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彼等义故,现今已是五浊恶世,并且现前种种世间衰损等,
原文中说的“彼等义”,就是指前面所说,三宝身语意的所依都是佛的化现,而且供养佛像等和供养佛的福德果报等同,所以,我们需要对三宝身语意的所依恭敬供养等。所谓的“五浊恶世”,就是见浊、烦恼浊等五浊炽盛的时期。所谓“世间衰损”,莲师曾说,四大精华的衰损和人类身心的衰损,就是世间衰损。具体来说,就是指外器世间地水火风的衰损,以及内有情身心的衰损,身心的衰损又比如身体出现疾病等的衰损,和内在的信心、悲心、菩提心等的衰损。总之,就是所有好的方面都在衰损,需要衰损的烦恼等却没有衰损,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时期当中。
此时期中,若对于各自附近存在的诸寺庙和身语意所依,精勤地做顶礼、转绕、不杂罪之供养等,
那么当今五浊恶世,并且显现种种世间衰损等的时期,我等不清净的所化面前,见不到殊胜化身佛,也无法在佛面前献上供养,但是我们可以见到诸多佛化身的佛像、经书、佛塔等,因此我们还是可以对于各自附近所在的寺庙、佛殿和三宝的身语意所依,精勤地做顶礼、转绕,以及做不杂罪的供养。
首先,这里特别强调了“各自附近存在的诸寺庙和身语意所依”,为什么呢?现在很多人喜欢去各地朝圣,比如,心心念念要去拉萨,拜见释迦佛亲自加持开光的觉沃佛像。如果能够到拉萨顶礼、供养觉沃佛等当然很好,但不能去拉萨的话也没关系。因为藏地几乎每个村都有寺庙,汉地城市里也有很多寺庙,甚至有些偏僻的农村里都有各自的村庙。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自己家里也单独设置了佛堂,佛堂中有佛像、唐卡、经书、佛塔等,这些三宝身语意的所依应有尽有,在家就可以做顶礼、供养等,非常方便。去拉萨朝圣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费用等等,但是各自附近的寺庙、佛殿,或者自己家的佛堂,是随时都能去的,也不会花很多时间。这样带着恭敬心,对于各自附近所在的寺庙、佛殿,以及里面的三宝所依做顶礼、转绕,以及不杂罪的供养,那么和去拉萨朝圣是一样的。
其次,此处所谓“不杂罪之供养”是指什么呢?比如有些人宰杀了很多鸡鸭、猪羊、鱼类等众生,以贩卖各种肉类和海鲜换来的钱财,或是偷抢的钱财来建经堂、印经书、供养僧众等,这都属于掺杂了罪的供养。有些人认为,家里饲养的鸡鸭或者牛羊,自己不忍心宰杀,就把它们卖给屠宰场,再用卖牲畜的钱做一些供养,这样的话,一方面觉得不是自己亲手所杀,另一方面觉得对那些牲畜来说,用贩卖它们的钱来建寺庙、供养僧众等,对它们也有利益。这种想法只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首先,用损害众生,特别是杀害众生性命换来的钱财供养等,根本不可能令诸佛菩萨欢喜,因为诸佛菩萨以大悲将众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用杀害孩子换来的钱供养母亲,母亲怎么会欢喜呢?肯定不会欢喜的。
再者,利益众生本身就是对佛菩萨的一种殊胜供养,除此之外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供品了。《入行论》等一些大乘的教典里都有讲述,饶益众生才是真正无上的供品,是不杂罪的善妙供养。《入行论》第二品的第一个偈颂就讲到,为了受持珍宝的菩提心,对于功德海的诸佛、无垢圣法及佛子僧,做善妙的供养。所谓“善妙的供养”是什么呢?就是需要以三种清净来做供养,三种清净分别指:境清净——三宝,而非世间天神或外道导师等;心清净——为了相续生起菩提心,而不是为了世间暂时的蝇头小利,并且供养时不能掺杂邪命、吝啬、傲慢、炫耀等;事清净——供品清净,供品本身需要干净,不能是腐烂肮脏的物品,而且不能是偷抢来的财物等。
心清净的要求当中说不能掺杂邪命,那么所谓的“邪命”指什么呢?就是指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这五种。在拉喇秋珠仁波切所著的《宝鬘论释》中,对于五种邪命是这样解释的:一、诈现威仪:为了谋求利养恭敬而装模作样地防护根门,以此迎得他人的心;二、谄媚奉承:为了利养恭敬,首先说许多温和柔软之语;三、旁敲侧击:为了得到朝思暮想的东西、他人的财产,而以“我都没有这样的东西”等,来假惺惺地赞叹他人的财物实在妙不可言;四、巧取讹索:依靠上师与官员等的权势而收税,为了牟取暴利,而当面指责别人说“你太吝啬了”等等,口中这般冷嘲热讽来威胁对方;五、赠微博厚:凭着先前所得之利而贪得无厌、一再寻求,在求得物品的施主面前竭力赞叹说“那件东西对我的帮助实在是非同小可”等等。
