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大家认真学了《入中论自释》,我也逐字逐句地做了讲解,但如果你只学到一些佛教知识,那就太不值得。要知道,学《入中论》的目的在于“入中”,入于离一切边的中观正道,一切时处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那么,怎样才容易观空性呢?
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
依圣教量观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只要遵循佛的圣教量,依闻思两慧渐次观修无我,无论根性利钝,都很容易观空性。也就是把“空性”断定为“无我”义,之后在一切时处中明了“一切法无我”,把“我”空掉,让根本的“无我观法”遍通一切时处。这一点简捷、容易把握,是大乘的基本教义,并成为所有上上修法的根本。
可以这样观察:众生的心一提到“我”,就会立即卷入我执当中,从而引生自他对立,是非、得失、善恶、染净等的各种戏论,功利主义、表现主义、成就主义等也会随之而来。但如果通达无我,并在行住坐卧、遇境逢缘等的一切时处中都提起无我,那心就不会被我执占据,而容易契入真实义。
从圣教量来看就更清楚了。佛说的大乘四法印中,核心就是“诸法无我”,它是其余三法印的枢纽。这里的“无我”,不仅仅指补特伽罗无我,包括一切法无我。得到了这个法印,就像手握一把单刀,能够直接悟入诸法实相。具体来讲:
第一法印“诸行无常”:由于无我,所以不成立常。有本体才安立常住,没有自性成立的本体,只是因缘聚合忽而的显现,就没有所谓的“常”。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由于无我,有漏蕴无法自主,随烦恼和业的力量运转,所以有漏法都是行苦的自性。
第四法印“涅槃寂静”:由于无我,所以诸法不生不灭,本自寂静。某法自性成立才有它的出生和坏灭,既然没有自体,也就没有生和灭。寂天菩萨在《般若品》的最后,反问道:在自性不成的一切事中,哪里有得和失?怎么会有苦、乐、利、衰?观察这个世间,有谁出生,有谁死亡?一切法本无生灭,像虚空一样。这样了知了无我,就知道诸法本来涅槃寂静,无需创造出涅槃寂静。
“无我”能贯穿《般若经》所诠的一切深义。譬如我们熟悉的《金刚经》,其核心是四种“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憨山大师所说,只要谛观无我,其余三种相自然寂灭。
为什么呢?首先,没有我就没有我相,也就不会有相对的人相。或者我是主,人是客,主没有自性是无我相,客没有自性是无人相。就众多法来看,其中每个法都没有自性,这是无众生相。从时间相续上说,每一刹那都没有自性,这是无寿者相。
或者说,这个世界无非是时空交织而成的现相界。横向来看,一切林林总总的现相,在主上面无有自性,是无我相;在客上面无有自性,是无人相;在众多分上面无有自性,所以无众生相。纵向观察,一切相续无有自性,所以无寿者相。这是悟入诸法空性的一条捷径。
所以,无我能够统一一切空法。如果不单提无我,虽然学了很多空性法义,但心里仍然难以把握要点,很难把这些意义统一起来运用到生活中。现在把一切空性法义汇归到无我上,就像有了一把单刀,你可以时时提起它、使用它,因此,观修无我是悟入空性最直捷的途径。
以无我遍观空性的方法
观空性的方法非常多,都可以摄在观无我这一个要点上。
什么是“无我”呢?《大乘义章》中说:“自体名法,法无性实,故曰无我。”一切法没有自性或自体,这就是“无我”。譬如桌子、椅子、电脑、书,包括太空里无量无数的现相,这些都叫做“法”,它们每一个都跳起来说:“我!”“我!”好像全部真实存在。但实际上,法界里的一切现相都没有自体,这就是“无我”。
“无我”的分类,如《十地经论》所说:“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意思是,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把自己的五蕴身心执为“我”,叫做“人我”;了知身是五蕴假合,没有常、一的“我”,叫做“人无我”。执著一切法有“我”,或者自性成立,叫做“法我”;通达诸法只是因缘所现,没有自体,叫做“法无我”。
以下具体讲述:
一、无四边生
《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以无四边生观空性,可以通过观无我来契入。
首先,没有我的缘故,诸法不是自生。诸法本来无我,怎么能安立从自体出生自体,是自生呢?同样,诸法不是他生,因为其他法也没有我,怎么会由他而生呢?诸法不共生也一样,因为能生的自和他都本来无我,又怎么生果呢?最后,诸法不是无因生,以诸法无我的缘故,由因缘和合而显现,所以并非无因而生。
因此,在无我上可以含摄四种不生。也就是诸法连我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生呢?譬如以种子、水、土、阳光等和合生出一朵花,其中种子没有“我”(没有自性),水、土、阳光等也没有“我”,既然诸因缘都没有自性,又怎么会由诸因缘聚合真实生果法呢?实际这就是无生。像这样,通过观无我,容易观无生的空性。
二、离八戏
《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以离八戏观空性,也可以由观修无我来契入。
