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地戒德圆满
已说第一菩提心,今说第二,颂曰:
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以上已说第一菩提心的情形,今说第二菩提心的状况。彼二地菩萨由戒最圆满及功德最清净故,不但醒觉位,连梦中也不为犯戒的污垢所染;不但不违犯根本罪和性罪,就连一切违越佛制的轻罪也都远离。
诸地皆以胜慧为性,今以戒波罗蜜多等能依功德,显示第二菩提心之差别。
诸圣者地都以殊胜无漏智慧为体性,在根本定中本来无相可得,如虚空鸟迹,因而无法分判其差别,而仅仅由后得位出现的功德差别相来作显示,因此,现在以戒波罗蜜多等的能依功德来显示第二菩提心的差别。
为明此地戒圆满之相,先须知道戒的涵义和体相,由此再认识于戒上得到圆满的状况。
(一) 戒的涵义
由不忍受烦恼故,不生苦故,灭忧悔火得清凉故,或由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曰“尸罗”。
梵语“尸罗”有多重涵义,也就是,由自心不忍而受能致犯戒的烦恼之故;止息犯戒不生苦恼之故;远离犯戒灭除忧悔之火,心得清凉之故,由此称为“尸罗”,“尸”是得,“罗”是清凉。或者说由持守净戒为安乐之因,是诸善士共同所行之故,名曰“尸罗”。
(二) 戒的体相
此以七能断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法是七能断之发起。故约能断及发起而言戒,即十善业道也。
尸罗或戒,是以身语七种能断作为其相状,也就是能断除身业上的杀、盗、淫三者,断口业上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者,作为其体相。再者,无贪、无嗔、正见三法是七种能断的发起。所以,按照包含能断和发起的内涵来说戒,就归为十善业道的状况。
需要知道,戒即止恶防非,大体上来说,当然就是在身语意的三门上止掉根本性的恶。十善业道是一种大归纳法,它属于五乘的共法,也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要行持此十善业道,只不过就其持的层面上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细。从这十善业道为总纲,展开来有无数身语意上戒行的支分。这只有到了二地才能够圆满地行持十善业道,达到戒德最极庄严之地,也就是身语上连微细的恶行都没有,意中没有不善的发起,这就是戒德清净。
(三)戒圆满
“戒圆满”,谓戒至极。“德净”,即清净功德。“净”字亦通戒,谓戒圆满清净也。由自身功德清净故,戒即最为超胜。彼菩萨由成就如斯戒德故,竟至梦中亦不为犯戒垢所污也。
“戒圆满”,指护律仪上已经达到极为圆满,一切时处都处在律仪当中,而不会违反正道。“德净”,指功德极其清净,没有丝毫玷污。“净”也通戒,可以说是戒达到了圆满清净。由于自身功德极为清净的缘故,在戒行上极为超胜,胜过了凡夫、外道、二乘和此前位的菩萨等。由于彼二地菩萨成就了如此殊胜圆满戒德的缘故,不必说醒觉位或犯根本重罪,连在梦中的时位里也不被微细的犯戒垢染所污,内心戒德是如此地清净、庄严。
又彼菩萨,云何而得尸罗圆满功德清净耶?谓此菩萨安住菩萨第二地时,颂曰: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
再者,彼二地菩萨是怎样得到了尸罗圆满功德清净的境界,或者说他持戒圆满功德清净的状况达到何种程度呢?此二地菩萨安住菩萨第二无漏智慧地之时,由于证德得到了增长,他在持戒上达到身语意行在醒梦一切时位,都不为微细罪垢所染的极清净的境地,以此十善业道都能圆满修集。也就是由身修集不杀生等三种善业道,由语修集不妄语等四种善业道,由意修集无贪等三种善业道。在尸罗的学处中,不但应遮之处都能遮止,应行之处也都能圆满地修集,这是圆满的状况。
这种圣人戒行圆满的德相如何呢?通过《十地经》的第二品能得到具体认识:
如《菩萨第二地》云:“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意而行杀害。”