再者,供养的时候自己心里不能有吝啬,这很重要。以供水为例来说,不需要花费很多钱,所以自己内心也不会吝啬,而且供水不容易成为炫耀和傲慢的资本。阿底峡尊者说过,藏地人积累福德的话,供养清净的水就足够了。所以哪怕是供养少许清净的水,也会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此外,事清净中除了供品本身需要洁净之外,也不可以用偷抢来的钱财做供养。比如有些小偷、强盗或是一些经商之人,通过明抢、暗偷、偷税漏税、缺斤短两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得了很多财富,然后用其中一部分钱供佛等,希望能保佑自己平平安安,继续赚更多的钱。这也属于掺杂了罪的供养,而且佛从没说过,仅仅是用造罪所得的钱供佛等,就能不感受果报,更不是拿钱跟佛做交易。所以这种用偷抢的钱做供养等,也是掺杂了罪的供养,万万不可行。
有人说,既然不能用偷抢的钱来做供养,那么乞丐的钱也不能用来供养,甚至他们乞讨得来的酥油,也不能用来作为供品。这个问题按照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做法来讲,以前举行极乐法会时,华智仁波切会让一些乞丐去乞讨酥油,然后把这些酥油收集后,用来在极乐法会期间供酥油灯,这也是为乞丐提供了积累殊胜福德的机缘。既然乞丐讨来的酥油可以作为供品,那么乞丐乞讨来的钱财当然不算不清净,可以用作供养等。
总之,不掺杂邪命、吝啬、傲慢、炫耀、偷盗等的供养,才叫做“善妙的供养”。在当今五浊恶世,我们见不到殊胜化身的释迦佛等,也没有机会在诸佛面前献上供养,但可以对于各自附近的寺庙、佛殿和三宝所依,精勤顶礼、转绕、献上善妙的供养。如此行持有怎样的福德呢?下面继续这样说道:
与供养真实住世之佛无差别,并且无疑现前成办一切所欲之义,究竟将获得涅槃之果位。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按照上述所说来行持的话,就和供养真实住世的佛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并且一切现前和究竟的所求都能够如愿实现,这毫无疑问。进一步来说,无论是为了现前的长寿、无病、受用丰盛、一切顺遂,还是为了成办佛教相关的事业,又或者是为了究竟能够从轮回中解脱、获得菩提佛果,都需要依靠供养三宝来获得。哪怕是一些大德上师们,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能够顺利、广大,前提都要依靠供养三宝、三根本来实现。比如,希望以造论来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那么依靠供养三宝、三根本也能带来很大的益处。在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大幻变网总义·光明藏论》的后跋中写到:“造论之前的初十吉日,供奉了一万盏酥油灯。”当年能够供一万盏酥油灯,已经是不小的供养了。其他一些大德的传记中也有记载,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而对三宝、三根本做广大供养的事迹。
此外,需要遣除某个地区的疾病、饥荒、战争等,也要依靠供养三宝,比如以前拉萨的敏林大伏藏师、持明晋美朗巴大师,以及一些伏藏师的传记中也有说,为了遣除当地的衰损,在会供中做酬补,为觉沃佛做法衣等,做了如是等广大的供养。因此,对于三宝的身语意所依顶礼、转绕、做不杂罪的供养等,毫无疑问定将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利益。请大家能够依照上述所说做行持,这至关重要。下面引用圣教来说明:
《悲华经》中云:“某人一根毛发分百份,其尖取滴水,寄存如来处,后经无量劫,佛以一切智照见,亦能将昔日滴水未坏交还,佛即具此智。
