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直说2

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都各有这样的四句,比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等。

这段经文分两部分解释:一、以色蕴为例说明空性;二、证知色蕴后,四蕴应念圆明。

前者又分三:(一)先破色蕴的原因;(二)以四句破三见;(三)证知四句的利益。

(一)先破色蕴的原因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

这是正式对舍利子解释前面“五蕴皆空”一句的涵义。在五蕴里先举色蕴来说,它的原因是这样的:色蕴是人的身相,因为这个身人人都执它为自己,这是无始以来坚固妄想,每一次投生的时候,就会以此凝结成一个似乎真的有的身体,以此就会缘着这个蕴身,计执为“我”。像这样,由这个身而起我见,以我见起我执,所以它是我执的根本,最是难破了。

那么,现在入观之初,下手处就是要观察身体只是四大假合而成,本来没有。正当它现的时候完全是空的,一点得不到。好比阳焰,正现的时候,在当处寻找就了不可得,同样,身体的里里外外洞然空寂,得不到一点实质。到了真正证空的时候,不再被此身的假影所笼罩,那生死去来就没有一点挂碍了,这叫做“色蕴破”。如果色蕴破了,对于受想行识四蕴,可以渐次深入观照,也都能以此类推而得知四蕴是空无所有的,正现的时候当体全空,不再被心识的各种妄想所笼罩,就能得自在了。

这里讲到,先要观色身是四大假合,本来无有。具体理门的推究分三:1、破有分之色;2、立极微为无分体性;3、破极微。

1、破有分之色

身体看似有一个总体的实法,我们都以为那是一个总体的身,它是一个,而且不变。那现在就要看,这种认识正确吗?把身体按照四大作分解,会发现身体无非归属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头发、皮肤、内脏、骨骼等等,归在坚固性的地大里;唾液、汗液、尿液、血液等等,归在湿润性的水大里;身体各部分的热量,归在暖热性的火大里;还有各部分的蠕动、搏动等的动转性,归在风大里。就像这样,除开这四大再没有别的了。有时也立一个空大,而空大本身只是个空间,没有东西。身体的成份都各自归属于四大本身,此外再没有其他法。

然而在四大里去寻找总体的身是得不到的。譬如,在一根头发上没有身,在一个眼球里没有身,在一段骨骼里没有身等等,在任何一个坚固性的成份里面都找不到总体的身。再者,在身体上上下下的液体当中也没有身。比如,在某一根血管的血液里面找不到身,在尿液里找不到身,在汗液里也找不到身,那当然水大里也没有身。再看,火大里有没有身呢?火大只是一些热量,在这样的暖热性当中不会出现总体的身体。再看身体各部分的动转,这些也只是动转性,没有其他的坚固性、湿润性等等,这里当然不会出现总体的身体。因此,四大的每个地方都没有身体。

就像四间房,每一间里面都没有张三这个人,那四间房合起来哪里有张三呢?同样,在四大的任何一个部类里面,都没发现总体的身,那四大合起来怎么会有总体的身呢?就像若干沙子的每一粒当中都没有油,把它们合集在一起又哪里找得到油呢?由此会发现,总体的身是不可得的,这叫做“没有有支身”。

不但有支身不可得,身体的每一个支分,譬如头部,是不是实法呢?一只手是不是实法呢?一个心脏是不是实法呢?按照前面那样,分成地、水、火、风四大去观察的话,不但有支身没有,连支分也是没有的。譬如心脏,在心血管、心肌等地大上面,会出现一个完整的心脏吗?或者在左心房、右心房的搏动里面会有心脏吗?在血液里面有心脏吗?在热量里面有心脏吗?就像这样,心脏的总体是不可得的。

对于其他的胃、肝、一段骨头等都要这样去观察。譬如观察一根脊柱,那么脊柱有若干段,在每一段里面都没有脊柱。比如上面那一段里面没有总体的脊柱,下面那一段里面也没有总体的脊柱。在每一段里面都找不到总体的脊柱,那合起来也是没有的。因此要知道,所谓的“支分”,是由更小的支节积聚而假立的,根本得不到。

