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菩提心法云地
已说发第九心,今说第十发心。
颂曰:
十地从于十方佛 得妙灌顶智增上
佛子任运澍法雨 生长众善如大云
又此菩萨住十地时,获得十方诸佛灌顶。如经云:“又此菩萨证得百万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后名一切智智灌顶大三摩地而现在前。此三摩地才现前已,有大宝王莲花出现,其花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广说乃至“以满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菩萨身量与其莲花正等相称。此三摩地现在前故,示坐宝王莲花座上,彼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诸佛众会,皆从眉间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萨而为灌顶。”又此菩萨智波罗蜜多最极清净。为欲生长世间善根稼穑故,任运降澍甘露法雨,犹如大云。
已经宣说发第九菩提心,现在讲第十发心的情形。
此菩萨住第十地时,获得了来自十方诸佛的灌顶。如经中所说:“此菩萨证得了百万阿僧祇三摩地后,最后名为‘一切智智灌顶’ 的大三摩地得以现前。这个三摩地刚现前时,就出现了大宝王莲花,它的量等同百万个三千大千世界。”广说乃至“以满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极微尘数莲花,作为大莲花王的眷属。菩萨的色身形量跟莲花的形量相称。以这个三摩地现前的缘故,此菩萨示现坐在大宝王莲花座上。他才坐上去时,十方一切佛刹的诸佛众会,都从眉间的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同入在菩萨的顶中为作灌顶。”
再者,证得十地时,智波罗蜜多达到最极清净。菩萨以悲心,想要生长世间众生内心善根的稼穑,因此任运地降下、灌注甘露法雨,如同大云,也因此称为“法云地”。
已说发第十心,今说从第一菩提心起所得功德之数。
颂曰:
菩萨时能见百佛 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时住寿经百劫 亦能证入前后际
智能起入百三昧 能动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 复能往游百佛土
能正思择百法门 佛子自身现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萨 庄严围绕为眷属
如经云:“既出家已,一刹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百三摩地。见百如来。彼佛加持皆能了知。能动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寿百劫。于前后际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门能正思择。示现百身。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围绕。”
在宣说发第十菩提心的情形后,现在宣说从第一菩提心起,到十地以来,所得功德数量的情况。
首先说一地,如经中说:“初地菩萨发愿说:……已经出家后,在一刹那顷或瞬息须臾间,能证得十二种百功德:一、能证得菩萨一百种三摩地;二、能见到一百如来,而且彼佛加持都能了知;三、能震动一百世界;四、能往游一百刹土;五、能照了一百世界;六、能成熟一百有情;七、能住寿一百劫;八、能入前际一百劫;九、能入后际一百劫;十、对于一百法门能正确思择;十一、能示现一百个身;十二、每一个身都能显现有一百菩萨眷属围绕。”
颂曰:
如极喜地诸功德 如是住于无垢地
当得功德各千种
如发第一菩提心菩萨,所得功德皆是百数。即彼功德,发第二菩提心之菩萨,各得千数。
如同一地菩萨,所得功德的数量都是一百。这十二类功德,在证得二地时,每一类的数量都达到一千。
证得初地时,成就的是十二类百功德。证得二地时,成就的是十二类千功德,即此前的十倍。
又彼功德,于第三菩提心等五地时,颂曰:
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
次得百千俱胝量 后得俱胝那由他
百转千转诸功德
此中发第三菩提心之菩萨,当得百千所说功德。发第四心菩萨,当得百俱胝功德。发第五心菩萨,当得千俱胝功德。发第六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功德。发第七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再说,这十二类功德的数量,在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等五地时,依次成就了百千功德、百俱胝功德、千俱胝功德、百千俱胝功德、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这里三地菩萨,当证得百千数的十二类功德;四地菩萨,当证得百俱胝数的十二类功德;五地菩萨,当证得千俱胝数的十二类功德;六地菩萨,当证得百千俱胝数的十二类功德;七地菩萨,当证得百千俱胝那由他数的十二类功德。
以上功德,计算俱穷,当以微尘而数,颂曰:
住不动地无分别 证得量等百千转
三千大千佛世界 极微尘数诸功德
菩萨发第八心,如所说功德,当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
七地以上成就的功德数量无法用数字形容,应当用微尘数来叙述。也就是菩萨发第八菩提心,住于不动地,成就无分别智自在,对于前面所说的十二类功德,当证得百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极微尘的数量。
颂曰:
菩萨住于善慧地 证得前说诸功德
量等百万阿僧祇 大千世界微尘数
发第九心菩萨,所说功德,与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相等。
发第九心的菩萨,对于前面说的十二类功德,证得了与百万阿僧祇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极微尘数量相等的功德。
颂曰:
且说于此第十地 所得一切诸功德
量等超过言说境 非言说境微尘数
菩萨发第十心,如上述功德,当得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
菩萨发第十心时,对于上述的十二类功德,将证得不可说不可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极微尘数的功德量。
言且说者,显说功德之次序,谓犹不止此数。又此菩萨,颂曰:
一一毛孔皆能现 无量诸佛与菩萨
如是刹那刹那顷 亦现天人阿修罗
颂中说的“且说”,是显示宣说十地菩萨功德的次序。意思是,不但有以上所说的十二类功德数量,而且十地菩萨还有颂中所说的功德相。
在他的每一毛孔中,刹那刹那都能示现无量诸佛菩萨的各种差别相,而且在一一毛孔中,刹那刹那都能示现天、人、阿修罗等无量世间有情的相状。
发第十心菩萨,能无分别,于自身中一一毛孔,示现无量诸佛,各有无数菩萨而为眷属。刹那刹那,各现异相。又能于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示现五趣有情,人等各异不相紊乱。亦字摄未说者,谓于应以帝释、大梵、护世、人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而教化之有情,即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而为说法。此诸功德差别,广如经说。
十地菩萨能应无量圣凡众生的根机,示现无数身相。
发第十心的菩萨,能无分别的同时,在自身一一毛孔中,示现无量诸佛的形相,所现的每一尊佛都有无数菩萨作为眷属。在每一刹那,都显现各种不同的相。又能在身体的每一毛孔中,刹那刹那示现五趣有情,所谓地狱、饿鬼、旁生、人、天等各种差别形相,互不紊乱。
颂中的“亦”字,含摄了没有说到的示现情况。也就是,对于应以帝释、大梵天王、护世四王、人中帝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而教化的有情,就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来给众生说法。诸如此类的功德差别,如经中详广宣说的那样。
1.七地菩萨有哪些增胜功德?
2.解释以下八地菩萨的功德:
(1) 数数获得胜前善根;
(2) 愿波罗蜜多最极增胜;
(3) 诸佛劝导令起于灭定;
(4) 断除一切烦恼及其根本;
(5) 虽灭生死,然由证得十种自在,于三有中现种种身。
3.九地菩萨有哪些增胜功德?
