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玛莫扎阿阇黎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
梵语:夏当阿嘎夏绕南
藏语:归依六支
敬礼佛法僧三宝,宣说归依之六支,
归依必要与对境,时限利益与学处,
受持仪轨此六纲。由于怖畏轮回苦,
念三宝德而归依。于示三宝归依境,
从今直至菩提间。远离外道诸行仪,
不堕三途为戒依,无障少病寿命长,
净障积资归依利。归依三宝初学处,
不依药叉不礼拜;第二于诸有情众,
断除损害修慈悲;第三自他地界中,
不与罪恶者为友。佛像残片经一颂,
及僧衣上黄补丁,皆以敬信心供奉。
应视佛像为导师。于佛所说一切法,
不作诽谤顶戴受。于净不净诸僧人,
皆应视为贤圣僧。为护身命及奖赏,
终不舍弃三宝尊。遭遇任何违缘时,
不向他处寻依怙。恒常忆念胜功德,
常以饮食作供养。应诵归依三宝文,
六时恒常作策励。首当了知如何受,
从清净境而领受,怖畏生时作策励。
心中所知虽繁多,然因王臣未深信,
故我今说归依轨,善为缮写格玛绕。
福德回向诸众生,六支归依宣说竟。
此《归依六支论》,阿阇黎布玛莫扎撰著圆满。
藏历木蛇年五月十五阿弥陀佛加持日(2025.7.10)
译毕于喇荣圣地
敏林大译师达玛西日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
敬礼三宝!
此处讲解由诞生于西印度象脊山之大班智达布玛莫扎[1]所造《归依六支论》。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 分二:一、礼敬;二、立誓
乙一、礼敬
敬礼佛法僧三宝
此处结合四事或四问而释,即何者敬礼?敬礼何处?以何方式敬礼?为何必要敬礼?一、何者敬礼
由大班智达布玛莫扎于藏地造论之初敬礼。
二、敬礼何处
按照本论所诠义,对于三宝敬礼。
三、以何方式
以身、语、意三门恭敬之方式敬礼。
四、为何必要
为令自身符合圣贤之道,以及令自他心中获得殊胜利益而敬礼。
乙二、立誓
宣说归依之六支
此处亦依四问而释:
一、何者宣说
由大班智达布玛莫扎宣说。
二、宣说何者
宣说归依之体性与归依诸学处。
三、如何宣说
归摄为六支纲要而宣说。
四、为何宣说
为令造论善始善终、究竟圆满。
甲二、论义 分二:一、以科判略说;二、以释词广说
乙一、以科判略说
归依必要与对境,时限利益与学处,
受持仪轨此六纲。
此颂宣说了归依六支,即:一、为什么要归依 ——必要;二、向谁寻求归依——对境;三、归依至何时——时限;四、归依有什么好处——利益;五、归依后应遵守哪些要求——学处;六、如何受归依——仪轨。
乙二、以释词广说
总的来说,第一、归依之体性,即对于殊胜境承诺归投依靠之心及此心之种子。
第二、归依之释词,梵语为“夏绕那嘎匝莫”,即此境能作救护,故称“归”;我等向此境寻求依靠而亲近,故称“依”。
第三、归依之分类,归依可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二种。世间归依分二:一、以世间心所作之归依;二、对世间境所作之归依。出世间归依分二:一、小乘之归依;二、大乘之归依。如是共计四种。
分六:一、归依之必要;二、归依之对境;三、归依之时限;四、归依之利益;五、归依之学处;六、归依之仪轨
丙一、归依之必要
由于怖畏轮回苦,念三宝德而归依。
归依之因,是为怖畏所迫,因为,如果自身毫无怖畏且已得自在,则无需向任何境寻求归依。因此,是为了从轮回怖畏中得到救护,忆念能救护之三宝的功德而归依。
这里又有三类根性:一、下士,怖畏恶趣,希求善趣乐果,因此以寻求护送者的方式而归依;二、中士,怖畏轮回,为自身寻求寂灭安乐而归依;三、上士,怖畏轮回和寂灭二边,为寻求不住二边之大涅槃而归依。
一、下士
