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世现相厌患歌讲记——森林布谷鸟妙音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丨智圆法师 译讲 

此世现相厌患歌

——森林布谷鸟妙音

晋美彭措法王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此世现相厌患歌

“此世现相”,指从生到死之间的所有内容,包括眼前各种色声香味触的享受,例如:日常生活、工作事业、家庭儿女、男女情爱、上网娱乐、逛街旅游等。“厌”,不是消极厌世,而是“出离”,分为能厌和所厌。能厌,是识破现相真面目的智慧。所厌的是,对此生现相的耽著及其所带来的“患”:我们一直以为现世的名利、爱情、享受等是真实的快乐、是有意义的,被这种错误认识所障蔽,而不起观察来世、解脱和成佛等大义的心,由此阻碍了我们趋向法道;并且,闻思修被现世心所左右,不仅修善的力量弱,而且会随各种恶行罪染相连而转,很难修集不杂恶趣因的清净善法;还有,虽想缘后世来修,但是,由于一直随转于现世贪欲,而无法发起广大的精勤;再者,因为过于看重此生名利等,会使各种烦恼和随烦恼不断猛暴地现行,从而我们的心便一直奔向罪业。总而言之,所要厌的是对今生、现世的贪恋,因为它会给我们众生带来无穷的过患:驱使我们身口意整日整夜造尽了十不善、五无间、近五无间、诽谤正法等罪业,远离善妙的甘露正法,断掉增上生和决定胜正道的命根,死后堕进苦难漫长深重的恶趣深渊。

为什么要从此生现相中出离或对其生厌呢?因为此生现相,是我们要面对的最现实问题,是我们人生全部的内容,是我们认定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如果不厌离,我们的人生方向就是它,我们所有的精力都会为得到它而努力,从而走在非法的道上,今生起烦恼而苦,后世堕入恶趣而苦。与之相反,只有对其厌离,才能以一心念暇满、一心念死,而转向来世以上的法道,才有可能死后不堕恶趣,保住自己更为长久的后世。能否看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现相的过失、过患,并且对其深恶痛绝,是决定我们能否成为真正修行人的分界点。

 

森林布谷鸟妙音

“布谷鸟妙音”,其意义是:象征着吉祥,代表着希望,预示着真实利乐即将到来。按西藏的情形,布谷鸟住在森林里,它们在寒冬之时飞往南方,第二年大地解冻再返回。春天布谷鸟回来时,会发出好听的“咕哔、咕哔”声音,人们认为这是祥兆:此前天寒地冻,牦牛因吃不到青草都变得瘦弱、生病、甚至死去,听到了布谷鸟声音,就意味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青草马上就要生出来了,病弱的牦牛不会再饿死,有希望活下来了。按藏地的风俗,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人们心里会得一个安慰,认为今年一年都会很好。

“厌患歌”怎么叫“布谷鸟妙音”呢?从词句上看,“厌患”与“妙音”似乎很不协调。

“厌患歌”能给听闻到的众生带来利乐吉祥,如同预示着利乐吉祥到来的“布谷鸟妙音”一样,前者是意义,后者是比喻。

厌患后,就想求取真实义而转向正法,从此就会出现利乐吉祥:过去耽著此生现相不断地造罪业,使得今生和来世都充满了苦患,没有听到布谷鸟妙音——《此世现相厌患歌》,就不知道贪著此世现相的过患,也就无法厌“患”,苦患就脱不掉,听闻到本文“厌患歌”,就会放下对此世的耽著,这样,就意味着即将产生来世以上的大利益,因此,“厌患歌”是脱离恶趣苦患、迎来暂时和究竟利乐的吉祥妙音。

也就是,主标题“厌患歌”的副标题,之所以命名为“布谷鸟妙音”,是因为副标题“布谷鸟妙音”以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主标题“厌患歌”的作用——利乐吉祥:见到贪著此世现相的过患,由此不再对今生现世贪著,这样,心就会转向后世和正法,从而就会发生现前乃至究竟的利乐吉祥。

 

大文分三:

  一、道歌等起——由师法界起悲

  二、道歌正体——出离贪著现世之妙道

  三、道歌结义——祈愿如师广度

 

甲一、道歌等起——由师法界起悲

心要提示:

1、“等起”,即是信心与悲心两大善心。

2、注意二者的关系:信心如眼、悲心如足,“信”表智慧,由信心而安住本体,由此起悲而利益众生。

3、随学法王上师于本偈中所显示的大利众生之窍诀方法:自心如何上启上师法界的智慧,而下起大悲化用。

 

此科,法王上师示现了:如何来接通上师法界的智慧,而起利生之悲。

以真实的信心来接通上师法界的智慧。这方面要看到上师的本体,此科,法王上师祈祷的是,诸佛智慧自色的上师阿阇黎,也就是,他的上师阿阇黎的本体是诸佛的智慧,一心如是胜解,而无别安住于上师阿阇黎的体性中,这样就接通了诸佛智慧自色或总集的上师法界,由此就能与上师智慧无别。由于与上师智慧无别,就能自然起悲大利众生,在此处就是指,法王上师从与阿阇黎无别的智慧中,唱出本文利他的道歌。

诸佛智慧自色现阇黎,总持慧辩万德宝藏主,

百部现基不败无垢慧,不离欢喜而住我心莲。

心要提示:

1、此颂指示了上师瑜伽的修法,注意:上师智慧即诸佛智慧,即本性智慧。

2、以信心念上师佛法界,也就是,要接通上师法身智慧,而令自心住在上师本性的法界中,这是流现大悲利生事业的根源。

 

【颂义】

本具地、水、火、风、空五大种的诸佛智慧,应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之际,应运而生为,与诸佛智慧无二的人相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是总持、慧辩无尽功德宝藏之主,为放现百部坛城之现基,是永远不败、永恒胜利的真谛智慧尊。法王上师祈愿,这样至尊至胜的不败无垢慧——上师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恒时与自己永不分离,欢喜地安住在自己的心莲之上。

 

【释义】

法王上师以真实信心,敬礼自己根本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缘念全知上师阿阇黎是诸佛智慧自色的体性。一种理解:前三句都摄在诸佛大智慧的体性中,初句是说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是诸佛智慧的体性,第二句是说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是诸佛智慧无量功德的宝藏,第三句是说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是诸佛智慧百部寂忿坛城的总集。另一种理解:前三句分别配在圆满的身、语、意功德上,初句是说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圆满的身功德,第二句是说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圆满的语功德,第三句是说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圆满的意功德。如是,法王上师胜解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为法身佛后,祈请不离安住在自心上,以阿阇黎佛加持的缘故,自心便与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无别。

诸佛如来的智慧,在众生善缘成熟时,显现出人中阿阇黎的相,这表示色身与智慧不二、化身与法身不二,也就是:诸佛智慧本性中,本具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在众生善缘成熟时,自然现出人中化身相,这种色身是诸佛智慧的化现,是诸佛的智慧在起用。应当这样以信心来礼敬,现前化现在人间的上师。

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一切诸佛无尽的功德宝藏,能任运成就二利。“总持慧辩”,指念藏、智藏、解藏、陀罗尼藏、辩藏、法藏、菩提心藏、修藏的八辩藏。由于究竟通达了如来圣教的密意,自然智显现与虚空等同,以智慧得到自在的缘故,而开启了八大辩藏:能对教法不忘失的缘故,具足念藏;以妙智慧能极为到位地拣择的缘故,具足智藏;能对一切经藏所诠的义相通达的缘故,具足解藏;能对一切文句不遗失而受持的缘故,具足陀罗尼藏;由善说而能满足一切有情希欲的缘故,具足辩藏;对一切圣法都能护持的缘故,具足法藏;三宝种性能相续不断的缘故,具足菩提心藏;能于无生法得到忍力的缘故,具足修藏。

“百部”,一般来说,是指寂静四十二部坛城和忿怒五十八部坛城的百部坛城,此处泛指所有的寂忿坛城。“现基”,是指寂静忿怒坛城,是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境界中显现出来的,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显现寂忿坛城的根源。“不败无垢慧”,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尊号,也是他的功德,即:全知麦彭仁波切无碍的智慧彻底了达一切法义,任何立宗都立于不败之地,或者,他现见真谛的大智慧永远不被虚妄分别所败。

综上所述,法王上师如是缘念了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体性和功德,之后至心地祈愿:阿阇黎全知麦彭仁波切恒时不离地住在自心的莲花上。这样,就向上开启了或接通了上师法界的智慧,以此,面对迷乱的众生就能自然发起悲心,大行利生的事业。

此世富乐诸法诳如梦,众生困苦昼夜常耽著,

意中现彼无义诸所作,厌患觉受难止流为歌。

心要提示:

1、本金刚颂指示了,出离现世耽著的总修法。

2、注意“困苦”二字,指我们陷在邪见、邪欲、邪勤的锁链中。“邪见”,指认定现世富乐诸法最具实义。“邪欲”,指对现世富乐诸法,非常想要,梦寐以求。“邪勤”,指为追求现世富乐诸法非常地努力。“昼夜常耽著”,指念念不断地耽著在现世富乐诸法上。

3、注意反转的关键,是要认识到现世富乐诸法的“诳如梦”。“梦”,指习气变现出的似有、似真、似妙的现相,真实义上不有、不真、不妙。“诳”,指具有欺骗性。“富”,指我们所认定的能获得身心快乐的基础,例如:物质财富、感官享乐、地位权力、爱情、亲情、友情、家庭、名声、事业等。

4、“意中现彼无义诸所作”,是法王上师现见有为诸法真相的智慧,也是我们必须随学之处,因为它是我们出离对此世现相耽著的关键。“现彼”,表示由观察抉择已出现了正见。“无义”,有胜义、世俗两方面的观察:胜义上,现相了不可得,世俗上,耽著此世现相,与离苦得乐是背道而驰的,是故毫无实义。

5、只有心中现出“无义”,才能厌患。

 

