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同归(下) 04

现在对于《行愿品》知道一些了,喇嘛、觉姆、居士,你们看在《行愿品》的文句解释上做得到辅导吗?过一段时间共修《普贤行愿品》,看看随文观义后做得到一个好的吗?知道随文观义的话是非常好的。仅仅对于文句,嘴巴散、眼睛散来念的话也会出现利益,佛的语言是没有欺诳的。“即使虚空没有了,明咒的力量也不会变坏”,是像这样子绝对没有欺诳的。但是,做了随文忆念义后发起愿的话,那会真的成了跟普贤、文殊菩萨的发愿一样。大家看懂法义吗?

有人问:念的时候是不是要伴随着思维呢?

回答:念之前应当辅导好,心里力求清楚每一句的意思,这一愿希求的是哪几点,这些在闻思的时候就要断定好,而且要引起很大的胜解。

譬如发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的愿,就要想:为什么要不离善知识?不离哪种善知识?他对我有什么利益?我要发什么样的心依止善知识?等等,通盘的要点都要清楚。愿文是摄持要点的句子,所谓愿善知识常与我同集会,常对我生欢喜心。对这个要点心里要有一种希求:但愿一切为我开示普贤行的善知识都与我不分离,而且我以信心和恭敬来依止,作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奉行三种让他生欢喜的事,我一定要这样做。这样,对整个愿的涵义都清楚了,心里已经定了这个的愿境:我一定要按这样做!之后随文去念的时候,心里就想得起它的意义,一念出来,内心就非常希求要做到这样,而不是念的时候还在想: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步在前面闻思的时候就要完成,所以文句上的解释非常重要。

所谓的“辅导”,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在心里把愿一条条建立起来。建立的前提是,必须非常清楚地了解愿的内容或者说希求的内容,这样就会出来。愿文是总持句,它摄持了大的要点,所以首先必须把它挖得大一点,从方方面面细致地讲解,这样,自己的心打开了,看到整个愿的涵义后,就能立即随着愿文发起心来。

譬如发恒顺众生愿,首先必须了解所缘境是什么,那就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种类的众生。而心里要呈现出“众生”来,就必须对这段文句有细致的了解,所谓胎、卵、湿、化,依于地住的、水住的、风住的、空住的,或者各种心性、名号、知见、相貌、威仪等等,这些都要清楚地了解。那么怎么随顺他呢?这就要确立起:我以后对每一个众生决定像对待父母、师长、阿罗汉、如来等那样,用最好的心对他们。在他们迷路的时候,我给他作向导;他们在暗夜里的时候,我为他作明灯;他们生病的时候,我当他的良医;他们贫苦的时候,我教他怎么开伏藏等等,要有这样的心。要利益到什么时候为止?一直利益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等为止。而且这种善心起来后,一定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像这样,当你对整个文的涵义全部了解,对整个路线非常清楚,心前完全打开了愿义的图景,这时候就能非常确定地发愿。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他像礼敬愿王、称赞愿王、随喜愿王、忏悔愿王等等都是如此。也就是首先必须全面开通愿力的图景,完全看到大愿的方向,怎样拓展到广大、周遍、无尽的地步,应该起什么样的心等等。

譬如发随喜愿王,是要随喜五类人的善根,下至于凡夫起的一念善心,上至于诸佛从因到果的一切善行,法界里的所有善通通作随喜。对这些内涵你必须了解,才能确立“普贤喜”的涵义。也就是什么叫普?什么叫贤?什么叫喜?“普”,就是尽十方三世的一切善;“贤”,是指对此没有一点嫉妒,发自内心地随喜;“喜”,就像一个人得了珍宝会非常欢喜一样,当看到有情有下至一念善的时候,发自内心有一种欢喜。这样了解后,对“普贤喜”有一种向往的心,认识到那就是自己本性的善,我一定要开发到那个程度为止,有了这样踊跃希求的心,就说明你愿意在自己心里确立这个愿。确立愿的时候由于知道“普”的涵义,就愿意把它扩展到十方三世一切境缘上面,而且在愿力的相续上,要把它拓展为无尽的相续之流,贯彻到念念相续不断。这样我们就能初步随文观到它的义了,要达到一见到文心里就明现义,前提是对义有一个非常确定的认识。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譬如往生极乐愿,就要知道,所有普贤行愿必须透过往生极乐世界来迅速完成。这样,完全断定了它的路线后,心里确定我一定要走这“三步曲”的路:首先在临终外气已断内气没断的刹那,没有任何障碍地见到阿弥陀佛,一见就马上被佛力摄引到清净刹土;之后佛给我授记;然后心性就开发,一切普贤愿海在极乐净土里无余开发,现前成就。像这样,明确自己唯一要走这条路以后,每一次就会如是地在心里确立愿。

