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同归(下) 05

对此非常广地讲的话,谁也不知道,我哪里知道?其他人也不知道。但现在大致上没有不知道的,所以就看懂很用心地去做吗?

普贤行海是无上果位的境界,在愿文里包括一个人从初步怎么样逐步升进到登地,乃至八地,甚至佛地以上的整个进程。从纵向的升进上,包括了一切道的次第的发愿;从最终圆满的开发上,含摄了所有无上果位的行愿。所以法王这里就说:要特别广地说的话,即使无量舌、无量口、尽无量劫,以佛的辩才来说也说不完。

意思就是,真正彻穷到底、本性全分开发的行为境界如何,那的确谁也不知道。或者从下至上所有进程的路线上,谁也不知道。或者从以往生西方这个特别途径来实现普贤行愿,阿弥陀佛的智悲力有多么不可思议上,谁也不知道等等。这些方面是极深极广的,也是整个《华严经》的高峰,就是说怎么来彻证到华藏玄海,彻显自性毗卢性海的境地,真正彻证成佛的道路。对此要真正广讲的话,那的确谁也不知道。法王自己也显现谦虚说:我哪里知道?我以外的人也不知道。

实际上,这是教导我们应该对无上愿王产生一种信仰。不是说我一定要全部知道才来发愿,连初地、八地菩萨都不能全部知道,但不代表不能发愿。初地菩萨开始真正发普贤行愿。

这样才知道:哦!这是统摄天下一切诸佛菩萨行愿海的行愿之王。是所有因位、果位的菩萨、佛共同行持的愿。我们为什么不遵循?一定要顶戴它。我们不要轻视说:《普贤行愿品》很浅啊,这是学不会深法的人学的。要知道,这是善财童子证到了与普贤等、与诸佛等的境界时,普贤菩萨亲授给他的无上愿王。上师法王也是生生世世行持这个行愿,在他的很多金刚歌里,一直是发愿要度过所有普贤行海的境界,这是总结性的发愿。我们要明白这一点,不应当轻视它。这是善财童子、华藏海会高证四十一个阶位的高地菩萨们共同行持的大愿,不是低小的凡夫,学一点低浅法的人才来学的,那样就太不了解了。

而且上师说:我以外的人也不知道。因为真正要达到这个境地就必须彻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学,不能念,不能按照这样的诚心地发愿,也不代表我们没有一分的了解。我们应当增上尊重之心和彻底的趣向之心,而且要感觉到法门极其深妙。应当想:这是佛的境界,是普贤菩萨宣说的无上愿王,句句诚谛不虚,指向的是最终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应当一心趣向。

上师又说:但是现在对于大体上没有不知道的,所以就看懂得很用心地去做吗?这句是上师对我们的交待。上师转了一下话说:整个彻底地了解是无法做到的,连八地菩萨也无法做到,何况我们?所以,我们应当一心信仰,觉得八地菩萨都要这样发,法王都要这样发,天下一切诸佛菩萨都走这一条路,那我就跟定了要走这条路。这样就对了。

然后又要知道,不能全分了解,不代表不能了解。一路一路的发愿境都会有自身上的一分了解,到了不可思议、事事无碍的境地,我们还是可以有一分了解。也就是说,随顺教理逐步深入的时候,在每一层上面都会发起信解,这是决定的。而且在整个道的形成上,通过条分缕析地开演,我们也会知道大体的进程。就好比一张地图有多少个环节,每一步上有什么要点,这在文字上也是有显示的。而且,无论所缘境如何,发愿时间如何,祈愿心如何等等,对这些也会有一分了解。所以,不能全分了解不代表不能了解。这就看出闻思很重要,真正愿意去研究它、熟悉它,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上师说,在大致上没有什么不了解的,接下来就看你懂不懂很用心地去做。这就是关键。当然之前还是要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透彻它,熟悉它的路径,知道发愿的机制和操作方法,以及在自己心上怎么建立,这一套必须搞清楚。就好比开车必须把握住各个环节,做饭也要知道各个环节怎么做,何况发无上的愿?当然必须了解,不了解盲目冲动,这不是智者的行为。这是牵涉到无上愿王的问题,连无数圣教都百倍殷勤奉持的事情,我们绝对不应轻视,不应该把它放在不受重视的地位。这是法王亲自的教诫。

