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地名义
今当说第三菩提心,颂曰:
火光尽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发光
“光”,是第三地菩萨之名,为显此发光地名实相符故,谓此地以智慧火焚所知薪,发出寂静光明,故名“发光”。
现在要宣说第三胜义菩提心的境界,对此先解释名义。由于三地菩萨以智慧火光焚尽一切所知薪柴之故,立名为“发光地”。
也就是,“发光”是第三地菩萨的名称,为了显示立此发光地的名称符合事实,就说到这第三地菩萨发出智慧火,焚尽了一切所知薪柴,在根本定位发出寂静光明,息灭一切二取戏论,以这个缘故称为“发光地”。
再者,还有一个发光的涵义:
发第三心者,颂曰:
入此地时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如日将出,先现赤金色光明,此地菩萨所放智慧光明亦尔。
当发起第三胜义菩提心的时候,有此种相兆:善逝子在证入此地时,犹如日出般放赤金色光明。这是说,就像日轮将出时会有其前相,现出赤金色的光明,此地菩萨所放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即在后得位,菩萨现赤色或黄色的光明遍一切处。再者,由此地断证功德增上,其异熟将常做天中之王。
二、此地安忍度增胜
为显得彼光明之菩萨,忍波罗蜜多最为增胜。
为了显示得到此智慧光明的三地菩萨,忍波罗蜜多最为增胜的状况。(此处应知,持戒增胜于此地也具足,余八度中忍最超胜而余
七度未达此境,故说忍度增胜。)
那么此度最为增胜的状况如何呢?以下从两分来解释:(一)由悲而忍的境界;(二)由慧而忍的境界。
(一)由悲而忍的境界
颂曰: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为显示忍度增胜的境界,设一比喻。也就是将非理行害的状况推到极处,而对此不但不起嗔,反而增上安忍,由此就能显示此地安忍最为超胜。
假使有人对非可嗔处的三地菩萨起了嗔恚,不仅割截身肉而且割截到骨节,不是大块割而是分分割,不是短时割而是久时割,对此行大邪恶的割截者,菩萨不仅不起嗔恚,反而愍怜他由这种罪恶将受地狱等苦,触及此缘后更为增上安忍。此是忍度增胜的状况。
对此细致解释分二:1.三地菩萨非可嗔之处;2.遭受极大损恼反而增上安忍。
1.三地菩萨非可嗔之处
又此菩萨善护他心故,有如上慧故,实非他人三世可嗔之处,损他之身语意业皆不现行,故云:“设有非处起嗔恚”。
要认识非处与处,先说明“处”的涵义。就世间人心的反应而言,假使在过去、现在、未来,有损害到自身及自身亲人的情形,容许发生嗔恼。然而,此三地菩萨由于具有如上的智慧,尽焚一切所知薪而能善护他心的缘故,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现行过损害他者及他亲的身语意的恶行,因而实在不是可嗔之处。
2.遭受极大损恼反而增上安忍
设有如是暴恶有情,于菩萨身,分分渐割其骨肉经长久时。然菩萨于如是割者,非但心不嗔恚,且知由此罪业因缘当受地狱等苦,更生广大之安忍。
此处设一极大损害的情形,就是有这样的暴恶有情,于非可嗔处的菩萨的色身,不是大块速割而是分分渐割,割到骨肉之处,不是短时割而是长久而割。在此种情形下,菩萨对于这个施暴的割者,不但心不嗔恚,而且知道他由此罪业因缘,将要受地狱等的猛利大苦,更加于心不忍,反而以此逆缘发起了广大的安忍。前二地在割身之时已无恚怒,然而没有如此增上忍的状况,故三地忍度最为增胜。
(二)由慧而忍
复次颂曰:
已见无我诸菩萨 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 由此亦能善安忍