【颂义】

因的富、果的乐之现相诸法,犹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实而诳骗众生,我们众生被囚困在不正的观念和欲望中,日夜不停地耽著现世而受苦,为求取现世富乐诸法,而发起的一切所作所为悉皆无义,因为见到此无义,法王上师的厌患觉受难以抑制地流成本文道歌。

 

【释义】

这一颂,是法王上师流现本首道歌的悲缘起,含藏了修习对此世厌患的大原则,退掉对现世的耽著或者出离现世的总方法就在这里。此处的“众生”,是指整个轮回的所有众生。“意中现彼无义”、“厌患觉受难止”,是指法王上师以透彻智慧见到现世富乐诸法没有丝毫实义,而对其的厌患难以抑制如同泉水般喷涌而出,这也是我们随学者修习厌患所要达到的修量。

初句,指示了现世富乐诸法的真相。世人的观念是,如果在物质、权力、地位、家庭、感情等方面非常富足,人生就会非常快乐。人们把快乐建立在对现世法的富足拥有上,然而,因的富、果的乐这一切显现都如同梦般虚诳,只是业成熟时,自己妄识前现出的幻相,就像渴鹿眼前的阳焰一样,仅是现而似有的假相,只是诳骗我们众生的梦中景象而已。

第二句,我们众生被困在哪里而受苦呢?简而言之,就是被困在邪的意乐和邪的行为中而受苦。具体来说,被困在不相应安乐之道的邪解、邪欲、邪勤三锁链中,也就是,众生以所受的邪熏,误以为现世的物质财富、感观享受、男女情爱、名誉地位、事业成功等最有实义,真实安乐就在其中,由此发生一心想求到这些的邪欲,便有了实际行动上的邪运作,从而使得我们现生和来世都陷在深重的苦难中。“昼夜常耽著”,指在邪欲的驱使下,我们轮回众生,日日夜夜耽著在现世的所欲上。

第三句,指示了厌患、出离的关键。怎样才能从贪著现世的囚困中出离呢?即:对现世富乐诸法的认知,要达到根本上的翻转——“意中现彼无义诸所作”。也就是:胜义中,一切显现都无有自性,丝毫不可得,对此所作的一切求取,皆是徒劳自苦、毫无意义;从世俗缘起来看,贪著现世法,所作的多数都是恶业,得到的只是后世恶趣漫长深重的苦难,因此,对今生所作的一切求取也都是无义唯苦。此句,是法王上师现见富乐诸法为诳骗性质的智慧,也是我们对此世富乐现相生起厌患的关键,也是我们修行人欲出离现世必须修成的关键,或者必须达到的修量。

第四句,是讲流现本道歌的缘起。亦即:法王上师以彻见现相诳骗性质的意智慧,对被其欺惑而上当、困在其中无义受苦的众生,油然生起大悲,流现出本篇厌患之道歌。

 

甲二、道歌正体——出离贪著现世之妙道 分八:

  一、财欲厌患观——出离贪财困心之妙道

  二、权欲厌患观——出离贪权位困心之妙道

  三、乐欲厌患观——出离贪恋现世乐困心之妙道

  四、亲怨厌患观——出离世间感情困心之妙道

  五、轮回厌患观——出离业力困心之妙道

  六、世事厌患观——出离轮回事事困心之妙道

  七、颠倒邪行厌患观——出离浊世颠倒困心之妙道

  八、无修大悔厌患观——出离虚度暇满困心之妙

 

心要提示:

1、观修的程序:(1)此世 (2)现相 (3)耽著 (4)困苦 (5)无义 (6)厌患。

2、此程序,配在八科每一项的内容上展开。

3、八个科判,非破外在、外物,科科皆在破招灾引祸之贪欲!

 

这里要把握,观察此世现相无义而退掉对今生耽著的总法则:

“此世”二字所展开的是,这一生发生在自己心前的各种事。

“现相”,表示只是因缘力投出的影像,就如梦一样,是由迷乱力无而现出的假相,变化无常或变化坏灭而靠不住。

“耽著”,就是在此世现相上建立起真正的意义,把希望寄托在这里,心粘牢在上面。

“困苦”,一旦如此,就引动了相续中的无明、烦恼,这个一启动,众生就会被锁定在邪解、邪欲、邪作这个邪的缘起链当中,而陷入困苦。

“无义”,不仅胜义中,就是世俗中也是劳而无果,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患”,对今生、现世的贪恋不舍,是一种错误心理,会引发此生乃至后世一系列的祸患。

以上讲了,修持厌患总的要点。

 

乙一、财欲厌患观——出离贪财困心之妙道 分六:

  一、见不闲增苦及障解脱而厌  二、见利小弊大贪心不足而厌 三、见无财世轻富财多苦而厌  四、见耽著非实义堕恶趣而厌 五、见富贵荣华一现即逝而厌  六、见轮回富乐犹如梦境而厌

丙一、见不闲增苦及障解脱而厌

财富虽为众人希求处,然令身心不闲徒增苦,

仅用好衣好食亦不肯,临终贪著定障解脱道。

心要提示:

1、所破的,不是无利无害外物财富,而是对财富的贪欲。

2、见到贪财有不闲、增苦、不肯、障道的过患,而放下对其的贪欲。

3、认定其过而起厌,求解脱道。

 

【颂义】

财富虽然为世人争相逐取、希求之处,但是却令人身心忙乱,白白地增添苦恼,不仅如此,甚至自己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都舍不得,对财富的贪欲这样发展下去,到临终时必定会障碍自己的解脱。

 

【释义】

世间上显现出的财富风光,似乎美好,似乎真的有快乐。妙衣、美食、情爱、豪车豪宅、金屋藏娇、巨大的产业、巨额的存款……众人倾心于此,认定有了这些便有了幸福、有了成功、有了荣耀,便实现了人生的全部意义,没有白来人世一回,没有白活,活得赚了!然而,真的如世人所想的这样,只要拥有了足够的钱财,我们就能活得肆意张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活得谈笑风生吗?

本颂中从“虽”到“然”的转折,表示要在这里转观念,看到“然”字后面贪求财富所带来的过患、祸乱:

1、第二句的忙碌不闲、白增苦恼

一会儿天南,一会儿海北,刚在一个国家下了飞机,又急急飞往另一国家,刚出了这个酒场,又奔向那个会场,这个电话还没打完,另一电话又已打了进来,谈不完的合作,做不完的项目,忙不完的应酬,赚不够的钱……从早到晚歇都歇不下来,要么忙着与对手竞争,要么忙着把顾客的钱骗到自己口袋里,要么忙着商业策划……整天在这些上面花心思。忙得连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松松皮带的安闲也没有,一个具灵性的人已经完全成了赚钱的机器、财欲的工具。结果得到的,只是身心紧张、焦虑竞争、作息不调、身心紊乱等苦,吃不香,睡不好,坐不稳,全身细胞都不正常。人人都在争夺钱财,竞争大,压力大,就如同丛林野兽互相厮杀、弱肉强食,这样,哪里能安心呢。

2、第三句的悭贪、吝啬

对财富愈贪,人便愈悭吝。即使钱财堆积如山,非常多,不仅舍不得布施别人,更甚至都舍不得在自己吃穿住行上花钱。忙忙碌碌一辈子赚了那么多钱,却仍过得辛辛苦苦,完全变成了只囤积钱财而不舍得用的守财奴。

3、第四句的对财富的贪欲定障解脱

平时贪财,到临终时决定还会贪,放不下。赚了那么多钱,哪里肯撒手?临终还在贪,哪里肯走?心粘在钱财上不愿离开,哪里还能想到解脱?这样,净土是往生不了的。

反观自心

要这样反省:

自己对财富是否有邪认定,认为它是真实安乐、有实义?自己是不是非常羡慕钱财?自己是不是把人生的价值,建立在对钱财的拥有上?自己是不是会财迷心窍?当资财出现时,是否处在欲求中,有邪欲的病?是不是对财富拼命地去求,有邪精进的病?在求财的过程中,自己是不是违背了因果正理?自己身心是不是非常忙乱,每天都很疲惫?是否能认识到追逐财富只会让自己徒劳自苦?是否问过自心,在临终时,对于资产、财富能否毫不贪恋而往生极乐佛刹?

当财富一出现,心立即认定是好的,有非常大的悭吝,舍不得用,一点一点堆在那里。钞票要数,东西要摆,各种物质都要积聚,非常贪婪,这是不是病态?照这样积累下去,一生都非常贪著资财。衣服、饮食、房屋、车辆、电脑、手机、产业、事业等,心对这些的粘著力是不是特别大?像这样已经贪婪成性,到临终是不肯放下就走的,当时心粘著在上面,绝对不可能往生的,决定入生死。这样,是不是没有解脱机会了?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看到自心上的力量。一旦贪多了,就特别害怕丢掉,或者稍有不足就特别想求到,甚至睡觉时还在想财富会不会出问题等,这就是很大的耽著力。这样起了耽著,是不是会有一系列的惑业苦?是不是充满了转生轮回的苦因?是不是充满了转生恶趣的苦因?真的能认识到贪著财富的过患吗?真的能生厌而放下吗?