确立的时候要看到,愿力的实现的确如实按照这个步骤进行。也就是,第一步、临终怎么无障碍见佛往生;第二步、一到了净土莲花就开,佛为诸大菩萨围绕来作授记;第三步、得授记以后,“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像这样,自己完全能够确认行进的路线,特别想走这条路,之后就立定这个愿,这样就确立好未来的缘起了。

由于是毫无疑惑地真心这么立愿,就证明你有真实的愿心;有了真实的愿心,在缘起上就接通了,以后必定随着你的立愿显现出这个果来。相反,如果没有首先清楚地了解文句,就不会有定解,也就不知道怎么立愿,光是口里念念,离标准还很远。只有经过辅导,你对文句的涵义完全清楚,才知道在心里怎么操作、怎么立愿。也就是清楚了解了愿的涵义,心里确定下来,而且愿意这样发,才算真实立了愿。有了这种欲求后,每次就都会这样发愿。这时就不是落在外围,而是入到内层了,缘起的路线就开通了,将来就从这里得果。

像这样,发了以往生极乐来现前成满普贤行愿的心以后,你的生命方向就定下来了。这事关键看你肯不肯,不肯就定不了。打个世俗的比方,譬如男女谈恋爱,只要一方没签约就成不了家,没办法出现以后的家庭和它的走向。因为他还在徘徊中,仅仅对对方有好感,但不愿意签约的缘故,也就不会出现成家的结果。同样,对于《普贤行愿》,你要在自己心里签约,对于往生净土,也要在心里签约,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当你心里真正肯立誓的时候,就表示你签约了,而一旦签约、立誓了,就表示你开始往那边走了。

譬如周围有东南西北四座山,我到底往哪座山去呢?这就看我心里有没有立愿。如果心还在徘徊,既想去东山又想去西山,还没定下来的时候,就不会有行动。直到心里确定下来一定往西山走,这样定了走向以后才真正会往那边走,也就是有了真实的愿才会行动。同样,我们对《普贤行愿》的意义有了胜解以后,心里定了我一定要往那边走,一定走这条路,尽未来际矢志不渝的就是这条路,决不更改。也就是已经确认它是无上的愿王,没有比这更贤、更善、更圆满的,不会有超出其上的,每一愿都如此尽善尽美。这样心里有了定解,已经确认下来,之后就跟以往不一样了。过去只是在外围念一念,随喜随喜,或者只是熏一些种子,但现在心里已经确认它,开始愿意这么走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对于未来生命方向的极大确定,已经做出了承诺。做出承诺后就真心愿意这么走,那它就能真实地驱使着你的心随着愿轮运转,标定你从现在到尽未来际所有行为的方向。而且选择的是最迅速、最圆满、最周遍的方式,这就能迅速达成佛果,因此,愿文后面提到利益的时候说不久就成普贤菩萨。

这里关键在于是真心发誓要这样走,或者说已经签约了。就像男女已经签约成家,这以后决定会组成家庭,也决定要履行各自的责任。在这之前只是一种观望态度,没有签约。同样,对于整个普贤愿海的前景、愿力图以及所实现的果报全部看清楚就毫无怀疑,就会立即签约。这种签约来自于一种大智慧、大决定、心性上大善根的涌发。

当然,这也不是特别容易,一定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行。我们随着过去的习气不肯直接狠下心来这么做,心里会不愿意,觉得我还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心里还迷惑不清的缘故。真正看清了就敢签约,只要签约了,它就真正成为你内心的普贤行愿。这个意义就相当大了,愿文里说的五果决定会在你身上出现,也就真正步了普贤菩萨的后尘,绝对不会出错,因为你的心已经发出来了。

特别是以往生极乐世界来实现大愿的道路,这也是个非常大的难题。有些人心中一直举棋不定,甚至根本不往这上靠。这就是由于他在缘起上不能确认,不晓得透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弥陀大愿神力的加被,能够使无上的普贤愿王快速完成。他在这一点上不确认,还没认识到它的殊胜性,就导致念的时候心非常疲软,不能猛利地从心里发出力量来,这就差得远了。一定要有真实的愿,真实愿意这样干,这样普贤行愿才成为你心中真实行动的路线,而不只是一种观赏。只有签约了才成为真正的行动的开端。

就好比找工作,你一定要签约,签了约就成为公司的员工,双方都有责任。同样,去不去西方也在于你签不签约,真正的信心、愿心没起来的话就不会签约。真正签约了,跟阿弥陀佛签了合同,佛那边是绝对会应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是不是已经定了要往那边走。就像我决定要去西山之后立马就走,往那边走的心定了就算签约了,也就是立愿了,立愿以后就不会反悔,死心塌地一条路。已经看清楚了,所以没有犹豫。

