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殊胜修要讲记 15

丙三、结行回向殊胜分修证 分二:一、具足五种殊胜相之回向之修法;二、开示作用殊胜——能令善根辗转增长

丁一、具足五种殊胜相之回向之修法 分二:一、回向前;二、回向时

第三、能使善根辗转增长之结行回向殊胜,分为五分开演其义:一、回向之见证;二、回向之诸善;三、回向之对象;四、回向之本义;五、回向之法则。

戊一、回向前

下座时还要做个观察,此座中修某善根,有没有出现与自量相当的清净善行?若有不清净,则想:真懊悔!速疾忏除。且立誓:今后再不这样做!若有清净善,当修欢喜,心发善愿:今后还要这样做!之后需要回向。

这里要求每座要作反省、检讨,看看这一座自己修得怎么样,如果不清净就要悔前戒后,如果清净也要喜往修来。总的修四种心:悔心、戒心、喜心、愿心。

为了懂得这个精神,用比喻来启发。比如,一个有志于学问的人,他一段一段的学习是非常认真的,因为他要攀登学术的高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自然就会总结、反省:我这一年、我这一段课程学得如何?有没有达到标准?人心自然是这样的,就是由于有志,学得不好有个懊悔,想改过自新;学得好有个欢喜,会再接再厉。有志气的学人,从小学开始乃至一生都有这么一份心,人心自然有志,就会有这样的对不好的悔先戒后,对于好的喜往修来,这是志愿的缘起所致。

有道心的修行人就像有志气的学人一样,懂了刚才那个精神,就知道重点要启发我们这个善心,由志愿为根本来发生它。就像求学的人尽其一生的心那样,这一生的修行,在每一个修法、每一个善行后面都要出现这样的心,它的作用是一定会以此不断地进步。

先要学习《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从浅近处知道真正的修行人该怎么反省。他们两个没有作反省的功夫之前,很多时候都处在伪善状况,或者因循苟且、敷衍了事、放任自流、专作外相等等,发现这不对头。自从反省立功过格之后,检查得非常认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立了什么功、犯了什么过。这样一经检查,人心自然就会对于过失产生一个后悔,而且以善心会想到:我以后要改!这个就叫悔心和戒心。如果修到善,心头涌起欢喜,还会由志气的状况想:以后还要继续这样做,或者要比这做得更好。以这个推动,就开始在真正行善的路上步步踏实地前进了,结果就改掉了以往的心理状况,真正地是在逐渐地进步、逐渐地转变的。所以,这个反省的功夫非常重要。

诸如立功过格、每天写修道日记和这里每座后的反省,都是在修“八字四心”,所谓悔前戒后、喜往修来,发生悔心、戒心、喜心、愿心,来把握自己心的走向。

志愿是根本

我们的反省是否能落实,就在志愿真不真实。如同袁了凡和俞净意公,前面没有真正立志,所以修善不得力;后面痛哭流涕,在佛前忏悔、痛自改过,从今往后是真正立了志愿,所以就步步真实。所以,落在最低的仅仅世间善道的层面,一个人如果有志于修身立德,他都一定会有一个认真地反省:这一天下来我有多少进步?做了多少善事?犯了多少过失?认真检查自己,因为他志在修道。

现在这里要求的是发无上心,把法界里的一切母亲救到无上佛地为止,这样立了志愿,当然就与以往截然不同。作为一个有无上志愿的人,从现在起一直到成佛之间,我已经发了誓,要跟诸佛菩萨一样地做,直至成就菩提之间,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永无间断地修习佛道;行每一个善,我都在信心、恭敬、专注的状态中认认真真地做。如果有这样一个大志气,那么以志愿推动,就一定会有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我的所有的修行,无论是修福、修慧,都要力求做到圆满,原因——我是要以此来度一切母亲成佛的。这个道心、自律心、上进心,那就不是一般的了,不是世间善人的心,不是小乘行者的心,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是以诸佛菩萨的心为心、以诸佛的因地为标准,那这个反省,一定会在每一座的修法后面、每一次的行善后面认真做的,这是道心使然、志气使然;没有这个大志愿是不会去做的,因为没有志愿就没有要求。总之,以这个立无上志愿为根本,修无上菩提、普度一切众生成佛,那就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事。