其归依之因,主要是怖畏恶趣与希求善趣。这类根性者,或未入任何宗派;或虽已入宗派,但见解仍属外道或仅是名义上的内道行者。
二、中士
其归依之因,是在前面怖畏与希求二者的基础上,以对四谛等法的信心为主,属于声闻、独觉根性。
三、上士
其归依之因,是在前面怖畏、希求、信心三者的基础上,以悲心为主,属于大乘根性。
如《菩提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2],说名中士夫。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3]。”
丙二、归依之对境
于示三宝归依境
归依境有两类:一、世间归依境;二、出世间归依境。
一、世间归依境分二:(一)低劣归依境;(二)殊胜归依境。
(一)低劣归依境
譬如山、城堡等无情物,以及有大威力的天神等非人、国王等有权势的人。这些境不能救众生脱离轮回,因此是世间归依境,他们自身尚且未解脱轮回牢狱之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二)殊胜归依境
指仅仅是为了寻求救怖畏、满善愿而依靠以世间心识安立为归依境之三宝。
二、出世间归依境
指为求解脱而归依之对境——三宝。由于能现前救护脱离生死轮回的怖畏,究竟安置于决定胜涅槃,因此是无欺归处。如莲花生上师云:“轮回之主纵贤亦欺诳,归处三宝永时不欺诳。” 大小乘归依的方式不同:声闻以僧为主而归依三宝,独觉以法为主而归依三宝,大乘以佛为主而归依三宝。
大小乘对归依境的认定不同:
(一)小乘归依境
小乘宗承许,佛宝,指能成佛之法,即大乘无学道的道谛。僧宝,指能成僧之法,即大乘有学道与小乘有学无学道的道谛。法宝,指涅槃所摄的灭谛。如《俱舍论》云:“归依成佛僧,无学二种法,及涅槃择灭,是说具三归[4]。”
其中,小乘有部宗,承许佛与僧的所依色身皆非归依处;小乘经部宗,则承许能依之道谛与所依之色身皆是归依处。
(二)大乘归依境
对于大乘归依境的承许虽有不同,但此处按总的共通观点来讲,显密的归依境相同。分三:1.现证之境;2.陈设之境;3.真实性之境。
1.现证之境
佛宝,即三身之体性,具足自性、离垢二种清净,究竟自他二利圆满。
法宝分为教法和证法。证法,以不可言思为体,趣向成佛之道为性,具足道、灭二谛为相。教法,指显示证法的所诠义,现为名、句、文之相的清净善说。
僧宝,包括登地以上的圣者菩萨、随顺圣者的大乘资粮道与加行道行者,以及小乘四向四果的圣者。
2.陈设之境
即佛像、经函、具戒凡夫僧众,将此三者信解为真实三宝。
3.真实性之境
唯有佛是究竟归依处,其余二者皆非究竟。如《宝性论》云:“可舍弃故虚妄故,无故具有怖畏故[5],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归依处。了义之中诸有情,归依唯一是佛陀。”
佛亦唯是法身。如《宝性论》云:“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6]。”
此法身,若指已于他相续中现前者,则为因归依;果归依,则是指自心之法性住于三宝自性中。如《智慧成就》云:“清净离垢心即佛,不变无垢即是法,功德圆满即僧伽,是故自心为最胜。”
三宝之释词:
“宝”由梵语“然那”而来,因与如意宝有六种共通之处而安立为“宝”。如《宝性论》云:“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7]。”
丙三、归依之时限
从今直至菩提间
总的来说,归依时限有三种:
一、世间行者,乃至未获得此生后世微小自利之间归依。
二、声闻、独觉行者,乃至尽形寿之间归依。
三、此处所讲的大乘行者,乃至未证大菩提果之间恒常归依,如《入行论》云:“乃至菩提果”。
丙四、归依之利益
远离外道诸行仪,不堕三途为戒依,