就像《菩萨第二地》中所说:佛子,菩萨住第二离垢地时,以此善法的体性,自然远离一切杀生的心念、行为。不会畜积损恼众生的利刀、器杖等的凶器。无论众生有多少毁骂、打击等等,从不怀怨恨之心。而且,自然地畏惧因果法则、畏惧佛菩萨而处在有惭有愧的善心状况里。对众生具足仁恕,也就是以圣人第二地智慧的力量,自然具足了仁恕之道,对众生都怀着仁爱宽恕之心,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所欲之,尽施于人。对于众生总是怀着无私的慈愍、怜爱,对于一切有性命的众生,下至蚊虫蚂蚁,常常生起要利益它、施与安乐的心。处在这样的善心状态里,尚且不会起一念恶心损恼有情,何况对于众生起了众生想后,故意地对它作杀害?就像这样,由于二地菩萨自然有圆满的戒德,丝毫损恼有情的不法行为都不会发起。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二地菩萨以法尔的圣人禀性,再不会起偷盗的恶行。对于自己的资财常常知道止足,不会有过多的贪欲。对于其他众生当然禀持慈恕之心,尽量施与安乐。而且常行恕道,我不想受的不要给他,我不想受侵损的话,他也不想受侵损,自然有这种自他平等心,像对自己一样对待他者,所以不会想侵损、霸占它。如果此物属于他人,已经起了他物之想,“那是属于他的”,那菩萨终究不会对此生丝毫的盗心。下至微贱的草叶尚且不与不取,守着义道,一直禀持着正义的行为,何况其他资生之具,哪里会起私自占有等的恶心呢?这样可见菩萨圆满守持不盗的戒行庄严。
“性不邪淫,菩萨常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者,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二地菩萨的禀性远离了邪淫之业。若是在家身份,常常对自己的妻子知足,而不外求他人的妻子。对于他人的妻妾、他家父母等所护的女子、亲族媒定婚姻的女子,以及为法所护的守持净戒等的女子,尚且不会生贪染的心,何况真正从事邪淫业行?何况非道中行淫呢?也就是,菩萨以他的圣者禀性,自然有一种贞洁的禀性,不会外慕他妻或者做各种邪行。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二地菩萨已经证得了法性,而且增至二地的时候,以无漏智慧法尔的一种力量,在口业上不会说妄语。常常都是说实语、真语、契合时机的语,不必说醒觉之时,乃至梦中也不能容忍作覆藏的语,以诚心的作用力,根本不会覆藏。他的天性使然,到此时连想作的心都没有,何况故意违犯?因此自然禀受法的规则,安住在法则当中。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若实若不实,不作不说离间语。”
二地菩萨证得法性并增上的缘故,自然不会起两舌的运作,契合法性的时候,以私欲、我执所发生的两舌的语言自然会远离。也就是对于众生不会起离间的心、恼害的心,不可能将此人的话为了破彼人的缘故而向彼人说,也不会将彼人的语言为破此人的缘故向此人说。住在与法相合的贤善的心中,未破关系者不使它破裂,已破关系者不使它增长,必然由善性的作用力,不会做破人关系之事。再者,心自然不喜这些以自私心出来的恶鄙的行为,所以不喜欢离间、不乐于离间,根本一点都不想沾,就像闻到恶臭立刻远离那样。不管事情是否是事实,也绝对不会以不好的动机去作去说离间之语。自然地心已经合到了和合的法性的状况,不会再作离间语了。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
二地菩萨契合法性而自然地守护禁戒,不会违越法性的法则,强大的修证力量遮灭了以自私心发生的恶口的造作,因此,二地菩萨的禀性自然远离了恶口。也就是那些毒害他人的语言、粗犷带刺不调柔的语言、让他生苦的语言、使他生嗔恨的语言、现前发出粗恶的语言、在对方不见不闻处发出粗恶的语言、粗鄙恶劣的语言、庸鄙下贱的语言、使人不可乐闻的语言、使闻者心不悦意的语言、嗔恚忿恨的语言、如火烧心的语言、使双方产生怨结的语言、让人心生热恼的语言、不喜欢听的语言、不乐意听的语言、能毁坏自己和他者的语言,如此等类由我执发出的带毒的恶口语言悉皆舍离。
