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论浅释

《三主要道论》不长,只有十四颂,但归摄了显教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对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统的阐述,《三主要道论》则是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了道次第的内容。说到这部论的传承,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亲自得到宗喀巴大师的传授后,再传授给我们。因此,传承非常清净,具有殊胜的加持。

1986年7月20日,上师法王如意宝安闲地坐在床榻上,忽然间眼前掠过一道耀眼的白光,接着一位头戴黄色班智达长耳帽、身着三衣、面相庄严的大士降临在面前。上师当即认出这位尊者是宗喀巴大师,于是上前顶礼。大师为上师传授了一遍《三主要道论》后微笑说:“我如今在至尊弥勒菩萨的座下,名为文殊藏,现在你的弟子中如若有人背诵我的《三主要道论》法要,受持八关斋戒,以法性力的加持,暂时一定可以转生到兜率天享受法乐,将来我成佛为狮子吼如来时,成为我的首座法眷。”说完之后化光而逝。

下面解释论名:

三主要道论,就是以要诀方式显示菩提道三个要点的论典。三个要点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其中出离心是进入解脱道的标志,是解脱道的起点,菩提心是进入大乘道的标志,无二慧则是证入出世间道的标志。从修行的前后次序上来看,通常先是生起出离心,然后生起菩提心,最后是生起无二慧,三者是递进关系。

凡是佛教的论典都具有改造和救护这两种功能。在这部论中,首先修习出离心,能把耽著轮回的心改造成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这样把众生从耽著轮回中救护出来;第二修习菩提心,把只为自己求解脱的心改造成利益天边无际有情的心,这样把众生从为自己求解脱的小乘作意中救护出来;第三修习无二慧,能把耽著人法二我的心改造成无二慧,这样能把众生从对万法实执中救护出来。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正义;三、末义

一、初义分二:(一)顶礼上师;(二)立誓造论

(一)顶礼上师

顶礼诸至尊上师!

宗大师在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以根本上师仁达瓦为主的一切至尊上师。顶礼上师是为了在造论的过程中增上顺缘、遣除违缘。这是我们佛教很好的传统,不论成办什么佛事,首先要向三宝总集的上师恭敬顶礼,这个缘起力不可思议,顶礼上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很兴盛、广大。

(二)立誓造论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宗大师谦虚地说:我随自己的能力,来宣说希求解脱者通往涅槃城的津梁、佛陀一切经典中的精华、一切菩萨所赞叹的圣道。

后面三句实际是对三主要道的赞叹,可以分别这样对应:

(1)欲解脱者的津梁,即通达缘起性空的无二智慧。以无二慧能够断除认为万法是实有的执著,从而到达解脱的彼岸,因此它是通往解脱的津梁。《金刚经》云:“若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行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摄颂》中说:“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意思是,依靠无二慧才能获得出世间的圣果,没有无二慧则永远不可能从世间解脱。

(2)诸佛经典的精华之义是出离心,佛经中宣说轮回的三苦、八苦、六道痛苦以及无量诸苦,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发无伪的出离心。

(3)一切菩萨所最为赞叹的圣道就是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良医弥伽菩萨这样赞叹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为一切如来所持,则为一切诸佛忆念......则与一切菩萨平等,则为一切贤圣赞喜,则为一切梵王礼觐,则为一切天主供养,则为一切夜叉守护,则为一切罗刹侍卫,则为一切龙王迎接......”

或者,后面三句是总的赞叹三主要道,因为这三要是趣入解脱的方便,是无量佛经法义的总结,是一切诸佛因地所行的道,所以它是欲解脱者的津梁、诸佛经典的精华、一切菩萨所赞之道。

 

下面这一颂宗大师劝请大众听闻。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善谛听。

宗大师说:不贪著三有轮回的安乐,为了使暇满人身获得实义,而精勤依止诸佛欢喜的正道而修行的具缘者,请你们以清净心来谛听以下对三主要道的阐述。

这个暇满人身宝,如何利用才能使它具有大意义呢?如果不是精勤地修行三主要道,那一定是把它用于追求三有世间的安乐上,这样最多只能获得一点没有实义的有漏乐受,这就如同以无价之宝换取一颗糖般,极其可笑。相反,能利用暇满人身来修证、实践这三个菩提道的精华,人身才有大意义,这也是诸佛菩萨欢喜的正道。

具体而言,出离心是一切道的基石,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一切乘的基础,如果相续中能真实生起出离心,那就进了解脱道的门,以出离心摄持,一切所作都成了解脱道的资粮。

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入行论》中说,佛在许多大劫中甚深地思维观察,见到菩提心的利益最为广大。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此人就成为佛子菩萨,值得一切世间的人天众生恭敬礼拜。能日夜不离菩提心,那下至念一声佛号,在佛前供一盏灯,都成为殊胜的成佛资粮,远远超过其他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其它善行如同芭蕉树一次生果之后便会枯槁一样,在感受一次果报之后就会消尽,但是以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却能恒时不断地出生果报,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辗转不断地增上。

再看无二慧的功德,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德浅薄之人对于空性法门,连合理的怀疑也生不起来。如果有人能对空性稍微生起合理的怀疑,以这个因缘尚且能摧坏三有,何况相续中精勤闻思串习无二慧,功德更是无法宣说。永明禅师说:“若显法身而解脱者,其功全由般若,一切万行无不由般若而成立者也。”即想使法身显露而获得解脱,完全依靠般若,一切菩萨万行无一不是由般若而成立的,有了般若摄持,一切万行都成了波罗蜜多,直接到达涅槃彼岸。

因此,如果想使自己的暇满人身具有大义,就应当精勤地依止三主要道,这是人生最正确、最核心,也是最有实义的一条道路。

我们知道了三主要道的利益,也知道以人身怎么来摄取大义,那就应当以强烈的希求心来听受这部阐述三主要道的殊胜论典。

所谓“善谛听”,是指听法时应该具有清净的发心与行为,在听法前应观察相续中的发心,要将恶心、无记心改成善心,尽量按大乘要求发起菩提心。行为上,有应断除的三个方面:“器之三过”、“六种垢染”、“五种不持”,和应具有的三个方面:“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师威仪”。具体可以参考《广论》和《普贤上师言教》。

