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

一、总说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习,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证得无上佛果时,所宣述的第一转法轮中,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佛陀涅槃虽就像夕阳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犹如东升月亮的皎洁光辉。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谆谆告诫,后世弟子应“以戒为师”,又曾再三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会护持清净的戒律。

在受了戒后,必须学习、明了戒律的学处,否则戒体的清净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天天增长过失,增加修行障碍,命终堕入到地狱中,就像一辆汽车已经开动,却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规则一样,必将处处碰壁,最终难免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弥拉日巴尊者曾说过:有人不懂戒律却说自己持戒清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说此类话的人只有徒受人们取笑而已。

犹如《现观庄严论》的众多注疏中说:若有商人要做一笔生意,他会首先观察做何种买卖,用何种方法才能盈利,同时也应清楚导致亏损的可能环节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必须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须知道戒律学处、持戒的广大利益、破戒的过患及防范破戒的方法。因此,就像对如意宝的利益和毒药的危害应广为宣传,能使人们对如意宝产生出欢喜、渴求之心,对毒药产生出戒慎恐惧之心一样,我们对持戒的胜利和破戒的过患也应广为宣传和学习。另外,初学者只看到一两个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过患的教证,无法在相续中产生出很大的震动,因此,本书引用了众多经续论典中的教证,来论述破根本戒的过患以及持净戒的利益。

(一)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1、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须有出离心,而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希有,因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欲界又包括三恶趣、人趣与欲界六天等,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厉,或因过于愚痴,都产生不了出离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而人类有苦有乐,故才有产生出离心、受戒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人类都能如此,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没人引导,故又被排除在外,其余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离心后,也需五根具足,并且未造五无间罪、非为黄门等才能有受戒的资格。由此可见,要学佛修行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层筛选之后的幸运儿,故应深深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古至今,宗喀巴大师弘扬戒律的影响是巨大而广泛的。他在《三主要道论》中解释需发出离心的理由时说:“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性,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没有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那就没有办法寂灭三有大海中乐果的欲求之心,众生正是由这种对世间的贪著,而被紧紧地束缚在轮回中,因此应当首先寻求出离。

大恩上师法王在《胜利道歌》中也述说了以出离心为基础受持净戒的胜利和破戒的过患:

一切胜生定圆乐,皆从依此而生故,

破戒恶趣漂无垠,勿令自迷应取舍。

大恩上师法王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还说:

贪著现世无法缘,享受欲乐增贪心,

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大意是,贪著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地增长他的贪心,人们多追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乐称誉越被追求越加远离,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对今生的世事犹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舍弃。梦中买卖本不存在,醒后哪个有理智的人还会去执著其盈亏呢?确实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权贵、财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制,反以为是时尚潮流,大多数人趋之若骛,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永无出期。但是我们修行人恰恰应反其道而行之,依照大恩上师法王等圣者的教诲,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再受持净戒,闻思修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涅槃圣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这种发心,不要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违的法,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已经真正地产生,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净等等,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而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丧失正知正见以及对佛法的信心,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极为重要,这是后世安乐之因,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如果不趁此机会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想方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等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已后悔莫及了。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因为了知了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无实,都是业障幻化所成,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莲师化身)曾说,世间八法如云,出离心如风,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就像狂风吹散云雾一般,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著和一切修行障碍。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内心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帝释天一样的安乐,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声誉最广、财富最多、最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弃了对这一切的贪求,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而且,从长远来看,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在福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这在第二部分中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生起希求心,这就像去拉萨,无论是徒步的乞丐还是乘坐飞机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萨这个目标一样,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这样学了几年佛,其实都在稀里糊涂中度过,自然就得不到收获,而怨天尤人,抱怨上师三宝不赐给加持。而在智者看来,则恰恰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这便是自己欺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世间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来,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点恶习,并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则终将因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菩萨们大清净、大光明的智慧境界。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虽然看了不少书,依止了许多上师后,但在其修证方面,甚至连些许胜利也没有生起,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而是因为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现在已明白了教理,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在诸佛菩萨眼中,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2、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产生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如果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的话,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如果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就自然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进而会对解脱生起猛厉的希求心。因通过前二个加行可以消除对现世的执著心,而后二个加行的修持则可消除对后世的执著心故。如是于生起了出离心后的修法,其功德才会很快显现,无明的种子以及习气都会很快清净,就好像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置,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否则,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之所以称为共同前行,是因为无论小乘、大乘显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为基础,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维、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才能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的顺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对修大圆满都同样有极大的帮助。也许有人疑惑,这么基础的修法怎么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都产生帮助呢?但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如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道果前行》、宁玛派的《龙钦心髓前行》等论典都有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3、出离心生起之量

那么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也就是说,如果对轮回中的各种圆满,内心刹那亦没有丝毫羡慕,日日夜夜唯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代众生的烦恼日益深重,贪欲在迅速增长,故大恩上师的《胜利道歌》在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

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

就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而对解脱则产生了很强的希求心。因为宗喀巴大师针对的是当时弟子的根机意乐,故要求较高,而大恩上师法王则针对的是现代一般众生的根机,故要求较低。

(二)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问:大乘弟子已了知众生与佛都无差别,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关于这一点疑问,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度众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萨渡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即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殊胜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无从生起;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首先须调伏自相续烦恼,随后才能安住于大圆满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时普渡众生,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总之,从小乘乃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

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槃大城及边缘。又说: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

此毁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

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即对愚痴的恶人来说,如何成就密咒?这些毁戒者如何能转生善趣?天道且不得,也无殊胜安乐,况于佛所说的密乘,又如何得成就呢?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如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不要说对出家密行者要求如此,乃至对在家密行者亦要求严格,如《妙臂请问经》中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如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法王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及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等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都不仅皆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还为了悲度众生在示现上,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特别是还严格要求后学亦必须如此遵行,如莲花生大师云:“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

修法者人人都必须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报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所谓上师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宣说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外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他自己的破戒罪业不净时,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但破戒是直接违背了上师的大悲事业之事,所以,纵然上师三宝的悲心再大,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三)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传授佛法的上师,无论他传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法,都需要护持清净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胜果位,更无法成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师。

戒律清净的比丘(尼)或沙弥(尼)才可给居士传戒,《律本事》中还云:传戒者必须为受戒者讲解戒律的学处,否则就像把利剑交给了疯子,疯子四处砍杀人命,徒增祸患一样。

对于大乘来说,守持戒律及通达戒律学处,而且有能力传授菩萨戒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显宗大乘的合格上师。在印度班智达旃陀罗阁弥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菩萨律仪二十颂)中云:

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之。

即弟子应在严谨持戒(具戒)、精通戒律仪轨(胜智)并有能力传戒(胜力)的具相上师前求受菩萨戒。

在无上金刚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论》中提出了金刚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几条是:具足三昧耶;通达灌顶等仪轨;通过修持上师的窍诀,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四)持戒清净的标准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说:

何为清净持戒者,佛经论典所宣说,

一切取舍守如眼,浊时虽然极难得,

小乘菩提金刚乘,各道成就之违缘,

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

其大义是,能做到如经论中所宣说的,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就如同守护自己眼睛一样的人,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难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续中远离了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堕罪,那么他就已是五浊恶世之末法时代中的持戒清净的人了。对此在第二部分中将引用教证说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础上,应尽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对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减少过失,对他人而言,如果一个人戒律清净,别人见了,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使他们种下善根,从而使佛法在世间上能长盛不衰。

(五)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现在已是末法时代,持戒的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当年世尊在世之时。当年的修道气氛浓郁,人的根机深厚,戒律清净,而现在修道气氛淡薄,破戒障缘大大增多,众生的根机也远不如从前,烦恼越来越炽盛,故持戒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现在如能尽力清净持戒,所获的功德也会远远超过从前正法时代。

《等持王经》云:

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

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

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

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

其义为,正法时代的人,在恒河沙数劫中,以种种上妙供品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时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条戒的胜利。

另《大乘无量寿经》也说,在娑婆世界之五浊恶世中精进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净戒,比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们也不要因为处于末法时代而自怨自艾,而应多思维末法时代持净戒的利益,断除疑惑而努力持戒。若在这种恶劣情况下产生厌离心、出离心,而精进持戒修学,其修持的进展速度也会很快。

(六)戒律与修行

有些人对证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时间里能证到大圆满的境界,但对戒律这些基础法要却不感兴趣,或者认为在证悟后再来守持清净戒律也不迟,这种观念显然颠倒了因果。大恩上师法王在他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强调了修法的前后次第,指出欲想证悟大圆满,必须先有清净的三昧耶,欲想获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须先有清净的菩萨戒,同样欲想得到小乘罗汉果,必须先有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这三者又是以后后为因,前前为果。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修成,这就像一位司机,无论他的技术多么娴熟,他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安全,如果他违规驾驶,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尽弃。

在末法时代,修行人毫无疑问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内外密违缘和障碍,那我们应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呢?佛在《般若波罗密多摄颂》中就曾说:在外境上我们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信心,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虔诚地皈依祈祷上师三宝,从内心而言,应坚固自己的誓愿,并生起智慧。只要具足这四种条件,无论是内、外、密违缘,都会自然消退,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曾在教言中这样强调过。在末法时代,只要具足以上四点,修法上的违缘就像天空中的乌云,被强风卷去了一样,此修行人可圆满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对轮回中的众生也永远不生烦恼,不会舍弃。

《般若十万颂》和《现观庄严论》中都指出,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善知识,一种是内在的善知识。外在善知识即是三宝和三宝的总集——金刚上师,祈祷三宝和修上师瑜伽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内在的善知识是以坚定的信心极快生起的证悟智慧,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这两者的双运。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会流转轮回,也不会产生违缘,若有悲心,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这四种法要是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持,其余的闻思修都是为增上这四个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这四法,就像一个人有了双眼和手足一样便利,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城,进而利益天下众生。

我们是否是真正的三宝弟子,应从内心观察决定,若内心中未曾真正皈依三宝,则不是三宝弟子,不是内道的修行人,那就当然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体。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的经论当然值得赞叹,但祈祷三宝与上师瑜伽的修法则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凡夫直到圣者菩萨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两个法门,尤其是末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要修上师瑜伽,上师为三宝总集,易获加持,与三宝相应,在内心产生出悲心与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问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样?其实,我们修行的程度之高下,只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内心),贪嗔痴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较有没有明显减少,对上师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对众生有没有悲心、菩提心,有没有经常说别人或金刚道友的过失,对治烦恼的力量是增强还是减弱了等等,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如全是违品出现,那无论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师,得到了多高的灌顶、传承,修了多殊胜的本尊法,都不能掩盖自己修法的低劣。我们无论采取何种修法,都是以调伏烦恼为中心,若烦恼反而增上炽燃,又怎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断提高呢?

