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殊胜修要讲记 03

甲二、佛道命根——三殊胜修心之引导分二:一、遣除大道心之违品;二、趣入大道心之修证

乙一、遣除大道心之违品分三:一、遣除不善等起;

二、遣除无记等起;三、遣除小善等起

如同说:相比于所修之法,修之状态为主要。修办任何显密正法,都要在修前先善观察自相续,修整等起(动机),极为重要。

就像毒种,再加上怎样好的水、土、阳光,也只是毒种,不会改变毒种的性质。同样,黑心人存的是黑心,这是主因,决定性质,他读世间圣贤书,也是黑种,不成世间圣贤种;读出世圣贤书,也是黑种,不成出世圣贤种;上至读即生成佛书,也只是黑种,不成即生成佛种。要像这样辨别存心和法门在因果律上的地位,存心是主因,法门是助缘,以这个原因,修任何法首先要注意存心,修正等起状况至关重要;不然等起不行,修任何法也都不行。

具体来说,等起有所谓的不善等起、无记等起、小善等起、大善等起。一一辨别,知道以此种性的状况,修任何的法也只是这种种性、属于这种因,所修的法不能够代替存心的状况。

丙一、遣除不善等起

具体而言,以希求成办现世的健康、长寿、受用丰裕等快乐为等起,则修办任何显密正法都只能利益现世,对于来世以后全无利益。不仅如此,还由现世的快乐圆满大多具罪恶性,因此成了靠正法来办轮回事,因此,它的果报也有来世下恶趣的。

不善的等起指俗人的等起,没有以修道为重的心。看他内心的预发状况,只是今生想求健康、长寿,得到何种学位,实现何种名利,在财富、事业上达到何种成功,诸如此类就是求现世法的动机。预发的状态,就是心一发出来只有这么小的圈子。

这个心很奇妙,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发出来的声响有多大,它的回音也只有那么大。由于心发出来的,只是一个现世圈子里面得到这么一点利益,这种心就决定了他非修道种性。由这种发心为主因,再修什么显经、密咒、大圆满的法,或者大乘远、近、速三道的法,上至即身成佛的法,就都只会如其所想而成办现世的利益,此外不会成就芝麻许的来世的利益。再者,由于心存现世利益,在享受这个现世福报的时候,都是大多数带着罪恶心,这样就成了以大乘的法去办生死的事,以这个缘故,也有修大法而来世堕入恶趣的现相。

丙二、遣除无记等起

诸如全无思虑意向,仅仅眼散乱、口散乱,模仿他人作态,由如是的无记等起,不论修多少法,都并非真实之道。

无记等起,就是没有预发状态;因为没有愿,只是外面的一点动作,口里的一点语言,这样就没有任何道的内涵。

天理观察起来:这位行者心里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志愿也没有。看到别人在那么做我也跟着做,这很好玩,很有气氛,这么做着听着功德很大,也很舒服,很有感觉;然后像这样做些简单的模仿,这种礼拜的动作,那种念诵的音调,或者还能装出一种表情。就像这样,不算善也不算恶,只能说是一个表演,或者机械状态,或者简单的身口的一个操作。检查起来,志愿是零,预发状态是零。他没有任何求的,既然没有志愿,怎么会走到完成所愿的路上呢?所以一步也没有动过。没有志愿的话,就不会有走上实现志愿的路,因此无论修多少法,哪怕修到最高的法,也没有一个微尘的真正道的内涵。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道心,它是首要。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种也称为等起或动机呢?

回答:动机,就是不关系有没有道心,因为只要机关动了就可以;就像机器没有心有个开关,触动了它就开始运转了。虽然没有道心,遇到参加某种活动,心里马上一起念,我也要这么做,这就是动机;然后发动身口意做各种外相的事,念诵、礼拜、表情等等都可以做的。这种叫做无记的等起,因为它没有善恶的属性。

今天这个时代这个问题也很大,说得严重一点很多修行人几乎都落在这里面,只是喜欢活动,喜欢热闹,喜欢节目,喜欢好玩,喜欢气氛等等,但是实际上没有道心,没有志愿。科学时代一路发展物质文化,造成很大的失衡,也就是一种严重的畸形状态,不知道心灵是什么?道心是什么?千千万万的人当谈到心时,感到非常陌生,甚至莫名其妙,还有什么心?还有什么道心?更加觉得不可思议。相反,做各种外相的制造,各种活动、表演、程序化,这些搞得非常熟练。

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很努力地做过长期的修心,这个道心的内涵就非常苍白,就大乘的心来说甚至是零。以这种无记的等起,现代式的这种娱乐、玩耍、活动,无论修多少无上的法,多少次数,几乎等于零。华智仁波切说这样子连解脱种子也种不下,纽西龙多尊者说还是会种点解脱种子,所以说几乎等于零。

