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殊胜修要讲记 02

乙二、一代显密佛教统摄为三士道之决定分二:一、认识教主传法之相;二、认识所传道法归摄为三士道

丙一、认识教主传法之相

所修之法,即是天人在内众生的大导师——无等释迦如来,自身如实照见了“依如是善恶之因,出生如是苦乐之果”的无欺因果规律的公平之道,之后契合化机之心,圆满无误地开示了解脱与一切种智的正道。

已经决定了这一生的心用在修道上后,接着要做第二个抉择:修谁的道呢?

这个世界有无数教派、道门,是修其他宗教的道吗?其他学术权威的道吗?还是修谁的道呢?这要做一个选择。要修的是这一期娑婆世界的大教主——释迦如来所传的道。原因要非常清楚,这个教主是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持如来、化身释迦如来无别的体性,就本期教法而言,是释迦、莲师不二的体性。

为什么要选择修他所传的道呢?与所有的凡夫以及有学位的圣者相比,只有佛彻底照见了因果律。他彻见了“如是如是造善恶业,如是如是感苦乐果”,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此生到来世、从世间到出世间、从解脱到成佛的所有实现安乐的道路。而且,他彻见了众生的根机,能随顺众生的愿望传授相应的法道。这个契理契机的传道,包括了解脱和成佛的所有无误完整的法道。总之,由于本师释迦如来是契理契机地传法,在解脱和成佛方面,质上没有丝毫的错谬,量上包括了所有解脱和成佛之道的主体和支分;以这个原因,选择这一生的心都用来修本师佛所传的法道。

通过《悲华经》会知道,释迦佛跟我们最有缘。过去无数劫以前就发了五百白莲花愿,正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太苦,颠倒成性,称为“烧灭善根者”,也就是下至一分孝敬父母、尊重修道人的善也发不起来;反面的常乐我净四颠倒、无数的非理行为,严重地泛滥,极度地加深,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相关的众生都处在大疯狂的状态,虽然一心想求离苦得乐,然而走的全数都是制造苦、远离乐的邪恶之途。从最具缘的这一点来看,就是本师佛在无量劫中,按照白莲花的悲愿,积聚无数的福慧资粮;到了人寿百年之际,要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教导所有的有缘众生走安乐之路,他开示的是无误完整的解脱和成佛的大道,是我们真正最有缘的导师。因此,这一生如何修道呢?唯一选择修释迦佛的道。

丙二、认识所传道法归摄为三士道

进一步说,虽然也有八万四千法门、十二分教、九乘次第等诸多不同的开合安立,但经教广大、教法数多,岂能一一了知而付诸实行?仅仅听闻也非常困难。尽管如此,此等显密正法的诸修持分已尽摄于三士道中,须了知此义。

接着又要抉择:释迦佛传的道太多了,虽然有后来归纳而成的八万四千法门、十二部经教、九乘次第等等,但是这些连听一遍都困难,如何纳入实修呢?

心放大一点来看,佛来这世上不是为一个人,而是为整个教法期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众生,任何一个人都要照顾到的。佛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法界,他是任运地按照众生的根性、欲乐来传法的,在无数处、就无数机,有教无类,随机而授的。就众生有各种根机的层面而言,如人天根机、小乘根机、大乘根机,小乘中有声闻根机、缘觉根机,大乘中有显教根机、密教根机,人的根性有贪重、嗔重、痴重、疑重等等,过去世的串习上有适合这种、适合那种,佛总是按照来机相应地授法,这样就有非常多的法门。佛在世的时候并不需要预想怎么样,就能够契理契机传法的......。虽然后世的诸菩萨、阿罗汉结集法藏,又有再后来的祖师造论显扬,但是到我们今天,这么多的法即使做了归纳,整个佛的法藏,连听一遍都困难,又怎么能一一地在自身上都修出来,把本师佛传的东西全部都实现出来呢?

这时,又有莲师化现的阿底峡尊者,将一代时教归摄为三士道——能在一个补特伽罗上面,依照次第,全摄所有佛法心要的大修轨。这个修轨的善巧就是,完全摄住了整个佛法的心要,而且,能让一个凡夫依照次第逐渐地发展上去,直至成佛。就像这样,既总摄了所有佛法的心意,又能安排在一个人的身心上渐次地发展,一一地修证出来,也就是他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逐渐地就会出现整个佛道的修证。不然就是入了佛教的海洋,入海算沙,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没有办法落实完整佛道的修证。

这是对于整体圣教的一个非常大的指示。各派都遵循三士道的体系,只不过根据所化的根机有组合上的一些差别,以及各教派自己所传大法的重点的差别,然而以三士道总摄全体佛教的精神是一致的。

