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菩提心难胜地
一、 此地名义
今当宣说第五发心,颂曰:
大士住于难胜地 一切诸魔莫能胜
菩萨住第五地时,一切世界所有天魔尚不能胜,况魔眷属?是故此地名曰“难胜”。
第五发胜义菩提心之状况,即菩萨住第五地时,一切世间所有诸天魔王尚且不能得胜,何况魔王的眷属?以此缘故,此地称为“难胜地”。
二、 静虑度增胜善巧诸谛
又此菩萨,颂曰:
静虑增胜极善知 善慧诸谛微妙性
此于十种波罗蜜多中,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增胜。
此五地菩萨在十种波罗蜜多中,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增胜。
布施至精进的四波罗蜜多已得增胜,故知这是约后六波罗蜜多而说,即此地所得静虑波罗蜜多,永不再为散乱等障品所伏,而于般若等波罗蜜多还没达到此增胜程度,故说静虑增胜。
“善慧”谓诸圣人,彼等之谛名“善慧谛”,即诸圣谛。“性”谓体性。微妙智所通达之性,名“微妙性”。即善了知善慧诸谛微妙体性。“四圣谛”谓苦集灭道。
不仅静虑度增胜,还有极善了知或通达善慧诸谛微妙体性的增上慧学。
“善慧”即是诸圣人,彼等所见的真谛称为“善慧谛”,就是诸圣谛。“性”是体性。微妙智慧所通达的诸法的体性,称为“微妙性”。总之,是指善巧了知善慧诸谛微妙体性。“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这四种圣者智慧所照见的真谛。
设作是念:世尊唯说二谛,谓世俗谛与胜义谛。如《父子相见会》云:“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谛及胜义,离此更无第三法。”《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谓世俗谛,二谓胜义谛。”离二谛外岂有四谛?
设若这样起疑念:世尊唯说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如《父子相见会》里说:世间智者即如来,对于真实的法并非从他者听闻而是自然解了,所谓世俗和胜义二谛,离此再无第三法。《中论》也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只有二谛,哪有四谛呢?
曰:虽然,为显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说四谛。所舍品谓杂染法,其果谓苦谛,因谓集谛。所取品谓清净法,其果谓灭谛,能证之因谓道谛。其中苦、集、道谛,世俗谛摄,灭谛即胜义谛自性。如是虽说有余诸谛,如其所应,当知皆是二谛中摄。
回答:虽然没有二谛不摄的谛,但为显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说四谛。也就是,二谛开为四谛,在教法上就能全显所取所舍的两重因果。所舍的杂染品中,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所取的清净品中,果是灭谛,因是道谛。这里是广略无违,虽广开为四谛,实际即是二谛,苦、集、道三谛是世俗谛所摄,灭谛就是胜义谛本自的体性。这样虽然说到有另一种四谛的安立,但实际如其所应就是二谛所摄,因而无有矛盾。
问:离四谛外更说有余谛不?
曰:有。如《菩萨第五地经》云:“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世俗谛,善知胜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问:在四谛之外还有说其他谛吗?
答:有。如《菩萨第五地经》在讲如实知四圣谛后,又有善知世俗谛、善知相谛等等。虽然立了多种谛的名字,其实这些无不是二谛所摄。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世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胜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此五地菩萨是如何了知种种谛的呢?他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之故,了知世俗谛;通达一实相即无二的实相故,知胜义谛;觉了诸法的自相与共相故,了知相谛;能明了诸法的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能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知身心苦恼的真实状况故,知事谛;觉了诸生趣中的生相续的状况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除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已得出生无二智慧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能了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入中论卷一 终
思考题
1. 为什么第五地名“难胜地”?此地菩萨哪一度最增胜?
2. 解释“善慧诸谛微妙性”的涵义。
3. 四谛如何摄在二谛当中?在四谛之外还有其他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