现在已经讲过去了,很多人有了大致的了解,很多人可能只是耳边风或者结个缘,但是,后面如果法师们进一步辅导,大家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宣讲了法王的教言后,我相信大家都会增加对本法的尊重。如果不讲上师的教言,恐怕很多人一直在轻视它。

这里法王就说:现在传了以后,辅导了以后,字字句句明白了以后,它的路径、方向一个一个点清了,要往什么地方走,这样大体上应当没有不知道的了。知道了以后就要做,明知而不做是没用的。所以上师说,就看你懂不懂得很用心地去做。

同样一个法,听了以后没有很用心地去做,那只是积累一点知识,成为日后的口头谈资、炫耀自己的资本,或者提升自己名利、价位的筹码,无非如此,或者成为一种表演的因素。是不是真正的行者,就看闻了法以后懂不懂得用心去做。“用心去做”,就是指明确了发愿的意义和怎么来发,词句的意义也知道了,要点也知道了,关键是在自己心上做。“做”不是外在手脚上怎么做,它是心上的路,用手脚怎么做?也不只是口上出声音,当然口里是要出声音,但它的根源在心,因此,所谓的“做”,就是用心随着这个文去观它的义,在自己的心里一点一点地立起这个愿来。

我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诵《普贤行愿》,如果不懂得很用心地去做,就等于全部在外面漂,一辈子上万次的《普贤行愿品》全部在外面漂,全部一点不用心,这就很不合理。对于《行愿品》我们每一天课前课后都要念,每一座修法前后都要念,这是要固定的。如果固定以后走了一万次还不知道《普贤行愿品》是怎么回事,心里从来没有尝过一次味道,还说我很真实地对其中几分愿起了心,那的确成笑话了。一直蒙到死,自欺欺到死,了不用心到死为止。

这就是遇到了无上的如意宝却不知道使用。本来知道很用心地去做的话,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利益,使得任何一个善根都印持而成为无尽圆满开展的方向。只要以行愿的力量驱使,任何善根都唯一往最圆满的路上进展。而且一念的时候,我们的心力顿时就顺着愿王的气氛开展到同分的量,因为这是普贤菩萨实证后流露出来的行愿章句。

普贤菩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大行的总集,没有超出其上的,所以,要学行为就学普贤。跑到十方三世任何刹土,到任何佛前,在任何教派里,也找不到更无上的大行的代表,也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愿王。我们应当在自己心里肯定这一点,然后决定这样用心去做。这样一年三百六十五遍,一生上万遍,就极有意义了。这样去熏习普贤行愿,决定能把你导向极乐世界,而且顿时就见佛得授记。之后迅速登地,迅速开发自性智悲力的大用,会真实地完成普贤行愿。这都要依赖于我们因地怎么走,这上面有无数品质的差别。

同样一个法,能不能很用心地去做,这上面的效果有天壤之别。很多人一辈子有口无心地念,也只是结一个缘而已,虽然也有很多意义,但比较起真正肯用心去做来说,相差无量无数倍。我们应当这样想:同样要念这些,如果能在有了大体的了解后,很用心地按照这样去做,那它的效率比以往绝对是千倍、万倍、十万倍地增长。

应当要辅导,不懂的地方向别人请问。到时候共修念的时候,心取到境后,在共修《普贤行愿品》时假使做不到完全圆满,看有没有在一遍上以随文观义的方式念。

这是上师的劝导。第一是说一定要辅导。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凡夫跟小孩一样,不认识这条路,我们不要自视太高,实际是非常不了解的。辅导的意思是要有人带一带,引导一下、辅助一下的意思。这样的话,通过一次辅导宣说以后就会好得多,这跟以前只是眼看文句,心里一点不知道的状况完全不同。