像这样逐渐检查下去,在每一个支节上也都得不到实法。这样逐渐分析下去,分析到微尘时会发现,这上面的所有法都是假立的,根本得不到。这样我们就知道,这里可能没有实法了。或者再进一步确认,的确没有实法。因为众多支分和合的一个总体,不可能在每一个支分里有;是支分的缘故,就不是总体;而在每一个支分里都没有的话,就好像各粒沙子里面都没有油一样,合在一起怎么会有它呢?可见,它只是众多法合在一起形成的假相。我们没观察时误以为有个实法在那里,一观察发现根本没有。

2、立极微为无分体性

在这个分解的过程中一直看,如果还可以分,那它就会变得更小。当分到更小单位时,前面那个总体的相是由多分和合的缘故,不是独一的相,因此,没有所谓的“独一”。而最终一定会分到一个无可分的地步,在这个层面上才能建立实法,因为凡是可分,都是多分假合的缘故,不是实法。因此,落到色法极限的时候,一定是无分的状态,这种极限就叫“无分极微”。

3、破极微

当已经分到极微时,就要用六尘围逼中尘等的理去观察,结果会发现,连极微也不成立。也就是观察,极微是实法吗?若是实法,那么万法色的形态就是以极微的体性而存在。

观察时可以从中取七个极微,中间的一个,东南西北上下各一个。然后周围六个尘向中间一个尘围拢,这叫“六尘围逼中尘”,当它们围上去以后,就观察接触点。譬如上尘与中尘合拢时,有没有接触点呢?假使有接触点,那六个方面围起来时就有六个接触点,由此中尘就可以分成东南西北上下不同的六个点,那当然就不成极微了,因为是多分故,并非无分的极微。假使上尘和中尘之间没有接触点,那这两个尘一定是合而为一了。假使没有合而为一,比如上尘既有进入的部分,也有没进入的部分,那它还是可以一分为二。因此,假使没有接触点,那两尘就合为一个了。这样的话,六尘围中尘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尘,再多的尘合集也都只是一个尘,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更大的东西。如此一来,从微尘到须弥山之间,所有粗法的形态都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有所谓的体积、重量等上的差别。

这样就知道,四大假合之身,不必说有支,到了极微的层面也是不可得的,因此叫“当体全空”。当证悟空性时,的确身体不见了,不但内身不见,连外的器界也不见,所以,根身器界本来都如同空花。证空的时候,不再被身体的假影所笼罩,既然没有这个身,生死去来有什么挂碍呢?这叫做“色蕴破”。

这样破了以后,再进一步对于心识方面的四个蕴渐次地深观,同样会明了这些蕴也都是空性,这叫做“五蕴皆空”。

(二)以四句破三见分三:1、以“色不异空”破凡夫常见;2、以“空不异色”破外道和二乘的断见;3、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色空二见。

1、以“色不异空”破凡夫常见

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

第一句说到“色不异空”,是破凡夫的常见。

对此分两个层次说明:(1)以色不异生灭空而破色常;(2)以色不异真空而破色常。

(1)以色不异生灭空而破色常

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

先要明确凡夫起常见的由来,以及以此常见支配出现的各种计划。同样归在自身上来观察:我们凡夫一念投胎以后,心识封裹在少分的四大里面,从此色身七天七天转变,逐渐形成了这个躯体。来到了这个幻化的世间以后,把色身执为真实,认为这是“我”,而且以为是常存。那么,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间里,就觉得有很多需要为自我争取到的东西,比如名誉、地位、财富、享受等等。像这样已经产生错认,认为这个身是真实的、是常存的,又是最重要的“我”,那当然要为它做一生百年的计划。对于自身这一生的方方面面都特别重视,每一步要达到什么目标,会努力争取,达不到就灰心失落,总之,拼尽全力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常住的身体的利益。