再者,有说:“下士道,信任因果律之胜解信;中士道,心厌轮回之出离心;上士道,希求利他之菩提心。”下士道指的是能成办增上生善趣的世间道,中士道是能成办小乘声缘寂灭安乐的解脱道,上士道为大乘,指能成办一切种智圆满菩提的大道。能办种智的上士道,又有远道法相因乘之规,称为显经之道;近道密咒金刚乘之规,修持新旧二派共同之妙道——生圆二次第之深道;究竟速道,一切金刚乘之不共顶王、前译宁玛派之特法——无功用大圆满之大道。又有说到,金刚乘近道指的是修现有清净的净相,而大圆满的速道则是无功用自然安住的念明。

总的来说,这个世界的众生所寻求的,无非是暂时和究竟的离苦得乐。单就个人浅近的世间的离苦得乐来说,它的重点就建立在因果正见的人天善道上面,这归摄为下士道,心要是深信因果,以此发展出所有的身口意断恶行善的道理。若寻求超出轮回苦海的究竟决定胜的利益,这又有以一己解脱为重的小乘道,它是以出离心为根源,而发展出来的能得到寂灭轮回苦的涅槃法道,其共道分全数摄在中士道中。若已发展出以利他为重的大乘意乐,以菩提心作为总根源出现的大乘佛道,就摄在上士道的法轮中。

在上士道中,建立众生仅是成佛之因,要通过修道逐渐地发展而新成佛,基于这样的见地,出现的是显教大乘的法道。建立了众生本来成佛的见地,经由灌顶成熟、引导解脱,在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三大见地上出现的速疾成就之路,它就是密乘的法道。前者为远道,后者为近道与速道,近道指新旧密教共通的生圆次第的深道,速道指顶乘大圆满的无功用的法道。然而,金刚乘的近道和速道,实际也都是上士道的一个特出的部分。

就本派而言,在一个补特伽罗的身心上,一生能够成佛的法道,按三士道体系,实际摄归为大圆满的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正行的有次第的法道。

这样就清楚了:我一生要修释迦佛所传的道,而不去修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更不必说世间五花八门的学派道门。怎样来学本师释迦佛所传的整体的法道呢?就是要学习三士道。这样选择以后,就有第二个决定:我这一生的心,要用在三士道的修证上。

乙三、由闻思修修证一一道分之决定

如是,一切教典及道之次第都不外乎教、证二法,教法指能诠文,如三藏;证法指所诠义,如三学。显、密、大圆满等任何正法,都需要文义不离地实修,若仅仅文义尚不了知,则难以通达其义;若仅善巧其文不修持其义,也对自身无有利益。以此道理,由于法宝是能救拔一切轮回苦,能获得一切如增上生人天乐果、决定胜解脱,乃至一切种智之功德的无欺诳的方便,得此认识为前提,之后须依一种信任法的坚固信心,恒常专心地对正法作闻思修。

已经决定了一生的心用来修三士道后,再要抉择:这个三士道是一条成佛的完整大道,有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很多部分的道,这每一部分的道怎么来实证呢?这里要断定,决定要由闻思修的模式来证取,这是任何一分法道的不变的修证办法。

原因是,三士道体系的任何一分法或圣教,若横向归纳,无非教法和证法两种,即是能诠释的三藏等的教法和所诠释的三学等的证法,也就是理论和实践两种门类。教法主知,证法主行,无非知和行两个重点。为什么不出于教证二法呢?好比地图和行路,画地图指示道路,之后要按照所指示的来实行,并走到目的地。像这样,佛的圣教无非是教导众生怎么离苦得乐,首先作教法的诠释,告诉这个人该怎么来行道;教法所诠的意思,就是让人按照这样去修心,来修出这种道、证到这种功德,因此,三士道任何圣教和道的次第都是这么两种内涵。譬如修出离心,解说出离心是怎么回事,这是教法;修出出离心是证法。菩提心、空性见、大等净见都是如此。这样就知道,三士道的每一分,应当由“文义不离,知行合一”来实证,它的办法就是闻思修。

从反面证成,如果连教法文字所诠之义尚且不知,又怎么能实行其义呢?所以,首先要对于教法所诠之义发生认知,这要由闻思来得到。也就是,佛传法的时候说道: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无非以语言为载体,要表达一个修道,你们先要认真地听到我所说的话,然后记在心里,不断地思惟、忆念,把它搞透彻、明白,没有了疑惑,才能依这个知来行道。那么,这就表达了对于导师所传的道,要由闻思去领会它的意思。如果听后只会简单重复,却没有消化它的含义,这样鹦鹉也能学舌,仅凭忆念心所也能重复;由于不懂其义的原因,也就难实践其义而证得了。譬如听完了怎么做饭,却没有掌握做饭的要领,那怎么能做成饭呢?其次,仅仅落在善巧能诠文,能知、能讲,却不去实践其义,又如何能证得呢?譬如知道了做饭的方法,却不去实践,又如何能做成饭,来吃饭呢?所以,需要按照闻思所得的定解,在自心上如是地修习,串习成这样的功德、实证到这个道,这就要由知而行,行在知上,证到所知,这就是“知行合一”,依这个方法来证取三士道的每一分。

