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过去现为殊胜化身的释迦能仁,和如今现为工巧化身的佛像二者,仅仅是清净和不清净所化的现相不同,此外本体为一,并且在积累福德之田上无异。
往昔在印度真实住世的导师释迦佛,就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殊胜化身,有缘信众面前,他们所见到的就是相好庄严、功德圆满的殊胜化身,但是具有邪见和无缘之人,即便是在殊胜化身释迦佛的面前,他们也见不到导师佛的相好庄严。比如,当时的外道导师饮光见到释迦佛的时候,看见的是嘴大、鼻塌、头大等九种不悦意之相。所以往昔在清净所化面前,佛现为殊胜化身,具缘清净所化的众生见到的就是具足相好庄严的相。
现今,佛现为工巧化身的佛像等,前面也讲过,工巧化身有两种,其中一种比如过去的嘎玛布夏,他是一位制造三宝所依的工匠,也是佛的化现,对于这样的工匠等,就称为“工巧化身”。另一种就是工匠制作出来的佛像、画家绘制的唐卡等,这些也叫做“工巧化身”。那么此处所说的工巧化身是主要指后者,也就是佛像、唐卡等。
无论是往昔现为殊胜化身的释迦佛,还是当今现为工巧化身的佛像等,都是一个佛的化现,仅仅是在清净所化或不清净所化面前显现的相有所差别。在清净所化面前,佛现为殊胜化身的释迦佛,在不清净所化面前,佛现为工巧化身的佛像等,根据所化清净与否显现不同的相,实则本体是一个。不仅如此,殊胜化身和工巧化身二者,在作为积累福德的福田方面,也没有丝毫差别。比如,往昔释迦佛在世时,印度的国王为佛献上各种供养、建造经堂等,现今我们在佛像等的面前做一些供养,那么所得的福德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大家要记住,佛在世时,供养佛有怎样的福德,现今供养佛像等,就有怎样的福德,从福田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对此,下面引用遍知佛的圣教:
如经中云:“现今供养我,未来供佛像,福德异熟同,无少许相异。”
经中所说的“现今供养我”,就是指当时供养真实在世的殊胜化身导师释迦佛自身;“未来供佛像”,就是当今五浊恶世当中,我们这些见不到佛的众生,如果能够供养佛像等,这两者从因的层面来说,福德等同,从果的层面来说,异熟的果报也是等同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所以说“福德异熟同,无少许相异”。
《大般涅槃经》中讲道,阿难请问佛说:“如果现在佛住世时,有人以金银七宝、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饮食等一切乐具,深心恭敬礼拜,供养如来。以及佛涅槃后,如果又有人以金银七宝、妻妾奴婢、衣服饮食等一切乐具供养如来形像,深心恭敬,礼拜供养。那么请问世尊,这样的两个人深心供养,哪一个所得的福德多呢?”佛告阿难说:“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养,所得福德其福无异。为什么呢?因为虽佛灭度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的缘故,其所得福德完全等同。”因此,往昔佛在世时供养佛,和现在佛已涅槃后供养佛像等,这两个的福德和果报等同,没有丝毫差别。
再者,往昔佛在世时,即便自己没有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若能为佛供斋一次,至少也会在来世转生到三十三天;又有为小乘的阿罗汉迦叶尊者供斋后,转生三十三天的公案记载;还有说为喀切大班智达夏嘉希惹供斋一次,来世至少将转生三十三天。这样为佛、阿罗汉或大德仅仅供斋一次,即便没有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至少也可以转生三十三天。又因为往昔供养佛和现今供养佛像的福德、果报完全等同,那么我们在佛像面前供养一些水果、供一些清净的水,又或者是供一些糖等等的供品,现前来说至少可以转生三十三天,究竟来说必定成就菩提佛果。
同样,供养经书也是如此。有些人认为当今佛已经示现涅槃,那么佛的舍利和佛牙应该是最稀有、最珍贵的,从而对佛舍利非常有信心,并且做一些广大的供养。相比之下,认为印刷的《金刚经》等这样的佛经有很多,所以对经书没有和对佛舍利一模一样的信心和恭敬。实际上无论是佛像,还是经书,都是佛的化身,殊胜化身导师释迦佛和化身的佛像、经书等,只是在所化的层面有所不同,实际上本体就是一个,并且在积累福德之田上也没有任何差别。总之,过去供养真实的佛,和现今供养三宝身语意的所依,得到的福德和果报等同。对于这样的观点,一些邪见者并不认同,下面是邪见者提出的质疑:
对此,一些具邪见者认为,佛像观待泥土、金银等的因,并依赖工匠的缘,故如何是真佛?