“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不但自然没有了各种恶口,而且恒常说如甘霖般润泽他人心田的语言、柔软温和使人如沐春风的语言、使人非常悦意的语言、大家特别爱听的语言、使闻者心生喜悦的语言、善巧传入人心的语言、文雅具有圣人言教典则的语言、为大众喜爱的语言、为大家欢喜悦乐的语言、使人闻后身心踊悦的语言。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二地菩萨法尔的自性,到此时已经没有了绮语,非常契合本心,面对各种因缘都不会有失误,不会落在绮语的恶行状况里。常常乐于说审谛思择的语言、契时合时的语言、真实说明情况的语言、具足义理的语言、表诠妙法的语言、顺合道理的语言、当时当机巧作调伏的语言、随时遇事遇缘筹量决定的语言。这都是由于智慧到此时已经脱开了无明、绮语等的恶习以后,出现这样的语言的庄严,句句都是谛实的、有意义的、非常巧妙、契时、契机、契理等的妙语。此菩萨下至在戏笑间,尚且恒时处在思择审量的智慧状况(智慧心跟语言两者是相合的,都是在智慧中起用,那么在戏笑当中尚且不会落到绮语中),何况特意地说散乱的话呢?这是永远也不会发生的。
“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二地菩萨圣者的禀性已经息掉了贪欲,对于他人的财物、他所资用之物不会起贪心,不会希望得到、寻求得到。
“性离嗔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爱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二地菩萨圣人的禀性息掉了嗔恚,对于一切众生恒时起与乐的慈心、作利益的心,对于其苦起哀愍的心,见人如己般人得乐如己乐、人具德如己德的欢喜心,和睦温暖滋润的心,如母鸟摄护雏鸟般摄受爱护的心。永远舍离嗔恨心态、怨害热恼,常常思惟怎么随顺众生来作仁慈佑护利益的善心。
“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二地菩萨证得法性故,自然远离邪见。他恒时住在正道中,不作占卜之事,不取恶劣的戒行,心和见都很正直,没有诳骗、谄曲的心态,非常调直,对于佛法僧起决定的信心。
以身圆满初三善业道,以语满中间四,以意满后三,故能修集十善业道。
如同上面所说,二地菩萨由身圆满不杀、不盗、不淫的三种善业道,以语圆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四种善业道,以意圆满不贪、不嗔、不邪见的三种善业道,因而能圆满修集十善业道。
此即二地菩萨戒行圆满的具体德行的相状。
二、戒度增胜
此十善业道初发心菩萨不修集耶?彼虽亦修,颂曰:
如是十种善业道 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初发心菩萨未能如是。
或有人问:此十善业道初发心菩萨难道不圆满修集吗?
回答:彼菩萨虽然也能修集,然而并非能如二地菩萨所修最胜清净的十善业道。这里初地施度增胜在二地也能具足,而且布施之外的其余九种波罗蜜多中,如持戒增胜的量,其他安忍等度尚未达到,然而并非没有其余波罗蜜多的修行。再者,说到“十善”,这是以十善所摄的戒作为代表,实际是一切戒律都得到最为增胜清净。
颂曰:
彼如秋月恒清洁 寂静光饰极端严
“寂静”,谓防护诸根。“光饰”,谓光明显现。
彼二地菩萨持戒增胜的境界犹如秋月恒时清洁。即秋月有二种胜法:一、息灭热恼;二、荧光皎洁。彼二地菩萨有二胜法:一、防护诸根,威仪寂静;二、容色光严,由此而极为端严。
虽有如是清净尸罗,颂曰:
若彼净戒执有我 则彼尸罗不清净
虽然有如此最极清净的别解脱的戒行,如果对于净戒执为有自性,那么其人的尸罗终究不能清净。
此情形由以下经教可知:
如《宝积经》云:“迦叶,若有苾刍具足净戒,以别解脱防护而住,轨则威仪皆悉清净,于诸小罪生大怖畏,善学所受一切学处,身语意业清净圆满,正命清净,而彼苾刍说有我论,迦叶,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迦叶,若有苾刍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而彼苾刍见有所得,住我我所执,迦叶,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如同《宝积经》中佛对迦叶讲的:假使有比丘具足净戒,即以因果的正见摄持能以别解脱防护而住,轨则律仪都做得清净,对各种小罪生起大怖畏,善能修学所受的一切学处,身语意的业行都护得清净圆满,正命清净等,有非常清净的别解脱的戒行,然而那比丘却说有我之论,也就是于此持戒之事见有所得,迦叶,这叫做“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是超略之词,)一直到最后说到的,如果有比丘有出离心、因果见等的很好的善心摄持,而能具足修行十二头陀功德,然而他对于这些戒行之事见到有所得,住在没有断掉执我和我所有自性的心,那么这种情形就叫做“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颂曰:
故彼恒于三轮中 二边心行皆远离
于谁有情、修何对治、由谁能离之三轮,皆能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执心也。
在此进一步说明二地菩萨戒德圆满增胜之相。不但有先前所说下至梦中也不起微细的犯戒的垢染,于十善业道守护清净,这里进一步说,彼二地菩萨恒时于三轮中远离二边的心行。所谓的“三轮”,就是于何有情,修何对治,由谁能离。譬如持不杀戒,于哪个有情,修哪种断杀,由哪个能离,此称“三轮”。配在不盗、不淫、不妄语等,都有这样于何者境、以何人、戒何事的三轮的状况。所谓“二边心行皆远离”,就是于此三轮都能远离有事无事等的二边实执的心。
二地菩萨下至梦中也不起微细犯戒的垢染,而且在此戒行中于三轮全然远离二边的心行,由此其戒行是真实的清净圆满。
三、净戒为一切功德所依
如是已说菩萨圆满净戒,今当说余人净戒功德,较布施等为大,是一切功德之所依。
已经宣说了菩萨圆满净戒的状况,现在要说余人净戒功德比布施等更大,是一切功德所依的这个内容。
这里就缘起的观照上去比较:若有施无戒,将出现在恶趣受布施果,而且前福享尽后福不生,以及堕恶趣就永难超出等等,从这个前程去观察会发现最终是很不妙的;而有戒有施,就会出现源源不断的果利。由此能认识,持戒是一个根本,有净戒的功德能真正长久地施与利益,就像打好了地基,一层一层能搭建上去;假使没有净戒,暂时一点布施就会逐渐地堕下去,前面的资本吃完了,后面迎来的是非常悲惨的结果。
以下逐层地观察:
颂曰:
失坏戒足诸众生 于恶趣受布施果
那些失坏戒足的众生无法登上善趣,由于过去布施的缘故,将在恶趣享受福果,这是第一层的状况。
彼修施者,若能具足净戒,当于人天中感最圆满殊胜之财位。然有堕恶趣中而受圆满大财位者,如独一地狱,龙、象、牛、马、猿猴等畜类,及大力鬼类,由彼众生修施而失坏戒足之所招感。
透过比较法来认识:假使修习布施者能够具足净戒,他将保得人天身,在人天当中感得最极圆满殊胜的财位;然而还有一种状况是,堕在恶趣里享受圆满大财位,如独一地狱,龙、象、牛、马、猿猴等的畜类,以及大力鬼类,是由于那些众生修习布施而失坏戒足所招感的。由此看出,修施无戒就像断了脚,没办法得人天身,将在恶趣中享受福乐。
接着要看到,由于是在恶趣中受用布施果报之故,受用完毕后不得出生后福,是一种一次就消尽的状况:
故颂曰:
生物总根受用尽 其后资财不得生
由于是在恶趣身中受用布施果报,因此是这样的情形:当发生后福的资本——当前的福报受用完毕,往后由于不得行布施等善行的缘故,资财无从发生,从而落入漫漫无期的困苦当中。
此事用譬喻来说:
如有人见下少种子可得大果,为得后果故更下多种,则其果聚增长不绝。若痴人不知下种,以种为食,由生物总根永尽故,岂能更生圆满大果。