 

二、正义分三:(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无二慧

(一)出离心

分三:1、应生出离心的理由;2、出离心的修法;3、出离心生起之量。

1、应生出离心的理由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性,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如果没有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那就没有办法寂灭追求三有大海中乐果的欲求之心,众生正是由这种对世间的贪著,而被紧紧地束缚在轮回中,因此应当首先寻求出离。

出离心和贪执轮回的心,正好是一对相违的心。对于一般凡夫而言,以贪不能止贪,只有以厌离才能遮止贪欲,因此,若不生起出离心,就不可能消除追求轮回的心。这样以贪执束缚,一直会在轮回中受生,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

颂词当中,所谓“有海乐”,即三有大海中的安乐,包括受用外在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的乐受,内在以禅定引生的乐受或舍受。轮回中的众生,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日夜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些内外的乐受与舍受。低等的欲界众生追求五欲的快乐,高一点的,清心寡欲,目的是想求得上界禅定的乐受和舍受,没有一个众生会自己去追求苦受,就连旁生也有对苦受厌离的心。

由此可知,凡夫人都是追求有海的安乐,其实这是一种颠倒——把有漏乐受、舍受执著为真实安乐的颠倒,这样一种乐颠倒,在凡夫人的相续中串习得很深,它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被消除。换句话说,乃至还没有通过认识乐受和舍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引起强烈的厌离之前,不可能寂灭内心深处追求三有安乐的心,不可能放下各种对轮回所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宗大师说:“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只有首先对苦谛如理思维、看清楚三有轮回苦的本质,才可能厌离轮回,以这个厌离心才能放下对世间的耽著。最初不这样修好出离心,就不能从根本上遣除执著轮回安乐的心。没有出离心摄持,不论修什么、做什么,都不是以心趣向解脱,不算是解脱道的修行。

以前有一位出家人转绕拉萨“热振”神山的时候,遇到仲敦巴格西,格西对他说:“尊者转绕,固然值得欢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之法,那不是更好吗?”

这位尊者心想:读诵大乘经典应当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他就去经堂的走廊诵经。

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之法,不是更好吗?”

他又想:修持禅定应当比诵经的功德大。因此,他又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端坐。

仲敦巴格西说:“坐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法,不是更好吗?”

这一次,这位尊者想不出别的修法来,只好请问格西:“那我应当修什么法呢?”

仲敦巴格西回答他:“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在这则公案中,仲敦巴着重强调“舍弃今世”,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转绕、诵经、坐禅这些应当说都属于是修行,但是单单这样做,并不代表真正在修学佛法。假如内心并没有舍弃对世间的耽著,不是以出离轮回为动机,那不论在做什么,都是造集引生死的业,结果还是落在轮回之中(除少数依福田力之外)。只有相续中生起了圣道的心要——出离心之后,所做的一切才开始趣向解脱,才真正具有意义。

宗大师的这个教言是对我们的当头棒喝,我们在生起出离心之前,先不必忙其它,否则虽然说是在学佛,基本上还是白忙一场。

2、出离心的修法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所谓出离心,就是认识到轮回毫无实义、自性是苦,从而彻底厌离轮回、一心希求解脱的善心。出离心的修法有四个,就是共同四加行——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寿命无常、思维轮回过患、思维业果不虚,修习的结果是,以前两种加行可以遣除对现世的执著心,以后两种加行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心。

(1)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去除对现世的执著

思惟暇满,是要真正认识到自己这个暇满人身的体相、它的难得和具有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大意义。我们的修行,是从认识暇满起步的,如果深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意义,就会百倍地珍惜人身,日日夜夜做有意义的事。否则,就会浪费人身,把大好的时光用到了搓麻将、看电视上面,甚至去追求世间八法、造下各种恶业。

这个思维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认识暇满人身的体相;2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3认识暇满人身的难得。这三个方面,关键是从缘起的方面思维,也就是,从暇满所具足的条件,可以观察到以其为所依可以成办何等的意义;从造就这些条件的诸多因缘上,可以见到它的难得。

1认识暇满人身的体相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身。而“暇满人身”并非一般的人身,而是人身之中很殊胜的一种——具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

暇满的涵义是什么?“暇”是修法的闲暇或机会,“满”是圆满具备修法的各种条件。具体来说,“暇”有八种,是从远离八种无暇的角度来说明的。八无暇,包括不属于人道的四种情况——转生于三恶道和上界的长寿天等,以及属于人道的四种情况——出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出生在无有佛法的边地、六根不具、内心有邪见。这八种情况都是修行佛法的障难,只要具足其中一种,就无缘学佛。

怎么来认识无暇呢?这就要对自他众生的心识作观察。“趣入佛法”,是指这个心能趣入;“无法趣入佛法”,也就是不能让心趣入佛法。如果在一个有情的五蕴身上,暂时无法引起修法的心念,这就是无暇之身,非常可怜。

三恶趣的众生痛苦太深,千万年中难得发起一念修行之心,即使稍微发起一点,也没有力量趣入修行。所以,即使他们的寿命再长,在其心识中再怎么生起各种各样、不可计数的分别念,但是在这个当中始终产生不了一种很强的追求修法的心。

天界当中,欲界天人心识完全散乱在五欲当中。他们内心的贪欲遇上外界具有强大引诱力的欲尘,就像火焰遇上大风一样,无法把心识向内收摄起来让心趣入修法;无色界天人除了在出生和死亡的刹那存在心识的活动之外,其它一切时间当中,心和心所都不起现行。因此,这些天人寿命虽然长达亿万年,却生不起一个修法的念头,非常可怜。