对于往昔供养释迦佛,和现今佛涅槃后供养佛像,这二者福德、果报等同的观点,一些具有邪见的人认为,佛像需要观待泥土、金银等材料的因,依赖工匠等的缘,这样因缘和合才能出现。比如:工匠需要把泥土、干草等混合在一起,然后揉搓、塑形,再用各种工具刻划和塑造,经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所以佛像是这些因缘和合之后才新出现的,否则不会无因无缘随便出现一尊佛像。然而以这些因缘所成的佛像,又怎么会是真佛呢?真佛是活生生的一尊佛,佛像只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一件物品,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们认为一向由木料、泥土、金银等制作而成的佛像根本就不是真佛,既然如此,那么供养佛像和供养真佛相比,福德和异熟果报当然不可能等同,绝对是有差别的。以上就是邪见者的观点,但实际上并不合理,下面就是破斥邪见者的观点:
与彼相同,佛应化释迦能仁大悲自性的相好之身,彼亦于所化前,看似依靠父母之因后出现,即共称父亲为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
如果说由这些因缘和合而成,就不是真佛的话,那么与此相同,殊胜化身释迦佛大悲自性的相好身,也将成不是真佛。因为在所化众生的面前,如果没有父母,释迦佛就不能诞生,他又不是化生或湿生等,而是父精母血结合后由母胎诞生,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这是世间共同承许的。那么如果按照邪见者的观点来说,释迦佛的相好功德之身,应成纯粹就是由父母因缘和合所生,而根本不是由释迦佛自己的发心、本愿、智悲力所现,应成这样的过失。
因此,我们肉眼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一种现相,但其背后我们分别心衡量不了的,实际就是佛自己的大发心、大本愿、断证圆满的智悲力等作为根本因素,然后因缘成熟的时候,在所化众生面前,现为殊胜化身佛等的形象,来弘法利生。不是说释迦佛没有大悲、大愿、智悲力的加持,单单依靠世间的父母就出现一个殊胜的导师释迦佛,这是不现实的。我们看不到佛的智悲力、本愿、发心,但不等于没有,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世间共同承许的,就是释迦佛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但是这个以外,还有很多根本的因素。同样,我们看到制作佛像的时候,需要工匠、画家、各种材料等,我们没有看到的就是佛智悲力的加持,在佛的发心、本愿、智悲力的加持下,在佛事业力的劝动下,才出现了工巧化身的佛像等。那么供养这样的佛像,也可以积累不可思议的福德善根,和供养真实住世的释迦佛一模一样,对此要产生信解,这至关重要。那么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当年释迦族诞生的释迦牟尼佛也好,或者今天我们肉眼看到的佛像也好,都没有差别。下面是从胜义来说:
从胜义而言,佛无有色法自性所成之身,《金光明经》云:“若无身骨血,何成有舍利?”