无障少病寿命长,净障积资归依利。
此颂阐明归依的七种利益:一、入于内道佛弟子之列;二、不堕三恶趣;三、成为一切戒律之依处;四、人与非人诸障碍不能侵扰;五、少病且长寿;六、净除往昔所造业障;七、圆满福慧二资而迅速成佛。
一、入于内道佛弟子之列
远离归依梵天、帝释等世间神的外道行为,唯以三宝为归依处,因此,智者们都以是否归依三宝,作为区分内外道的标准。
二、不堕三恶趣
如经中所说,有天子本将堕为猪身,因归依三宝而得以免除。《猪本事经》[8]云:“若归依于佛,彼不堕恶道……”。
三、成为一切戒律之依处
归依能使作为一切戒律之因的出离心得以稳固,因此是一切戒律之依处或受一切戒之根本。如《归依七十论》云:“近事[9]归三宝,此是八律[10]本。” 四、人与非人诸障碍不能侵扰
如《日藏经》云:“有情谁人归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
五、少病且长寿
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诸佛常救护,众生三染污,诸惑诸恶行,及以生老死[11]。”
六、净除往昔所造业障
往昔所积之业障,将因此而减轻乃至消尽。
七、圆满福慧二资而迅速成佛
如《涅槃经》云:“若人归三宝,福慧胜资粮,世间佛法增,究竟成佛道。”
总之,归依佛、法、僧三宝,依次成为究竟成佛、转正法轮、集聚不退转僧众之缘起。
丙五、归依之学处 分二:一、不共学处;二、共同学处
丁一、不共学处 分二:一、遮止之学处;二、行持之学处
戊一、遮止之学处
归依三宝初学处,不依药叉不礼拜;
第二于诸有情众,断除损害修慈悲;
第三自他地界中,不与罪恶者为友。
归依佛后,不应将希望寄托于世间天神而归依、礼拜他们。然而,暂时为了成办某些世间如法之事而礼拜、供养他们,则不相违。
归依法后,应断除对众生殴打、捆缚等损害的心态和行为,修持慈悲心行。
归依僧后,心中不应将真实外道执为友伴,亦不应将自称内道但对三宝不具信心之邪见者执为友伴。
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佛陀,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戊二、行持之学处
佛像残片经一颂,及僧衣上黄补丁,
皆以敬信心供奉。应视佛像为导师。
于佛所说一切法,不作诽谤顶戴受。
于净不净诸僧人,皆应视为贤圣僧。
下至佛像的残片、佛法教典的一句,以及僧衣上的一块黄补丁,都必须恭敬,何况其他?
因此,归依佛后,于任何胜劣佛像,皆应断除不敬与轻慢,视如导师佛,奉为敬田。如《亲友书》云:“随何木等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
归依法后,于佛语及注疏等一切经函,皆应断除诽谤等行为,奉行恭敬。如《华严经》云:“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归依僧后,不但于持戒精严、通达三藏之清净僧,乃至仅具出家相之不清净僧,皆应断除轻慢及贤劣分别等,生起真实僧宝之想,奉行恭敬。如《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
丁二、共同学处 分四:一、纵遇大利亦不舍三宝;二、遇何危难亦不从他处寻求归依;三、恒常忆念三宝功德而行供养;四、忆念归依利益而于六时行归依
戊一、纵遇大利亦不舍三宝
为护身命及奖赏,终不舍弃三宝尊。
如《毗奈耶经》云:“汝为生命、王位,乃至为嬉笑故,亦不应舍弃三宝。”
戊二、遇何危难亦不从他处寻求归依
遭遇任何违缘时,不向他处寻依怙。
无论遭遇疾病、苦难等何种违缘,皆应心依三宝,不寻求其他世间之法。
若问:那么,为了治病而念咒、诵经、医疗等也不应做吗?