如果得到人身,相续中有邪见障碍,这也无法趣入修法。如果生在没有佛的时代,生在没有佛法兴盛的地方,这样听不到佛法,也不知如何取舍才能趣入。虽然生在有佛出世的时代,生在中土,但是如果六根不具足,也同样不知道取舍,在愚蒙的状态中,无法把心引入修法。

以上对有情的身进行观察,看到八类众生都不能引起修法之心,因此,都是无暇之身。

三恶道和天人的情形,我们以肉眼见不到,但是我们依靠佛经也可以了解到,通过类比的方式也能知道。比如,冰天雪地里,冻得皮肤发紫,浑身颤抖,或者七天不进食,身体虚弱,没有一点气力,这时几乎生不起任何修法的念头,即使有一点念头,身心也没有能力修行。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终其一生都是在监狱中做很重的苦工,人身自由尚不具足,谈何修法。由这些比喻,可以推知地狱、饿鬼和傍生中,并不具备修法的可能。或者这样观察,一个人在毒瘾强烈发作时,心识完全被迷乱的习气所控制,这时连正常人的理智都没有,只有随着业力走,没有修法的能力。在人间受这样的痛苦时,尚不能生起一点修法的心,何况痛苦深重千万倍的恶趣众生,所以恶趣众生必是无暇之身。天人的情况,大家可以从人间“富贵不修道”这一点来类比,这里就不多说。

人间的三种情况——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生在没有佛法的边地、六根有残缺,也使学佛缺乏必要的因缘。无佛出世的时代当然没有佛法,即使是在有佛出世的时代里,出生在边地也听不到佛法;如果身体有很大的缺陷,眼盲不能看经书,耳聋不能听法,精神错乱不能思维观察,即使佛法就在眼前,也没有能力学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固执于自己的邪见,也是学佛的一大障碍。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叫闲暇人身,即有自在修法因缘的人身。

下面再看“十圆满”,包括自己方面的五种圆满和他相续方面的五种圆满。

五种自圆满:

一、得到人身,依靠人身,修行非常方便、快速,所以是所依圆满;

二、生在中土,即佛的教法和证法兴盛之地,这是环境圆满;

三、六根健全,有能力趣入修法,这是根德圆满;

四、业际不颠倒,就是身口意三门没有造作违背正法的大恶业,这是意乐圆满;五、相信佛法是出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的所依,这是信心圆满。

五种他圆满:

一、佛陀出世;

二、佛已经宣说了正法;

三、教法住世,即佛没有入涅槃之前,在修行者的相续中还有对法的修证;

四、法住随转,就是还有持法者对于有缘众生转法轮;

五、有他人悲愍,即有人对自己修法提供衣食等的助缘。

2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

暇满人身的意义极其巨大,因为利用它可以摄取到无量的功德宝藏,是哪些方面的宝藏呢?就是增上生和决定胜。

比如一个人具足八暇十满的条件,他的前途是无量的,对这位善缘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修行方法,在他的相续中,引起无常观、因果正见、皈依心、信心、出离心,或者愿行菩提心,甚至有机缘直指本性,开发他本具的智慧,也能发展出无误了知种种差别相,从而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而这一切都需要以暇满人身才能成就得了。

所以暇满人身的宝贵在于只要肯努力,连佛道都可以成办,在这以下的增上生等等,自然不在话下。

认识到人身的价值之后,就应当珍惜分分秒秒,每天至少积累一些福慧资粮,这才对得起自己。

这个地方应当从缘起上观察,正面观察在暇满的十八个条件积聚时,以它能成办哪些大意义;反面观察十八个条件不具备时,成办这些大意义有没有可能性。这样一一在心里认识清楚,才会引生定解。

实际上,在暇满具足时,小的方面增上生的身体、相貌、财富、寿量、眷属、种族等等,其中每一项的每一分,都可以运用人身来成办,以人身能力做布施、持戒、礼拜、供养,能行持各种恭敬的行为、利他的行为。对这些方面,反观自己的身,衡量它是不是具有这些功能,是不是六度都有能力去做。大的方面,决定胜的三乘解脱果位,上至成就佛三身四智等的无量功德,都可以依靠人身而成办。所以,下等、中等、上等的利益,暂时、究竟的利益,自利、他利方面的利益,总之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利益,确实都可以以一个人身来摄取,这就是暇满人身的巨大意义。

那么,为什么它具有这样大能力呢?因为极难得到的内外十八种条件都已经圆满积聚了。如同飞机升空的因缘已经积聚,就可以操纵它飞向蓝天一样,获得暇满人身时,确实依靠这个身就能超出恶趣、超出轮回、超出两种生死。

反面观察,如果不具足暇满,虽然也有一个蕴身,但却非常无能,即使是增上生所摄的最小、最少的一分利益,也没有办法成办,比如一头老猪,以它的身体连发心做一点小布施也无能为力。通过正反对照观察,就能体会到暇满人身具有何等巨大的利益。

这样,一点点觉悟过来,只要在哪方面能深刻体认人身的大意义,就会在那一方面引起摄取心要的欲乐。比如,认识到人身完全能成办增上生的圆满,而且当下就能种因,只要自己精进,日日夜夜都可以摄取实义,这样就会立志日日夜夜以人身断恶行善,这是引起了摄取下士道心要的欲乐。当然,如果能进一步认识到以人身完全可以成办解脱,就会产生摄取中士道心要的欲乐,把身心投入在成办解脱利益上;更进一步,如果深信以人身可以摄取佛果,更会精进地摄取上士道的心要。

逐渐加强这些摄取心要的欲乐,就可以有效遮止对现世的执著。因为一个人的目光已经重点关注后世、关注解脱、关注成佛,对于更高、更广、更大的利益生起了欲求,自然对现世那一点小利益,完全可以放下来。

3认识暇满人身的难得

佛经上盲龟值遇轭木孔洞的比喻,我们都很熟悉,佛说,好比一个汪洋大海当中,有一根带孔的轭木在海面上不断漂浮,海中还有一只双目失明的盲龟,每隔一百年,才从深海当中浮出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时,正好钻入了轭木的孔洞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而我们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就像这样难得。