这里大乘和小乘有不同的观点,小乘有事宗承许佛有色身存在,而且是苦谛所摄的缘故,归依的时候不归依佛的色身,而是归依佛相续中证得的道谛和灭谛。大乘则不这样认为,而是承许无论佛的身语意如何显现,都并非苦谛所摄,而是佛悲愿的所现,这是大乘不共的观点。
此处所谓的“胜义”,是指一切万法当体即空的第一义谛。从胜义的角度来说,连我们血肉组成的色身都丝毫不存在,何况是佛的身体。既然胜义中佛没有身体骨血,那么就像《金光明经》中所说,如果连身体骨血都没有,怎么会从中出生舍利呢?所以胜义而言,佛没有身体骨血的存在,就不会有舍利。
但是从世俗缘起现相的角度来说,当然有佛的色身,也有舍利等。佛经中记载,佛有很多舍利,并且在人或非人弟子的面前,作为信心的所依和供养之境等。在我们所化众生的面前,不但有佛的舍利,而且现量所见的舍利也有黄色、白色、红色等不同的种类,包括一些大德圆寂后出现了许多舍利,这是有目共睹存在的。并且有些舍利是从骨中所生,有些是从血中所生,有些是从肉中所生,然而这些纯粹是在所化众生面前,佛等随顺世间示现的一种缘起现相。因此,世俗现相而言,佛有色身和舍利,胜义而言,佛没有色法所组成的身体,既然佛没有血肉的身体,那么就没有舍利。下面是引用《金刚经》来进一步说明: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里是以应化非真来显示法身离相。也就是说真佛即是法身,而法身离一切相,应化身的色相和音声非真,以生灭的色相见不到无有生灭的法身,以音声也求不得真正的法身佛,所以如果有人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那么此人执着应化身生灭之相,实则行邪道,并非见真佛。不仅《金刚经》中如是宣说,包括金刚密教中也说,金刚弟子不能将诸位证得大圆满成就的金刚上师执为色身的上师,而是需要以见上师为法身的信心和恭敬,才能获得上师心传的加持和明性妙力的大灌顶。
这里《金刚经》的圣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佛的法身,一切万法在究竟法界中有闻声、见色等的话,见不到佛的究竟法身。另一方面是殊胜化身佛的色身来说,虽然有形色和声音,但见到和听到的不是苦谛所摄、以微尘组成的身体,而是佛的智慧和本愿力在所化面前显现出的影像,实际上不是父精母血组成的自性。就像水中所现的月亮,只是空中月亮的影像,所化众生面前的化身佛,虽然有形色和声音,但只是法身佛的影像。所以经中说,见色和闻声并非见如来。下面总结此处的要义:
因此,现今的佛像看似也由工匠等因缘中产生,这是在所化心前,而实际上佛的诸身语意所依,是由佛之悲愿与所化之宿世善业二者聚合中自然而然显现。
因此,在所化众生的面前,佛像看起来是以泥土等为因、工匠等为缘,由此因缘和合制作而成,但实际上佛的身语意所依就是佛的大悲、本愿,以及所化众生宿世善的业缘二者和合中自然而然地显现。
进一步来说,有些人认为佛像是用金、银、铜、泥土等材料制作而成,是某个地方、某位著名的工匠所做,我本人支付了多少钱等等,所以不是真佛,真佛哪里能用金钱等买到呢?在所化众生的面前,佛像和用金银做的耳环、首饰等一样,看起来确实是依靠工匠、材料等因缘和合才新出现的,然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得到了佛智悲力的加持才能出现。如果没有佛的加持,世间工匠可以混合泥土、塑形雕刻等,但无论经过怎样的辛劳,最终也做不出佛像。所以这是佛的事业,佛涅槃到现在,佛的事业并没有过时,佛像也是佛事业中的一部分。否则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有情没有得佛饶益的福德,那怎么会有佛像呢?根本就不会有佛像,所以佛像能够出现在所化众生的面前,都是佛的加持。
因此,佛的身语意所依就是佛的大悲、本愿,以及所化众生宿世善的业缘二者和合中自然而然地显现。这是有圣教作为依据的,下面引用密续来说明:
密续中云:“佛身语意所依者,正法灭尽则无有,外道蔑戾车前无,是故佛像乃化身。”
密续中讲到,连法音都听不到的正法灭尽之暗劫,很多大劫中都没有佛法,这个时候众生的面前哪里会有佛,哪里会有佛化现的佛像和经函等。再者,外道和蔑戾车面前也不会有佛的身语意所依。所以佛像等三宝身语意的所依都是佛的化现。