“殊不知”,是指我们凡夫一念认了色身为实为常以后,就看不到前后的整个流程,看不清它只是业力放出来的一部影片,实际根本不是自己,也压根没有常。要知道,这个身只是业力变出来的假相,真实去寻找它时了不可得。

再者要看到,其实,我们的一生只是一部影片不断变换的过程。从粗分来说,好像被生老病死四匹马一直牵拉着往前走。生这匹马拉着我们入了胎,又住胎,又出胎,这叫做“为生相所迁”。也就是自从一念入胎以后,不断地出现各种身体的变易。当初好像一滴牛奶那么小,逐渐形成心脏、诸内脏、骨骼、血肉、皮肤等等,一步步地在变。实际上,整个都是业在变换,并没有常住的法。这样不断变迁,到九个月零十天,就出现了一个圆具六根的胎儿相。之后这个胎儿的身体从母亲产道里降生,来到了人世间。之后,经过三年的婴儿期不断地变大。然后变成儿童,背着书包去上学。从一年级开始读,读到五年级毕业,成了少年。之后又不断地在变,照照镜子,模样变了很多,已经长大了,变成了成年人。就像这样,不断地被生这匹马拉着往前走,连一刹那也停不住。

再说,又被老这匹马拉着走。年过四十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相,身上的各个器官逐渐退化,就像一棵树在逐渐老去一样。会发现皮肤皱了,白发出来了,视力、听力都不行了,精力也不够用了,各种疾病逐渐降临在身上。再进一步发展下去,老态龙钟、鸡皮鹤发、弯腰驼背、举步艰难。老又像雕塑师,用一把刻刀在自己身心上不断地雕出各种老相,最终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老头子或者老太婆。

再看,病这匹马也是把我们往四大的衰相里面拉。当病缠在身上的时候,身体逐渐失去了健康、容色、精力等等。就像破损的房屋,梁、顶、墙等都逐渐在烂坏,这里破个洞,那里出个故障等等。像这样,一直被病所牵。

再者,我们最终会被拉到死这个地方。死这匹马瞬间就让人四大解体,神识出体以后,这一生到此结束。之后进入中阴,那时看着曾经的身体,一开始还耽著,后来知道没办法进去,它已经不是我了,就离开它,去寻找新的身体。像这样,这样的色身毕竟归于无常。

从细的刹那来说,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可能停到第二刹那,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坏,迅速地奔向老死。从粗的相续来说,这一世的引业穷尽时,若干个今生的影片放映完就到此结束,就像银幕上出现“再见”一样,身体终归于空。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们所住的色身的舍宅或者心识要驾驭的工具,它是因缘所生法,最终决定坏灭一空,在这上面哪里有常呢?

这就要知道,就是这个色身,它不异于生灭这个空,也就是最终会完全空尽,不再有了,因此,这个身是没法常存的。由此反观就知道,我们执它为最真实、最永恒,在这上面做各种计划,每天为它打扮、维护、掩饰等等,全是被常执的魔所诳骗了。

(2)以色不异真空而破色常

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

以上说到灭后归空,这还属于生灭的空。虽然最细抉择到刹那灭,但还认为有个实法,只不过不住第二刹那,现一刹那就没有了,或者当同类因缘消散时,相续就断了。像这样,认为有一个实法,它生起了又灭掉,这叫“生灭之空”,还没有穷到究竟的理性,也就是没有推究到究竟的胜义,或者究竟的实相。

实际上,四大幻色原本不异于真空,正现的时候即是空寂的。“元”,指不是本来实有,通过什么方法使它变为空,也不是先前有后来变灭了而空,而是它本来就不异于真空。凡夫不知道,因此佛开晓说“色不异于空”,就是说色身本来不异于真空。也就是指,我们正现的这个色身,实际不异于真空。譬如一个女身,出现了这么一个相,实际当下只是个幻色,没有女身,本来是空的。又好比大街上林林总总的人,有很多身体,其实正当现的色身本来不异于真空,不是等它灭了以后才叫空。

