传法良好的开端,由此正式传讲,讲闻双方都能成就大利益。
四、此后是正式开演如何以教授引导学人的次第。
丁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分二:一、总说 二、分说造者殊胜
戊一、总说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1]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总体上说,这部道次第教授,即是至尊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中的所有教授,特别说,开演道次第的教典是《菩提道炬论》。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2]共称胜阿底峡。】
因此,《道炬论》的撰造者,即是此处“显示造者殊胜”中的造者,他就是大阿阇黎胜燃灯智,特别共称为胜阿底峡。(这是格鲁派大成就者金刚持的解释,此句不能解释成《道炬论》的造者为本论造者。)
戊二、分说造者殊胜分四: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 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四、结文
【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今初】
首先解释受生殊胜。
己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
【如拏错大译师所造《八十赞》云:“东萨贺[3]胜境,其间有大城,谓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为有金幢。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等支那国王。”】
拏错大译师为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在他撰造的《八十赞》中描述尊者受生的情形为:
在圣境印度东方的殊胜国境里,有一座名为“次第聚落”的大城。城中有一王宫,由无数金幢严饰,故称“金幢宫”。王宫极其高广,城中的受用极为富饶圆满,国势强盛,堪与汉地国王媲美。(仲敦巴尊者所著的传记中描述:这座大城中,有一亿人口,游乐的园林有七百二十处,洗浴处有二万五千处,多罗树有五万六千棵,从四面围绕全城。大城有七重城墙,城中有三百六十座桥梁,金幢有二万五千座,王宫中的金顶有十三个。)
“受用位饶盛”,即受用丰饶、国势强盛。
【“其国王善胜,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即现至尊师。”】
该国的国王名为善胜,王妃名为吉祥光,生有三子,名莲花藏、月藏和吉祥藏。太子莲花藏娶了五个妃子,育有九子,长子名叫福吉祥,是当时一位大智者,称为陀那喜。善胜王的小儿吉祥藏,即比丘精进月,善巧密法,证得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次子月藏王子,即现今的至尊上师阿底峡尊者。
己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 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今初】
阿底峡尊者成就的殊胜功德,分为教、证两方面阐述。
庚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分三: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二、修学密宗之情形 三、出家修学内明
辛一、通达共同明之功德
【如《赞》云:“二十一岁中,善巧六十四,技术[4]及一切,工处善构言[5],及一切诸量[6]。”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内外四共明处,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
如《八十赞》所说:“尊者从3岁至21岁间,善巧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及一切工巧明,也善巧声明和因明。”这是说,尊者在21岁之前,学习内外道共同的四种明处,均得彻底通达。不但是大五明中的共同四明,就连世间的小五明也通达无余。
【特如大卓龙巴云:“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大卓龙巴所说,尊者在15岁时,只听过一次《正理滴论》[7]。当时和一位聪明戏论外道展开辩论,结果胜伏对方,美名遍扬。
问:此处应当专门叙述尊者佛法上的成就,为什么说世间方面的成就呢?
答:大乘佛教是真俗圆融、救世利他的大教,身为菩萨,不但要有通达胜义的智慧,还要有通达世俗的智慧及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按照各方面的必要来说,为了调伏不归信佛教者,菩萨应当寻求声明和因明,具备了语言成就及以理辩论的能力,才能调伏外道和世间人,引归佛教;为了摄受已归信佛教者,菩萨应当寻求工巧明和医方明;为了令自身觉悟,菩萨应当寻求内明。总之,为了成就一切种智,菩萨应当遍学五明,若不勤学五明,圣者也难以证得一切种智。
辛二、修学密宗之情形
【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毱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