进一步来说,在正法彻底灭尽之时,根本不会有佛的身语意所依。比如,以佛身所依的佛像为例来说,一些教典中记载,藏地主要的佛身所依,也就是拉萨的觉沃佛像,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世间界的湖水腾升,佛像将会沉入湖中,到了那时,佛像会被龙族迎请到龙宫当中,作为他们信心的所依和供养之境。往昔佛在世时,这尊觉沃佛像最初是在印度金刚座,后来被迎请到邬金圣境,接着帝释天将其迎请到三十三天当中,后来又被印度国王迎请到印度,再后来印度国王将佛像赠与唐朝皇帝,之后文成公主和亲,由藏王松赞干布将佛像从汉地迎请到拉萨,至今都供奉在拉萨的大昭寺里,那么未来觉沃佛的佛像会在人间隐没,被龙族迎请到龙宫当中。
又比如,作为三宝语的所依,在正法灭尽的时候,经文的文字也会自然消失。这在《莲师广传》中有具体讲述,大家可以去阅读。另外,在正法灭尽时,不仅没有僧团的存在,甚至连僧衣也见不到。确实就是这样的情况,不说三宝身语意的所依,仅仅是黄红色僧衣的碎布块,在未来正法灭尽之时都将不存于人间,会被护持正法的白方天神拿到三十三天当中,作为他们信心的所依和供养之境,这时人间连僧衣的碎片也已经不存在。
同样,要知道密续中说念修某个本尊的心咒或总持咒,这些就是佛。比如口中念的,像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萨埵吽)等所有寂静、忿怒本尊的心咒实则都是真佛。有一些邪见者认为,这些心咒根本不是真佛,都是我们自己口里念出来的,口里怎么会念出真佛呢?虽然心咒确实是从口里念出来的,但用嘴来念只是助缘,如果没有佛事业力的劝动,口中怎么会随随便便就念出佛的心咒呢?所有这些都是在佛事业力的劝动下才出现的。一句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的文字,或者一尊一面四臂的白色观音菩萨像等,无论是石头上雕刻的、纸布上绘画的、木料做的佛像等等,都是在佛事业力的劝动下才出现的。
另外,还有些人认为古代印度的释迦佛才是真佛,因为首先有了这样的想法,便认为释迦佛亲自加持过的特殊佛像,比如拉萨的觉沃佛像才是与众不同的。然而对于眼前看的经书、口中念的咒语等,除了认为有一些功德之外,很难认为这些跟真佛以及具有加持的拉萨觉沃佛像一模一样。心里觉得释迦佛和经书、咒语等有差别,仅仅就是自己习惯性的观念而已,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道理。前面我们也说了,佛像就是佛的化身,既然如此,那么所有的经书、咒语等都是佛的化身,本体就是佛,只是显现在众生面前的相有所不同,所以三宝身语意的所依全部都和真佛一样,没有丝毫差别。同样念修密咒的时候,总体上需要按照仪轨完整地念修,然而念修仪轨最核心的就是仪轨中间持咒的部分。比如念修金刚萨埵仪轨的时候,关键核心的修法就是中间念心咒的部分,这时应该相信口中念的金刚萨埵心咒就是金刚萨埵佛本身,对此有信心的话,这就是迅速获得加持和成就的主要来源。
因此,无论是佛像、咒语,还是意所依的佛塔、语所依的经函等全部都和真佛一样。如果对此有相信的信心,那么这些三宝身语意的所依就是真佛的化现,若是不相信,那么在你面前的,就只是金银等制作的一件物品而已。
另外,在外道及蔑戾车等的众生面前,也不会有三宝身语意的所依,最多只是有外道他们自己的神像。比如,以前印度毁灭佛教的时候,不要说存在真实的三宝,连佛像等都被砍断和摧毁,还拆毁了很多内道的寺庙,并且强迫僧人还俗等等。所以在外道及蔑戾车面前,不会有三宝的身语意所依。因此,正法灭尽时,没有三宝的身语意所依,外道以及蔑戾车的面前也不会存在,佛像等三宝身语意的所依就是佛的化身。
思考题
1.对于殊胜化身和工巧化身,从相、体、福田上做详细分析。
2.为什么一些邪见者认为供养佛像和供养真佛的福德果报不等,这个观点是否成立?为什么?
3.为什么说佛身语意所依是由佛的悲愿,和所化宿世善业聚合中自然而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