到了死的时候,对于一生辛勤积累的财富,能轻轻松松放下就走吗?不可能的。那时会像守财奴一样,眼睛看着财产不愿意走,这样还能往生吗?这就认识到,要想来世得解脱、生净土,有个好去处,一定要放下此生,否则无法成办。

 

丙二、见利小弊大贪心不足而厌

如何多财唯除衣食外,于己实益定然无尘许,

赡部洲财无余集一身,犹不知足贪求散乱住。

心要提示:

1、认知客观上无论财富如何多,不仅利小,而且无实义。

2、认知主观上贪欲难足。

【颂义】

拥有再多的财富,除了解决日常生活衣食,对自己的实际利益决定微尘许也没有,但是我们有情众生被欲望钳制得死死的,总是贪心不足,刚得到了这个,又看上了更好的那个,即使一个人拥有南赡部洲的所有财物,还是不会心生满足,这样贪心不足地求取财富,而令身心一直放逸、散乱。

【释义】

我们要认真观察,财富到底有什么用。作为凡夫都有蕴身,它需要吃穿,否则就有断绝生命的危险,财富能让人维持生存,给修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顺缘,此外一点好处也没有。因此,法王上师在第二句中断定地说,财富对我们众生决定连微尘许的真实利益也没有。

不要以为古人才住山洞修行、过野人般的生活,现代人不需要,其实那样做是对的。《阿含经》里讲,人类从光音天下来时,没有家,没有资具,也没有贪心,这才合于道。这还只是脱离欲界的状态,还没到解脱轮回。佛经中说少欲知足是圣者的种性,任何一个想成道的人都要走这条路。

贪欲是个大问题,它是一种病,会从一点点不断地膨胀,最终发展到充满整个天上地下。得到时虽然有一点满足,但过后又不满足了,就如喝盐水一样只会让人越喝越渴。即使拥有了全南赡部洲的财富,但人还是不知足地想:东边还有东胜身洲,我要拥有,西边还有西牛货洲,我要拥有,北边还有北俱卢洲,我也要拥有,当全部拥有时仍然还是不满足,又想到天上去占有天界才是真正的富足,最后到了天界和天王并坐,但还是个不满足。光音天的天人下来后,最初只是起了一点点贪欲,就堕落了,贪欲越重堕落就越深,最后就下滑成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再难回去了。这样,要知道贪欲的可怕。

 

反观自心

贪欲病又叫“饥渴病”,就如同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越渴越要喝,受用多少都无法满足。如果放纵它,就如同得了癌症爆发出很多苦一样,会发展出无边无际的过患,因此,这里要反省自心是否有贪欲病。

这样检查:对于钱财,我有满足感吗?我是把钱财用在生活实处上,还是永无停歇地用于攀比、赶潮流?我是钱财够用就行,还是只想更多?衣服够穿、房子够住、钱财够用、足够过好日子,我满足于此吗?还是愈买愈想买、愈有愈想有?对衣服,是不是需要款式越来越讲究,添多少套都不够?是不是喜欢赶潮流,一有新款上市就想买?如果是这样,那买再多都不会满足,只会感觉怎么又不流行了,没有别人穿的好。饮食方面,是不是总想去餐馆吃一顿,或者在家里好好做一顿?吃遍国内,是不是还想去国外吃一吃?如果是这样,那吃再多的美食也不会满足。对手机、电脑、房屋、车辆等,是不是不断地追求,是不是一出新产品就想换?自己是不是为了这些欲尘,散乱得无法收拾?诸如此类,都是贪欲病。

贪欲违背了法道,如果能停掉它,心就不散乱了,这样就对了。也就是,少欲就能够守道,能安住本性,如果随贪欲转,就会完全迷失在欲界出不来,而且贪欲越重堕落得越深。《楞严经》里说,欲重就要堕欲界,再重会堕恶趣,欲轻就能生上界。

 

丙三、见无财世轻富财多苦而厌

可怜贫穷之身为世轻,然思富人多财之状况,

一生不断积护败诸苦,心得自在安眠乞丐乐。

心要提示:

1、无财是苦,多财也是苦,财富就是个苦,认知后,生厌,放下而出离。

2、不为人世间的财物所累,离其苦患而安乐求道。

【颂义】

虽然没有财富的贫穷可怜之人会被世人轻贱,然而,看到富人拥有很多财富的状况,是循环不断地遭受积财、守财、败财的种种诸苦,由此,而欣求不被钱财所累、心能得自在的“乞丐”之乐。

【释义】

有钱人、富人,真的就没有苦恼非常快乐吗?实际上,一旦对财富有了贪欲,就会愈有钱愈想有钱,而嗜欲成瘾,这样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一直缘着财富、五欲发生各种执著,什么都想拥有、想霸占、想抓牢,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很快就变了、又变出新的来,于是为了维护自我的体面、满足自我的欲望,又要不断地去积聚。这样,一轮一轮努力地积聚,积到了财,又要提心吊胆地去守护,财富如果被毁掉了、没有了,轻的会愁苦万端、失魄落魄,重的会精神崩溃、自杀身亡,以致我们从生到死,一直都要不停地承受积财、守财、败财的所有之苦。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观感一下财产败坏之苦,看看世人所拜的财富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人心一旦被贪欲占据,便会失掉应有的理智和智慧,而沉湎其中醉生梦死。太多的钱财、太好的享受,随着它的败坏,不仅会毁掉自己,甚至还会毁掉子孙后代。这种事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或现实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富甲西汉天下的第一富人邓通,得宠于御前,汉文帝将邓通家乡的铜山赏赐给他,并准许他自行铸钱,他想要多少钱,自己铸就行,这样的能随意铸钱的财富,“富可敌国”也不能与之相比。邓通铸币厂所造的“邓通钱”,流通全国。汉文帝驾崩后,汉景帝一登基,便收回邓通采矿和铸币的特权,不仅用皇权查抄了他全部家产,而且还判他交付巨款罚金,邓通落难后,连一个“铜钱”也没有,身无分文、不名一文,活活饿死在街头。

一位晚清重臣死后,留下了巨大的遗产,他的孙子(1910-1953)在17岁就已分得大量财产:良田13000亩、一座山林、多处豪宅别墅、多幅价值不菲的古董字画,不仅于此,他每个月还能从银行领到500大洋的家族分红。不用说他分得的房产、田地等不动产,于当时社会价值多少,就单单这每个月固定能领到的零花钱,也足以令现代富豪们目瞪口呆,那是内忧外患、军阀混战、饿死者白骨成堆、民不聊生的旧社会1927年呀!即使按当时最低价折算,名副其实的这位富三代,每个月随便花花的零花钱,也是现代人民币的20万,这还不包括他大哥所给的钱财。单单这笔零花钱,就已不是现代工薪阶层的普通人能随意想象的。这位富三代的生活消费,无论是在当时社会,还是放到现代,都绝对算得上豪富级别,他用房产、地契、现大洋于赌场一掷千金,一夜之间,豪赌输掉了当时上海的一条街。这么多的财富,他快乐了吗?太多财富的结果,他染上花柳病,下体溃烂不能行走。巨额财产败光后,先前围绕在他周围的亲友,对他避之不及,他没有住处,衣食不继,冬天还穿着破旧的单衣。一天,他饿得头晕眼花地掉进湖里,染上风寒却没钱医治,在别人的破屋中,饥寒交迫地病死,最后连裹尸的一张草席,还是别人借钱给他买的。

反观自心

观察自身在财富上的邪欲、邪勤,看自心是不是一直锁在财富上面,不断地受着积、护、败三种苦。要知道,缘起是非常厉害的,有了毒种子就会生毒茎、毒枝、毒叶、毒花、毒果。如果不厌患财富,继续发展贪欲,心里的错乱系统一旦支持求财的欲望,贪欲就会无限制地膨胀下去,使得人像奴隶一样被欲望役使,由此就要不断地遭受积聚、守护、败落的苦。自己是不是正在拼了命地积财?自己是不是正在为房子、工作、存款、股票等而提心吊胆?可否想过自己所积的财产一旦败坏,这样的苦,自己承受得住吗?

 

丙四、见耽著非实义堕恶趣而厌

此夏季花及与富人财,现今似好然而难久长,

于非实义若太过耽著,须行难忍恶趣之险路。

心要提示:

1、认识两点:

(1)财富如夏花一样,无有实义。

(2)于“非实义”,不能耽著。

2、无实义有二:

(1)缘生故无法自持,最终灭尽。

(2)缘生故无自性,现而无有。

3、耽著非实义的过患:

耽著非实义,会发起各种非理作意、心态和恶业,会堕落。

4、“难忍”:业报惩罚会很深。

5、“险路”:心一耽著假相就违背本性,非理习气就会变现出凶险的恶趣。

【颂义】

夏季的鲜花以及富人的财富,现今似乎很好,然而却难以持续长久,对于这样的非实义,如果超出本分上的耽著,一定会行走在难以忍受的恶趣险路上。

【释义】

注意本颂金刚句的指示。“夏季”表示因缘聚会时,“花”是以因缘力投出的假相,以此譬喻一切富人的资财乃至一切现相,都是因缘会合时出现的影像。“现今似好”,表明是欺诳相,现出来的相似乎非常好,惹人喜爱。“然而难久长”,由因缘力抛出的影像不能长久维持,细分上第二刹那也不住,粗分上也不会长久,因缘一散当即息灭。“非实义”,有胜义、世俗两分涵义,胜义中没有,世俗中是变坏毁灭的假相。“太过耽著”,是指心的愚痴陷溺。“须行难忍恶趣之险路”,表示因果律的惩罚,耽著财富会造恶业,以此死后会堕落恶趣。

第三句最关键,它在告诉我们,迷乱的地方在哪里。第四句,是说第三句于非实义耽著的恶果,“难忍”表示惩罚严重,“险路”表示非常凶险。

此处有两个重点:一、“非实义”的涵义 二、对非实义耽著必堕恶趣

一、“非实义”的涵义

夏花也好、富人财也好,都是此生现相的一种,实际只是因缘力投出的假相,都是如梦一样欺诳我们。梦里的花没实义,醒后归于无有,同样,梦里的财富也无实义,醒后也一无所有。

我们过去的观念是错误的,原先一直以为心外有常恒、坚固的财富,它是幸福的基础、安乐的来源,不知道它只是因缘力投出的幻相。实际上,财富只是自心作为投影机和胶片,过去世做过若干布施等善业,就在识田里储存了这些胶片,在因缘成熟时,就在此生放出这种福报的景象,而这种福报景象放一段就没有了,从刹那上看,只现一刹那,第二刹那就没有了,从同类相续上看,当福业结束时,财富当即就没有了。这就如同:花种、水土、季节等因缘和合,夏天草地上开出花,然而它并非自有自成或自己维持,仅是因缘力投出的一幕影像,当它投出时不会住第二刹那,或者同类相续过几个月就没有了。