在黑山道场,有一位名叫罗睺罗毱多的上师,是瑜伽自在的尊者,亲见欢喜金刚本尊,并获金刚空行母授记。尊者在其座前请受一切灌顶。
经十三日,罗睺罗毱多上师昼夜为尊者降下教诫法雨,并取密号为智密金刚。
【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
21岁至29岁期间,尊者在多位获得成就的上师座前,修学金刚乘教典教授,所学均善巧无余。这些上师中,有哲达日、菩提妙、阿哇得得哇等。
一晚,尊者梦中在班智达自在称上师座前,听受了密续十万零四百五十一颂。之后,他想:“密宗方面只有我最通达了。”当时,空行母们在梦中向他陈示他前所未见的许多密宗经函,由此摧伏了傲慢。
辛三、出家修学内明
以下叙述上师、本尊劝请尊者出家的情形。
【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8]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
此后,上师阿哇得得哇及诸本尊——黑日嘎、度母及释迦佛等,或于醒时,或在梦中,劝请尊者说:“你若出家,对圣教和众生能作大饶益。”依此劝请,如《八十赞》所说:“汝亲教师共称是加行道位的菩萨。”尊者当时祈请大众部一位获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名为“戒铠”的持律上座,为亲教师,正式出家,法名“燃灯智”。该年,尊者29岁。
以下叙述尊者出家之后学习内明的情形。
【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9]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10],极善根本四部[11]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
尊者在29岁至31岁期间,学习法相乘内明上下诸部,尤其在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了《大毗婆沙论》,对根本四部——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正量部的教典,极为善巧,就连诸部作受食等种种细微的取舍之处,也能毫无杂乱地无余了知。
由此可见,尊者不但精通大众部的三藏,而且对上座部、正量部及一切有部的三藏也都通达无余。不必说经律论三藏大的方面,就连声闻十八部彼此之间的差别,比如受食法、净水法、缘起法、戒律得舍等方面的微细差别,也都毫无杂乱地完全了达。
“受食”,即佛陀为遮止比丘的盗心,制定比丘必须在他人给予的情况下,方能接受饮食,不能擅自而取。
以下总结尊者所得的教功德成就。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由此,阿底峡尊者度越了自他诸部宗义大海的彼岸,因此是于一切教正法中的关要,无倒无余通达的大智者。
“自他诸部宗海”,指自部佛教内明的学处和共于世间其他四种明的学处,或者说,自部指中观自宗,他部指实有宗。“度越宗海彼岸”,是指自部和他部的一切宗义,悉皆透彻无余。
庚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分三:一、戒学之成就 二、定学之成就 三、慧学之成就
辛一、戒学之成就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
阿底峡尊者获得证功德的情形,分别有戒定慧三学的成就,首先讲述尊者的戒学成就。
总体上说,佛陀一切圣教法可归摄在经律论三藏宝中,其中,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因此,证圣教也必须摄入戒定慧三学中。其中戒学,在佛经至言及释经密意的论典中,数数称赞是定慧二学等一切功德的依止之处。因此,在修习定慧二学之前,首先需要具足戒学增上的证功德。
经论中,数数称赞戒为一切功德之基,如《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比丘珍爱经》云:“戒为一切功德基,戒为成就菩提因。”《亲友书》云:“佛说戒为众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情即人畜等有情,非情即草木等无情。)”
【其中分三。】
戒学证功德,分为成就别解脱律仪、成就菩萨律仪及成就金刚乘律仪三种。
【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比丘,持律上座我敬礼。”】
尊者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赞》所说:尊者自从入于声闻乘别解脱律仪之门后,护持净戒,有如牦牛爱尾,在具足梵行的胜比丘持律上座足前,我(拏错译师)恭敬地顶礼。
【谓其正受圆满比丘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著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上颂是说:自从尊者正受了圆满的比丘戒后,严谨守护所受律仪,其护戒的严密,如同牦牛爱尾,若有一丝尾毛挂在树上,即使见到猎人将要夺走性命,也宁可舍命,护着尾巴不断。像这样,尊者即使对很轻微的学处,也宁可舍命,护持不犯,何况所受持的重大学处,必定无少违越。由于护戒极其精严,成为戒德圆满的大持律上座。
曾有人问尊者:“您出家后,去过俗人谈论世间法的场所吗?”
尊者答:“他们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从没有去过。”
又问:“曾有亲戚来您这里吗?”