首先,没有我的缘故,一切法没有真实的生。既然没有生,也就不会有灭。由于诸法本来无我,就不会有它的常。没有我,也就没有成立过任何一法,所以不会有它的断。同样也没有自体的一,因为在独自成立的法上才能建立一,然而一本书、一辆车、一个杯子等,无不是由众因缘和合而有,所以没有真实的一。这些法都没有我或自体,怎么会有真实的一呢?而且,没有我也不会有真实的异。因为所谓“异”,必须有两个真实存在的法,但是一切法本来无我、不实有,怎么成立两个实法的“异”呢?再者,没有我的缘故,哪里有什么法来?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法去。
我们虽然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显现,它们不断地生又不断地灭,既有个体的一也有群体的多,不停地来来去去,或常或断,但这一切都只是虚妄分别的计执,并非真实。而这一切妄执全部来源于误以为诸法有我。由于认为这些现相有自性、有各自的本体,所以不断地见为一多、生灭、来去、常断、增减、染净等。现在反过来观无我,就容易悟入“八不”空义。
三、六如观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六如观空性,也可以由观无我来趣入。
如梦:没有我入睡,也没有我成梦,也没有我灭梦。众生最初由于迷惑入梦,之后梦中显现一幕幕的境相,好像有各种人、事、物,也有纷繁复杂的情节。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梦里根本没有我,不但没有补特伽罗我,就连一切境、心等诸法都没有我。既然没有我成梦,怎么会有我灭梦呢?所以,梦也是无我的比喻,懂了无我,就能通晓诸法如梦。
如幻:没有我变现幻相,也没有我远离幻境。幻师念咒加持石块,观众刹那间见到空中万马奔腾,许多蒙古士兵骑在马上,他们手拿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厮杀。但一观察就发现,正现的马、士兵以及各种现相全都无我。由于没有我在变幻,也就不会有幻事灭尽。像这样通达无我,就能明了诸法如幻。
如影:影像出现没有我,影像灭尽也没有我。譬如光照在物体上会出影像,正现的影像没有自性,没有我。既然没有我成为影像,也就没有我灭尽影像。
其他如泡、如露、如电等也应当如是作观。由于没有我,就没有自性成立的水泡、露珠以及闪电等的虚相,也就没有这些假法的坏灭。
一切法都没有我,只是梦幻光影,是无而现的相,不生不灭。就像梦里有纷繁复杂的事物,但仔细观察,一丝一毫也得不到,一切法也是如此。世界看上去在不断地变,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境相出现,整个城市川流不息,境相纷繁复杂、层出不穷,实际上这一切跟梦一样,只是缘起的幻现,无有自性。如果想不通可以这样想:现前明明什么都没有,忽然入梦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法。它们有自体吗?这样就明白一切法本来空性。
总之,在正现的相上做观察,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叫“诸法无自性”或“诸法无我”,应当这样了知无我而观空性。从没出现过任何实法,一切显现都没有我,也就没有它们的生灭、来去、增减等。
这样明白后,我们应该歇下虚妄分别,不让自心跟戏论网缠在一起。应该成为应成派的随持者,虽然身处世俗场合中,但内心不再染著、不再搞戏论,全部是随顺他方承许,自方无承许。无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心里都是空的,应该这样行持。
当你在做事时,要知道这只是随顺世俗,心里不要有挂碍。比如坐在电脑前,手指不断地敲着键盘,但心里不要认为这里有一个真实的电脑,我在做真实的事情等等,应当“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或者走在大街上,虽然看上去跟别人一样,但心里的想法要跟那些人不同。他们承许一切法,比如想:前面有一辆车;我现在要去商店;这次买彩票中了大奖;今天买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别人都羡慕我,我很风光等等,像这样,不断地分别高低、好坏、是非、长短等。但是在你看来,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毫无自性。你心里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点,这样在面对一切现相时才能空掉分别执著。当你对此有所领悟,那时就知道什么是修无念行、无住行。
四、身空法空
《佛说海龙王经》说:“见已无吾,诸法无我。自观身空,不疑诸法空。”先观自己的身没有我,再看周遭一切法,就知道同样全部无我、是空性。也就是以无自我契入诸法无我。
首先,把计执为“我”的身心聚合体观空,断定身体没有我。然后这样反省:我过去为这个身做得太多了。为了装饰身体,让它看上去更年轻、更漂亮、更有风度,买过多少化妆品,逛过多少服装店。为了保养身体,多少次在超市里精挑细选,采购各种食材,下厨煎炒烹炸后,在餐桌前大快朵颐。每当听见别人说到自己时,马上竖起耳朵,凡是跟“我”有关的事都格外在意。别人稍微捧一下,立即成了云仙(飘在云里雾里的仙)。稍微说一点不是,一下子就跌落下来。只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喜欢别人的欣赏、赞叹,希望自己在任何场合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现在发现竟然没有我,甚至连身也没有,这才明白自己过去多么愚蠢!然后反问:我以后还在这个假皮囊上花那么多精力、浪费那么多时间吗?