这不是一种方便说法,实际就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从因来衡量,获得暇满人身至少需要积聚三个方面的因缘,就是守持清净戒律、修积布施等福德资粮和发清净愿。比如,我们现在是人,能知言解义、能思维,这是过去世守持五戒的结果;现在有闻思修的机会,一生有许多时间能用于修行,这是过去世修习福德的果报;不愿意行持无意义的世间法,很愿意行持各种圣法,这是往昔发愿常随佛学的结果。所以,要方方面面的善因缘积聚,才能成就这样一种珍宝人身。

观察当今时代人类造业的状况,有多少人在真实修集这些因缘呢?恐怕一万个当中难得有一个两个。人道以外,恶趣众生和天人,要能积聚善的因缘,更是难中之难。所以从因衡量,获得暇满人身是极困难之事。

再从果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或许觉得人的数量并不少,尤其城市里的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但是和夏天一小块草地上的小虫相比,就会发觉人类的数量是多么稀少。而在人身当中,暇满人身更是极其难得,我们可以统计一下:中国十几亿人,有多少人信佛;在信佛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具足正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具足正信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在如理地闻思修行?这样看来我们这样的人身确实难得。

认识到人身难得之后,就不能浪费时间。这一次得到人身,就像一百年只能吃上一顿饭一样,如果在无意义当中让它空过,以后再想现前这样的良机,恐怕要到千万劫之后了。

对于暇满的难得,也应从缘起上体会,暇满人身各方面的条件,不是无因无缘能产生的,显现其中的每一种都需要由诸多善根因缘。如果对于自己身心方面及外在助缘方面的圆满,一分一分地来体会,就连一天当中有一秒钟自在修法的机会,也是许多因缘积聚而现前的果报,一生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秒,这样综合起来观察,才知道暇满确实是无量善根、因缘聚合的果报。又比如说,现在在喇荣沟,要听闻一个法要,上要有法师、有传承教法,下要有僧众聚合,有安住下来的福报,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下至听一节课,也是无量因缘聚合的果报,我们怎么能不珍惜呢?

所以,在一切机会当中,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最为难得。我们常常会讲“把握机遇”、“把握商机”,这些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此生像昙花一现一样的修行机会,这是一切机会中最重要的机会。把握好了,今生就能截断轮回,把握不好,就可能万劫沉沦,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件事更要紧的了!

无量劫以来,通过精勤积资,我们才获得宝中之宝的暇满人身,如果自己把握不住,随意把它打碎,则是最愚痴之事。

古代有一位伊庵禅师,是我们珍惜暇满人身的榜样。他虽然每天精进,但每次睡前都会哭着责备自己:“今天又这么空过了,不知道来日如何?”

以前噶当派的金厄瓦格西,十分珍惜暇满人身,他从不睡眠,日日夜夜就是一心修持善法。

他的上师仲敦巴格西对他说:“你还是应当休息一下。”

他回答:“应当是要休息,但这暇满人身实在难得。”

金厄瓦格西以无比珍惜人身之心,一生精进不睡眠,他在一生当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可以想象,这位大修行者一生中的分分秒秒,是如何在摄取生命大义之中度过的。

以上这些道理了解起来并不困难,修行的方法也不复杂,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反复缘着法义如理思维,经常告诫自己:“人生实在难得,这一生一定要好好修法”,只有通过这样不断串习,珍惜人身的善念才能逐渐得以坚固。

所以,关键是自己要用心串习,不是佛法知识化,而是要佛法人格化。

(2)思维寿命无常遣除对现世的贪执

这是按照三根本思维寿命无常的道理,通过再再串习,引生无常的真实体验。

所谓三根本,就是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亡时除了圣法之外其余都无助益。从这三根本,会引出三种决断:决定此生修法;决定现在修法;决定以法作为依怙。

1思维死亡决定

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的规律,有为法就是如此。不论是圣者还是六道凡夫,不论生活在虚空、海洋、山峰还是平地,一切有寿命的有情,在死主到来之时,都无法逃避,威势、财富、美色、药物无能遮止,药师佛灌顶加持也无济于事。所以,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谁都免不了的。

作为出生在五浊恶世的凡夫人,我们的寿命短暂到不足一百年,在这期间,生命在刹那刹那飞快流逝,没有一秒钟停住,也不可能时光倒流。有限的百年光阴,没有丝毫增添,不间断地又在减少,最后必定寿量消减穷尽而死亡。

每个人衡量自己,往前看,三、四十年已经在毫无实义当中度过,到了晚年,精力衰竭老苦缠身,根本没有能力修行。中间大约二十年当中,一半是在睡梦的迷乱中度过,剩下的一半,要准备三顿饮食,处理各种琐事,遇到生病,在床榻上也要消磨许多时光。所以,计算下来,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少之又少。西藏有一位大德这样说:一生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实际不到五年。这是针对古代西藏的情况来说的。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恶浊的环境当中,工作如此繁忙,竞争这样激烈,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恐怕一生修法的时间不过两年。如果这样的两年不能分分秒秒珍惜,反而随意浪费,那“了生死”的大事怎么能成功呢?