二、对非实义耽著必堕恶趣

这上非常难了解。先要认识,我们众生是怎么从清净法界堕落下来的:它的根源在于,先出了假相,之后对假相耽著,再由细到粗一路流落下来,而且耽著越深越下堕。接着,还要具体看到光音天人是怎么堕到人,再从人逐渐堕下去的。这些下堕,都是由于对所欲境耽著所导致的。

对金刚颂的深义分两段讲解:(一)众生从清净法界中堕落 (二)光音天人的堕落

(一)众生从清净法界中堕落

最初一念找对象的心,本来不二,自身却想认取本明,这样就立了“所”,从此不断地出“能”“所”二相,于是在找现出的相中堕落。陷溺的根源就是向外著相,心迷失在外相上,一下子陷入相中就堕下去了。当初一念背离本性,所招致的惩罚是无量劫的轮回,是一波又一波轮回和恶趣的苦。

(二)光音天人的堕落

释迦牟尼佛在《长阿含经》中,形象、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堕落的历程,极其撼动人心:

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到光音天上,自然化生,以念为食,身体自带光明,自具神足通在天空中自在飞行。其后,此地全部变为水,无不周遍。其时,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白天、黑夜、年、月、日等时数,唯有大黑暗。其后,无不周遍的水变成大地,光音天的天人福尽命终后,就向下生到此处,虽然是生到了下界大地,但是,仍然如同在光音天上一样,以念为食,以神足通飞行,身体自带光明照亮天地一切,在此间住久了,互相之间称呼为“众生”。其后,大地上有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刚下生到大地天性轻易的众生,看到这甘泉,非常地好奇,心中默默地想:“这是什么东西,可以试着尝一尝吗?”于是,用手指沾了一点甘泉,放到嘴里试着尝了一尝,这样尝了几次之后,转而觉得甘泉非常美味,便用手捧起来恣意地吃,这样乐著美味甘泉,而没有厌足。其他众生也都效仿他来吃甘泉,尝试着吃了几次后,也觉得甘泉非常美味,而食之不已。这样,众生身体原本细腻的皮肤转而变得粗糙,原本柔软的肌肉转而变得坚硬,失去了天人的妙色,也失去了神足通,不能再飞行,只能用脚在地上行走,身体的光明转而消失,天地陷入大黑暗。

婆悉吒,应当了知天地常法,大黑暗之后,必有日、月、星之像现于虚空,然后才有昼夜晦明、日月岁数。其时,众生只是吃甘泉地味,长久住于世间,吃得多的众生,相貌和肤色变得粗糙、丑陋,吃得少的众生,相貌和肤色仍然悦泽,就像这样,众生便开始有了好丑端正的差别。其端正的众生,生起骄慢心,轻视丑陋的众生,而其丑陋的众生,生起嫉恶心,憎恶端正的众生。从而,众生之间互相忿恨、争论,由此,其时,甘泉自然干涸枯竭。

其后,大地上又生出自然地肥,色味自然具足,香洁可食,其时,众生又都取食地肥,长久住在世间。吃得多的众生,相貌和肤色变得比以前粗糙、丑陋,吃得少的众生,相貌和肤色仍然悦泽。其端正的众生,生起骄慢心,轻视丑陋的众生,而其丑陋的众生,又生起嫉恶心,憎恶端正的众生。从而众生相互之间诤讼不休,由此,是时,地肥不再生出。

其后,大地上又生出粗厚的地肥,也是香美可食,但是不如前者甘泉和地肥,其时,众生各个又取来粗厚的地肥食用,久住世间寿命长久。吃得多的众生,相貌和肤色转而变得粗糙、丑陋,吃得少的众生,相貌和肤色仍然悦泽,端正的众生和丑陋的众生之间,轮番出现是非,于是发生诤讼。由此,其时,粗厚的地肥不再生出。

其后,大地上又生出自然粳米,没有糠皮,色、味自然具足,香洁可食,其时,众生各个又取粳米来吃,久住于世间,寿命长久。渐渐地便有了男女身形的分化,欲轻的众生,身体便现出男形,欲重的众生,身体便现出女形。男女众生互相对视久了,逐渐便有了男女的情欲,有男女众生在隐蔽的地方做不净行,其他众生看到后,斥责道:“你们所做的这种行为是非法!你们所做的这种行为是非法!”(做不净行的男众生,羞愧得扑倒在地,做不净行的女众生便给他送食物,其他众生见了,就问她拿着食物送给谁的,她回答说送给忏悔自己堕入不善行的那位男众生。以此,世间出现了“夫”与“妻”的名称,做不净非法恶行的那位男众生,被叫做“不善夫主”,同做不净恶行的那位女众生给他送饭,便叫做“妻”。)之后,大众就把做不净行的男女众生驱摈出群体,三个月后才能回来。

婆悉吒,在过去认为是非法的事情,在现在被认为是对的。其时,男女众生玩习非法不净行,极情恣欲,不择不避时节,因为惭愧的缘故,于是便建造房屋,从此世间便有了房屋这回事。男女众生长期玩习非法不净行,时间久了,淫欲辗转增强,以此,众生便从自然化生,转而变成从不净的胞胎中出生。从此,世间便开始有了从胞胎出生这种事情。

其时,众生所食用的自然粳米,随取随生,采取了之后,自然粳米自然又生长出来,没有穷尽。当时,有个懈怠懒惰的众生,自己私下默想:“早上吃我早上要去采取,晚上吃我晚上还要去采取,这样太劳累,今天早上我要把晚上吃的粳米一起采取回来,这样够吃一天,晚上我就不用再出去采米了。”这样想了决定后,他便把晚上的那顿粳米也一并采回来了。等到晚上应该取米吃饭的时候,同伴来叫他一起去采晚上的粳米,他回答说:“我早上采米时,已经把晚上吃的粳米也取回来了,你自己去取吧。”同伴闻言,暗自心想:“这个人聪明又狡猾,能提前储积,我也要学他的做法,今晚一次采回三天的粳米。”这样想了后,这个众生便一次提前储积了三天的粳米。又有其他众生,来叫这个众生一同去采粳米,他回答说:“我已经提前储积了三天的粳米,你自己去取吧。”听他这样说,这位众生就想:“此人黠慧,能先储积够吃三天的粳米,我应该效仿他的做法,储积够吃五天的粳米。”这样决定后,这位众生便前去一次采回五天的粳米。

就像这样,其时,众生竞相储积,一个比一个储积得多,致使自然生长的粳米变得荒秽,转而生出糠皮,割取之后,不再自然生出。其时,众生见到这种情况,都闷闷不乐,各自反思道:“我原本初生之时,以念为食,以神足通自在飞行,身体自带光明,在世间久住,寿命长久。其后,大地上涌出犹如酥蜜般的甘泉,香美可食。我们众生在固定的时间,共同取而食用。吃甘泉久了,吃得多的人,容颜和肤色变得粗糙、丑陋,吃得少的众生,容颜和肤色仍然悦泽。由于吃东西的缘故,使我们众生的容色上有了美与丑的差别。长得美的众生与长得丑的众生,各怀是非,互相之间轮番憎恶嫉妒。由此,是时,甘泉自然枯竭,不再涌出。其后,大地又涌现出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当时,我们众生又于饭时共取食用,其食多者,容貌和肤色变得粗糙、丑陋,其食少者,容貌和肤色依旧悦泽。于是我们众生又各怀是非,互相之间,轮番憎恶嫉恨。由此,是时,地肥便自然消失了,不再涌现。其后,大地又涌生出粗厚的地肥,也是香美可口,当时我们众生又共同取粗厚地肥来食用,吃得多的众生,相貌和肤色变得粗糙、丑陋,吃得少的众生,相貌和肤色仍然悦泽。于是,相貌和肤色美丑的我们众生,又互生是非,互相憎恶嫉妒,由此,是时,地肥便自然消失了,不再涌现。其后,大地上又涌现出自然粳米,没有糠皮,我们众生又各自取食自然粳米,久住于世间,寿命长久。有懈怠懒惰的我们众生,竞相储积自然粳米,因为此,致使自然粳米变得荒秽,转而生有糠皮,割了也不会自然生出,现今该怎么办呢?”这样想了之后,众生各自都说:“应该把地划分给个人,每个人的地,各自设立与别人不同的标志。”于是,就把地分开,归属各个众生所有,每块地都各别设立了标记。婆悉吒,由此因缘,世间便开始有了“田地”的名称。

其时,众生所得的田地,别别分开,各个田地之间界限分明,各人只能取用自己田地中的粮食。时间久了,众生渐渐产生盗心,偷窃其他众生田地中的田粮,众生看见了后,呵责他说:“你所做的是非法!你所做的是非法!你自己有田地,却偷取别人的田粮,从今往后不要再做这种偷盗恶行了。”但是,那个偷盗众生,仍然继续去别人田地中偷窃田粮。其他众生看到他不知悔改,对他更加呵责,但是他仍盗不已。田主便用手打了他,告诉众人说:“这个人他自己有田地稻谷,却盗窃别人田地中的稻谷。”偷盗的众生,却争辩说田主打他。当时,众人见他们两人诤讼不休,都非常愁忧不悦,懊恼地说:“众生品性转恶,世间才有这种偷盗的不善行为,产生秽恶不净的忧结热恼,这是导致生、老、病、死的根源,烦恼给众生带来的苦报是堕入三恶趣,由于有田地的缘故,才导致有此诤讼,现在我们宁可选立一个人为主,来治理诤讼,护持该护者,责罚该责者……”

这部经中清晰地反映了,耽著是如何使最初下生到人间的光音天人,逐步下堕的:

最初光音天人刚下生到人间时,还没有人类的执著,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以念为食,没有人类吃饭这回事,也无需借助外在日月星辰等的光明来照明,自身就有光明照亮一切,也没有现在人类的走路,自身本来就具足神通,能自在飞行。但是,只是因为吃东西这么一点执著,最初的自然状态就被打破,开始不断向下堕。虽然相比与现在我们的耽著,那时的耽著程度还是非常轻的,并且耽著的也不是现在的污染物,而是大地自然涌现的自然甘泉,但是即使这么轻的耽著,还是导致最初的人类开始下堕。