这样的话,完成普贤行的大愿就归向西方了,这后面的每一条就是关于自身的事了。就好比已经决定去美国上什么大学、研究所,以后做什么工作,对于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心里起了真实的愿以后,它就成为自身的事。这就不再是一个观望者,而是自己心里决定要走这条路,这样,对于每个进程就会格外用心,就按那样来争取。同样,对于实现普贤行愿的特别途径——往生西方,心里真正开始立愿,那它初中后的过程就跟你息息相关,而不是无关。这样,你才会随着愿,发誓临终一定要到那里,然后现前成就普贤行愿,一切圆满尽无余,一定要马上花开、马上见佛、得授记,佛一加被立即就能分身无数,以极广大的智慧力普利一切众生界。这就是实现利益一切众生的途径所在。这样的话,整个《普贤行愿》就在我们心中建立起来了。

因此,首先必须辅导《普贤行愿》。人都很无知,不辅导的话,对于整个路线、前程是蒙昧不知的,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要发展到什么地方。一旦有了《普贤行愿》这个无上愿王的指示,才看得清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开发本具的无量善,这里是怎样以周遍无尽的方式来开展等等。这样的话,普贤敬、普贤喜、普贤供、普贤忏等就全部跟你有关。看清了整个路线以后,会主动把它纳入到自己心上,一次又一次地刻上去。刻一次不够,还想刻两次;刻得浅了不行,必须把它刻得深一点;不够真心自己就过意不去,一定要真心地发。这样当时就会发起胜解信、欲乐信、很强的愿,肯在自己心上一点一点地学。

这样,接下来真正修《普贤行愿》的时候,愿王的文句就会在心中一幕一幕地显现。因为此前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对它的内涵了如指掌,一念的时候,心马上随着文句显出它的意义来,当时就住在义上,不会在嘴巴上溜过去,这时候心里会深刻地作意。我们能这样做是非常好的,上师是这样肯定的。


有人说:发愿里有那么具体、广阔的内容,对此都很陌生,以前以为好像只是找些感觉。

回答:它就好像一片大森林,你必须得进去,在各个触角上都得触摸过,不但是局部,对于整体、各种关键的要道,各部分的景观、施设和它的特点等等,有了全盘的了解以后,才能非常熟习。就像一个向导,对于城市里的各个街道、景观非常了解、熟悉,整个城市就在他心中,所谓“心中有丘壑”,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现在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很多人是这个状况。觉得陌生就是因为没有了解。对于十大愿王,偈颂里七支各条的愿、十六愿差别、愿利益等一层一层的内涵,都必须经过细致的学习才会真实了解。可以给你保证,如果真正用心一点一点地去学、去研究,尽力地了解每一个字的涵义,好的结果是对从前到后整个行愿的路线清清楚楚,知道一一要往哪方面发愿。如果达不到这样,那起码大部分内容会知道。这跟过去陌生的情况就截然不同。先前感到陌生,是因为自己连信心、胜解的力量都不够,所以文字一出来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发生很大的愿力,因为因缘不具的缘故。

要想发生很大的力量,就必须有强大的胜解,胜解一旦确定是丝毫不会犹豫的。也就是心里已经断定了,这个力量极强,之后就不再是延缓、散乱,或者有口无心,而是文字一出来就马上奔向主题。而且,那种心可以直接从深处拉出来,对于每个要点都清楚以后,心直接就会起。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首先都要通过很多遍的闻思,真正确信:这的确太好了,实在是一切行为中极贤善的行为。有善根的人对这些会非常好乐、希求,即使暂时做不到,也一定要在心里好好地刻一遍愿文,这样的心会出来。善财童子是最好的榜样,他出现的是大踊跃的心,我们也可以开始有一些踊跃。

现在关键问题是,如果我们还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那心是不可能动的,或者虽然了解一点,但还是蒙昧、不清楚、不决定,这样心也发不出来。处在无知、犹豫,甚至颠倒理解的方面,就会障蔽你的心,对于它的利益、全盘开发的前景、它的无上性、极其周遍广大的相、称为“愿王”的原因所在等方面没有了解的话,欲乐就被遮住了。诸如此类,都牵涉到心力的开发问题,而心力决定了能否得果,所以首先必须通过闻思开通它的路线,在这上发生胜解,这是最好的。一旦在这上面定了,就可以维持一辈子,不但是一辈子,可以直到尽未来际都不间断。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只不过外力稍微托托的时候,人的心稍微起一点,但毕竟不是内心里发起的。