经过这样的引导以后,人的心会逐渐调顺,会逐渐往这个方向趣进,会看到大义的路线。知道整部《行愿品》一层一层怎么发,所缘境是什么?发愿的心是怎样?时间如何?每一条大愿的内涵、意义如何?等等。这些方面都要通过辅导才能够了解。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这是极高深的法义,没有人辅导的话,自己纵然有天大的聪明,也不会了解。但只要经过一期的辅导以后,人的心就明白得多,这样修起来效率是成百上千倍地增上。尤其自己看清楚了这条道路,心里真正发了肯走的心,必定会真实地趣入。

现在的人见异思迁,整天喜欢换花样,如果没有辅导、没有确立定解,那是很难保证的。怎么可能维系一生?甚至发出尽未来际念念无疲厌的愿?这就很困难。所以首先一定要辅导,一定要理智地看到全盘行为的方向,而且自己的善根已经发动:这是的确极其贤善,我从出生以来,从来没见到过有这么善的道路,竟然可以发出这样圆满的善心!这时候有善根人会感动、会触发,心里的确会感觉到:哦!的确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他的善心会踊跃而发。这里一段一段全是引我们起善心的。对有善根的人来说,在每一愿上都会触发他的善根。按照愿文好好去想一想、思维思维就会很清楚,这上面善根流现的量极其广大。

这样,自己心里首先在思维观察上要走一段路,一个一个上面都得去看一看。就像先去熟悉一下城市里重要的道路,对这个城市的整个状况心里就会有底,然后决定要不要在这个城市里住,或者心里特别踏实,不必再问别人了。像这样,经过辅导以后,《普贤行愿》全盘的路线,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重要的发愿,到底在讲些什么,你都得通过自己的心眼里里外外去看一下。这样看完了就放心了,疑惑就打消了,徘徊也没有了,这样确定以后,念的时候心才可能直接取到境。

现在首先是辅导,不懂的向别人问,遣除疑惑,心里明确地看到这条道路是什么,这是前提。等看到了以后,就好比一个人已经熟悉了城市的路,等到他要进发的时候,不必再去想:我该走哪条路?走到那边,前面该怎么走?等等,他是直接进发的,这就叫心直接取境。同样,熟习后再念这个愿的时候,或者说一条一条愿显在心前的时候,就能直接取到愿义了,因为前面已经决定了的缘故。比如“愿持诸佛微妙法”,前面心里已经决定了法是一切利乐的根源,这以后一念到这里自己就祈愿:对于一切佛的任何教法,我都愿意摄在自己心里,这一条马上就出来。“光显一切菩提行”,也是说对于整个菩提的道行,我都通过自身的实证和说法,就像阳光昭然明显万物那样,把它一一显示出来。

这样,对于整个愿通盘决定以后,就像一个城市里的司机,对于整个城市的重要路线全都了解以后,一说要到哪里去,他直下就往那边开,不必心里再想要怎么开,这就叫直接取境,同样,对于《普贤行愿》任何一段内容都非常清楚以后,念的时候跟着句子直接就起心,这样就可以了,还有什么不决定?

我们首先要通过闻思,全盘得了定解以后再进入修,到了修的时候,就不能心里还在想:这个不确定吧?要怎么发啊?这到底是往哪个地方发?等等,这些问题全部要提前问好、解决好。当然,全部解决也没办法,但在重要问题上,比如该怎么发愿,发愿出现的结果是什么等等,这些在文句上起码要理解,才会明确发愿的目标。发愿就像心对着靶子一样,如果连靶子都没看到,那你的心往哪儿发射?真正了解了,把文句都搞清楚之后,每一条愿就像一个靶子,它有一个靶心,而熟习愿义的人就像一个神枪手,任何靶子一出来,他一枪就能击中靶心。这时候不是说还在瞄准,或者左瞄右瞄还瞄不准,那句子早就过去了,你还瞄什么?应该是任何一个愿一出来就知道它的愿义在哪里,心要往哪边发射,也就是往哪边希求,这样随着文心就马上起。这就叫做“心取到境”。