有人惊奇于人在天空飞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无碍等的神迹,但要在水中畅游,鱼类也能做得到,小鸟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飞翔。而在圣者眼中,能在末法时代受持净戒才是非常希有的,这才是末法时代最大的神变。真正的神变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于调伏内心无始时来的烦恼,获得自在。

“闭关”一词对大家很有吸引力,但应知道,在闭关前,对自己所受的戒律的学处必须了知,正知、正念必须具足,这样才不致在闭关过程中产生魔障与违缘。佛陀未开许修法伊始就可以去闭关,尤其制戒时未开许尼众可以独自在一个地方修行,因为这样肯定会遇到违缘,且易给他人造成障碍,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脱的女修行人,应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并在上师前猛厉祈祷,以勇猛厌离心思维轮回过患,生起强烈之出离心。

末法时代最容易使众生脱离生死的即是大圆满法门和净土法门,但应认清并一再强调的是,对于广大的中下根人来说,修持这两个法门仍必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为基础,并且不能对其余的法门产生排拒心理,甚至诽谤,若已造下这在显宗中最为严重的谤法罪业,必须精进忏悔,否则往生与成就都将与其无缘。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认为是抵触、相违的人应冷静、深刻地反思自己对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或者带有明显的感情偏执。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以他出世的圣者智慧,确定了弟子们以清净戒律为基础,今生精进修持大圆满法门,同时结合净土往生法门,在临终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依靠上师和大圆满法的加持,辅以自己对上师和大圆满日益坚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获得希有难得的成就,不但来生在极乐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担如来家业,大弘佛法,也就类似于永明延寿禅师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并不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广泛的闻思智慧和内在修证的摄持而在一生中广弘佛法,圆寂后往生到西方净土,就已显示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功德。尤其,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有授记法王如意宝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时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并且经常让弟子们集体发愿往生,尤其在每年金秋,还专门主持举行“极乐大法会”,使学院以外千千万万的人亦能得沐于阿弥陀佛的清凉光辉。

二、守持净戒的胜利

(一)总说持戒的胜利

经藏侧重于定,律藏侧重于戒,论藏侧重于慧,但律藏与经藏、论藏相比,还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在汉文的经典中讲“以戒为师”,且于藏文经典中有更明显的说明:“经藏和论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还代表导师。”由此都可见律藏相比于经藏、论藏的重要性。因为经藏、论藏讲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则直接说明身口意三门的取舍标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违犯后获罪如何,这就像一位导师,在弟子身边直接指导、规范他的发心与行为。

《佛遗教经》中记载,佛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中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意即为别解脱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时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为师,佛法的光辉仍能照耀世间。总之,守持清净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诲。

佛曾经在《杂阿含经》中说过,佛法是否住世,关键就在于佛的弟子是否尊重、受持清净的戒律,在哪个地方有佛的四众弟子做羯磨,受持清净戒律,那个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会趋于衰灭。

佛在《涅槃经》中说:“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阶梯;犹如树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犹如入海取宝商队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又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涅槃经》是显宗中最了义的经典之一,从佛的这些开示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积累资粮方面还是忏悔业障方面等,都必须以持戒作为基础。

在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意即世上的万物,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等都依靠于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同样蕅益大师也云:“持戒如地,万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即从善根而言,持净戒所获的功德如大地上的万物一样无量无边;另一方面则从遣除违缘魔障而言,有如坚固的城墙能抵抗外敌的入侵,若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们对佛法有如是的评价:佛法的基础为戒律,佛法的精华为般若波罗蜜多,佛法的极密精华是密宗大幻化网。此也说明佛法的基础为戒律。

以前藏地有的学法人去印度学梵文,以期翻译佛典的时候,许多智者都祈请他们多翻译戒律,因为这些智者在实际修持、领众的经验中,感觉到了戒律的重要。

清净持戒的人也会感得梵天与帝释的护持,因为经书中说梵天、帝释特别喜好忏悔罪业、积累善根、守持净戒的三宝弟子。汉地古书中的“天有好生之德”的话同样也表达了上天喜欢积德行善的人这个意思。

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在天人战胜阿修罗之时,天鼓就会自动发出声音,声音中宣说佛法中的四法印,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们前世共同守持清净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脱,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见,欲望得生善趣,需要守持净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的,这样,无论为得到世间的善趣功德,还是为得到出世的解脱功德,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前导。并且佛在《十地经》中、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都阐明了这个概念。《入中论》中说: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异生”是凡夫,“佛语生”是声闻,“自证菩提”是独觉,“佛子”是大乘菩萨,“增上生”是善趣,“决定胜”是解脱,这一切的功德都来源于守持清净的戒律。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1987年在朝拜圣地五台山,现见了文殊菩萨后,从智慧海中现出的《忠言心之明点》,也提到了受持清净戒律的教诲:

犹欲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

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

就是说,如不受持净戒,而想得到圆满的世间安乐和出世的解脱,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我们应恒时以正知正念,谨慎地调伏自己的相续,受持净戒。

清净持戒的人,因为抛弃了对五欲的贪求,不再与世人相争,因此时刻处在最安乐、自然的状态中,此时在世人的眼里,他已是非常高尚、可敬的人了。人们接触、了解他之后,对他的崇敬之心会油然生起,自然想去亲近他。因此,以他德业的感召,人们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他的弘法利生事业自然就兴盛起来。曾经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师请教获得大福报与自在的大事业的方法,宗喀巴大师告诉他的窍诀就是“从清净持戒做起”。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萨埵(静命菩萨)、宗喀巴大师等正是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伟事业,现在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也同样是基于清净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根据不同众生的界根意乐等等原因,密宗和显宗在不同时代的弘扬情况(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续典中授记,随着(显宗)末法时代的黑暗越来越重,无上大圆满的光明反而越来越增上。而显宗的经典是以佛弟子对戒律是否恭敬、重视,来确定佛法是否住世。

如果佛弟子不清净持戒,那么高僧大德也会不再住世而圆寂。如世亲菩萨,有一次他来到尼泊尔大塔旁边时,见到一个出家僧人在种地,没有如理守持清净戒律,就知道末法时代已真正到来了,清净戒律的修行人也没有了,当下便圆寂了。故学院里从大恩上师法王到大管家,到讲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强调戒律,我们对此也要认真、精进地学习,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各位金刚道友一定要持戒清净,团结和合,依教奉行,那么我们的金刚上师不用祈请和遣除违缘也会长久住世,常转深广法轮。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学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脱,消除自己和众生的一切烦恼,而烦恼的来源为无明业障,它们之间又互为因果。欲消除业障,最殊胜最究竟的对治方法是出世的胜观智慧,胜观智慧主要依三摩地(定)产生,也可以说若无稳固的三摩地,就不会有真正的出世胜观智慧,而三摩地则必需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也就是依戒生定、依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则不会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产生出世胜观智慧之机会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树,戒律犹如大树之树根,胜观智慧犹如果实,若树无根又怎会结出果实呢?因此严格持戒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应再三思维、观察,取得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凡有所行事之前都会做认真的观察,对于学佛这样的终生大事,更应作详细的伺察,如理如法地确定修学的步骤和方向。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凡想常住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团结和合;2、戒律清净;3、精进闻思修行。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在学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团,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凡有打架、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则也将被开除。因为僧众不和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再精进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就会迅速生起。这也是大恩上师法王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福报浅薄,故无法供养上师三宝。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供养上师三宝,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且是最了义的供养,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如理如法地修持,忏罪积资。

(二)分说持戒的胜利

1、受持小乘戒的胜利

《比丘珍爱经》中云:“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戒律是解脱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个人对轮回、对世间八法还有贪恋与执著,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反之,对世间法产生了坚定不退的出离心,对解脱产生了向往之心而守持净戒,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而生起真正殊胜圆满的安乐,故说只有戒律才是最殊胜的安乐。

又云:

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

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

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

终将获佛果。

意即受持净戒的人将获得端严的色身,且一个常常安住于戒律中、对戒律学处生起不退信心的人,在短短一日中所积累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并且由此而终将得到无上佛果。

《声闻地论》中列出守持别解脱戒的十种利益:

1、“没有后悔,以此为前行,可逐渐得到解脱。”

2、“临终无后悔。”

因一生持戒修行,没有空耗暇满人生,以此善根将获得安乐,故无后悔,犹如病人远离病痛一般,安详地离开人世。

3、“十方名闻普扬。”

无论出家在家,只要真正持戒修法,则以其恬静的神态,不与世争的超脱与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自然获得众人的生信、恭敬,与十方天神、护法的赞颂。