之后,对这个身应该有一种应成派的样子。别人再怎么说,你都说“OK!”自己不再进入角色,而是住于一种超然的心态中。别人说:“你越来越年轻、漂亮了。”由于你知道根本没有“我”,所以不会特别高兴。别人说:“你怎么变黑了?还有这么多皱纹。”你心里也没执著,这样就不会感到失落。
要知道,只要认这个身心是“我”,就永远见不到真实的自己,因为心已经被私我占据了,总是认为我应当如何如何。譬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哪种生活,我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等等。诸如此类,一直有自方的承许,这就使得遍十方三世的本性显不出来。要知道,本性现前就是正等觉,一切平等无碍,这里面包含无量无边的妙用,本来圆满,只要不去做障碍,它自然会显发。只可惜,你心里的我执时时都在障碍它。现在知道这一点,就不要继续迷失、继续作茧自缚了。
知道身心上没有我后,进一步要观诸法无我。入座观一切法空,后得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以诸法无我的正见摄持。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工作应酬等时,都要记得一切法无我,不要迷失,不要跟实执缠在一起。或者说,不要让自心跟现相黏合,不要让这些法入到自己的心里。应该像看幻术那样,心里非常清楚这些都是幻相,之后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这一点非常关键。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譬如演员演戏。如果演的时候心能够脱开,不陷入角色和剧情里,那他的心就是正常的;如果演来演去进入角色,心入到了戏里面,那就迷失了。像有的人演多了、迷惑了,假哭成了真哭,假夫妻成了真夫妻,因为一切都是心,心陷进去就成真了。还有的人演完了以后,还一直沉浸在戏中角色的心态里,几个月都出不来。这些就是在戏里迷失的表现。
像这样,我们平时面对这一切幻化光影时,要知道该怎么演戏,那就是千万不要入戏,不要让自心陷进去。对一切都不要在意,不要往心里去。如果观空性比较得力,那就能保证不陷进去。那时,吃饭不落在吃饭上,穿衣不落在穿衣上,做什么事都不迷进去。只要对一切事没执著,心不入到幻化现相里,就不会太痛苦。否则必然有许许多多的苦,因为执著是苦的根源。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曾对那洛巴说:“儿啊!你要知道,现相没有束缚你,是你的执著系缚了自己。”我们应该作应成派的随持者,在一切时处中都没有自方承许,只是随顺世间生活。
五、五蕴皆空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观五蕴皆空,也可以通过无我这一把单刀契入。
首先透过闻思对无我生起定解,也就是经过观察,把一切法都看透,认定诸法都是无我。之后就拿这一把无我的单刀,把色、受、想、行、识全部观为无我。度越每一种蕴上的苦厄,远离颠倒梦想。
1、照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蕴”指一切有质碍的法,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以及无表色,或者十方三世由四大组成的无数种类的法。认定对象后,就要把一切色法全部观为无我,也就是,见到一切色法都信解为无我。虽然色法很多,但只要把它们会归在一起,一次性看到它们全部无我,都是平等的,也不会很复杂。譬如,把眼识所见的色尘,也就是一切形状、颜色,包括自他的身体、器世界等,全部见为“无我”。可以从自己的房间看起,桌子、书、电脑、墙壁、壁画、地板......认定整个屋子里的法全部无我。像这样,逐渐把所有形状、颜色所摄的法都观为无我。对于声音、味道等也一样作观。
或者先把“我”空掉,那其他法就都沾不上了。因为我一出现,与之相连的法就有了,各种妄动就停不下来。譬如到了舞厅,如果有个我,那么在你心里,“我”就成了一个中心,它很想和漂亮姑娘们跳舞。然后上前邀请,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攀缘、执取,发生得到的坏苦或得不到的苦苦。我们身处红尘世间,就像在一个舞池里,周围的漂亮姑娘代表所贪的境——色、声、香、味、触五欲。如果你心里有一个“我”,那“我”就会被这些五欲所吸引,发生进一步的攀缘、执取。一旦作为中心的“我”空掉,那它就不再发生影响,周围的境界也就不会对你产生很大作用了。所以,以观无我来观色蕴皆空,就能远离颠倒执著,也就远离了苦厄。