我们里面的心要很真实,它必须要开发,要开发它前提是必须要了解,而且了解得很细致。达到细致以后,心里就会断疑,然后发出来的心就是全分的。打个世俗的比方,一个人说:“我对你有全分的信赖”。为什么呢?因为了解得太深刻,对他的优点、德行认识得太多,这样发出来的心就没有犹豫,这个就很浓。如果是半信半疑,那就根本出不来。假装不代表真实,也不可能愿意牺牲自己,会有所保留,或者有很大的保留,基本上不愿意付出。

像这样,真正认定以后,觉得的确没有比这更重大的,生命的大义全部依赖这个大愿王,这时候,才开始真心愿意每一座善根都用《普贤行愿》来印持,否则就比较困难。好一点有善根的肯听话,也还愿意做,而有些思想复杂的就不愿意做了,或者只是暂时的劲头,时间长了没见什么效果,心又会随其他转掉。但是,真正有了胜解就完全不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动。这样才能真正承载起,从此时一直到尽未来际之间所有的行为方向,否则是托不起来的。

真正的力量来自胜解,如果心里的疑惑没有真正遣掉,胜解没有真正结成,那深层内在的力量就出不来。胜解起来以后,心上面没有任何遮挡,流出来的时候就非常直接,而且是从深处出来的。

但是,要得胜解必须花相当大的功夫,一遍肯定不行,要反复地作法行。譬如很多遍地思维、很多遍地讲,对每一条不但要准确把握意义,还要在量上不断地积累。这事急不得,等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肯定会出来。像我自己,无论是长行还是偈颂,已经很多遍地学习、思维、讲解,下了很大的功夫,还有旁带的各方面的条件。随着越来越深入地学习教法,在苦谛、无我、菩提心、缘起空性、如来藏、法界等方方面面都逐步地开通见解,这些对于学《普贤行愿品》都有很大帮助。而在《行愿品》本身上也花了很多时间。这些积聚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个初步的量。这之前会犹豫不定,或者处在浅薄、浮面的状态,这就不行。

要发生大效力的话,一定要有胜解。而得胜解,就必须经过反复地抉择。因为我们一直不肯死心,见异思迁,不容易像古代单纯的人那样,一听到这个就直接奔过来,这一点对今天的人来说非常困难。但是不要紧,我们只要肯用功,反反复复地研究它,不断地学习,只要心里有一点点触动就有一线希望。但光有一点触动还远远不够,要方方面面一句一句不断地积累。但是,如果你不进入这个轨道,不愿意按这样去闻思、研究的话,那就很困难了。

我们必须要学习它,一遍不够,一定要常常学,这样三五次之后就会开始定下来。当然这也急不来,有时候到了某个契机顿时会出现,一下子在这儿相应,一下子在那儿相应等等。这样通过方方面面的肯定,积累多了,你就会对它死心塌地地相信,对它的圆满性毫无怀疑。这时候就是自己心里肯定,不是别人来说的,你愿意把它持为自己尽未来际永恒不变的誓愿,这就定下来了,就签约了。

怎么往净土方向走也是个难题。为什么一下子说到去西方净土来实现呢?这时候人心里会不肯,他有很多选择。现在这个时代知识脑袋特别复杂,连结婚都非常困难,总是举棋不定,左选选右选选,始终定不下来,这就是知识复杂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心里就一直确定不了,确定不了就没办法主动按这样猛利地发愿。确定了以后心里就没有怀疑了,愿意按这样走,所以难题就在于心不容易定下来。

能不能出现这个缘起的方向,也在于心里能不能定,是不是真正踏上了路,开始步步前行,而且一往无前地在这条路上走。这都是决定生命方向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必须在自己心里反复地抉择。我们的心不肯死,学一遍好像好一点,但也只是浅面的,必须继续深挖,继续学,这样更深的心才能起来。要三番五次地在里面引发它的力量,出现胜解,要破掉一切怀疑、犹豫、邪见等厚重的障蔽。胜解一层层方方面面地开了以后,力量就凝聚了,全盘的效果就会出现,从前到后你都能确认不疑。

不光是横向上,纵向上对于整个十大愿王也会非常清楚。而且自己心里能认定,它就是出现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海的圆满要因,所以必须修十种广大行愿,这样你的心就会主动跟愿王合上去。到了偈颂部分,七支就是十大愿王的简写,知道了圆顿法的特点后,这些一上来就全部能够展开,以全分摄善的方式来观行。这样,必须认定它是积资净障,使善根无尽增长的极殊胜法门。之后的生生世世常忆宿命、常出家等等的愿一路上去,有了道次第的基础,就知道它已经把修行的关要拿出来了。这样在每个要点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心里肯定以后就会发誓按这样走。

