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愿文01

入大乘愿文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  益西彭措法师译讲

这一次我心里的愿望是:我们大家能不能在发愿上有一些进展?我们在修行大乘时先要注重因地,这就要极其重视发愿。《涅槃经》说:“愿作心师,非师于心。”古德也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行者以愿作为中心,才能发起万行,以愿作为舟船,才能度越彼岸。所以,一切时处都要用愿来作自心的老师,一直都要依愿励行,直到成就为止。我们应当效法诸佛菩萨,自己发大愿,才算是真学佛。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志”就是愿。“三十而立”指志愿已经坚定建立。《论语》说:“志于道。”《礼记》说:“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这就是极言因地的重要。你的志愿轻了,一切行为都是轻的;志愿厚重了,一切行都厚重。如果志愿轻了,求他的表现有多厚重,即使圣人也是不可能得到丝毫的。也因此,立志于因地才能圆成于果地。

那么,如何在自心上开出这条大乘立愿起行的庄严之路呢?这一次是尝试以至尊麦彭仁波切的《入大乘愿文》作为切入方便,然后以《愿海同归》导入最极甚深广大的普贤愿海,同证寂光净土,同入毗卢法界,以猛利的欲乐驱使,发心尽未来际受持普贤行愿。为此,要在深入闻思之后,句句依照《行愿品》切实地祈愿,使它成为往生净土、速成佛道的最强劲的正因。

下面开始讲解第一篇《入大乘愿文》。

首先,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释·胜乘甘露喜筵》,勾提大乘发愿的基本理趣,开示大乘七种大的内涵。接着是配对这部修法,指明它是如何相应大乘各个要点而发愿趣入的,再提出修习本愿文的方法和效果。这样首先阐述一下本修法的纲要,就把握住了要点,细节上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进行。

下面开始讲总义的第一项内容:

菩萨的发愿是对于所求的果——无上菩提等,在思维之后,生起寻求它的愿心,这是由很好地明了所愿境的智慧而引发。也就是,这不是仅仅为了自利而发愿得到世间有漏的事物,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在心里非常希求这个果,而表现为心和口持诵这个誓愿的文句。这就是发愿的因和体性。

发愿的利益:要知道,发愿是成就自他二利的正因,它能使我们在今生和来世都成办自他二利。也就是要明确,虽然这时候还没有依靠身体和语言,为实现所希愿的内容而专门那样去做,就仅仅是依着发愿的心,祈愿能如实成就所愿求的事,但是这样也能按自己心里希求和发愿的那样,很快在今生产生果报,也能成办来世的义利。

发愿的作用:依靠发愿的力量,能成办圆满的自他二利。也就是说,具有福德力的菩萨,由发愿的力量而现前了以无量的色身、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通成办自他二利的境界。这是语言无法描述的无量无边的行境,要按大乘经典里讲到的诸佛菩萨愿海的境界那样来了解。

发愿的种类:菩萨还处在胜解行地时,有很多种的发愿。也就是说,这时候还没有现证法界遍行的体相,在见到轮回的无量过患、苦厄时,就发愿要灭除这一切;又缘着菩提道、果等的功德,发愿要修到、证到这一切。由于内心有这些希愿,就会由衷地祈愿,为了将来能真正利益到有情,愿我能成就这样那样等等,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愿。登地之后,在初地时就有了为成就十种大愿的广大发愿。从此直到获得究竟菩提之间,随着二地、三地等地地升进,发愿会辗转增上、清净,也就是发愿会变得越来越广大、超胜、清净。

以上按照《大乘庄严经论释》讲解了大乘发愿的内涵。

接下来讲解本修法“入大乘愿”的涵义。

这是教授行者如何透过祈愿,使自心真正进入大乘殊胜大义的重要修法。我们要了解大乘有哪些道和果上大的内涵,本修法又是如何使心直接入于大乘行愿当中,它是怎样引导我们的心完全入于大乘行愿当中,是如何在最关键的要点上带领心进入。这是我们下面要了解的地方。先讲大乘“七种大”的涵义。