已见无我的三地圣者菩萨,在受损害时,见到能割、所割、何时割、何相割等的三轮诸法皆如影像了不可得,由此也能善为安忍。
对此细致解释:
非但由见彼以罪业因缘当受地狱等苦,而起增上安忍,由见诸法等同影像,皆离我我所想,由此亦能生大安忍。“亦”字为摄安忍之因。
这是指三地菩萨不但由悲而忍,且由慧而忍。也就是,不但是见到彼者将会以此罪业因缘受地狱等的众苦,以悲心不忍其苦,反而增上广大的安忍,而且,以智慧一分见到了割截事件当中,能割的有情及利刃等,所割的自身骨肉,以及于何时割、以何相割等的三轮诸法,一切皆如影像,了不可得,以及在此过程中远离计我和我所的心想。即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受害者的我、我的骨肉,或我的敌人等等的这些想法,因此没有发起嗔恚的因,因而能生起大安忍,此是没有什么所忍的大忍。“亦”字中摄安忍之因。意思是说,不但以前面的悲因能不恚恼,而且由此第二慧因也能安忍。
三、地前余人亦应修忍
又此安忍,非但是菩萨相应之功德,亦是余人保护功德之因,故当遮止嗔恚之心。
再者,这个安忍不但是三地菩萨相应的功德,也是其他未入地凡夫保护功德不令失坏的因素,因此,为自身的利益也应当遮止嗔恚的心,以它无义有损故。
颂曰:
若已作害而嗔他 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定无益 且与后世义相违
要这样思惟:如果已经作了损害,而想以嗔恚他而挽回的话,嗔恚他者岂能让已作的损害消除呢?因为已作故,所以嗔恚他者决定无益。不仅如此,而且与后世义利相违,以发嗔恚故,将引后世不可爱的苦的果报。以此就知道,嗔恚绝不应理。
若他已作损害,因此嗔他者,已作损害不能除故,缘他起嗔于事何益?因已作故。
思惟的理路是这样的:假使别人对我作了打骂等的损害,我不想受,起嗔恚想把这个损害挡回去(这是我自身的想法),但是,他已经作了损害,由此而嗔恚他,已作损害不能够除掉的缘故,所以,这样的缘他起嗔于事无有任何利益,因为已经作了,该骂的骂了,该打的打了,因此它对于遮回毫无利益。
又此嗔恚非但现在无益,且与后世利益相违,以发嗔恚能引生非爱异熟故。
不但现在不能够消除损害,而且这样做对我自己不好,与我想在后世得利益的想法是相违的。也就是,这样嗔恚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且会引不可爱的异熟,或者会发生不好的果报。
这样的话,就发现这个行为是不合理的。因为我做任何行为都想对自己有利益,或者现前有利益,或者未来有利益。我在没有观察的时候,以为这样子对他嗔恚现前对我有利益,将来也对我有利益。其实现前没有利益,因为无法挽回损害;将来反而对我有损害,因为发生的嗔恚是不好的因,以识田里熏了这种业种,将来会出现地狱等的非常大的苦报,这只是自损的行为,因此应当遮止。
颇有痴人,现受自作恶行所感苦果,妄谓他人损害于我,遂于能害者发嗔恚心而行报复,愿彼损害就此失败。
有这样的愚人,现在受了自己所作恶业所感的余残苦果,也就是从前曾经作过恶业,在恶趣里面受了苦,现在在人间的时候还有它的等流残果,当业报反应的时候就会受一种果,然后就会由某人对此人进行果报的实施。他不知道前因后果的因果律上的状况,第六识没有合到天理,他会有一种想法(这实际是业果愚的表现,而且认为很有道理):“他损害了我,这不合理,所以,我对这个能害者发嗔恚心,一定要做个报复,否则自我这样丧失尊严,那怎么行呢!”这样他就想发个嗔恚做报复,使得对方那种无理的损害就此失败,将不再损害到我。
一般人都是这种做法。其实,按照真正的道理来衡量是非常愚痴的,为了去掉这种执著,一定要揭示业果的正理,当心进一步看到了事实的时候,就会去掉过去的那个邪妄的分别。这是要在意识上通过观察到正理而去掉颠倒执著。
为遮此执,颂曰:
既许彼苦能永尽 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嗔恚而害他 更引当来苦种子