对此应当这样观察:刚才已经抉择到刹那灭,具体抉择的理门,本人在讲授《四法印·诸行无常》时做了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说。现在我们落到细无常的层面上,就可以看到刹那刹那都在变易。取两刹那来作观察,看看究竟有没有生。

譬如,我们一般都认为前刹那生后刹那。那这个“生”,到底是在前刹那上发生,还是在后刹那上发生?由于认定前刹那和后刹那都是实法,因此是别别两体。如果这个生的作业在前刹那发生,那就与后刹那无关,是前刹那在起一个生,又怎么会出现后刹那呢?因此,不能立前刹那生后刹那。如果认为生是在后刹那上发生的,那后刹那是已有还是未有?如果后刹那已有,哪里有生相?不可能还出现一种在生什么的动作。如果后刹那未有,它尚且无有,怎么会有它上面的生呢?因此,生无法成立。

诸如此类,可以通过众多理门来论定生不可得。生既不可得,灭也不可得,因此,前面说的像银幕一闪一闪的生灭性,真实中也是没有的。或者说,前面感觉人生就好像上了一辆动车,刹那不停地飞速行驶,似乎瞬间就经过了千万个刹那,由此马不停蹄地奔向死亡,然而,真的有所谓的迁变吗?还是取两刹那观察,如果承许都是实法,前刹那在前刹那位,后刹那在后刹那位,那么前没到后,后没到前,是谁在迁动?因此,真正观察没有谁在变迁。

这就知道,没观察时认定的最细的状况,所谓的细无常,刹那不停地迁变,或者生灭等相,真实中是没有的,正现的相当体就是空,这叫“不异于真空”。因此,一个法正现的时候,并非别有它的自体,自体尚且找不到,哪里有在这个法上安立的常呢?从究竟胜义来观察,常只是戏论而已。我们执著有个身,这个身是常法,只是颠倒的戏论。

总之,本来色不异于真空,并非色空对立,好像色住有边,空住空边,有天大的鸿沟,实际两者不异。因此,任何法正现的时候就是无有的,本身就是空。并非像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正现的山河大地、男女老少别有它的自体存在,这样的色体是不可得的。因此要知道,一切色跟空没有差别,色和空不异。

接着做第二分讲解:

2、以“空不异色”破外道和二乘的断见

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

经中所说的“空不异色”这一句,正是破除外道和二乘的两类断灭见。

以下分成两段来论述:(1)破外道断见;(2)破二乘断见。

(1)破外道断见

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

首先认识外道的见解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断见。这是由于对缘起的愚昧,也就是不知道缘起演变的过程。他们不晓得这个身体是由业变的;而业是由心造的;而心一直推到此生的第一刹那,又要知道它也不是无因而现,而是由前世最后一刹那的心来的。这样去贯穿来认识的话,实际就是三世的循环链。也就是由过去因结成现在的果,由现在造因又发生未来的果。诸如此类,一直按照惑、业、苦循环的状况流转不息。

由于他们见不到三世因果报应的真相或正理,于是就认为,清气那一部分归在天,浊气那一部分归在地,一灵真性还归太虚。就像这样,是一种断见。也就是本来三世流转不息,他们却断成了只有此世,而此世到最终就灭掉了。他们又把人身的体性分成清和浊,清属于轻的,归于上方,浊属于重的,归于下方,然后一灵真性归于太虚。像现在的一些唯物论者,也认为人死了以后就没有了,那当然尸体也有各种成份,都归到了大气层里、大地当中等等。这个人到哪儿去了呢?就没有了。

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

对此反破:假使这种立论成立的话,那绝对没有报应的道理。因为此世作善,到死的时候归于断灭,因此没有来世的酬报;而此世作恶,动私心巧计,用各种非法手段来谋取利益,那也算得计了。因为最后归于断灭,来世不受惩罚,而这一世几十年得了享受,成了人上人,得到好中好的享受等等,那他的这种算盘算是打对了。