答:“有过一次。当时我劝他们修功德,他们听不进去就离开了,其他没有来过。”
尊者从不用手接受女人的东西。由于持戒精严,身体所具的戒香,远处都能闻到。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
成就菩萨律仪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赞》中所说:尊者自从入于波罗蜜多门后,具有清净无垢的增上意乐,以菩提心不舍一切有情,在具足智慧和大悲的尊者足前,我恭敬地顶礼。
“增上意乐善清净”,指善能清净唯求自利的小乘意乐,具足一味利他的大乘增上意乐。
【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
尊者总的方面有修习以慈悲为本的菩提心的众多教授,特别方面,曾依止金洲大师长时修习二种最胜教授,也就是由弥勒菩萨传授给无著菩萨的教授,以及由文殊菩萨传授给寂天菩萨的教授。
金洲是地名,相传为印尼的苏门答腊。以地名尊称大师为“金洲大师”。尊者从印度起身,航海历经十三个月,才到达金洲。从此,在十二年里,与金洲大师连枕共住,在上师座前总的听受了菩提道教授,特别受学《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集菩萨学论》、《入行论》等不共教授,清净增上意乐、修持自他相换世俗菩提心的不共教授。
【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如《八十赞》中所说:“能弃舍自身利益,而以利他为重,是我师尊的妙德。”意即,尊者内心发起了爱他胜己的菩提心,而且以愿菩提心所引的行菩提心,圆满受学广大的菩萨行,修学、受持、随行所有六度四摄的学处。由于行持贤妙,能不违越佛子的所有制限。
尊者来到藏地之后,由于他心中真实生起了菩提心,因此无论谁看见都相信这是一位大菩萨。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护三昧耶,不越制限。】
成就金刚乘律仪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赞》所说:尊者自从入于金刚乘门之后,观见自身即本尊,成就金刚心,为瑜伽自在的尊主,修成密法而不外露,严护三昧耶戒。在如是成就金刚乘律仪的尊者足前,我恭敬地顶礼。
“自见天”,指尊者见自身即本尊,成就生起次第功德;“具金刚心”,指尊者成就圆满次第,即成就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瑜伽自在获中者”,是总赞尊者为瑜伽中的尊主;“修密护禁”,是特赞尊者如理守护三昧耶,不违越制限,“修密”,即相续中成就密法功德而不显露,“护”,即如理守护三昧耶,“禁”,即禁止与三昧耶相违的行为。
【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这也如《八十赞》中所说:由于尊者具足正知正念,从没有作意与戒相违之事,慎护心念,心无谄诳,因此从未以犯戒罪垢染污内心。
“非戒”,即与戒相违之事。“正念”,是对所修习的教授明记不忘。《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正知”,即能觉知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状况。“谄诳”,“谄”即内心谄曲,隐藏自过,不作如实发露,“诳”即欺骗他人。
以下总结尊者所成就的戒学功德。
【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如是,尊者于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律仪的净戒学处,不但勇悍纳受,而且按照各种所受的学处,随行防护,不违越制限。纵然稍有违犯,也一定以各自还出的仪轨立即忏悔还净。要知道,尊者如是的清净传记,为一切通达圣教扼要的智者们所爱传唱。我们也应当跟随诸正士而修学。
以上从三方面显示了尊者成就戒学的功德,即勇于纳受净戒,受戒之后严谨防护,稍有违犯立即还净。如同尊者本人说:“我自从入了别解脱门后,微细过患也未染上;入了菩萨乘,对菩提心的学处,出现过一两次过失;入了密宗金刚乘,虽然犯过很多过失,也都立即忏悔了,从没有不作忏悔而让罪业过夜。”据说,尊者走路出现了恶分别时,也立即取出一个木制的曼茶罗,如法忏悔。
辛二、定学之成就
【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尊者的定学成就有共与不共两方面。“共”指由寂止门,获得堪能心。(堪能心,即于所缘能任运安住之心。)“不共”指具有极为坚固的生起次第。又尊者在三年或六年当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邬金空行刹土中诸空行母的讴歌之声,心中也有所忆持。
