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永嘉大师所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人人都怕死,但只要有生就免不了死。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从容自在,无所畏惧。我们今天就“了生死”的问题,谈谈“抉择诸法无生”的必要和方法。
无明和爱是生死的根源
《大法炬陀罗尼经》中,无畏菩萨问释迦佛:“世尊!以何因缘是等流转?”佛回答:“以渴爱故受诸有生,如是渴爱、无明为本。是故我言,贪爱为母,无明为父,往来轮转生老病死。”
生死中的一切现相无不随因缘而起,它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由一念无明迷惑发生妄动,就会在识田里种下影像,再加上爱的推动,就会连续不断地放映出各种生死苦相。等放到“死”的时候,这一部电影就结束了。然后换下一卷胶片,在下一部影片里继续上演生死苦剧。所以,只要无明还在,生死就没有尽头
说到底,生死就是由一念妄心所感召的。也就是当初明光现的时候没认识本性,错过了成佛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了中阴幻相。之后把幻相执为真实。在显现有缘父母行房的境相时,以一念“爱”心入于母胎,从此就踏上了生死旅程。就好比最初一念迷惑入了梦,之后执著梦中现相实有,不断地攀缘逐取,结果流连忘返,一直醒不过来。这就知道,我们就是以妄心而转入生死。那么“妄心”指什么呢?
佛在《楞严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以种种颠倒集业感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这都是因为不了知两种根本所导致的。哪两种根本呢?一、无始生死根本,也就是一切众生把本来没有的法执为真实,以计执攀缘心为自性;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把本来真实的法执为没有,忘失自性。结果颠倒执著,再再地幻起生死影像,不断地逐境流转,入于生死而不自知。
执著诸法实有则入生死
《僧伽罗剎所集经》说:“众生之类,行垢所染著,增益生本,无有能脱此生死者。”凡夫计执虚幻的身心实有,认为现前的一切法有生,有独立的自体,之后缘境分别,随着境相不断地起心,从而不断地轮转,这种妄动就是生死的因。也就是一念无明妄动,计执诸法实有而起念,就入了生死。念念迷,念念执著幻相真实,就是念念入生死。由这一念妄心不断地起惑造业,就不断地现出生死境相,放出一部又一部的生死电影。
所以,“生死”就是无穷的轮转,就是幻觉的妄动,实际上没有实法在轮转。就像一个人喝醉了酒,感觉天旋地转,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迷醉的因存在,所以不断地出生迷醉相。因一破除,幻相立即消失,那时会发现天地从没旋转过。同样,生死中的无穷现相都只是幻境,实际没有。只是迷乱的因——执著诸法实有的妄心一直在,所以不断地出现虚妄现相。一旦认识到这些只是幻相,没有自性,就不会再被幻相所牵。这样一念回光,觉了本心,就能休歇下来,一切幻相都会消失。世尊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中二十二年演说般若法,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忘失自性是一切迷乱的根源
《楞严经》说:“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先讲譬喻。有一个狂人名叫“演若多”。有一天照镜子,在镜子里见到头上的眉眼,心中非常欢喜。之后反过来看自己,却没见到头上的眉眼,因此生起极大嗔心,说是魑魅作乱,结果狂走不已。自己的头比喻真性,镜子里的头是妄相。见到镜子里的头有眉眼,所以非常欢喜,比喻执著妄相为真,固执不舍。不见自己的头有眉眼,比喻真性无一切相。意思是,空性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所谓“见性”就是指见它。只是由于一念迷失,不识本面,错认幻现的五蕴身心是自己,结果就迷掉了主人翁。
佛法最终要揭示的就是真如缘起或法界缘起。诸法没有自体,就说明诸法以性为体,或者说都是从本性幻出的假相。所以,由性现出的幻相,不可能脱离本性而别有自体,如果万法各有自体,那就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法,这样无论如何也无法“会万物于一心”。因此,明心才能见性,明得这个“体”,才知道一切全是“性”在起用。如果不明本性,那必然落在法执当中。你会认为有真实的生死,这里面有法可求、有法可得;只有悟明本性,才晓得这上没有任何生灭,一切生灭现相全部虚幻不实。
这样就知道,真实之中没有生死可了,没有涅槃可证,一切无非回归本心而已。根源的无明一破掉,就不再集起各种生死业,也就不再有生死了。那么,怎样才能破除无明、了生死呢?为此,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了生死”。
了生死的涵义
“了”有两种涵义:一、理上的了解;二、事上的了脱。
“了解生死”属于见解,指完全了解生死的真相,知道生死本不可得,只是假名而已,真实中不生不灭。“了脱生死”,是指以信解起行,实证到生死本不可得,从而在事上破除无明,止息一切妄动。也就是境相现前时不再动念生心,也就脱离了生死系缚。
另外,所谓的“了”,并不是离开现前的生死,另外寻找一种“了”,而是就在生死当中,了解并证得它原本无生。要知道,生死不在心外,一念迷就是入生死,一念觉就能了生死。只要心不再执著,不再迷于幻境,就不会继续在识田里种种子,也就不会成熟果报。如果还一味地分别执著,不往反方面用功,只盼着多少年后再去了生死,这样臣服于烦恼和业,天天增长生死,最后就会被越来越深重的妄动压得无力回转。所以,如果放着这个问题不去解决,那往后还要发生无数次,成为最大的症结,使得你继续沉沦生死,无法超出。结果这一生又空过了,不知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再次遇到了生死的因缘。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目前身心健康、有自在时,努力了生死。不然到了临终四大分解之时,必定无自在地随惑业力继续轮转生死,求出无期。因为你心里现在念念执著幻相,就是念念入生死,由于错乱习性非常强,到了中阴界一出现幻相,你的心还是习惯性地执著,还会以爱受生。总之,不要等若干年后再去考虑了生死,现在就要在这上用功。
具体要怎么做呢?前面也讲了,只有通过修行,实证诸法不生不灭的本性,才能了脱生死,而它的前提就是了解什么是“生死”。那么,为什么要了解什么是“生死”呢?