为遮除这个执著,应当想:既然这个苦能永远消尽往昔所作恶业的果报,为什么起嗔恚而害他,还引将来受大苦的种子呢?这是不合理的。
若于自身现作刀割等极大剧苦,当知是由往昔造杀生等业,曾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中受极大苦,今受所余等流苦果。由此最后苦果令彼一切皆尽,如最后药能疗身中残疴。云何复起嗔恚而思损他,更引发当来远胜已受苦果之极大苦因?如病将差,更服不宜食物。
如果在自身上,现在有人做刀割等极大剧苦之事,要知道这是由于过去曾作过杀生等的恶业,已曾在地狱、饿鬼、畜生趣中受了极大苦楚,现在是在人间受所余留的等流残果。由现在这次受最后的苦果,会使得这个业报全数地穷尽,就像最后服一个苦药,能够疗治身中残余的病疴,由此永得痊愈。这是好事,为什么还起嗔恚想损害他,由此更引发将来远胜过当前所受苦果的极大苦因?就像病快要好了,还要去服不宜的食物,这是愚痴的。
如医师为疗重病作刀割等苦,故于现前苦,极当忍受也。
如同医生为了疗治重病作刀割等苦,这时以一次受手术等的苦能除掉重病,因此,对于现前的苦应当极其忍受。也就是就像为了病好,咬紧牙关受一次手术之苦就已经好了,因此安忍是合理的。
继续观察不忍而嗔恚的过患,由此就知道这是极大的自毁之因,而发猛利心加以对治:
又此不忍,非但是引非爱异熟之因,亦是摧坏久远所修福德资粮之因。
颂曰:
若有嗔恚诸佛子 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 故无他罪胜不忍
再者,这个不忍不但是能引不可爱果报的大因素,也是摧坏久远以来所修众多福德资粮的破坏因。
这情形就是,如果有对诸佛子菩萨起嗔恚心,那么此人百劫以来所修的布施、持戒的福德,在一刹那顷就能顿时摧坏。由能引大苦异熟和速灭善根这两点就可知道,没有其他罪胜过不忍而嗔恚的。
若菩萨于已发菩提心之佛子,由不知彼人内心差别,或虽知之,然由烦恼串习力故,增计其过失,随实不实,乃至起一刹那嗔恚心,尚能摧坏百劫所修施戒波罗蜜多福德资粮。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如大海水不可称量,此异熟量亦不可知。故能引非爱果及能坏善根之罪恶,更无大于不忍者也。如经云:“曼殊室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如果菩萨对于已发菩提心的佛子,由于不了知其人内心具体的状况,或者虽然了知,然而由烦恼串习力故,增益而分别他的过失,无论如实或者不如实,下至起一刹那的嗔恚心,尚且能摧坏百劫当中如前所说所修的布施、持戒波罗蜜多的福德资粮,何况非菩萨嗔恚菩萨,其异熟果报的量就像大海水不可称量那样,难以测知。所以,能引非爱苦果以及能坏善根的罪恶,再也没有大于不忍的了。如同经中所说:文殊师利,由于能摧坏百劫所修善根的缘故,称为嗔恚。
“增计其过失”,即是于微小过失增益为大过失。
又此不忍,其无力损他者,徒为自害,若有势力无悲愍者,则俱害自他。
颂曰:
使色不美引非善 辨理非理慧被夺
身坏命终之后,
不忍令速堕恶趣
再者,这个不忍,假使没有能力损害他者,只是徒作自我损害;如果有势力而无悲愍,将同时害及自他。当嗔恚才生起之时,就使容色不可爱乐引起非善,丧失智慧不能辨别是理非理。再者,以此嗔恚之力,身坏命终之后使人速堕恶趣。应当思惟此等过患灭除嗔恚,而不使嗔恚生起。
不忍之失既如上说,违彼而忍功德云何?
颂曰:
忍招违前诸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 殁后转生人天中
所造众罪皆当尽
如上所说不忍之过失,与彼相违,当知即是安忍之功德。
不忍的过失由同上面所述,那么与它相违而能遏制住私我执著的发动,由此安忍的功德又如何呢?