“共”和“不共”有两种解释:一、从内外道的角度解释,由奢摩他门获得堪能心,是属于内外道共同的定学成就,而具足极为坚固的生起次第,则是内道不共的定学成就;二、从显密教的角度解释,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的奢摩他,是显密共同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具足生起次第,是密宗不共的成就。
“极稳”,即在生起次第方面,并非初步境界,而是修持已到极为稳固的境界。“三年或六年”,是由时间单位制定不同,而得出的两种计算结果。按照达兰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古印度有计十二月为一年,也有计六月为一年,有这两种算法,故说三年或六年。“明禁行”,瑜伽士为增上明觉能力,行持常人不能做的行为。
辛三、慧学之成就
【成就慧学中,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尊者成就慧学的情形也有共和不共两方面:“共”,指显教获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指密宗获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八十赞》所说:按照密乘教法衡量,尊者显然已是加行道位的菩萨。
以上生圆二种次第的成就,分别归摄在不共定学和不共慧学中。这也是从主要方面宣说的,也就是,主要从一缘安住所观的角度,把具有生起次第归摄在定学成就中;主要从修持不坏智慧光明分获得三摩地的角度,把获得圆满次第三摩地归摄在慧学成就中。
己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一、从阶段而言 二、从功德而言
庚一、从阶段而言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二、藏中所作事理
【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辛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阿底峡尊者一生所作的佛教事业,分为前期在印度所作的事业,及后期来西藏之后所作的事业。先讲述尊者在印度时所作的事业。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
在尊者的传记中记载:有一段时间,尊者住在印度大菩提寺,修持慈悲和菩提心。那时候,每年在印度金刚座都有内外道聚集一处,举行大型辩论。凡是辩论败方的寺院和人,都要改归胜方所有。
有一次,从印度南方来了一位持有十三把伞盖(伞是得胜的标志,十三把伞表示获得十三次胜利)的外道师,找到尊者挑战说:“你现在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教的教主,我们公平辩论,失败者要改入胜者的教派。”尊者一口答应,并请国王等作证明。结果尊者轻而易举就折服了外道师。外道师把十三把伞盖全部供养尊者,并顶礼尊者出家,入于佛门。他的徒众也都改信了内教。
第二年,又来了一位持有七把伞盖的外道师,也败在尊者脚下。
又有一年,有一位手持五把伞盖、极为擅长因明和声明的外道师来邀请尊者辩论。尊者答应了。
午饭过后,布置辩场,内道在左,外道在右,国王坐在中间作证。当时,无数人集会围观。
在辩论的最初阶段,智者们都能听懂。辩到中间时,只有三十个人能明白。此后,能听懂的人逐渐减到只剩下十五人、十人、五人,最后辩到极深细处,只有辩论双方能理解。
外道师恐怕难以取胜,就提出声明中一颂的意义向尊者问难。尊者当时不能立即回答,就对外道师说:“请稍等片刻。”说完,起身进入寺院,在度母像前虔诚供养、祈祷,得到度母加持,忽然了解。尊者走出来应答,外道堕负,供养伞盖,顶礼出家。
以上讲述了尊者在大菩提寺三次以法胜伏外道住持佛教的事迹。
下面讲述尊者在印度住持圣教的情形。
【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自部上下圣教”,指佛教自部上层中观、唯识的圣教,下层有部、经部的圣教。
就连佛教内部上下圣教未能了达、颠倒理解、具有疑惑的诸多垢秽,尊者也以智慧力善为清除,使得圣教得以兴盛弘扬。因此,佛教一切诸部不分宗派,都一致崇奉尊者为顶严。
【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如《八十赞》所说:在大菩提寺的一切集会中,于自部或他部具有过失的恶宗,尊者均以狮子吼声无余摧破。
【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12]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13]全住,尊部无傲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14],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在能飞城中,有二百五十位出家众,在戒香寺中,有不到一百的出家众,根本四部全都具足。尊者从不傲慢高举。当尊者已经成为摩羯陀地方所有寺院佛陀四众弟子的顶上宝珠,而贵为十八部顶严时,一切四众弟子都在尊者座前受教。