不解生死,导致寻义分别
我们无始以来由于不了解生死的真相,结果不断地在这里面寻求意义,起各种计较、分别,之后就出现了各种生死的恐怖、忧苦。
意思是,如果不了达“无生”,就必定随虚妄分别而转,由此就会不断地受生,而生的后面永远有死亡相随。人最畏惧死亡,死亡来临前,大家都假装没看到它,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生”来进行,从不考虑死,然而死到临头时,每个人都惊慌失措,痛苦万分。很多人生前事业成功,有相当多的财富,有崇高的地位,或者名声远播等等,但是他们死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惊恐畏惧。或者,这一世得一个天身,无比逍遥快活。但只要取了生,就必定超不出死,死后又变得一无所有了。所以,活着的时候再怎么快乐,也只不过是得到合意境界,暂时感受虚妄的乐受罢了。究竟来看,不通达无生,不终止死亡,就根本无法安心,无法获得真正的自在。
解无生死即了生死
《十住断结经》说:“解了生死则无生死。”所谓的“了生死”,并不是把一个实有的生死息灭,之后就证得涅槃,而是当你实证到正现的生死本无、没有自体,也就脱离了生死。即应当认识到,一切缘起现相本来无生,之后心不著在上面,才能从中脱开。
前面讲了,最初由于一念无明,不了知一切影像全是自心变现,认为在心外有独立的自体。之后认为“我”在这边,是能取,“我”之外的一切法在那边,是所取。然后对一切相进行攀缘、执著,采取各种各样的取舍和行动。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幻相,没有自体,这些就叫做“世俗谛”,是迷梦般的事。就像《入中论》所说,在迷梦中,根境识三者都有,能所二现都是错乱的、都是虚妄分别。或者说,这一切不过是本性所现的幻相,认识本性时万法全部会归于自心。所以,首先要了解妄相本来没有,之后才能破除“心物分离、性相分离”的大无明,否则永远虚生浪死,向外驱驰不已。
具体了解时,又要从抉择无生入手,认识到正处在生死中时就没有生死。我们平常说的“生死”只是假名,寻找它的实义根本得不到。而且,这无生无死也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实际上,无论迷还是悟、修道还是不修道,生死的真相就是无生死。只不过没修道的人不知道诸法只是幻相,结果不断地在幻境中沉沦。而修道的人知道一切现相都是幻事,所以不会追逐幻影,不会继续分别、逐取,他会把一切现相看成空花水月,而不会迷失在假相里。从此去妄求真,返本归源,再不去迷头认影。
就像一面显现影像的镜子,凡夫舍镜逐影,二乘离影住镜,但这些都是错乱。因为镜子和里面的影像并不是分开的两个体,二者不即不离。也就是,你既不要著在应缘现的幻影上,因为它了不可得,也不必逃离它,因为它不过是个幻影。生死就像一场梦,凡夫被情见所牵,堕在生死海中无法自拔。二乘远离生死,住在涅槃当中,但由于他们把生死和涅槃别别分开,心中有生死、涅槃的对立见,以有法执的缘故,只能了脱分段生死,而无法了脱变易生死。
要知道,生死和涅槃都是幻事,真实中既无生死也无涅槃。菩萨既不受生死,也不住涅槃,虽入生死却不被情见所拘,即入而不染,这才是真正的“了生死”。所以,只有见到一切现相本空,生死本来没有,这样不著任何法见,才能空尽生死、恢复本性。
总之,以一念无明形成幻心,从这里就卷入了生死。所以,生死不过是众生的心外被境界所牵、内随妄念而转,也就是幻心的起现、流转,导致了无穷无尽的生死。
到底怎么了生死呢?道盛禅师[1]说得好,所谓“了生死”,只要了妄心的生死,开悟真心,生死就没有了寄托。而幻心本不可得,如果你能觉破幻心,照见它本来空性,由此彻底灭尽幻心,就能解脱生死。进一步见到幻心只是真如性海的一个幻用,就知道众生本来不生不死。所以,二转破相,三转见性,二者圆融在一起讲,就能很快了解。
生死即无生死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说:“若依因缘生一切法者,彼常不生;若常不生者,彼常不可得;若常不可得者,彼得实际法。”生不是真实的生,死也不是真实的死,生和死都只是因缘和合现出的假相,所以是无生无死。了知这一点,就能够悟入真实义。
有人认为生命是肉体的形躯,有人认为生命是内在的精神。按佛法来看,生命只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成熟变现的一幕幕幻相。既然是观待因缘而起,也就没有自体,因为凡是因缘而现的法都不是本性,只是本性所现的相,所以并不是真的有个生命“生”了。真实中有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它随着无明的缘,会幻起各种五蕴的相。同样,所谓“死”,也不是真的有一个实法灭了,只是先前维持他的因缘没有了,同类的幻相转成另一个相续相,所以也没有真实的死。
就像银幕上的电影,因缘和合开始显现,但这并不是真实的生;中间不断地现出一幕幕影像,这里也没有实法的住;最后影片放完,影像消失,也不是真实的灭。因为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法,都是幻相,所以没有生灭。我们一世一世的生死,就像一场一场的电影,它的起点叫做“生”,终点叫做“死”。然而这些生命的影像只是因缘和合显现的幻事,看起来很真,实际都是假法。这样观察就知道,原来并没有生死,所谓“生死”就像空花一样,本来不生不灭。
心无生
其实,生死建立在心上,而心也是因缘法,所以是无生。无始以来,我们经历了无数次轮转,每一世从生到死之间,心识都在不断地生灭。但实际上,整个过程都只是虚假的影像,因为每一刹那心识都是假相,寻找时了不可得。
心识由根、境、作意三者和合而生,前一刹那三法和合,下一刹那无间现起一个心识,离开境等的因缘不会有它。这样就知道,心是幻心,正现的时候就没有独立的自体,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这里关键要理解“和合”的涵义。譬如天上的月亮跟地上的水和合,现出了水月的相。又好比电台发射的电波跟接收器和合,就现出了声音的相。这些因缘和合的法都没有自体。只要因缘和合,就会现出不同的相,离开因缘,相就没有了,所以,正现的相并非独自成立,也就是没有自性。
有人想:“即使没有境等的因缘,心也可以存在,比如单独一个心识也可以打妄想。”
要知道,第六意识也需要法尘、意根等因缘和合才能现起,离开法尘等的因缘同样不会出生,所以,意识也只是虚假的心。
每一刹那的心识都必须依于前面的因缘才能出现。前面的因缘一和合,就现起了下一刹那的心识,之后再由这一刹那的因缘和合,现起后刹那的心识。由于离开因缘没有它的体,所以每一刹那的心识都只是假相。这样看来,整个生生不已的生命历程,也只是因缘合成的假相,没有自体。
或者以金刚屑因观察心识的“生”。如果它是实法,那是怎么生的呢?它不是由自己而生,如果前面有了,后面再生它,那就不会有任何生的迹象,不会出生任何新事物,所以不能叫做“生”。
也不是由其他实法而生。如果心是实法,由另一个实法来生它,那么由于两个法都存在,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样怎么可能由一者生另一者呢?就好比柱子和瓶子都存在,怎么能说由柱子生瓶子呢?如果因和果处在前后位,也就是前心生后心,那么由于有前心的时候,后心还没生,等后心出现时,前心已经灭了,二者永远无法见面,所以不会发生作用,更没办法成立“生”。当然,共生和无因生更不可能。
像这样,我们不观察时认为真的有生,实际寻找根本没有,只是假法生假法,所以是无生。
心无灭