我们日常调练时,要以应成派自方无承许,随顺他方承许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一定要开始学着说“无色”,千万不要把心混在里面。看到悦意的色法,不要著在色尘上;听到悦耳的声音,不要著在声尘上;喝杯茶,不要著在味尘上等等,总之,在任何处都不要有自方承许。
当然,作为一个人在世间生活,跟周围的人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因缘,但你要记得持随顺他方的态度,不要迷进去。譬如朋友们邀请你去听音乐,这时可以这样观察: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还是从琴键中出来?或者从别的地方过来?实际声音根本没有来处,所以声音是没有的。像这样,对这些法不要有执著。如果朋友们问:“怎么样,贝多芬的钢琴曲很棒吧?”你就说:“OK!无生曲。”看电影的时候,也要观察眼识所缘的色尘无我,就像木人看花鸟一样,不要迷在影片里。人家问:“这片子不错吧?”你就说:“OK!幻化光影。”总之,一切时处都要提起正念,不要陷入色蕴中。
真正能把色蕴观空,就不再有缘色蕴所生的苦厄了。由于不再缘色法计较分别,也就不会因得到好的东西而欣喜,也不会因为失去什么而忧愁,总之再不会有这方面的障碍、苦恼了。
2、照见受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受蕴”,指领纳所触的一切心所法,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感觉”。包括六根接触六境与识和合所生的六种感受,或者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对这一切感受也要观无我。最开始建立了一个“我”,认为我在领受各种感觉,实际“我”根本没有,感受也同样没有。或者直接观受没有“我”,自体不成立。总之,不要把感觉当真。
3、照见想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想蕴”,指缘境取相的一切心所法。想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净的、染的等等,总之,包括“我”所执著的一切妄想。譬如坐在这里打妄想,心里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一会想这儿,一会想那儿,生起各种取相的心所。认清想蕴之后,对它也要观为无我。因为一切相本来没有,无论想好还是想坏全是错乱,或者本来没有我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的想。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要看清那些心理状态的错误之处。小时候一上学,老师就教我们要想这个、想那个。尤其知识分子想法更多,心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而且,我们从无始以来,没什么事或者心稍微有点空闲时,就会习惯性地打妄想,甚至不该打妄想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根本停不下来。像这样,经过无数次串习,已经达到不必刻意,自然就能发动的地步。能无中生有地想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建立各种各样的概念,发生种种计较分别,心完全陷入错乱的状态中,还认为这很有意义。
其实,这些思想全是虚妄、错乱的,因为它们全部建立在“我”的基础上。而“我”本来没有,所以再多的思想也只是自心添加出来的,就像阳焰一样。而且,那些妄想毫无实义,全是垃圾。认清之后,当自心习惯性地打妄想时,立即要提醒自己:“想”也是无我,打妄想只是一种迷乱,没什么意义。由此截断妄想。
有人问:缘佛法取相不也是“想”吗?难道不该有佛法的想吗?