那时候,在戒香寺殿堂前面的墙上,右面画有龙树菩萨的圣像,左面则画尊者的画像,表明尊者的功德等同龙树。又在殿堂的左右壁上,分别画了通达五明的智者和成就者,而尊者的画像画在二壁中,表明兼具智者和成就者的功德。按照印度当时的规矩,寺院的钥匙归属大智者掌管,尊者持有18把钥匙。后来,临去藏地时,钥匙已拥有108把。可见尊者在印度弘法利生的事业极为广大。
辛二、藏中所作事理
【藏中所作事理者。】
尊者来藏地之后所作的事业情形。
【天尊师长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扎瓦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
西藏人称隔代关系为叔侄。“天尊师长叔侄”,是指阿里王智光和菩提光祖孙二人。“洛扎瓦”,义为译师。“贾精进狮子”、“拏错戒胜”是译师之名。“如其次第”等,即先是智光派精进狮子去印迎请,后又有菩提光派拏错再次迎请,由这两次迎请,才最终请到阿底峡尊者。
西藏前弘期的佛教,经过朗达玛摧残之后,虽然在逐步地复兴,但还存在很大问题。一般的佛教徒,多数重视密法、轻视显教,尊重师长教授、轻视经论教义,另一方面也有人尊重戒律、毁谤密法,使得显密之间势同水火。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修行没有次第,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本功德时,就径直趣向高深密法,没有通达诸法真理、仅仅依密法的文义行持诛杀等的恶法。
当时的阿里王智光心怀重整佛教的愿望,召集阿里地方十岁以上的童子,进行考试,选取其中上等智慧的七人,令他们学经出家,并配给每人两位侍者,一同派往印度求法,迎请能饶益藏地有情的大德。
到了印度,21人中有19人死于热病,只剩下宝贤和善慧两位译师。他们学好了显密佛法之后,就花钱请人代为询访大德,但没有找到可以迎请的人。
后来,他们来到戒香寺,向人打听是否有能利益藏地的大德。
有人说:本寺有一位以王子身出家的胜燃灯智,是一切佛教徒的顶严,末法五百年的第二遍知,可是你们不能迎请,此外没有人能饶益西藏。
两位译师虽然知道尊者的功德极大,但都不敢迎请,只好返回藏地,向智光国王汇报了当时印度对佛教的看法及迎请大德的经过。
他们说:“由于众生有根性利钝、福慧深浅等的差别,佛陀便应机施设大小、显密等诸宗教法的种种次第,实际上,一切佛法的义理互不相违。在印度圣境能够饶益藏地有情的大德,唯有戒香寺的胜燃灯智。这位尊者是一切佛教徒的顶严,如果能迎请到西藏,就可以饶益藏地无量有情。戒香寺的智者们都如是授记。”
智光国王听了这番话后,打消了全部疑惑。当听到阿底峡尊者的功德时,他内心生起了极大敬信,下定决心迎请尊者。因此,他重新请来了译师精进师子,交给他十六两黄金和很多零散黄金,又配备一百多位眷属,一同去印度迎请尊者。
译师和他的眷属们风尘仆仆,终于来到印度戒香寺。译师向阿底峡尊者供献黄金,并表达了迎请之意。尊者说:“我去西藏,只有两种原因:一是为黄金而去,但黄金对我毫无用处;二是我已具有了舍自爱他的菩提心,而我也没有。因此,我不去西藏。”说完把黄金还给了译师。
译师拉着尊者的衣角悲哀哭泣,再三祈求尊者应允。尊者终究没有答应。
印度天气炎热,藏人多不适应。一同前往印度的译师眷属大多数因热病而丧身,所带的钱财也快花光了。尊者说:“你们藏人委实令人悲悯。”
后来译师回到藏地向智光国王禀告:自己没有能力迎请阿底峡尊者。
智光国王安慰他说:“译师不辞劳苦,不惜身命,迎请不到也没有办法。现在可以迎请一位尊者以下的大德。”于是译师又带着五六位眷属,重新前往印度。
智光国王为了准备迎请阿底峡尊者的顺缘,来到边境。不幸被外道王俘虏,关押入狱。他的孙子菩提光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带人前往营救,外道人多势众,营救未果。菩提光又另想办法以黄金赎人。他亲自与外道王晤面,外道王说:“如果你愿意放弃迎请尊者,建立我的教法,我不但不要黄金,还要重赏你。否则你要付给我等同智光身量的黄金,才可以赎取他。”
菩提光等人四处收集藏人的资财,最后筹集到的黄金还缺一个头的量,外道王仍不肯放人。
菩提光见到智光国王,说:“我现在就想办法去筹集不足的黄金。”
智光国王笑着说:“有你这片心足矣。我年事已高,无始劫来不曾为佛法献身,今天能为佛法而死,很好!你把黄金都带到印度去迎请尊者。代我向尊者转告,我一心想的只有尊者和佛教,因此今天我在恶王手中献出生命。唯愿尊者一切生中慈悲摄受我,我只期望尊者能来藏地弘法,但愿尊者慈悲加持我这个老人,能在来世和尊者相遇。这是我的心里话。你不必要再牵挂我,要一心为圣教着想。”
菩提光返回藏地后,想再继续寻找黄金。这时,他听到智光国王去世的消息,就停止了筹集黄金之事,一心考虑如何迎请尊者。后来,他请来持律比丘拏错戒胜,在恭敬供养之后,希望拏错能赴印度迎请尊者。拏错译师见菩提光叔侄如此尊重圣教,深受感动,就答应迎请尊者。
