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如是了知,则会生起从轮回自性中出离之意乐,并将趣入解脱正道。
若我们能认定轮回中的一切现象都是苦的自性,再看轮回中的任何法便不再希慕、向往。无论面对世间何种显现、受用,都明见其为苦之自性,由此可引发欲从这轮回苦之自性中彻底出离的意乐,继而坚定地投入解脱正道。
“轮回自性”,即众生在三界中轮转不已的自性。纵然升至色、无色界,仍将于势力穷尽时,遇缘又现行烦恼、造作恶业,而跌回下界苦苦。原因是未从根源上止息惑业,故仍将不断随惑业力,转生死轮。若未脱出此流转之状况,则永无止境地如此轮转下去,当是从苦入苦,苦海无边。而欲求从此轮转悲剧中超出,即是出离意乐。
就细分而言,“轮回自性”指五取蕴由前蕴不断结生后蕴。欲求止息此结蕴相续之心,便是出离意乐。
这是对轮回彻底地定性、普遍地厌离,无论世间何种苦、乐、舍境界,都一律见为苦法,而不存任何乐的观念。其作用是将自心从希求世间乐中完全翻转过来,从而坚定地、全心地寻求解脱。心已完全转趣解脱道之后,才开始贯彻解脱道的修行,戒定慧各分的修行由此真正启动。
这就是深彻观察轮回苦性所得的效果,与粗浅、笼统、含糊的认识截然不同。深彻观苦,见到有漏蕴的每个刹那都生成苦、都具过患,取舍也随之而细致。即见到尽一切世间相都是苦,种种世间因缘无非苦因,之后就有警觉、有正念,会小心地避开生死业因,一心趣向解脱。
从前对苦谛的认识太过粗浅、含糊,所以没有力量摄持自心,坚定地行解脱道。实际上还是处处受乐颠倒心支配,在轮回中不断地希慕、攀求。未开启正见之前,行为都是颠倒的、糊涂的,举心动念尽是造生死业、长生死果。若真正通达了苦谛,则方向与做法当全然不同,有猛利意乐,一心欲脱出此生死苦海,且逐渐坚固此心,并占据内心的主导地位。行为上,则是时时息贪嗔、去我执,心被此求解脱意乐摄持,勤修戒定慧,所行都转向解脱道,像是少欲知足、守护净戒、随念无常、苦、空、无我等,都能真正步入正轨。
下面再补充说明五点:
(一)圣者种性所依
圣者基本种性即是少欲知足。人若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其心便被贪欲缠缚,而无望解脱;少欲知足,则不为贪欲所缠,而能一心向道,昼夜勤修,以成办道业,故少欲知足实为出生诸圣者的基本种性。
“有漏皆苦”的教法警示我等,对五欲愈贪著,就愈会有大苦降临。由于深惧坏苦扩大而沉溺生死苦海,便不敢纵欲而约束身心,自然趣入少欲知足。为此世尊制戒时,教导佛弟子生活尽量简单,吃、穿、用都简。佛以身作则,托钵乞食等,就是为佛弟子垂范,佛赞叹大迦叶的苦行时说:“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明了有漏皆苦的法理,便知道头陀行的内涵和取向。梵语“头陀”意为“抖擞身心出尘劳”。无论衣食住行、资具受用、人际关系,若对这些存有贪著,则不知引生多少惑业,增长多少生死。多一分贪欲,则多一分烦恼、多一分业、多一分生死。见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应当净除对世间五欲的贪染,改变行为方向,少衣、少食、少置房产,如护双眼般守持净戒。这都是依于了达苦谛而出现的。因此说了达苦谛为出生圣者种性的所依。
(二)无我所依
凡夫都执五蕴为我,且认“我”有自在。了达行苦,始知五蕴身为惑业力所牵,念念无自在地随他力转,纯是苦相。愈观察这无自在的苦相,则愈明了此五蕴除以惑业力生苦之外,别无主宰性之“我”。因此说,明了苦谛是洞见无我的所依。
(三)无愿三昧所依
无常、苦二印为现前无愿三昧之所依。即见知一切世间诸法都刹那灭尽、无可依恃,又是苦之自性,因而对像锯齿、毒品般的有漏法不再起任何愿求,此即是现前无愿三昧;智慧不能明见世间法皆是苦性,则无法止息对世间法的希望。所以,了达有漏皆苦是引发无愿三昧的所依。
(四)大悲所依
了达有漏皆苦,普见三界同一苦相,无量有情都毫无自主地流转生死,其结局无非是从五取蕴苦源中源源不断地出生众苦,此即是大悲哀愍众生的所依。反之,若未生起“有漏皆苦”的定解就难发起广大、平等悲心,顶多觉得被苦苦逼迫的众生可怜,对于处在乐受和舍受中的有情则不认为可怜,甚至对其拥有财富、地位、名誉等世间圆满,心生羡慕。
大悲的所缘是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包括正在感受乐受或舍受、苦受的所有众生,不分亲怨、贵贱,都同有无尽流转大苦、都具五取蕴苦器而不出三苦。大悲的行相则是誓欲将一切众生度出生死苦海。