由此,三士道体系从前行到正行所有的修证分,都会作反省、作总结,看自己在道的进程上如何。这个关键的反省放上去了,对自己的要求很严,那么以这种心摄持,那就逐渐地会进步。开始进步缓慢一点,月月有进步;后面进步快一点,每星期都有进步;再快一点,每天都有进步。因为他的上进心很强,以这个心念摄持的时候,就推动着人的心要改过自新、要学好,方方面面就一定会有如同所愿那样的。我是每个善心,都要像过去的诸佛菩萨那样,为了普度一切母亲成佛,我要这样积功累德,好比阿弥陀佛因地那样的,在信心、恭敬、专一的状态里,很好地去完成这个善;每当有不清净的时候,马上就感觉这是不行的,这样不好,他就有这么一个善心控制着。就像俞净意公,他改过自新之后的历程可以作为一个范本,这样结合到无上菩提的道上,就能够学到这个精神,按照这样子来去运用它、拓展它、升华它。

戊二、回向时 分五:一、见证之殊胜相;二、资本之殊胜相;三、对象之殊胜相;四、本义之殊胜相;五、法则之殊胜相

己一、见证之殊胜相

一、回向之见证:需要观想,一切诸佛菩萨、总集根本大宝上师就在面前虚空中真实安住,作我善根回向菩提的见证,且以大慈悲心作协助。

一切佛事都不离全法界诸佛菩萨和总集根本上师。心、佛、众生三个方面,信心向上和佛心连在一起,请诸佛菩萨和上师见证和协助,一来见证我善根回向菩提的行动,二来以大慈愍心给我作协助,使所回向的大事圆满实现。要明白,从今往后我办普度众生母亲成佛这件大事,始终要得到全体诸佛菩萨和总集根本上师的帮助。

这里的殊胜处是邀请法界最大的助缘力量。

己二、资本之殊胜相

二、回向之诸善:需要将此座所修善根,以及无始受生以来直至现今,从此生乃至未得菩提之间,凡是三时修积的所有善行,从现在此身展开乃至未得菩提之间,一切贤劣的身体,一切身体存活的大小、贤劣的受用,诸佛佛子所作的善根海、诸母有情已集当集的所有善,由心悉数摄取,合集为一。

首先从自己方面发心,再推到一切法界圣凡方面,合起来就是回向给众生母亲的资本。

先是这座修到了很好的善根,就像攒了一笔钱要给母亲那样;不仅这一点量,要尽到最大的心,就是从这一次往前推到无始、往后推到成佛,在这样的过、现、未三时中所修积的所有的善根。身体,从现在得到这个人身往未来推展,一直我成佛之间所得到的所有身体;以及资助这个身体生活的所有的受用,这些都是要回向给众生母亲的。身体不管是得一个好的、差的,全数给母亲;受用,高级、中等、低级的全部给母亲,好比孝子他有一点点好东西全数要给母亲的。这样,就把自己方面的所有三世善根,从今往后的所有身体、所有受用,作为最大量的资本全数给母亲。再把法界中圣凡即五类人——佛、菩萨、声闻、缘觉、众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善根合集起来,给予母亲。

殊胜相在全法界的量、普贤大行的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妙善的量,这达到了最大量。

己三、对象之殊胜相

三、回向之对象:以此生大恩生身父母,及生嗔作害诸魔怨为主的尽虚空界诸母有情,需要无有亲疏爱憎之分,普遍缘念而回向。

以全法界心回向全法界母,所谓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母亲;有平等、周遍两个相状。以父母和魔怨表示怨亲平等,没有亲疏厚薄之别,父母给予此生的身心,有生养之恩,魔怨专作损害、障碍,有助道之恩,其实都是母亲,作平等看待。以这样心平等以后,再拓到观照全法界的众生,心中系念的是全法界里的一切众生母亲。