之后的“趣入”愿就到了清净量的境界,这不是凡夫虚妄分别心识所出现的情况,在这上面你会有更大的希求。认识到现在的一切都是假的,没有实义,是陷在迷梦里的事情,要快一点止息掉它,这时对于回归本真、回归法界就会有一种希求。不是说一看到“一尘中有尘数刹”或者“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等等,就认为是天方夜谭,这种东西我不懂,所以我不要发,不会这样。一旦二转、三转的教理透了以后,对这些就有很大希求,而且认为是唯一的趣证所在。学佛就是要证入法界,不是停留在知识研究的层面,而分别心缘到的都是世俗境界,实际都是颠倒、虚妄不实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对恢复自性、出现真正的普贤行有很大的愿求。

那么如何来实现它呢?通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实现,这时候会发现更有希望。凡夫只有往西方极乐世界走,才有真正快速实现的希望。以阿弥陀佛愿海的加被,使得即生就能生到净土,一入了净土,现前就能圆成无上的大愿。当看清楚绝对有这条捷径可走,能够很快完成,这时候就更有信心、更愿意走这条路了。这样走了以后,所有大乘愿都会实现,普贤行海会全部完成,这就叫普贤愿海导归极乐。

像这样,要把整个愿都纳在自己心里。首先要反复学,非常用心地学,明白每一个字的涵义,而且以非常大的信心、恭敬尊重它,把它深深地刻在自己心里。那时候不是悠悠泛泛,可念可不念的,而是真心希望把无上愿王的文句刻在自己心里成为缘起,这样就真正有意义了。


有人说:自己原来的思维模式全是凭喜好、感觉来,不按规则的,想这样就这么来一下,想那样就那么来一下,现在感觉《普贤行愿》的这种思维模式、心上的走法非常陌生,有一定的距离。

回答:愿是要由智慧为因来定的。过去无非是由业果愚和真实义愚两种无明力量的支配在行动,凡夫的行为都是从我执出发的。心里不定是因为愚昧,所以看不清决定的道路。其他颠倒的路有无数条,而自己的感觉也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些都是不可靠的。以为是好的,其实是不好的;以为乐的,其实是苦的;以为具实义,其实没有实义;以为特别重要,实际毫无意义,而且是在制造悲剧。

之所以觉得陌生,觉得距离远,是因为我们现在智慧不够,对于整个道的走法没有确认,每个环节上的定解都没有引出来,这问题相当大。浅层的定解没起来,深层的就更不用说;狭小面上的没有定,广大层面的就更难开通。就《普贤行愿》来说,由于这个教相当高,它是圆教,要证入到的是果位的普贤行海,而我们现在只是为一己之私,念念想着我,做什么行为出发点都是我,当然距离遥远。

像刚才说的,凡夫总是凭着感觉走,而这里是要求固定地按照普贤愿王的轨道走,每一座都发同样的愿,每一念都要往这上走,这对自由派的人来说确实不愿意,跟过去的习惯完全相左。实际上过去都在蒙昧里面,随着自己愚痴的心乱走。就像一个人在漆黑的森林里到处摸、到处走,完全不能确认方向,有时候感觉往这边走好,有时候觉得往那边走好,始终没有出现光明来看到一条笔直的路、到达究竟的路,不是这种状况,所以导致心上的行动没有一种稳固性。

而大愿的开发来自于智慧,智慧来自于能够看清大义的路线,看清楚自己的本性和最终还归之处,以及内心的善要圆满扩展到什么层面。但我们由于恶的习性重、自私的习性重、执著的习性重,就导致不能跟愿文很快合拢。如果我们的恶能够减少一些,善能够深一些,那对于这个愿文是很亲的,因为它完全是善;如果我们的烦恼能低一点、弱一点,对于清净的法就会非常向往;如果我们对于法的实执能减少一点,对于不思议解脱境界就会很快地趣向。

刚刚说的都是我们内心里有的一大堆问题,就像有很多结没解开一样。颠倒串习的胶著力量会把你的心封固住,长期以来随心所欲、自由任性的习气,也会使你没办法固定地走一条大道。诸如此类,都是很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把这些全部解决掉,心地是非常开通开明的。而且路线非常清晰,行动非常果决,行为也是非常稳定的,每一次发的心力都是坚强有力的。

违品阻碍了善心的开发,而违品的根本是无明。无明就是不认识路线,所以它没有固定性,总是在更新、换花样。也就是人的心没有定见,所以抉择不了。反过来,譬如一旦分辨清楚苦乐,认识轮回整个是苦性,心里断定无疑,以后就再不会执取所谓的乐,也就一举扫除了对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爱,或者说对整个世间所谓的美好、幸福、快乐等等的欲求。再比如,一旦确认了蕴上无我,就能一举扫灭所有鼓吹自我主义、自我张扬、自我表现、实现自我等等这一类的说法。在根本的正见上一旦确立,就全部能够扫除。

