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之三问题

以上对《成就真实戒经》作了约略解释,此处再附带讲三个问题:第一、为使在家人种下良好的解脱种子以及使出家僧人生起欢喜并坚固道心,而宣说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功德;第二、以可靠的教证宣说破戒的过患与持戒的功德;第三、劝诫大众应当出家受持净戒。

一、在家过患与出家功德之差别

所谓“家”,智者视为桎梏身心的牢狱,而愚人则以为是幸福的港湾。

大小显密的佛法,在教理行果上略有差异,但是究其目的无非是让人从三界的家中获得解脱而已。因此佛在《妙法莲华经》等诸多经典中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三界火宅的种种过患,其目的是为了唤醒幼稚愚昧的芸芸众生,使他们能醒悟过来,认真、深入地思维轮回的过患,从内心里深深厌弃轮回,急求出离、走向解脱。如果我们对三界火宅的种种险况不惊不怖、无动于衷,不希求从中出离,那么门外的三种宝车也就无缘获得,换句话说即无法得到声闻、独觉、佛陀的果位。

在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中都以出家持清净梵行者为上等修行人,一致认为出家身修行最为殊胜。然而众生根机、因缘千差万别,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佛陀有教无类,不仅摄受出家众,而且对今生无缘出家修行的白衣也赐予解脱的机会。佛陀对在家人的要求放的比较宽,仅让他们受持少分戒,以此遮止大的罪恶,行持少分善法。这与出家众所持的戒及所修的善法有极大的差别。

为此,在家众应恒时生惭愧心,对出家生活心生仰慕,经常观修轮回过患,激发自己强烈的出离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习小乘四圣谛法,虽然无法得到阿罗汉果,但是可以得到阿那含果。如果能够在强烈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也可渐次入于大乘五道之中。一般而言因在家与出家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家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的障碍极多,因此二者成就的速度有快慢的差别。当然这是就凡夫而言,如果是大菩萨,则无论在家、出家都没有差别,不但可现在家身而且可现地狱、饿鬼、旁生等身。如莲花生大士、马尔巴大师、巴思巴大师、维摩诘居士、庞公等都是现在家身,因为菩萨已了达家性本空,所以能做到身处尘劳而游心物外,当然家束缚不了他。《维摩诘经》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然而需要明知这不是具缚凡夫的境界,倘若凡夫以此为借口,甘处如牢之家而不思出离,或以此劝阻他人出家,只是自欺欺人,徒然造罪,且有犯大妄语的嫌疑。

宣说在家过患旨在让在家人深刻认识到自己处境的恶劣以期增强其出离心、向道心;宣说出家的殊胜利益旨在使在家人生起对出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并以此为目标去追求。当然也会让出家僧人生起欢喜并巩固出家为僧的信念。《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云:“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经中常说在家人好比身陷火宅,出家众却似安住于清凉室中。因为大凡在家之人,富贵者,为了守护财物、名誉、地位、权势而殚精竭虑,感受诸多痛苦;贫穷者,常常为衣食所困,夜以继日地奔波劳作,以求累积财富,结果仍然入不敷出,同样备感痛苦。《中观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家如牢狱,缚人极深,想要从其中寻求安乐是无有是处的。如《本生经》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凡夫没有智慧,是非善恶不分,常常恋著自己的家,妄以为纵然贫贱、劳苦,家都是幸福的港湾,在家可安享天伦之乐,感受家的温馨;当然一旦发达,更是地位尊荣,权势炎炎,名声远播,财宝如山,能够恣意享受五欲生活,人生的幸福即在于此。反观出家人:一贫如洗,无亲无故,整日面对青灯古佛,一生只是持斋诵经,生活是何等的单调乏味。

然而事实真相又是如何?本来每个众生与生俱来就有贪心,成家之后就更加得以助长。为了满足对饮食、服饰、女人等等的贪欲以及自己的虚荣心,男人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攫取财物,甚至不惜干起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勾当。有了儿女后,为了成办儿女的学习、工作、婚姻乃至排场等需要一大笔钱,这又进一步驱使自己拼命地猎取财产、刺激自己的贪心。即使死到临头,还贪图子孙能够出人头地。在家人一生中贪心不断膨胀,对高官厚禄、名声财富、豪华轿车、林园别墅、美色歌舞、锦衣美食趋之若鹜,整日耽著于游乐宴会、嫁娶应酬、趋炎附势、党同伐异、打击陷害、欺上瞒下、营私舞弊等等庸俗、鄙恶之事,乃至杀生害命、饮血食肉、狂喝滥饮、为所欲为,造下无边的罪业。同时,争斗胜负、怨仇逼迫、悲欢离合、吉凶安危、事业成败、仕途升沉时时萦绕心怀,难得安宁。为了如粪土般的钱财,为了如路人般的妻儿,为了如浮云般的荣华富贵,人们一生备受艰辛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来世还要堕在三恶趣中受大痛苦。