因缘和合时现起心识,因缘一消失心识就无法独立显现,所以心不是实法,也就没有灭。因为有实法的生,才有它的灭;既然没有实法生,也就没有什么灭。
譬如,我现在想我的兄弟,心前就出现了兄弟的相,之后又去想朋友,这时心中兄弟的相就没有了,现出了朋友的相。所以,缘兄弟的心和缘朋友的心都是幻相。就像做手势,随着手的旋转、屈伸等,会显现出不同的相。刚刚那个手势现在没了,变成另一种手势,这就说明刚才的手势不是真的,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能不断地转换,变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我们的心也一样,它不断地运作、现起,里面每一刹那的现起都不是真实的生。正灭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灭,灭的形相、方式、处所等都得不到,因此心识无灭。
心是身体的指挥者
身体随心识而转,从某种层面而言,幻心是主人,身体只是它使用的一个工具。
譬如,驾驶室里的司机是车的主人,他把车往左开,车就往左开;他让车往右拐,车就往右拐;他猛踩油门,车就必须加速;他踩刹车,车就会停下。同样,我们的幻心是身体的指挥者,心让身体往前走,身体就往前走;让身体去买东西,身体就走到商场买东西;让身体吃饭,身体就一步步地走到餐桌前,然后坐下,做出各种吃饭的动作等。前面抉择了心依因缘而起,所以是幻事,无生无灭,那么受幻心支配的身体,就更不可能实有,所以身体也是幻相。
了达心无生死,远离妄想分别
我们在遇到各种人、事、物,起很多幻心时,要提醒自己,这一切心都只是因缘和合的幻相,不要把它执为真实。
人总是喜欢沉溺在妄想中。回味过去的欢乐、忧愁,计划未来的生活、享受,考虑各种琐事、揣测不同的人等等。而且喜欢这样那样的感受,譬如看电影、看小说、听音乐、玩游戏的感受等等。这些全是妄心,如果对它们生了执著,就会在心中留下影像,成为生死业因。所以,在遇境生心时,你应当像一面镜子一样,正现的时候不耽著,过后不留恋,对未来也不刻意逐取。
像这样,懂得心无生之后,就不要再继续著相了。五根缘境时,各种心识不断生起,这时要知道,心也只是因缘和合的幻事,并不是离开本性有它的自体存在,所以对一切心都不要执著。要知道,心识只是缘起生的幻相,并不是真正的主人翁。各种善念、恶念、思想、感情等都只是妄心,幻起幻灭,怎么会是真实的自己呢?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认为境无心有,立了一个心识实有的见,那就会随妄心而转,没办法悟到无心之心,也就不会见到本性。
了解无生无死之后,你应该以这种眼光来看待世间万法。虽然世界上刹那不断地现起各种各样的法,不断地生生灭灭,众生也因执著幻事实有,不断地生生死死,但真实中没有生死,诸法正显现生灭时就是无生无灭。像这样,我们现把色心万法一概抉择为空性,之后再说本性就很容易了达。
见刹那生死
《佛说阿含正行经》说:“不止生死如呼吸间,脆不过于人命。”一刹那就是一次生死,所以人命在呼吸之间。
我们应当认识到“刹那生死”。如果对诸法的认识很粗,认为有一个个相续的相,那对于生死,就会有很强的实有感,不容易产生“无生死”的定解;如果能把相续的相分成一个个刹那,看到前后刹那的不同,再去观察每一刹那怎么起现,就很容易看到诸法无生死。
譬如看电影,人们只会看到银幕上连贯的影像,但实际上,银幕上的影像只是放映机在快速连续地放映一张张胶片而已。当发现原来只是每次出现一张图片,就知道根本没有连贯的影像。像这样,身心相续也是刹那生灭的法,也只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幻影。身体刹那即灭,无法延续到下一刹那,心识也只显现一刹那,下一刹那就变了。所以,并不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死,实际每一刹那都在变,都在死。这些刹那只是一幕幕幻影,得不到实法。
把这个道理推展开来,不仅自己的身心刹那即灭,其他有情、外在环境乃至整个世界,小到粒子,大到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任何一种相都是刹那生灭的法,只显现一刹那。这一生一灭就是一个生死。这样观察后,原来那种稳定感、恒常感、坚实感自然能够消除。
刹那无生死
看到诸法刹那生死之后,进一步要了解这一刹那也是无生死。
像刚才所说的譬喻,银幕上本来什么也没有,放映机、胶片、光束等众因缘一聚合,立即现出一刹那幻影。由于这一刹那影像由众因缘合成,离开众因缘无法显现,所以它没有自体。譬如把银幕去掉,让光束打到山崖上,这就不会现起先前的影像,只会出现其他形态的像,如此等等。银幕上的一刹那影像只是因缘合成的幻影,寻找它根本得不到。像这样,我们每一刹那的身心,以及每一刹那的内外诸法,全部由众因缘合成,离开众因缘无法独立存在,所以每一刹那都是假相,没有自体可得。
或者以金刚屑因观察:如果一刹那的显现有自体,那它作为一个果法,必定有“生”。这样的话,或者由它自己生自己,或者由它之外的他体法来生它,或者自他共生,或者无因生。只要认为刹那的显现是实法,就必定落在这四种生当中。我们一般不会认为刹那的显现法是无因生,也不会认为是自生或共生,而是认为由前刹那的他性法而生,所以这里主要观察他生。
所谓“他生”,是指这一刹那的显现法由它之外的法来生它。先看比喻,如果这一刹那的影像,从前刹那他性的放映机、胶片、光束等而生,那光束等跟影像就成了毫不相关,也就是脱开光束等,应该能单独得到一刹那影像。但是,这一刹那影像跟光束等因缘根本脱不开,离开前刹那的光束等,根本没有现在刹那的影像。所以,它们不是别别无关的“他”,也就不成立“他生”。
同样,我们每刹那的身心也不是“他生”。就身体而言,由前刹那的身体,加上空气、温度、大地等因缘和合,显现这一刹那的身体。如果认为身体等是实法,那就是“他生”。既然是“他”,前刹那的身和这刹那的身就成了别别无关的两个法,就像张三和李四两个人一样。这样一来,由于前后刹那是他体,那就成了前刹那是张三,后刹那变成了李四,每一刹那都变成不同的人,但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如果前后刹那是“他”,互不观待,就无法成立“生”。要说有“生”,以前刹那的身等为因,出生这一刹那的身,这样的话,绝对不能说前后刹那的身是他性。因为只有前后刹那不是别别无关的“他”,才能互相观待,才能从前面的身等因缘中,出生下一刹那的身。
这样就知道,前面身等因缘和合,后面就现起一刹那身的现相。这里没有他生,也不是自生、共生、无因生,也就是不成立实有的生。因此,每一刹那的显现都没有自体可得,都是幻相。一切法都是如此。像这样,如果你能在刹那上抉择到诸法无自性,那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你就可以放下一切,不再攀缘逐取。
生活中了解无生死
了解刹那生死即无生死后,对于身边的一切现相,包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也要进一步了解它们无生死。这又要在自心上观察、抉择,并且在最执著的事上下手,也就是在自己最执著的感情、事业、名声、财富等事上观察。因为如果不知道这些事无生死,对它们非常执著,那就会成为沉溺生死最大的因缘。如果了解到这上面没什么法生,自然能够把心放下,之后既不要执取不舍,也不必刻意逃避。