4、“寤寐安乐。”

受持净戒,即使在梦中也不会造业,非常安乐,无恶梦。因其具足出离心,且得到了三宝的加持,有如得到无上如意宝一样。

5、“睡眠时得护法神护佑。”

人在睡觉时毫无自我保护的能力,以持净戒之力,可感得护法神的冥冥护佑。

6、“远离怖畏。”

在中有、后世不会有堕入恶趣的怖畏,眷属(弟子们)也很调顺,不会制造违缘。

7、“怨敌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

若受持净戒,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加之三宝护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转为恭敬、供养。

8、“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

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

9、“易得资生之具,众人恭敬。”

持戒之人,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并普获众人恭敬。

10、“一切善愿皆得满足。”

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愿,如出离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

守持戒律必须以深信因果和发起出离心为基础,因为世俗中因果不虚,一个不信因果、没有出离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的,也不可能去主动严谨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僧人、转轮圣王、上师、声闻、独觉、菩萨、佛都是从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从数量、比喻、因缘这三个方面观察,能得到暇满难得的人身实在不易,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净受持五戒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积累福报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应戒律的结果;转轮圣王的福报也是从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来的;一个合格的上师,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净戒,并且今生又首先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弟子的表率;声闻、独觉、菩萨、佛的无量功德自然也是从戒律中产生的。

《毗奈耶经》、《花鬘论》(汉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都赞叹了持戒的胜利。《花鬘论》中说:

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

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圆满获得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舍、慧),在相续中生起梵天一样的安乐,这时三摩地(定)和涅槃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获得。

2、受持大乘戒的胜利

(1)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础。阿底峡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从一开始发心乃至成佛间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显宗或密宗的人,应该观察一下自相续中有没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若无则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知道真正发菩提心远非仅做个好人、做些好事那么简单,但相似的菩提心却是很容易生起。还应观察一下自相续,是否通晓菩萨戒的学处?得到菩萨戒体应如何去行持?有多少学处?破此戒过患有多少?若连这些基础的常识还不了知,还自以为是菩萨,有了菩提心,或自以为有清净的菩萨戒体,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续中无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仅仅守持菩萨戒的学处是不够的,不完善的,故应在大乘善知识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阇黎和仪轨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缘力,发起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萨戒。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胜利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这在大乘显密经续中都有详细的宣说。佛在《华严经》中说,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进而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开示的教言中,对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一个非常贫穷的盲人无依无靠,过着很凄惨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谋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如意宝,因为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银财宝,因此后半辈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在此,穷人比喻无福报的凡夫,目盲表示无出世之胜观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净之业障和烦恼所构成之身体,如意宝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将此段经文归纳成了以下偈子: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们前世未广积善根,故今生业障深重,无胜观的智慧而无法证悟成就,还为五毒烦恼所役使,非常可怜,然而在偶然的机会中,依止上师三宝,自己的愿力信心和上师的大悲加持相结合,就产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对此,大家都应生起欢喜心。

关于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异同,将在第三部分中阐明。

(2)守持菩萨戒的胜利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说:“佛告海意,若菩萨虽处诸趣,无所妄希,善护戒行,能降五蕴魔;若无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忏悔,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只要如理如法地守护身、语、意三门,守持净戒,平时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定可以逐渐降伏四魔。

佛在《月灯三昧经》中说:“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如果我们能谨慎守护我们的三门,即身不造杀盗淫等恶业,语不造妄语等恶业,心中不生烦恼,对众生也有悲心,恭敬心,无论身处何处、何时,功德都会增长,犹如上弦月一般。这并不需要很高的见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圣者,只要持戒清净,严加守护三门作业,就可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入行论》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讲到,在发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之后,即使终日睡觉、懈怠,各种福德也会增长、成就,并且还以点金剂、珍宝、果树、勇士、劫末火等为喻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网经》中说: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大意为,只要众生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一定会得到究竟菩提,且他们在刚得到菩萨戒时,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觉的佛陀,只是有未圆满与圆满之区别,因已真正得到了与佛一样的戒体,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华严经》中说,守持了菩萨戒就像打开了佛法和财富的无尽宝藏,能够遣除贫穷、违缘,直至满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戒香经》中,佛对阿难尊者说:“世有众香,唯随风所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戒品”中说,守持菩萨戒,除了定获究竟的佛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五种殊胜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诸佛护念;第二、寿终之时住于大欢喜中,如守持清净菩萨戒者,临终时会产生大欢喜心,如一个囚犯即将被释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样,将脱离有漏不净肉身,解脱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第三、受戒以后,凡所生处常与诸大菩萨为道友,为善知识,这对我们遣除修法违缘,弘法利生有极大帮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无量功德,圆满持戒度,如发心利众,持清净菩萨戒,并广行六度万行,今生即可得到圣位,圆满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圆满持戒度;第五、在后世当中,常能成就自性净戒等。

3、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胜利

(1)释词

藏文中三昧耶是“达木策”,意为“圣、烧”。“圣”意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圣者们的加持、摄受,得到普贤如来的圣果;“烧”意为得到了灌顶,守持清净三昧耶戒后,所有的违缘、痛苦、魔障及相续中的业障,如同烈火烧柴草一样,都能烧尽。《金刚续》中说:“诸圣者观想降下加持,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后,并如理受持,则一切违品都将烧毁、净除。”

无论祈祷金刚上师、诵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没有超出三昧耶戒的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昧耶只是一个孤立的修法,正如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指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大圆满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范围之内。

(2)受持三昧耶的胜利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宣说了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是真实文殊师利在末法时代的幻化,从小就显现了无上大圆满的智慧,与其余的大成就者不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等,他们显现的都是首先经过很长时间的苦行,清净业障和积累资粮,然后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麦彭仁波切可谓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个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把所有密乘续部如《金刚续》、《三昧耶布局续》等,尤其是《大幻化网根本续》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说的三昧耶的胜利,归纳成了七个部分:

一、为普贤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诸胜利不寻自成。声闻因为还不是如来种姓,故只是如来加持手印所摄持,而不是如来手印所印持;菩萨已是如来手印所印持,但要在将来才能成佛,故还不是自成手印摄持;无上密宗中,一切诸法都安住于正觉之性,故是普贤王如来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无勤自成。

二、因受到诸世间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胜势力。梵天、帝释等对声闻、菩萨、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样,对持声闻戒、菩萨戒与密乘佛戒的人,他们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众、护法、空行都像听从佛的命令一样听从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三、诸佛菩萨把清净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为自己的儿子、兄弟一样,故能速得他们的加持。

四、因为安住于本来大平等、大清净无取舍的境界中,故一切行为如同佛陀。虽然没有生起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分别念,但已可任运度化无边的众生。其余二戒,因为分别随学于圣者阿罗汉与菩萨,故一切行为并未如同佛陀。

五、因为证悟了一切诸法都本来为普贤刹土,因此对轮回无有畏惧。就如梦中遭遇洪水,因为已经了知了这只是一个梦,故不会恐慌,并且知道只要觉醒后,就能消除这些迷乱的显现,因此只要尽力使自己醒来即可。

另外,修密行人在一切时中,都观想上师即是普贤如来,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普贤如来的清净行为。对上师及密法产生坚定不退的清净信心,对三昧耶戒非常恭敬,真正修行无上密法的人,不须几十年的苦修,即使天天睡觉,也可于极快的时间里成就如同普贤如来一样的果位,

六、一切了义与不了义的戒律,都归属于自性之中而转成清净。

在无上大圆满中,通达密法的瑜伽士明了一切万法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故一切了义和不了义的戒律,也都归属于觉性而转成清净。

七、失坏净戒后,能自行补戒恢复。声闻弟子着重身语之执戒,故坏戒后不能恢复,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样,破碎后不能复原;菩萨弟子着重心业的持戒,坏戒后依靠善知识能恢复,犹如金器在损坏之后,能工巧匠能修复得更为庄严;而密乘弟子因为观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故能自力恢复,如凹陷的金银器,不须工匠,自行即能修复。

凡如理清净守护三昧耶的利根修行人,必能圆满获得上述七种殊胜的功德。

佛在《大幻化网续》中云,真正的如意宝不在外境,而是众生相续中的殊胜福报,如具有殊胜的福报,在其前就会显现无数如意宝,反之若无福报,纵遇外境上的如意宝,所见的也如土石一样,毫无用处。

在密宗续部中,佛亲口宣说清净持戒的人会获得护法的护持。护法有尚未解脱的誓言护法(如75位吉祥怙主)和出世间智慧护法两大类,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并且主动为他行持息增怀诛的事业。

(3)三昧耶与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胜利的比较

密乘三昧耶戒一方面和大乘菩萨戒有相通之处,但另一方面,小乘和大乘显宗的戒律都没有三昧耶要求这么严格。举例而言,小乘别解脱戒相当于人的手足,菩萨戒相当于眼根,而密乘戒则相当于命根。对于密乘修行人而言,最为重要、最需要注意、一点点都不能失坏的就是密乘的三昧耶戒。九乘法中最殊胜的顶乘法无上大圆满密法,之所以今生即可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无上菩提果,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普贤如来、阿弥陀佛、药师佛一样的见解和修行,再加上它的三昧耶戒很细、很多,要求很严,从外内密、从发心和行为、从闻思过程中,及之后入定安住于甚深的本性当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无上大圆满密法的修行精要归纳起来就是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这是利根者今生要获得普贤王如来果位的真正的因及最根本的修法。