大乘是以七种差别胜过小乘而得名:

一、所缘大:声闻只是缘声闻乘的三藏法,而菩萨的所缘是大乘无量深广的经法。

二、修行大:声闻只有成办自利的修行,菩萨则具足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

三、智慧大:声闻只有通达人无我的智慧,菩萨具有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

四、精进大:声闻仅仅在三生或七生当中发起精进,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恒常不断地发起精进。

五、善巧大:声闻在对轮回生起怖畏心之后,寻求断除轮回的寂灭之乐,所以声闻不具方便;菩萨以大悲心不舍轮回,同时以智慧不会受烦恼的染污,就像莲花住在污泥里而无染著那样,具有巧方便的力量,所以是善巧大。

以上这五个大,显示了因乘或者道乘的差别。能运载到果地的因行或者道,就是因乘的意思。修因上有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大等差别,所以称为大乘。

六、果德大:声闻只得到阿罗汉果,以及获证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等少许功德,而且这些功德在最终入无余依涅槃时息灭而有穷尽(也就是所谓的灰身泯智);修持大乘将得到无上的佛果,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而且何时也无有穷尽,所以是果德大。

七、事业大: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作示现成菩提、转法轮等事业;菩萨成就正等觉佛果之后,住在色究竟天宫,显现入胎成道等事业相,乃至有尽一切众生界而示现的如来大事业海。

最后这两种大,是按照修大乘法所乘载到的果地(也就是果乘)而说的。(“乘”是乘载、运载的意思,有因、果两种:能运载到果地的因或者道叫因乘,所运载到的果地叫果乘。)由于所运载到的果地功德超胜声闻,所以叫做大乘。

结合本修法来说,所愿处就是入于这无上的因和果上的大乘法。先是祈愿在成佛之前的一切生当中,都得到最好的、能够修持大乘的、圆具一切德相的所依身,就是祈愿能够在一切生当中得到堪能修大乘法的上好根器。

接下来一个祈愿当中,“如理以入”的“理”字指的是所缘的法理大,“入胜乘行”的“行”字指的是修行大,“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指的是智慧大和善巧大。“通达一切法无我”这是指智慧大。由此在轮回里心无染著,入在生死里,无论做什么都心无畏惧,不会被境界转掉,这是得了大自在。“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这是修行大和精进大。“一切时处行”、“普能入”这些文句是自己的心发愿入在大精进当中。“唯行利他事”和“入于佛子行海”是自己猛利地发愿入在大修行当中,远离那种仅仅自利的修行,心里想:我愿何时何处都唯行利他事业,而且无量的菩萨行海,每一个都能修起来,这就是缘着修行大而发愿。

接下来两颂就是由“唯行利他”这个要点展开,发愿趣入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行。“一切众”指的是无量,“惑业相续流”是指苦因,“誓断无余”指的是拔一切苦的悲无量心。后一颂“无有亲疏”和“等”字,指舍无量。“舍”是无有亲疏、住平等舍的意思。“有情现前乐具德”是生喜无量心的所缘,“无有嫉妒而以欢喜心”是生喜无量心的行相。“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和“护”是慈无量的行相。念这两颂是猛利地发心,誓愿趣入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的修行。

接着是猛利发愿入于大乘自他相换、一心精进利他的修行,含摄了寂天菩萨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的所有内涵。“私利私欲”等两句是指了解到我爱执是一切衰损的根源之后,誓愿丝毫不剩地完全舍离,又明了他爱执是一切利乐的源泉,然后发愿他利他义的一切方面都胜过自己。这样抛弃了私欲,发起爱他胜己的心之后,就没有了大乘修行的障碍,然后就能发起极其勇猛的誓愿:对一切佛子行海发誓要全部成办,对于作一切有情利乐的事业都精进不懈地实行。