就像这样,由于性归太虚,也就是归于虚无,没有后来的心识,那么善恶就没有应验,沦为灭尽了,这样的话,造恶者岂不幸甚?那就没必要去相信因果报应而孜孜行善了,也没必要用戒条来规范自己的身心,因为戒律无异于是镣铐,禁锢了人的欲望,人应当随心所欲,应当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私利,就会出现这种颠倒的论调。

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

古代一类儒生会持上述的断见,因此这里引孔子的话说:游魂(实际就是死了以后游荡的中阴神识),以它会变(也就是会变来世),因此知道鬼神的情状。正所谓“死而不亡”,虽然死了,但没有断灭,他还有识,只不过没有附著在四大的身体上,属于一种游魂状态,以这个神识的力,还会取相应的身而受生。这是轮回报应的道理,非常明显。而世人不察,无端地执著人会断灭,这是非常错谬的。从生死流转的真实状况来看,这是非常大的断见,极其颠倒。

以上说了“空不异色”,虽说是空,但不异于色,也就是并非彻底断灭,而是它有缘起。只要错乱的因缘没有消失,就会出现如幻的轮回中的身,也就是还有后有。以“空不异色”破除了外道的断见。

(2)破二乘断见

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

这一段先要明了二乘的错谬之处,然后要知道,以“空不异色”怎么来破这种断见。二乘行人虽然依照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来修道,但是他们不知道三界的一切法唯是心随缘而现,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识在变现。这样就不知道三界不过是幻化般的影相,并非有实体,而是以为三界的这些现相都是谛实有的。因此,他们看待三界就像牢狱,厌离胎卵湿化四生就像桎梏或镣铐。认为待在三界就像入了牢狱,入了四生就像套上了锁链,因此非常害怕。这样的话,自己要赶紧从三界的牢狱中逃离,而不起一念度生的心。这样沈空滞寂住在灭尽定当中沦于寂灭,就是住寂灭边,或者落于断边了。

那么,这里我们要引在自身上来看待。如果我们不懂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会认为外在有很多的法。当我们抉择了粗分的时空现相不可得时,也会认为在真实当中有微尘、刹那,这是实法,虽然是刹那灭的,但都有谛实的微尘。就像这样,会认为轮回的法在真实层面上就是很多的微尘、刹那,而这些东西的确在受苦,的确有实有的三界,只不过是以微观形态存在。

再者认为,一旦入了胎卵湿化四生当中,那就像套在绳索里一样,对三界的观感是非常害怕的。这样的话,就想自己赶紧逃离,不起一念度生的心,想通过一个修法把我执去掉,然后住在寂灭中就可以了,这样就入了断边。所认定的灭或者空,就是一个离色断灭的空。脱离了轮回的色,没有了五蕴的身之后,就入到灭当中了,这就叫做“二乘断见”。

这当然是不如理的,并没有合到真正的空义。因此,世尊为了引导二乘人相合空的本义,做进一步的开示:

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

因此,佛开晓二乘说“空不异色”,就是真空本来不异于幻色,并非是离开色的一个断灭的空。要知道空是不异于色的,不是要把色法消灭掉,那是由实法见而出现的认识。认为轮回和涅槃是对立的两边,轮回的色是要不得的,非常可怕,虽然粗分的相不可得,但细分的刹那和微尘是实法,因此一定要避开,这样的话,一定要让这些实法断灭。当细分的色断灭之后,就住在另一个空边上。像这样,色空是对立的。因此佛说这是不对的,空不异于色,这正是显示般若是实相真空,并非二乘人所计的空边或寂灭边。

最后总结,真空为何不异幻色,以及“空不异色”一句真实破二乘和外道的两种空见。

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

为何真空与幻色不异呢?由于般若真空就像大圆镜一样,从这个实际理体出现一切幻色,就像镜中随缘而现出各种像那样。如果知道像不离境,就会知道空不异色或者会明了性相不二,一切相不异于空性。像这样,不再认为有一个离开色的空,或者离开相的性。这正是破除二乘离色断灭空的偏见,以及外道豁达空的邪见。