譬如说礼敬愿王,就是要礼敬十方三世一切佛,身口意怎么样恭敬,然后一身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个愿文一起来的时候,心马上往那边投射,之后就往这希求:我一定要这样礼敬,一念间礼敬十方一切佛。

随喜也是如此,整个愿境就是极大的法界立体宽银幕。也就是要明确,这是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来发,所以一开始就站在一种真心全部显发的位置上。那么十方三世一切刹中一切众生的善根全部在我的心海中显现,一时之间全部可能现。这样,对于心中出现的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无一例外普遍地随喜,这样一次性就得到了无量善根。

至于普皆回向,也是站在已经彻显法身的姿态上,那么在我的法界心里,尽其量有多少众生,我在一时间就把善根全部回到任何一个众生上面,全部布施干净,无尽无余,平等周遍,没有一个例外的。这样的话,一次性就全部完成。

再说道位上逐步升进方面,也是要对于整个道的次第非常清楚,那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和往生净土。这样的话,我要生生世世识宿命、出家、持戒无破无穿漏等等,就按这样作意。知道三界是火宅,所以我生生世世一定要以出离心真正出家,受持净戒,而且我要知道宿命,不忘记过去的行愿。这时候自己心里按照这样立愿就可以了,因为你已经明确了,完全清楚是什么意思。所谓“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等等都是这样立愿。

同样,不离善知识,不离同行道友等也是这样发的。“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对于一切跟自己同修普贤行愿的人,愿生生世世都聚会在一起,以这个愿力维系在一起不要分手,然后身口意业、行愿全部一模一样地共同修学。这也是先前明确了愿义以后,到时候就按照这样立,不是有别的东西。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与我常生欢喜心。”这是一切依止善知识愿的核心。要在普贤道上升进不退,就要一直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加被,使我在这上面圆成,这样的话,我要一心依止最大助缘的善知识,他能够为我显示普贤行,所以我一心祈愿生生世世跟他在一起,希望他时时对我生欢喜心,实际就是愿我念念做让他欢喜的事。“令师欢喜”摄尽了一切依止法的心要,做任何事情都是让善知识欢喜,这就是它的心要。那么我就要立愿:愿我常常念他的功德生信心,念他的恩德一直生恭敬心,我身体的行为、口里说的话、做任何事都要持恭敬的行为,尽可能地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来使他生欢喜。当你对这些愿全盘了解以后,直接就会从心中猛利地这样来发。

或者看到众生全部深陷在无边无际苦海里的时候,就会直接发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利他的愿直接就起了。

诸如此类,这些愿都有它甚深的义,而且具有极大的义。我们要看到在因上这是最大的善,一定要这样做,而且在果上会出现最大的利益,这样为什么不发?像这样,对于这里面的一切愿,大体上全部了解,而且得了确认以后,一念到的时候,就像神箭手直接射中靶心一样,他是一箭就发的,根本没有什么弯弓走马盘旋半天再发,这是在之前就要全部完成的。

 所以上师说,首先之前一定要好好辅导,意思是了解的人去带没了解的人。不懂的向别人问,这是说作为学人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把这个事情搞通。搞通以后心里就了解了,不再是陌生了,不再是外行了。这样修的时候就直接引心向所缘境,直接往每一愿的愿境上面发祈愿的心。

这时有人提问说:这样学的过程,是不是就是随普贤菩萨学他的愿?