殊胜相在全法界量。

己四、本义之殊胜相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四、回向之本义:需要看看能不能做到,不为自己求利益此生的回报,也不自求利益来世的异熟,而是不杂私愿,唯一专缘利他而回向。

作最大的回向,求什么呢?要看自己的存心或者意乐。这里要求丝毫不希求自己此生和来世的世间福报,不杂私愿,专门利他。

殊胜相就是专一利他,圆满利他。

这个利他,就是上面讲发心时的两个方面,此时都需要具备。

修广大回向,需要和发心时两分德相一样。发心、回向是同一个菩提心在两个阶段的运用,修善之前发无上心表明志愿,修完得了资本作无上愿而回向,志愿是一个。比如,为了母亲的幸福发心攒钱,攒到了钱以愿献给母亲、使母亲得安乐,这是同一种孝心在两个阶段的运用。懂了这个比喻,就知道回向和发心的愿的行相完全一样。

庚二、广说 分二:一、从除苦方面修广大回向;二、从与乐方面修广大回向

辛一、从除苦方面修广大回向 分二:一、回向本义;二、用心方式

壬一、回向本义

首先要思惟,以此生的父母及怨敌为主的尽虚空界中的诸母有情,其三有六道的诸苦、苦因的业烦恼,以及所知障习气的垢染在内,一切无剩余地速疾地完全地净除,为了达成此事,用尽身体、受用、善根而作回向。

第一分德相:悲缘众生而回向

在拔苦方面想到,以今生父母、魔怨为主的尽虚空界的众生母亲,目的就是要遣除他们身上的一切苦和苦因,包括轮回苦、恶趣苦,苦因的惑业集、所知障和习气分,唯一为了这样一个无上的救济母苦的目的而回向全法界量的善根。

壬二、用心方式

令一切诸母有情的一切苦因苦果完全息灭、完全清净的这种圆满因缘,从我此身展开,用尽一切生的身体作回向,愿成就此因缘!用尽累世的一切受用作回向,愿成就此因缘!用尽三世所积的一切善根作回向,愿成就此因缘!

用心方式,考虑两个方面:一、我该用怎样的资本来达成这个最高目的;二、目前我该怎么做?

像母亲当初施恩时,无论我有什么样的苦,她都用尽力量来给我除苦;报恩时,如母亲有病,我也应当用尽资本、用尽力量为她拔苦。以这个浅近的比喻推到最大量,就像上面对象殊胜相和资本殊胜相那样推到最大量。要懂得这个用心,它是一个无有资本和力量保留的最大的心,心理活动是:我要用尽所有的资本给母亲,唯一就是要办到救一切母亲出苦。这将成为最大的意乐。上士道就是希求利他的菩提心,这个希求表明了意乐,就是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是给自己做什么,而是要给一切众生母亲办拔苦的事,这成为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

其次,目前我怎么做呢?这里关键要有一个愿,立誓让一切母亲离苦,用心这样发愿:将所有的这些善根全分投资,只想让它来形成实现这最高目的一个圆满因缘。比如,用尽我一切生的身体,唯愿实现拔济一切母亲苦的因缘!用尽我一切生的受用回向,唯愿实现拔济一切母亲苦的圆满因缘!用尽我三世所积的一切善根,唯愿形成能拔一切母亲苦的圆满因缘!

辛二、从与乐方面修广大回向 分二:一、回向本义;二、用心方式

壬一、回向本义

如是已得离苦,再从得乐方面观想:为使一切诸母有情获得增上生人天的善妙身依、修道的胜妙种性、顺法的圆满受用此等一切,进一步还要获得佛子诸菩萨地道的诸殊胜功德后,究竟上速疾获得二利任运的无上正觉的大宝佛位,为达成此目的,用尽一切色身、受用、善根而回向。

第二分德相:智缘菩提而回向

通过方便智抉择,我所有的母亲们只有得到无上佛果才成就了最大利益,所以,我最大的意乐就是要让所有的母亲都得到佛果。

壬二、用心方式

一切诸母有情速疾获得一切种智之大宝佛位的这圆满因缘,唯一用尽我所有的身体、受用和善根作回向,愿成就此因缘!如是从内心深处数数思惟。

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目的,先要作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我该用怎样的资本来达成这个主要目的;第二、目前我怎么做?