暂时来说,缘佛法作想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对佛法不应是虚妄的想,而应出生决定的见。也就是不要混在想蕴里,最后要回到真实义中,一切都归于零才能契合空性的量。因为空就是零,而且它是最大的,包含一切,只要还有一点执著,就没办法归于本来面目。这正是“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的涵义。我们要誓愿做一个无心道人,当然,不是让你堕在顽空中,而是在随顺世俗时不往心里去,同时又能处理得很好。
其实,懂了应成派对世俗的承许方式,也就懂了该怎么生活。譬如,做一个讲法的法师,如果有自方承许,那就会认为,我把佛法的思想说出来,听众听后很有收获、很欢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建立实有的意义后,就会计较各种得失,会出生种种烦恼。如果大家喜欢听你讲法,对你高度赞叹,那你心里就会感到很舒服,在人群中也觉得很有面子。常常随着心里的妄相陶醉不已,甚至考虑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更好地凸显自己,引生各种计划、追求等,进而发生贪染、傲慢、竞争、嫉妒、焦虑等的烦恼。这时,你的心已经被虚妄的相紧紧束缚住了,成了妄想分别的奴隶,这都是“自方承许”害了自己。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知道,讲者、听者以及讲法这件事都没有“我”,没有自性,深深地确信这一点。之后随顺世俗因缘如理如法地讲。讲完后心里是空的,不要耽著在那些相上面。这样随顺他方承许就不会产生烦恼、过患等。
像这样举一反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应成派的方式来行持。逐渐领会、熟悉后,就不去缠缚在颠倒梦想中,也就不再无意义地受苦了。
4、照见行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蕴”,指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以及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在名言中也只是假立,人们对它不会有太多的执著,所以,我们主要观相应行无我,也就是各种善心所、烦恼心所等都无有自性。
“行”是造作的意思,或者我所执著的习气,各种习惯性的错乱心态。这些习气已经串习成一股力量,一遇境就会发动,所以叫做“行”。其中对现世、后世有利的叫做“善心所”,成为现世、后世苦患之因的是烦恼心所。
真实中,善恶哪方面的妄动都是空性,没有“我”的缘故。众生之所以发起各种行动,就是因为有一个我。凡是对我不利的因素,我都要遣除;凡是对我有利的因素,我都要争取,任何时处都要为我而行动,这样就有了种种行。譬如在贪欲者眼里,世上有无数美女,因此他会不断地追求。在嗔恚者眼里,到处都是敌人,因此他要把一切看不惯、不利于自己的对象统统消灭掉。像这样,我们的身心上发生过无量无数错乱的行。
现在要反过来,以观无我来止息随之而来的行,或者直接观一切行无我、自性不生等等。在生活中,同样要学着以应成派的方式行持。首先自方无承许,不要让自心再跟私我混在一起,要变得正常一点。原来总是迷在自我里面,遇到任何境缘都会为我采取各种行动。现在知道行只是一种妄动,就要把这一切行全部歇下来,由此不再落到戏论网中,就会有一种超然,能够远离苦厄。
世人每天都在做共同的行动,像是去哪儿玩、到哪儿吃一顿、看电影、跳舞、唱歌等等。那些事业心重的人,为了创造功绩,发展事业,取得学术成就等,不停地奔波行动。这都是因为不了知无我,所以不断地为我而行。我们现在要看到,这里根本没有我,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要把一切观为无我。像这样远离颠倒梦想。
同时也要随顺他方承许,毕竟处在这个世间,需要随顺暂时的因缘。譬如遇到事缘,需要成办什么等等,也都可以去做。但做的时候不要像其他人那样,要看到这一切只是梦幻泡影,不要在里面迷惑。
5、照见识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识蕴”,指八识心王。也就是我所执著的心灵。识就是对境相的了别,它也是虚妄的,本来无我。世人常说的“心灵”,基本指前六识,这些都是假的,真实的心灵并没有被人们发现。
大多数人的心比较粗,耽著外在色声等法。有些人的心稍微细一点,这种人会执著心识的品质。譬如认为其他人都很庸俗、很肤浅,只关注物质,而我是一个心灵主义者,我有超出常人的欣赏品味,有高尚的情操。今天上午去欣赏了印象派的画作,用心捕捉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感。下午又去听了交响乐,体会里面蕴含的思想意境,那种心灵的震撼实在太美妙了。晚上开始禅修,取境分别全部泯灭,只有一个明明清清的心,这就是我的本心。这个境界太殊胜了!等等。像这样,有些人自以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实际还是在执著一个我,仍然超不出虚妄分别。
要知道,心有很多层次,只有真如妙心才是本性。所以,分别识也是无我,也要空掉。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禅和子走到酒楼下,楼上的妓女正在唱“你既无心我也休!”他一听当下大悟。可见,一定要空掉心识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像这样,我们正见的时候,不要著在见上,正闻的时候,也不要著在闻上。在自处时没有我,也没有任何承认;在与人相处时,也只是随他方承许。