回答:就是这样!就像打拳的人模仿师父。师父有一本写在纸上的拳谱,这代表他的套路。而徒弟要领会书上的意思,实际就是领会师父打的套路,这样看书后识了套路,识了套路以后就跟着打。

跟这一模一样。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无上行愿的套路时,就是用文字来表示。我们看到这个以后,首先要研究这个怎么打,每一招怎么打,不熟悉的先熟悉,不明确的要明确。等到全部明确,知道怎么打以后,一上路就展开招势了。意思是说,这是心上打的拳,当然有他的境界,有怎么起心、运心、引心到所缘境等等的内容。我们初步是依照文句来发愿,文字一出来的时候,必须当下就能合到它的义。这就必须首先通过闻思了解纯熟、遣除疑惑、明确方向,明确要修的所缘和状况等等。根本上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所愿是什么。或者说,发愿就要明确希愿处在哪里,因上想做到什么样的善和贤,果上要得到什么样的善和贤,要往哪边走等等,这些必须明确。这就是我们心里一直要考虑的地方。

所以,佛法并不是偏僻、古怪的事,他是我们心上很真实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们凡夫的心,长期以来锁在一个非常狭小颠倒的状态里,就会感觉无上愿王来的时候好像差距蛮远的,很陌生。但这也不要紧,通过几遍的学习以后就会真正熟习,真正开始习惯按这样去做。

总之,我们要记住两点:一、所愿境是什么;二、对它起希求心。在所愿境上要把它的内容搞清;发希求心方面,就要真正确认到它具有无上的利益,这样才愿意去做,特别希求,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两个起来后,对于一条一条的愿就按那样来发。一念到这个愿的时候,自己心里就是“我愿……我愿……”这就是在加强意乐。这样不断地加强,到一定程度时,在任何遭遇里自己的志愿就都不会改变了。

“在共修《普贤行愿品》时假使做不到完全圆满,看有没有在一遍上以随文观义的方式念。”

这是说,就像战士在场下操练纯熟,一上战场就能实战,我们提前准备好,通过闻思在信解上全部确立,之后的共修就是真实上场。

过去的法会叫做“普贤行愿亿修大法会”,也就是僧众集合起来修一亿以上的《普贤行愿》。那时法王特别强调,早上一遍一遍地念《普贤行愿》,下午也一遍一遍地念《普贤行愿》,不断地修。上师这里说:比如在一天当中要念五十遍,在五十遍上做不到每一遍都圆满,因为自己的心还达不到,但是要看一看,下至于一遍上能不能以随文观义的方式念?

念很多遍是量,能否出现真实的发愿是它的关键。就像打拳有很多套路,练习的时候可能有一次会打得特别好,这就叫相契了。同样,我们初学的时候很多遍都是在圈外走,因为练习不纯熟,心还没有练到那个程度。但是由于量多,不断地真心去念,偶尔就会触到,也就是可能有一遍整个一连串念下去状态非常好,能够一句句地跟着随文观义。如果有这样一遍发生的话,就特别好了,真正发生大义了。上师的意思是,不是任何时都能触及到的话,看看能不能一遍触及到?

当然,这不是坐着干等就能触到,必须付出行动,要勤学苦练,多练才可能出来,不练是根本出不来的。所以,通过不断地修习,看看中间能不能出现下至一遍合上去的情况。愿文一出来的时候,自己的心非常清净地跟着愿文一次一次地起,这样就随文观了义。

为什么这个重要呢?因为其他方面没有击中要害,在缘起上就达不到甚深点。而普贤愿王的文句一出来,通过很多遍的努力,在这个当中忽然会出现整个一遍念下去随着文就能观义了,这时在缘起上就切中了要害。意思是愿一旦真心地出来,缘起就建立了,只要有一遍出来,就真正打开了缺口,在你心上就形成路线了。比如我们修净土,虽然天天都在念佛,但不一定每一次都有真信切愿,这个很难出。要达到质变需要很多的量,通过多年的积累,反复地努力,最后一下子真心起了愿,那就不得了了,你跟阿弥陀佛的缘起就接上了。