以感情为例。譬如两个人忽然间变得非常亲密,没多久又形同陌路,逐渐疏远,甚至发生很大矛盾。又比如一对恋人,热恋时难舍难分、爱执不已,分手后曾经的心态荡然无存,心里、眼里全都冷若冰霜。你不要想,曾经的感情去哪儿了?要知道,心识刹那生灭。随着不同的因缘,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缘聚合时生一种心,因缘变化时,又现起另外的心。所谓“感情”,也只不过是从特定因缘里现起的幻心,并不是什么实在的事。爱恋的心来了,也不过是因缘和合忽然生起这种心念,或者心上起了爱执方面的幻影。那些心没了,也只是因缘发生变化,不再持续而已。所以,无论怎样的心,都只是因缘生的幻影,每一刹那都无自性、无生死,除了幻事之外再没别的了。
其他事业、家庭,包括衣食住行等都是如此,只是一刹那的无生幻影。如果你当真了,那会出生得失成败等的各种念头,就会痛苦不已。像很多事业心重的人,因为执著太重,所以常常失眠。其实根本没必要,不过是幻梦中的一个显现,都是因缘现起的假影子。同样,也不要太当假,不要落在偏枯里,否则也没什么生活的妙趣。
总之,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把原先认为有生死的见解转过来,了解到一切生死的相都是缘起生的幻事,本无生死。之后就要把这些会归到自性上,了知性相不二。也就是进一步了解,一切生死幻事就像镜中影像一样,全部从本性中现起,不是脱离本性之外别有自体。
如来藏心无生死
《大宝积经》中,胜鬘夫人对佛说:“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又说:“世尊!生死二法是如来藏,于世俗法名为生死。世尊!死者诸受根灭,生者诸受根起,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
在世人看来,死亡是世上最恐怖的事。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执著身体是“我”,一旦死亡来临,就会认为平生最爱执的“我”彻底没有了,所以会感到极度的恐慌。其实,虽然幻躯有生灭相,对于识的结生安立为“生”,把寿暖识的舍离假名为“死”,但这也只是就现相安立的名言,从实相上看,本性没有任何变异,如来藏心不生不灭。
前面讲了,幻心的生灭流转就是生死。其实,如果追溯到幻心的本源,就会发现它的本性不生不死,这个本性就叫“光明如来藏”“真如妙心”或“法性”等。换句话说,幻心的显现正是从光明如来藏中随缘而起的妙用,不是别的事。这样你就能从根源上了解为什么本来无生死。一旦了解了不生不死的本性,并证到它,对生死就无所畏惧了。
本性不生不灭
凡是因缘合成的法都受着因缘的支配,因缘不断变化,它就随之而不断变化,经过无数次的变化后,最终会彻底坏灭。既然有生灭变化,就说明只是幻相,不是本性。如果一个法始终不变,那它决定不会灭,这个没有生灭变异等相的法就是本性。
我们现在就要找出这常住不变的本性,认识了它,就了解了“无生死”的涵义。
《楞严经》里有这样一段对话:波斯匿王问佛:“怎样才能证知不生不灭的本性呢?”佛问波斯匿王:“你现在这个肉身,是跟金刚一样常住
不坏,还是会坏灭呢?”
大王回答:“世尊!我现在的肉身最终必定坏灭。”
佛又问:“你的身体现在还没灭,怎么知道它最终会灭呢?”
大王回答:“我的肉身是无常法。能明显看到,二十岁时的容貌老于十岁时的容貌,三十岁又衰于二十岁,像这样一年一年都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样,每个月也在变化;再观察下去,发现每天都在变化;详细思维就知道,每一刹那都在不断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虽然身体现在还没现前彻底坏灭的相,但它必定在刹那迁流当中灭尽。”(这说明会变化的法最终必定坏灭。)
佛又问:“你见到身体迁变不已,就知道最终必定坏灭,那你知不知道,身中有不灭的法?”
大王回答:“我确实不知。”
佛说:“我现在开示你不生不灭的本性。你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见恒河水?”
大王回答:“我三岁时,母亲带我拜谒耆婆天,那时经过恒河,第一次见到恒河水。”
佛说:“就像你所说,二十岁时的容貌衰于十岁,在这六十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也刹那刹那迁流不息。那你三岁时见恒河,相比于十三岁时见恒河,有什么差别吗?”
大王回答:“十三岁见恒河跟三岁时见恒河没有任何差别,到现在六十二岁见恒河也跟小时候没有差别。”
佛说:“你现在的容貌比儿时衰老很多,可见身体有老幼之别。但你现在见恒河的‘见’,跟儿时见恒河的‘见’有老幼之别吗?”
大王回答:“没有。”
佛又说:“你的容貌虽然衰老,但能见之性并未衰老。出现老相说明它是变异法,而没有老相的是不变法。变异法最终必定坏灭,不变法始终无生无灭。”
这样就知道,这不变的能见之性永不坏灭,无生无死。我们观察自身也能发现,尽管活了几十年,身体各方面的相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能见的“性”始终没变,它会随着各种因缘,起现不同的作用。就像电始终存在,在不同的灯泡里,会表现出强光、弱光、红光、蓝光等各式各样的相。电比喻性体,发光比喻相用。
有人说:眼睛瞎了就见不到。
但这只是外在器官坏了,因缘上发生了变化,而能见的“性”是不生不灭的,从没有变异。盲人见到的是黑暗,这还是见,那个能见的“性”并没有减少,当眼根等因缘恢复时又能正常见色法。所以,“见”性永远不坏,就像电始终都在那样。虽然灯泡坏了,暂时没法照明,但换一个灯泡还会继续发光。
同样,能闻的“性”也没有变化。虽然因缘不同,境上的歌声、风声、雨声、鸟声等各不相同,声音本身也有各种生灭变异,随着不同的境,会现起不同的取境之识,耳识也有生灭变异,但能闻的“性”从来没变过。它随着不同的因缘,会表现出不同的幻相。
这样就知道,虽然境和取境的心都是随因缘而幻起的,不断变异,看起来似乎有生死,但实际上,能见、能闻等的“性”始终没有变化,所以本性没有生死。
同样,本性也没有增减等。譬如一个人截肢了,或者切除三分之一的胃等等,但是他的“性”不会减少一分。或者身体长胖了、视力提高了等等,本性也不会增多。
或者观察,如果真的有灭,那必定是一灭永灭。曾经发生过的事如果真的灭了,那应当永远不再出现,但是证入法界一心时,十方三世的一切现相,一时之间全部现前。可见,一切心境等因缘所生法都只是妄相,本性没有生灭。
总之,认识了无生无灭,就认得了本性;知道一切相都是因缘生的幻相,就会懂得诸法空性,这时才知道,应该怎样在生死中了生死。所以空性见非常重要,一旦起了胜解,生死的根就松动了。
善巧用心则能了生死
古语说:“道心唯微,人心唯危。”没有比人心更危险的事,也没有比道心更微妙的法。
心的妙用非常大。如果忘失本心,一念颠倒起用跟无明结合,这样让妄心做主,落在妄情中,以我执用事,就会出生无尽的苦患。在面对境界时,如果心参与进去,那必定没法了生死。而且,疾病、障碍、罪垢、诸魔等就治不了、除不了、免不了、退不了了。
如果有般若智慧,识得诸法空性、本不生灭,让真心做主,这样一切都顺其自然,不以我执用事,那本性的功德自然能够现前。也就是在面对境界时,心不参与就不会迷失,就有希望了脱生死。正如《心经》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具有空性见的行者,心里没有挂碍,就不会有恐怖。如果常常把各种人、事等挂在心上,就会产生很多挂碍;面对一切事时,心都不参与,就没挂碍。由于没有特别爱著、贪恋的事,也就没有担心失去它们的恐怖,也不会有竞争的焦虑等等。