守三昧耶戒得到的不是暂时的善趣果报和安乐,只要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就可即生得到究竟的菩提果。守持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胜利非常大,而在无上密乘的三昧耶戒中小乘和大乘持戒的胜利都圆满具足了,我们即生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全靠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所以守持密乘三昧耶戒比守持小乘和大乘戒律的胜利更为广大,守持几千年小乘别解脱戒的胜利不如守持几百年大乘菩萨戒的胜利大,而守持几百年的大乘菩萨戒不如守持一年三昧耶的胜利大。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广释》中引用《金刚续》的教言说:守持清净三昧耶戒有成就普贤王如来无二果位,圆满获得所有持明者的加持等很多功德。《金刚续》中说今生能成就开悟的根本因都是全靠守护三昧耶戒,因此大家要注意保护、特别恭敬三昧耶戒。

(4)三昧耶与对上师的信心

在很多金刚上师对弟子的教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点被特别地强调:一、对金刚上师和密法没有邪见和疑惑,有清净的信心。二、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无垢光尊者所著的《实相宝藏论》以及《上师心滴》中都讲了受持清净三昧耶戒会得到如海一般的功德。因此说修持密法如果能具足对上师的信心,且三昧耶清净,那么上师的加持就会如雨一般降临,无论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就显宗来说,《毗奈耶经》等经论都说慧从定生,定从戒生,密宗要得到智慧,首先也要守持清净的三昧耶,但之后的修行重点并不在禅定上,而是生起对上师强烈的信心,安住于大圆满智慧中,以此方便能迅速得到上师的加持,圆满定力,从而获得胜观的智慧。在《庄严誓言》中也说:

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

获金刚持地。

其意也是说如果三昧耶戒清净且具足信心,仅六个月就会得到金刚持地。

无论是学旧密或是新密,关于三昧耶学处最重要的续典就是《大幻化网根本续》,《大幻化网根本续》有22品,其中第9品以及第19品中着重讲了三昧耶戒。在第9品中说:

不坏入精进,六个三十天。

即不失坏三昧耶并如理精进修持,即可在六月之内得到无上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因此如理如法得到真正金刚上师灌顶后,便得到了三昧耶戒,此时,今生得到普贤王如来果位的种子已深种于相续之中了。

又据《杰珍大圆满》,信心分上、中、下三种:上等信心者即是上根,中等信心者是中根,下等信心者是下根。上根的人,如果三昧耶清净且因具足真正的上等信心,修此法六月即可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

甚深妙道光明藏,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得到了上师的加持,产生信心后,听闻到无上大圆满的金刚句都可以断除轮回的种子和习气,而且信心具足的弟子今生在六个月当中就可以得到究竟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上师通过为我们灌顶,从而赐与三昧耶的方式来加持我们的相续,而有些人认为,受持三昧耶和获得灌顶不如单独获得一个窍诀好。但总的来说,普贤如来和大成就者们都讲,上师对众生最大的慈悲就是给众生灌顶,使其得到三昧耶戒,否则,想得普贤王如来之果位,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给我们灌顶的上师对我们的恩德比十方三世诸佛还大。所以我们在依止具德金刚上师时,经过仔细观察后,一定要如法依止,依教奉行。

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观察自己的三昧耶是否清净,是否失坏了根本戒或是支分戒。众生于无始轮回中,造业之多不可思议,相续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烦恼与恶念。如果想尽快地调伏自己的烦恼心,那只有修持密法,而且在这业障越来越深重的五浊恶世当中,只有大圆满的红日之光方可迅速遣除众生的愚痴黑暗,因此在末法时代中,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就一定要非常清净地受持三昧耶戒。

(三)出家的功德

1、出家的功德

出家是成办以暇满人身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的根本一环,故出家的功德不可限量。不必说生生世世,一生一世出家的功德,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亦不可思议,如《本缘经》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因此,释尊在《贤愚经》中赞叹出家的功德说:“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还广;出家能灭除魔的眷属,延续佛的家族(种姓),出生、增上善法,远离垢障,积累无上福报。”《宝积经》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胜利: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又因出家本身是一种无相的功德,如《贤愚经》第十五品中说:如有人用七宝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还不如出家功德大,因为外境上的七宝塔会被烦恼之人摧毁掉,但出家的功德却是他人无法摧毁的,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间都不会灭尽,故说内道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

2、显密均重视出家

或许有些误解密宗的人们认为,只有显宗才重视出家,而密宗则非如此。事实却不是这样,因密宗与显宗一样重视出家,并且视比丘身为最殊胜。如《金刚橛续》中云:“外现比丘内修生圆。”《时轮金刚本续》中云:“修密法以比丘身为胜。”《金刚橛续》、《时轮金刚》中皆同许:“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

佛在《时轮金刚续》中说:修法人总分两种,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在显宗大乘中即称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发菩提心,守持沙弥(尼)戒或比丘(尼)戒的就成为大乘出家菩萨,发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为在家菩萨,在密宗中作金刚上师及传法灌顶等种种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来做,在家学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担任上师,作传法等的事业。以上是佛在《时轮金刚续》上的总说,另外在《时轮金刚根本续》中,佛为香巴拉的国王进行时轮灌顶和传法时教示:“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为国王师。”

总之,显密皆重视出家,并且皆共同承许于出家身中,比丘最胜。

(四)出家与在家

1、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对持净戒、修正法来说,虽登地后并没有身份上的差别,但于凡夫位还是差别很大。此义不仅遍知佛陀指明过,就是寂天菩萨、无垢光尊者亦皆明示过。宗喀巴大师则在《广论》中,以出家能自在、无障碍、无过失的修法,与在家人为生活受大艰辛、造轮回业、有违正法上做过比较。籍此而让大家了知在家的过患、出家的功德后,皆能走发愿出家这条修行之路。这也是大师上悦诸佛菩萨、下愍广大众生的最妙善巧方便,因《普贤行愿品》、《入行论》等诸多经论中皆劝人们发愿出家故。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净居士戒,不如僧人守护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这就像小孩的力量无法与青壮年的力量相比一样。从学法的层次而言,前面已提及无论显密,都说了地位最高为比丘,其次为沙弥,最下为居士。而且佛经中还明确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所以,最好消除认为作一个居士比较方便,可以随意而行,而出家则因戒律较多而倍感拘束的错误观点。有的甚至还因此发愿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别解脱戒的一种,与出家戒一样,都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真正得到戒体。因此,若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爱著不舍时,那连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么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呢?

况且在末法时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的形象来弘法,则很容易遭到诽谤。无垢光尊者曾说,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个僧人还俗娶妻生子,都会对弘法利生产生很大障碍,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有人以为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众生则不会有很多有缘弟子,故还不如在家。如果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自然不拘于现出家和在家相,而且还会以傍生、饿鬼、魔等形象来度生,但如果连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还未调伏,还说自己的修证很高,已得诸佛摄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众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从居士的学处及戒的作用上观察,居士更应比出家人珍爱自己的戒体,因戒律是成办世与出世间一切义利的根本。(此要义于很多经论中多做过阐述,此不赘引。)而居家信士所受的别解脱戒的戒条,除了五戒,乃至八关斋戒外再无所有,不同于出家人是在此基础上又受十戒、具戒等。因此,对于居士们唯一依赖成办再趣人天乃至出生死的戒体来说,当然亦应该贵如生命来守护的。纵然居士戒犯后还允许重受,但重受的条件必须通过理忏的无生忏悔,达到见相好才可以。这是何等不易做到之事!因此,不具出家因缘,又想依戒德来造善法的居家信士,则必须用宁舍身命,亦不毁失净戒的勇气来护持自己的戒体。更何况越是上上乘的法,则越是对在家人制的较严,特别是从根治三毒上来讲,亦几乎与出家人的戒条没有多少的区分了。所以,做为一位居家修解脱法者,欲速获得解脱等功德,则必须净护相续中唯一具有的戒体。否则,将无法真实成办所获暇满身的大义利。

从断证方面而言,要获得小乘罗汉果,必须先具有比丘(尼)的戒体,因为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恶业,而沙弥(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恶业。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则其见解已与外道拨无因果的见解相同了。

如果发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来越少,则佛法中的诵戒、羯磨等法事可能无法相继,佛法就会中断,如果许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业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则末法时代的颠倒衰败特征便呈现了。如果出家有过患,则首先释迦牟尼佛该有过患了。

由于出家已入了三宝的尊贵家族,故其种姓极为高贵,不仅受人天供养,亦受智者们的尊敬,如昔日阿底峡尊者、萨迦法王根嘎酿波,尤其仲敦巴尊者只要见到出家僧人,无论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还曾说过: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备的许多殊胜功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亦应无论听到还是见到出家僧人,都要恭敬。在此并非说出家在家一个好、一个不好,只是想劝勉大家,如有决心出家的话,还是出家的功德较大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谚云:“数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再说人身难得,能以此难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无垢光尊者讲过,无始劫以来,我们不知已做过多少次帝释了,而作个出家僧人,却只有今生这一次。因此若想积累更殊胜的功德,最好还是出家,否则有些人学佛一生,到老时还是一个在家人,修行也没有进步,如此岂不是非常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莲花生大士也在我们凡夫面前示现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莲师一样的神变幻化,大多数众生仍是因为业力所牵而无法出家。

也有人担心出家后的生活会变得拮据,而不敢发心出家,其实这无异于杞人忧天,因为佛在经典中曾亲口讲过:“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亦即在末法灾难深重时,只要是精进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无比广大的福德力令弟子们衣食无缺,即使世人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种,佛陀也会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们不会为饥渴等痛苦所困。经中又说:“贫者得出家,获供脱贫穷。”

又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实际上这也不该成为出家的真障缘,因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等,结一个可忏悔的轻罪。

