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求解脱
1、为什么对善趣也应当如对恶趣一般厌患?
2、解释颂义:
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
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3、修习苦性和不净相有何必要?
4、什么是系缚的体性?
5、如果把解脱定义为生已息灭,有什么过失?解脱真正的涵义是什么?求解脱之心是何种心?
思惟苦谛
1、解释颂义:
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
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2、为什么在集谛前宣说苦谛?
3、为什么不在苦谛后而在集谛后宣说灭谛?
4、解释颂义:
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5、不真实思惟苦谛有什么过患?
6、为什么说“不以思集善知生死根本,是断截正道扼要”?
7、为什么在思择修时应当令识极为明净?
8、欲引发三乘一切功德,都需要哪两种事?
9、思惟八苦:
(1)如何思惟生苦五种?(2)如何思惟老苦五种?
(3)如何思惟病苦五种?(4)如何思惟死苦五种?
(5)如何思惟怨憎会苦五种?
(6)如何思惟爱别离苦五种?
(7)如何思惟求不得苦五种?
(8)如何思惟五取蕴苦五种?
(9)为什么八苦中对生苦和五取蕴苦特别需要认真修习?
(10)对生死取蕴自性未能生起真实厌离,有什么过患?
10、思惟六苦:
(1)什么是无定过患?如何思惟无定过患?
(2)什么是无饱足过患?如何思惟无饱足过患?
(3)解释颂义: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
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4)如何思惟数数舍身过患?
(5)按本论所说,“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的意义如何?为什么由思惟此义能引发厌患生死?
(6)如何思惟数数高下过患?
(7)如何思惟无伴过患?
(8)如何把六苦归摄为三种?
11、说出三苦的体相、比喻以及相互关系。
12、说明随苦乐舍受生起非理作意和生起如理作意的差别。
13、为什么说“于五取蕴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14、行苦既然遍一切苦,为何只在舍受上安立?
15、以理成立四威仪等中没有自性的安乐?
16、如何把八苦摄为三苦?
17、解释颂义:
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
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18、说出非天之苦。
19、说出欲天死殁苦、悚栗苦、斫裂杀害苦、驱摈苦。
20、解释颂义:
(1)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
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
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2)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21、上二界粗重的内涵是什么?
22、解释颂义:
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
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
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思惟集谛
1、为什么首先应对烦恼善巧?
2、烦恼的总相是什么?
3、说出贪、嗔烦恼的相。
4、说出坏聚见的相及立名的理由。
5、说出坏聚见与边执见的关系。
6、说出戒禁取见与见取见的相及二者的差别。
7、说明烦恼生起的次第。
8、解释颂义:
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
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9、能生烦恼的六因是什么?应如何对治六因?
10、烦恼才生起就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是一种什么状态?请按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
11、解释《庄严经论》颂义: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12、以理成立烦恼是真正的敌人。
13、应如何与烦恼斗?
14、说出二十种随烦恼的相和作用:
(1)忿(2)恨(3)覆(4)恼(5)嫉(6)悭(7)诳
(8)谄(9)害(10)骄(11)无惭(12)无愧
(13)掉举(14)昏沉(15)不信(16)懈怠
(17)放逸(18)失念(19)散乱(20)不正知
15、按经部宗以上说出思业与思已业的体性。
16、集谛中的业包括哪些?
17、说出立名为不动业的理由。
18、以理决定造集引生死业的作者。
19、说明如何集业之理。
20、为什么资粮道、加行道行者以出离心或无我慧摄持的善净业,不是能引生死的庸常集,却是集谛所摄?
21、确切说出为庸常集所摄的业的范围。
22、分别缘何种受,会造得
(1)非福业 (2)福业
(3)能生三禅以下不动业
(4)能生四禅及无色界不动业
23、说出三类死缘。
24、为什么要惜福?
25、名词解释: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解肢节苦。
26、解释“作善者从暗趣明”的涵义。
27、解释句义:
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28、比较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三种死亡状态的异同。
29、了解有关死心的法义之后,我们应当如何为死做准备?
30、导致中有的因是什么?
31、说出中有的生处、身形、显色、行态和寿量。
32、解释:中有 生有 本有 死有
33、解释颂义:
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34、说明胎生受生之相。
35、名词解释:结生。
36、薄福者和多福者于人间受生之际,显现的相有什么不同?
37、说明对地狱业作而增长的非律仪中有受生之相。
38、说明受生旁生乃至色界天等之相
39、说明湿生化生的受生之相。
十二缘起
1、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的目的是什么?
2、解释句义:
无明如非亲实等。
3、对于无明的体相,法称论师和无著论师分别如何承许?二者差别何在?无明有哪些差别?
4、行具体有哪些差别?
5、解释因位识和果位识的体相以及二者的差别。
6、如何以无明为缘生行?如何以行为缘生识?
7、解释名色、六处以及二者的差别。
8、触的体相是什么?触有哪些差别?
9、受的体相是什么?受有哪些差别?如何由触缘生受?
10、爱有哪些?如何由受缘生爱?何种情况以受缘不生爱?爱有哪些差别?
11、取具体有哪些差别?
12、爱和取有什么差别?如何以爱缘生取?
13、解释“有”的涵义。
14、生、老、死的确切定义是什么?
15、十二支如何摄为四支?
16、辩答:
引和生这两重因果是为了显示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还是两重,如果是初者,那已经生起果位的识乃至于受后面再说生起爱等,不应道理。如果是第二,那后面一重因果当中缺少无明、行和因位识,前面因果当中缺少爱取有。
17、回答:
(1)能引所支中,何为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义是什么?
(2)能生所生中,以何而生?何为所生?如何而生?
18、以十二有支配合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的关系,解释:
(1)流转恶趣的缘起;(2)流转欲界善趣的缘起;
(3)流转上界的缘起。
19、如何把十二有支摄为烦恼、业、苦三道?
20、《稻秆经》当中如何把十二有支摄为四因?
21、能引者需要几世圆满成熟果报?
22、认识几世圆满之理后,对于我们实现离苦得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比如希求即生往生净土,在十二缘起方面应当如何把握能引、能生的缘起,才能达成往生的目的?
23、为什么在对十二有支的思惟当中可以包括下、中、上三士的法类?
24、对于苦集和十二支流转的道理善巧了知之后如理串习,会产生哪些功德利益?
25、具体解释句义:
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26、解释十二缘起图。
27、学习十二缘起之后,谈谈你的体会。
28、中士道要求的意乐之量如何?
29、解释句义:
处于无常炽燃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30、出离意乐浮于表面,会有什么过患?
31、为何要把中士法类做为教授中心而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