出家清净僧,脱离牵缠,身体不受上司老板、妻子儿女的约束及驱役,更不会为此而造杀生偷盗等恶业。辞亲割爱发菩提心,平等、慈悲地对待一切众生,不再为保护亲友、打击怨敌而劳身劳心造作恶业。口离四种语恶业,心离一切纷争辩驳的烦恼,淡泊寂静,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身心皆恬悦自在。如是远离尘劳,任其世间纷争扰扰,皆与我毫无干系,三衣一钵、锡杖、芒鞋,无羁无绊形如闲云野鹤般洒脱自在。诚如古人所云:“笼鸡有食锅边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顺治皇帝曾感慨地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身为皇帝,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终其一生的幸福远不及僧家半日的清闲与自在。

世间凡夫不学佛法,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妄执虚妄身心以为自我,又计我所,贪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妻子儿女、权财名位,一生浑浑噩噩,从未认真思索过“我”到底为何物?直至临终才觉悟人生如梦,执著重的人甚至到了临终依然执迷不悟。在此奉劝世间之人早日醒悟过来,应了知人生不过梦一场,妻子儿女、名利地位只是梦中的幻景而已,切勿贪恋梦境,应尽快从梦境般的轮回中醒来,趋向清净、自在、永恒的涅槃。不要固守陈旧的邪见,我们习惯中的知见其实只是俱生我执所产生的邪见。道宣律师云:“凡夫狂痴性,所见常不正。”

即使学佛修行,在家行人身处俗世红尘之中,环境恶劣,处处染缘牵引,诱人造业,加上无缘听闻佛经论典,又无戒律之衔调制身心,在无始恶习的推动下,身心不能自主,常常陷于迷乱之中,不知不觉中已与佛法多有违背。虽然也希求修行善法,决心断恶行善,终因障缘重重,俗事牵缠,身心如同大象陷入淤泥般无力自拔,蹉跎一生无所成就,美好愿望终成泡影!

蕅益大师说:世情淡一分,佛法就会亲切一分。世间事物样样都看不破、放不下,解脱的希望十分渺茫。有许多在家人经常以家务缠身、工作繁忙为借口而拖延修行,结果自断修行的缘分。看了《净土晨钟》中的故事应当会有所启发:有位僧人探望他的一个在家朋友,劝说生死事大,抓紧念佛修行。他说目前我有三件大事未了,无暇念佛修行。一者父母送终;二者儿子娶亲;三者女儿出嫁。僧人听后默然而去。不久那位在家人就死了,僧人前去吊唁,感慨之余作了一首诗:“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这三件事有哪个在家人不需要面对处理呢?然而这都是修行的障碍。如《本生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在家你就得做这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为了生存有时又不得不做违背正法的事。家业是猛暴的,正法是寂静的,二者如同水火互不相容,取一只有舍一。智者深入观察后必然会做出一个选择,真正珍爱自己的人们都会舍弃家业选择出家。《宣说大种变经》云:“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既不舍弃世间法又能成就佛法,连超世绝伦的大悲世尊也无法成办,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呢?

因此我们应当追随不动如来、普贤菩萨、寂天菩萨等诸佛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大般若经》云:“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衣,现作沙门。”

其次,宣说出家功德。

那么出家具有哪些深广的功德呢?《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意思是说孔雀虽然有色彩绚丽的羽毛庄严身体,却不能像鸿鹄自由自在地高飞,在家人虽有五欲快乐,但却不如出家具有深广的功德。《律本事》云:“智者见五功德,而欣乐出家。何为五者:成就自利;免为役使,受恭敬赞叹;得涅槃果及无上安乐;若不得涅槃亦生人天善趣;佛陀上首大声闻于出家数赞善哉。”

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会具大功德,即使发出家心向往及前往静处,其功德也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会获大功德,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会获大功德,即使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作为凡夫人,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相比,前者如顺水中行船,后者却如逆流而上,差异很大。居家菩萨修行难,成就也就更加困难了,而出家菩萨轻松自在即可修行成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宝积经》中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在家菩萨兴广大供养不如出家菩萨献微少供养,相同供品及供养对境,由于身份不同所获功德有极大差异,出家身之殊胜由此可见一斑。《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供养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最,以充满恒沙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在一日中出家修习寂静出世法,因为修出世法,可断烦恼、摧魔军,近菩提。出家能善护自心,善法将日日增上,往昔的善根也不会毁坏。居家之人处在五浊炽盛的末法时代,大多业际颠倒、造作恶业摧毁了往昔所积的善根。今生富贵尊荣者,即生中不但享尽往昔所积福报,同时依靠今生的权势财富造大恶业,将后世的安乐也一并葬送殆尽,这类人大多是从光明走向黑暗。出家后远离诸多烦恼是非,摆脱了家的牵累,随顺正道,蒙受一切诸佛菩萨的护念,不久得证无上佛果。