一般来说,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佛在《贤愚经》中说,若有人想发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使其出家不成功,这恶业极为严重,就像一个人掉进了黑暗一样,他会堕落到漆黑一团的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就像百川汇归大海,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的人身上;就像劫末火烧毁须弥山,一点也不剩下一样,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佛经中还提出,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由此可见,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将获得很大的功德。真正发出离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增上自在安乐。

2、八关斋戒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广度无边有情,因而巧设了种种方便,如从戒法而言,释尊就为我们设立出家和在家两种戒法。僧众要在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三十)两日诵戒,内容包括念诵别解脱戒的经典等,称为“布萨”,此为梵语,华译净住。具二义:①不失义,闻持不犯,体常存故。②依止义,禁止三业安住戒中。其目的就是让出家僧众通过这种方式,对照各自于半月来三门的所行,以忏悔非法,而增上善业。

为了使在家人也能体验出家僧人的清净生活,为日后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与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萨一样能及时忏罪增善,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条件,相应地为在家人设立与“沙弥十戒”非常相近的“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可以择日受持,时间一般来讲是一日一夜,而不是尽形寿(终身)。其方式非常灵活,因此十分适合在家人的条件、根机,且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经》中曾云:只要受持一次八关斋戒,就不会转生于刀兵劫以及饥荒劫等苦难劫中。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真实语者,所说必定真实不虚。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已处在刀兵劫、饥荒劫中,恐怕连一分钟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说如果能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让一个经常做恶业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关斋戒,都可以让他获得极大的利益。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大部分人已造下诸多罪业,虽然我们不能像高僧大德一样,给他们灌顶,令之立即开悟,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受持八关斋戒。

《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离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又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普达王经》云:“先王在世时,有持善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护净经》云:“一日持戒斋,得六十万世余粮。”

佛在经中曾说:如果救100个即将被恶人挖掉眼睛的人,其功德自然很大,但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的功德比此更大。又说:以医术令100位盲人重见光明的功德也很大,但也不如受持八关斋戒一天的功德。受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已如此广大,更不用说一生受持别解脱戒的功德了。由此可知,我们能够受持清净的戒律,实在比得到一个如意宝还要殊胜。

如果受了别解脱戒中的居士戒后,造了一些轻微的支分罪,则可以通过受持八关斋戒,立即得以清净。这种得令相续清净的功德,与出家僧众的布萨(诵戒)相同。

小乘诸戒中最容易受持的八关斋戒,只要守持一日一夜也具有无量之功德。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曾在光明定中亲见宗喀巴大师时,宗大师为大恩上师传了《三主要道论》,并且亲切教诲:“我今在至尊弥勒菩萨座下名为文殊藏,如今你的弟子中若有人背诵我的《三主要道论》法要,受持八关斋戒,以法性力的加持,暂时一定可以转生到兜率天享受法乐,将来我成佛为狮子吼如来时,成为我的首座眷属。”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以后,能守持一次清净的八关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弥勒净土。故出家僧人给在家初机业障深重之人传授八关斋戒,能使他们消除业障,增长善业,是非常有益的,还可以使他们逐渐往生净土。

对于在家居士,我们可以首先让他们守持一次八关斋戒,然后逐渐让他从守居士一戒做起,在具足条件时,进而让他出家守持沙弥戒,最后当他对比丘戒的学处有了系统的了解后,可以授予比丘戒,使他成为佛法的主人,这样次第的引导,可以使一个凡夫慢慢地走向解脱的庄严大道。

3、出家前应慎重观察

居士持守在家戒,在出离心真正生起并逐渐增上以后,应赶快出家,守持出家戒律。但在出家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出家的功德以及出家以后的注意事项,尽量保证自己能如理持戒。佛在《未曾有因缘经》中,告诫对出家一事应谨慎时说:“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为,何以故?执持不勤,反为害故。”

《律本事》等经论中讲:如过去无修行,对三宝无太大信心的初学者,和从外道转入内道的人,应观察四个月,才可以决定是否给予授出家戒。在喇荣五明佛学院,无论藏族弟子还是汉族弟子,都要在经过四个月的观察后,才能出家,便是依这一条佛制而规定的。

三、破戒过患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后所得的过失也不可思议。如同一人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司法等有关部门就会对其进行法律制裁一样,受了戒后破戒之人,同样将会受到因果规律和护法神的制裁。

佛在《福盖正行所集经》说:“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不能运载。”无论大小乘,破戒后根本无法积累资粮,修持正法,甚至一点善法都无法圆满,如一辆破旧不堪的马车无法运载货物一样。佛在《正法宣扬经》中说:“破戒之人,千万生中,远离种姓与安乐,堕入地狱感受痛苦。”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人,若不发露忏悔,就会在千万生中远离修法的种姓,不会得到修法的安乐,死后堕入恶趣,长期感受痛苦。在大乘的《三摩地王经》中说:

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

若破了根本戒,虽然广闻多学佛法经论,也不能使自己免堕恶趣。同样在《入中论》中说: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失坏了根本戒就像我们失去了双脚一样,不可能把我们带到善趣和解脱的彼岸,前生所造之上供下施等功德也只能在后世的恶趣中感受果报。

这些破戒果报,令人不寒而栗,因此大恩上师法王一再强调清净持戒的重要性,强调凡是他传承下的弟子,不管活佛也好、管家也好,都应严格守持净戒,如果破了戒,今生必定遭遇诸如横死、多病等众多灾难违缘,死后肯定堕入地狱受无量痛苦。

《三戒论》及《入行论》对持戒和破戒的问题都论述得非常详细,无论受持三乘戒律的哪一种,从开始就不能破戒,如发现已破戒就要立即发露忏悔,拖延时间越长,就越难忏悔,尤其密乘中明确指出,破密乘戒未及时忏悔,超过三年,则不能再清净了。如《誓言庄严续》中云:“倘若逾越三年者,永远无法再恢复,假设接受焚二者,必定堕入金刚狱,恒时唯有受痛苦。”如时而守戒,时而破戒,则很难获得成就。

有些人破了根本戒以后,无惭无愧,自以为能瞒天过海,别人无法了知,而上师三宝的神通智慧无所不知,俗话也说“抬头三尺有神明”、“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破戒者的恶业果报成熟时,今生后世都会感受无量痛苦,分毫不爽。

下面从根本戒的角度分别说明破三乘戒律的过患。

(一)破小乘戒的过患

对于一个佛门中的初学者而言,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对破戒的过患又不太明了,这样在业力所致的违缘现前时,就非常容易破掉根本戒。

从小乘别解脱而言,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破根本戒的过患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区别,也不能以为自己的功德大、身份高等等便可在戒律上有一些特殊,因为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佛在小乘的《律本事》当中宣讲了十种破根本戒的过患:

1、“被导师佛陀呵斥。”

2、“被天众呵斥为强盗等恶名。”

因其已破根本戒,造下了严重的恶业,所以喜好人们行善的诸天人等都将其称为强盗等的恶名。

3、“被同修之道友们呵斥。”

佛制失坏根本戒的人无法与僧众同住,所以会被同修道友呵斥、摒弃。而且圣者菩萨等大成就者也会远离,因和破戒者共住之过患极大。

4、“如理思维后自相呵斥。”

因破戒故,违背了先前所发的誓愿,自己在如理冷静思维时,也会责备、呵斥自己。

5、“其本性即应被呵斥。”

破戒必然导致无法成办自他暂时的善趣福报以及究竟的解脱,故破戒的本性应被呵责。

6、“方隅增上恶名。”

因破戒故,四面八方都会流布其恶名。

7、“未闻之法不闻。”

因破戒后,亲教师、轨范师等善知识和道友都会远离其人,故不再有闻法的机会。

8、“已闻之法忘失。”

因无闻法机会,会慢慢忘失以前曾听闻的妙法。

9、“道地证量不生。”

因破戒,故不生三摩地以及胜观智慧,也就不会有五道十地的出世间功德。

10、“在后悔中死去,而且堕入恶趣。”

因破戒,不但使难得的人生失去了意义,还增加了许多罪业,故临终时极为后悔,且死后堕入恶趣。

《杂阿含经》与《四分律》中都指出了破戒的过患,如《四分律》说:

“破戒有五过:

一、自害。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

二、为智者所呵。毁戒之人,诸善比丘悉皆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

三、恶名流布。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

四、临终生悔。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

五、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舍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

破八关斋戒的过失同样很大,破一分戒的过患,如不忏悔,必堕三途受大苦报。其可从持一分戒的胜利反推,如经中云:“在其它清净刹土千百劫中持梵净行戒,也不如现在仅一上午持不害众生等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在如今浊世之时,佛法即将隐没之际,一天中守持断杀生等一分戒律的功德比恒河沙数劫之中供养俱胝那由他那的功德还大。”

在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位居士在持受八关斋戒的那天,因为非时饮食,而在后世堕在了复活地狱中。又如《贤愚经》等经典中亦记载了破斋得恶报的公案。迦叶佛时,有两位婆罗门受持斋戒,一位欲得天果者却因破斋而堕入到了龙类。于其他公案中亦记载有因破斋成了颠狂者、改生三十三天为四天王天“破斋戒天子”者等。因此,无论受什么戒,都必须认真、谨慎。

由此可知,我们今生得到人身,主要都是因为往昔守持净戒之果报。依靠今世此珍宝人身方可修持正法,获得地道功德,广度众生。如果白白浪费此人身,会令诸大圣者叹息不已。

同样,若因某人导致一出家僧人破根本戒、还俗,则此过失远远超过了毁坏一千万佛塔的过患,后世必会堕入地狱受苦,故阻止他人出家或出家僧人之间相互制造违缘,导致破戒或还俗,都会有极大过患。