丙三、遣除小善等起分二:一、遣除下士等起;二、遣除中士等起

这里只断除唯下士、唯中士意乐,不是舍弃共下士、共中士的修行。

丁一、遣除下士等起

如果希求来世从三恶趣苦海中解脱,有离怖畏之意乐;希求来世得增上生乐果,有求福报之意乐,依这种下士等起修办任何显密正法,依意乐主控之力,全都只转成增上生因、顺福德分善根,毕竟不会成为解脱和一切种智的亲因。

下士等起心存来世,预发状态就是想:我的所求就是来世不要堕恶趣,要能得善趣,实现人天福报。那么,当时心发出去划一个圈子,最多就是在轮回圈里投注在它的上半部分,想得到一个增上生。

那么,这是下等的修道种性和道心,因为他毕竟以来世为重,身心的主要投放点就是在来世,不是跟现世俗人一样以竞争名利为主。然而这只是小善等起,成为世间修道种性,无论外表上修什么大乘远、近、速的法,上至大圆满,也只是成了随顺福德方面的善根和成就增上生福报的因,此外没有微尘许会成解脱和一切种智的亲因。

丁二、遣除中士等起

唯求自身从生死六道的苦因苦果中得解脱,从而获得寂静的阿罗汉位,依此种作意自了私愿的等起,无论修办多少显、密、大圆满之类的妙法,依意乐主控之力,都仅仅转成小乘顺解脱分善根,仅仅中士之道,不会成为大乘正法。

从下士往上提升为中士,存心不同,心的预发状况不是想求轮回圈里的好处,而是想从轮回圈中出来,得到一个永远不坏的安乐。也就是,想从轮回苦圈中解脱,得到永远的寂静之乐——阿罗汉果位。但是,他只是想我一个人得到这个果,因此,他当时心的预发状况是,为自己而求一个高远的解脱的利益。

那么,他的心划的圈子这么大,超过了下士,所以,他的种性是小乘解脱道的种性或出世种性,因此高过前者。但是,他只是个人求解脱的小乘种性,这样的种性,配以任何的大乘远、近、速的修法,上至大圆满,也只是成一个小种,属于随顺解脱方面的善根,是中士之道;但丝毫不会成为成就一切种智的亲因,或者成为大乘道。

因此,希求一切种智之具缘者们,应完全舍离上述这些等起。

以这个原因,断定了存心决定种性,不会因为所修法如何高、如何大而改变它的,所以,要自己主动地先消除掉以上所有的等起,这样才会成为成佛的真因,否则这个主因没改变的话,你再修什么法,没有一点会成为成佛的因,也就上不了成佛之路。

前面说到“由意乐之主控力(种性力)”,意乐就是人之所好、根深蒂固的禀性。比如,他就好求名求利,求世间的荣华富贵、福报享受;说是求出世间的道,他没有这个兴趣,他的种性就决定了修任何法只求现世。再进一层,到了乐于修道的那个种性,他就是道人道心,下等的他也只求生天成仙,就好这个,说到解脱没兴趣的,成佛与他无关。再上一步意乐提升,就是想求阿罗汉果,他就认为这是最高最好的,不求普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禀性非常深,多生串习,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如果要真正提升出来的话,是需要很多因缘去破除过去的想法,发生新的想法,然后使它坚固成性,这就是一个塑造种性的事情。种性低了,修什么样的法都是那个低种性,因此也只成为那一层次的因或者善根。

种庄稼就很清楚,如果只是一个杂草的种性,施再宝贵肥料,也只是一个杂草的因,不会成为别的种性。所以,这个种性是要命的,属于根性、属于主因,由它来决定性质;它的状况就是意乐、心之所好。假使这个消除不了,随便修什么样的大乘远、近、速,也不会成为成佛的因,所以要加以遣除。再从果上衡量,就会发现,有所谓修无上瑜伽入声闻灭定,与修大手印多数生畜生等这一类的情形,也就不足以为怪了。

总结——道路的选择

比如,司机面前有五条路,他就得考虑哪条是正路?不是正路,上去再怎么开也开不到目的地,甚至入歧途、入弯路、堕下悬崖;以这个定解,如果不小心跑到别的路上,他很快就会警觉立即刹车,往回改到正路上。司机明白这个道路的选择是首要的。同样,现在在这段引导后,要发生“如何上道”的意识,明白要起什么心来上道,其他的动机跑到哪里。对于菩提道的行者来说,一开始就要观察等起,等起不对就要停下来、退回来,就像那司机一样要刹车退回来,宁可花点努力都一定要转到正确的道上。如果有这个定解,处处就会有这意识,一启动的时候就有这个“道路方向的取舍”问题。这样一个大的意识,会帮助他及时调整走入正道。