在《悲华经》中,总的宣说了贤劫千佛的发心和本愿,特别讲了世尊释迦佛大悲摄取秽土、教化五浊众生的发心及本愿。正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悲摄斗诤浊秽土,五百誓愿如白莲,仅闻尊名成不退”,我等导师大悲世尊曾在因地发了犹如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
这部经中讲到,譬如,某人把一根头发分成一百份,一般来说,除了具有神通的人,谁也无法将一根头发分成一百份,这里只是一个假设。然后用这百分之一根头发的发尖沾一滴水,寄存在佛那里,经过无量劫后,对佛说:“我有东西寄存在您那里。”寄存了什么呢?不是一杯水、一碗水,而是用百分之一根头发的发尖,所沾到的一滴水,寄存在佛前的时间不是几个月、几年,也不是几百年、千几年,而是寄存了无量劫。然后佛以一切种智照见,尽知一切,会把这个人过去寄存在佛前的那一滴水,没有丝毫毁坏地交还给他,佛就具有这样的殊胜神通和大智慧。若是其他人,这样的一滴水,要么沾到布上迅速被吸干,要么很快就会自然晾干,哪里能保存无量劫呢?但是佛就不同,佛有广大的智慧和神通,即便经过无量劫,也可以将这样一滴水不失坏而交还给他。先这样做了一个譬喻,下面是譬喻相对应的意义:
先作譬喻后,无论现在佛住世,亦或未来涅槃之时,听闻佛号、念南无佛、仅缘佛作清净心、缘佛向空撒一花,此一切事,佛亦以一切种智尽知,乃至涅槃之间,不成空耗。”如是广赐善说。
正如前面的譬喻所说,因为佛有殊胜智慧和大神通的缘故,无论是往昔佛住世,还是现在佛涅槃后,我们缘佛所做的一切善,佛都以一切种智尽知,那么乃至我们获得涅槃之间,这些善根都绝对不会空耗。
进一步来说,缘佛所做的善根有很多,比如耳朵里听闻导师释迦佛的名号,又或者是阿弥陀佛、不动佛的名号等,都是闻佛名号。自己口中念一句“南无佛”,如果有一份善心,当然很好,如果只是无记地说一声“南无佛”,那也有利益。或者不经意之间看到路边有一幅绘画的佛像,内心缘这尊佛像生起了清净的信心,这里所说清净信心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像洁净的水那样。所谓“洁净的水”就是水中澄清没有污秽,那么所谓“清净的信心”就是指心没有被烦恼染污,特别是没有被邪见和疑心染污。以这样清净的信心,仅仅是向空中撒一朵花供佛,也有很大的利益。再者,无论是路边采的野花,还是花市买的鲜花,拿到手里后往空中抛一下,表示向上对佛做供养,然后再放到供台上,这样也是可以的。还有比如我们买了一件新衣服,拿到手后往空中甩一甩,心里作意供养佛,这也是缘佛做供养。
总之,自己身语意缘佛所做的这一切,佛以一切种智都会尽知,乃至涅槃之间,这些善根都不会失坏。这里所说的“乃至涅槃之间”,指的不是佛涅槃,而是听闻佛号、念佛号,对佛生信、供佛的这个人,乃至他获得涅槃之间,缘佛所做的一切善根都不会空耗,也就是说这些善根不会穷尽的意思。如是等在经中做了广的阐述。
另外,毁坏善根的缘有四种,分别是不回向或颠倒回向、嗔恚、后悔、宣扬。一般来说,我们所做的善根很容易被这四种缘毁坏,但是直接缘佛所做的善根,比如供养佛、顶礼佛、祈祷佛、于佛生信等,像这样的善根不会被以上四种缘损坏,而且无论何时都不会空耗,就像是圣者菩萨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的善根,是不会被催坏的一样。然而仅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能否被催坏,还是存在辩论的,这在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有所讲述。无论如何,不存在任何辩论的就是证悟空性慧所摄的善根不会被催坏,这在很多大乘教典中均有宣说。那么缘佛所做的善根,和无我空性慧所摄的善根一样,乃至其本人涅槃之间永远不会空耗。下面引用其他圣教,做进一步的说明:
其他经中亦云:“木块及指甲,墙面画佛像,净心视如来,皆得胜菩提。”又云:“乃至童子戏,以沙聚佛塔,渐见俱胝佛。”孩童嬉戏故,于墙面画佛像、以沙聚作佛塔,仅目睹此等,亦渐次获得无上菩提,如是正觉佛亲口宣说。
这里说的“其他”,主要是指《法华经》等其他一些经典中也有讲到,用木块或手指甲在墙面上绘画佛像,或书写经文等,以清净的信心观看的话,最终这些人都会获得殊胜菩提之果。这里说“最终”,不是说命终的无间,而是逐渐断尽轮回的边际,在将来某个时候成佛。另外,经中还说,小孩在玩耍的过程中,用沙子堆聚佛塔等,那么这个孩子也将逐渐见到无量的佛。比如,藏地的一些孩子喜欢用木块在墙上画佛像,或者用泥土来堆佛像,还有的会在下雪的时候,用雪来堆佛像、佛塔等,口里还会说“这就是佛”、“这就是经书”、“这就是佛塔”,同时心里也确实认为这就是佛、那就是佛塔等。虽然只是孩子们的嬉戏玩耍,但是因为在心相续中熏染了很好的习气,也会依靠这样的善根,未来逐渐见到无量的佛。而且仅仅是目睹这些墙上画的佛像、沙子做的佛塔等,也会逐渐获得无上菩提果。这些都是佛谛实语亲口所说。