当现前了法无我的正见以后,就不再认心所现的法为实有,这时就不会感觉任何法有实体而不能融通。不但对于杯子、盘子等的法,连同时空所摄的任何法,都不认为有什么实体。这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心性是广大、圆满、周遍的,这里无不融通,任何法都能互相无碍地进入,而且能够如幻般变现一切,什么样的矛盾都没有了。这时候才会真正一心向往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就是,对于小大、一多、延促、自他等的实有执著全部都能打破,一下子就能胜解事事无碍。而且,虚妄心一旦消掉,本性里不思议的解脱,包括离障解脱、作用解脱全部会现前,这就是普贤行海到达极致的表现。

这时候你一心希求的就是无上果位,所以你的发愿是毫无犹豫的。而且,从怎么样逐渐升进一直到圆遍开展的所有愿,都定在“为得普贤殊胜行”上。你会断定,一切诸佛菩萨的行愿全部统摄在这里面,再没有超出其外的,再没有第二种结论,因此,一切时都会坚定地执持,在任何处就是发愿“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才知道为什么称“文殊师利”等两颂为总摄愿句,为什么龙树菩萨说它是极殊胜的大愿,这些你心里会懂,不只是跟着别人说,是心里有了定解。心里有了定解就好办,念短的也好、念长的也好,中心是不会变的。求证的方向就定在这上面,确定到了这里就完事了,再没什么要修、要学的了,这就是无上果位。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一旦开通,再看《普贤行愿》的时候就很明白。比如看偈颂,里面经常出现要成满普贤行、实现普贤行之类的句子,这就是要认定“普贤行海”是什么意思。比如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句子:“恒修普贤广大行”、“一切行愿同修学”、“为我显示普贤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圆满普贤诸行力”、“以普贤行悟菩提”等等,所有都摄在这一个上面,一定要这样贯通。

像这样,由于以智慧抉择、断定,就使得你的心全部定了,这以后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觉得越来越亲切;不再是犹豫不定、变来变去,而是完全决定;也不再觉得有什么矛盾,而是成了一贯性。


提问:学《普贤行愿》的时候会发现有一种想法,想找到“我”的存在。比如看偈颂的时候会找一找,在这一颂里“我”在哪儿呢?容易有这个习气。这时候就注意到自己心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凡夫有我执,总想要证明“我”存在。但在这里找不到“我”,所以内心会有一种紧张、一种惶恐。

回答:所谓“找我的存在”,意思是一定要有我的位置,我要在里面扮演一种角色,或者说要有我占据的位置,体现出我来。

这种惶恐基于对于虚假的我执著太深。这就要真正看到蕴上没有我,执著小我没意义,就好像在梦里执著那个身体是自己一样。实际也不用害怕,这里面任何一点都是你,没有一个不是你,全世界都是你。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我们消除了执取虚假幻影为“我”的错误认识以后,就会发现遍天遍地全是自己,尽法界全是自己。

普贤行海最终要以遍虚空界的智慧金刚身——文殊智,作为它发起的根本,换言之,依文殊智来成满普贤行,就是它的要害所在。也就是文殊智已经开发了,它是遍虚空界的永恒不坏的无为法,不会有任何衰变,永远如此,这个本然的金刚性体出来以后,就能发挥出无边的大用。一切法都在这里面,没有超出其外的,它能遍入一切法、遍摄一切法,没有任何障碍,这时候才真正能够彻证到普贤行海。

真正来说一切法都在心中,十方三世全部在心中,所以普贤行愿王一上来就说“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这是它总的描述自性普贤的句子。这一切都在你的性海当中,不是说现证了以后特别忙,要分出无数个身来,好像要派无数个替身到各个地方去做,不是这样的。这时是以遍法界的真如妙心或者智慧身来遍入一切处,要供养的时候一时间能够入一切处。就像前面法王说的,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在一个尘里面会出现佛刹极微尘的刹土,每个刹土里都有诸佛菩萨海会,这些就在自己心中,然后一时间化在无数个刹土里面,在每一尊佛前广兴供养,这就是普贤行海的实现。也就是一心能够遍现无数身,一一身都能遍礼无数佛。像这样,遍礼、遍供、遍赞、遍喜、遍随顺、遍请转等等,什么都能做。这就是所谓的“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智力广大”是指文殊智,“遍十方”是指遍虚空界。由于它是本然的、无为的妙体,所以没有迁变,在这上面也没有方所、生灭,这样才能遍一切处广行普贤行海。

生西方的要点是,由于阿弥陀佛能够直下加被你,使你开发本性,只要自心跟阿弥陀佛会通,自性弥陀或者说自性文殊顿然就会出来,出来以后极广大的神通力用全部会出来,这样的话就能遍入一切刹海,一切都能自在,所有事之间没有障碍。这时候十大愿王的行境会真正现前,或者说偈颂里“趣入”一组愿的确会现前。