此后的传记恐繁不述。总之,译师经过千辛万苦,殷勤迎请,终于请到了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
以下叙述尊者来藏地之后成办佛教事业的情形。
【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
到了菩提光时代,终于把尊者迎请到了阿里。当时,菩提光献上三百两黄金,祈求尊者说:“现在藏地有情,因为没有得到善知识摄受,对甚深广大的义理只是随自己的分别彼此诤论,祈愿尊者遣除他们的疑惑。”菩提光又依显教两个问题、密教三个问题祈请说:“愿尊者把从弥勒、龙树二大士传来的教授、一切大乘的甚深之义,按照尊者自己所修,以文少义丰的方式,撰造一部论典。”以此因缘,阿底峡尊者总集一切显密要义,归纳为修行次第,撰造了《道炬论》等,而重兴教法。
【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以后,尊者在阿里住了3年,在聂塘住了9年,在卫藏住了5年,前后共17年的时间里,为有缘善士开示了一切显密教典的教授,将已隐没的佛法重新建树;稍有留存的仪轨,令其增广、具体;为诸邪见垢秽染污的部分,全部善为清理。由此令圣教远离垢染,恢复清净。
【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花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抉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
西藏佛法始自第二十七代王朝拉托托日年赞时期,那时有《百拜忏悔经》与神塔小像印模,落于王宫之顶,这是正法的开端。到了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创立了文字,并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和玄秘神物等译为藏语。后来,藏王松赞干布娶了汉地和尼泊尔的两位公主为王妃。当时把两尊释迦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请至西藏,并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为主的许多寺庙,从此开创了西藏佛教。
到第三十八代王朝赤松德赞时期,藏王迎请莲花生大士和静命菩萨等108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寺。而且由大译师贝若扎那等108位译师学习翻译,译出印度经续论典。不到几年,三藏已粲然大备。藏王赤松德赞又请静命菩萨,度有福德和智慧的七人出家,受具足戒。从此西藏出现了自己的僧团。当此之时,西藏佛教十分兴盛,建立了圣教的正轨。
后来,有位汉地和尚摩诃衍,对空性的了解并未到达扼要,由此因缘,毁谤布施等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了教法。直到印度大阿阇黎莲花戒论师来到藏地之后,对这一邪见善为破除,抉择了胜者佛陀的所有密意,才使佛法重新兴盛起来。因此,莲花戒论师对藏人的恩德极为深重。
【于后弘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在西藏佛教的后弘期,有一类自诩为智者和瑜伽师的人,因为颠倒执取密续的法义,而对佛教根本的清净梵行做了严重损害。为此,阿底峡尊者善为破除,且能灭除种种邪执,令正确无倒的圣教得以弘扬兴盛、增长广大。因此,尊者的深恩重德普遍荫覆西藏的一切众生。
以上讲述了阿底峡尊者在印藏两地所作的佛法事业。下面讲述尊者撰造论典、摄受弟子的情形。
庚二、从功德而言分二:一、造论之功德 二、摄受弟子之功德
辛一、造论之功德分二:一、尊者圆具造论三因 二、摄义
壬一、尊者圆具造论三因
【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辗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全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阇黎三皆备具。】
如是,佛教论师造论光显佛陀密意,又有三种圆满之因:(一)通达五明;(二)具足教授;(三)获得本尊开许。这三种因只要具备一种就能造论,而三因全具是极圆满的。阿底峡尊者圆满具足了造论三因。
“具足教授”,论中解释为:从佛陀开始的代代相传中,善士都没有中断过修持彼义的关要教授,按这样传到造论者本人,就是具足清净的教授。如果中间传承断绝,或者有善士没有修持彼义关要的教授,则不能说是“具足教授”。“正遍知”,表示传承之源是无误遍知一切所知的佛陀,因此其所传授的法门一定清净无垢,如果中间没有间断、失坏,所传来的教授就决定正确可靠。
以下解释尊者具足造论三因。
【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15],雄猛世自在[16],主尊度母等,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