4.阐述十地菩萨得十方诸佛灌顶的情形。
5.一地菩萨获得哪十二类百功德?二到十地菩萨获得十二类功德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已说菩萨地功德,下略说佛地功德,由称颂门赞佛世尊。
已经说了菩萨十地功德,下面简要宣说佛地功德,由称颂门赞叹佛世尊。
颂曰:
如净虚空月光照 生十力地复勤行
于色界顶证静位 众德究竟无与等
如清净虚空中月光明照,十地菩萨获得了第十菩提心的明月,尽除一切障碍、黑暗。为了证得具十力的佛地,更复精进修行。此后在色界顶证得最寂静位,一切功德达到究竟,无与相等。
譬如明月,于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发心,净治能障佛法之黑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为得佛地故复更精进修行。由此精勤故,诸佛世尊唯于色究竟天得无上智。此地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诸功德至此为极,最殊胜故。亦是无等,以无与此相等者故,更无过上者故。
譬如明月在清净虚空中,放出的光明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菩提心光明,净治能障佛法的黑暗,了知自己必能获得诸佛功德法,为了证佛地的缘故还要更加精进修行。以此精进的缘故,如同诸佛那样,唯一在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宫得到无上智。到此佛地一切功德都达到究竟,因为一切功德在这时到了究竟位,最殊胜的缘故。这也叫“无等”,没有与之相等的缘故,没有超过其上的缘故。
世尊于彼成正等觉时,一刹那顷即得一切智智。
世尊在色究竟天成无上正觉时,一刹那就证得了如实了知一切的智慧。
颂曰:
如器有异空无别 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知同一味 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瓶盘等器虽有差别,然彼上之虚空毫无差别,同无碍故。如是色受等法虽有差别,然彼上之真实义,无生为相,亦无差别。是故当知此真实义唯是一味,此复唯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故佛世尊,唯以一刹那智而得一切智智也。
如同瓶子、盘子等器皿虽有各种差别,然而里面的虚空无丝毫差别,同以无质碍为相的缘故。与此类似,色受等法虽有相上的差别,然而它们的真实义,都以无生为相,没有差别。因此要知道,诸法真实义唯一是一味的,这也唯一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所以,诸佛世尊唯是以一刹那智而获得了一切智智。
外问,颂曰:
若静是实慧不转 不转而知亦非理
不知宁知成相违 无知者谁为他说
外人问难说:如果无生的寂静是真实的,那这个智慧就毕竟不转。有生的行相,才有智慧缘它运转,既然诸法无生,就没有智慧来运转。智慧不转,还说能了知,这是不合理的。不了知哪里是能知呢?二者应成相违。既然自身不遍知,那谁能给其他众生宣说真实义呢?
既安立无生为色等诸法之真实义,又安立彼为可知,若时安立寂静为真实义,则于彼义,应许智慧毕竟不转。
既然安立无生是色等一切法的真实义,又安立这些真实义可以证知,如此一来,如果某时安立寂静是真实义,那对于无生义,应当承许智慧毕竟不转。
以若于不生为性之真实义,智慧转者,为以何行相转?由无行相,故于真实义,智慧应不转。若慧不转,则说决定所知不应道理。云何可说遍了知此耶?
为什么说智慧不转呢?
因为如果对于不生为体性的真实义,智慧运转的话,那是以哪种行相而运转呢?由于没有行相,所以对于真实义,智慧应当不转。如果智慧于真实义不转,那么说决定所知义就不合道理。怎么能说智慧周遍了知真实义呢?
若谓不知即是遍知真实义,亦不应理。何以故?若不遍知,宁是能知,应成相违。说不知为知互相矛盾。故不遍知,如何是知?
如果说不知就是遍知真实义,这也不合理。为什么呢?如果不遍知,哪里是能知呢?二者应成相违。说不知是知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既是不遍知,如何是了知呢?
若无有心,则亦无知者,汝等谁复为他宣说,云我知真实义,如是行相,而令他了知耶?是故此说不应道理。
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知者,你们哪一个又能为他人宣说,说我了知真实义的如是行相,而使他人了知呢?所以这种说法不合道理。
答彼。颂曰: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此中若识随取彼相,即说此识了知彼境。如识生时带青行相,即说知青。如是此智生时,随取真实义之行相,即安立为知真实义。为显此智随取彼相,故曰:“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 即依缘彼行相而立。
回答:这里就像识取境相,就说这个识了知彼境。比如眼识生起时带有青色行相,就说识了知青色。同样此智慧生起时,取无生真实义的行相,就安立为知真实义。意思是,虽然智慧没有自身之外的所缘相,然而智慧生起时带有真实义的行相,因此安立为知真实义。为了显示此智慧取真实义的行相,所以说:“不生是真实义,智慧现起时本身没有生,智慧以它明了无生的真实义,叫做证真实义。”就是依照智慧缘彼行相而安立的。
言“如心有相”等,是取共许之喻,如前已说。故由假名立为达真实义,实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
颂中说“如心有相”等,是取自他共许的譬喻,就像前面已经说的那样,所以,这只是由假名安立为达真实义,实际没有少许法能知少许法,能知和所知都无生的缘故。
又汝说云:若无知者,谁复为他宣说真实义如是行相耶?
对方又说:如果没有能知者,又是谁为他人宣说真实义为如此行相呢?
今当解释,此智虽是不生,然于世间亦非不能显示真实,颂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 化身虚空及余物
彼力发音说法性 世间由彼亦了真
现在应作解释,此智慧虽然是不生,然而对于世间也不是不能显示真实。
诸佛由百福所感的受用身能宣说法要,使具器众生得以了知;由报身加持的化身,以及虚空、草木等其他事物,都能由它的力用发出音声,宣说法性,世间由此也能了达真实。
诸佛如来,住何色身现证法界?此身是由百福所感,具足不可思议种种身相,是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即于现在仍说法要。如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由此百福所感色身,发出如来加持音声,世间堪闻如是行相正法器者,便能无倒了解真实。
诸佛如来,是住于何种色身而现证法界呢?这个色身是由修集无量福德资粮所感,具足不可思议种种身相,是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称为受用身。现在仍然对大乘菩萨说究竟一乘的法要等。如《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所说:“如来今此说如是法,所谓不生不灭。妙吉祥!不生灭者,此说即是如来增语。”由百福所感的色身,发出如来加持的法音,演说诸法真实义,世间堪能闻受如是行相正法的法器之人,就能无倒地了解真实。
不但百福所感色身,即此加持之化身,发出显示诸法真实义之声音,世间由此亦能了解真实义。又非但化身,即如虚空,及余草木岩壁等物,虽无心心所,然由彼力,亦能发出声音,世间由此了解真实。
不但百福所感的报身能如实说法,使法器闻法了知,就连报身加持的化身,所发出的显示诸法真实义的音声,世间众生以此也能了解真实义。而且不但是化身,就像虚空,以及其余草木、岩壁等无情物,虽然没有心和心所,然而由化身的力量,也能发出法音,宣说诸法真实,世间众生也能由此了解真实义。
诸无心心所法,现在既无分别作用,云何能为说法之因耶?
有人提问:既然成佛时没有心心所法,现前没有分别发起的作用,怎么能成为说法之因呢?
当举外喻以明斯义。颂曰:
如具强力诸陶师 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 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 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 事业恒转不思议
这里举外物的譬喻显明这个意义。
譬如世间具有强力的陶师,经过长久时间极力地转动机轮,此后,陶师现前虽不起转动机轮的功用力,而机轮旋转不停,仍可成为制造瓶等的正因。如是诸佛住法性身成正等觉时,如同摩尼珠和如意树,现前虽然没有分别的功用,然而由众生善根成熟,应从佛处听闻正法,以及由诸佛往昔做菩萨时所发大愿牵引的力量,诸佛事业恒时运转不息,不可思议。
由何力故,虽无分别,而能称其所化机宜,饶益无边诸有情界?谓诸菩萨昔发大愿:如佛世尊现无分别,犹摩尼宝及如意树,随其所宜饶益众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动,教化众生而不失时。愿我亦能如是。由此愿力,与诸众生堪闻是法善业成熟,故有如是事业差别。由是当知,现前虽无功用,而能宣说法真实义,饶益有情。
是由什么力用,虽然现前没有分别,却能称合所化众生的机宜,饶益无边诸有情界呢?