譬如,你对金钱没耽著,那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为钱拼搏,争得你死我活,也跟你无关,你的心就从这里脱离出来了。只要心不去参与,再多的境界都跟你无关;只要心不被它所牵,在这上就没有挂碍、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相反,如果你的心参与到这些境界中,有各种攀缘、执取的妄心,像是求名求利的心、向往爱情的心、贪著财富的心、表现自我的心、好排场讲阔气的心等等,总之,让乱心贼子在你心中作主的话,那你就是典型的生死凡夫,必定充满恐惧,常常患得患失,一直沉溺在颠倒梦想中。这样就知道,了脱生死的关键在于,遇境界时心不参与。
心不参与,诸障自除
所谓“心不参与”,就像《大学》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意思是,面对境界时心不参与,那虽然看着,就跟没看一样;虽然听了,就跟没听一样;虽然吃了,也不晓得是什么滋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做一个无心道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境缘都不要动心、不要在意。只要心不参与,生病也没关系,障碍都能自然破除,罪业也不起作用,魔障也无法干扰。这样一来,天大的事都能化为乌有。如果心参与进去,气乱了,那自然生病;见地上透不过去,必定有障碍;执著罪业实有,就无法忏悔清净;心生贪嗔等,诸魔便会侵入。只要把心洗涤干净,一切问题自然解决。
一般人遇到麻烦、痛苦时,通常先找别人的过失,认为都是别人对我不好、让我痛苦等等。实际上,正是认为别人不好的这个心,才让自己一直陷在痛苦当中。如果不动心、不在意,那就不会有苦,就能逍遥自在,即使因过去的恶业,身体上有一些苦受,也不会成为障碍。
疾病
《黄帝内经》说:“百病从心生。”妄心一起气就乱,气一乱就生病。只要把心调正,不参与境界而起妄心,时时让心泰然,这样气自然调顺,百病不生。
中医认为,五脏生五志(惊思怒悲恐),如果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生起的时间太长或太强烈,这样心态不平和,就会使脏腑气血失调而生病。很明显,七情都是心上的事,所引起的疾病也来源于心。心不参与,没有爱憎情仇、忧悲苦恼等,疾病自然不生。
医病关键在于医心。因为发病的源头是心,所以不需用药,心转了病自然好,这是根本的治疗方法。而医心之道,就是用反面的性情来治。譬如病从嗔怒起,那就用慈心来医。原先因为嗔心炽盛,见人就生气发怒,结果身上出了问题。这时只要让他修慈心,把嗔心化掉,那身上的病自然会好。或者有很多事想不通,在心里消化不了,结果得了胃病。心里消化不了,反应在身体上,原本用来消化的胃也无法消化了。这时只要让他从道理上想通,打开心结,把那些想不通、看不惯的事全部消化掉,胃病也就好了。
另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外感疾病的主因。但也要知道,气随心转,心不安和,气就化不开,就会生病,所以同样要医心,心调好了,气也会随之化掉。
当今时代,多数疾病由妄心引起。像是忤逆不孝、名利心过重、上网成瘾、自我意识太强等等,这些不良心态导致产生各种疾病。医治的时候也要从心上下手。譬如忤逆不孝的人,后来良心发现,变成孝子,过去由不孝引生的病就会有所好转。事业心强的老总、名人们都有很多病,因为他们一定要竞争,结果心经常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就会生病。这种情况,只要把竞争心拿掉,病自然会好。
经常上网的人,基本都有“网病”。因为一上网,心就处在非常严重的散乱、放逸中,全身的细胞都处于这个状态,相当不正常。这种病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整个人精神恍惚、魂不守舍。生理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像是眼病、脑部神经病、脊椎病、消化不良、气血紊乱等等。医治时,要让他把心从妄动的频率中抽出来,这样心不再躁动,回归平静安宁,身体自然恢复健康。
现在的人普遍自我意识太强。一有发言的机会就抢着讲话,唯恐落后,认为要把握好任何一个显露自己的机会,要为自己争取自由权、话语权等等。这样表现意识太强,心就处在混乱不安的状态,身体也会出现各种病状。医治的方法也一样,看清楚这些事虚假、没意义,心不参与,自然百病全消。
总之,病从妄心生,心不执著、不在意,病就能痊愈。只要遇境时心不参与,疾病自然消除,生死也不难了脱。
障碍
一切在前进的道路上形成阻碍的事,都叫“障碍”。世间方面,譬如家庭里的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修行时也会出现身心各方面的障碍。之所以产生障碍,就是因为在见地上透不过去,也就是心不通达,行就无法通畅,这就形成了障碍。如果在见地上通达,心不参与,那无论现前什么,只要心不动,就不会成为障碍。
譬如,美色现前心不动,就不会成为贪障。仇敌现前心不动,就不会成为瞋障。身边的人再怎么竞争攀比,自己的心不动就不会成为竞争障、嫉妒障等等。只要心不波动,别人再怎么打你、骂你,也不觉得有什么。总之,心里想得开,见地上通透了,遇到什么境都畅通无碍。
相反,如果想不开,见上通不过,稍有一点事就执著得不得了,那会引生很大的痛苦。像文革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被剃了阴阳头拉去游街,当众批斗。有些人特别爱面子,没法接受,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这种屈辱比死还难受,结果选择了自杀。如果一个修道人遇到这种事,那他会把这一切看成一场戏,怎么耍都可以。
其实,只要心不参与就不会受到伤害。曾经有两个人,同样被打几十大板。一个人受了很重的伤,另一个虽然同样被打,但却没什么事,照样走回去。因为他在挨打时一直说:“活该!打得好!”这样心不妄动,也不感觉身体受了多大的痛苦。
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宰相叫“富弼”,他是参禅开悟的人。别人骂他时,他就像没听见一样。身边的人告诉他,富弼就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身边的人又说:“他叫着名字骂呢。”结果富弼说:“天下同名的人很多,不是骂我。”像这样,心里想得开,放得下,就没什么事。
其实,只要心不在意,就不会有障碍。即使别人在你头上倒屎,你也觉得没什么。别人再怎么骂你,你心里也无所谓。要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越是生气,他骂得就越来劲,你这边一点也不生气,别人也觉得骂得很没意思,这样他骂不下去,也就停下了。同样,你没那个心,别人诱惑你也没用,威胁你也没用,根本拿你没办法,这时候你就成了世上不败的人。因为征服自己就征服了一切,能做到在一切时处不动心,一切境界就都不成为障碍。
要是没有心或者心不参与,天大的障碍都能消除,再多的冤仇也可以一笑了之。只要心不在意,所有问题都能化为乌有;如果心很执著,必定什么事也化不了,甚至一件小事都可能在你心里堵上几十年。总之,“没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心不在意,遇事不动心、不参与,再大的障碍都能消除,了脱生死也会变得很容易。
魔障