外道认为一死永灭,这叫“豁达空”,再也没有后来。但实际上,如大圆镜一般的真空理体,随着缘不断地有幻色显现。如果迷乱因缘没有灭尽,当然后续还会出现各种轮回的假相。就像这样,由于空不异色故,就破掉了外道的豁达空。再者,由这样的大圆镜中现出来的蕴,或者轮回四生的相,如幻化空花,本不可得,为什么那么害怕?它不是真实有的。这样就破掉了二乘离色的断灭空。

以上对第二句“空不异色”做了讲解。

3、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色空二见

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

佛又怕世人把“色”和“空”二字看成两段或两分(“橛”就是棍子,“两橛”就是把一根棍子分成两段),不能平等一如而观,因此,佛又和会说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能作二见。

也就是,立了一个色,就以为有一个不同于空的色;立了一个空,又以为有一个不同于色的空;说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以为色和空两个不异,是在一个上面存在的,这样的话,就还是两分的见。其实这个“二”是不存在的,它是不可思议之处。不能在色外立空,在空外立色,也不能认为这是两分,就像一根棍子的两端那样,这也是不对的。应当泯除二见,归入平等一如。因此,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证知四句的利益分三:1、证知色不异空的利益;2、证知空不异色的利益;3、证知色空平等一如的利益。

在作观而证知了这四句后,会发生顿度凡夫苦,顿超外道、二乘偏执,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的大利益。以下依次讲述这个内容。

1、证知色不异空的利益

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

如果能像这样作观,证知了一切正现的色不异于空,那在当前,各种凡夫的执著处就会去掉。也就是,凡夫所执著的就是声色货利、五欲享受等,而这些声色货利,即五光十色的各种享乐、名誉、利益等等,当下正现的时候就不异于空,像水月一样一点得不到。这样看破以后,自然就放下了,由此起的各种贪嗔烦恼、各种妄动的业,全部都能退下,这样就顿度了凡夫的苦。

2、证知空不异色的利益

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

如果能够修证认识空不异色,就在这样大圆镜般的空寂中,不异于所现的各种幻色,这样没有起于灭定,而现行住坐卧等的各种威仪,没有动于真如本际,而作无量的度生事业。也就是在空中行一切法,居于空中,普贤万行炽然沸腾,作各种礼拜、供养、说法、随顺等等,或者就在空中,在尽十方世界里,现八相成道等的无数事业。像这样,空不异有。再者涉有,也就是在尘尘刹刹的一切有当中,作一切利生事业的时候,却一道清净,始终都是空,从早到晚不离这个,没有动过。这样就顿时超出了外道、二乘的偏执。

3、证知色空平等一如的利益

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

能证知色空平等一如,没有两法,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念度生,不见有众生可度,心心求佛,不见有佛果可求;或者反过来说,不见有众生可度时炽然度生,不见有佛果可求时心心求佛。这就是空有一如,没有别别的法,也没有智,没有得,这一切能和所的妄相都是不可得的,“二”是不可得的。这样顿然超越了菩萨而登入佛地彼岸。

二、证知色蕴后,四蕴应念圆明

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

就在这色蕴一法上能够这样作观,以观照而得了大解脱,那这样其他受想行识四蕴也应念圆明。正如经中所说:一个根上还源,归到了圆通的本性,六根都成了解脱。因此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真的能这样做到,那诸苦顿然断除,佛果可以达成,彼岸并不遥远,只在当人一念的观心成就。这样的法不是甚深吗?

思考题

1、“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什么是“色”?为什么在五蕴中先破色蕴?

(2)以破有分、无分之理,抉择色蕴当体全空。

(3)色不异空:

①凡夫为什么执著色身是常?

②以理抉择此色身不异生灭之空。

③以理抉择此色身不异真空。

(4)空不异色:

①外道的断见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见解?以理破除此见。

②二乘的断见是怎样的?这种见解为什么不合理?

③如何以“空不异色”破除外道和二乘的断见?

(5)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证知此四句会发生怎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