接着是特别对极暴恶有情发愿唯行利乐,也就是彻底远离菩提心的违品——嗔恚、舍弃有情,以求彻底地趣入大乘利他的菩萨行。

接着五颂是特别就成办利他的善巧大而发愿趣入。比如无论是损害我、利益我,结什么样的善恶缘,都能使他不退转菩提道而成就大圣法王的果位。无论哪里,众生已被苦果的铁钩钩住,而且以他自心的障碍,连诸佛的悲力也难实施救度时,愿我能使他脱离这样的苦。其他像发愿“等如药王”,

一见闻就能让众生离苦得乐;或者无论示现哪一种行为相,都任运地成就众生义利,轻易调服众生;对于因为愚痴被魔摄持的众生,都能使他自心发出智慧光明,轻易快速地解脱魔障。

接下来三颂是总括起来,对于一切因大乘、果大乘发愿趣入。“诸大乘菩萨行海”能度越是因乘,已得度越是果乘。“成为群生之吉祥”是发愿趣入大乘无与伦比的大事业海,也就是接下来一颂所说的悲的力量大、悲的境缘大、悲的相续大、悲的作用大,由此而实现大乘无上的事业。“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运转”,就是悲的力量大,“普度尽空际一切众生”是悲的境缘大,“尽未来际常作利乐”是悲的相续大,“施与胜解脱”是悲的作用大。如此就是猛利地发愿入于大乘无上的大事业海当中。最后是发愿入于大乘智悲力无二的大圆满殊胜地中。“大乘深密之意愿遍知”是誓愿成就大乘的智慧,“大悲普度大任吾担荷”是誓愿成就大乘的大悲,“大功德之身力愿满足”是誓愿成就大乘的威力,“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是誓愿证得道果不二的大圆满胜地。

这样就看出,这是非常殊胜的大乘发愿修法,包含了种种使自心直接入于大乘的要点、要义,而且特别符合我们的心,能直接触发内在的大乘种性,从因到果步步深入地展开祈愿。

大家如果能用非常珍惜的心,把每个字都看成珍宝一般,特别用心地跟着愿文一句一句地想清楚、想好了,自己将来生生世世所寻求的大义就是这些,一心想做的事就是这些,透过反复地思维,非常明确地认识自己所求的大义是什么,这就是产生了智慧。再由这个智慧引出希求这些所愿之事的善心,这就是产生了祈愿的心。

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心里就开始重视这个发愿,晓得每天时时处处心里都跟着愿文祈愿,这就是真正开始用自己的心修《入大乘愿文》,也就是会在你身上出现特别大的大乘意乐。如果能很多次、非常密集地引动祈愿入大乘的善心,经过反复地修习,就开始凝结成恒常、猛利的大乘愿心。这个愿心一旦坚固,就能渗入到一切相续,你的心就完全变成了愿文所说那样。这时,你的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你就真正得到了至尊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你的心成了真正依金刚句指示而炼成的极殊胜的心。

下面开始正式讲解这部修法。

本修法分为三段内容:一、为使所发宏愿成就,祈请法界诸佛菩萨加持;二、为使自心趣入大乘,猛利作愿希求;三、总摄一切愿义,祈愿以四种力而毕竟成就。

一、为使所发宏愿成就,祈请法界诸佛菩萨加持

嗡 法界佛菩萨,一切皆垂念,

   我今发宏愿,悉成求加持。

“嗡”是一切诸佛身的种子字。密续里说:“嗡者显现庄严胜妙身。”念“嗡”字时,就是祈请法界一切时处的诸佛菩萨都在自己心前现出身相来。这样祈请之后,就想现在法界诸佛菩萨都在用慈悲眼观照我,然后用最殷重、最至诚的心向诸佛菩萨祈求加持,口里念“法界佛菩萨,一切皆垂念,我今发宏愿,悉成求加持”,就是为了让我下面发的这些愿一个个地成就,祈求一切佛菩萨加持。这时候心要诚到极点,这样就有一切佛菩萨的力量作不可思议的加被。念的时候要殷重合掌,不能随口滑过。