到了临死的时候,这一生的所有圆满——财富、权力、名誉、地位、高级享受等等,都成了分别念忆念的影像,这就如一场好梦,梦中虽然贪恋追求,也曾经陶醉、欢乐,但是梦醒之后,连一个微尘那样大的法都得不到,一切已经荡然无存。有智慧的人应当尽早抉择清楚:哪些是对自己的后世真正有利益的法,哪些是欺诳性毫无实义的法。既然追求现世的圆满,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那么现在就应当学聪明一点,不必要去追求这些无意义的法。

好好抉择自己一生的道路,死亡必定要到来,而且没有任何阻挡的方法,现在贪执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现世八法有什么意义?因此一定要下决心修持正法。

2思维死期不定

我们所转生的地方,是娑婆世界中的南赡部洲,这里的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寿量没有定准,随时有可能死亡,没有绝对的保障。

另一方面,从因上来考虑,如果使人存活的因素很多、致死的因素很少,那维持人生存的可能性就很多,时时处处有很多因素有益于他的生存。但事实上,对此方人而言,导致死亡的因素非常地多,而存活的因素却很少。所以,时时都没有生存的保障。佛经上把人的寿命比喻为广场中的一盏微弱油灯,只要哪个方向吹起一阵小风,油灯就会当即熄灭。而这样的风,随时都有可能吹来,支持油灯继续燃烧的,只有那么一点油,而且不会增多。使油灯熄灭的因素,则是来自广场四面八方随时刮起的任何一阵风,两方面的因素比较下来,确实油灯连一分钟不灭的保障也没有,随时风吹来,随时就息灭。

导致死亡的因缘,内在的有四大不调和所导致的疾病,地水火风四大种在人体内,如同四条毒蛇共住一笼,经常发生冲突,冲突了就会生病,严重的就导致死亡;外在的有洪水、海啸、地震、台风、车祸、瘟疫、战争等等灾难。这些为数极多的死缘当中,只要出现一种,死亡就会立即降临。所以,人命危脆,朝不保夕。

一般人每早起床,都认为今日不会死。因此心会懈怠拖延,并且以耽著现世的习气,把人生浪费在追逐世间的名利之上。但如果能想到今日会死,修法的紧迫感就会生起,会想:今天不好好把握修法的良机,为死亡作准备,死亡今天到来该如何面对,凭什么来度过这一关呢?这样能鞭策自己当下就修行。所以,汉地寺院上晚殿时,大众要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眾,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也是念死策修。

另外,《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教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想这是此生的最后一次,起床时,要把无常死想提一下,心想:这是此生最后一次起床,生命只剩一天,必须用来修持正法。乘坐公共汽车,也想这是最后一次,必须抓紧时间修法。来此处听法,也想是最后一次,应当努力。照这样反复串习,最终会形成坚固的意念,一提起今日会死,心就趣入修行。关键是通过串习,在相续中引起一个“今天必死”的正念,由它的作用力,可以遮止心缘现世八法散乱。如果内在的正念引不起来,单凭口头上说“无常”,当然起不了这样强大的作用。

3死时除正法之外一切无益

这也要事先通过思维决定好。一个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追求,所追求的不见得有真实的利益,如果一生追求的都是毫无实义的东西,那人生就白白空耗掉了,真正是枉活一世。那么,人生当中到底什么法有利益、什么法没有利益呢?这在死亡面前就会检验出来。死亡的时候,现世一切的圆满,下至一根线也带不走。一生倾注了大量精力所追求的东西,比如妻子、儿女、名声、地位、财富、住宅,在死亡时,都会抛弃我们,连与生俱来须臾不离的身体,也要留在此世,无法前去,更何况其它的身外之物。真正伴随而去的,只有业力。从这里应觉悟,自己一心追求、经营的世间法,在死亡时竟然毫无利益,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最后必定会落得一无所获。

但是如果能换一种方向、换一种生活方式,以法为所求,日日夜夜忆念法、思维法、串习法、讲授法,这样,到临死时必定能获得安乐。死亡降临的这一刻,“法”是真正的依处、是真正的亲友、是真正的资粮、是真正的明灯。对于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没有忧伤、没有悔恨、没有恐惧、没有迷乱,一生的修行已经成办了,只是结束过去、现前更安乐的未来。

通过比较则明白:现世的各种圆满原来都是具有欺诳性的法,对于死亡没有任何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因此,从内心深处决定,此生唯一的所求就是正法,唯一的依怙就是正法。

(3)思维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遣除对后世的执著

单单依靠前两种修法,还不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更深入更广大的认识还没有生起。虽然内心不贪执现世,但在没有确认到整个轮回流转的苦相之前,还不能消除对后世的爱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轮回的过患和业果不虚的道理进行观察。只有总的观察生死的自性为行苦,分别观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纵向上由十二缘起观察轮回流转的规律,透视生死苦性。只有这样认识苦,才会彻底厌离三有,不仅厌离今生,对于后世也无任何希求。

有的人不知道思维苦是一个重要修法,也不知这样思苦和转变心态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不思苦就不会产生厌离,不会希求解脱,不会生起悲悯众生之心,不会生起皈依心,也不会精进断恶行善。思维苦是佛法一项重要的修行,一个人对世间的认识和他的心态密切相关,如果看轮回只见一片安乐景象,则只会贪著沉迷在其中,难以生起出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动机,即使能修一点,也只是以佛法成办生死中的圆满,把佛法作为获取五欲安乐的工具。这样不论做什么、修什么,都只是积累转生轮回之业,并无半点是趋向解脱之因。

佛成道之后,最开始就是转四谛法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本身是圣者的智慧所照见的轮回真实自性,真正的智者不是回避这个苦,而是要直接面对轮回,观察它的自性,从而决定好自己生命的方向。

如同黄连遍满了苦,没有丝毫甜味一般,轮回本来就遍满了苦,没有丝毫安乐。遗憾的是,无始至今,日日在轮回,却不认识轮回,由不认识误以为有安乐引生贪著,由此把我们长劫束缚在生死之中。因此,再不能枉受分别念的蒙蔽,要下功夫认清轮回的苦性,只要能认识就会彻底厌离,从此,对轮回不存任何希望,一心希求解脱,这才是真正踏上了解脱道。因此,对于思维苦应高度重视,不是只了解一点知识,而是应生起透视轮回、看破世间的大智慧,从这里才会引生圣道的第一个心要——出离心。

轮回的痛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的表现,实际上,娑婆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件,不论苦乐升沉,不论中外古今,不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也不论社会的演变、四季的变迁,器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质的生住异灭,尽其所有统统是在演说苦性。把这些苦相归纳起来,佛陀在经中演说了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瑜伽师地论》更广泛地讲述了一百一十种苦,真正要认识苦谛,应当按照佛菩萨的经论,深入细致地思维观察,由此会深刻洞见轮回的真实本相。这次只是简略讲解,具体应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教典。