(二)破大乘戒的过患

菩萨戒是成就大菩提的根本,净持无所毁犯的功德较持别解脱戒的功德实在无法衡量。反之,破大乘戒的过患亦较毁犯小乘戒来讲更为严重。如云登降措予他所著的《所知藏》(又译作《知识总汇》)中总结破戒过患时说:“破菩萨戒有无量过患,归纳起来共有四条(三总堕、一别堕)。三总堕罪是:欺骗导师佛陀、所境众生、本人誓言失坏,成众所呵斥之处;犹如国王失去国政一样,失去精华(菩萨戒)后,一切暂时与究竟的不悦意事都将聚集;后世堕落恶趣,难以解脱。一别堕罪是:往昔所造的菩萨善根都将失毁。”

失坏菩萨根本戒的人所作的恶法能破坏一切善法,佛在《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云:“若诸菩萨修持戒行,即得一切胜愿圆满,破戒之人,诸有恶法,如世霜雹,毁一切物,破坏善法,亦复如是。”《般若摄颂》中云:“虽于俱胝劫中行十善,然发欲求缘觉罗汉心,彼时戒染过患毁戒律,彼发心较他胜犹严重。”《学集论》中云:“毁善根之罪,众生地狱因。”《入行论》中云:“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大小乘都说破根本戒者今生会感受短命、贫穷、烦恼炽盛等果报。再者,若持时而以惭愧心忏悔,时而又造菩萨根本堕罪的心态守戒时,则亦会耽延证悟初地菩萨的时间,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是故具罪堕,及菩提心者,

间杂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三)破密乘戒的过患

密乘戒是三乘法要的精中之精,亦是速疾成佛的根本,如《集密意续》中云:“犹如依大地,播下良种子,从中成熟果,依此得生存。若守一切法,根本此誓言,成熟无上果,延续圣慧命。”《密藏续》亦云:“受持如来胜种姓,世间主尊眷属敬,殊胜圣者与圣者,念子兄弟作加持,趋入善逝之行境,获得无畏普贤果。”虽相对前二乘戒来说护持清净时极为不易,如《大庄严续》中云:“切莫于师亲近眷,以及一切金刚友,粗语恶言而嘲讽,表示抑或正面说。即使出现于梦中,心中亦当作忏悔。真实就犯及意犯,假设未以正念摄,成为过失亦未忏,径直而下堕地狱。”但如理如教护持誓言却有即生成就的特殊功德。然而犯密乘誓言之过亦极其严重,这是密誓不共的特性,如《集黑日嘎续》中云:“若未违越成殊胜,违越被焚称誓言。”而仅从所犯过上来说,则前二乘所犯过之总集,亦不及其感受无量苦果的十万分之一。《明誓言续》中云:“失毁根本破誓者,不勤恢复之方法,下堕金刚地狱中,所有普通之地狱,痛苦合一亦不及,彼狱十万分之一。”。《轮宝积续》中云:“若违越身誓言,过重于一时断三界有情之命的他胜罪;若违越语誓言,过重于一时斩断三界诸有情之舌的罪过;若失毁意誓言,过重于一时扰乱安住三界禅定义诸比丘心生厌恶之罪。” 总之,若破密誓则不仅一无所成,还要受难以喻说之苦,《密藏续》中云:“失毁根本誓言者,一切修行成颠倒,且于不情愿之中,遭受种种不悦事。”又云:“如若失毁分誓言,则无成果堕恶趣”。

密续中云,破了三昧耶戒的人:

金刚罗刹痛饮其心血,短寿多病失财畏怨仇,

长久住于无间地狱中,极其恐怖感受难忍苦。

即金刚护法神就会显现极恐怖的姿态吸尽其心血,在现世还会有多病、贫穷、横死等许多不悦意的果报,后世的果报就更为可怕,死后即堕入金刚地狱,其地狱的痛苦程度甚于无间地狱无数倍,以人类的智慧无法衡量,其时间为十亿劫。《照明续》云:“失毁根本罪,不勤求复者,堕金刚地狱,诸普通地狱,苦合不及彼,十万分之一,千佛之光芒,菩萨诸事业,恒作亦无利,十亿劫之中,彼不得解脱。世间若毁灭,弹指间迁余(转他世),故法极谨慎。”故作为密乘行者尤应慎护净戒。

无论是圣者或初学密法的人,金刚上师或金刚弟子,都毫无例外地要守持三昧耶戒,一旦破戒、尤其是对金刚上师诽谤或起邪见,对无上密法起邪见退失信心,那结果必然堕入金刚无间地狱。我们修密的弟子一定要注意,无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的梦中,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刻都要像保护眼睛和心脏一样,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末法时代业障很重、烦恼很强的众生,他们若对密法有信心,那么对他们具有无上对治力的就是守持三昧耶戒。

如果没有守持三昧耶戒的胜利,即使得到再多的灌顶,依止千百位金刚上师或经常修金刚萨埵,或闻思经续论典,也不可能顺利获得解脱,将来还将堕到金刚地狱。

从无上大圆满而言,如不受持清净的三昧耶,对上师也不具足信心,即使得到了所有大圆满的灌顶,并相似地了解了全部大圆满的金刚语,但连一点相似的证悟智慧也不会生起。故清净戒律为修一切善法之基础。

所以密宗修行人闻思修固然极为重要,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即是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精通其学处。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的心很浮躁,今天依止一位上师,明天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依止另一位善知识,或时而修此法,时而修彼法等等,如此学法经年,却无多少长进,藏族有句谚语:“狗跑多了肯定会挨石头;人跑多了肯定会遇上麻烦。”若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不退的信心,经常观察上师功德的人,可以依止更多的善知识,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但对于上师三宝的信心并不坚定的人,因容易对上师生起邪见,失坏密乘戒律,故依止的上师宜少。

在密乘行人中,上根者可依无上大圆满的直断和顿超的修法,或依生圆次第的修法去忏悔,可以净除一切重罪,不会感受无量痛苦,但绝大多数人不能马上做到这一点,所以大家应从最基本的持戒做起。

莲师曾云:修持密法有如竹筒中之蛇,不上即下别无选择,同理,修持密法的人或因持戒成佛或因破戒堕入金刚地狱。持明无畏洲(晋美朗巴)在《功德藏》中也说:

入真言乘士夫除恶趣,及佛果二更无三去处。

现在凡夫如我等对治业障烦恼的能力非常弱小,正知正念经常无法护持,对持戒胜利和破戒过患也不明了,每天所造罪业犹如大雨降临,故我们应常猛厉祈祷上师金刚萨埵,忏除罪业。

(四)三乘佛法皆应远离破戒之人

1、守小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佛在《杂阿含经》中有授记:魔等不能毁坏佛法,只有形象为佛弟子,但内心无闻思修不持净戒的影像修行人才能毁坏佛法,灭尽佛的正法。故我们在作弘法利生事业时,最主要的是不能失坏三乘的根本戒。

《别解脱经》云:“诸比丘无论犯彼等中任何一堕罪,自始至终均成他胜。不可与诸比丘同住,不得享用僧财,当摈除。”《戒律三百颂》中亦云:“莫与破戒者共住,法、财亦莫共受用。”又《呵责破戒经》中佛告舍利弗,破戒之人不能受用一切僧物,乃至跨入经堂一步亦不开许;亦不为其传法、相见、一刹那共处;不与其共作一切僧法;四行仪中宁处于布满蛇、狗、人尸之处,而弹指之时亦不与破戒者共住。

在《破戒折伏经》中,佛对舍利子说:“阿奢黎、上座、清净守持戒律的信众与破戒的人相比,犹如狮群中的狐狸,转轮王中的黄门,天的眷属与猴子,龙王中的贫穷乞丐,具天眼通众人中的盲人,大鹏鸟与萨达巴。”佛以这些对比强烈的比喻,说明了清净持戒者与破戒者之间的宵壤之别。另外破根本戒之人不能与上师、上座等同住,以防外道与白衣的讥嫌。

佛在小乘律经中说,应该远离破了根本戒的人,并把他驱逐出僧团,在大家把他拉出去时,他如果抱住柱子的话,连柱子也要砍掉,当然在事后,砍掉柱子的人应将柱子重新修复,因这是三宝的财物。

2、守大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佛在大乘经典中说,如有谁破了根本戒,不必说资粮道和加行道,就是真正已得圣果的菩萨也会远离他。《入中论》第二品中说:

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

也就是说,圣位二地菩萨也只有远离此等破戒者。有人以为菩萨是圣者,肯定会在行为上以大悲心摄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乐,但这仅是出于个人的主观臆测。论慈悲无有过于佛者,而佛早已用尽所有智观察并决定了对于破戒者,在行为上只有舍弃一途,别无他法,而且这也正是出于慈悲之念,因为破戒之人与清净戒律的道友住一处,会增加他们的修法障碍,这反过来又使破戒者增加了罪业,而且,破戒者继续享用三宝的财物等等也会使他们罪业更重,因此佛在戒律中规定对破根本戒者必须予以摒弃。

3、守密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圆次第的功德,三昧耶也很清净的修行人,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起吃饭、说话,甚至只饮用同一条河流中的水,都会因此得到伴失以及顺失的过患。

顺失就是与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触,因他而造大量恶业,从而失坏自己的三昧耶。偶失则是在与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触的过程中,与他同吃、同住,甚至共同求法时所失坏的三昧耶。

《无诠义忏续》云:

酬补失罪交往失戒者,於失戒非器者宣讲法,

不加警惕彼等失戒者,必将染上冒渎晦气过,

一切此生违缘来世障,以悔自过之心发露忏。

即与破戒者或交往、或满足其愿望,或为他及非法器的人说法,或不远避,这样就会被破戒人的障过所染污,对今生造成违缘,对后世造成障碍,故应以悔愧之心诚心忏悔。在一起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个失坏三昧耶的人,则其余具足三昧耶的人虽有百千,也不能得到少许的修行之果,譬如一滴坏乳,能使满壶的清净乳汁变坏。如《总集续》中说:

譬如一滴乳,若坏尽皆坏。

一行人失坏,诸行人失坏。

不仅凡夫如此,高僧大德也免不了会染上冒渎晦气的过失。譬如往昔卓滚朗吉日巴尊者曾在匝热地区时,因鬼神制造违缘,将正午的太阳隐蔽不见,变成繁星闪烁的漆黑夜晚,但尊者却无有阻碍地前去黑红血海畔唱起金刚歌、跳起金刚舞,并在石上留下足迹,至今仍清晰可见。虽然是这样一位大成就者,但後来因一位破誓言的弟子来到他面前,结果染上了冒渎晦气而导致神志不清,不能言语成了哑人。成就者俄坚巴也曾在道歌中说:“雪域乞人仁亲花(指其本人),仅有失戒敌可害,唯有师尊能救护。”

借以上所显义,即可清楚明确地知道破戒的过患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密乘行者,就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许多甚深难思的行为,而对什么也不在乎,到第四部分之后,大家就会知道密乘戒律的严格甚至远远超过显宗戒律。

在末法时代中,有很多人从表面上看是修行人,其实内心中没有闻思修的意乐与功德,整日四处游荡,这种人在非常短的时间中也会失坏很多戒律。对于这些可怜的人,我们在行为上应该远离,但在内心不能生起烦恼而去说他们的过失,也不能嫌弃、嗔恨,而应替他们念经咒忏悔,回向善根或祈求上师三宝救度他们。我们应该谨记佛在《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的教导:“自于禁戒,清净守持,见毁戒者,起大悲愍,不应于彼生嫌恚心。”

四、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众生因俱生我执,而产生出很多烦恼,导致流转轮回,不得解脱。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是为了遣除众生贪嗔痴三毒的烦恼,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烦恼的方法各有侧重。小乘的经论主要调伏贪心烦恼,大乘经论主要调伏嗔恚的烦恼,而无上密乘的经续论典主要调伏无明愚痴的烦恼。

(一)小乘着重对治贪心

大小乘《阿毗达磨》都指出,欲界中的烦恼最突出地表现为异性间的贪著,也就是说,欲界众生视异性间的欢爱为最大的快乐,旁生、人类、阿修罗、欲天这些轮回众生也都是因贪心烦恼而出生,也即是《楞严经》所说的“纯情即堕。”尤其人类,因为有贪爱烦恼,男女间不由自主地相互吸引,绝大部分的行为便围绕着这个贪爱而发生,而这些行为,多数又都是恶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把对治贪心立为别解脱戒的最主要内容。

初学者欲守持净戒,首先必须要注意的是男女之间不能经常接触,否则很容易生起贪心,若不能有效对治此烦恼,最后会破很多根本戒,造下极为严重的罪业,这是烦恼自性的作用,望大家对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以上并非针对具体的某人,而是从贪心烦恼过患的角度而讲的。但不管是谁,只要还有此类烦恼,那就应该深刻反省,励力忏悔以往所造下的这类罪业。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提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经典有直接、间接、附带三种含义。例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直接宣说空性,间接讲了现证五道十地及佛地等的修法次第,《妙法莲花经》、《文殊根本续》中附带有对许多人的授记。下面几个佛经和成就者金刚句的教证,都具有两层意思。所以在讲女人过患时,不能以为男人有功德,因为对于女人来说,男人也有同样的过患,应知这是针对各自相续中的粗重贪心烦恼而言。

佛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如果具足清净戒律的男人以染污心去看女人,其过失就像地狱中的铜汁烧毁了眼睛一样。”若在今生不能清净此过失,死后会堕入地狱,受铜汁烧毁眼睛和身体的无量痛苦。同样,一个持净戒的女人以染污心去看男人,其过失也与此相同。布顿仁波切又将《正法念处经》的意义作成了颂词:

具戒男人染心视女人,过等地狱铜汁销双眼。

《正法念处经》又说:

女身是祸殃,损毁现来世,

若欲利己者,当远离女身。

其大意为相对于有染污心的男人来说,女人是他的祸殃,今生、来世的安乐都将因之而损毁,因此真想利益自己的人,应当远离女人,方为明智之举。同样对女人而言,男人也是祸水,应该远离。

跟女人接触是否有过失,主要应以发心去衡量。若心有贪执,便连自己的母亲、姐妹的手都不能摸触,如果心无贪执,即使是受了出家戒的僧人也有许多可开许的地方。西方国家,男女多不避嫌,因从小养成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拥抱等的举动,因他们心无贪执,故不构成恶业。

因此不论修学小乘,还是大乘、密乘,在受持戒律时,千万不能产生、增上染污心,否则会造下极为严重的业障,故真正发心持戒的人对外境及人应详加观察,以免为自己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又经云:

犹如愚人执财物,阻其追求后世心,

以染污心求欲乐,损毁自己与他人。

即犹如世间对财富非常执著的人,因忙于现世财富的积累,想不到去为后世作点准备一样,以染污心去贪求欲乐的人,不但自己的今生后世毁坏了,他人的今生后世的安乐也同样会被葬送掉。此义当见于以贪心驱使造下无间罪者的公案中的所显义。以前,舍卫城的一位施主有一个行邪淫的儿子。他的母亲为了保护他而将门扣上了。他喊道:“妈妈,开门啊!我要去方便。”母亲知道他要去行邪淫,拒绝开门。他大声吼道:“妈,你要再不开门,我就杀死你。”母亲说:“儿子呀,我宁可死,也不忍心听到自己的儿子因祸害之根邪淫而丧命的消息。”具有贪欲者无所不作,他不顾来世,用宝剑砍断了母亲的头,之後跑到女人那里。他因造了滔天的罪业而瑟瑟发抖。这时,那个女人说:“你不要害怕,这里没有别人。”为了讨那女人欢喜,他说:“为了你,我把自己的母亲都杀了。”那个女人听了这话,心想:这个人实在太恶劣了。於是她一边逃跑一边大喊:“强盗来了。”他也被这嘈嘈嚷嚷声吓跑了,结果一无所得。

所以说染污烦恼心的力量极大,竟然能令子杀母,因此我们凡夫众生,若想得到解脱之圣果,就一定要按上师的教言去做,依教奉行,遣除贪心烦恼,最终趣入无上菩提。

(二)大乘、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佛在大乘的《月灯经》中说:

女人是乃无穷尽,具大恐怖之缰绳,

是故诸佛不赞许,染心执取女人者。

意即相对于有烦恼贪心的男人,女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在轮回中不能出离,因此女人就像千变万化而又极其恐怖的绳索,将男人紧紧拴住在轮回之中。因此诸佛对于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之人都一律不加赞许。又说:

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

犹如嗔恨之毒蛇,智者应当远女身。

意即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便永远不可能获证菩提,因此对女人不能亲近,女人就像一条嗔恨心极强的毒蛇,一不小心便会被咬上而丢命,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应该远远地避开。

佛在大乘《三摩地王经》中说:

染心凡夫众,因执腐女身,

转生为腐身,堕落于恶趣。

即如果男人对本为污秽不堪的女身非常贪恋执著,便会作出许多不轨行为,对于已受戒的人来说,破掉根本戒,因其贪著污秽身的果报,来世也转身为具污秽身的众生,若加上作邪淫的罪业,则会堕入恶趣之中。

有谓学密宗可以享受凡情贪欲,贪执凡夫女人。出此言者实未曾真正依止过具相金刚上师,没有好好闻思过密宗的经续和上师的教言。莲花生大师说:“初入佛门的人,凡是增长邪分别念的缘分都是违缘;尤其对男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女人;对女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男人;除此之外,对男女二者共同来说,饮食衣服是最大的魔障。”以及:“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人的魔障。”莲师这里在间接上也意味着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男人同样是女性修法的魔障。要知道,我们所修学的无上大圆满,有很多传承灌顶都是莲师传下来的,若不遵循莲师之金刚语,欲成就这些大圆满又从何谈起呢?