尊者为本尊摄受的情形,如《八十赞》所说:由于亲见喜金刚、建立三昧耶王、观自在、主尊度母等[17]本尊而得蒙开许。尊者时常在本尊面前听闻甚深和广大的正法。有时是在梦中,有时则是本尊直接现身。
据尊者说,当年在印度,每一次念诵三昧耶王,念满千遍时,本尊就会现一次身。来西藏之后,每天现身一次。观自在和度母二本尊,只要忆念,便会现身,凡有所作,本尊都会在事前授记。不动金刚也是如此。此外,欢喜金刚和胜乐金刚是尊者密部的本尊,现身也是常事。
下面讲述尊者具足传承教授的功德。
【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后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
上师传承方面,阿底峡尊者具有共同小乘传承和大乘传承。大乘传承中,又分度彼岸传承和密咒传承二种,也就是显密两种传承。度彼岸传承又有二种,即见传承和行传承。行传承中又有从弥勒和文殊传来的二种。密咒传承中,也具多种传承,即五派传承都具足。此外还有宗派传承、加持传承、种种教授传承等。
以下略说尊者获得每种传承的情况。
小乘传承,从文殊菩萨现身传予佛智足论友,又传至智胜友论师,再传给尊者。
大乘度彼岸传承中,见传承是由龙树传给月称,辗转传到阿瓦都帝,再传给尊者;行传承中,一派是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再传世亲,辗转传至金洲,另一派由文殊菩萨传给寂天,也辗转传至金洲,由金洲大师再传给尊者这二种传承。
密咒五派传承:一切密咒总传承、集密传承、母部传承、格瑜传承和雅曼达嘎传承。其中,一切密咒总传承,由龙树传予圣天,辗转传到贤得巴,再传给尊者;集密传承,由释迦牟尼佛传给恩札布德,辗转传到贤得巴,再传给尊者,集密的另外二种传承,尊者也都获得;格瑜传承,从龙地传给胜敌婆罗门,再传至尊者;雅曼达嘎传承,从莲花凯传予黑足,又传给尊者。
“宗派传承”中的“宗派”,意思是说,总的能分辨一切内外大小诸宗的意义。此派传承,由阿瓦都帝传到贤得巴,再传予尊者。
阿底峡尊者对内外大小诸宗派的辨别极为善巧。据说,尊者在西藏获悉上师贤得巴圆寂的消息时,曾感慨地说:“以前能够善巧辨别内外宗派的有四个人,就是金洲大师、贤得巴、我和我的弟子地藏。而当时在印度的决议和请问之处,唯是我和贤得巴上师。如今师长辞世,我又到了西藏,印度衰矣!”在尊者听到了法铠大师圆寂的消息时,也同样说:“现在法铠师长辞世,我又身在西藏,印度衰矣!”在那诺巴圆寂时,尊者也说了同类的话。
从这一段传记看出,当时在印度,不论佛教哪一宗派,都共同以阿底峡尊者为教主。
下面讲述尊者所得的加持传承,这一派是由金刚持加持帝洛巴,由帝洛巴加持那诺巴,然后加持种比巴,再传给尊者的。
当年,阿底峡尊者听到种比巴的殊胜功德后,非常想去参拜种比巴。而因缘一直不成熟,就只有作观想供养,虔诚地祈祷。
这一天,尊者在梦中见一位比丘,手拿一只人手,边吃边走过来。
当时尊者动念说:“出家人不应当吃人肉。”
来者问:“难道佛也有过失吗?”
尊者听后心生惭愧。
来者又问:“你也想吃吗?”
尊者答:“我想吃。”
种比巴就给尊者一个无名指,吃完当即就获得加持。
翌晨醒来,尊者就能任运入无分别三摩地。当时他想:“这是来自佛菩萨的加持,还是来自种比巴的加持呢?让我搞不清楚。”
后来,有一位持咒者来向种比巴求加持时,种比巴说:“你和我无缘。”
持咒者问:“谁与我有缘呢?”
种比巴说:“戒香寺有位以王子身出家的尊者,叫做燃灯智。我某天在他梦中示现了某种形象加持他,你应当去他那里求加持。”
于是,持咒者就来到了戒香寺,把种比巴的话告诉给尊者。尊者才恍然明白那夜梦里现身的是种比巴。
以上是阿底峡尊者在梦中获得加持传承的事迹。
种种教授传承也有好几派:一派是由龙树传给龙智,再传予贤得巴,又由贤得巴传给尊者;另一派是由龙树传给月称,然后一直传到金洲大师,再传给尊者;还有一派是由龙树传给圣天,再辗转传到智菩提,再传给尊者。
论中的“等”字,是说阿底峡尊者在上述传承之外,还获得了共显密传承、性相传承、证得成就传承及发心传承等等。
【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18]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
尊者亲自从学的诸尊长,如《八十赞》所说:“恒时亲近的上师,有贤得巴、金洲、菩提贤、吉祥智等多位得成就的上师。特别地,尊者还具足从龙树菩萨辗转传来的甚深和广大教授。”据说,尊者有十二位成就者的上师,如阿瓦都帝、则达日、菩提贤、达玛热吉达等,此外还有许多上师。
【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
善巧五明的功德,在上文中已讲述。
【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抉择胜者密意。】
总结:由于阿底峡尊者不但通达五明,还亲见本尊得蒙开许,又圆满具足大小显密的教授,因此堪能造论,善巧抉择胜者佛陀的密意。
壬二、摄义