《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佛法常住世间的重任,只有僧宝才能荷负,佛法的弘传与延续也全靠僧宝。《赞僧功德经》中强调出家众能住持三宝命脉,延续佛陀智慧灯明的不共功德。经云:“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纵是今日危若悬丝的末世佛法也全赖出家人住持。纵观印、藏、汉三地佛法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即可了知佛陀正法端赖僧弘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古至今,凡是皈佛之士,从高僧大德到国王大臣长者,都以身作则,恭敬出家僧众,护法者更是着眼于护僧。

出家人是佛陀的亲近追随者,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是一切世间的无上福田,因此决定了他们具有广大的功德,地位至尊至贵,世间一切众生皆应恭敬。出家人无论男女老幼、智愚贤劣、持犯净秽,因为是佛陀的种姓,显现三世诸佛的清净解脱幢相,身披无上解脱福田衣,手持应量器,因此佛在人天大众之中再三告诫,必须恭敬出家人。出家人纵然破戒毁禁,邪命恶行,违法背律,放逸懈怠,佛也从未开许一切世间之人包括转轮圣王可以打骂诽谤他们。如果打骂诽谤,则违背三世诸佛的教言,与三世诸佛敌对,无疑将造下无量罪业,后世三恶趣之报在所难逃。

如果受了菩萨戒者打骂诽谤逼令破戒、具戒出家人还俗,则破菩萨根本重戒。经中记载,纵然是恶心猛厉的罗刹夜叉、狂醉大象,见到披戴赤色少分袈裟者不仅不损恼而且恭敬尊重。然而到了末法时代,一些恶劣、愚痴、傲慢的国王、宰官、居士、长者等连罗刹畜牲也不如,损恼摧残出家人,造下弥天大罪。一切信受三宝、护卫国土的天龙药叉等,对此罪人心生嗔忿,不久罪人便会肢体残废断缺,长时间中结舌不语,感受诸多难以忍受的痛苦,命终之后决定堕于无间大地狱之中。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当观如是过去罗刹,虽受无暇饿鬼趣身,吸人精气,饮血啖肉,恶心炽盛,无有慈悲,而见无戒剃除须发、以片袈裟挂于其颈者,即便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无损害心。然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怀毒恶,无有慈愍,造罪过于药叉罗刹,愚疑傲慢,断灭善根。于皈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须发披服袈裟诸弟子所,不生恭敬,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生无间地狱。”

以大乘佛法而言,连对草木瓦砾等无情物都不能起嗔心,何况轻毁修离欲善法的出家人?破戒比丘以其初发心出家的功德仍然超胜百千万亿的在家人,犹如金制的容器纵然破漏,也远胜完好的木制容器一样。

佛曾金口亲宣,他的出家弟子纵然毁禁破戒也仍然超胜一切世间外道。出家人纵然破戒,由于身着如来袈裟,又与清净梵行者同住,且经常闻思三学圣教,极易发起惭愧并忏悔罪业,改往修来。如同一个健壮的人偶有不慎跌倒在地,会马上起来的,而在家人却并非如此。

《赞僧功德经》云:“纵使欲火炽烧心,玷污尸罗清净戒,不久速能自忏除,还入如来圣众位。如人暂迷失其道,有目还能寻本路,比丘虽犯世尊禁,虽然暂犯还能灭。如人平地蹶脚时,有足还能而速起,比丘虽暂缺尸罗,虽犯不久还能补。”经中还说出家纵然堕入地狱,也如皮球入水,一触即起,在家人却如石块沉水,极难漂起。因此,奉劝有缘者,千万不可诽谤如来教下的僧宝众,如对自己的恶心恶行不加以遏制,将来业报成熟时可能连如来都会诽谤。由此谤僧、毁僧、恼害僧人的身口意恶业,当于亿万劫中沉沦于三恶道中难有出期。如果由于往昔无知而曾恼害、诽谤过僧人,现在应当生大恐怖,至诚发露,哀求忏悔,发愿尽未来际永不复造。《赞僧功德经》云:“是故殷勤劝诸人,勿毁如来僧宝众,今生习恶因缘故,当来业成亦毁佛,缘兹身口意业支,永断世间人天种,当堕三涂恶道中,亿劫沉沦无休息。”又云:“常能防护己业过,不谈如来僧宝众。”

时至末法的当今,出家众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是人天福田,佛法的住持者,假使其刹那间的功德有体相的话,尽大地也无法容纳。没有今日的出家人,即便是当今的影像佛法也难以维持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受三皈五戒、菩萨戒等的在家修行人。因此,作为白衣居士要平等地恭敬护持一切出家人,不能动辄讥毁污谤,当然在依止时可择其善者而随学。如果看见出家人犯戒破威仪,应当观清净心,切勿讥谤、传布恶行。对于在家人,出家人犹如长辈,因此,纵然他们有过错,也应当观清净心,委屈将护,婉转善巧地规劝护持,即使无力帮助,也绝对不能揭露宣扬过失。《赞僧功德经》云:“纵见沙门犯戒时,当宽其意勿嫌毁,如入芳丛采妙花,不应摘选枯枝叶,广大清净佛法海,多有持戒精修者。其中纵有犯威仪,白衣不应生毁谤,犹如田中新苗稼,于中亦有稗莠草,应可一种敬良田,不应选择生分别。是以世尊制诸人,不听毁谤沙门众,唯当尊重生敬心,同此受胜诸天报。”