无垢光尊者曾云:“贪执凡夫女人会招致十方的诽谤。”同理,女修行人贪执凡夫男人同样也会招致十方的诽谤。因为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即是贪执异性,如莲花生大士说:“初入佛门的人,凡是增长邪分别念的缘分都是违缘;尤其对男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女人;对女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男人。”大士还说过:“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人的魔障。”针对女人是男性修行者的障碍这一点,无垢光尊者作了揭示女人过患的许多金刚颂词,下面引述八则,其一为:

欲求解脱捷径精进者,违缘魔障莫过狡诈女,

违背圣者形象众垢骂,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也就是说欲寻求极快解脱、修行非常精进的人,最大的违缘魔障即来之于狡诈的凡夫女人,所谓“狡诈女”,是指那些巧言令色,口是心非,心怀不轨的女人。如果贪图这些凡夫女人,他便会违背圣者的形象,又因行为不如法而不免遭到世人的轻视垢骂,因此,真正欲求快速解脱的修行人,必须远离对成办世间与出世间功德法成障缘的凡夫女人。而从间接的意义而言,狡诈的男人亦是女修行人之最大魔障。

其二为:

何者虽已进入闻思修,但若遇彼此法即减灭,

见未见之果报无限量,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义为,虽然修行者已开始了闻思修,但如果对女人产生了贪执,如此则闻思修的功德都会消减乃至灭尽,并且会出现许多过患,如在今生能见到的如遭遇意外违缘、疾病、短寿,所不见的如护法远离,魔王加持等,后世更会堕入恶趣,而这一切衰损的根源都在于贪执了女人。所以,欲真正成办闻思修利益的人,必须远离对闻思修做障碍的祸源女人。

其三为:

何者虽已趋入利他行,但若遇彼名声遂受损,

事业不成无能利有情,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虽然修行者已发起菩提心,并已开始利益众生,但还未证得圣位,此时,他偶然碰上一个狡诈凡夫女而生起贪心,依此违缘,他的名声便会逐渐消退,且其已有的利他事业会被损毁,自己的一切利益也会消失。因此,真正谋求利他的修行人,必须远离对二利事业做障的祸根女人。同样,真正学法的女人虽然发起了菩提心,但因偶然与狡诈的男人相逢而生染心,终将导致名声扫地。

其四为:

虽为智者然却遭众讥,希求减灭故难利他人,

失毁行为故遭俗人笑,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虽然曾是学识非常渊博的智者,因贪著凡夫女人而会遭受大众的轻视和垢骂,以前曾经希求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励力祈祷本尊赐予悉地乃至解脱,现在也因贪著凡夫女人之故,这些出世的希求心也已减灭,再作利他之事业自然也就很困难了。且此时所接触的都是行为下劣的世间凡夫,他便会逐渐被染污而变得粗俗,此刻甚至连世人也会耻笑他,今生造此罪业,后世肯定会下堕地狱。一个曾对解脱有希求心,也曾下过苦功夫学法,本可广利众生的智者,最终不但自利利他不成,还落到个受世人厌弃的下场,实是可悲。因此凡是真正希求解脱,发心利益众生的智者,必须远离衰损根源的凡夫女人。女修行人也同样应如是引起警惕。

其五为:

虽为尊者然已破戒律,护法远离众天不欢喜,

业障深重现来世受苦,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虽然本是一个持戒谨严的尊者,但后来因贪著一个凡夫女人,而破了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根本戒,这时真正的护法善神都会远离此人,三宝弟子也不喜欢他,因其造下的深重业障,今生后世都会遭到难忍的苦痛。因此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的初学男女,都应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对各自的戒律置之不顾,听任贪心蔓延,渐渐地就会破掉根本戒,甚至退堕到不信因果,舍弃三宝的地步。尤其对已受灌顶的密乘弟子,因贪执女色追求世间法,最后还可能导致诽谤金刚上师,舍弃密乘戒等等,这样他所造的罪业比魔王波旬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魔鬼以嗔心等烦恼也会造很多罪业,但因他们得不到灌顶,不可能造下诽谤金刚上师等破密乘戒的罪业。对这种恶劣的人用不着去打卦,便可推知他们的出路只有堕入金刚地狱受无量苦,这并非是外境缘故,而是自相续中的染污心所促成的恶业。

尤其金刚道友,同一个金刚坛城受同一个上师的无上密乘四灌顶,如是应该互相帮助,乃至未得菩提前不舍离道友和上师,并要注意不对他人制造违缘,不诱使他人破根本戒,不做非法行,不造根本罪。因我们修菩提心的人,知道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不能故意让父母违背上师教言破根本戒,下金刚地狱受无量痛苦。如果男众有相似的菩提心、大悲心,肯定不会对尼众造这种违缘,令其破掉根本戒,造下很多业障。所以,持戒精严的修行人,必须远离对净持戒律做障的祸根女人。

其六为:

虽为贤良染污烦恼增,谋求今生恣意享五欲,

显相下劣且又染污他,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一个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在贪著一个狡诈的凡夫女人之后,其相续中的烦恼会不可遏制,像上弦月一样迅速增长,不再去追求后世的安乐以及究竟的解脱,而沉缅于今世的五欲享受,处处不如法,而且他的这种行为还会影响、传染给周围的人,因此千万不要接触这种人,必须牢记无垢光尊者的教诫:无论身处何地,修行人都应引起高度警惕,远离这种造违缘的人,否则违缘来时将后悔莫及。所以,真正品行高尚的修行人,必须远离坏失自己道心的祸根女人。

其七为:

具信出离胜法亦精进,但若遇彼只谋求今生,

弃解脱道永沉于轮回,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其大意为,一个对上师三宝有坚定的信心,对轮回有出离心,对解脱有希求心,对佛法有精进心的行者,若沾染上女色,破了根本戒之后,就会追求今生为主的世间八法,舍弃解脱道。真正修法之男众必须远离狡诈的凡夫女人。在家人自然不必远离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但不能邪淫,否则会造重罪,生生世世不遇善知识,听闻不到真正的佛法,得不到十八暇满的人身而修学佛法。若出了家,乃至未调伏自相续的烦恼执著时,应远离凡夫的异性,因这是修法之最大魔障。

其八为:

虽为修习静虑之禅师,但若遇彼善法皆失损,

舍离神山游荡闹城效,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在深山独自精进修持佛法的禅师,在还未得证悟成就时,在某些偶然的机会中,遇到狡诈凡夫女人的违缘之后,作非法行,破根本戒,于是修法的功德自然隐没,不由自主地离开了神山,来到充满业障烦恼的城邑闹市,如同世人去作非法行。因此,真正独自专精修持的禅修者,必须远离扰乱道行的祸根女人。

密乘十四根本戒中有“不能诽谤智慧空行母”,那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与这条戒相抵触呢?当然没有,因为该条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者,并非指“狡诈凡夫之女人”,但即使是凡夫,异性之间也不能诽谤、排斥。

大恩上师法王还专门指出,年轻人特点是贪欲心重,老年人特点是嗔恨心重,如果学院里年轻的男女僧人,因贪欲心破了彼此的根本戒,大恩上师说其过患比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还要严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是末法时代弘扬佛法的红太阳,更是我们的根本上师。他老人家以大悲心给我们作了这么严厉的规定,为我们阻挡了导向恶趣之路,希望大家对大恩上师上述的金刚句铭记在心,千万不要做出让法王感到痛心的事。假如男众中有人对出家女众作了违缘,使有人因此失去了根本戒,那么这两人的罪过都非常大。因为女众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这就像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顿饭,好不容易饭已捧在了手上,又被人抢走了一样可怜。而且因为故意违犯金刚上师的教言,他们来世只有到金刚地狱去消这业障。

因此心有染污烦恼的初学者,一定要谨慎观察自相续,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染心。

(三)大乘显宗着重对治嗔心

小乘行人希求自己从轮回中解脱而证得罗汉果,虽然对众生发了嗔心,但因其未曾发起菩提心,故无舍弃众生的过患,所以小乘主要对治三毒烦恼中的贪心,如果没有遣除贪心,则易毁犯四根本戒中的邪淫戒等。而在大乘中,只要生起嗔心损恼他人,就破了菩萨戒。相对而言,大乘中生贪心犯戒作不净行,其相续中还未舍弃众生,而生嗔心犯戒则是舍弃众生了,因此从大乘角度来说,生贪心所造罪业远不及以嗔心造罪业严重,故佛在《大宝积经》中云:“贪心犯戒,其罪尚轻,因嗔犯戒,弃舍众生。”在传承上师的教言中也提到,就守持别解脱戒而言,生一百次嗔心不如生一次贪心的罪业重,而就守持大乘菩萨戒而言,生一百次贪心不如发一次嗔心的罪业为重。

若有人因此以为自己是修大乘法的,生些贪心无关紧要,这又堕入了偏执,因为我们都已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三昧耶三乘戒律,这三乘戒律无疑都应守持清净,况且别解脱戒是后二乘戒律的基础,若别解脱戒不清净,则菩萨戒与密乘戒也就无从谈起。且贪嗔等毒均源于我执,欲得究竟的解脱,须净除我执,因此由我执而生的贪嗔等毒也均须舍弃。

若有人贪嗔等烦恼已趋细微,对戒律恭敬,则可知其修行很好,反之就算其表面上的威仪很如法,但因其烦恼粗重,故破戒的机会就会有很多。

(四)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痴毒即是众生背离实相的分别心念。所谓实相,即是法界的真实之相,是空性与光明的大双运。但是众生因为受分别念痴毒的限制,并没有认识、安住在这大安乐的双运境界中,而把本来没有的执著为有,本来不是的执著为是,徒然生出了子虚乌有的世俗万法。但即使在这众生分别念的世俗万法境界中,也仍有其相对正确的实相与行持方法,如观万物如梦如幻、深信因果、严谨持戒、祈祷上师三宝等,但众生对此也不知取舍。因此在圣者的眼中,众生犹如狂人、盲人,整天行持不如法的行为,至为可怜。

众生从痴心中,又生出了贪心和嗔心,若将贪嗔痴三毒比喻成一棵荆棘树,贪嗔二毒好比是树枝、树刺,痴毒则好比是树根。小孩或力量不大的人,遇上荆棘树时应小心避开,或小心将树枝、树刺折断,才能安全通过,而身强力壮、又有工具的人则可以直接将荆棘树连根拔掉,清除这个路障。同样,根器相对不高又不具备殊胜方便的弟子应首先避开或对治贪嗔二毒,而根器较高而又有殊胜方便的弟子可以直接从对治最根本的痴毒着手,迅速地把三毒烦恼同时遣除。

密乘即是通过直接以如来的智慧对治痴毒,而迅速遣除三毒烦恼的殊胜法门,具体的方法可在接受灌顶之后,通过上师的窍诀或闻思续典而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