这样做好了祈求加持之后,再进行第二步:

二、为使自心趣入大乘,猛利作愿希求

祈愿乃至无上菩提果,未得期间常于一切生,

恒得增上七德胜依身,具足悲力五根最胜德。

这里是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之间,愿我在一切生当中,恒时都得到具足增上七德的殊胜所依身,在这些身上都具足悲的力量,以及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五种善根,由此成就最殊胜的功德。

为了能迅速、高效地趣入大乘修行,就需要得到具足德相的能修一切种智的殊胜所依。这样修道进程不是其他身可比,所以首先发愿乃至没得佛果之间,每一生中都得到圆具增上七德的殊胜所依身,在这个所依身上来实现以下所有的祈愿。

增上七德”,就是指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智慧广大七种德相。

其中,“种姓高贵”是指诞生在被世人恭敬、称扬的高贵种族当中,比如义成王子、达摩祖师等。以种姓高贵的缘故,用善法劝导教化人,人们都会恭敬采纳。“形色端严”是指容颜殊妙,形量端严,六根没有残缺,

因此为众人所喜见,比如阿底峡尊者、玉琳国师等。由形色具足的缘故,大众见到后都心生欢喜,共同归仰,凡是他所说的,无不依教奉行。

“长寿”指的是由往昔能牵引长寿的引业所牵引,而获得长寿久住,比如龙树菩萨住世六百年。具有这个德相,就能长期修集善法,依靠自他二利的修行而积集增长无量善根。

“无病”就是以前世善业的力量,身体少病或无病,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现法因缘,都能发起勇悍,比如世亲菩萨、宗喀巴大师等。以无病的缘故,身心勇悍,对行持自他二利心无厌倦,勇猛坚固。

“缘分优异”就是修行大乘法的缘分增上具足,比如能遇到很好的善知识和道友,遇到殊胜的法,而且修行的福报、顺缘也具足。这样就能顺利趣入修行大乘,从而成办一切自他二利。

“财势富足”就是获得广大的财富、地位,富裕显贵,又有亲友等广大眷属,比如阿育王、松赞干布等。具备了这个德相,就能常常以布施摄受众生,让他快速成熟。

“智慧广大”是指具有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和通达饶益有情慧。它是生起今生的安乐、来世增上生的义利乃至出世间解脱的根本。

为了能最顺利最圆满地趣入大乘,进一步祈愿在一切生的殊胜所依身上,都能“具足悲力五根最胜德”。

要认识到,以大悲心作为前导才能趣入菩萨行,悲心是菩萨行的主因,悲的力量不具足,就会在大乘的修行上不堪能,甚至落入小乘。所以就有非常大的愿望,祈愿诸佛菩萨加被,让我们在一切生当中都能具足悲心的力量,对于众生的苦一见到就有难以忍受的悲愍,以悲心的力量,直接就入于菩萨行中。这个悲力是下面所有大乘利他修行的根源,所以这是对于未来所得所依身的一个根本性的祈愿。

《入中论》里说:“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意思是说,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三者是出生佛子的正因,而大悲心又是发起菩提心和无二慧的根本,所以成为佛子的主因,或者说大乘佛道的根本。原因是:在修行大乘的初、中、后三个时位,悲心都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最初是因为有悲心,不忍心众生受苦,就会想:我一定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把他们都安置在最安乐的涅槃果地。进一步见到,这个救度众生出苦的愿望只有成佛才能实现,所以会缘菩提而发心:“为了实际做到利益众生,我立志要证得无上佛果。”由此就在自心上发起了菩提心。又见到如果远离了无二慧,根本不可能证到佛果,因此就决定修无二慧。

所以一切大乘的种子就是悲心,没有它就无法趣入大乘的修行。也因此先要祈愿“具足悲力”。这个悲心的作用最初是播菩提种,是生菩提心的根本因。有悲心的力量,自然就能发心求佛果来利益众生。