总之,任何一分法都要以闻思修的模式来证取。由闻思发展知,对于所证的道产生定解;由修即修习出现行,依这个定解修自心,串习成这种道的体性。按照这样,由“知行合一”的方式,来出现任何一分道的修证。所有导师佛所传的法道都应当这样来证取,归摄全体佛教的三士道的每一分,都需要这样来证取,本派特别的大圆满的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正行的体系,都要这样来证取。

实践的八字要诀:“文义不离,知行合一”。最后要联系到整个的三士道佛道的体系,发生极坚固的胜解信,也就是最大的信任,之后以最大的热忱,日日夜夜专心致志地闻思修。

圣教宝的体性,由前面所说的无上导师传道的特性就知道,佛如实了知天理法则,知道怎么来成办所有的离苦得乐;而且他针对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希求,传授了完整的从世间到出世间,出世间中从解脱到成佛的离苦得乐的法道。这些就结集成教法,再善巧地摄入到一个人一生成道的道次第上。那么,我们要用一生的心来修道,而且要修三士道,这个大志愿怎么立起来?就是基于一个最大的信任——一切种智的佛、无上的导师,没有任何错谬、圆满地照见了能够让我们达成所有离苦得乐愿望的妙道,这就是所谓的正法宝。换句话说,我们想达成各种的离苦得乐,也就是脱离恶趣苦得到增上生人天的安乐,以及脱离生死苦得到决定胜解脱的安乐,乃至最终出现一切种智佛果的安乐,这所有离苦得乐的愿望怎么来实现呢?佛传授了这样无误、圆满的道,因此,达成离苦得乐的真实方便全都在佛的法宝里面。

对整体佛教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仰、一个最大的信任,然后自己就想:我一生只修这一个道,而且,我的目标就是要由闻思修达成每一分道。那么怎么来达成呢?就是心不落在邪恶分别当中,不落在三时分别当中,心口一致、专心致志地,以闻思修的模式来实证到每一分道。这样就发生了第三个决定:尽此一生的心,专心致志地由闻思修实证每一分法道。

乙四、依止修证助缘具德善知识之决定分二:一、依师的必要与规矩;二、认识依师之本义

丙一、依师的必要与规矩

此闻思修仅凭自心臆造也不得利益,故须依止一位属于导师随行者的具德上师。未求法前,先善观察而寻求。对于已获深信的上师,唯一需要口无虚言、性不谄诳,上品如教修行、中品身语承事、下品供献财物,依行此道而令师心欢喜,如法依止。

虽然遇到圆满的成佛之道,而且归摄为三士道,自己也立志闻思修,但如果没有明眼人指点、加被,缺少大的助缘,仅仅自我臆造、凭空摸索的话,基本上没有利益。

世间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人教,连说话、写字都是教了才会,不教就不会,何况要成佛?这条道从来没走过。可见,整全佛道三士道体系的闻思修,只凭自己臆造,不会得利益。从几率来看,这就好比盲人能遇上一条大道,而且持续地、无错乱地走到目的地一样,这个可能性是没有的,因此必须要依人。

依什么人呢?这不是学其他百工技艺,这是学佛,所以,要从本师佛代代传下来、属于佛的随行者的具德师长。好比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逐渐地传灯,得到佛法心意的师长,他的传法跟释迦佛的心是一致的,因此,实证佛道要依一位得了此道的师长才会成就。

这样抉择就知道,首先要寻求善知识,没有求法前善加观察而寻求,已经发生信任就要如法依止。这是指没有口头虚言、谄诳禀性,而是真诚地作三品供养——上品如教修行,中品身语承事,下品供献财物,做到令师心欢喜,这是心与心相应的缘起。

丙二、认识依师之本义

依止上师之本义,是上师之心受用何法便求此法,而且无须希求其他修持之规。未了知时求学;了知后,不停在仅仅已知已闻的层面,需要专心致志修持此道;最终要做到,成了如印模和印像一模一样般,修成与上师一样。若未出现此等量,至少也要像氆氇浸入染缸般,自身禀性的恶劣本色要能有所转变。若连此点也不出现,则纵遇好上师、得深广法,口也善说善讲,仅依此全无利益。就像善星比丘,二十四年里依止佛陀真身,聪明会讲十二部教典,却未得利益。