诸佛因地做菩萨时曾经发大愿说:“如同佛世尊现前无分别,犹如摩尼宝如意树般,随其所宜而饶益众生,然而佛自身安住法界刹那不动,教化众生从不失时,愿我也能如是证到!”由这个本愿的力量,以及诸众生堪闻此正法的善业因缘成熟,两缘和合的缘故有如是的事业差别。由此要知道,诸佛现前虽然没有分别功用,但能够宣说诸法真实义,饶益有情。
今当说佛法身。
以下宣说佛的三身差别。首先说佛的法身。
颂曰: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 由心灭故唯身证
智慧自性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诸佛法身。是故经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智慧自性身焚尽了一切如干柴般的所知。所知既然不生,具有不生行相的智慧,就是诸佛的法身。因此《能断金刚经》说:“应谛观佛安住的法性,就是导师佛的法身,法性不成为识的所取,因此世人无法了知。”
尔时法身不生不灭,依此故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依世俗立为唯由身证。
那时法身不生不灭,以这个缘故经中说:“曼殊室利!要知道不生不灭,就是‘如来’一词的涵义。”由于对此智慧真实义境,一切心和心所毕竟不起,因此只是依于世俗名言,安立唯一由报身证真实义。
其次宣说报身或受用身。
颂曰:
此寂灭身无分别 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 离戏论者始能见
若身现证此真实义,即说彼身为寂灭性,由其永离心心所故。性虽寂灭,然能饶益有情,故云:“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义谓此身虽无分别,如如意树及摩尼珠,亦为成满所欲之因。
如果报身现证此真实义,就说彼报身是寂灭的自性,因为它永离了心和心所的缘故。虽然体性寂灭,然而能饶益有情,所以颂中说:“无有分别,犹如如意树和摩尼珠。”意思是,此身虽不起分别,然而就像如意树和摩尼珠,也成为成满有情所欲的因,称为“受用身”。
此身为利世间故,尽未来际常住于世。言常者,表久远住。是故当知,生死未空,虚空未尽,诸佛恒以此相饶益有情,安住世间。
此受用身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尽未来际常安住世间。所说的 “常”表示久远常住。因此应当知道,乃至生死界未空尽、虚空未穷尽之间,诸佛恒时以此受用身饶益有情,安住在世间界。
又此百福相好庄严之身,唯诸菩萨已离戏论,久修福智二种资粮,证得无垢净慧镜者,始能现见。有戏论者,则莫能见。
而且,这种百福相好庄严的报身,唯有已经脱离戏论,长久修集福慧二种资粮,证得如明镜般无垢智慧的地上菩萨,才能现见,有戏论的凡夫、声闻、缘觉等则不能见。
最后宣说等流身。
余等流身,或从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唯以调伏众生因缘而起。
此外的等流身,或者从法身现起,或者由色身的力用而起。它唯一顺应调伏众生的因缘而现起。
为显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议,颂曰:
能仁于一等流身 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生虽已久迁灭 明了无杂现一切
为了显示此法报等流果报身的威力差别也不可思议,颂中说:能仁在一个等流身中,能同时显示无始以来的无量本生事,虽然自己的本生事迹久已迁灭,然而还能明了、无杂、任运地显示出来。
未得一切智智之前,无始以来自本生事,虽皆久已迁灭,然为显示彼一切故,便能同时于一等流身中,明了无杂任运示现一切本事,如明镜中现众色相。
在得到一切种智以前,无始以来自己一生一生的事迹,虽然早已迁谢、灭去,然而为显示一切过去事迹的缘故,能够同时在一个等流身中,明了、无杂乱地任运示现一切本生事迹,犹如明镜中现无量色相那样。
又佛往昔行菩萨行,于何所,为何事,如何行,如是一切皆能于一身中任运示现。
而且佛往昔行菩萨行时,在哪一处所,作哪种事业,以何等方式行持,这一切都能在一个等流身中任运示现。
颂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 诸佛身行威力等
声闻僧量如何行 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 如何闻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 于一身中能普现
诸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供事何等诸佛世尊,于何等佛刹,以吠琉璃宝、玛瑙宝、帝青宝、颇胝迦宝为地,宝树围绕,纵横相等,其中有情差别庄严,诸佛世尊示现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现。
诸佛世尊往昔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时,曾供养奉事过哪些佛;是在哪些佛刹中,那里以吠琉璃宝、玛瑙宝、帝青宝、颇胝迦宝等为大地,周围有宝树围绕,长宽相等;那个刹土里的有情有何种差别庄严,相好、音声、受用等如何;诸佛又是如何示现出胎、修行、成道等事业相。这些往世的事迹在自己一个等流身中都能示现。
又彼诸佛世尊,身行之殊妙威力。及彼声闻僧众,数量若干,如何修行,法随法行,乃能成彼声闻僧伽。又彼诸佛之佛刹中,诸菩萨众,相好严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演说何法,为说一乘抑说三乘。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
而且,自己过去世供奉的诸佛众会中,主尊和眷属的状况,也都能在这个等流身中示现。
那些诸佛世尊的身形、殊妙威力如何;他座下声闻僧众的数量有多少,他们如何修行,法随法行,而能成就彼声闻僧伽;另外,彼佛的佛刹里有多少菩萨众,他们如何以相好严饰色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等事,在会中演说何等正法,为众生说一乘还是三乘。诸如此类的一切,在一个等流身中都能无余示现。
又于尔时自身若何,为生婆罗门等何等种姓,成就何等色身智慧,为是在家,为是出家。听闻法已,为受有余学处,或无余学处,修何种行。以何衣食庄严具等,供养诸佛世尊及彼声闻菩萨,经几久时,供几许量。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
而且,当时自己是何种情况,生在婆罗门等哪种种姓之家,成就了怎样的色身和智慧,当时是在家还是出家;听闻佛法后,受的是满分学处还是非满分学处,修的是哪种行;以什么样的衣服、饮食、庄严具等,供养诸佛和声闻、菩萨们,供养了多长时间,供养的数量是多少。诸如此类的一切,都在一个等流身中无余示现。
如说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本事,颂曰:
如是持戒修忍进 禅定智慧昔诸生
彼等无余一切行 于一毛孔亦能现
此接前颂“于一身中能普现”句,显往昔所修六度诸行,皆能于一身中普现。又非但能于一身中普现一切,即于一毛孔中亦能普现一切诸行。
就像上面说的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的本生事迹那样,其他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过去世所修六度诸行的本生事迹,这一切都能在一个等流身中普现。而且,不但能在一个等流身中普现,就连在一个毛孔里,也能普现一切诸行。
又非唯能现自所修行,颂曰:
诸佛过去及未来 现在尽于虚空际
安住世间说正法 救济苦恼众生者
彼初发心至菩提 一切诸行如己行
由知诸法同幻性 于一毛孔能顿现
不但能现自身往昔修行的情景,而且对于过去、现在、未来,尽虚空际安住世间、宣说正法、救济苦恼众生的诸佛,他们从初发心直至成就无上菩提之间所作的一切修行,犹如(在一毛孔能现)自己的修行那样,在一毛孔中都能顿时无余现前。这一点由了知诸法如幻能得到信解。
且如通常幻师,唯以咒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现种种物相,何况诸佛世尊与诸菩萨,已知诸法本性与幻事性全无差别,岂不能现?谁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是故智者当由此喻增上信解。
就像一般世间的幻师,唯一以持咒的力量,尚且能在自身中显现种种器情世间的现相,何况诸佛世尊和诸菩萨,已经彻知诸法本性与幻事自性无别,哪有不能显现的呢?哪个有智慧的人还不生信解或反而狐疑不信呢?所以,智者应当由此幻师的譬喻增上信解。
如自诸行与诸佛行,于一毛孔皆能顿现,颂曰:
如是三世诸菩萨 独觉声闻一切行
及余一切异生位 一毛孔中皆顿现
如同自己往昔所行和诸佛所行,都能在一毛孔中顿时显现那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菩萨、独觉、声闻的一切修行,以及其余一切异生位的行为,也能在一毛孔中顿时无余呈现。
1.佛的智慧如何遍知真实义?佛如何为世间宣说真实义?