当时,刚下降到地上的光音天人,看到从未见过的甘泉,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是非常地好奇,刚开始只是好奇地用手指沾了一点甘泉,放到嘴里试着尝了一尝,然而,这样尝了几次之后,就觉得甘泉非常美味,于是便用手捧起来恣意地吃。吃了一次后,下一次还想吃,就这样便乐著美味甘泉,而没有厌足。其他众生也都充满好奇地学着他,也先用手指沾了一点放到嘴里尝了一尝,也是尝了几次后觉得非常好吃,便一次次地吃下去。这样,才有了吃东西这回事。当时只是单一地吃甘泉,还没有堕落到吃众多杂食。但是仅仅这样,众生开始吃东西一段时间之后,神通就消失了,不能再飞行,只能用脚在地上行走,用脚走路这回事,从那时才有。身体原本自带的光明也消失了,不能再照明一切,而使这方的天地陷入大黑暗。

不仅如此,众生本来没有美丑的差别、同为天人的相貌,因为吃了食物、吃得多少不同,而有了美丑的分化。吃得多的众生,也就是对自然甘泉味著稍重的众生,容貌肤色就变得粗糙、丑陋,吃得少的众生,也就是对自然甘泉味著轻一些的众生,容貌肤色便仍然是悦泽。而且,随着对外在食物的耽著越来越重,烦恼也越来越重,以此,导致自然食物从甘泉逐渐下降,众生的相貌也随之逐渐下降。

不仅如此,相貌美丑的分化,使得众生从刚下生到大地最初的清净无为状态,变得有了烦恼、是非、恶心、争论。长得端正的众生,生起骄慢烦恼,轻视相貌不如自己的众生,而相貌丑陋的众生,又对端正的众生起了憎恶嫉妒的恶心,由此,双方之间互生是非,轮番争吵不休。从此,众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最初的和谐恬淡,开始恶化。并且,因为有了这种烦恼恶心,使众生品性下降,变得恶劣,从而导致自然饮食不仅越来越下降,而且自然干涸枯竭,消失,没有了。

不仅如此,吃自然粳米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原本仅仅只有外貌长相美丑分化的众生,因为越来越耽著,烦恼、恶心也越来越重,又导致本来没有男女之形差别的众生,越来越向下堕,出现了男女身形的分化。是耽著的进一步加深,才导致众生开始出现男女不同的性别,才导致众生开始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形。

不仅如此,男女众生互相看久了,便渐渐滋生出了男女情欲,从清净的状态进一步下堕。破天荒第一次,有一情欲较重的男女众生,在别人看不到的隐蔽地方做不净行,其他众生看到后,都再三地说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但是,当时做不净行的众生,还没有堕到现代人的染污程度,认为不净行是对的、好的,还知道羞愧。从此,十不善业的邪淫恶行,开始出现。

不仅如此,由于耽著,众生的恶行发展得越来越多。有些懈怠懒惰的众生,不想随食随取,就开始多采回一顿粳米,另一个众生比他更耽著,多采回三天的粳米……就是这样,未到食时,提前先储积粳米的风气便逐渐传染开来,众生一个比一个储积得多。因为这种耽著,致使自然生长的粳米荒秽,转而下降,生成带糠皮的稻谷,割取之后不再自然生出。不仅如此,而且还导致本无疆界自然的大地,被划分成块,归属个人所有。本来公有之物,因为众生的耽著,人类开始出现了私有。

不仅如此,因为耽著,众生堕到男女不净行后,又继续向下堕到偷盗,从那时起偷盗恶行才开始出现。

不仅如此,随着耽著加重,继偷盗恶行之后,妄语、杀生等十不善业,也随之开始逐渐出现。

不仅如此,光音天人下生到人间时,最初长久住于世间,寿命极其长久,但是,随着耽著越来越重,烦恼、是非、争论、恶行也越来越重,致使众生的寿命越来越短,下降到我们现在已不足百年。

从下堕的过程来看,只要耽著没停下来,那么人类越来越向下堕落的趋势就止不住。

简单来说,从人类堕落的历程就能看出,耽著是怎么使人“须行难忍恶趣路”的。最初从天上下来时,虽然有众生个体的差别相,但还没有那么重的耽著。由于心没有耽著的缘故,身体有光,能够飞行,以念为食。后来由于耽著食物,导致不能飞行、身光转灭,这就是在向下堕落。之后,进一步从耽著饮食发展到耽著男女。又因耽著男女情欲,向下堕到胎生。由于耽著,越来越往下堕,有了自私意识,自私存积。再后来,由于耽著力变得更大,便开始了偷盗、妄语等的恶行。诸如此类,人类一步步地向下堕落,到了今天已经下堕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时代。

这部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什么耽著非实义法就会堕落?天人刚下来时,还没有很重的私我意识,人心纯朴,按照本分来做,后来发生了贪欲,离法道就比较远了,往后颠倒更重了,对行道产生背叛心理,不愿意行道,再往后,私我意识发展得更加浓厚,建立了整个邪系统,根本不理会什么天理,一直往恶道里走。耽著从很小的一点起,会逐渐蔓延发展,错乱系统越滚越大,决定会堕落。譬如:男女之间,最开始只是感觉有性别的不同,相处久了,就开始注意对方的容貌、声音等,这时就有好感,贪欲就起来了。人心由于耽著欲境而下堕,心里有了欲望,就会陷进去,再到后面就会丧失理智,随着耽著加深,十恶业等各种恶业都会造下。这时就如同猎人追捕猎物一样,智慧现不出来,心不能与正法相合,这样是必然要堕落的。

要知道从隐微而成大困局,缘起是逐渐发展的,就像一点毒素一旦进入身体,就会逐渐腐蚀全身,破坏正常的机体运作。同样,我们的理智不能受欲望的控制,因为欲望一旦现起,无明系统随之就开始了。这就像,众生由于最初一念,从法界中堕落下来,又从清净的天人堕到人间,一路滑落下来那样,耽著会一连串地、止不住地发展下去,越发展越深,越发展越乱,以致最后难以反转。

总之,首先要知道,自己本来是空、明、遍的体性,这上面从来没有虚妄法,然而后来一念向外耽著现出来的相,就下来了。这以后的所有看法、做法都是错乱的,因此要受到惩罚。这里虽是从财富来说,但法王上师金刚句的意义极深,如果能深入体会,就会发现这里有真理法则,也就是:本来没有二,现了影相再去耽著就会犯错误,如果还支持这种观点,就会迷失得更深,会引起非常大的分别,是非、毁誉、成败、得失等都会从中出来。最开始并没有“所”,立了“所”以后,就有了心识前的境,然后缘着境去分别,这已经是病了。再从这样的病发展到耽著,从耽著发展到与人竞争,这是更严重的病。竞争时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便会不顾天理。法界自然要对这种背理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唯心地变现出了地狱、饿鬼、旁生,超出本分地耽著就会导致这样向下堕到恶趣的结果。

应当知道,我们处在错乱中,一方面认为有我,始终支持这种观点,一方面不承认因果律,不承认天理,认为自我可以随意去拿。在这种模式下,看到世上有五光十色的财富,认为这些是身份的象征,拥有的财富越多,身份就越高、越成功,这样耽著是错乱的。实际上,财富是阿赖耶识里习气力现出的一种相,不可能长久,维持的时间是由业力决定的,这里面并没有任何一点真实义。如果对这个耽著,私我意识很浓重,而且强权意识又大,这时就不顺真理,会有一种特别重的反应:我要保有这个财富,我要达到什么样。本来无常的东西不能勉强,现多少就是多少,现完了就没有了。而且不能在上面建立太多意义,如果建立了非常多的意义,邪解很深,欲望就会特别大,欲望一大离法道就远,心就会背着法道来做:认为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手段都可以使。这些就是超出本分耽著的表现,由此就出现这个时代求财的那股劲头、那种烦恼、那种恶业,都是堕恶趣的相。

一旦对非实义的东西建立意义,就会缘着它非常勉强地起各种念头,但是,它本来是无常的,抓不住的。应该知道现多少就是多少,如果超过这种本分去耽著,就会凭着妄想做主,我要得到多少。实际上,财富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坏毁灭,这时候苦就来了。对于现相或所欲境不断地耽著,每当它要灭的时候就不甘心,要去维持,每当得不到的时候,又会用非法手段去争取。以这种错觉,会不断地发起无数邪的分别、执著和造作。如来藏是随缘的,如果认取了私我,一直支持自我欲望,一定会变出轮回。如果在常执欲望的驱使下,又不相信这是无常、有业果,这时就会发生很多严重的烦恼,造出黑业,以此,如来藏就应缘在自己心中,现出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这样就知道,一直缘着非实义颠倒分别,就不能跟真理相合,如此,决定会越堕越深。

再强调一遍,非实义是无常坏灭的,在这里得不到任何真实义。如果安立它有实义,就起了邪解,以为这一定能握到手、能保持,而且执著要达到什么程度。这样,在心的运转上,不要说空性,连名言中的无常性、苦性都违背了。自己非常强行地把本来没有的我耽著成有我,把无常的东西耽著成可以保有,把苦性的东西耽著成乐,疯狂地去求取,得到时认为还有更好的,又用各种非法手段去争,从而造下恶业,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如《楞严经》所说那样,现出三恶趣,现出地狱的铁地、火焰、狱卒、刀山等。

可见要舍掉对现相的错乱耽著,一耽著,缘起上决定是堕落的方向,而且耽著越深,堕落也会越深。

问:为什么耽著非实义这么可怕呢?