比如谈恋爱,有的人谈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都谈不下来,因为心断定不了,承诺不了。经过多次的接触过程后,心里真正断定下来,这个点非常关键。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定了,此前始终犹豫不决,不入状态。像这样,反复念诵练习都是外围的事,是努力进趣的过程,关键要看有没有一遍真正出现了随文观义。也就是文句一出来,心就真正缘着这个义在忆念。这上面也有深浅各个层面。从最基本的来说,真心地按照文缘着义在心上刻下了,由于是真心的,缘起就是真实的了。

由于有了这个缘起,所以上师说到:

由此,我们生生世世会不分离。不知道谁先在菩提树下成佛,谁先成佛就转成他的眷属。我先成佛也好、后成佛也好,在成佛的时候,你们除了没有意乐外,凡是有意乐的人全部会转成我的初会眷属。

首先,我们生生世世不会分离,因为《普贤行愿》已经入心了。特别来说,就是指《普贤行愿》里常不离善知识、善友愿:“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像这样,以普贤的愿力,愿会一切善友,愿不离开,这就形成了生生世世不分离的缘起,关键就看自己的心有没有出来。

比如说“同生极乐国”,那就要看我们念这个愿文的时候,有没有真正起了往那边走的心。如果真正起了,那就有了同一个目标,这就决定成为西方眷属,决定尽未来际相伴不离。同样,随学《普贤行愿》的时候,就看我们有没有第一遍的随文观义,有了第一遍,后面陆陆续续会出来,最难的就是第一遍。而要出现第一遍,之前要下很多功夫,功夫到了就能敲开,敲开了以后,缘起就开通了。

所以上师接着说:不知道谁先在菩提树下成佛,谁先成佛,大家就转成他的眷属。大家都成了《普贤行愿》的行者,这就可以预断会一个一个相继成佛,只有一个成佛的结果,没有别的结果。这样谁先成佛,大家就转为他的眷属。

这也是普贤的行愿,而且我们缔结成一个大的联盟。普贤的愿里没有私我主义,特别要显示自己,“我一定要当老大”,不是这样的,它是很贤善的,没有什么大大小小,一切都随着善去做。所以,在这期间谁先成佛,我们都做他的眷属,谁第二个成佛,我们也都做他的眷属,就像这样轮流“坐庄”。法界是无我、无私的,没有什么个人主义,这上面的确没有了我,是一种大同,是“法界含灵共一家”的观念,大大小小可以随便。观音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退居当菩萨,实际是古佛身份,没有什么不可以。不但可以退居做补处菩萨,还可以退居做牛做马,什么都可以做。

像这样,上师说:我在某时候先成佛也好、后成佛也好,我成佛的时候,你们没有意乐就不说了,如果你们有意乐,全部会转成我的初会眷属。

初会”就是第一会,指成佛的第一次法会里参与的眷属。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以行愿力驱使的缘故,必然会这样进行。《普贤行愿》里说到请转法轮,或者一切佛成佛的时候都要一刹那到佛面前兴供养、请转法轮,恭敬地右绕十圈、百圈等等。这都是出于贤善的心,到了极致的时候,以善的天性自然会这样做。他把一切善扩到了极致。

我们应当对此多想想,这就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从因从果衡量都是万善之王。你对善有意乐的话,它真正能满足你的心意,能一下子扩充你的心量,到达尽虚空遍法界,圆含圆摄万善的地步,世间任何教科书、道德书或者宗教学问里面根本说不到。是这样让你一次性有一种透彻法界的眼光,随分发起尽法界量的善的欲乐,这种开发的恩德是极其大的。如果不借助《普贤行愿品》,仅凭自己瞎摸索,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的。再怎么想,也只是以分别心为圆心旋转的轨迹而已,怎么也想不到脱掉分别心、我执的状态是什么。