2.解释佛的法身、受用身、等流身的圆满功德。
已说身圆满,次显虽无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圆满。
已经宣说诸佛证得法身、受用身、等流身圆满,其次显示诸佛虽无分别,而获得随欲自在的圆满。
颂曰:
此清净行随欲转 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 世界不细尘不粗
诸佛无碍的清净之行随欲而转,能在一尘中显现尽虚空际的无量世界,又能使一尘遍于无边世间界中,然而世界不缩小,微尘不增大。
诸佛世尊,随所欲门,能于一微尘境上,示现尽虚空际一切世界。然世界不细,微尘亦不粗,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现也。
诸佛世尊随自心所欲,能在一个微尘上,示现尽虚空边际中的一切世界。如此示现时,世界没有变小,微尘也没有变大,各自住于本性,而能随欲示现。
又云:“一尘遍于无边界。”谓诸佛世尊,略起欲念,即能现一微尘,遍于无边一切世界。
颂中又说:“一尘遍于无边界。”意思是诸佛世尊略起欲念,就能显现一个微尘,遍于无边际的一切世界。
如是颂曰:
佛无分别尽来际 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赡部洲一切尘 犹不能及彼行数
而且,诸佛世尊无有分别,在尽未来际的一一刹那中,能显现无边的众多妙行,即使穷尽南赡部洲一切极微尘的数量,还比不上佛所示现众行的数量。
佛无分别,尽未来际,每一刹那示现众行之数量,尽南赡部洲所有微尘数量,犹不能及。此等是由不共功德门,称赞世尊。
佛心没有任何分别发起的功用相,却能同时在尽未来际的每一刹那,示现众多菩提行的数量。纵然穷尽南赡部洲所有微尘的数量,还比不上所示现众行的数量。
以上这些是由不共的功德门来称赞世尊。前颂是就空间上“一尘中现尘数刹”等作称赞,后颂是以“一一刹那现众行”而作赞叹。
佛地是由十力所显,故当略说少分差别。
诸佛普光明地是由成就十种无碍而转的智慧力来显示的,因此应简要宣说少分佛智慧力的差别相,从而了解佛一切种智的行境特征。
颂曰:
处非处智力 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 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 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 是谓十种力
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根胜劣智力、遍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是佛所获得的十种力。
此中且说,处非处智力。颂曰:
彼法定从此因生 智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 智无碍著说名力
这里先说处非处智力。
彼法决定从此因而生,智者佛陀就说此因是彼法之处。相反,彼法非从此因而生,就说此因非是彼法之处。诸如此类,对于处与非处的无边行境,佛的智慧周遍无碍无著而转,称为“处非处智力”。
言“彼法定从此因生”者,仅是一例。有从因生者,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异熟。有从此得者,如从圣道能得涅槃。如是等类皆此中摄。若彼法定从此因生,即说此是彼处,处是因义。与上相违,即名非处。谓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处。如从善业不生不可爱果,及得见道不更受第八有。故此远离一切障品之智,即立为诸佛世尊之力。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广说。
颂中说的“彼法定从此因生”,只是其中一例。这里有从因生的,比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又有从此得的,比如从修圣道能得涅槃果。诸如此类都摄在这里。如果彼法决定从此因而生,就说此因是彼法之处,“处”是因的意思。与此相违,就叫做“非处”。也就是,如果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就不是彼法之处。比如从善业不生不可爱果,以及已证得见道时不会再受第八次生死(证得预流果时只受七番生死即得涅槃)。因此,对于这一切处非处的行境,远离了一切障品的智慧,就立名为诸佛世尊的处非处智力。如同《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广说的那样。
今当说业异熟智力。颂曰:
爱与非爱违上相 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 遍三世境是为力
现在要说的是业异熟智力。
颂中的“爱”指善业,“非爱”指恶业,这两种是无杂业;“违上相”指相反的善恶夹杂业;“尽业”指尽有漏业的无漏业。像这样的种种业相以及相应的种种果相,佛智慧力无碍别别而转,周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业果境相,称为“业异熟智力”。
可爱业、非可爱业,爱非爱杂业,能尽因无漏业,与彼三业之异熟,亦如其业有种种差别。总凡三世所摄一切世间,自性差别,佛皆遍知。此遍一切所知之智,于任何境皆无碍著,即安立为世尊之业异熟智力。如经广说。
得可爱果的善业、得非可爱果的恶业,善恶夹杂业,能尽有漏因的无漏业,这三种业所摄的种种业差别,以及相应而有的这几种业所起的异熟果报。总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摄的一切世间诸业果的自性差别,佛都无碍遍知。这种遍照一切所知的智慧,在任何境上都没有碍著,即安立为世尊的业异熟智力。如经中广说的那样。
今当说种种胜解智力。颂曰:
贪等生力之所发 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 智遍三世名为力
下面说种种胜解智力。
由贪等烦恼、信等善法种子的力用,所引发的劣、中、胜的种种欲解,以及被余法诸行所覆蔽的诸种胜解,以佛智慧周遍三世无碍而转,了知一切胜解的自性差别,称为“种种胜解智力”。
此中贪字表示烦恼,故亦摄嗔等。等字则摄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贪等种子,由此出生贪等故。故由贪等与信等种子所摄持之意乐,即名增上胜解,及增上意乐,欲志胜解。又此胜解,虽由余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种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别。即安立为诸佛世尊之种种胜解智力。如经广说。
颂中的“贪”字表示烦恼,所以也包括嗔、痴、慢等。“等”字含摄信、勤、念、定、慧等善法。“生”是能生义,表示能生的种子,由贪等种子出生贪等的缘故。因此,由贪等烦恼种子和信等善法种子所摄持或所出生的意乐,就叫做增上胜解,或增上意乐、欲志胜解等等。而且这个胜解,即使被其他法所覆蔽而不现前,然而佛以一切种智,也能够了知此胜解的各类自性差别。遍照有情相续中三世所摄的各类胜解状况,无碍而转,就安立为诸佛世尊的种种胜解智力。如经中广说的那样。
今当说种种界智力。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 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 遍诸界别说名力
这是讲种种界智力。
诸佛善巧一切界的种种差别,眼等六根、色等六尘、眼识等六识所摄的十八种法的本性或空性叫做“界”。正等觉智慧遍照一切界的无量差别,无碍而转,称为“种种界智力”。
本性、自性、空性,是诸异名。诸佛善巧一切界差别之智,了知眼等界性为内空等相。于此无量差别无障碍转,即安立为种种界智力。广如经说。
本性、自性、空性只是安名不同,都是指性。诸佛以善巧一切界差别的智慧,了知眼等十八界的体性是内为空性等的相状。对此无量差别界无障碍而转,就安立为种种界智力。广如经中所说。
今当说根胜劣智力。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 处中钝下说名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 种智无碍说名力
现在要说的是根胜劣智力。
遍计以及信、勤、念、定、慧等的根性极利,叫做“殊胜根”。此外处于中位和钝下位的根性,称为“劣根”。对于诸根的胜劣状况,以及眼等二十二根互能产生的状况,都普遍了达,佛的一切种智无碍无著而转,称为“根胜劣智力”。