因为对真实义有了无明,我们众生才会从清净法界中沦落下来,要想回归法界,就必须符合真实义或走真实义的路。而本颂所说的耽著非实义,恰恰与回归法界的方向相反,也就是,如果耽著非实义,我们众生就绝对回不了法界。但是,我们都是从清净法界中沦落下来的本来佛,是必须要回归的。具体来说,如果像本颂所说,把无常的财富执著为常,想霸占、想更高更好,认为没有什么因果法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决定会受到惩罚。也就是,如果偏要在本来不真实的法上建立意义,违背了无我真理,就绝对出不了轮回,乱搞一套就是违背了因果真理而行,违背了业果就决定下堕恶趣。

本颂中过分耽著非实义的我们众生,该如何回归?

这一金刚偈,说的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状况。现在很多人没有因果法则的观念,不守本分,加上这个时代私欲流行,几乎没有人往离欲的方向走。“离欲”就是我们回归的法道:首先,要有因果正见,知道面前的一切全是因果天律在显现,不能用私我意识去勉强、去支配、去抢夺,这样,我们才能归于本分,才能遵守因果法道,才能脱出恶趣;其次,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达无我,只有证到空性才能回去。

我们人生的态度应该是随缘而过,也就是,一定要守本分,在自己的阿赖耶识田里有多少自然会现多少,现完就没有了,只是暂时给我们用一用,不必耽著。分上有的自然会来,分上没有的求也求不来,不能超出这个分去强求,安歇下来就可以了。

反观自心

这样检查:

我对财富耽著吗?整日有特别大的求财欲望吗?对财富是不是在强求?为了求财,是不是起很多的贪欲、嗔恚、散乱、谄诳、欺诈等烦恼?如果是这种相,表示烦恼很深,往恶趣走的力量大。为了财富,是不是常常造十恶业?心是不是无法安住在法道上?

修行人要口里话少、心里事少、手里钱少,我是不是正好与之相反,对钱财看得很重?心是不是整天围着它转?这些方面都要检查。

之后,我对于财富中的因果,有畏惧心吗?如果毫无畏惧,觉得自己可以随意怎么做,表明连因果正见都没有,非常危险。能看到钱财是因缘所现,有多少算多少,就能随缘。如果耽著心重,认为我应该怎么样,通过什么就能达到怎样等,这些都是妄想。耽著心一旦增强就会失去理智,昧却良心。如果最看重的是自我和钱财,就想不到一切都是因果法则在显现,背后存在法理,这样,心就会被过分的欲望支使,往恶趣走。要像这样检查、反省。意识到财富就像美味的毒药,贪染就会堕落,这时,就不敢去强取,心就会对其厌患,随缘而过,命里有多少财就用多少,不再打非分妄想。

 

丙五、见富贵荣华一现即逝而厌

往昔轮王富有四洲乐,青春美饰显耀如天人,

无常如同彩虹现而逝,我等受用定同草头露。

心要提示:

1、阅读相关经典,详尽了解转轮王富乐的状况。

2、心中确信并能现出轮王富乐之相,了知其富乐的无常坏灭,与之相比,而能领会到自身受用的无常坏灭,而生起厌患。

3、由比较普通人、轮王和佛受用的差别,发起求佛法上真实的受用,究竟发起求证自受用报身。

【颂义】

往昔转轮王拥有四大部洲的富乐,青春、美饰宛如天人般显耀,然而,却如同耀眼的彩虹一样无常,一现而消逝,与之相比,我们微少、低劣的受用,决定就如同草尖上的露水一样瞬间即消失无有。

【释义】

前两句讲到,往昔转轮王富有四大部洲的受用之乐,这代表着人类最大的福报相,是人间的第一富、第一乐。后两句讲到,转轮王及其富乐也都如彩虹一现就消失那样,是无常坏灭的,到今天连影子也没有了。与之相比,我们的受用是这样地微少、低劣,也决定会如草尖上的露水瞬间消失那样,转瞬即逝。

修习这一颂,首先需要多次认真阅读相关佛经,熟悉了解转轮王顶级富乐的具体情形。之后,我们一般人的富乐,与之比较。也就是,看到轮王拥有七宝、四洲、王城等,而对一切受用都自在而转是怎样的,心中呈现出他顶级的宝衣、宝食、宝乐、宝女、宝宫殿、宝花、宝池等的顶峰受用,立即就能感觉到,皇宫、皇家园林、帝王生活等的富乐,与人类富乐顶峰的轮王相比,简直连贫穷都算不上,根本不能比。比到我们自身,还能提吗?但是,人类富乐的顶峰,转轮王顶级、超级的富乐,仍逃不过有为法无常坏灭的法则,而最终消失一空,如此,我们连他们一个微尘都算不上的富乐,又有什么可保性能不坏灭呢?由此生起无常正见,而行取舍:舍弃财富等无常坏灭的有为法,取证真正大安乐自受用报身的果位。

比如:《阿含经》里讲到的大善见王,他由于过去行持十善业,在欲天上下几番受生,最后落到人间,以余留的大福报成为大转轮王。但是,像他那样富有四洲的转轮王,所拥有的富乐,也不过是有漏福业力所现,最终无常现前时便荡然一空。这就好比,好莱坞连续放一百天的国际巨片,都是立体、宽银幕、高逼真、色彩极其炫烂,放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景,最后却是“再见”,什么都没有了。既然连转轮王四洲的富乐都是无常坏灭的,那么,何况我们由微劣的福业力所现出来的小小受用呢?这就如同,九寸的黑白电视,所现出的不清晰图像,最后肯定也是“再见”,也会什么都没有的。

转轮王由于宿世纯善的福业力,所放映出来的财富片子、福报片子,是我们没法想像的,比如:他们的城市、城门、护城河,城外的园林、花池、台阶等都是七宝合成,就连其中一块砖的质地,现在全世界最珍贵的珠宝加起来都比不上。但由于这一切都是有漏福业力所现,虽然当时的确很辉煌、很耀眼,然而最后转轮王死了,随之王城突然间变成了土石,玉女宝七天后也死了,整个景象坏灭无存。到本次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也只是在拘尸那城说:这个地方曾经是大善见王圆寂的地方,当时的王城怎么繁华等。现在到当时王城的遗址处寻找,什么也找不到的,曾经出现过的转轮王的七宝、辉煌等,都没有了。现得再辉煌,也只是习气力现出的一种相,被它蒙骗而耽著不已,实际上毫无利益。像这样,看到了转轮王演出的现相电影,人类最高层、最顶峰的财富情景,最终一下子没有了,就应该觉察到这是保不住的,最终什么也得不到,转而一心求解脱。

与之相比,我们的富乐在轮转王面前,连一贫如洗都算不上。在那样辉煌灿烂的现相面前,我们的富乐非常黯淡、渺小、低微,非常地寒酸。我们穿几件衣服,吃一点美食,手里拿个手机,面前摆个电脑,房子内都是混凝土,外面钉几块装饰板,再用油漆涂一下,就这么一点受用。不仅小,还无常坏灭,像草头露一样。这场由过去微薄的福业力所现的黑白小视片,马上就要没有了,我们还执著它干什么呢?整天在这上面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得到一点就特别得意,没得到就特别伤心,为了这点蝇头小利,整天做驴做马一样地拼搏,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还放不下呢?

这样对比后,看到自己微末的受用也必定转瞬即逝,保不住、得不到,就会感到没意思,提不起兴趣了。从今以后就知道,我只要吃饱穿暖,有一张两米的床摆放身体就足够了,然后一心修法。

为了更好地相比,更容易生起无常正见,我们下面看佛在经中,对转轮王富乐的详尽描述:

佛在《大善王经》中讲到:转轮王所居的王城,有七重宝堑环绕,这些宝堑都是由金、银、琉璃和水精砌成的,底部布满了金、银、琉璃和水精的四种宝沙,并有七重宝墙,这些宝墙也都是由金、银、琉璃和水精四宝所成的,还有七宝树,这些宝树也都是都由金、银、琉璃和水精四宝组成的,还有莲花宝池……

佛在《正法念住经·十善业道品》讲到:转轮王统治四天下,具足七宝和七种相似宝:

一、玉女宝

女宝身体天生有栴檀香,口中常常散发出阵阵优钵罗花的香气,她身体柔软,皮肤细腻柔滑,就像伽陵伽的触感一样。迦陵伽,是海岛中的一种鸟,它身上有妙触的势力,如果接触到人身,人就没有了疲乏之感,而且能自然远离饥渴、忧悲等的苦恼。居住在岛上的人们接触了迦陵伽鸟,都得了这种妙触的好处。而如宝一般的玉女也是这样,转轮王见到她、接触到她,都会感到很快乐,寒冷的时候,她的身体温热,酷热的时候,她的身体微凉清冷。这么好的触感妙力,是以无嗔善业的顺行势力而感现的。

一切男子见到玉女宝时,心里会起善念分别,就像对待母亲和姊妹那样。玉女宝对转轮王很忠贞、很敬重、很专一,常常欢喜与转轮王一起同行。她远离世间妇女的五种过失:不贞良、与其他男子同行、嫉妒心重有恶贪、喜欢去恶处、丈夫去世无恩自住。女宝又有五种相应的功德:随转轮王意愿而转、多生男儿、种姓高贵,喜乐好人、转轮王跟其他婇女娱乐游玩行走时不生嫉妒心。女宝又有三种不共的殊胜功德:不多语、心不邪见、如果转轮王不在就不乐于声触味香等享受而心意不动。以具有这些殊胜功德的因缘,玉女宝身坏命终,生在善道天界。如是胜妙女宝的受用,只有转轮王才能得到。

二、珠宝(摩尼宝)