我们如果愿意跟着法王走,生生世世不分离的话,应当如此共行共修《普贤行愿》,汇成大的缘起力量,一致在菩提道上以最快速、最深广、最圆满的方式推进,而且以共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来迅速完成。这是我们真心愿意随学《普贤行愿》应当做的事。

过一段共修上亿普贤行愿时的大众,在我初转法轮的时候,你们聚会后会成为法器。在那个所依身上不是得小乘的见道,应当是大乘初地以上得远尘离垢的法眼净。从此以后,我们在虚空界尽之间作有情的义利,这是无欺诳的。

这是上师进一步给我们印定。

凡是这一次参加普贤亿修大法会的人,都跟法王结了很深的缘。法王生生世世要行普贤行愿,这是他的大愿,他根本的愿力就是以文殊智成满普贤行,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他是善财童子,是《普贤行愿品》的第一当机者,他是在普贤菩萨的加被下,顿时就证得与普贤等、与诸佛等的境界,他要摄持无边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来成满普贤行海。这都是上师累世愿力的特点。因此,我们要知道怎么随学法王,怎么跟法王走同一条路,那就是必须在心上一致,如果心上偏离了,即使面对面也如隔千里;心上一旦统一,即使相隔千里也是一路,不会分离。

上师已经说了,在我初转法轮的时候,你们都会过来聚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法器。那时一转法轮的时候,就会得到大乘一地以上远尘离垢的法眼净,不是得小乘见道。因为熏了《普贤行愿》,不是小乘的法器,每一天都以无上的愿王印持自己的心,一定要往最快速开发本性的方向走,不会拐到别的地方去。所以上师说:那个时候你们决定是法器,我一传法马上登地,得到的是大乘远尘离垢的法眼净。也就是得到清净的法眼,见到法界的真相,这是大乘见道以上的称呼。

一旦得到大乘远尘离垢的法眼净,将来就没有别的事了。登地以后现前了五种平等性,看别人和自己是一模一样的。给别人做事跟给自己做事一样,再没有以自我为主的心。已经证了法界平等性,不会执著自我的个体,对待一切跟对待自己一样,一切都是法界同胞,没有什么自他分别。

因此上师说:在大乘一地以后,做的唯一是利益众生的事。不利益众生还做什么?没别的事可做。直到虚空界尽之间,一切时都作有情的义利。那就不是现在庸俗的想法,缘着一个我,整天想着吃什么、穿什么、怎么得现世的名利,整天围着自我在转,只会以自我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对待任何事情都只有为自己得现世乐的想法。那时候已经去掉凡夫庸俗的我执,开拓出遍法界的胸襟,唯一为一切众生作利益,跟对待自己一样。这是没有欺诳的。

这不是说一个天大的大话,而是决定会这样实现。这就是我们齐心协力来修《普贤行愿》的结果,的确会使一切人都共同成佛,以行愿的力量消掉执著小我的心,扩展到圆遍法界的无边善心,这就叫普贤行海,由此终究会快速成佛。

这样建立了缘起以后,我们已经踏上了成佛的高速公路。重要的是你每一天要保持它,每一座要用它印持不要忘记。确立了愿以后,就知道心的车子要往哪一条路上走,之后就不断地往那儿走,不再改变方向。因此,日日时时都不要忘记用《普贤行愿》印持,不要忘记提起这个行愿,一天都不能忘,就像每天都不能不吃饭那样。就像行路的人时时不忘记看地图,完全按照地图指定的方向走,我们陷在生死迷梦中的人,时时都要想:我怎样还归法界?怎样圆满周遍地开发出普贤行海?这件事是心心念念不能忘的。因此,一切回向最终的总结句就是“为得普贤殊胜行”,它成为无上的回向,也是断定直趣无上果位的回向。


思考题

一、对《行愿品》的文句了解到什么程度才能发起愿?为此我们该怎么做?

二、一一思维《行愿品》的文句,做到心取到境后数数念修,力求达到随文观义而在心中建立普贤行愿。

三、心中建立好普贤行愿后的前景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