《大宝积经》说:“云何名得甘露灌洒?谓烦恼魔、蕴魔、天魔所不能损。纵于死时,虽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死想。何以故?由彼正士住于空性、无相、无愿,于一切法无所分别,不生不灭,不堕不起,不来不去不住,不染不净。”心不参与,住在空、无相等中,就不会被魔损害。
所谓“烦恼魔”,指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的缘故,所以叫做“魔”。心不参与,自然不生烦恼,也就不会被烦恼魔所损害。譬如心生贪著,就陷在贪烦恼魔当中,下至贪一点零食,心的状态也很不正常。如果贪人,对于儿女、情人等,一想起他就爱在心头,心心念念连在一起,这样心参与进去,身心都会受到损害。
有一个母亲非常爱儿子。有一天,儿子骑自行车出门,在三叉路口被大车撞死了。母亲一直陷在极度悲伤的状态里出不来,后来精神失常,天天叫着儿子的名字,以为他还活着。这就是因为爱得太深,心参与得太深,结果失去时就要感受撕心裂肺的痛苦。剧烈的悲苦时时抓着她的心,不得不感受烦恼魔的伤害。
在事业、钱财、权利等方面也一样,一旦起了贪,心卷在里面就着魔了,失去了正常状态。很多修行人原本修行很好,后来却堕落了,就是因为在名利财色上过不了关。而且,一念著了名利等,冤家就会乘虚而入。
我们都很熟悉悟达国师的传记。他原本持戒精严,德行显赫。后来当朝皇帝亲临法席,供养他沉香法座,由于起了高慢心、名利心,结果膝盖上忽然生出一个人面疮。人面疮有眉眼口齿,每次喂它饮食都会开口啖食,跟人没有差别。国师为此非常苦恼,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后来得蒙神僧赐予三昧水洗濯,结果人面疮开口,告诉他:前世自己是晁错,国师是袁盎。由于被袁盎杀害,所以在多生中一直跟随,寻机报仇。但因为国师在过去十世中身为高僧,戒律精严,所以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机会。现在得受皇帝恩宠,起了名利心,有损德行,就有了加害报复的机会。
这样就知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里有漏洞,才会被冤亲债主得便而侵入,否则再厉害的外缘也无法侵入。所以,要想不出问题、不着魔,就必须管好自心。心不参与就不会陷入烦恼,也就不会被魔所损害。
“蕴魔”,指既是生死苦果又是生死苦因的五取蕴。由于这五种蕴覆蔽真性,所以是魔;或者这五种生死之法能夺慧命,所以叫“魔”。由于自心计执有生死,参与到虚幻的生灭法里,才形成了生死,这样就必定有因、有果、有轮转,也就免不了被蕴魔所害。
也就是,认为有“我”,有“法”,“我”要追求梦想、创造价值等等。像这样,心参与到生死中,就免不了形成生死业因,成为生死里的一员,被蕴魔所掌控,拔不出来。如果能了知本无生死,心不参与,自然不会陷在错乱的生死中,也就摆脱了蕴魔的损害。
“天魔”,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和他的眷属们。因为这些魔众常作种种扰乱,障碍人修行,所以叫做“魔”。这也是因为内心认为魔有自性,才被外魔干扰。如果了知魔众本空,心不参与,外魔自然消失。
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2]里讲到:一天,尊者捡柴回到山洞,见到洞中坐着五个恶魔。一个以说法的姿势坐在尊者的床上,两个看上去在听法,一个在旁边侍候,还有一个在翻看尊者的经书。尊者看到觉得很稀奇,以为是山神戏弄,就唱了一曲赞歌进行赞颂。结果五个魔听完赞颂,不但没消退,反而怒目圆睁,发出怪吼,准备扑击尊者。然后尊者观忿怒本尊,用密咒驱魔,仍然毫无效果。之后尊者对他们生起大悲心,为他们讲述善恶因果,魔众仍然不为所动。最后尊者想:一切法只是自心现的幻影,心本来不可得,哪里有魔呢?如果我把魔当成真的,那真是可笑之事。之后尊者不再以为真的有魔,提起体性空慢,直闯入洞中,结果群魔都消于主魔身中,主魔也变成一股旋风消失了。
米拉日巴起初以为有魔,就是心已经参与。赞颂魔,魔也不退;修忿怒法,魔也不退;以悲心讲因果,魔仍不退。然后思维唯心所现,心也无有,心不再认为有魔,提起体性空慢,就不再见魔了。总之,一切魔障都源于内心的实执,心不执著、不参与,所有魔障都无法损害,自然能了脱生死。
黄念祖老居士的《谷响集》里有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年秋天,黄老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最后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说:念佛没得一心时,不可急躁求见佛。因为这躁妄求见的心,会给自己的冤家提供方便,他们就会借此机会干扰报复,破坏行人的修持。
黄老讲完后,一位年纪很大,看上去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女居士走到跟前,情绪激动地说:“您讲的正是我的病!我已经病了两年多,因为我念观音,就很想见观音,哪晓得自从见了观音,各种乱相都出现了。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睁眼闭眼都能看到。有时见善相,有时见恶相,特别害怕。即使屋里坐满了人,还是能见到满屋子都是恶相。弄得晚上不能睡,白天也休息不了,身心疲惫不堪,神经紧张,什么办法都治不好。我现在被折磨得万分痛苦,命在旦夕。”她最后还问,是不是该念大悲咒来除魔。
黄老听后对她说:“你不必修法去压制。如果压制,就是在作对,那这个结子就拉得越紧,更不易解开了。”
又给她讲:“古时有一位大德,在深山里住茅蓬,带领大众共修。那里的山精野鬼时常来干扰,有时现佛菩萨相,有时现虎豹等的恐怖相。大众都被惊动扰乱,不能清修,就劝大德换个地方,但是大德不为所动。结果三年后,野鬼都消失了,什么相都没有了。大德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这就是驱魔的妙方)。”之后黄老指点她:“不听、不见、不去管它,魔障自然消除。古语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就是这个道理。”当时女居士要求黄老的小女儿把这些话写下来交给她。
不久,黄老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完后,这个女居士特别前来道谢。她那时神态安详,容光焕发,像是换了一个人。原来黄老的女儿写的字条送到后,她心前的恶相全部消失了,顿时就消除大魔障。
这样就知道,不闻不睹就是最好的去魔良方。
罪业
心不参与,是最根本、最彻底的灭罪妙法。罪业本来空性,时时处在心空当中,心不参与、不妄动,就没有了感果的缘。不让罪因跟缘和合,就不会现起果报。不然的话,心里不断地起妄执,这样罪因跟缘一结合,必定现起果报。
另外,造罪的根本是妄执诸法实有的心,有了妄执,就有事、意乐、加行、究竟,从而造下恶业,因缘成熟时就会现起果报。如果能了知空性,心不参与,那这四支就能全部歇掉,也就不会再出生罪业。具体来说,第一支——事,心不参与,就不会有造业的所缘;第二支——意乐,心不参与,也不会生烦恼等;第三支——加行,心不参与,也不可能出生后后的行为;第四支——究竟,心不参与,更不会有最后的完成。
像这样,心不参与,既不造新罪,也不给过去的罪因提供助缘,这样就能彻底断除罪业。这就是最究竟、最彻底的灭罪之道。
下面详细讲讲忏罪的方法:
上乘的忏悔方法
罪业本来空性,没有实法可得,因此,最上乘忏悔的方法就是了知罪性本空,这样罪业当下就能清净,此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