佛菩萨讲述这么多苦,是要引导我们看清轮回的本质。凡夫人无始至今,一直都有一种把轮回苦性执为安乐的颠倒,就是这个乐颠倒为障,使心无法出离轮回、趣向解脱。如果不能顺着佛的教法认清苦性,则仍然会被自己的分别念所欺骗,无法放下世间追求、全心全意投入解脱道的修行。

一切轮回的苦,可以归纳为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三苦再摄为行苦,能否通达苦谛,关键看是否能透视到五蕴为行苦的自性。

地狱众生受寒热之苦,饿鬼有饥饿不得满足之苦,旁生有互相吞食、受人役使之苦,阿修罗有战争之苦,人道有寿命短促、爱别离、求不得等的痛苦,天人有堕落之苦,这些六道痛苦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都是由烦恼和业造成的。只要是属于以烦恼和业之力所变现的五蕴身,则决定是苦性,是从这里显现出六道各种各样的苦相。

须认识的重点是:五蕴身一直受着烦恼和业的支配,生命无自在,只有依随业和烦恼所决定的内容,不自在地迁变流转,就像河中的木头被动地被大水冲漂一样,这就是行苦。

可以说,只要还未生起出世间的对治道,我们必然是不自在地生、不自在地死,死后又继续不自在受生,受生后又要不自在地死,这样生生死死相续不断,是为流转之苦,从这一角度而言,三有之中,轮转之苦是周遍的,是不间断的,也是不见边际的。

所以,要认真学习“苦”,研究“苦”,了达“苦”,实际上“苦”是轮回字典中,最需启蒙及认识的一个字,也是佛来世间为人天众生开示的第一个真谛。只有透视到苦,才能开启自己的心眼,见到出离轮回的意义。

思维业果不虚,就是通过观察业与果之间的必然关系,找出以何种业产生何种果的规律,经过反复思维会在心中生起因果不虚的定解。由观察业果,可以透视轮回苦的本质,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以业果愚为根源,造十恶业,业不空耗,必定会变现三恶趣的痛苦;第二,以真实义愚为根源,见不到轮回苦性和人我无自性成立的空性,必定由后有爱和人我执造集引生死之业,终不能免三有受生,即使生在天界,感受的也是行苦,天福尽后,还有无量无边的痛苦。

这样思维因果,心里可以确定,以耽著轮回之心不论做什么都是集生死业,无由趋向解脱。换言之,了解了因果之后,更能确切地认识到,世间众生,要么是以耽著现世的心,造集非福业,结果只有恶趣,决定是苦苦;要么是以耽著后世的心,造集福业和不动业,虽生善趣,也不出坏苦和行苦。由此从因果上断定,只要对轮回的圆满还有耽著之心,决定无法出离生死,而落于轮回上下的任何生处中,唯一只有感受痛苦,连针尖许的安乐也找不到。

所以,能思惟认清因果,自然不愿再贪著轮回,转而会对解脱生起强烈希求之心。

3、出离心生起之量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如果在修习以上的四种加行之后,内心对于轮回中的各种圆满,一刹那也不生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都是希求获得解脱,这时候,就是已经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

经论中常常用火宅等比喻来描述真实出离心的状态。譬如,一人误入火宅,整个房屋被熊熊大火猛烈地燃烧,火宅中的人迫切寻求出离火宅之心的强度,相当于这里要求的出离心之量。

应当明辨,所谓的出离心,不是只对有漏的苦受厌离,而是对有漏的苦、乐、舍三种受都厌离;不是只厌离三恶道,而是普遍厌离一切三有,视人天圆满如同无间地狱;不是痛苦时才出离,高兴时不出离;不是只对轮回中的一部分法出离,而对另一部分法不出离;也不是等到世间的事情都圆满了再出离,而是已经看破世间,对轮回彻底失去兴趣,是彻底、完全、恒时地寻求出离。如果只是生起相似或少许的出离心,那就应当按照出离心的修法,继续努力修持,直到生起如量的出离心为止。

知道这个标准之后,可以衡量自己是否真实生起出离心,比如,见人外表漂亮、声名显赫,或者事业有成、家庭富裕,心里还会生起羡慕,这说明出离心并未生起。或者观察自己的心最重视什么,如果念念追求现世圆满,这和未入道的世间人并无两样;如果追求的是后世的圆满,也不是出离心。出离心是日日夜夜只希求从轮回中解脱的心。有些人只在疾病、贫穷、事业不成功,或者感情不顺利时,心生厌离,但在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生活甜蜜之时却一点不厌离,这根本不算是出离心。

如果出离心的基础还没有打牢,法器尚未成熟,就迫不及待地修行高深之法,这样修行的证相难以生起,即使能生起一点,也难稳固增上,几乎都是建造空中楼阁而已。

(二)菩提心

分二: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2、菩提心的修法

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如果出离心不以菩提心摄持,则不能成为无上菩提的安乐之因,因此为了能顺利趋入佛道,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应当努力生起菩提心。

一切果都观待于发心,发心殊胜果就殊胜,发心下劣果就下劣。想想看,如果没有生起为了利益无边有情而誓愿成佛的大心,单凭一种只求自己了脱的小乘心,怎么成就无上的佛果呢?依据《宝性论》所说障碍如来藏现前的四种过失,“怖畏轮回痛苦只为自己寻求寂灭之乐”和“舍离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属于声闻、缘觉相续中具有的两种障碍。行者生起出离心之后,如果不进修大乘菩提心的教法,则容易堕入小乘的下劣作意,成为修证佛果的障碍。

《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这样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为了在相续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而宣说的。如果远离了此菩提心如意宝,那不论见修之法多么高深莫测,对获得圆满正等觉也没有任何利益。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若以菩提心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远离了菩提心,则和外道无有区别。”