这个在缘起上完全是相反的。安忍能招感与前相反的诸多功德,即前面有多少种过患,安忍就有多少种功德。举例而言,安忍能感得令人爱乐的妙好容色,使善士欢喜;安忍能具理智力,对于是理非理非常善巧,能理智地分别、处理;而且以这安忍之德,在殁后能受生人天善趣;以安忍能使所作的重罪悉皆穷尽。总之,如上所说不忍的过失,与它相反就是安忍的功德。由思此等功德而引安忍之力。
故颂曰:
了知异生与佛子 嗔恚过失忍功德
永断不忍常修习 圣者所赞诸安忍
由以上论述就知道,在了知异生嗔恚过失和佛子修习安忍的功德后,就应当永断不忍,而一切时中修习圣者所赞之安忍。
嗔恚之过失如上已说,与上相违当知即安忍之功德,故当永断不忍,一切时中常修安忍也。
此处应当先由了知天理缘起上的真相,以此发信心,起修忍的欲乐,从而恒时皆修安忍。在缘起上,胜解的来源就是要了知过患和利益,对于以上所说的各类嗔恚的过失,以及与之相反的安忍的功德,在自心上思惟断定以后应当发生胜解,知道这个嗔恚是非常不合安乐正道的,安忍则相反,是顺合安乐正道的。因此,要顺应这样的法尔的天理,而一切时修习诸佛菩萨所行的安忍波罗蜜多之道,因此,应当永远地断除不忍而嗔。不能忍私心的妄为让它发作,这是毁坏自身之因,它是由私我的执著发起的、不合天理的;相反,如果能一切时安忍而不动嗔,是遏制私我意识的,符合无我天理的,因此,这样认识之后在一切时中恒时修习安忍。
四、忍度差别
今当说安忍波罗蜜多之差别。
颂曰:
纵回等觉大菩提 可得三轮仍世间
即使回向佛果,若见所修之忍、由谁修忍、于谁修忍三轮可得,此忍即名世间安忍波罗蜜多。
颂曰:
佛说若彼无所得 即是出世波罗蜜
安忍波罗蜜多的两种差别亦如前说。也就是不必说其他,纵然回向于无上菩提,若有三轮可得仍属世间所摄。也就是在此修忍后,即使回向佛果,如果见到有所修之忍、由谁修忍、于谁修忍这三轮法可得,此忍就叫做“世间安忍波罗蜜多”,以执三轮二取可得故。佛说,若修忍之时三轮无得,即所修之忍、由谁修忍、于谁修忍这三轮法本无可得,如是为无我智慧所摄,即是出世波罗蜜多。
五、其余清净功德
如此地菩萨安忍波罗蜜多最极清净,如是亦得静虑等,颂曰:
此地佛子得禅通 及能遍尽诸贪嗔
彼亦常时能摧坏 世人所有诸贪欲
犹如此三地菩萨安忍波罗蜜多最极清净那样,也得到静虑等其余清净功德。即此地佛子得证四禅八定、五神通、四无量心等,以及能遍尽诸贪嗔痴等,彼者也多做三十三天天王,常时能摧坏世间诸众生的贪欲。
言禅定者,亦表等至无量等。
此中说到禅定,也表示有等至、四无量等的功德。
如《三地菩萨经》云:“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忧喜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如同《三地菩萨经》中所说:此菩萨住此发光地的时候,就得到四禅的功德。
“四无色等至者,谓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住非有想非无想处。是名四无色等至。”
“四无色等至”,指此地菩萨亦得到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的四无色定。
“四无量者,谓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四无量心”,是指此三地菩萨心随着慈愍,广大无量不二,无有怨对,无有障碍恼乱,而且,此慈心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即得慈无量心。其余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三心也是如此,即悲心、喜心、舍心都是广大无量不二,乃至遍一切世间。
“五种神通者,谓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三千大千世界劫火炽然,其水能灭,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是为神足通。”
“五种神通”,是说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个身现成多个身,以多个身合为一个身;或隐密状况,或显露状况;在石壁、山崖等中过往无碍,就像虚空里没有任何质碍一样,又结跏趺坐在虚空中腾去,就像飞鸟翩翩而去一样,钻入地中就像水一样没有固体的形质,踩在水上如同大地一样并不能溺没,能一直走过去;身体出大烟焰,就像大火聚,又能像大云一样普降雨水,连三千大千世界劫火炽燃的状况,以他的水都能息灭;对于空中的日月二轮,有大威力能够用手去扪摸摸触,身体自在乃至于梵天世间,此即是神足通。
“又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是为天耳通。”