摩尼宝,有八种功德。第一、能在夜晚放出很大的光明,就如同秋天满月远离云翳一样,光明能于黑暗遍照到一百旬的地方。(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代不同,用最小的算法,大约是380米的范围。如果按另一种算法,大约是1120公里。如果按一由旬四十里来计算,是方圆2000公里。)摩尼宝珠在热时,会放出清冷的光明,消除热恼使人获得清凉。第二、如果行军到了旷野没水的地方,军队的士兵很渴、很疲乏,摩尼宝能流出具八功德的清净水,让士兵都能喝足,解除一切干渴。第三、当转轮王想要水时,以他的福德力感召,摩尼宝就会随他的心意流出水来。第四、摩尼宝具有八楞,每一楞都放出青、黄、赤、白、紫、玻璃的各种色彩。第五、以摩尼宝的功德力感召,在一百由旬的范围内,人们都远离病苦,而且心行正直,一切所欲所愿就像业力感果那样会得到,不会得不到。第六、以摩尼宝的威势力,能够令恶龙不降恶雨。第七、在险岸、旷野没有水的地方,在没有花草树木的荒漠,珠宝能够恢复生机,使当地出现各种树木、池水、莲花、丛林、青草等,一切都具足。第八、以摩尼宝的功德力,只要有摩尼宝所在的地方,就没有人横死,没有人不穷尽寿量,都是寿终正寝。而且能令畜生之间不互相残杀,不憎恨嫉妒。“相憎嫉”者,是指蛇、鼠、狼等,“不相憎嫉”,是指这些天敌之间也能彼此和睦相处。

转轮王有一千名王子,个个都勇猛强健,是人中第一,具有胜妙的身色,他们能摧毁一切敌军、战无不胜,都随着转轮王的心意而行。这些王子们品行端正,如法行善,随顺法行,所作所为符合转轮王的种姓,在一切城镇聚落大众聚会的公众场合,被人们崇敬爱戴,都赞叹他们的心行。

三、金轮宝

金轮宝,有五种功德。第一、轮宝的一千根辐轴,全部是阎浮檀纯金,宽有五由旬,它飞起来的时候,就像虚空中升起第二个太阳一样,朗照世间。第二、金轮宝飞行没有障碍,腾空而飞去,一天能够飞行百千由旬。(一由旬最低以40里计算,乘以100就是四千里的距离,再乘以1000就是四万里的距离。)第三、金轮宝能随着转轮王想去哪里的心意而飞去,转轮王想去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天王天等的地方,千辐宝轮就飞空前往目的地。以金轮宝的势力,能令象兵、马兵、车兵、步兵,都跟随在轮宝后面飞空而去。第四、如果有国土不臣服转轮王,金轮宝就跟随转轮王出征,能降伏对方。第五、没有人能与金轮宝为敌,国王以及与国王相等的不臣者,他们一见到金轮宝,当即就会被降伏。

四、象宝

这头宝象第一调柔温顺,以它的力量能胜伏其他国家。这个象宝七支柱地,也就是,四脚、尾巴、两牙的七个部分。有这样七分柱地相的大象宝,力大无比,胜过其他弱小象力量的一千倍。象宝全身如雪一样洁白,就像帝释天王的伊罗槃那白象一样。其余的象闻到了象宝的气息,就被胜伏,不敢抬眼看象宝。

象宝能在水、陆、空三处疾速飞行,在一天中能够飞绕南阎浮提三圈。象宝调顺,用一缕线系在它的脖子上,就能牵走。转轮王乘行的时候,象宝非常调顺,与转轮王心意相通,如果转轮王想乘象宝到哪里去,不必教令,它马上就快速到达彼处。象宝飞行时,平稳匀速,不会震动,不会让人掉下来。象宝步行时,安详审慎,从容而不失警觉,它的身体不动摇,次第地举足,不会忽然徘徊不进,也不会骤然急进,也不会情绪激烈,它有各种非常好的行步姿态。

象宝很调顺,小孩见到它也感到不会害怕。它平常随意在道路、街巷上穿行,如果它飞到屋顶,或在其他地方,即使胆小的妇女也能捉住它,也敢用手抚摸。战斗时,象宝非常勇健、威猛,但在平时,行为都很调顺,用一根线系着,它就不会逾越。

五、马宝

马宝,有五种功德。马宝就像鹅拘物头花一样,有清净的光彩色泽,全身都有像天旋等的妙相作为庄严。它具有量、色、形等各种妙相。马宝很调顺,是第一调顺的马。它能在一天当中绕行阎浮提三周,身体不疲乏。

六、主兵宝

转轮王心里想什么,不必交待教令,主兵宝就知道转轮王的心意,转转王的所需他都能成办,一切所做都远离非法,完全依照正法而行。转轮王无论在何时、何地而需要什么,主兵宝都能称合转轮王的心意办好,而且不苦、不恼众生,一切所作都依照正法而取,不违背法义。

七、主藏大臣富长者宝

主藏臣宝,能用金刚宝、因陀罗宝、青色宝珠、摩迦罗多等种种妙宝,填满一切坑坎、山涧、深山、幽谷、险岸、恶劣之处等。凡是有不平的地方,不必转轮王下令,他都主动用众宝填满。即使这样,他的珍奇异宝还不穷尽,何况普通的金银,更是无尽。主藏臣宝,福报第一。主藏臣宝的心地,不会诳骗、谄曲,非常正直。主藏臣宝,不会做令他人热恼的事。凡是见到主藏臣宝的人,内心都很清凉,都很喜爱他。

总之,转轮王具足七宝,统领四天下,能够与龙众、天众同坐。“与天众同坐”,这里的“天”,是指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帝释天王会分半座与转轮王共坐。

转轮王,不仅具足真实七宝,还有相似七宝,也就是,剑相似宝、皮相似宝、床相似宝、林相似宝、殿相似宝、衣相似宝、履相似宝。

一、剑相似宝

如果有国家或地方,抗拒、谋逆转轮王,剑宝就疾飞而去,一切国土见到剑宝,当即就降伏,不杀一个人就能平复叛乱。剑宝有如此功德,不必使用惩罚、杀戮,一切国土自然降伏。

二、皮相似宝

皮宝,是在海里出生的,它出现后商人得到了它,就带来进献给转轮王。皮宝,是宽五由旬、长十由旬的海龙皮。它的功德是,无论是雨淋还是水泡,皮宝都不会腐烂,风吹不能动,火烧不能燃,能够去寒去热,寒冷时能令温暖,热燥时能令清凉。转轮王无论去往何处,皮宝由主兵宝率领而随转轮王军众出行。皮宝能做房屋,足够容纳转轮王和他的军众,而且是一间一间隔开,成为各自的隐私空间,彼此互相之间看不见,各人的妻儿家眷不会混杂一处。皮宝的颜色鲜白,就如同太阳的光明那样。

三、床相似宝

床宝,柔软细滑,坐上去会软软地凹陷,起来时就恢复平整。如果坐在上面禅修,正念思维,就能在解脱中得到寂静的心境。如果坐在这床上,心里起了贪欲烦恼,马上就能离欲,如是,心里起了嗔恚、愚痴烦恼,坐在床上就能离嗔、离痴。床宝上会出现一个小禅屋,即使有些婇女对转轮王生起了很强的贪染心,但是一见到床宝,心就自然离了贪染。

四、林相似宝

如果转轮王想起了林宝中的种种游玩嬉戏,想要去林中游玩,这时,以转轮王的善业力,林宝就如同天界的欢喜园那样,自然生出鲜花美果,还有很多美妙的赊居尼鸟,在喝着莲花遍满、缓缓流淌的池水。天界的歌女、婇女在林中嬉笑、歌舞,天女都集会在此处。转轮王就像天王一样,在林宝中享受着一切五欲妙乐。在林宝中,转轮王有婇女相随,娱乐游玩。

五、殿相似宝

转轮王在殿宝中就寑仰卧时,想看月亮,就有星辰月亮在殿中显现,像宝珠一样闪烁,令人见之而赏心悦目。转轮王想听歌乐,就会有天女美妙的歌咏声响起,听了以后心没有忧虑,能安乐入睡,睡中能梦到善梦,见到妙乐之事。天气寒冷时,宝殿里就会有温暖的风吹起,炎热时,宝殿中又会有凉冷的触乐。夜有三分,转轮王在初夜中夜睡眠休息,后夜时转轮王醒来,起来后思维正法而受行法乐。

六、衣相似宝

衣相似宝,是以线缕织成很细密的第一柔软衣服,任何垢秽都污染不上去。转轮王穿了衣宝,就没有寒、热、饥、渴、消瘦、疲倦等的苦。火不能烧,刀不能割。

七、鞋相似宝

鞋相似宝,是天下第一妙鞋,转轮王穿上它,在水里行走就像在陆地上一样,走的时候安详徐缓,即使一百由旬的距离,也能够走着去,而且不损威仪,身体不困乏,一点也不累。

转轮王具足七宝,又拥有相似七宝,他能随心所欲地受用这些宝,不仅如此,四天下以及天界的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这些也都是转轮王的受用之处。转轮王有一千个儿子,个个勇猛雄健,能以一敌十,摧毁敌军。转轮王,成为一切人所应敬重之处。

转轮王的富乐,就举例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转轮王及其富乐的无常毁灭。释迦佛在《大善见王经》的最后,讲到大善见转轮王的无常:有为迁改,无有常住,破坏离散不得自在,是磨灭法,非久停住,金轮王寿尽、身坏、命终,他命终七日后,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皆即自然隐没不现,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及十兵和将领全部命亡,金、银、琉璃、水精四宝王城变成砖土。

《佛说无常经》中也说到: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

上至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镇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这三个偈颂的意思是:

大地和日月,时间到了也都归于灭尽,天地间没有一个事不被无常所吞没。上至天界非想处,下至人间转轮王,都是无常。转轮王纵然有七宝随身、千子围绕,但是如果它寿命穷尽了,须臾也不会停止,还会漂泊在死海中,随着因缘而承受众苦。

反观自心

经中所说的转轮王富乐的状况,自己了解吗?对此,自己感觉如何?至少总相能现出转轮王富乐的顶级状况吗?与之相比,自身的受用如何?看到人类最顶峰的受用、转轮王的富乐,都是那样瞬间就没有了,自己心中是否感慨万分?自己目前的一点点富乐、受用还有意思吗?自己为此付出的一切,还值得吗?自己人生就这样无意义度过了吗?……

