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说出悲心的所缘境和行相。
47、修习平等、舍、慈、悲时,“先各别修再总缘一切有情修”和“先缘一切有情修”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48、修习悲心的方法如何?
49、为什么修悲心时需要由无量门恒常思惟有情之苦?
50、本论讲修报恩心时曾说过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在讲修慈时指示依照《金光明经》观修,经文当中有很多给予有情轮回安乐的偈文,是否有前后相违的过失?
51、思惟一百一十苦,回答:
(1)什么是依无差别流转之苦?缘此苦如何引发悲心?
(2)为什么说欲是根本苦?缘此苦如何引发悲心?
(3)说出“痴异熟生苦”的相状,缘此苦如何引发悲心?
(4)说出苦苦、行苦和坏苦的相状。
(5)别离苦、断坏苦、相续苦、毕竟苦分别具有哪种苦相?有哪些方面值得悲愍?
(6)说出贪欲缠缘苦、嗔恚缠缘苦、昏沉睡眠缠缘苦、掉举恶作缠缘苦、疑缠缘苦的苦相。
(7)结合当今时代的情况,具体说明现代人的因苦、果苦、求财位苦、勤守护苦、无厌足苦和变坏苦。
(8)说明如何缘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引生悲心。
(9)说明如何缘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引生悲心。
(10)有人说:寒、热、饥、渴都是一些支末的苦事,和修悲关系不大,不必要这样繁琐地思惟。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出您的看法。
(11)说明如何缘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引生悲心。
52、为什么修任何所缘行相都要求座上正修,座下一切威仪中忆念?
53、解释颂词:
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滋润,
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54、请说明如何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55、本论如何判别愿、行菩提心?
56、为什么说只要修习就一定能生起自他相换之心?
57、自他相换之心,换的是什么?
58、如何遣除以下的执著:
(1)他是他,我是我,这是我的苦乐,应当遣除、应当修集;这是他的苦乐,不必要理睬。
(2)他的痛苦不会损害我,为什么要努力为他除苦呢?
59、解释颂词:
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惟观待,妄如此彼岸。
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
60、阅读本论原文,具体说明应当如何灭除我爱执?
62、如何修才能对有情发起爱执之心?能否不依有情而成佛?请说明理由。
63、解释颂词:
(1)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
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
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2)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静虑乐,而趣入无间,
此奇此应赞,此为胜士法。
1、依本论观点授愿心的阿阇黎应具何种条件?
2、能受愿心的所依如何?
3、为什么求受愿心戒时需对阿阇黎和圣众广兴供养?
4、加行仪轨中求受殊胜皈依,其殊胜的意义如何?
5、解释《道炬论》中“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一句的意义。
6、受愿心和受行心,对受者在要求上有什么差别?
7、解释论文意义:
(1)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
(2)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8、无师如何受愿心?
9、解释论文涵义:
(1)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2)菩提心犹如总示。
(3)菩提心如嗢陀南。
(4)初发坚固愿心,成就尊重福田。
10、以愿菩提心摄受哪些方面的无恼害福?
11、以理成立菩提心的福德无量无边。
12、为什么要忆念发心的胜利?对此应如何修学?
13、为什么纵历多劫也应勤修菩提心?
14、解释颂词:
(1)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
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2)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及圣僧,
作意遍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3)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
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15、以喻义对应的方式解释颂词:
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
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
16、令菩提心增长应如何修持?
17、心舍有情之量如何?
18、为什么修菩提心时应积集二种资粮?
19、说出以下导致余生失坏发心的四种黑法的境与事。
(1)欺诳亲教、阿阇黎、尊重、福田。
(2)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3)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20、解释颂词:
(1)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
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2)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
(3)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21、说出四白法的境和事。
22、解释论文涵义: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当如《迦叶问经》所说,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净相赞扬功德。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23、解释教证意义:
(1)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2)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如如若人多观察。
24、为什么说仅有愿心不能成佛?
25、为什么成佛需要无错、圆满因缘?此无错、圆满因缘指什么?
26、有人说:“获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而有修证的人,唯应修空,不应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不须执行品为中心多门修习。”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27、如果认为“并不是不需要布施等,而是在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则具足无缘施,如是其余度也都具足。经中也说一一度中含摄六六之故。”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28、有人说:“布施等福资粮只是生死中事”,对此应如何破斥?
29、以下经文是否呵斥布施等行品?其正确涵义如何?
(1)经云:“著施等六,是为魔业。”
(2)《三蕴经》云:“堕所缘故而行布施,由戒胜取守护戒等,如是一切皆悉忏悔。”
(3)《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
30、如何善加分别有缘和无缘?
31、三乘戒受戒前的作法有何不同?其原因何在?
32、为什么说受菩萨戒前净修欲学是善方便?
33、以《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六种观待道理决定六度数量决定。
(1)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2)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3)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4)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惟此。
(5)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6)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
一通三分摄。
34、依《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三种道理决定六度次第决定。
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
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