最后,再引经据典,以对比的方式说明自己出家、助人出家的功德以及阻止他人出家的果报。

佛在《贤愚经》中深入细致地宣说了出家的功德,智者闻此定会心生欢喜,乃至引生欣慕之念。经中说以布施的功德可以在十世中享受福报,在六欲天及人间往返十次,但是比起允许自己的眷属出家及自己出家的功德,那相差太远了!因为,布施的果报是有限量的,而出家的功德却是无量无边的。持戒的果报可以转生梵天,但是在佛法中出家的果报却是不可思议的,乃至菩提果间其福报都不会消尽。譬如有位良医使一百个盲人重见光明,又如一百个罪犯应被挑去双眼,一个有能力的人,救护免去此难。虽然这两个人的福德是无量的,但是却远远不如开许眷属或自己出家的福德广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百人眼睛,受施者只能得到一世的利益,并且肉眼本是无常毁灭的本性,决定会坏灭的。如果开许眷属或自己出家,可使众生得到无上慧眼,慧眼的本性是历劫不会坏灭的。由出家的福报,可以辗转生人天中无穷无尽的尽情享受欲乐,直至成佛。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出家所行之法,可以摧灭魔的眷属,绍隆佛陀种姓,摧灭邪恶之法,长养善妙之法,灭除罪垢,兴造无上福业。因此,佛说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还广。

佛在《出家功德经》中极力赞叹出家,同时也详尽地宣讲了毁坏他人出家、对他人出家作违缘障碍而给自他造成的严重后果。望智者对照经文善加取舍。

经中阿难尊者请问世尊,若人出家得何功德,毁人出家得何罪报?佛告阿难:“汝若具满于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为国王,常受天人乐;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

又云:“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菩提分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亦常生盲;在三恶趣,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于百岁,常问是义,我于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于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是人当有解脱时。所以者何?皆由毁出家故。”

因为出家能见一切善法,能观诸佛清净法身,能观身心痛苦、无常、无我、不净,见三十七菩提分,趋涅槃城。而毁人出家则使人于善法中断掉一切希望,不能观诸法苦空、无常、无我,不见三十七菩提分,终不能见涅槃城。综上所述可得结论,这样毁人智慧眼目,影响延及生生世世,自然果报惨厉,受苦无期。

《经观庄严论》中弥勒菩萨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云:“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为第一。”

二、破戒过患与持戒功德之差别

同是戒律,依之有些众生生在人天善趣、得到暂时解脱乃至究竟成佛,而有些众生却轮回六道,乃至于堕落三恶趣中长劫受苦。之所以有此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前者是持戒精严、护戒如眼,后者是染戒、犯戒、毁戒。佛在《比丘珍爱经》中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

《律本事》云:“破戒有十种过患,就是:被导师佛陀呵责;被诸天以盗贼等恶名呵责;被持梵净行的同参道友呵责;如理作意时遭到自己的呵责;理应受到护法呵责;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不能听闻未曾听过的法,曾经听过的法容易遗忘;产生不了地道证悟功德;在追悔莫及当中死去;死后随入恶趣。”破戒者时时处处都会遭到他人的指责讥嫌,被诸佛菩萨、声闻独觉、上座及同行道友遗弃,因破戒毁坏法器已生功德都会丧失,未生功德也全然不生,导师大阿罗汉及上座都悬记,必将堕入地狱。对于破根本戒者,佛陀一刹那也不开许他住在僧团中,必须立即离开。舍弃僧人形象还俗之后,以破戒恶业力,在世间生存是困难重重,不仅如此而且还要遭受世人的讥嫌呵责。万善的根本——戒,既已破坏,必然一无所成,无论如何都是痛苦随身。

时处末世,出家众如果不严持律仪、披甲精进修行,对于供养的施主而言仍不失为福田,但对出家者自身来说却只能沉沦恶道。《正法念处经》云:“末时出家众,放逸不持戒,信施升善趣,出家自堕落。”作为末世出家众,见此警句,当极力奋起,以正知正念慎护根门,令戒珠冰清。在此基础上如能广泛闻思、勤诵大乘经典、广培福报、发菩提心、弘扬佛法,就能够广利自他。

有人看到破戒的过患时,就想舍戒还俗,这真是愚痴至极!佛陀如此教诫,无非要我等增强正知正念,发起精进心,严持净戒。然而真正已破四根本戒者,依小乘律法无法还净,如此之人必须远离僧团。若真心不舍三宝,惭愧心极为猛厉者,则可由僧众为其作授羯磨,可不舍僧形,别住为僧众作事而作忏悔。