遍计谓不实增益。遍计即根,能生贪等有自在故。等字摄信等诸善法因。胜字谓殊胜。劣字谓处中与钝下位。眼等,谓眼等二十二根。此中了达诸根自性,与互为因果之无碍智,即安立为根胜劣智力。广如经说。
颂中的“遍计”指不实增益,也就是自心增益出的各种颠倒分别。遍计是根,它在生贪、嗔、痴、慢等上有自在而转的功能。这是总说,指代能生诸烦恼的根性。“等”字含摄了相反的信、勤、念、定、慧等,能于诸善法自在而转的正因。“胜”字是说程度上的殊胜。
“劣”字指程度上处于中等和钝下的地位。“眼等”,指眼等二十二根。这里了达善恶诸多根性的自性差别,以及诸根互能生果的无碍智慧,就安立为根胜劣智力。如经中广说的那样。
今当说遍趣行智力。颂曰:
有行趣佛有行趣 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 智无障碍说为力
现在要说遍趣行智力。
在种种行为中,有些行为趣向佛地,有些行为趣向独觉、声闻两种菩提,有些行为趣向天、人、饿鬼、畜生、地狱生处,还有各种正定、邪定等诸行的行为。智慧对于这一切无障碍而转,称为“遍趣行智力”。
此中行谓道迹。若于何行,有趣一切道之本性,即名遍趣行。有行能趣佛地,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者趣天,乃至有者趣地狱。等字表示有种种相。此中若有某行,能趣某处,诸佛如来即如实知,彼行趣于彼处。是故世尊于一切行无障碍智,即安立为遍趣行智力。如经广说。
颂中的“行”字,指行道的轨迹。如果某种行,有趣向诸道的体性,就称为“遍趣行”。有些行能趣向佛地,有些行能趣往独觉菩提,有些行能趣于声闻菩提,有些行趣于天界,乃至有些行趣向地狱。“等”字表示有正定、邪定等各种行为相。在这当中,如果某种行有功能趣向某处,诸佛如来就如实了知那个行为会趣向那个处所。因此,世尊对于一切诸行无障碍了知的智慧,就安立为遍趣行智力。
如同经中广说的那样。
今当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 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 智无障碍说名力
现在要说的是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简称为杂染清净智力。
对于无边世界中无量行者修行的差别,他们所修的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以及九次第定等无量的染净差别相,佛智慧无障碍而转,称为“杂染清净智力”。
无边世界中,由行者差别,遂有无边差别。静虑有四。解脱有八。奢摩他谓等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为相。次第等至有九,谓四静虑、四无色、想受灭等至。杂染因谓无明与非理作意等。清净因谓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等。佛智于彼,由行者差别,有无边差别之静虑等,无障碍转。即安立为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广如经说。
在无边际的世界中,由于行者的种种差别,就有静虑等的无量差别。静虑有四种。解脱有八种。奢摩他是等持,指于善所缘心一境性。次第等至有九种,指四禅、四无色、灭受想定,也叫九次第定。杂染因指无明和非理作意等。清净因是听闻正法和如理作意等。佛智慧对于由诸行者差别而有的无边际差别的静虑、解脱、等持等行相无障碍遍转,就安立为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广的如经中所说。
今当说宿住随念智力。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 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 彼彼智慧说为力
现在说宿住随念智力。
从有愚痴以来,过去世住在三有中,自他所摄一一有情受生的状况,也就是尽无边有情界中任何有情宿世的状况,种种因缘、处所、相貌等,佛智慧一切无碍而转,称为“宿住随念智力”。
言从痴者,是说随念之境,谓从无始生死传来一切宿住。言尽情者,摄无边际诸有情界。言并因者,摄彼之因缘。如经说:“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等。其中若念:“如是形状。”是并行相随念。若念:“我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是并处所随念。余文即并因随念。
颂中的“从痴”,是说随念的境,指从无始生死传来的一切宿世安住的状况。说到“尽情”,包括无边际的诸有情界。说到“并因”,包括彼等有情的因缘。如佛在经中说:“我曾生在某处,是这样的姓、这样的名。”等等。其中如果随念:“是这样的形状或相貌。”这是随念行相。如果想:“我从那里死后生在某处,又从某处死生在此处。” 这是随念处所。其他还包括随念因缘。
如是于一切宿住并因缘、处所、行相,诸佛世尊智无障碍,是为宿住随念智力。诸佛世尊由此力故,于过去世心心所行皆如实知。由如实知有无善根,如应说法皆令有果。广如经说。
像这样,对于一切宿住以及细节上的因缘、处所、行相等,诸佛世尊智慧无碍而转,就是宿住随念智力。诸佛世尊以这种智慧力的缘故,对诸有情过去世一切心、心所之行都如实了知。由如实照见众生有无善根的缘故,能相合他的机宜而宣说法要,使他们都能证果。广的情况如经中所说。
今当说死生智力。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 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 清净无碍说名力
这是说死生智力。
穷尽虚空边际的无量世界里,其中每一个有情死生过程中由种种业感种种果,对于这众多的境界,佛清净智慧无碍遍转,叫做“死生智力”。
死谓诸蕴坏灭,生谓结生相续。一切世间若死若生尽虚空际,由种种业之所支配。如是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刹那皆能任运如实遍知。世尊此智究竟清净,于任何境都无障碍,即安立为死生智力。诸佛世尊非但能知有情死生,以净天眼亦能了知无量无边成劫坏劫。如经广说。
“死”,指诸蕴坏灭的分位,“生”,是结生相续,指诸蕴出生的分位。一切世间有情或死或生所摄的尽虚空际的现相,是由种种差别业所支配。对于一切死生业感缘起,诸佛世尊在一刹那间都能任运如实遍知。世尊的这种智慧达到究竟清净,对于任何生死境相都无障碍照见,就安立为死生智力。诸佛世尊不但能了知有情死生的状况,以极清净的天眼也能了知无量无边世界的成劫坏劫等状况。如经中广说的那样。
今当说漏尽智力。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 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 于彼无碍智名力
这是说漏尽智力。
诸佛以一切种智的力用,一刹那间断尽一切烦恼以及习气,对于弟子声闻独觉以无漏慧灭除烦恼的状况等,以智慧无碍遍知,叫做“漏尽智力”。
此中烦恼,谓无明与贪等,能烦恼三界故。若法于心染著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
颂中的“烦恼”,指无明和贪等,能使三界有情烦动恼乱的缘故。如果某法在心上染著熏习,随它而转,就叫做“习气”。烦恼边际、熏习、根本和习气是不同的安名,意思一样。(“烦恼边际”,指起烦恼最初边际或最初发起位的状况。)
声闻独觉以无漏道断除烦恼,然终不能断彼习气。如油花等虽已除去,然瓶衣等,由与彼等久相触故,犹有微习可得。
声闻独觉以无漏道断除烦恼,但不能彻断习气。就像装油的瓶子和接触花的衣服等,虽然油已倒掉,花已拿开,但由于瓶子跟油接触很久,瓶中还留有油的气味,衣服被花熏了很久,衣服上还留有花的气味。
如是诸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习气仍在。由昔世中多做猿猴,故跳跃而行。由昔世中做婆罗门,故唤他为婢,世尊虽遮,终不能改。
像这样,阿罗汉们虽已断除烦恼,习气仍然存在。比如由于过去很多世做猿猴,这一世做人还是习惯跳着走路。又由过去世做婆罗门,骄慢习重,这一世过河时,对前世婢女转世的河神还说:“小婢,断流。”世尊虽遮止,但他仍然不能完全改正。
其中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贪等习气亦为身语如是行相之因。无明与贪等习气,唯由一切种智于成佛时乃能永断,非余能断。故若尽断一切烦恼习气,及断能使习气相续之烦恼,诸佛妙智于彼一切无障碍转,即安立为漏尽智力。如经广说。