阿底峡尊者的心中具有“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深宏誓愿。在其一生中,如法依止了许多位具德善知识,谦虚好学,求得了极为珍贵的教法。尊者胸怀宽广,大小显密的佛法都能无余融入自心当中。为了寻求佛法、续佛慧命,不但在五印度诸国中依止了多位善知识,还前后三次不远万里去大海洲岛参访一切大善知识,为法堪能安忍艰辛。在西印度邬金之地,尊者亲近了无数具成就的大善知识。由于不惜身命寻求正法,从诸多善知识处获得了显密佛法的圆满传承,成为末法五百年的第二遍知。
总之,阿底峡尊者在157位上师前听受了菩提道次第,对整个菩提道的次第断除增益而获得定解;不仅生起了定解,还由实修道次第现前了证悟;不仅自己获得证悟,还由自相续成熟,在印藏两地以道次第法门接引、成熟了无数众生。因此,在弘法利生方面成就了极伟大的事业。
辛二、摄受弟子之功德
【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鄂种三。】
阿底峡尊者在印度、克什米尔、邬仅、尼泊尔、西藏诸地,有不计其数的弟子。主要弟子,印度有四位,就是与尊者智慧平等的大智者布多巴、法生慧、中观狮子和地藏,加上友密,为五大弟子。在西藏阿里一带,有宝贤译师[19]、拏错戒胜译师和菩提光。在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一带,有迦格瓦和廓枯巴天生。在罗札也就是西藏南部,有卡巴胜位和善护。在康巴一带,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和卡达敦巴。在中藏,有库、鄂、仲三位弟子。“库”是库·尊珠壅中,“鄂”是鄂·勒巴协绕,“仲”指仲·杰瓦穷乃,即仲敦巴,三人合称“库鄂仲三子”。
【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20]是也。】
在这些主要的弟子中,能发扬光大师尊所有法业的大持承者,即是度母亲授记莂的仲敦巴胜生。
据传记记载,阿底峡尊者在即将往赴西藏弘法的某一天晚上,虔诚地祈祷度母,观察征兆。度母指示应当请问空行母。空行母说:“如果你去西藏,对正法大有利益,特别依靠一位居士,将会获得利益。”空行母所说的居士即是仲敦巴。他追随尊者前后达十五年,尊者把所有的显密教授都传授给他。尊者圆寂后,门人依止仲敦巴。当时有党巴的施主迎请,在1056年建立了惹珍寺,安众弘法,由此形成了噶当派,惹珍寺也成为噶当根本道场。“噶”谓佛语,“当”谓教授,此派宣说一切佛语均为修行教授,故称“噶当派”。
己四、结文
【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以上对“造者殊胜”,从受生、功德、事业三方面做了简略宣说。若欲详细了解,应当阅读阿底峡尊者的广传。
总之,由以上的讲述可知,撰造《道炬论》的作者,功德极为殊胜,圆满具足造论开显菩提道次第的一切条件。这部《道炬论》就是从阿底峡尊者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中流现的妙法醍醐,因此法的根源极为清净。
[1] 《现观庄严论》:为弥勒五论之一,全名《般若波罗蜜多教言·现观庄严论》,全论以八事七十义阐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实修次第,对此,印度与西藏的诸智者、成就者们均异口同声地一致承许。
[2] 讳:在称呼已离世的尊长名称时,在其名字前加一“讳”字,表示尊敬。
[3] 东萨贺:印度东方。
[4] 六十四种技术:古印度流行的艺术性技能,包括属于文化、体育等技艺的三十种,属于演唱、器乐的十八种,属于声乐的七种,属于舞蹈的九种。
[5] 善构言:善于组织语言,指善巧声明。
[6] 一切诸量:因明。
[7] 《正理滴论》:印度法称论师因明七论之一,是部解释因明本体的论典。
[8] 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加行道四位中的“入真如一分定”,四位是煖、顶、忍、世第一法位。忍位,藏文直译是入真如一分位。
[9] 能飞聚落:古印度地名。
[10] 《大毗婆沙论》:佛圆寂后,由优婆俱多等五百位阿罗汉在北印度集体写成的一部论典,唐代玄奘大师从梵文译为汉文。
[11] 根本四部:指小乘声闻四派,即由迦叶所传大众部,由罗睺罗所传根本说一切有部,由迦旃延那所传上座部,由优波离所传正量部。
[12] 能映覆戒:戒香寺,梵语“止迦摩啰室啰”,“室啰”是戒之义,“止迦摩啰”译为“映覆” 或“香”。
[13] 四本部: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及正量部。
[14] 大师四众:大师佛陀的四众弟子。
[15] 立三昧耶王:建立三昧耶王本尊。
[16] 雄猛世自在:观自在本尊。
[17] 等:包括胜乐金刚和欢喜金刚。
[18] 寂静:贤得巴的义译。
[19] 宝贤译师:大译师仁青桑波。
[20] 胜生:谓菩萨示现、受生于寿命色力果报,胜过一切天人,是名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