诚如圣天菩萨于《中观四百论》中所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菩萨在此指出,若身处逆境恶缘中,于不得已时,要善分轻重,宁可毁破戒律,千万不能损坏正见。末法时代的有些愚人,一旦破戒还俗,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干脆连因果、三宝都一概舍弃,这样一来,其相续中的正见又怎能不损坏呢?这样的人唯地狱是他的归宿。若不得已为恶缘所逼,或因烦恼炽盛,舍戒还俗而致使戒体损毁,这时如果正见不失,还会转生为龙王的眷属。《海龙王请问经》云:“若出家破戒之人,未失正见,则转为龙王眷属。”出家人是如此,在家居士也是一样。《贤愚经》中记载的一则公案足可说明:过去曾有两人一块儿受八关斋戒,一个人被老婆逼迫破了非时食的戒,另一个人圆满持戒。后世破戒者转生为龙王,持戒者成为一个大国王。后在龙王的逼迫下,国王在法灭尽时多方寻觅得到受八关斋戒的羯磨文,国王和龙王又一次同受八关斋戒。在释迦世尊出世时,这两个人都成为天人,在佛前闻法同得道果。

相比根本戒,破支分戒的罪业较轻,因而许多人忽视支分戒,以为纵然破了也只是个小罪,容易忏悔还净。更有邪见愚痴人,自不能根本、支分全持,宣言只持根本戒就可以了,何用持此支分小戒?以如此轻忽的心违犯支分戒,又无惭愧心,其过患将是无穷无尽的。律藏中比喻根本戒如院中芒果,支分戒如栅篱,为了守护芒果需要设立藩篱,栅篱若破芒果难保,必为匪盗或牲畜所侵损。因此欲护芒果,须极力守护栅篱,想守护根本戒也必须严持支分戒。譬如多服剧毒是必死无疑,少服剧毒也是必死无疑。真正的持戒者,纵然违犯小罪,也会生起大的恐怖,尅责忏悔。如《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量尘,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比丘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惟时,惊怖违犯。”

破戒的可怕后果自不待言,即使轻视学处、失坏威仪、不敬法衣,也会堕入恶趣之中。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与《大宝积经》中均有宣说,在《佛说因缘僧护经》中则详述因果报应的事实,有志于护持戒律者可详阅。如果是有罪的人,此经可作为忏悔的一面明镜,如果是无罪的人也可以此加勉,树立正念。

迦叶佛时,一位比丘前往应供,树枝挂其法衣,轻视堕罪,以嗔心折断树枝,死后转生为龙王,有大翳钵树,树根深扎于此龙头上,风动树摇,血脓流注,备受诸苦。变化成转轮王亲见释迦世尊时,被佛严厉呵责,终不授记它将何时解脱龙身,令它待弥勒佛出世后再去请示。此公案听来令人触目惊心,之所以受如此漫长的痛苦,正是因为它往昔轻毁如来学处。如《毗奈耶经》云:“若于大悲大师教,起轻毁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菴末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翳钵龙堕旁生。”《宝蕴经》云:“若出家之人,轻视学处,不敬法衣,蓄发留须,涂敷脂粉等,命终之后堕入孤独地狱,彼虽入地狱仍不失僧形,于三衣及钵垫等中烈火炽燃,烧身受苦。”

由此可见,虽处末法时代,诸多微细律仪难以守持,纵然不得已也应当看有无开缘,如果没有开缘而毁犯,应发恐怖心、惭愧心如法如律地出罪忏悔。若无法出罪还净,也应以各种忏愿仪轨,至诚忏悔。切勿忽略不管、无耻轻视。

有人自恃精通教法,广闻博学,认为纵然破戒也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不会堕入恶趣。这只不过是贡高我慢、自欺欺人而已。因果分毫不爽,在罪业面前,无论是智慧超群、博通经论的大法师,还是普通学人,都无法获得赦免,若不励力忏悔,则无法转生善趣,只能沉沦恶道。《三摩地王经》云:“虽通一切法,恃闻不持戒,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百业经》中也记载三藏法师堕入恶趣的事例。

既已出家,就应以真心、直心、无谄曲心孜孜务道,切勿流于表面形式。如果仅仅装点门面、摆弄样子,究其心对佛法、戒律无丝毫信心可言,这样的人不管如何善巧伪装掩饰,不过一时遮人耳目,终究只是自欺而已,骗不过自心,也瞒不了因果。《赞戒论》云:“若无净戒守护自相续,外表装作广行闻思修,无利漂泊轮回恶趣处,具贪愚者满业受痛苦。”

又有人认为,密宗的见解极为高深,即便破了戒也没有太大的过患,仍然可以获得成就。事实上,如果破了戒,纵然修持密乘也无法得到上中下任何一种成就。在密宗的《文殊根本续》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痴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三乘法中上乘是建立在下乘的基础之上的,破下乘戒对上乘的成就肯定会构成障碍。