其中,无明习气能障碍了达所知,贪等习气也是发起如是身语行相的原因。无明和贪等习气,唯一在成佛时以一切种智的力用才能永远断除,不是以其他而能断除。因此,如果尽断一切烦恼习气,以及断除能使习气相续的烦恼,诸佛的智慧对于这一切无碍而转,就安立为漏尽智力。如经中广说的那样。
如是一切究竟圆满如来智境,不可思议。复具其余一切功德,恒时不离法身而住。一一功德若广分别,唯有虚空方堪为喻。能为堕入欲、有、见及无明四瀑流中无依怙者,作大依怙。
像这样一切究竟圆满的如来智慧行境,完全超出思惟语言所能行处。而且所具有的其余一切功德,都恒时不离法身而住,如同光明不离日轮。对于佛的每一种功德如果广大地分别,只有虚空能作譬喻,每一种的量都无有边际。由此,诸佛能给一切堕入欲、有、见、无明四瀑流中无依怙的有情作大依怙。
诸佛世尊如是十力,于普光明佛地究竟清净。诸佛色身一一毛孔,大丈夫相及诸随好、力、无所畏,及不共佛法等功德差别,唯是诸佛所行境界。设若宣说,以是诸佛自智境故,假使诸佛加持寿量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不作余事汲汲宣说,犹不能尽。何况菩萨、独觉、声闻,岂能了知宣说诸佛一切功德。
以上说的诸佛世尊这样的十种智慧力,在普光明佛地得以究竟清净。诸佛色身的每一个毛孔,任何一种大丈夫相和诸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差别,唯一是诸佛所行境界。如果宣说的话,由于是诸佛自己智慧行境的缘故,假使诸佛加持自身寿量,在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里安住世间,不做其他事而相续不断地演说,仍然无法说尽佛地的功德。连诸佛在无量劫里以自己的智慧力宣说尚且无法说尽,何况菩萨?更何况独觉、声闻,哪里能了知并宣说诸佛的一切功德呢?
当以譬喻,显示斯义。
既然是语言无法说尽的无边际状况,就应当用比喻来显示这个意义。
颂曰: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妙翅鸟依仗风的势力能够高飞远去,向虚空极力飞翔,当它返回时,并非是飞到了虚空边际,而是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而不得不回转。像这样,佛有如虚空般无边际、无量种类的功德,弟子菩萨以自身的智慧力无法说尽它本身。
如妙翅鸟羽翅丰满,仗承风力善能致远,然彼非由虚空穷尽而还,是由自力用尽而回转也。如来功德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且诸菩萨安住十地,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尚不能尽说如来功德,何况独觉或诸声闻,岂能了知功德究竟。非由功德已尽而止,是由自身慧力已尽而止也。
犹如妙翅鸟王羽翼丰满,仗着风的力量能飞到极高远之处,然而它并非由于飞到了虚空边际而返回,而是由于耗尽了自身体力而回转。像这样,如来功德像虚空般无有边际,那些安住十地的菩萨,证得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尚且不能说尽如来功德,何况其下的独觉和声闻,哪里能了知佛功德的究竟量呢?这不是由于菩萨已经说完了佛功德而停止,而是由他自身的智慧力已经耗尽而停止。若时彼等于佛功德尚不能知,不能宣说。何况我等被无明翳之所障蔽,于如实义皆不现知,岂能赞说如来功德。故非我处。
那些圣者菩萨对于佛的功德尚且不能以自力了知,不能如量宣说。何况我们被无明眩翳所障蔽的凡人,对于如实义都不能现量了知,哪里能赞叹说尽如来功德?因此这不是我所行之处。
颂曰:
如我于佛众功德 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 故我无疑述少分
如我辈凡人对于佛的无量功德,岂能如实了知而赞叹言说呢?然而由于龙猛菩萨已经宣说,因此我依他的善说而心无怀疑地演述了少分。
如是我于如来功德,虽全不知,然能无疑述少分者,是依他教而说。故曰:“然由龙猛已宣说。”
像这样,我对于如来的功德,虽然自己全然无法了知,然而我能无疑叙述少分的原因,是依据其他圣者言教而说。因此说“然由龙猛已宣说。”
此论中总说诸佛甚深法性与广大功德。颂曰:
甚深谓性空 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这部论里总的宣说了诸佛甚深法性和无量广大功德。
“甚深”指空性法身和因位的空性。此外的德相就是广大功德,包括十一地和十力等功德。了知深广功德的道理后一一修习,将能获得此甚深广大的功德。
今当说佛化身,此是声闻、独觉、菩萨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亦是异生境界,任运成为善趣等因。
现在要宣说从佛法身中流现的化身。这是声闻、独觉、菩萨的共同行境,也是度脱三乘行人的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也是凡夫的境界,能任运引导众生成为得到人天善趣、解脱佛果等的正因。
颂曰: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佛证得不动法界身,化现身相重新来到三有,示现天降、出胎、成就菩提、转寂静法轮等十二种稀有事业相。由于世间有情有各种业行,被各种贪爱绳索系缚,因此佛以大悲心,将有缘众生都引导至涅槃果位。
虽佛世尊已出三界,然以化身,随顺世间现示有父母等,重来三界,如其所应演说正法。诸有情界有种种行,佛皆导令安住涅槃。言以大悲心者,谓非为名闻及望报恩等。
虽然佛世尊早已断尽一切生死之因——无明惑业,而永超三界,然而以化身,随顺世间因缘现示有父母等,重新来到三界,顺应众生的根机意乐而演说各种正法。由于诸有情界有各种业行,佛都引导众生调整自己的意乐和行为,使他们都安住于寂灭一切苦与苦因的涅槃。所谓“以大悲心”,是指佛兴起度生事业,没有丝毫为求名闻以及期望报恩、得善异熟等动机。
如是已说如来身建立。次明佛于一乘说有三乘,是密意教。
如是已宣说如来身的诸种建立。接下来阐明佛于一乘法分别说有三乘,属于密意教。
颂曰: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除开了知真实义之外,没有其他遣除诸种惑业垢染的方便,而诸法的真实义性没有差别变异,所以,证得真实义的智慧也没有差别变异。因此,佛为大众宣说无有超出其上、无差别的一乘法。
若不了知真实义,不能尽断一切烦恼。诸法所有不生为性之真实义,都无别异,如前已说。
如果不了知真实义,就无法断除由实执引生的烦恼。诸法所有以不生为体性的真实义,没有任何差别,如同前面所说。
虽见有异,然彼无别,故真实义性无变异。由无差别无变异故,则缘真实义之智,亦同一性。若自性有多者,则智不能通达真实,以如本性未通达故。如是由真实义唯有一故,缘真实义之智,亦无差别,故唯一乘,非有三乘。经曰:“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
虽然众生的见有各种差别,然而真实义没有差别,所以真实义性无有变异,因此称为“真如”(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由于无差别、无变异的缘故,缘真实义的智慧也是同一体性。如果自性有很多,那智慧就不能通达真实,因为没有按照本性那样通达各种真实性的缘故。然而以真实性唯一不二、万法一如的缘故,缘真实义的智慧也就没有差别,因此唯有一乘,没有三乘。经上说:“迦叶!由于了知一切诸法平等性的缘故,而得入涅槃。最究竟处只是一乘,无二无三。以实相没有多种的缘故,究竟证得的涅槃也没有多种。”
言大乘者,大谓诸佛世尊,由永断无明证得离障智故,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为大乘。由具不可思议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缘无边诸法差别故,或由永断一切无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所谓的“大乘”,“大”指诸佛世尊,由于永断无明而证得离障智的缘故,诸佛所乘就叫“大乘”。或者乘就是大,而名为“大乘”。由于具有不可思议佛智慧者,安住彼乘的缘故,或者由能观见无边诸法差别的缘故,或者由永断一切无知的缘故。由于这既是乘也是大,因此名为“大乘”。
总之,大乘指不可思议佛智慧所住之处。从功能上讲,能出现照见一切所知的一切种智,以及永远断除一切无明。这样能够达到断证究竟圆满的缘故,就称为大乘。
若大涅槃唯有一者,云何经说以声闻独觉乘,亦能般涅槃耶?