回答:做这些无过。因为此等亦属法宝支分,所以不应诽谤,而应努力行持。
戊三、恒常忆念三宝功德而行供养
恒常忆念胜功德,常以饮食作供养。
这里包括两个学处:一、恒常忆念三宝功德;二、以饮食等供养三宝。
一、恒常忆念三宝功德
三宝中,佛宝功德,如《随念三宝经》云:“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12]”
法宝功德,《随念三宝经》云:“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13]。”
僧宝功德,《随念三宝经》云:“圣僧者,谓:正行、质直行、应理行、和敬行。所应合掌,所应礼敬。[14]”
应如是忆念三宝功德,无论做任何事,皆应修学承事三宝,并精勤向所去方向之诸佛顶礼等。
二、以饮食等供养三宝
应随念恩德而恒常供养三宝,乃至修学于每次受用饮食前作献新供养。
戊四、忆念归依利益而于六时行归依
应诵归依三宝文,六时恒常作策励。
由忆念归依之利益,于昼三时、夜三时行归依,即双手合掌,口诵归依文,以信心恭敬引发归依心;并尽己所能劝导所有亲眷仆从等归依三宝。
丙六、归依之仪轨
首当了知如何受,从清净境而领受,
怖畏生时作策励。
最初,须从清净境——善知识处领受归依,因此应向其祈请。善知识应允后,于三宝所依前安置供品,令求受者于面前陈设的三宝所依,生起真实三宝之想,而行顶礼与供养。
善知识先行启白,令求受者随之念三遍:“我名某甲,从此时起,乃至菩提果,归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归依。”
此为依表相仪轨而得、带有世俗所缘境之因归依。
随后,了知归依境、归依者一切皆为心之幻化,心性于何处亦不可得,而住于离戏中,由此证悟无生之义。此即胜义归依,乃由法性而得、无有希求之果归依。如《中般若经》云:“须菩提!佛亦不可得,法与僧亦尔,此乃真归依。”
此归依,第一次可从善知识处领受。其后,因怖畏(自然灾害、人、非人等)所策励而临时领受,及每日昼夜六时领受,则可于自己心中观想之归依境前领受。
甲三、末义 分四:一、述作者等;二、付嘱译师;三、回向善根;四、圆满完结
乙一、述作者等
心中所知虽繁多,然因王臣未深信,
故我今说归依轨。
阿阇黎布玛莫扎虽为精通五明之大班智达,心中有广博学识,然此处为遣除藏地王臣“此人为内道班智达还是外道班智达”之疑虑,故暂时宣说本法。
乙二、付嘱译师
善为缮写格玛绕。
此为作者付嘱大译师格玛绕(意为智童子)。译师善为翻译,并呈献王臣,以此遣除了他们的疑虑。
乙三、回向善根
福德回向诸众生。
此为作者为不违越大乘菩萨之行,而将造论善根为利他而普皆回向。
乙四、圆满完结
六支归依宣说竟。
这句表明,暂以此圆满,已无更多可说之义。
如是,大班智达布玛莫扎于藏地所造之首部论典《归依六支论》,达玛西日依个人所解,阐释其义,为大众说法时做成此备忘录笔记释。吉祥圆满!
藏历木蛇年五月十五阿弥陀佛加持日(2025.7.10)
译毕于喇荣圣地
[1] “布玛莫扎”意为“无垢友”,乃大圆满虹身成就者,现长期隐居山西五台山。
[2] 自静:小乘寂灭涅槃。
[3] 胜士夫:上士。
[4] 归依佛,指归依能成佛的无学法;归依僧,指归依能成僧的有学和无学二种法;归依法,指归依涅槃灭谛。
[5] 法宝中,教法仅是文句,如已过河时舍弃船筏般,证果时须舍弃。证法中,道谛是有为法,无常、非谛实,因此是虚妄;灭谛中,声闻所证的无余涅槃仅是无有烦恼和苦,并非究竟。僧宝中,阿罗汉怖畏五蕴,菩萨仍须修学,因此都未.达到无畏佛位。
[6] 能仁佛是究竟的法性身,也是僧.之究竟或极致。
[7] 三宝在世间极少出现;无有一切过失障垢;具有不可思议势力;成为一切世间之庄严;于一切法中成为殊胜;乃无为法之自性故何时亦不变易,以此六因,故称为稀有殊胜之宝。
[8] 《猪本事经》:即《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经云:“若归依于佛,彼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若归依于法,彼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若归依于僧,彼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
[9] 近事:居士。
[10] 八律:八种别解脱戒。
[11] 诸佛恒常将众生救护出三染污,也就是从诸惑之烦恼染污中救护,从诸恶行之业杂染中救护,以及从生老病死之生染污中救护。
[12] “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是自利圆满,“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是他利圆满,如是二利究竟之佛,称为薄伽梵。
[13] 佛薄伽梵所说之法律,唯一是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善说。其中“正得,无病,时无间断”即离一切过失,“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即圆满一切功德。
[14] 圣僧相续清净,具足戒学,故称“正行”;具足定学,故称“质直行”;具足慧学,故称“应理行”;所有僧伽见、戒、利他等无有不同而共趣涅槃,故称“和敬行” ;堪为殊胜福田,故说“所应合掌,所应礼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