还有人认为:犯戒可以忏悔还净,因此不必时时善加防护、拘束自己,如此便随放逸心所转,佛说这种做法如同吞食毒药。

《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忏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云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又云:“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持戒如饮甘露、醍醐,破戒犯戒如服毒药,因此欲离苦得乐者,当善加取舍。

破戒与轻视学处的人,享用信施,有无穷的过患。戒行清净者,纵然受用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也不会有丝毫障碍,供养他的施主也会因此获得无量福报。破戒者就像破瓶烂器,如果仍然享用信施,后世过患极大,佛为了破戒者后世少受痛苦,严厉遮止破戒者享用信施。

《毗奈耶经》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

《宝积经》云:“宁以烧热铁鍱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宁吞热铁,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

《宝蕴经》云:“佛说破戒受信施过患已,五百戒不净比丘共言,不能享信施,言讫归俗。余比丘呵责彼等,佛告诸比丘,勿责彼等。具追悔心,住于在家,彼等即为信受业果。彼五百比丘死后升兜率天,当来弥勒成佛转法轮时,为首批眷属。”又云:“复有二百五十比丘,闻佛所言,流泪悲泣而言:‘吾等乃至未得圣位间,宁死而不受用信施。’佛言:‘诸大士,善哉,善哉。’”

《弥勒狮吼经》云:“弥勒言:‘若用信施,极难消受。’闻如是语故,五百比丘怖畏归俗住家。文殊见此已,赞言:‘善哉,善哉。不喜受用信施,当生如是惭愧及追悔。宁于一日之中,多次舍戒,而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信施。’”

《宝积经》云:“宁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

《制罚犯戒经》云:“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

《优波离请问经》云:“犹如狮子具戒者,于彼犹如狐狸破戒之人,乃至与一齿木作承侍者,或共住而眠,若明相未出,当于九十万年堕地狱中,若明相既出一千四百四十万年堕地狱中。”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论》中宣说了持戒的十种功德:

①“尸罗清净增上力故,获得无悔,渐次乃至能得涅槃。”

②“於临终时起如是念,我已善作身语意行。非我恶作身语意行。乃至广说。若有其趣作福业者作善业者作能救济诸怖畏者之所应往。我於斯趣必定当往。如是获得能往善趣。第二无悔由无悔恨所有士夫补特伽罗。名贤善死贤善夭逝贤善过往。”

③“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

④“寝安觉安远离一切身心热恼。”

⑤“若寝若觉诸天保护”

⑥“於他凶暴不虑其恶,无诸怖畏心离惊恐。”

⑦“诸憙杀者怨雠恶友虽得其隙,亦常保护。”

⑧“一切魍魉药叉宅神非人之类,虽得其便虽得其隙,而常保护。”

⑨“法无艰难从他获得种种利养。”

⑩“一切所愿皆得称遂。”诸位智者,当受戒持戒,勇猛修学。

《比丘珍爱经》云:“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终将获佛果。”

《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木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众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摄波罗蜜多论》云:“当知凡世出世间一切圆满,悉由戒律而生。何以故?圆满戒律乃一切之生处也。犹如大地,乃为药草花卉林木之所依,如是戒律乃一切圆满之所依处。”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总之,与破戒的过患无量无边相反,持戒的功德无穷无尽。如此引用佛经祖语的目的无非是要令在家、出家行人明辨取舍,对破戒生起厌离怖畏心,对持戒生起欢喜敬信心。

《三摩地王经》云:“如人数观察,由住彼分别,能令心于彼,如是如是住。”如果我们经常观察、作意、思维,正念就会相续生起并且逐渐稳固。

在此顺便抉择末法时代戒行清净的标准。《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复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净信心皈依我法,或趣声闻乘,或趣独觉乘,或趣大乘,于我法中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于诸学处深心敬重,于四根本性罪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如是之人,常为一切非人等随逐拥卫,名不虚受人天供养,于三乘中随所欣乐,速能趣入成办究竟。”

又云:“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于我所说别解脱教所制四种根本重罪清净无犯,我是彼师,彼是弟子。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得成满,此人善住尸罗蕴故,名为善住一切善法。”

印度调伏天论师所作《毗奈耶经释》以及雪域妙慧大师《戒律根本颂·日光疏》等权威论著中都明确指出末法时代戒律清净的标准是以不犯四根本重罪为界限,并对其余自性罪等谨慎防护,极力守持。若犯四根本罪之一则为戒律不清净,若四根本罪未破则名清净居士、沙弥、比丘尼、比丘。

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律。《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纵然是居家修密的瑜伽士,除了现出家相及作羯磨等少分遮罪的学处之外,其余都必须依毗奈耶中所宣说行持,更何况出家修行人,岂能不依成就根本的别解脱戒?《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