有人问:如果大涅槃只有一种没有二三,为什么经中说以声闻乘和独觉乘也能入涅槃呢?这不是有三种涅槃吗?
此是如来密意语言。颂曰:
众生有五浊 能生诸过失
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 度尽诸有情
宣说三乘是如来的密意语或方便教。
由于众生界有五浊的缘故,能发生各种惑业苦的过失,以烦恼增上而障蔽的缘故,世间的心不能信入甚深佛智慧行境。然而由于诸佛具有智悲方便,往昔曾发誓要度尽有情的缘故,因此佛随顺众生的机宜,设立各种善巧方便,宣说三乘涅槃。
能令身心都无堪能,故名五浊。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由是烦恼增上转因,彼能摧坏殊胜胜解,故亦阻止希求如来无上妙智。是故世间于佛甚深难通达智,不能趣入。
能使身心都不堪能,就叫做“五浊”。也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以烦恼增上运转这个原因,它能够摧坏对各种胜妙法的殊胜胜解,使众生的心力分散在世间五欲、邪法等中,使得意乐被障蔽,也就阻碍他希求如来无上妙智慧,因此,世间人的心对于诸佛甚深难以通达的智慧,不能趣入。
然佛世尊,不因众生暂非法器,即便弃舍不令解脱。由佛世尊具足妙智大悲方便,往昔曾发广大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故于度众生事,不稍懈废,更求其余度生方便,要由余门满所愿故。
然而,诸佛世尊不因众生暂时不是法器,就舍弃众生,不以方便力使他得解脱。由于佛世尊具足妙智和大悲方便,且往昔曾发广大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因此对于救度众生的事,不会有少许懈怠、放弃,而是更加寻求其余度生方便,要由其他门径,施立权法引度众生,来满足度生的愿望。
也就是,针对众生根性不成熟,佛出世首先不说真实法,而是设立各种权法,步步接引,后来众生根器成熟才开权显实,宣说一乘大法。
由诸众生,有多障缘障入大乘,复应将诸世间安立涅槃,颂曰: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由于众生心里有各种障缘,障碍他直接入大乘,而且应将诸世间先安立在远离生死大苦的暂时涅槃境地,为此颂中说:
以这个原因,就像有智慧的商主要引导大众趣往宝洲,为了除去大家心力的疲乏,就在中途化现一座可爱城市,告诉大众说:现在可以在这里休息。像这样,诸佛针对诸弟子的心力不堪能,就首先让他忆念:现在要趣向寂灭之乐。当他的心通过修持,远离了生死烦恼后,再为他宣说唯一大乘。
此喻广如《妙法莲华经》说。略谓如大商主,于未至宝洲之中间,为休憩故,变作化城。如是世尊,亦于未至大乘之前,由于方便善巧门中,依止寂灭快乐,宣说声闻独觉二乘,而为得入大乘方便。后为已断生死烦恼者,宣说唯一大乘。彼等亦当如佛,圆满资粮证得一切智智。宣说一乘之理,如《集经论》等应当了知。
化城喻的详情应按《妙法莲华经》所说来了解。简略来讲,如同有智慧的大商主带领商队前往宝洲,在没到达宝洲的中途,为了让大众休息的缘故,变出一座化城来缓解大众的心力。同样,世尊也在诸弟子进入大乘之前,由方便善巧门中,得到寂灭快乐,而宣说声闻独觉二乘法,作为趣入大乘的方便。此后给已经断除生死烦恼的人,宣说唯一大乘。他们也会像佛一样,圆满福慧资粮,证得一切智智。最终的结果是一切诸道同归于彻证法界而后已。宣说一乘的法理应如《集经论》等来获得了解。
今当宣说世尊证菩提时与住世时。
下面宣说世尊成佛的时期和住世的时期。
颂曰: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 然此秘密未尝说
十方世界都是佛智慧所行之境,就像其中所有极微尘的数量那样,佛成就无上菩提以来也有那么多劫,然而这个秘密在因缘未成熟时,暂且没向众生宣说。
诸佛世尊,由化身门,虽现降生与涅槃等,然化身之因,成菩提时量,今当宣说。
诸佛世尊由化身门,虽然示现降生和涅槃等,好像这一世才来人间修道成佛,最终入涅槃等等,但这些只是示现。那现前化身的因——无上菩提本身成就的时期如何呢?现在宣说这一点。
谓如佛智所行境界,尽尔许世界中所有微尘数量,世尊成佛之劫数亦尔。昔未修集善根者所难以信解,故此秘密未可为说。若能于此增上信解,即得无量福德资粮,故亦有处为彼宣说。
世尊证得无上菩提以来的时间应这样讲。就像佛智慧所行境界般,穷尽了那么多世界中所有极微尘的数量,世尊成佛的劫数也有那么多。也就是早在尘点劫前已经成佛,并非此生降生为悉达多太子后,经过六年苦行才成菩提。然而往昔没有修集善根的人很难相信这一点,因此这个秘密一直蕴在心里没有公开。如果能对这个道理增上信解,就会获得无量福德资粮,所以在可以宣说的场合也为众生宣说。
如是已说证菩提时,其后当说住世时量。
这样已经说了世尊证无上菩提以来的时间量,接着说世尊安住世间的时间量。
颂曰:
直至虚空未变坏 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岂入于寂灭处
直到虚空没有变坏、一切有情没有证最极寂灭期间,由般若母所生、大悲乳母养育的佛世尊,哪有入于涅槃处的道理呢?