一般众生忏罪很难彻底。因为根源的实执未破除,心空不了,达不到真正的忏悔,忏后转眼即忘,过后还犯,重新陷在错乱当中。
了达空性的人知道罪业本不可得,也不存在实有的忏悔,因此,只要把心空掉,不再执实,就能彻底截断罪业相续,这样脱离能所,就是无上的忏悔。这里特别强调一点,现代人根器差,在理忏上能相应的人并不多见。我们讲法无我需要提到理忏,来提起大家修空性的意乐,也有必要让大家种一些善根,明了最上乘的修持理趣。但实修时,要考量自己能不能契合上,口头虚夸没有用,所以不能忽略事忏。
心不空是罪业的根源
要忏悔罪业,必须知道罪业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到化解的方法。
其实,罪业的根源并不是特指某种罪恶,而是因为你的心不空。就像星星之火不灭就会燎原,只要心不空,一遇到相应的境就必然出现各种分别、攀缘、竞争等的妄执,有了烦恼妄动就难免造罪业。而且,心不空,执著太重,就会一直陷在罪业里出不来,这样根本没办法清净罪业。
要知道,世上本来没什么事,但愚人心胸狭窄,执著太重,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得很深。譬如有的人生一烦恼就想不开,陷在里面很多天都出不来。好不容易开导一下,他当时也感到稍微轻松一点,觉得的确没什么事,只是自己胡思乱想,但好景不长,由于他内心深处的执著太强,过不了几天又陷进去了,还是想不开,很痛苦。结果贪嗔等的妄动、各种计较分别、竞争逐取等,就从这执著心里源源不断地出生了,结成深重的罪业。而且,由于执著太重,始终没办法安心,会一再地落入这种错乱当中。由此一来,罪业也就没办法消除了。
这样的人熏空性时会感到轻松一点,有些般若气氛,但一遇境界马上又迷掉了,还是对想要的起贪,对不想要的起嗔,跟人攀比、竞争等等,陷在各种罪业当中。就像一直处在烟雾里,偶尔用扇子扇一扇,烟雾少一些,但一停下来马上又被烟尘蒙住眼睛。所以,不明空性、心量狭小的人,一遇到事情就会陷进去,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相当痛苦。
相反,通达空性、心胸开阔的人,遇到什么事都能过得去,不会一直留在心里纠缠不休。由于他有空性胜解,遇事不著意,天大的事都能想得开、放得下,这样心里一放,事情自然了结,心空了,也就不会成为业障。
总之,愚人执著罪业实有,心空不了,结果忏悔过后还会犯。正因为他不知道罪业是怎么起的,不知道心到底是什么,把罪业执为实有,内心就相当紧张。虽然造业后忏悔了,但根本忏不净,后面还会起,最后就陷在“屡犯屡忏,屡忏屡犯”的恶性循环里了。
罪业的现起方式
妄心只是因缘合成的幻影,本无实法可得,然而对它生执著的话就会形成业习,所以,“业”就是幻心的数数现起。由于它会不断地积累,串习到一定程度时,心里就会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到一定时候,这股力量就会变起各种各样的果相。而且,只要执著它为实有,并不断地加深这种错乱的习性,业就会成为障碍,你的心会一再地陷在错乱当中,难以脱离。
不仅是恶业,即使是善业,只要还有我执、我所执,终究会变成染污业。譬如对一种善法,你心里有实执,立了功德见,它就成为你执著的境。一旦别人去做这件善事,你就会认为属于自己的功德被抢走了。这样一来,不仅不生随喜心,反而引起嫉妒、竞争等的妄动,甚至生嗔恨心,发生各种争斗、夺取等的行为,结果就成了严重的恶业。
这样就知道,只要不明空性,时时都会因执著而造业,又会因串习成的行为惯性——业力而成为障碍。只有了达一切法都是幻,尤其是明了自心本来空性,了不可得,才能在遇境时不立任何法见,不去执取,也不著在当下的心上,这样才能从业障的怪圈里脱出来。
根本的灭罪之道
知道罪业的现起方式,就懂了从根消除罪业的方法。既然业由妄动而起,那要净除业障就要反过来做,也就是念念觉悟,消掉内心的错乱力量。
过去由于执著实法而造罪,现在就要认识到一切法都不可得,不立任何法见,丝毫不著意,也就不再造业了。一切万法无非是因缘现起的幻影,毫无实义,所以在一切时处中,心都要空尽、不著相。这样的话,再遇境的时候就不会成为业障了。过去的妄动逐渐削减、止息,错乱力量越来越小,当它彻底消除就不发生作用了。这样才从根化掉了业力。
当然,无始以来经过无数次的串习,妄动习性非常强,不可能一次就化解。所以,懂得方法后要时时在身心上转化,当它现起时,心里不被它所牵,随起随消,这样逐渐就化除了。也就是,时时保持觉照最关键!
什么是忏悔
这里的“忏悔”,指了达一切法空。知道本来清净,没有实有的罪业,之后时时保护、不迷失,不再妄动造罪,罪业才能了结。
如《六祖坛经》所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妬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了知过去所造的罪业都无自性,没有实法可得,正造罪时也只是一念迷惑,计执有我、有法,之后起各种分别妄动,结成恶业。当时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都是幻心变现的,而幻心也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本来没有,既没有造罪的人,也没有所造的罪,也没有造罪这件事。也就是,我们要胜解诸法无我,贪嗔等法都不可得,只要不再执实,内心空净,就不会在心中留影像,这样罪业就忏尽了。
然而凡夫实执重,一遇到相应境缘,就习惯性地执著为实有,认为的确有值得生贪嗔的境,这样又会陷在老毛病里,没法从根断除。所以,时时都要警觉,不陷在执著中,只有在任何时处心都毫不著意,才能脱离生死迷梦。也就是要断除未来造罪的相续,不再妄心执取。这种“断相续心”,就是“悔”的涵义。如《坛经》所说:“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妬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总之,忏悔的关键是得到空性定解。所谓“忏前悔后”,也是指了达罪业本空,并时时防护,再不起妄执造业。
心空是究竟的忏悔
业由心造,心一空,业就没了立足之地,自然就空尽了。所以,首先要明了心是因缘所起的幻影,本不可得,之后无论起怎样的心,都不要黏著,这样才能化解罪业。
究竟的忏悔就是让心觉悟。心一觉悟就空了,空了就没有业,也就不再陷入生死迷梦中;心一迷就入了生死大梦,虽然正现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但妄心会落入错觉,还会执著人我是非,发生各种竞争、求取等等。
过去造的业就像梦一样,醒来就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梦里似乎有很多虚妄的造作,但醒来会发现,并不是真的有那些事,像这样证见空性之后,罪业自然消除。(但这不是谈口头理论,而是要实修实证才算数。现在的情况是:到底有没有空性见解都成问题,不必说实证。我怕很多人口头谈空,所以再次提醒一下。)
《佛说净业障经》里讲了这样两则公案:
世尊在世时,有位比丘名叫“无垢光”。一天他去乞食,不小心到了妓女家。吃了妓女以邪咒加持的食物后,心智迷乱,结果犯了淫戒。
他回到精舍才清醒过来,当时内心生起极大的忧悔,全身发热。他想:“我今天居然犯下大戒,现在已是破戒之人,将来必堕地狱。”之后他把这件事告诉其他比丘,比丘们让他去找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又把他带到佛前。
佛问他:“你有心犯淫吗?”