因此,了达有漏皆苦是修大悲心的基础。此意即首先须广开苦谛正见,见到十方世界下自地狱、上至天界的任何众生,恒时被惑业力缚于三苦状态中,被五取蕴相续之铁链拴束而难以脱出;直至尽未来边际,无量众生皆当无丝毫自在地起惑、造业、受苦,辗转不已。由这一对苦谛的周遍认识,方得以启发广大悲心,誓欲拔除法界一切众生的生死之苦。如此之悲心乃名平等,非但悲愍苦苦众生,且悲愍坏苦、行苦众生;又是无尽的,不是有限的一段时间,而是空尽众生界为止;且是彻底的,不只是拔除饥寒、疾病等支分小苦,乃是从根本上拔除生死苦,令众生永寂五取蕴之苦源,从而止息一切种类的生死诸苦。总之,这是遍缘三苦众生,发起广大、平等、无尽、彻底的大悲心。其基础则是遍见三界众生同具五取蕴苦。
所以,了达苦谛是发起大悲心的重要所依。
(五)净土愿所依
前面讲过净土愿的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中前半部分完全建立在了达苦谛上。思维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等之后,再看娑婆秽土中的万法,则全是苦因、苦果,唯是苦的自性,无有微尘许的安乐可得。生起此定解后,便对娑婆彻底厌离,再不生起一刹那的希望之心。
又要想到:倘若今生没得解脱,又不求往生,死后的生处必定是三界,那将是再次陷溺苦海,而往生极乐净土则顿时超出长劫轮回,三苦、八苦、六道无量诸苦一刹那间便无余了脱。从此于清净佛国永无忧恼,常享胜乐。故而下决心坚志求生西方净土,以求永超苦海。
再者,愈明了三苦、八苦、六道诸苦,就愈能体会极乐净土的殊胜、弥陀大愿的慈悲。但得往生净土,便彻底止息了五取蕴造苦、出苦,莲花化生的清虚之身无有生、老、病、死等苦恼;居于净土,受用如意自在,诸上善人聚会,无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苦;观照五蕴空寂,不增烦恼种子、苦种子,无任何起惑造业之缘,故不会现行苦苦、坏苦,其蕴身不再成为有漏苦因,反转为无漏乐因,故永远寂灭行苦、五取蕴苦。又彼方器情无衰无变,无有坏苦;超出三界外,无有有漏蕴念念迁流,故无行苦。因此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而往生净土的极大违缘,便是对娑婆此界的贪著。古德喻之为“抱桩摇橹”,即船上的缆绳紧拴在岸头的木桩上,还欲摇橹行船,则绝无可能。意思是说,若人心被牢固绑缚在世间种种事上,还说要去极乐世界,那是难以办到的。各人应检点自心,对于娑婆的事有一样贪著,就有一根绳将心绑于此界。
现今人类贪欲膨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无论对吃、穿等享受,还是对财富、感情都贪得无厌,就像已经有无数根非常粗壮、有力的绳索将心系绑在娑婆此界;而求生西方净土的心则十分微弱,时有时无,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若有若无地连向净土。对比正反两面,则知往生的力量微弱,往轮回牵拉、下堕的力量强大。这就是所谓的“抱桩摇橹”,船很难开向极乐净土。
相反,如果在“有漏皆苦”上反复思维、抉择、认定,就能有力地破除贪著娑婆此界的心,也就将原先条条绑于娑婆岸头的粗绳逐渐解开。没有了贪著的拖累,便顺风扬帆、直向净土而去。也就是说,由此便一心向往极乐,一心系念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当能顺利往生。由此可知,通达有漏皆苦是修净土愿的切要所依,是往生净土的强力助缘。
以上整个“有漏皆苦”的道理简单明了,并不艰深,但非常切要、实用,能指导行者生活的各方面。比如是否要买大房子、是否搞豪华装修、买不买时髦服装,要不要在世间追求发展,需不需求世间法的成就,这一切不必问别人,自己心里十分清楚。一旦了达有漏皆苦,行为就有了准则。
过去传统中的很多观念、做法也都可以理解、接受,进而效仿、遵循。比如少欲知足、持盈保泰、居安思危、功成身退、谦受益、满招损等等都能从理上通达。
在“有漏皆苦”上得了定解,就不再是口头上,而是心里真正明白世间法没有可求可做。如果说有一件事,那就是求解脱、求菩提。以前在世间是求更多、更好、更新,现在反过来求少、求平淡、求简朴;以前求热闹,现在乐寂静;以前要贪取,现在不贪取。别人要取的,自己要舍,而且舍得坦然、舍得决断,因为已经以理抉择清楚了。
在家居士以有漏皆苦的法理抉择自己生活、工作、修行的各方面,非常实用,把以往久存于内心的种种疑惑、种种邪见一概打破。“有漏皆苦”明示了行者的方向与路途,从此不再是随波逐流的状态。因为已经得了定解,不会被任何世间邪说、邪缘所转。