再从果上衡量,如果生起出离心之后,进入声闻缘觉之道,虽然能从生死中解脱,但这只是成就一分断证功德,相比于断证圆满的佛果,实有天渊之别,因此,在自利方面远远未达圆满;再就利他观察,小乘的利他极其有限,没有勇猛愿行菩提心的摄持,被贪求自己解脱的下劣作意所障碍,小乘行者无法开展浩瀚如海般的救度众生的事业。

或者,从报恩而言,天边无际的有情过去世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有过深重的生育之恩,如今她们在轮回的险道上如盲人一般艰难地行走,如果只顾自己解脱而不发心救度,那这样的行为与旁生有何两样呢?因此,为了报恩,应当发起菩提心。

生起出离心之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修持菩提心而趣入大乘道,另一条是不修大悲心,直接趣入声闻道、证得阿罗汉果。经中说,由小乘道获证阿罗汉果,入灭尽定,后来经佛放光劝请出定,仍需要从资粮道开始趣入大乘,按这条路走,即使最利根的声闻,比最钝根的菩萨成佛也慢四十九劫。辨别清楚道的迟缓与速疾之后,作为具有大乘种性的人,应当唯一选择殊胜的大乘之路,因此应当精进地修习菩提心的教法。

下面再从菩提心的利益方面显示修持菩提心的

必要:

(1)生起菩提心则进入大乘之门

进入大乘之门的界限,是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谓的大乘,不是以外在形象来判定,它完全建立在菩提心上。倘若未生起菩提心,不论身份如何、地位多高、名声多大,也不论表面行持何种行为,都不算是进入大乘,而心中有了菩提心,纵然地位低下、生活贫穷,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在他的相续之中会逐渐生起大乘五道十地的功德,所以《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2)依靠菩提心能消除严重罪业

如同劫末的大火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完全烧毁,我们心相续中一旦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就能在一刹那间忏除各种重罪。

譬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修行前,曾经堕于地狱中,当时他和一位名叫噶玛热巴的地狱有情一起拉车,车子很沉重,十分辛苦,一旁的狱卒严厉地惩罚他们,遭受的痛苦极其难以忍受。佛当时心想:与其两人受苦,不如让我独自一人拉车承受,噶玛热巴也能因此而得到解脱。在他生起自他交换的菩

提心的当下,立即便脱离恶趣,解脱了痛苦。

(3)能获殊胜安乐,得果无尽

如果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是一种无尽的善根,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永远都不会穷尽。这种情形,就像把一滴水投入大海,只要大海没有干枯,这滴水就始终不会穷尽。但是,如果善根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只是一种有穷尽的善根,比如行持有漏人天善法的善根,或者小乘人相续中的善根,都是成熟果报之后,就不再发生作用,就像芭蕉树出生一次果实便会枯萎一样。与愿菩提心相比,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更不可思议,即使没有行善,处在睡眠、走路等无记状态中时,善根也会不断地增上。所以菩提心具有极其殊胜的利益。

哪怕是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摄持,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一般如铁那样价值很低的金属,通过点金剂,能转变成价值高昂的黄金。同样,任何一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摄持,就能转成无穷无尽的成佛的善根。菩提心具有这样如点金剂一般的殊胜能力。

(4)名义转变,下劣身转成殊胜身

一个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名称上应叫世俗菩萨,不能称呼为外道、小乘人或者普通善人,其相续也转成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的相续,与以前的相续截然不同,这是名义转换的功德。

比如一名乞丐,如能生起菩提心,其身份实际已超过大公司的总裁、国家总统,甚至超过了天界的天王,值得一切人天众生恭敬礼拜。

而且以菩提心殊胜的作用力,凡夫人以业和烦恼感招的不清净身,也能逐渐清净,最终转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殊胜佛陀妙身。

以上从各方面思维生起菩提心的必要性,从因与果的不同角度观察了菩提心的利益。先这样做思维的前行,是为了在相续中引起对菩提心的信心和欲乐。有了意乐,以它推动,就会精进地修习菩提心。道的各支分间的关系,应当这样认识清楚。

2、菩提心的修法

思为猛烈四瀑流,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颂词前六句,缘自相续思维,是引发出离心的方便,缘他相续思维,能深切体会有情流转生死的痛苦状况,由此可引生大悲心,进而生起菩提心。这里,重点是以思维有情痛苦作为引生大悲的方便,而由大悲为根本因,生起世俗菩提心。

“四瀑流”是指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凡夫众生一直被它猛急地冲击,每一生都会显现生老病死,生死之轮旋转不息,这是轮回有漏法的规律。当生老病死到来之时,凡夫人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为什么会这样无法抗拒?因为凡夫被业的绳索紧紧系缚,能解开业绳,还有希望摆脱生死,若解不开业绳,则随业力一定会受生。为什么难以挣脱业的绳索呢?其原因是众生念念在我执中,这我执如铁网一般,把众生紧紧困住,丝毫也动弹不得。能断除我执,自然烦恼会消失,业绳会解开,四大瀑流也能截断,但是众生一直被无明遮障,见不到无我的意义,这样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就解脱我执呢?由此可见,因为无明执我,所有的三有众生都被系缚在生死之中,无一能逃出业索的束缚和四瀑流的猛烈冲击。

从苦追溯其因,就是思维集谛,逆向观察,生老病死的因是业,造业源自我执,我执是由无明引起,由此可决定:只要无明未破除,那以无明为源,必定刹那不停地以我执造作引生生死之业,所以凡夫在生死中都是辗转不断地受生,每一刹那都在苦苦、坏苦和行苦的逼恼中,这个五蕴之身苦受时是苦苦;感受快乐时也注定将转为痛苦,是为坏苦;不论是苦是乐,都会成为未来痛苦的因缘,这是行苦。因此有情都恒时在三苦当中,三有如火宅一般充满了痛苦。