经过这段引导已经明白,对于我们修大菩提的人来说,这些不善的、无记的、小善的诸多等起要完全舍掉,就像司机发现这是小路、歧路、非路都不能上去,完全要抛开。这里没有模棱两可的,等起不对,这些邪道、非道、小道,无论你走哪一条道,都是跟菩提道相违的,所以根本就上不得。走邪道,跑到轮回里去了,恶趣里去了,它的悲惨最终可能堕入悬崖;所以现世法不能求,这是非常险恶的道。走非道,那也只是打妄想,一步都动不了,因为心里没有志愿,没有追求,只是一种外在的机械等的动作。走小道,世间法最多走到上层,崇高必定堕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是没有实义的;出世间走小道,最多走到阿罗汉的小果位上,而它是一条弯路,最终还得回过头来,成了走得最慢,所以一开始就不能这样走。这个智慧要很明了,引导文里已经一语点明了它的要害:就是要看从四条道启动的话会走到哪里,而对这个缘起要发生定解;之后那个取舍意识非常强,每当这个时候,就像司机一样他是绝对不会走这些路的,因为走这些路都成了歧途、非路、小路,堕悬崖的路、无实义的路,他有智慧一次都不会走到这上去。

引导里怎么指点呢?就是说,如果你的志在求现世的名利,那最多就给点名利;这是险路,车只开到这里,过后就是堕落轮回、堕落恶趣。无记等起压根就不是道,无论你怎么动作,它都没有在道上开过。然后下士等起是条短路,它按照求世间的志愿,最多就是到增上生上层,绝对出不了圈。如果只是个中士等起,只是上了一个随顺小乘的解脱路上,是一个小路、弯路,只达到阿罗汉果。这好像从下到上的五条路,是不能够同时进行的,你上了A路就不能上B路的;所以,按照这些路走的话,根本就会跟自己求无上菩提的志愿相违的。于是引导文里就会说啦:如果你是下士等起,那个绝对不是解脱和成佛的亲因;如果你是中士等起,那绝对不是真实大乘的法。这个就说明它不兼并的。这里很明确,要完全舍掉这些等起;事先就检查,如果是这种心就舍掉。

乙二、趣入大道心之修证分三:一、加行发心殊胜分修证;二、正行无缘殊胜分修证;三、结行回向殊胜分修证

一切种智的无误正因,只要具足三殊胜的内涵,任何大小善根皆是。三殊胜,指的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

那么,成就一切种智的无谬正因,就是三殊胜所摄持的一切大乘善根。三殊胜,即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

前面说过,法门和道心相比,道心是主要。三殊胜就是三种大的道心、二种菩提心或空悲心要,前后内涵一致。什么三种大的道心?前面发的是无上心,要把所有的众生都安置在佛果的大心,这个发心一出来,就叫广大意乐菩提心,是最好的道心;中间就是空慧或者般若,在不著一切相当中行一切善,这是最好的道心;修成善根之后是大回向心,完全是为众生成佛而考虑,发展到一个最大的心量、最大的目标,一个随顺最真实的回向状况,向诸佛菩萨看齐,就像这样,它是一个最好的道心。有这样三个贤妙的大道心去摄持这个善,都成了成佛的亲因。

到这里才知道,所谓的“三好成一好”,师好、法好、心好,以此修任何都成佛,这是结果好。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大道心去修三士道,从最初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所有的法。

丙一、加行发心殊胜分修证分三:一、生起修持之欲乐;二、依胜方便修习具德相之大心;三、结说菩提心之重要性及其利益

丁一、生起修持之欲乐

首先,依靠方便摄持善根的加行发心殊胜,指的是广大意乐菩提心的殊胜等起。依此方便摄持,尽管所修只是小乘法或者下士善根,由意乐之特性,悉皆转成一切种智之真因。依此道理,此菩提心等起尚未在自身上发生无造作之状况的期间,应常修此心。由此可知,修办一切善根,以此殊胜方便决定摄持,无论如何都极紧要。

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特别等起,就是一种发大心的特别的存心,有无上心内涵的一个存心。只要以它作为方便一摄持的话,虽然法门是修小乘法、下士道或者世间小善,全部由这样的意乐的差别,或者心之所好的差别,或者心的品质,全部都成了真正的成佛的因。

也就是,当时道心的品质,他心里所好的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成佛,不是仅求一个现世小利益、来生得富贵、个人得阿罗汉果,而是那个心空旷得像太虚空,广大得充遍法界,慈悲到愿拔济所有诸母有情的一切苦,成办一切乐,把他们全数都安置在无上佛果,是这么大个存心。然后,施一杯茶也是这个心,扫个地也是这个心,说一句善语也是这个心,禀性就是这样,心之所好唯一是这样;因此,由这样的心的品质,哪怕修芝麻那么小的善根,全数都成了大乘法,成了成佛的因。因为心大,摄持一切全成了大;心之所好,就是让一切的母亲成佛,因此所有的善根都成了一切皆成佛的因。