汉译的《法华经》中这样讲道:“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等等。除了《法华经》中讲了造佛像的功德利益外,《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等中也详细讲述了对于佛经和佛像,做雕刻、书写、绘画、塑造等,有不可思议的广大功德,并且略举了彼等诸人将得永离恶道、受生善趣等十大利益。
总之,对佛生信、供养等缘着佛所做的一切善根,不论心里所求的是现前增上生的长寿、无病、转生人天善趣等的果报,还是小乘阿罗汉的涅槃果等,最终都会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因为这些善根是大乘随解脱分的缘故。
那么有人疑惑说,制作佛像用以经营,也有这么大的功德利益吗?从无到有制造出佛像等身语意的所依,能够积累大的福德,但诸多经典中也讲到,如果一开始制作佛像的动机就是为了经营盈利,那就有很大的罪过。譬如,绘画唐卡所造的是善业还是罪业呢?就要看自己的动机,如果自己心里想:我纯粹是要建造三宝所依,那么以这样的动机来绘画唐卡的话,就有很大功德。如果心里只是想:我要制作一件商品,用来赚些钱,这样想的话就是造了罪业。然而即便如此,绘画唐卡也还是有一些功德的,从作为商品的角度来说有罪过,从绘画佛像的角度来说有功德,这两者需要分开来说。因此,无论是塑造佛像、绘画唐卡、印经书等任何制造三宝身语意所依的善行,都要以善的动机摄持,这很重要,也将获得广大的功德利益,这是佛亲口宣说的。下面讲为什么缘佛所做的任何善根,都将成为无上菩提之因:
缘佛做任何顶礼、供养等,由境门称为“随解脱分之善”,即自心不知回向菩提之因,究竟也定成菩提之因,一切经、续、窍诀中如是宣说,对此当生深忍信。
一般来说,随解脱分的善根和随福德分的善根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以出离心摄持。平时我们说以因果正见摄持,但没有以出离心摄持的善根是随福德分的善根,在具足因果正见的基础上,以出离心摄持的善根是小乘随解脱分的善根,在具足出离心的基础上,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是大乘随解脱分的善根。
此处,所谓“由境门称为随解脱分之善”,就是说缘佛所做顶礼、供养等任何善根,由于对境极为殊胜的缘故,都叫做随解脱分的善根。比如,缘佛做一些善行,自己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现前长寿、无病、转生人天善趣等的果报,心相续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不是为了解脱轮回,获得菩提佛果。但因为所缘的对境是佛,以对境极为殊胜的缘故,所做的一切善都不会成为随福德分的善根,而是成了随解脱分的善根,也就是能够解脱的善根。否则其他的善根,若是只具足因果正见,而不具备出离心,就不是随解脱分的善根,只是三界轮回人天福德的善根,只能感受轮回中的受用。
比如,往昔华杰施主有一世转生为猪,一次它的尾巴上沾了泥,恰巧被狗追赶而奔跑,这期间它不停地甩动尾巴,无意间尾巴上的泥甩到了泥塑的佛塔上,补好了佛塔上的裂缝,结果以此善根,得以转生为人,最终获得解脱之果。猪本身没有修补佛塔的想法,但因为对境极为殊胜的缘故,也成了随解脱分的善根。正如全知赞叹释迦佛所说:“仅闻尊名成不退”。缘佛所做的一切善,即便自心不知道回向无上菩提,最终也必定成为无上菩提之因,这在一切经、续、窍诀中都有宣说,对此大家当生深忍信。
思考题
1.什么是世间衰损?为什么强调说“各自附近存在的寺庙和身语意所依”?什么是不杂罪的供养?
2.对于各自附近的寺庙、佛殿和三宝身语意所依,精勤顶礼、转绕、献上善妙的供养,有怎样的功德利益?
3.文中引用的《悲华经》圣教,说明了什么?
4.解释“以境门称为随解脱分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