世尊系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养育。是故当知世尊未来之寿量,是直至虚空未坏,一切世间未皆成佛,终不入于大般涅槃。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如经所说:“十方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生”),由大悲乳母养育而成,以悲智为体。因此要知道,世尊未来住世的寿量,是直到虚空没有坏灭、一切有情没有成佛之间,终究不入于大般涅槃。诸佛以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不住涅槃。
诸佛为欲饶益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救度众生,此大悲心,其相云何?
诸佛为欲饶益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救度众生的大悲心,是怎样的体相呢?
颂曰: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世间有情由愚痴而不断受用各种苦因的毒食,像诸佛哀愍众生的心,见孩子吃毒母亲所起的悲痛也比不上。以有大悲心的缘故,作为众生殊胜依怙的诸佛不入涅槃。
食谓五欲尘。由贪著而食,是啖杂毒之食,能为大苦之因故。执彼为实者,是由愚痴过患而生。如佛世尊,于彼生死众生啖毒食者所生之哀愍,假使慈母见自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由大悲心所养成者岂入涅槃。
颂中的“食”,指众生贪求的五欲。由于对色声香味触五欲快乐十分贪著而不断地受用,就是吞啖杂有毒素的食物,这会成为生死恶趣大苦根源的缘故。执著五欲和欲乐为实有,是由愚痴的过患而生。如同佛世尊,对于生死众生吞服毒食所生的哀愍那般,即使慈母见到自己最爱的孩子误吃毒食所生的悲痛也比不上。由大悲心所养成的诸佛如来,哪里能见众生如此痛苦,还入涅槃呢?
由大悲心能阻止入涅槃之意乐,故佛世尊观见世间为种种苦之所迫切,不般涅槃。
由于大悲心能阻止入涅槃的意乐,因此佛世尊观见世间众生被各种苦所逼迫,而不入涅槃。
颂曰: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由于无智慧的人执著有事和无事,就会受生死位中爱别离、怨憎会等苦恼,以及得到恶趣果报。换言之,世间众生由执著实际有事,求人天善趣之乐,将会受生死位的各种苦恼。由执著无事,拨无因果,肆意而行,将会受三恶趣果。因此,整个世间都成为悲愍的对象。佛以大悲猛利的缘故,遮止自心入于涅槃,因此诸佛不涅槃。
由不智人,执实有事,深信业果生人天趣,此定当受生死位苦,亦当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诸有成就邪见执无事者,当堕地狱等诸罪恶趣,亦定当受前说众苦。故佛世尊,缘苦众生起大悲心,遮止佛意不入涅槃,常住世间。
众生由于没有智慧见到诸法空性,执著实有其事,他也深信业果能够行善,从而生在人天善趣。由于执实的缘故,决定要受生死位的各种苦恼,也将感受爱别离、怨憎会等苦。另一类有情成就邪见,执著无事,他以拨无因果等邪见,放纵身心造杀盗淫等恶业,将堕入地狱等各种恶趣,也一定会受前面所说的各种苦。因此,佛世尊缘着世间苦众生起大悲心,遮止佛心不入涅槃而常住世间。
颂曰:
月称胜苾刍 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如离于本论 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 此义非余有
论主说:我月称胜比丘,广泛摄集《中论》要义,如同圣教所教授那样,宣说了此论的大义。如同离开了这部《中论》,其他论中绝没有这样的法,智者一定要知道,此《入中论》所说的义理也不是其他论中所有的。
如离《中论》,余论未有无倒圆满说此空性法者。如是智者决定应知,我等此中所说论义,并释妨难,如空性法,亦是余论所未有者。是故有说,经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许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真义。有说萨婆多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说世俗,当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论》真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故诸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
如同离开《中论》,其他论不会有无倒宣说此空性法门的。像这样,智者决定要知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论义,并且解释妨难,如空性法般,也是其他论里所没有的。因此,有人说经部所说的胜义,即中观师所许的世俗,要知道这个说法是没有了知《中论》真义的。又有说萨婆多部所说的胜义,是中观师所许的世俗,要知道他们也是没有了知《中论》的真义。因为出世法和世间法相同不合理的缘故。因此,诸智者应当知道,这里宣说空性之宗是不共法门。
有由不知菩萨意趣,不解真实义者,仅闻此文便生怖畏,遂即弃舍此出世法。今为无倒显论真义。颂曰:
由怖龙猛慧海色 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 望月称者心愿满
有人由于不了知菩萨的意趣,不了解真实义,仅仅闻到这些空性的文字就心生怖畏,于是就弃舍了这个出世间法。现在为了无倒显示《中论》的真实义。颂中说:
由于怖畏龙猛菩萨智慧海黝黑的甚深之色,众生弃舍此善说空性的贤善宗义,为此我开启《中论》颂义的拘摩陀花蕾,凡是寄望于月称的人,他的心愿会得到满足。
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者,即如是答:
如果有人说: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他们是不是闻到说空性的文字生怖畏,而弃舍无倒显示缘起的真实义呢?那就这样回答:
如何乃能通达此义?颂曰:
前说深可怖 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
由见臆造宗 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 莫乐他宗论
如何才能通达此空性义理呢?
颂中说:前面说到的令人怖畏的甚深义,如果单凭自己,即使多闻也难以解了,唯有宿世有过深厚修习者才能善巧通达。由自身见解而臆造的宗派,如同宣说有我的邪教那样,因此,在此中观妙宗之外,不要乐著他宗的论述。
如诸外道,昔未植信解空性之习气,虽断欲色无色三界烦恼,自能创立宗派,然于能仁所说胜义,不能信解。如是彼等,虽已成就如是多闻,然无信解空性种子,故犹不能了解空性。
如同诸外道,往昔没有种植信解空性的习气,纵然断除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烦恼,自己能够创立宗派,然而对能仁所说的空性胜义不能信解。像这样,那些论师们虽然已经成就如是的多闻,但没有信解空性的种子,所以还是不能了解空性。
若有宿世建树信解空性习气,即于现在,唯由因力,亦能通达空性渊底。虽执外道邪论为真实者,现见唯由因力,亦能测度空性渊底。故除中观宗外,由见他宗臆造之理,亦如说有我之邪教,应当舍离爱乐之心,不以为奇。唯增上信解空性之正见,最为希有。
如果有宿世曾建立的信解空性的习气,那在现在,唯一由过去因的力量也能通达空性渊底。虽然暂时执著外道邪论为真实,现见唯一由这种因的力量,也能测度空性渊底。因此除了中观宗外,由见他宗臆造的各种法理,也就像宣说有我的邪教那样,应当舍弃对它的爱乐心,不以之为奇。唯一增上信解空性正见,才是最希有的。
颂曰:
我释龙猛宗 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 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 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 证真速成佛
我解释龙猛贤善的中观宗义,所获得的遍满十方的无量福德资粮,就像由烦恼染污心意的湛蓝天空上的秋季星辰般皎洁,或者如同心蛇顶上的摩尼宝珠。以此愿一切世间有情,都能证得空性而速疾成佛。
此《入中论》,是能光显深广理趣,安住大乘,成就不可夺之智悲,能于壁画乳牛构取牛乳,破除实执之月称阿阇黎所造。
证多如经录 倘后有译者
依本释翻译 正直善观察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抉择。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十日,于缙云山汉藏教理院编译处,依照藏文论藏版本迻译。
入中论卷六 终
1.解释以下佛的功德:
(1) 随欲自在圆满;
(2) 十力;
(3) 以殊胜化身利众;
(4) 于一乘说有三乘是密意语言;
(5) 现证菩提时量与住世时量。
2.我们如何才能无倒通达空性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