再者,此三地菩萨天耳清净超过人耳,人天界内附近或者遥远的所有音声都能清晰地听到,下至蚊虫、苍蝇、蚂蚁等的声音也都能清晰闻知,这是天耳通。
“又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过心非有过心,粗心如实知粗心,非粗心如实知非粗心,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是为他心通。”
再者,此三地菩萨以明知他心的智慧,能如实了知种种众生心行的状况。众生处在有贪欲的心行状况中,就如实了知他那种有贪心的行相;众生处在离贪心的状况、无有贪著,也如实知此离贪心的状况。以此类推,有嗔恚之心和远离嗔恚之心,有愚痴暗钝之心和离愚痴清明之心,有烦恼妄动之心和无烦恼寂静之心,以及很小的心、广阔的心、很大的心、无量的心,或者昧略的心、非昧略的心,心系一缘的定心以及心散在各个缘上的非定心,脱开惑业系缚的解脱心或者处在惑业系缚中的非解脱心,与正理相违的有过之心以及不处在违理中的非有过心,诸如此类,是怎样的心行就如是地知道那种状况。再者,是一种粗犷的心,就如实地知道那心的状况,非粗犷的心,也如实地了达它是什么行相。就像这样,以他心智知道众生各种各样的心行的差别,这是他心通。
“又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千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
再者,此三地菩萨能忆念了知无量宿命的差别。其知宿命见识的宽阔度如何呢?就是能念知前一生、前两生、前三生、前四生,乃至前十生、前二十生、前三十生,还不止此,乃至前一百生、前一千生、前无量百生、前无量千生、前无量百千生,还不止此,能够念知过去的成劫时、坏劫时,或者成坏劫时,以及无量成坏劫时,那个不可计量极长远的过去世过去生的事情,也就是,那么长远的宿世之事都明了地现在心前。
他对那些无数生里的状况,具体是怎样地能忆念了解呢?
“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是为宿命通。”
在那无数的生死当中,无论就其中的某一世中,我曾经在那个地方,当时是这样的名称、姓氏,处在如是的种族中,那时我吃的饮食是这种的,是住了这么长寿命的,是如是久住世间的,是如是受苦享乐的,种种当时一生生活的情景,以及后面我是从那里死了生在某处的,又从某处死了生在此处的,是这样的形状,这样的相貌,当时说这样的语言、音声。就像这些,所谓的死生、苦乐、寿命、相貌、语言、种族、饮食等等生活的情形,这些无量的差别相都能够清清楚楚地忆念起来,这叫“宿命通”。
“又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再者,此菩萨天眼清净超过人眼,他能见到许许多多的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的情形,如何随业而去善趣恶趣等的情状。
“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贤,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以代表性的两类善恶的情形、生来死去的情形,来描写菩萨天眼如实明见的状况。如果有众生成就了身恶行、语恶行或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以及邪见业因缘,那么他们在此蕴坏灭命终之时必然堕在恶趣,生在地狱当中。如果众生成就了身善行、语善行或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和正见业因缘,那么在他们身坏命终时一定生在善趣诸天当中。对于这两类为代表的无数生来死去上升下堕的情形,三地菩萨的天眼都能如实地见知,因此,此天眼极其宽阔,能照见许许多多的众生从此死、往彼生等的情形。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志愿力而生其中,以此菩萨善巧方便修其心故。”
此三地菩萨于诸多的禅三昧、三摩钵底等能入能出,但这种情形不是随着业力受生此处的,只是随着由于他能满足菩提分处而以志愿力受生其中,此是三地菩萨善巧方便修治自心之故。
如是当知此地菩萨成就禅定神通。
如上面所说,要知道此三地菩萨成就了这样的四禅八定、五神通等的功德。
云何能尽世间贪嗔?“及”字亦摄能尽愚痴。如经云:“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是菩萨住此发光地,邪贪、邪嗔及以邪痴,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灭,于此地中悉得断除。”如是当知此菩萨,贪嗔痴烦恼皆悉断除。