譬喻中有智愚两种人。智者见到下少许种子可以得到广大果聚,他有长远的眼光,为了得到后来果利的缘故,会在得果的同时更下许多种子,这样使得将来的果更多地发生,在那时又下更多的种子,就会使得这个果聚绵绵不断地增长,无有穷竭。而愚人不知下种,光以种为食,由产生后果根源的种子全数吃光的缘故,又没有下种,哪里能再生圆满的大果呢?这是一次用尽不生后果的状况。
意义上有相仿的情形:
如是最极痴人,由无净戒故,于非处中受用财位。前果用尽,新果未修,此后遂难更得感生资财。
像这样最极愚痴的人,在生前光行于布施而不守净戒的缘故,将在非处的恶趣当中受用布施果报——很大的财位,然而没有前途,当宿福所生的果报享用穷尽后,恶趣之身不能修新的善果,此后就难再感生资财了,这将在福尽后落到难言的困苦当中。
又离戒足者,非但难得圆满财位,即再出恶趣亦属不易。
进一步观察,失坏戒足实际是非常可怕的,不但难得圆满财位,享用一次就消尽了,而且在这个状况里沦陷下去,想再出恶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颂曰:
若时自在住顺处 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 后以何因从彼出
如果某时自在住在人天善趣的顺心之处,假使在这时不能善自摄持守好净戒,一旦堕落恶趣的险处,就随他力而转,那以后又将以什么因能从彼恶趣中出来呢?以恶趣造恶多、生善少故,差不多唯一地要千劫万生在恶趣的黑暗处流转了。
若时随欲自在不依赖他住人天趣,犹如勇士住随顺处脱离系缚,设于此时不自摄持,如勇士被缚投山涧中,堕恶趣后,更以何因从彼出耶?遂长流转恶趣之中。如经云:“假使后生人中,亦当感二种罪报。”
如果现在之时,能够随自己的欲乐自在、不依赖他或受他控制,有身心自在的时候,住在人天善趣就像勇士住在顺心之处、脱离他者的控制那样,假使在这时没有好好摄持自己的心而违犯禁戒,那就像这个勇士被绳索绑缚,而无自在地投在了山涧当中,这样堕入恶趣深渊以后,再以什么因从那里出来呢?恶趣的身修善困难而造恶的力量强,因此叫“从暗入暗、从冥入冥”,如发疯者丧失自由,将以此更加癫狂,而非常漫长的时间流转在恶趣当中。就像《十地经》中所说,假使后来生在人中,也要感得二种罪报。“假使”二字就表示得人身非常难。
由犯戒是众患之根本,颂曰:
是故胜者说施后 随即宣说尸罗教
故战胜一切罪恶者,为令布施等功德不失坏故,于说布施后,即说持戒之教。
由于犯戒是堕恶趣等众多过患的根本,所以,战胜一切罪恶的胜者如来为了度众生故,不仅宣说布施使众生先得到现前的利乐,而且再进一步护持众生,为了让他们所修的布施等功德不失坏之故,在宣说布施等后随即讲述了持戒的教法。
颂曰:
尸罗田中长功德 受用果利永无竭
由为一切功德所依故,尸罗即良田。若于彼田中长养施等功德,则因果辗转增长永无间竭,成大果聚长时受用。
由于尸罗是一切功德的所依故,称为“良田”。在这样的持戒的良田当中长养布施等善行的功德,那么布施等因、生财等果就辗转不断地增长,永远没有间断、穷竭之时,而成就了巨大的果聚,可以长时受用。
这样就知道,若有施无戒,恶趣受一次福后不再发生,而且常沦恶趣难得超出,以戒为根本故;若能有戒行施,由于有此大地般的基础,在这之上修集布施、供养等的功德,它将会源源不断地发生果利,也就是善的根本一直存在,因而在这个根本上就会发生一种绵延不断、越来越好、能长时受用的大妙果聚,因此持戒为根本。
由于得善趣身以及在善趣长时受用福果必依于戒,而且,得到决定胜的菩提果也必不可缺,因而总结说到:
故颂曰:
诸异生及佛语生 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 其因除戒定无余
诸异生凡夫未入圣道者得增上生,以及从佛语生的声闻、自证菩提的独觉、发大菩提心的佛子菩萨得决定胜菩提,这一切的共同因除了戒定无余事。
然而,这里说的并非只有戒为因而无其他因,因为戒不能全摄所有的因,所以,这里是说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共同的因素里,戒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颂实际是按《十地经》所说作的归纳:
如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
按《十地经》所说,杀生等十不善业道分上、中、下三品,依次能感地狱、畜生、饿鬼。假使后来生在人中,也各有二种果报,如是杀生得短命、多病等等。因而,按照这样的说明就知道,十不善业道能生无量无边的众大苦聚。
又云:“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缘起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
再者,十善业道是得生善趣人天乃至有顶之处的因素。在此之上,心狭劣唯求自了,怖畏三界诸苦,缺乏大悲,从他者闻到音声而了达无我,以智慧修习上品十善业道,成声闻乘。又此之上,不从其他阿阇黎闻教法而独自觉悟,不具足大悲方便,悟解甚深缘起,修治清净上品十善业道,成独觉乘。再者,心广无量,具足悲愍,为方便所摄,发生菩提大誓愿,不舍众生,净治菩萨诸地,净修一切诸度,修治清净上品十善业道,成就菩萨极广大行。
由是道理,故说除十善业道外,无余方便能使异生、声闻、独觉、菩萨随其所应,获得增上生生死之快乐,及决定胜非苦非乐为性之解脱也。
由此道理,所以说假使没有十善业道的必备因素,就不会有其他方便,而能使异生、声闻、独觉、菩萨随着他们各自的意乐和行为等的差别,得到增上生生死的快乐,和决定胜以非苦非乐为体性的解脱妙果。
四、 不与破戒杂住
颂曰:
犹如大海与死尸 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 不乐与犯戒杂居
“黑耳”是不吉祥之异名。
譬如大海由诸清净龙神居止的力量,凡是有死尸就会以波浪飘出,不会和死尸共住,再者,诸吉祥圆满将不和黑耳不吉祥共住,如是持戒清净的二地大士,亦不乐与犯戒者共住杂居。
五、 戒度差别
今进说持戒波罗蜜多之差别。颂曰:
由谁于谁断何事 若彼三轮有可得
名世间波罗蜜多 三著皆空乃出世
若于彼尸罗有三轮可得,说名世间波罗蜜多。即彼尸罗若无前说三轮可得,说名出世波罗蜜多。
现在进一步宣说在持戒波罗蜜多中,世间和出世间的差别。
在持戒过程中,如果认为有一个持戒者的我,有某众生、某事情的境缘,以及我对于那个境断除了某种恶行的事,如果以为实有这三轮可得,那最多属于世间波罗蜜多。如果认为这三轮都不可得,那就是出世波罗蜜多。
六、结明此地功德
由说此地功德门,明圆满尸罗波罗蜜多。
结束时,由宣说此地功德的门径,阐明二地菩萨圆满持戒波罗蜜多的境界。
颂曰:
佛子月放离垢光 非诸有摄有中祥
犹如秋季月光明 能除众生意热恼
此境界以法喻两分合说。后二句为譬喻,指秋月离垢光明能除遣众生意中热恼。前二句说到,佛子月轮放离垢尸罗光明,有除众生热恼的作用;再者,与三有关系的问题,首先,其体性不是三有所摄、非生死法,其次,其作用成为三有中的吉祥。
以下先释名称,再释离垢光明除热恼,再释非诸有摄有中祥。
(一) 离垢
言“离垢”者,谓由十善业道令无垢故,即第二地菩萨之实名。
“离垢”二字,是说二地菩萨由于圆满修集十善业道,令其持戒无有犯戒垢障之故,二地菩萨得到这名副其实的名称——离垢地菩萨。
(二) 离垢光明除热恼
犹如秋月放离垢光明,能除众生之热恼,如是菩萨月轮所放离垢光明,亦能遣除意中由犯戒所生之热恼也。
比喻中,秋季的月轮放的光明远离垢障,能够除遣众生意中的热恼,即让他们得到清凉,像这样,二地菩萨月轮所放的远离破戒垢障的尸罗光明,也能除遣有缘众生意中由犯戒所生的热恼,即有加被力。
(三) 非诸有摄有中祥
此非生死所摄故非三有,然是三有中之吉祥,一切圆满功德皆随彼转故,是四洲转轮圣王之因故。
此二地菩萨并非生死所摄,所以,不是以自身的业在三有中受生的凡夫,然而是三有中的吉祥,原因:一切圆满功德都随彼而转故。以其大愿将在人间受生,成为统领四洲转轮圣王的正因故,这是以愿力受生,而以其功德力能推动四大部洲的人类普行十善正道。
思考题
1. 解释戒的涵义和体相。
二地菩萨戒圆满的情形如何?
2. 二地菩萨戒度增胜的相状如何?
3. 从正反面论证:净戒为一切功德所依。
4. 二地菩萨圆满戒度的境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