他说:“无心。”
佛又问:“无心怎么会有犯呢?”
他说:“我后来生了淫心。”
佛说“我平时不是常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吗?”
他回答说:“是。”
佛又问:“你梦中受欲时,心里有没有觉知?”
比丘回答:“有觉知。”
佛问:“你先前犯淫欲时,不是由你的心觉知吗?”
他回答说:“是由心觉知。”
佛又问:“既然如此,醒时和梦中犯淫有差别吗?”
比丘回答:“没有差别。”
佛说:“我以前不是说过诸法如梦吗?你认为如梦般的诸法真实吗?”
他回答说:“不真实。”
佛又问:“醒时的心和梦中的心真实吗?”
他说:“都不真实。”
佛说:“既然不真实,那它们是实法吗?”
比丘回答:“不是实法。”
佛又问:“如果一个法无生,那它有灭、有系缚、有解脱吗?”
他说:“无生的法,当然无灭、无系缚、无解脱。”
佛问:“现在你怎么认为?无生之法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吗?”
他说:“无生之法本来没有,怎么会堕恶趣呢?”
佛对他说:“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只是凡夫没有智慧,不了知真如,对本无的法妄起分别,以分别的缘故堕入三恶趣。”
之后佛对诸比丘说:“诸法虚诳,如野马故。诸法如梦,本性自在,逮清净故。诸法究竟,如水中月、如泡沫等故。诸法寂静,无有生死诸过患故......比丘当知,诸法如是不可宣说。往昔我坐菩提道场,无有所得。无一法有出有没、有系缚有解脱,也无一法有障有缠、有忧有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法清净本无染污。”
无垢光比丘听了佛的开示后,内心踊跃、悲喜交集。他双手合掌,一心观佛,口中说偈赞叹佛陀。后来世尊舒颜微笑,授记他将在弥勒佛出世时证得无生法忍,十劫后成就佛果。
另外,过去久远劫前,日无垢光如来出世时,有一位比丘名叫“勇施”。他具足多闻,惭愧乐学,并且相貌非常庄严。
一天,勇施比丘到城中乞食。一个长者的女儿见到他庄严的相貌后,心生爱染。后来由于贪欲不得满足,身体日益羸瘦。她母亲见了心中不忍。于是骗勇施比丘说:“我女儿喜欢听经,苦于很难听到,所以生病。”并哀求比丘常来应供、说法。比丘信以为真,就同意了。之后经常到长者女家中应供。结果日久生情,丧失正念,就破了淫戒。后来女子的丈夫见比丘来得太过频繁,怀疑和自己的妻子有染,打算把比丘杀死。比丘知道后,拿毒药给长者女,让她在丈夫的饮食里下毒,就这样把他给毒死了。
长者女的丈夫一死,勇施比丘突然心生追悔,心想:“我身为比丘,既犯了淫戒,又破了杀戒,死后必堕恶趣。”之后惊恐万分,到处奔走,口里一直说着:“我是地狱众生。”
当时有一个菩萨名叫“鼻揉多罗”,知道这件事后,把比丘带到一个树林里。之后菩萨腾身虚空,比丘见后生起极大的信心,就像亲见佛陀一样。
这时菩萨入定,身中出无量佛身,全部具足相好,遍满林间。这些化佛同时出微妙音声,说道:“诸法就像镜中像、水中月一样,了不可得,如虚空般本来清净。凡夫由于愚痴迷惑,于无实的法中妄起贪嗔。虽心生染爱,而实无染著。就像在梦里对色法生贪,实际无贪,又像用刀割物体,而刀无知。同样,凡夫的愚痴、爱染,就像阳焰或空中浮云,本来寂灭、无相......就像手摸虚空一无所得,同样,虽现起分别,而实际并无分别。虽计执有诸蕴,实际诸法本来无生。总之,一切法不生不灭、不聚不散。法性本自解脱。”勇施比丘听后,思维法义,顿时离诸盖缠,得无生忍。
讲到这里,释迦佛说:“当时的鼻揉多罗菩萨,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当时的勇施比丘,就是现在的宝月如来。”
世尊又说:“一般凡夫对于本无的法妄生分别,计执实有,结果堕落恶趣,在无量劫中受种种大苦。而勇施比丘受淫欲,又断人命根,却能即身得无生忍,就是因为他能够观三界如影像等。就像幻师观幻人而无有障碍,勇施比丘由于能观诸法空性,所以能迅速离诸业障。”
像这样,勇施比丘观诸法空性,发觉罪性本空,了不可得,就脱离了罪业系缚,得到解脱。
忏悔要念念贯彻
忏悔要贯彻在每一天、每一时中。前面也讲了,一切时中不迷失、不造罪,忏悔才能达到彻底。意思是,从现在开始不再走老路,在任何境界中都明了一切法空性,面对任何现相都心空无住,这样业障才能化解,最后才会空尽。过去由于心不空,不断地造业,导致错乱的力量相当大。现在要反转过来,妄习随起随化,错乱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完全没有力量时,整个业根就全部消除了。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继续迷惑,沉溺在错乱的恶业迷梦中。法尚且不应执实,何况非法呢?所以,种种恶心恶性都要化除。在行持善法时,也要知道这些都是幻事,应当三轮体空,没有我相、人相、法相而行持。而对于非法,像是追名逐利、求男女五欲、散乱放逸等造罪方面的事,更应当彻底断绝,永不再造。
罪业并非实有。当初因一念入迷,不断地造业、轮转,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无而现的幻事,真实中没有罪业、没有染污。所以,不必过分执著,认为罪业实有,根本没办法忏除。实际上,不是有很多实有的罪业,然后要去把它们消灭。而是原先心不空,执诸法实有而造业,现在悟后心空了,不再执著有什么实法,不再起妄执造作,所以能永断罪业相续,这就叫做“理忏”。
有两句偈这样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说的就是“心空则罪消”。但这并不是凡夫容易做到的,所以还是要修事忏、要念百字明等陀罗尼来灭除罪业。因为如果你没有契证实相,心空不了的话,业障还是盯着你,还是起作用,就像梦里虽然都是假的,但心空不了的话,就还是有怖畏、有苦。所以各人要自审根器,来实修合机的忏悔法门。
[1]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了生死者,但了其虚妄心之生死至真实心,尚自无所安寄,无有名相,又何有一心为容受生死之地也?人心果能了脱虚妄,则幻身生死苦乐,非其所计......但当此际自能作主,不受妄想流转,为可贵耳。”
[2] 《米拉日巴道歌集·米拉拾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