这样,从心的品质上去辨别大小,而不是从外相所修法门辨别大小,懂得了这点之后才知道,目前修出菩提心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没有修出非造作的菩提心之前,一直要在这上面用功。什么叫做无造作呢?就是已经成了禀性了,拿出来就是,任运而现的。就像世人求名求利,不需要想的,他的禀性根深蒂固,一出来他就好这个,那是非常地有能量的,非常有体相的,心心念念就想这个,达到了深入骨髓、动之即发的程度。所以,如果养成了这样的禀性,那什么都是这么一个心来摄持的,也就修任何法都会有大乘的成就。

丁二、依胜方便修习具德相之大心分三:一、知母修法;二、念恩修法;三、报恩意乐修法

戊一、知母修法

大菩提心具备两分德相。

菩提心有两分德相或道心内涵:“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本轨重在利他,两分德相都是发利他大心:一、悲缘众生,发起拔济全法界众生出离一切苦的无上心;二、智缘菩提,由智慧为一切母亲考虑,发出普度全法界众生到无上佛地位的无上心,合起来就是无上誓愿、无上道心。

此心并非下劣的有垢我爱执心,

无上心的最大违品就是我爱执,私我为主,自利为重,以这个为根源,只是不善或小善的意乐。修悲就是要从这个圈子出来,方向有大的转变,由最大地私我为主转成众生为主,我爱执转成他爱执,念念不忘众生的离苦得乐。

由这种珍爱自己的下劣心,坏的为自己求名利,好的也只为自己求来世和求解脱,都是小心。如果是这种种性,那就不会是一切种智的亲因,不是大乘种性,它障碍本具大悲的开发。认识了最大的魔仇是我爱执后,就开始方向转变,把只爱执自己换成开始关心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由爱自转成爱他,心移在他上。然后按照修轨,由知母、念恩、报恩意乐三个次第来转变意乐,开发出无上道心。

而是心缘尽虚空界处充满的有情,他们都被种种苦直接逼恼,被业惑集间接逼恼。全无自在地恒时被苦因苦果所逼恼的此等苦难众生,不是跟自己无关,从无始受生以来,我在这六道众生界里,生死相续、数数轮转的时期中,一切有情无一不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由是众生数数曾做母亲之说,由无欺如来教、圣者语皆可证成。所以,当数数思惟“尽虚空界的众生悉皆唯是自己大恩母亲”这个巨大的事实。

放下自己转而关心法界里的众生,这里要由观察,发生众生数量、状况和身份三方面的定解:第一、要看到自己之外虚空界中充满无数众生的状况;第二、看到众生充满苦的状况;第三、看到都是大恩母亲的事实。

放下小我,世上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眼光看到虚空之处充满了无量无数的众生,也就是空间上,上下四方四隅,每一方伸展开去无有边际,其中的每一处都有地狱、饿鬼、旁生、人、天、修罗无数种类的有情。要想到:“哦,原来除了我还有这么多的无量无数的众生”,一定要产生“众生无边”的定解。

其次,无量众生生存的状况如何呢?是非常快乐吗?从苦、集两方面观察。所有众生都被种种苦直接逼恼,如六道各处的大苦,地狱焚烧、饿鬼饥渴、修罗斗争、旁生役使、人类八苦交煎、天人堕落,像这样完全处在三苦所摄的无量无边的苦当中。集谛,看到他们心田中已经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和业的苦因,这些将依次爆发无数诸苦,辗转在身心上演出苦来。这样看到众生无边苦无边,恒时都受着苦因苦果的逼恼,无法解脱,实际是极为困苦的。此处要定解:无边众生处在苦海中,没有刹那的安乐。

最后要想到,这些苦难者与自己无关吗?还是什么关系?发现全是大恩的母亲。这是由于自己无始时来入了轮回,从此在广大的六道诸处走过一段又一段的生死之途,每次受一个生,由生而死,轮回无边道路的每一站,都是由母亲生下来养育的。按照诸佛菩萨的谛实语,法界里的每个众生都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他们不会说虚诳语。从这里要定解:原来法界中无边的沉溺苦海的众生,全是自己大恩的母亲。

这样认得全是受苦受难的母亲以后,不能只想自己一人了,而是要下面继续地发展:这些母亲对我施过什么样的大恩?他们如今处在这样的境地当中,我应该如何而为?以上众生数量、状况、身份三个方面都要先引起定解,因为有了知母的修法,才会发生后后的念恩、报恩等,没有起知母的定解,后后就无法发生,这个是整个转心的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