其次要明确,依师的本意是学道,偏离这个本意就会离题千里,成了变相地依师、颠倒地依师。本来这个是很明白的,如世间学一门技艺,找师父就是要学到他的技艺,并非其他;佛道更是如此,就是要学师父心中的道。由于他真正得了佛法心意,实际受用了这个法,有这个悟证,那么就是要求这个道。在他这里,不需要向别处求,他能拿得出这个修行的法,能教授。那么,自己还不明白时就求学,明白后不停留在仅仅知道、听过这个层面,而是要所指授的法放在心上,一心地修持,达成实证。

上品要学到跟师父一样,就好像一个印模和它印出来的印像,两个一模一样。最低也要有所改变,就像氆氇放入染缸就染上它的色彩,进入了旃檀林就熏上了檀香;自己这恶劣的禀性,在依师学道后要有所转变,一向不改本色,这就毫无意义了。哪怕遇上再好的上师、听到再深广的法、再会口舌善讲,也没有利益。善星比丘是典型,他做佛侍者二十四年,天天在佛身边,听了无数的法,他非常聪明,讲得来十二部教典,可是没有得到任何利益。

总之,要明确依师的本义。师有道,向师求这个道,然后知与行都是依师而行。不懂时向有道者求教,他所传的这个法道,自己由如法地闻和思来了解,出现知;之后在自己心上不断地修炼,来达成这个道;最终成了跟师父心中的道一样的。这就是依师的本义。假使自己德行不足,达不到这样的上品标准,也需要有所转变。因为学道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要改变自己,不断地改掉恶劣禀性,要有个改善;上品天天有改变,中品月月有改变,下品年年有改变。

这样抉择要义,就出现了第四个决定:成佛三士道的每一分,我都要依止具德师长,来切实地出现闻思修的利益。也就是,依着有道者来传授,从而真正地知道这个法道,真正了解这个道;之后一心在心上串习,向师长看齐,修到他那样的道。这样子就如同盲者依向导、幼儿依母亲,自己有个诚心,那就步步有利了,至少也有下品利益。这就是在前面闻思修的决定之上,再加上依师这个助缘。这个三士道依上师的传授,如法地闻、如法地思来发生知;再如法地修,由真实地在心上行道、知行合一来发生证;最高的目标就修证到跟师长一样,这样来出现佛道每一分的证量,这是第四个决定。

乙五、力求修证内因之贤妙大道心之决定

虽然依具德上师所得的种种法,不深的不太稀奇的一个也无,但只是所修法好还不行,修者的意乐好极为紧要。如果是依下劣的意乐,那不管表面修多少法,都不会成为真正的法。

从内因和助缘两方面来抉择:师长是助缘,属他力;自身的道心是内因,属自力。就内因的重要性来说,上师再好,所传的法再妙,心不妙就都不行,因为师和法只属助缘,好比种子不妙,水土阳光再好也不出妙果,可见自身的道心极为关键。彻底地来说,如果心不好,无论表面上修多少法,没有一个会成真正的道。

具体而言,所谓正人修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修正法,正法也是邪,可见心是主因。或者小人修大法,大法也成小,大人修小法,小法也是大,可见道的大小在心。如果没有大心,无论修哪门子的大乘远道、近道、速道的法,都不是大法。所谓“心善地道皆善,心恶地道皆恶”,若没有好的道心,哪怕修三士道,从最初一步到最终六个月成佛的法,这一切地道都不能算好。

这样抉择下来,就发生第五个决定:在整个实修大乘佛道之前,先要出现善妙的道心。由于这是内因,因此占最重要的地位。若想一生成佛,道心的要求就最高了,没有可减价的。若不具这样的大道心,要首先长期地在修心上努力。好比一把钝镰刀,不是先急着拿它去割草,而是要先磨刀,刀磨快了,次次奏效,刀钝劣,次次都不行。怎么磨刀,就是下面的一个抉择。

乙六、修学大道心三殊胜妙法之决定

所以,这里撰写一部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的修持摄要。

所谓善妙道心,是简单听两句就可以,还是要依具体修轨来开发?直接说三句话的结论恐怕没有利益,所谓“要从缘来得妙”,有个善巧的方便,顺着这个轨在自身上发展出来才行。人心的成长不是无有因缘的,能促成自心真正发出这个大道心,这是重点。为此,这里大师开显修三种善妙道心的方法,按照这个修轨次第地修心,就能发展出来。这是整个大乘佛道的根本,其重要性如同命根,有了命根才出现生命,没有命根就没有大乘的生命,又好比没有因缘就怀胎,那是个空虚的,不会有生命体。以这个缘故,发生第六个决定:我要依本法的方便发展出三善妙来。这是一切佛道的命根,是一切三士道道分的首要,它就是依照善妙的轨道修三种善妙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