比如医生的事业是从哪个根本而展开的呢?就是以悲的力量而展开。就是因为不忍众生受病苦折磨,以悲的力量就驱使他在医道上孜孜不倦地努力。他之所以要去学治病的本事,就是为了实际做到拯救疾苦。所有一切在医道上的精进,都是由悲的力量所致。

就像这样,发起大乘利他的原因,就是见到尽虚空界的众生都沉溺在苦海里,就决心一定要救度他们!那么怎么来救度呢?一定要有本事。为此就会发起寻求无上道的心。从此,这一念心驱使着他,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在菩提道上精进,求证无上佛果,这就是所有大乘修行的动力源泉。

发菩提心,意思就是发起为了利益有情誓愿成佛的心。因为只有成就了佛果,才具有普度众生最迅速、最广大、最究竟的能力。菩萨看到了这一点,就会发起求佛果的心。就像一个人以悲心不忍众生的疾苦,就立志要取无上医王的果位。为此,他就会昼夜精进地求学,一切医术他都会去学。以此为源,他就开始学医、行医道了。同样,菩萨为了度众生、求佛果,他就开始入在菩萨道的修学中,也因此会受持菩萨律仪,然后学习一切菩萨的学处。所以,悲是菩萨的根本种性。有悲的力量,就会发起菩提心,就会趣入菩萨道,因此说“初如种子”。

“长如水”,意思是说种子发芽之后,用水灌溉来长养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在由悲心种子发生了菩提心的苗芽之后,就要时常以大悲水滋润菩提心的苗芽,而有大心力恒时修习广大福慧资粮。再者,在实际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难行、苦行,有大悲的力量就能坚持下去,不然就难以经受考验,难以在困难中前行。

最终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由大悲心力,尽未来际给一切凡夫和圣者有情作最圆满的受用处,以悲心的加被就让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等圣众辗转不断地增上。果位有大悲相续,就能使这一切都任运完成。这也就是本修法后面讲的“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愿我运转普度尽空际,一切群生尽于未来劫,常作利乐施与胜解脱。”最终的大悲力就是由最初的悲力而来,因此我们在因位就发愿“具足悲力”。

接下来解释“具足五根”的涵义和作用,以及如是祈愿的原因。

信根:就是对四种法有信心,(一)对于因果律生起坚信之后,纵然遇到命难也不造恶;(二)对于菩萨行生起信心,而不希求其他乘;(三)对于缘起法都无自性、三解脱门的自性——甚深空性生起信心,破除一切有执著见的随眠;(四)对于如来十力、四无畏等广大法生起信解,由此没有疑惑、犹豫而修持这些法。对这四种法产生信心,叫做信根。

对于有信心的法,能够精进修行,就是精进根。对于精进所修的法,能够以正念不忘失,就是念根。对于念所明记的法,能够系心一缘而不散乱,就是定根。对于定根所住的诸法的自相、共相等,能明了地拣择,就是慧根。

为什么要具足这五种根呢?因为有了信根,就能对菩提自在而转;有了精进根,就能对菩萨行自在而转;有了念根就能对大乘法自在而转;有了定根,又能对寂止自在而转;有了慧根,又能对胜观自在而转。具足五根,就有功能成就自他二利,或者自在成就涅槃诸法,因为这是入于大乘修行的所依,所以发愿生生世世得到殊胜的所依身,这上圆满具足信等五种根。

总之,为了生生世世彻底入在大乘的修行中,我们现在就要祈愿一切生当中具足悲心的力量和五种善根,以此来圆满无上功德。“最胜德”,指到达功德最圆满的境地。也就是说我们所祈愿的是能完全具足一切大乘最殊胜的功德,一直要到它全部圆满为止。这就是大乘的愿力,生生世世要不失掉这个愿力,而现在就要天天这样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