总之,观一切五蕴都无我,之后在观念上革命,彻底转过来。原来认为整个世界全是真实的,大到星系小到粒子,一切色法以及感受、思想、行为、见闻觉知等的心法,全都自性成立。现在要彻底翻转过来,知道这些全部无我,自性不成,由此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度越生死苦海。
以无我而成就利他
《金刚经》这样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或勇识。《佛地论》中说:“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意思是,通达无我真理的觉悟者,必定能够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觉悟了无我,不仅能度越苦厄,远离颠倒梦想,而且决定会发起利他,这就是观无我的作用。
执著自我障碍利他心的显发。如果念念耽著一个我,怕我吃亏、受伤害、失去利益等,那利他心就发不出来。如果心里没有我,不去计较什么,那就能很自然地去利益别人。过去有个妇女对自我的执著少,没有呵护自我的心,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家人,完全尽到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责任。后来有人对她说:“你怎么这么傻啊?只知道对他们好,都不知道呵护自己。”她听后心想:“是啊!我为什么不让自己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多享受生活呢?”自从生了这一念私心,她的行为就变得不一样了,不再忘我地利益家人。这就是我执的毒化作用。
新一代的人从小被灌输要张扬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的观念,都中了我见的毒。由于自我意识太强,人心变得越来越封闭、自私。普遍看来,越是发达的城市,人们的知识程度越高,自我意识就越强、越自私冷漠。因为彼此都有一个巨大的“我”横在那里,互相都不敢接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自我的防线,对别人会有所保留,对很多事都非常计较,这样彼此间就很难相处。譬如坐地铁时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人人都很“酷”,目光冷冷的。稍有点什么动作,别人的眼睛立即凶凶地看着你,好像碰到鬼似的。反过来,在乡村、山区等比较纯朴的环境里,人们的自我意识没那么强,人与人之间会比较容易沟通,心和心的距离没那么远,也比较好融合。自我的想法少了,彼此之间就好相处。
这样就知道,我见越重越麻烦。我执那么重,不要说做菩萨,连世间善人都做不到。虽然世间善法里没有无我的教法,但一切善道都随顺无我之道,忠、孝、仁、义等就是要压伏我执,降低、减少对自我的执著。譬如,爱国家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忠”;爱父母胜过爱自己,就叫做“孝”;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就叫做“义”等等。
过去有这个文化导向,人们都能认识到谦让、奉献、缩小自我是好的,能服务他人、忘记自我的人是好人。即使做不到全部,但起码懂得做人就应该多付出、多尽职、多利他,整体导向是减弱我执,所以社会风气很好。可惜当今时代,人们的认识完全颠倒,根本不随顺无我之道。大家都认为不实现自我、抬高自我就不是人。像什么“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侵犯我,绝对不让他好过”,“不满足自我、不实现自我价值就白活了”等等,处处强调自我主义。结果生活处处不顺心,遇到一点小事就过不去,很难有幸福感。
要知道,只要有我就必定有他,由此会出现自他对立的情况,这样就没办法放下自己,无条件地利他。如果通达了无我,知道根本没有我,那自然能够彻底放开,就会敢于牺牲自我、利益别人。
我们要学着放下自我,提醒自己没有我,之后努力做到爱他如己。往后不要再死死地抱着我不放,不要想“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我的钱怎么能给他?我的名誉怎么能让他享用?我凭什么要对他好?我怎么能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去帮助他?我怎么能为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等等。应该拿无我单刀斩断我爱执的魔鬼,之后就能无私地利他,以无我摄持行一切善。
一旦没有了我,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会看成“他”。过去认为有我,所以竭尽全力地呵护自己、爱护自己,现在把我去掉了,那天下众生都成了自己。这样一来,别人受苦就是自己受苦,别人缺乐就是自己缺乐。譬如你是一个医生,以后给病人看病时,就把他当成自己,像对自己一样细心地为他治疗。就像自身上有苦要拔掉一样,别人有苦也要尽心尽力去遣除。