由于这个原因,讲净土经典的时候,一再说到了事事无碍的层面。小大、一多、广狭、延促、自他等等都是没有障碍的,不是固定的一多、小大等,所以小里面容大,短时间里容刹海,一中容无量等等都会现前。现前以后就真实达到普贤行海了,而普贤行海是无上果证的目标,因此所有回向都归结到这里,这是决定的道理。

像这样,在教理上全部透彻以后,自己心里就会决定,那时就不是随着别人的舌根转,跟着别人的脚跟转了。心里有了确定不疑的定解以后就有保证了,在任何时候都会这样确立。当自己的慧眼打开了,看到整个这条路线是最最正确的,而且自己极其幸运,竟然已经被引到这上面来,这时候就不会觉得:我不要入这条路,我要有自己的个性,为什么这里没有我?而是说:我是极其幸运的,竟然能遇到这样无上的大道!巴不得每一次都在自己心里刻上去。

这时候才会主动这么来印持善根,才出现了结行回向殊胜。这时是主动的、理智的,有定解、有愿力的,这样来回向的话,所做的任何善根,用这个大愿王一印持,就变成了无边的广大,在缘起上唯一就往无上普贤行海的方向发展了。就像说话的时候通过扩音器、喇叭,很小的声音一下子就能传遍整个山谷。如果它的发音量再大一些,就能够传遍一个县、一个市。如果是超级大喇叭,它就能传遍一个中国。再大一点,传遍整个地球。然后传遍太阳系、银河系,乃至传遍整个宇宙、太空等等。像这样,普贤愿王的放大器能让你的善根一下子传遍全法界。这样就标定了无上果位的方向,而且非常直接,不是走迂曲、缓慢的路线,所以缘起上超过下乘无数倍。所以愿王后面说,发普贤行愿的人不久就会到菩提道场,在菩提座下成等正觉、降伏魔军、转妙法轮,意思是他会快速成佛。而且这种熏习普贤行愿的善根力,除了佛以外是没有人知道的。

这样才知道,我们如是地去修学《普贤行愿》,决定像法王说的那样,会变成跟文殊、普贤的发愿一模一样,绝对没有差别,因为在理上完全断定,不会有第二种。

这里上师一心希望我们做到随文忆念义后发起愿,而且说这样决定就成了跟普贤、文殊的发愿一模一样,大家看懂不懂这个法义?所以,我们要一心依教奉行。

虽然上师也说了,仅仅对于文句,嘴巴散乱、眼睛散乱来念:“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这样眼睛东张西望、嘴巴散乱,心一点没住在法义上,这么念念也是有利益的,因为佛的语言不会有欺诳。也就是说,即使这样漫不经心,也还是无上愿王的文句落在心上,这也是有利益的,比没落上去好得多。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无上愿王的句子一落到心里就成种子了。如果没去念的话就没有这个缘,单凭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今天摸摸这个、明天摸摸那个,心情也反复不定,见解也不决定,这样走无数年也走不出来。根本没这个缘起,是不会往这趣入的。而能够随便念念,就已经有因缘了。

但是要知道,上师进一步强调的是,如果能做到随文忆念义来发愿的话,那么真正成了跟普贤、文殊的发愿一样。意思就是,上师着重强调的是后面,告诉我们不要只停留在散乱地念,一定要落到具极大意义的路线上去。其中的距离不是以亿万里能计算的,相差太远了。那个只是在外围结一点缘,种个远因,当然比不种因的人好。但是,我们要往内层发展,一定要随着真理去走,认清楚整个道的路线:它为什么是这样子?它的行境在哪里?每一步的殊胜性在哪里?要点在哪里?等等。这样通盘认识以后就会确立胜解,胜解以后,愿就能发得起来。由于无上行愿就摄在这一部章句里,它是制造出无上行愿的一个生产线、一个蓝图,而且已经在心里设定好了,每一次起动就按照它来逐步地在组合、建立、运行,这样的话,决定最后真正成了普贤、文殊的发愿那样。也就是说,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是怎样一种发愿,在你心里就完全按照那种真实的情况一样出现了。不只是说:我特别希望跟普贤菩萨学、跟文殊菩萨学,那只是口头说好听话。所以上师强调说:看你懂不懂法义?