思维到这一点后,对于曾做过母亲、有过极重恩德的尽虚空界有情,如果自己不发心去救度,那么这些老母有情都会被生死瀑流猛急地冲漂,无休无止地一直流转下去。这种生死的大苦,只要没有生起对治,就永远不会有了结之时,因此应当发大心来救度沉溺在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从上面的解释,还可以看出学习四谛教法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完整的菩提道中,要把四谛和十二缘起这样两个教法安立为共中士道呢?原因是:思维这些法义是引生菩提心极其关键的前行。只有首先对轮回的苦集,通过思维生起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缘众生苦引发大悲和菩提心。因此,对于进入大乘道而言,修学四谛是重要的前行。

(三)无二慧

分二:1、需要生起无二慧的理由;2、认识正见1、需要生起无二慧之理由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不具有证悟无我实相的智慧,即使修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能断除三有的根本我执,因此应当精勤通达缘起法。

由我执而引生贪嗔痴等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有三有的受生,因此,三有的根本是我执。但是我执仅仅依靠出离心和菩提心能不能断除呢?不能断除。因为我执是缘五蕴执著有实有的补特伽罗人我,如果不能现见五蕴本来无我,那这种执蕴为我的耽著始终无法消除;从法我执来看,法我执是执著法有自性,这也唯有依靠通达法无我的智慧才能从根本上对治。

《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以智慧现见无我时,能从根本上消灭三有的种子,相反,如果没有断除耽著人我和法我的习气,即使暂时以禅定、慈悲、持戒等方法得以压制,但终究还是会再次生起。因此,为了断除实执,获得涅槃,应当精勤通达缘起法,了达了万法都是观待因缘而生,就会通达诸法本来无自性。

《般若经》中说:声闻、独觉、佛果三种菩提,都要依靠空性获得。《大智度论》中也说,修行人不见般若则被束缚,若见般若则得解脱,并说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的解脱涅槃道都是由般若而获得。《金刚经》说,一切诸佛的无上菩提都是由金刚般若而出生。《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是一切四圣之母。而且,六度的前五度没有以般若摄持,则如盲人般不能到达彼岸,甚至连波罗蜜的名称也不能获得,只能称为布施而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等。

智慧极其重要,比如离开向导的盲人,连道路都不知道,怎么能进入城市。同样,布施乃至禅定的前五度,没有智慧如同无眼,不能证得菩提。

经中说:“没有破暗的智慧光明,不能成就清净戒律,大多数因为没有智慧而导致戒律不清净。”又说:“内心不勤修智慧,此人的戒律不可能清净。”而且,不生起智慧光明,终究不能灭除愚痴黑暗,慧光若发,无明黑暗便会遣除,因此应当随自己能力精勤地修习智慧。

2、认识正见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就是从名言角度来讲,见到因果规律遍及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法,丝毫不会错乱,也就是,在能取、所取尚未消于法界之时,善恶因果都是无欺存在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是从胜义来说,目前我们错乱的根识所缘的一切色法、声音等等,只是一种错觉的假象,在真实的境界中并不存在。也就是,以我们的眼耳等根识所见、所闻、所执取的一切境界,其本体本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这样的境界已经现前的人,就是已经趣入了佛陀欢喜的大道。

这一颂是讲见解没有究竟的情况。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如果还没有把“世俗中缘起现相不空”和“胜义中远离一切承许”这两者统一起来,还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这时还没有通达佛的真实密意。

“无欺缘起之显现”,就是在世俗中有真实的缘起法的显现,善恶因果丝毫也不会错乱。“远离所许之空性”,就是真实中,本来是远离一切承许的大空性,因也没有,果也没有。

实际上,“有因果”和“无因果”是一个,也就是在世俗的错觉面前有因果以及它的作用,但是胜义中却没有因果。比如我们的眼根看到一个杯子,而以精密的物理仪器探测,并没有杯子,只是基本粒子而已。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杯子和实际没有杯子,并不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如果执著有杯子,而不承认它实际是基本粒子,或者认为只是基本粒子的组合,就不承认眼识的错觉前有杯子,这两个观点都有失偏颇,都不完善。

这一颂是讲见解已经究竟的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如果到达现和空不需要轮番,在现见轮回无欺因果规律的同时,就已断除了所有的执著相,即在有因果的同时,就是大空性,这时见解已经圆满。

什么叫做“轮番”呢?就是见到有因果缘起的时候,没有见到空性,见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因果显现。也就是,在还未通达现空无别这种究竟境界的凡夫分别心前,显现和空性这两者无法同时存在,只能以轮番交替的方式来认识。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以现除有边”,就是见到显现时就见到它本来完全是假的、是虚幻的,从而断除了有边的执著。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有偏颇的认识,原先以为根识前的显现都是实在的,永远保持它的自性,这实际是堕入了有边。

“以空除无边”,即了知万法虽然本来就是虚幻,但在根识前,还是可以无欺地显现,眼睛可以看,心识可以感觉,这是以空遣除无边,改变了原先以为空是一种单空的偏于无边的认识。

这样了知缘起就是空性,两者根本分不开后,自己的智慧就永远不会被边见夺去。

这次对无二慧只是作了粗浅的解释,般若空性很高深,也很有价值,重要的中观论典有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寂天菩萨的《入行论·般若品》、静命菩萨的《中观庄严论》等等,对这些大论典应该发愿深入学习。

三、末义

劝勉勤修: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对此三主要道论,自己通过如理的闻思已经如实通达之时,就应找一个寂静之地,精进快速地修持具有最永久利益的佛陀果位。

一切菩提道的修行扼要归摄在以上三个要点中,通过这部论的学习,对于真正菩提道的心要是什么,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目标之后,应当抓紧时间在这三个要点上精进闻思,争取早一天如实地通达。通达之后,应当找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散乱,集中心力,按照法义长期精进地串习,让心相续中真正如量地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按这样修习有缘的妙法,不论修净土、禅宗或者密宗,都一定会成功。这样才是以人身真正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扎巴(宗喀巴)对查阔阿旺札巴之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