很多人过了几十年的世俗生活,半路才转过来学佛。以往大量非理的观念与行为如何理清?以三苦之理来看,就清楚多了。过去哪一观念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颠倒的、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就开始能以智慧抉择了。
以前想过舒适生活的、喜爱升官发财的、贪图享乐的、好出风头的等等,以“有漏皆苦”对照,会如照妖镜般照清个人思想、行为的种种颠倒之处。依靠有漏皆苦之理就能有力地改造。
不然的话,学佛很长时间,很多事还是懵懵懂懂,旧的习气、观念还带着。学了佛还是想过奢侈生活,吃、穿、受用样样讲究高档、世间感情还放不下等等。现在借助有漏皆苦的学习,可以指导自心从原先的迷惑颠倒转变成真实希求出离,以这份法乳可以把学人养育成走上解脱圣道的真正行者,作用非常巨大。
以此“有漏皆苦”的智慧眼观察世间的诸多现象,也就看得懂了。很多大明星、大名流,恰恰背后非常痛苦,很多年纪轻轻就自杀、精神错乱,很多风光一时的大老板频频跳楼,为何发生这些现象就能洞然明白了。
还能看出,世间种种五花八门的所谓修炼都是南辕北辙、不了义、不究竟,根本不是解脱正道,也无任何解脱果可得,都是在寻求本性为苦、却被误以为乐的东西。而且,对种种五花八门的学说,也能辨别真伪,对种种冠以幸福、安乐、快乐、温馨、美好等假名的伪学说、伪主义、伪思想,也如同照妖宝镜般,照得它们个个原形毕露。
对现今在家、出家的学佛人趋于世俗化,也能看出哪些是歧途。表面上搞得热闹,实际并非真正的佛法。从有漏皆苦的角度来看,很多都是错乱、颠倒、无意义的。
而且,从此才能真正地奉行世尊的教诲、出离、持戒、勤修定慧,似乎完全打通了整条解脱之路。释迦佛在临涅槃前说过一段话:要知道,一切世间因缘法都是无常性,相聚就必有分离,无须心怀忧恼,世间的本相就是如此,唯一要紧的是精进办道,早日得解脱,以智慧光明息灭愚痴黑暗。世间器情万物实际都危脆不坚。我如今获得灭度,就像去除恶病一般。此五蕴是应舍之身、是罪恶之物,只是就五蕴假相假名为身、陷没在老病生死苦海中的法。哪有智者已得除灭苦蕴怨贼而不欢喜呢?(《佛遗教经》)由此看出,世尊启发我们对于世间、对于有漏身要及早寻求出离。
有此定解,才能在这充斥邪说、满是安乐假象的混乱时代守住解脱道行者的操行与志愿,才能不为外在各种潮流、学说所转移。知道自己该怎么走,而不会乱了方寸。
再看解脱道的所作所为,便深觉极有意义。解脱行者的见解与行为具足智慧,他心量广大、所愿高尚。尊崇的是为一切迷惑众生指明方向的正法、是奉行释迦文佛出世圣法的僧伽,而不是世间的学者、专家、名流。不再盲目效仿所谓世间伟人、名人、学者的思想和行为,不再无主见地跟随潮流而转。唯一坚定地皈依三宝、行解脱道。依于对佛法所生的坚信,愿意尽形寿奉行佛法、遵照本师的教诲实行。
这次学习有漏皆苦,不能只当作学一点佛法知识,关键是要运用在自己的人生中。比如,学过的“两点一线”原理,就要拿来检点自己以往做过的事、现在正做的事、将来要做的事。想想从前,所思所行是不是按“两点一线”的模式在走,是不是从没跳出过这个模式?要检点现在正做的每件事、每个动机,是不是有差错?要反问自己:我现在去干什么?是不是又去寻乐?比如去找某某人,是不是为了得到某种乐?去逛商场、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是不是去求乐?凡事都拿来检点一下,如果与从前一样还是去找乐,那就是无明,就应当放下。
用在将来,就检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再把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追求世间乐上。比如求财、求官、求名、求男女、求世间种种圆满。
像这样常常检点,自己逐乐的意乐和行为才会逐渐止息,不是仅凭听几堂课就变得无欲无求。凡夫累劫养成的习气非常浓厚,用“有漏皆苦”的法义反复检点、纠正,才能真正扭转过来。
所以佛法是用来修行的,不是听完了就法本一放、束之高阁。再过一段时间,法义忘得一干二净。后面又学其他课程时,“有漏皆苦”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这样难以受用到佛法的妙味。对于真正的修行人,这个法天天要拿来用,一直用到成就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