有人问:这时候明显感觉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执著一个小我舍不得放下。虽然普贤菩萨、法王上师教我们这么发愿,但总感觉得经过我的同意,我才这么走。心里每次都这么想,特别打扰人,真的很麻烦。

回答:这就是当今时代特别鼓吹自我导致的。认为要做出一个我来,一定要拥有自己的什么,要有我的主权,一定要经过我的同意,我才肯跟你干。我心里要是不同意,再大的人物我也不搭理,不跟你走。这就是我们心里很顽固的我执。

但我们一再要想到,自己是凡夫,是迷梦中的人,应当跟着觉醒的人走才好。世间一切事情都要跟老师学,就连去陌生的地方都要跟着向导,不能自己盲目地走。做任何事情,最初都要跟着一个会的人干,不能自己盲目摸索。比如要修电脑,就不能自己随便修,一定要别人指导才行,自己修要花很长时间,还不一定修得好。就像这样,这不是说我们贬低了自己,而是我们随顺智慧的教导去走,这是最聪明的选择。

如果只是自己瞎摸,一再认同自己的愿望,里面如果是个好的那可以认同,但是要知道,凡夫内在全部是愚蒙,哪一点能真正见到真实义?你说:我一定能见到。那么问:你凭什么见到?不过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的眼睛能看几里?你的耳朵能听多少?你的分別识能知道多少?其实,我们不过是比猴子稍微大一点的一个人,借助科学仪器能看到人世间相对范畴里的世界,就自以为了不起,实际根本见不到什么。

而诸佛是彻照法界的。我们要跟着诸佛学,跟着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学,跟着上师法王学,不是跟着自己学。佛经里也一再说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就是说我们的心很有问题,首先一定要有这种定位才行。如果我们没认识到自己的心有问题,我执就会一直抬得很高,所谓我的尊严会抬得很高。一旦认到了自己里面全是颠倒以后,才算真正有了自知之明,才真正愿意皈依,愿意走圣道,愿意听从教导。一定要再再深刻地认识自己全盘都是苦集,全盘都是愚痴、颠倒、烦恼性的东西,都需要一步一步净化,这样我们本身的真实佛性才会出来,那才叫尊贵。

现在这个苦苦恼恼的算什么珍贵?有什么必要听命于它?它时时都引你往错的方向走,吃的苦还不够吗?无数生以来一直被它骗,佛经里教导说不要“师心自是”,不要以自己的心为师,按它的想法去走。又说到:“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就是把假我看成真正的我,把颠倒的妄识看成本来的人。实际是一念错乱以后,逐渐发展累积出来的一种惯性,无非是错乱成性的表示,哪一点能看清?

没学过圣教的话,就认为有个我,念念都为着我,念念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情有意义,追求的就是这些。学了圣教才初步地知道常乐我净是颠倒,世界上没有常乐我净,都是瞬息万变、忽生忽灭的,像风中的烛光一样一点靠不住。但我们认为它恒常,一直靠着它,所谓永恒的幸福、永恒的爱情、永恒的……我们也一直认为有一个最高贵的我,其实这上面一点也没有。天天执著一个虚假的泡影认为是我,这不是颠倒吗?我们沉溺在大苦海里还认为有乐,就像一只蛆虫认为厕所里很快乐一样。其实全是颠倒心、烦恼制造的产物,没有一点乐的自性,全部是苦性。全是过分执著一个虚假的我,在那儿狂乱地躁动不已,都是以一种烦恼性发生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好结果?而且这上面全是杂染的法,没有一点清净,但我们却念念认为很清净。这里面有什么可取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任自己这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要尽快瓦解、消灭掉。所谓我的主意、我的思想等等都要破灭,这些叫做“知见稠林”,熏得越多、越顽固,就越难解决,将来会陷在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流里,这是很悲惨的。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命运。所谓我的心情、我的思绪、我的爱好、我的喜乐等等都是后天发展的烦恼性。学《普贤行愿》正是要把这一套全部清洗掉,之后就要确立行愿,全盘要走新的方向,走真正善的方向、合乎本性的方向,真正对自己有助益的方向,这样真实的果就都会出来。真正确立了普贤行愿以后,生命就出现了最大的转折,它决定了你未来新的方向。真正对这个生了渴仰的心,的确超过了无数财供养的功德。真正起了这样的心以后,一刹那间就能除灭一切五无间罪,因为它是彻底的翻转。而且这上面出现了各种增上的力量、等流的力量、变出好果报的力量。因为一切都是善,善就呈现吉祥,而且是圆满、周遍、广大、无尽的善,所以出现的量是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这样有什么不好?这是真正把你内心最高贵的自性佛显出来,你害怕什么?为什么还要一味随着过去的颠倒方向走,不愿意改变方向呢?


思考题

一、怎样才能从心里发起普贤行愿?

二、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固定地按《普贤行愿》的轨道走?怎样做到这一点?

三、如何理解普贤行愿中的“我”?

四、在念诵《行愿品》的方式上,法王对我们有什么期望?这样做有什么利益?

五、怎样说服自心放下自我主张,一心跟上师法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