无我故,心无所住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是听了两个半卷《金刚经》开悟的,而两次都是因为听到这句经文。第一次是卖柴时来到一个客店,有人正在诵《金刚经》,他听了半卷,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即有所了悟。第二次是五祖弘忍大师半夜传《金刚经》,讲到这句话时,他就大彻大悟了,之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六祖正是以无我之心识得了心无所住,而能明明了了地出生真如妙心。
不明了无我,心必定有所住,一遇境就执著,怎么都是“有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没办法契合本心。也就是说,过去用心的方式不对,生起的每一念心都有无明的成份,都落在虚妄分别中。因为每一念都围绕着一个我,认为我应该去分别、争取,要努力打造全新的自我,创造美好生活等等。天天发动妄想,认为很有实义,别人叫你停下来还不愿意,认为会失去什么,怕落后于他人。总之,由于没有住于无我,认为有此法彼法,从中就引生种种分别执著,以及贪嗔等的烦恼。像这样,过去生生世世都白活了,一直做妄想家、苦恼分子,没有一念契合真如。如果现在还不肯提起无我,那就只能走有所住的轮回之路,没办法回归本来。
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在一切时处中提起一把“无我单刀”。不要像过去一样,一出现什么,立即去攀缘、执著,应该把一切法观空,不要让心有所住。譬如化妆时要想“脸无我”,既然脸都没有自性,还会有什么妆容吗?或者照镜子时就想“身无我”,那依于身体的法自然也是没有的。或者得到名誉时就想“名誉无我”,从而摆脱名声、赞誉等的束缚。总之,一切法本来无我,如实作观就能止息一切戏论分别。这样,妄想、执著的生活就开始止息,妄想病、执著病会逐渐治愈,从此就知道到底该怎么生活了。
无我故,远离染净二边
《解深密经》说:“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佛对文殊菩萨说:“善男子!你现在应谛听,我要为你们简略地宣说不共的总持义,使得诸菩萨能善巧悟入我所说密意词句的真实义中。”
“不共陀罗尼义”指什么呢?经中又说:“善男子!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不论是惑业苦所摄的杂染法,还是远离惑业苦的清净法,我说这一切都无作用,也无有我。因为一切染净诸法都是因缘所作,无有自性自体,因此远离染净二边。既不是杂染自性的法,先前杂染后来变成清净,也不是清净自性的法,后来清净先前杂染。
一切法本来无我。因为诸法无不是因缘和合而生,而因缘和合的法本来没有,因此没有杂染法,也没有灭尽杂染的清净法。所谓的“杂染”只是妄现,就像梦里的一切法现似存在,实际一丝一毫也得不到。既然本来没有梦,也就不会有梦的息灭。也就是,梦里的一切现相代表杂染。梦本来没有,说明不是先前杂染,后来转成了清净,而是本来没有杂染。既然杂染本来没有,也就没有它的清净,就像本来无梦,也就没有离梦一样。
由于观待他者而成的法绝对没有自体,或者任何相对安立的法都原本不成立,因此一切法远离染净二边,本来清净。本来没有轮回,也没有灭尽轮回的涅槃,这就是诸法本自寂灭、本来涅槃。或者本来没有愚痴,也就没有断除愚痴的智慧,这就叫“本来智、自然智”。
一般人认为,轮回里的杂染法全部自性成立、有功用,有房屋、汽车等的无情法,还有人、狗等的有情,始终觉得有这些法,实际只是被一合相骗了而已。譬如面前有一条狗,它的名字叫“阿黄”,见人就摇尾巴,结果就以为它是真实的、有作用,把它看成实有的有情。像这样,对于眼前的人、身边的事物、整个世界的法,都觉得它们实有,有各自的体性,常常被错觉笼罩,然而实际去寻找时,一丝一毫也得不到。譬如观察那条狗,我们的眼睛就像一个高倍显微镜,这样看时狗的形相马上消失,只见空间里有一个个悬浮的粒子群。再往细处观察,粒子也消失了,可见,组成狗身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不是实法,只是假相,那又怎么会有和合成的一条真实的狗呢?
要看到,凡是由各部分和合的整体绝对不是实法,只是对于多分积聚安立一个总体的假名。所谓的“总”是各部分的聚合,因此在每一个部分上都得不到它,把一个个部分都排除掉,始终找不到单独成立的它。这样就能断定,凡是由多分和合的总体都是假立的,没有自体可得。
如果某法实有,那只有一体和多体两种情况。其中“多”由“一”组成,所以,重点是观察最小单位“一”是否实有。某法只要可分,就绝对不是“一”,分到不可分时,就是无方分的微尘和无时分的刹那。
首先看空间上有没有独自成立的“一”。凡是空间里显现的事物一定有它的形相,否则无法呈现,所以,空间里呈现的法全部有方分(有空间方位上的部分),因为只有各个方分彼此组合才能出现形相,没有上下左右等各个方位,绝对无法呈现。
这样就知道,空间上绝对没有独立的“一”。因为独一就意味着只有它,而不观待任何法,然而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边就没有中等等,如果一个法不观待上下等方位,那它一定没有任何形相。也就是,凡是在空间里呈现的形相,都必然由多部分合成,没有上下左右等部分,就没有任何面目和细节,这样的法永远不会呈现。既然不观待、独一的法在空间里没有显现,也找不到它的住处,那这样的法决定是没有的。
由此可知,凡是在空间里能显现的物体决定是假法,这里面永远找不到独立的“一”。诸法看起来好像都是独立的“一”,比如一堵墙、一根柱子、一扇窗等,实际只是我们的错觉。心一计执这是“一”,就已经搞不清了。这样执取惯了,就陷在深度的错觉里误以为真。