三地菩萨是怎样能尽世间贪嗔的呢?“及”字中也摄有能尽愚痴。此情形如同经中所说:此三地菩萨观一切法无生无灭,因缘而有,见缚先得灭除,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都转而变得微薄。此菩萨住此发光地,邪贪、邪嗔、邪痴,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中所不能灭者,在此地中悉得断除。像这样要知道,此菩萨贪嗔痴烦恼都得以断除。
云何能坏世人之贪欲?如经云:“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明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如是当知,此菩萨能摧坏世人所有贪欲也。
那么是怎样能坏世人的贪欲呢?如经中所说:佛子,此名菩萨第三发光地,菩萨住此地时多作三十三天的天王,能以方便使诸众生舍离贪欲。像这样要知道,此菩萨以其威德力能摧坏世人心中具有的贪欲。
六、初三度的特相
如是已说菩萨住第三地,能得清净安忍波罗蜜多、禅定、无量、等至、神通及断除贪等。今当宣说初三波罗蜜多之所依差别、资粮自性、成办何果。
如是已宣说菩萨住第三地时,能得清净安忍波罗蜜多,以及获证禅定、四无量、等至、五神通,以及断除贪等的功德的状况。现在要宣说以上所述的前三种波罗蜜多行者所依身的差别、其所属资粮的体性,以及由此成办何种果法。
颂曰:
如是施等三种法 善逝多为在家说
彼等亦即福资粮 复是诸佛色身因
如是布施、持戒、安忍的三种法行,其所依身如何呢?善逝如来多为在家身者宣说。其资粮体性如何呢?此等即是属于二种资粮中的福德资粮。其成办果法的状况如何呢?它们是成就诸佛色身的正因。
虽诸菩萨皆是施等之所依,然有在家出家二类,故说差别。
虽然诸菩萨都是布施、持戒、安忍等法行的所依或者能行此法的身,然而菩萨中也分在家出家二类,因此,宣说其所行重点上的差别,或者在因缘上容易行持的差别的状况。
其中在家菩萨较易行施等三法,出家菩萨较易行精进、静虑、般若,然非不能修余行。
在菩萨的二类身当中,在家菩萨以他的因缘状况,较容易行持布施、持戒、安忍这三法,而出家菩萨较容易行持精进、静虑、般若三法,然而,并非此二类菩萨不修此外的其他修行,而只是就因缘易行的状况来说的。
成佛之因有二资粮,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即前三波罗蜜多,智慧资粮即静虑、般若,精进是二种资粮之共因。福德资粮即佛百福庄严微妙色身之因,智慧资粮即无生相法身之因。
成佛的因素指两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就是施、戒、忍这前三种波罗蜜多,智慧资粮就是静虑和般若这末二度,而精进是两种资粮共同的因。就成就佛果的侧面来说,福德资粮是佛百福庄严的微妙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无生相的法身的因。
七、结明此地功德
今由宣说所依等殊胜门,结说第三地菩萨,颂曰:
发光佛子安住日 先除自身诸冥暗
复欲摧灭众生暗 此地极利而不嗔
发光地佛子的功德有智悲二分。就像日轮安住能除遣自身的冥暗,以及摧灭他者的黑暗,发光地佛子先是除掉自身能障本地的诸无知冥暗;再者,为欲摧灭众生障此地的黑暗,而宣说此地行相:由于除灭了能障功德的过失黑暗,此地光明极为明利,然而于犯过有情不生嗔恚,以其具有大的智慧和悲心,善于修习安忍的缘故。
发光地佛子如住日轮,自身所有能障碍生此地之无知冥暗,此地正生时即先除灭。复由欲摧灭他人障生第三地之暗,宣说此地行相。由此菩萨已摧除能障功德之过失黑暗,光明极利如同日轮,然于犯过众生不生嗔恚,以于安忍善修习故,由大悲心润相续故。
发光地佛子犹如安住的日轮,自身上所有能障碍生起此地的无知冥暗,当此地的智慧正生起时就首先得以除灭。再者,由欲摧灭他者障生第三地的黑暗,宣说此地行相。由于此三地菩萨已摧除了能障功德的过失黑暗,使得光明极为明利,犹如日轮,然而对犯过有情不生嗔恚,这是由于对安忍善于修习之故,由大悲心润泽相续之故,即前面所说安忍波罗蜜多极为增胜,不仅由悲而忍而且由慧而忍。
思考题
1.解释“发光地”的名义。三地菩萨忍度增胜的情形如何?
2.从正反面论证:地前余人也应修安忍。
3.在被损害时应如何思惟而修忍?
4.三地菩萨除安忍度最极清净外还有哪些殊胜功德?
5.(1)前三度的所依身是什么?
(2)前三度属何种资粮?能成办何果?
6.为何将三地菩萨喻为安住的日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