就像母亲当时施恩时,她的用心是,凡是能让我得安乐的因素,她都会尽心尽力、尽己所有地去成办;报恩时,我也应当用尽资本、用尽力量,来办所有母亲得圆满安乐的大事。这里发心如果还有所保留,那就不是尽了最大的心,所以这里不要狭小自己的心量,应当与法界虚空的心量一样,要发到最大的量,连一点点的保留都没有。这是称性修,大悲的量就是一定要把所有的母亲度到佛果为止,本性的善的量是不会有局限的。

第二、目前我怎么做?这个做法就是发愿。诸法都是缘起生,缘起就落在愿上,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凡是发愿都一定会如愿而实现的。基于对因缘的认识会明白,将来能不能把所有的母亲安置于佛果,就看我现在有没有发愿。诸佛因地全是这样做的,比如,娑婆世界无数罪重有情能不能得解脱,那就要看释迦佛当初发没发愿。他看到了这些于心不忍,如果只是一种同情、怜悯不发愿,众生也不可能得解脱;这个发愿如果是让别人来代做,这也不可能,唯一要自己挑起来,所以,根本在于自己立大愿。就像释迦如来,当初不忍极障难众生的苦难,他想自己要担起这个担子,把这些罪苦众生全部摄取过来,由我来把他们度到成佛。唯有立了这个愿这些母亲才有救,他不立这个愿,那光是流眼泪也没有用的。这样就懂了,目前的做法:只有我自己立大誓愿,然后从现在一直到成佛之间,一切时处都秉持这个愿王,时时以愿发生实际行动、积功累德,来给母亲用,只有这样逐渐地增长上去,最后才能够把一切母亲安置在成佛。

总之,当下只有发愿,我发愿母亲们一定会成佛,我不发愿她们一个也不会成佛,所以,目前心上要修的就是发愿。因此就知道,现在非常重要的用心,就是用尽我的身体、受用、三时善根,乃至全法界量圣凡五类人的一切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母亲,唯愿以此形成一个一切母亲都得到佛果的圆满因缘。心里数数这样思惟,时时都是这样想的,都是这样回向发愿的,那就和诸佛因地一样了。

所谓虚空不大,愿力极大;精石非坚,愿力最坚。立定无上志愿会发生极大的作用,从今以后自己时时这么想、这么发愿、这么回向,那一定所有的身、财、善根,全数都会投在这个最伟大目标的实现上。比如,从今生这个身体到成佛之间,所有身体都回向给母亲,将来无论得什么身,都记得“我这个身是给众生母亲谋幸福的”,因此就不一样了,自自然然就入了菩萨大道。这愿太伟大了,远远不是为了一国人民谋幸福,也不仅是为了一四天下谋幸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谋幸福,而是为法界一切母亲谋幸福。再者,从现在的受用到成菩提之间,一切受用全数用在为众生母亲成佛上。以这个善妙的方法,不需要特别地去遣除,也就自自然然不会再为自己想得一点世间享乐,来世得一点人天富贵,甚至不会特别重的心唯求我一己解脱,最大的意乐、最大的愿望就是度一切母亲成佛,心心念念、事事行行不忘报母恩,处处的受用都要拿出来给母亲办安乐,所有身体都是为母亲谋幸福。比如受一餐饭,“为了给一切众生母亲办一切成佛之事,我受用这餐饭,好有精力来实现这个目标”,尽未来际日日夜夜的工作,就是要完成这个无上志愿,所有的工作就是度母成佛的工作,所有的行善就是度母成佛的行善,时时想的就是母亲们成佛。一个个善行修到了就是一分资本,第一个想的就是要给一切母亲,一切修行的发心就是唯一地为了一切母亲成佛。这才知道,伏藏大师说“心好到极点”是怎么回事,就是要行无上孝道。有这样的大心,修任何一分法都成为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