譬如一堵墙,当你走近它时,一堵墙的“一”不复存在,但由于看到了很多砖头,就误以为每一块砖头是实有的“一”。进一步观察,砖头的“一”也没有,成了多分的碎石粒。再分析,碎石粒的“一”也不成立,它也是由多分更小的法合成的。像这样,在更细的层面上观察时,心还是习惯性地把支分看成实有的“一”。其实,碎石等的支分跟那堵墙的情况一模一样,它们是更小的“一”,同样是众多支分的假合。所以这时又要想,这也不是“一”,因为实有的“一”不观待他法,这样的“一”永远不会呈现在心前,没有人见过它。空间里的法只有在心前显现、有它的形相,才能说它存在,然而所谓的“一”无法显现,就证明它绝对没有。
想通了这个道理后,就要遍观空间里的一切法。这个世界上的山山水水、车辆房屋、各类有情,乃至更小的粒子等,凡是成为被观察的对象,一定有自身的形相呈现在空间当中。既然有形相呈现,就一定有各部分的和合,独一的、没有上下等部分的法无法显现。因为“上”一定要观待“下”才出现,“左”一定要观待“右”才存在,独一的、没有上下左右等部分的法没有任何细节,也就无法显现。所以,空间里任何方所、大小等相全是观待而现,没有自体。
时间上有没有独自成立的“一”呢?这也没有。任何果法都必定观待因缘而现,现在这一刹那的法,是由前前分位的诸因缘和合而现的。既然是众因缘的共同作品,就绝对没有独自成立的体。也就是由众因缘合成的缘故,在单个因缘上得不到它,把单个因缘一一拿掉,也是一无所有。
以放电影为例,无数道光束打在银幕上,下一刹那立即现起影像。影像是由光束、银幕等诸因缘和合而现的,脱开里都没有它,把每一道光都拿掉更不会有它。既然众因缘和合才现出影像,就证明影像没有独立的体性。如果有独自成立的体,那决定不需要观待因缘,没有因缘也能出现,但是,时间上的每一刹那都无法脱开因缘而安立,以观待的缘故,决定没有自体。总之,凡是存在的法决定由因缘所作,因缘所作法决定无有自性。
通达此理有什么功德呢?经中说:“若有如实知如是者,便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善男子!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如实通达这个道理的人,就能永远断除粗重之身,远离一切烦恼。所谓“粗重之身”,既可以说是由烦恼种子变出的身,又可以说是含藏烦恼种子的身,这分别是按果和按因来解释的。有漏蕴是最沉重的负担,这个重担一放下,就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如果没有歇下,那还会继续执著诸法实有,不断地变现出各种错乱的相。
轮回里的一切现相就像梦一样,我们却以为这里面有很多法,它们各自持有自身的体性,而且认为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由此源源不断地出生各种分别、执著。就像儿童追肥皂泡那样,在幻化光影里不断地攀缘、求取,醒不过来。又像喝醉了酒的人,一直在错乱中出不来,而且越来越错乱、越来越复杂。妄想的程度轻一点,世界就清明一些,妄想的程度重一点,世界就更加恶浊。妄想越来越强,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如果能认清轮回的真相,不再起妄想,也就不会继续攀缘、求取,这样就能恢复清净。一切万法本来清净,不必另外制造一个清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不继续做那些搅扰不休的事,分别心的野马就不会再奔驰了。也就是,你不要一刻不停地打妄想,不断地做轮回的错乱梦,应当像瑞岩和尚那样[1],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真正明白以后,就知道在轮回里没必要发展很多事,也没什么要想、要商量的。一定要换换脑筋,在这上面要有不一样的表现。
比如别人问你:“怎么解决这世界上的问题?”
你就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当然,他们可能觉得奇怪:我们写了那么多书,有那么多专家,开过那么多次会,研究各种策略,推出各种方案,都没解决问题,在佛法里居然这么简单就解决了?
其实,佛法是最省力的事,不需要去执著什么。因为一切事由心而生,心里没有了分别妄动,就不再有什么事了。既然本来没事,哪里还需要什么解决方案呢?
而且,只要不搞戏论,不再没事找事,一切妄动都会自然止息。
比如别人问:“你有什么主张?”
你就说:“敝人无主张。”
对方再问:“你到底立什么宗?”
你说:“宗是什么?”
继续问:“难道你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吗?”
你就说:“连自己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自己的主张?”
你应当这样,不要想还保留些什么。
像这样,通达诸法因缘生,就能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世尊所说的不共总持之义。
以无我观空性的步骤
总的说,以无我观空性,首先通达经论的所诠义;然后反复思维把它融会于心;之后经常串习、运用,依止所得到的正见反复修习,这样就能把原来的颠倒习气转换掉。
[1] 《明觉禅师语录》:“沙云:瑞岩有何言句?僧云:唤主人翁。自云:诺!醒醒着,他后莫受人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