如果如法如律地守持戒律,一切资具受用都不会缺乏,并且轻而易举就可获得。《大悲白莲华经》中说:“在我的教法里,只要能够受持四指袈裟,若不能如愿得到饮食,则我欺诳佛陀,誓不成佛。”又说:“假使一切在家的士夫们仅在拇指上耕田,我的出家弟子们也不会被生活所困。”《治罚犯戒经》中也说:“舍利弗,我的圣教不会因过失而斗争,我的弟子们不会为衣食而辛苦。因此,舍利弗,大家尽可精进地修持佛地功德,勿须贪求世间财利。”即使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为衣食生活所迫,也应该深心忍耐,以大悲世尊及前辈高僧大德为榜样,安住在知足少欲的无贪心境中。如浮云般的财物,终究非是坚固之物,而且贪心永无止境,因此衣食受用只要饱腹暖身即可,永无变易的无上菩提果尚未得到,明天死还是后天死,都没有把握,因此应当速求菩提。卡热巴格西说:“虽然不事稼穑,也未积累资具,修行人冻死或饿死的,以前曾见过听过吗?以后也永远不会看见听到的。”

三、劝诫大众应当出家守持净戒

如是对居家的诸多过患再三详细地思维,对出家持戒的无量功德利益反复地观察,自然而然心中会作出一个非常明确而理智的选择,那就是追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的足迹舍家出家,受戒修持清净梵行。

不论是二乘的暂时解脱,还是大乘的佛果,修行的所依身均以出家身最为殊胜,尤其出家比丘身最为殊胜。因此欲求三乘解脱的人,尚未出家的,应当发愿今生后世常得出家修习净戒,已出家的僧人,应当以欢喜心时常知足少欲,护持净戒,精进修持一切善法。

在家居士应依经典发愿出家,常常想:我哪天才能摆脱苦难渊薮家的羁绊,住阿兰若,身上披着如来解脱云衣,闻思三藏教法,寂静禅思法理,解脱烦恼束缚?何时才能执持钵盂锡杖,以大仙的威仪,列聚落乞食,清净活命?何时才能精娴教理,智慧深广,以讲辩著光扬正法,树立法幢,广澍法雨,拔济苦难众生出三界火宅?如《勇猛长者请问经》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持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应当如是欣慕出家比丘住近圆戒。

出家之后,应当发心受持清净戒律,而要想得到真实的别解脱戒体,必须以真实的出离心作为基础。修学大乘必须具足菩提心,以菩提心来摄持受戒。根索仁波切说:“应发愿生生世世都能忆念宿命,生何地都能忆念往昔感受三恶道为主的难忍痛苦,自然会发起出离心持清净戒律,出家人这样发愿极为重要。”应知受沙弥、比丘等戒时必须在求解脱的出离心的基础上登坛羯磨才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以怖畏三恶趣的心纳受的戒体是怖畏戒,只为得到人天善趣的安乐果位,纳受的戒体是善愿戒。大乘修行人所受的沙弥、比丘等别解脱戒都属于菩萨戒中的禁恶行戒(摄律仪戒),因此,不但需要具足出离心,而且还要具足菩提心。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欲安立无边世,一切有情于净戒,为利世故修尸罗,说为尸罗到彼岸。非畏恶趣希王位,及愿善趣诸圆满,唯愿善护净尸罗,为利世间而护戒。”由此论可以明显看出,大小乘行人在受戒与护戒时的发心截然不同,大乘行人都是为了利益世间无边众生而守护戒律,而小乘行人仅仅是为自己求解脱才守护戒律。

别解脱戒本是出家菩萨律仪戒学处的一部分,并非是离开别解脱戒之外,另有菩萨三聚戒中的律仪戒,因此,受持菩萨戒必须修学别解脱戒。然而有人不知菩萨戒的关要,错误地执著舍弃声闻别解脱开遮等戒之外,另有菩萨的学处。律仪戒是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的根本与依处。《瑜伽师地论·摄抉择菩萨地》云:“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

律仪戒主要是断除自性罪,自性罪可以含摄在十种不善业之中,因此须善加守护身口意三门,纵然生起烦恼也要克治,切勿令其现行而造罪业。《摄波罗蜜多论》云:“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

受戒之后,应当努力消除破戒违缘,持戒才能清净。通常有四种因缘使行人违犯堕罪,即无知、放逸、多惑及不敬。无知犯戒,就是对经律条文中的开遮持犯一无所知,由此犯堕罪,自以为没有违犯,因此受戒前后必须长时间内研究戒律学处,使学处铭刻心间,如此可消除无知犯戒的违缘。放逸犯戒,虽知持犯界限,但由于没有正念违犯戒律,这就要平时数数串习持戒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将持戒的正知正念在心中稳固地竖立起来,就可消除因放逸而犯戒。多惑犯戒,由贪嗔痴等烦恼炽盛而致犯戒,这就需要平时多发持戒的善愿,并诚心祈祷上师三宝加被、摄持,并且在世俗方面修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对治嗔心的慈悲观以及对治痴心的因缘观,在胜义方面修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法。不敬犯戒,是虽知持戒功德,犯戒过患,但是对学处、涅槃、三宝的信心极为低劣,由轻慢不敬恣意犯戒。此类人应多阅览讲述因果和三宝功德的经论,并且以猛厉追悔心忏悔宿障,才可渐次消除。

今天,我们处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内的自心烦恼涌沸,外的环境恶缘重重,守护戒律极为困难。但是又能值此胜缘,得以出家受戒,是大悲世尊因地以无尽悲愍摄取我等入于世尊愿海之中的结果,也是我等往昔所积善根成熟的果报,能有今日的因缘极为不易,因此要格外珍惜,需要在持戒的基础上精进闻思修行。正因为现在持戒的障碍违缘大,所以,现在持戒修行的功德,要远远胜过在正法时代及清净刹土中修行百千万倍。因此我们也该随喜自己,勉励自己在浊世中迎难而上、奋发修持。否则,身虽出家,心未调伏,依然贪恋世间,看不破名闻利养,妄想分别相续不断,内心纷乱不静,罪业无法净除,学法极为艰难,这样不能在佛法之中得到真实利益,岂不白白辜负出家受戒一场?如果我们出家,在修福、坐禅、诵经或闻思修等任何方面都一无所成,享受信施就如同欠人债务,来生是要转为奴仆或牛马等加倍偿还的。如果我们破戒,根本就无权享用常住的僧物及信施,经中说乃至伽蓝地一步都不容踏进,乃至一针一线都不许使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云:“说无学为主,学人如父财,勤定读诵人,随许诚无过。自余懈怠类,名为负债财,破戒者全遮,受用住处等。”所以我们除修行一途之外别无选择。

作为凡夫人因为相续充满烦恼业障,在修行过程中常常感到很难与法相应,处处都被违缘障碍困扰,身心非常苦闷烦恼,但是切莫因此而打退堂鼓。当知无始积习深重,烦恼仇敌非以一战而能制胜,须经一番寒彻骨,所以要坚忍不惰,再再提持正念,励力串修佛法,久而久之,就可使佛法生处转熟,世法熟处转生,正念胜过妄念,从此方能入于佛法,蓦直而去。不能与法相应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不依次第躐等而修。对一般人来说,修学佛法必须依循严格的次第循序渐进,最初应从闻法而生起闻慧,以此可初步地了知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功德,从而生起出离心,并由闻能了知烦恼障碍的对治诸道品法。

《法集经》云:“多闻善能行,修善无烦恼,所行业障消,沙门获妙果。多闻如宝镜,照法尽无余,自照兼照他,二俱生喜悦。多闻如璎珞,自身先严饰,有情生喜悦,爱乐无穷尽。”仅仅广闻还不足够,必须在闻后反复深入细致地思考,把佛法融入自心。如果闻法不反观自心、调伏相续,纵然博学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仅是徒然增长广大知见而已,与修行有何关系?甚至由此引生贡高我慢、轻法慢人,如是多闻反成恶趣之因。诸如提婆达多之流,虽通达三藏却毁佛破僧,妄称大师,结果堕入无间地狱。因此,佛法之中,不论是世俗因果法还是胜义空性法,都必须深思、精研义理,细细品味,一旦思的智慧生起,见地稳固,此后依此思慧修行就可以稳速成就。因此根索仁波切说:“若出家人能广闻博思并付诸实修,那是非常殊胜圆满的。”

最后祝愿一切佛弟子都能受持清净戒律,共趣三乘解脱果位。

善说成就真实戒,如是所获诸福德,

愿众皆入寂静道,获得如来智智果。

我等浊世众僧人,无知不敬放逸惑,

所造众罪皆当尽,当来安住梵净行。

难遇圣教今已入,如大仙行具戒体,

减损八法闻思修,坚竖解脱胜法幢。

生生世世过患本,当知蛇窟火坑家,

入于解脱清凉室,应得披戴法衣身。

已得出家持三戒,于诸学处黑白业,

深刻了知敬信受,如法无误作取舍。

初时受戒后舍弃,枯井画灯芭蕉然,

愿置舍戒破戒人,住于清净戒地中。

持教大德久住世,僧众心合威仪同,

多闻具戒遍大地,一切时空吉祥盛。

《法音》注释是应一些佛学团体的诚挚劝请,造一律学教材依之修学,本人亦愿籍此因缘报佛恩千万分之一,故尔发起著书缘起。

此《成就真实戒经》由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多次恩赐传承及教授,在《法音》一书的成文中,主要参考法王前世——格鲁派持戒上首大成就者根索仁波切的注释,并辅以佛经论典撰著而成。影像比丘释迦戒贤(益西彭措)造于有上万持戒清净的僧众,以闻思修光扬显密教法的虹光静地色达圣喇荣五明佛学院。二零零二年神变月,吉祥圆满!

二零零九年九月初十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