要寻求真实佛法,轮回里无一可乐,我再也不寻求无常坏灭的受用了,再也不寻求有漏的五欲享受了,自己是否能如是起心?从阿赖耶识里现出来的有漏福报现相,是否再也引不起自己的兴趣了?世人对这些受用的非理夸张,自己是否清醒了?在这些方面都要仔细反省。一定要按照金刚句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在心上反省,出现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了这一颂的大义,否则就是与你无关。

自己是否能发起:我再也不要轮回里这些破烂了,我一定要证取佛法上的真实受用,一定要实证到自受用大乐报身,得到永恒不灭真常的大受用。

 

丙六、见轮回富乐犹如梦境而厌

去年富比龙王多数人,今年已居贫穷乞丐列,

虽非梦境实如梦境现,于轮回乐不禁生厌离。

心要提示:

1、由前后变化的对比,发现轮回乐的欺诳性。

2、时间短暂,如龙王般居于财富排行榜前列的大富豪,转眼第二年已经一贫如洗。

3、轮回的富乐全是梦,是由习气力现出来的相,无法恒常保有,很快就没有了,就如同梦醒后那般。

4、由富乐的无常,推到轮回一切乐的无常,一切乐全部都是习气所变现的,都会无常坏灭,由此,看透轮回所有的富和所有的乐之真面目,从而决绝出离。

【颂义】

去年还如龙王般富有的人,大多数在今年已经变成了贫穷的乞丐,人间富贵荣华虽然不是梦境,但是实际上确实犹如梦境那样在显现,以此类推,对轮回乐禁不住生起厌离。

【释义】

习气力投出的富乐非常迷惑人,但它是欺诳的,就如同梦中,忽然间变成富豪,忽然间又沦为乞丐。阿赖耶识中的习气时时都在变,一下子福业成熟,腰缠万贯,拥有多少跨国公司、多少产业、多少资金,突然间又遭遇金融风暴顿时破产,这样的情形不计其数。

要对本颂的法义熟悉、了解生起无常的觉受、正见,就需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大商由鼎盛到没落的传记、公案,比如 “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从兴盛到败落之状。通过这些财富远远超过当时朝廷的大商们最后无一例外全部败落的凄凉结局,恍然间便能觉悟到正如第三句所言,一切真是恍然如梦,是那样的无常,那样的无意义。连刷锅水用的都是蜂蜜水,连厕所都堪比华丽宫殿,连厕所中的婢女都穿着绫罗绸缎,就是这样富可敌国的石崇,最后家产全被抄没,不仅自己被斩首,而且还被诛灭三族。上上下下、兴兴衰衰不断变化的轮回中,哪里会有真实不变的富翁!从这里要体会到第三句,财富虽然不是夜晚的梦,实际就像梦境那样在现,梦只是习气的变现,人世间的财富现相也只是习气的变现,习气哪里能永远持续呢?只能在短暂的时间中现一下,很快便烟消云散了,富乐的戏也就顿时演完了。像这样,需要大量、再三地观察,来对轮回乐生起厌离。

对轮回乐禁不住生起厌离,这第四句是本偈的重点,也就是,以对前三句法义的领纳要在心中生起的正见,或者说,对前三句法义的观修所要导向之处,就是第四句——生起出离心。轮回乐只是显现在外的一种相,不是真实乐,抓不住,它就像夜晚梦中的乐,随着善业力一灭便没有了,不能信任,因此不要对它抱有希望。

反观自心

我了知金刚句的涵义了吗?结合当代贫富无常的状况,发现了这种欺诳性了吗?轮回乐就是夜晚梦中的乐,这样的定解,我有了吗?我发现轮回乐一瞬间就没有了吗?我能够如理观察本颂法义吗?我能感觉到轮回乐真是无常坏灭的吗?我真的不想在轮回中找乐了吗?我真的对轮回没有希求了吗?真的想离开轮回了吗?

如果还没有认识到轮回乐的欺诳性,还有邪解、邪欲,表明我还在轮回乐颠倒的路上走;如果已经发现它的欺诳性,就不再想要了,任何一点轮回乐都不想要了。对于轮回中的富乐,要想到:“这是梦中的钞票,没有意义;这是梦中的快乐,没有意义。”富乐多就是大欺诳,富乐少就是小欺诳,对这些一概不能信任,我有这种觉悟吗?

再由财富之乐推及到轮回一切乐,包括名、利、权、情各种娱乐、事业等乐,对这些普遍生厌离了吗?自己能举一反三吗?现起一切轮回乐都如梦境的智慧了吗?出现定解了吗?已经认识到轮回连点滴的乐都没有了吗?彻底放下了吗?一心寻求出世间解脱乐了吗?这些都要在心上一一反省。我们要按照法王上师金刚句的指示一一在自心上对照,如果能按这样来修学,就会出现同分的感受。

 

乙二、权欲厌患观——出离贪权位困心之妙道 分三:

  一、见权位无实义而厌  二、见仗权位造恶堕恶趣而厌 三、见权位之恶果而厌

心要提示:

1、在总修法程序中,套上权位现相。

2、以阿赖耶识中的习气,现出今生名、位、权等的相,实际全是欺诳性,一耽著就落入虚妄机制里,轮回的大规模集谛系统就再次启动,身口意的运作全往恶趣里走。

3、如果认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便求权、随便用权,仗势欺人,这就会大造恶业,已进入了恶趣的集谛系统。

 

丙一、见权位无实义而厌

崇高地位大名扬于众,秋天白云兄弟无坚常,

无实义如夏季彩虹影,思彼思彼岂不增厌离?

心要提示:

1、关键要看到过后成空,丝毫没得到,从前认定的权势地位有实义是错误的观念。

2、为地位、名誉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力气,由此引起的我执、烦恼、业、苦都是它的过患。

【颂义】

崇高的地位、众人皆知的名声,如同秋天白云一样没有坚固恒常的自性,它的无实义就犹如夏季彩虹闪耀一现而消逝那样,对此现象再三地观察、反复地思考,难道不是越发增上厌离心吗?

【释义】

金刚颂的表示义:“秋天”“夏季”指因缘聚会之时,“白云”“彩虹”指显赫、光耀的现相,“兄弟”表示名位和白云都同是无常所现、同为无常自性。阿赖耶识中的习气成熟,就变现出这种种相,白云是这样出来的,一切地位、名声也是这样出来的,乃至器世界所有的现相、有情界所有的现相,都是因缘力现出的一时之相。

秋季空中的白云很大、很显赫,实际没有一点常坚的自性,刹那间就没有了,只是暂现的幻影。高高的地位、在大众中所拥有的巨大名称也是如此,只是过去修的一点福业,仿佛放电影一样在今生放出的一些影像,譬如:拥有很高的官职、很显赫的名称,没过几年就下台了,人们再也不传扬他了。当今时代更明显,几年甚至几个月一任,很快就不是了。

这里对于地位、名声生厌患,仍然按总修法里讲的六步程序来观察。此生会出现各种名位的现相,这些相出现时特别光耀,引得人耽著不已,然而,它就像虚空中的云和彩虹一样,会迅速消散成空而毫无实义,耽著它只会引发无数的惑业苦,这样看透名位的真相而引生厌离。现今时代,很容易一夜爆红、名声大噪,或者忽然间好运降临、升到高位,但是,也会很快地跌落,犹如云和彩虹消失那样,失去了,没有了。可惜人们就是看不破,特别耽著这些现相,在这上面拼命地钻营、谋划,倾注很多心血,起各种烦恼恶业,最终名声和地位成了把人锁在恶趣里的镣铐。想到这些,就会增加厌离心。或者,观察到名声、地位只是苦因,由于耽著它,起了无数烦恼,造了无数业,没得到任何好处,却还要堕入恶趣。诸如此类,名位就像彩虹,只是因缘力在此生现出的一种光彩夺目的相,升到高位也只是福业成熟而现出的一种相,自己有了现相的官衔,坐在那个现相的位子上,现相地指挥一阵,这就好比演戏扮高官一样,只是在戏台上现了一个高官角色的相,下了戏台高官相就没有了。

对本颂法义的观修,心胸一定要能放得开,眼光如果能纵观古今,从历史到现今权位的种种无常事实,那么对本颂权位无实义的法义就容易生起觉受。权位最高、名声最大的莫过于皇权,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纵观几千年人类历史,皇权变更可谓此起彼伏,前朝覆灭,后朝兴起,后朝又很快覆灭……千万年的时间路上,一路都是权势和威名的风云变幻,快速地兴兴灭灭,就如同火星的闪闪灭灭。也可以截取其中任何一段历史上权位的变更,进行权位名声无常的观察,比如单单一个汉朝王权,就有31次的变更、灭亡、无常。

既然轮回中的权位都是无实、无义,那么我们众生到底要在世间求名位,还是要在佛法里求佛位呢?这就要看到一者是迷失,一者是回归,要效仿丹霞禅师选择回归。丹霞禅师最初求功名,后来经高人指点,知道求官不如求佛,转而求取真实界中永远不变的法身地位。我们无量世以来,无数次追到过榜首头名状元、高官、宰相、帝王、转轮王等的大名高位,但是,除了以烦恼、恶业收获了恶趣以外,什么都没有得到过。诸如此类地观察,立志效仿古德高僧,厌离轮回权位,而誓证佛名、佛权、佛位。

反观自心

自己喜欢名位的光耀吗?自己喜欢权势吗?如果自己有权,会怎么做?如果自己是个高官,能守住本心吗?权势、官位对我今生和来世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再高些来看,权位是真还是假?能看清自己是怎么一次又一次被权势、官位欺骗的吗?显现的权势似乎犹如彩虹那样诱人,诱惑得了你吗?显现的地位似乎犹如白云那样崇高,你被诱惑了吗?由于看不清这些都只是一个空的外壳,起了邪解,就将其定义为此生最大的所求,从而发起很多邪勤,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生都沉浸在对名和位的追逐当中。由于过分看重自我,以及错认此生现相有实义,使得我们为此全力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想不到我是子虚乌有的,我们生活的现相世界是虚幻的,一切都只是阿赖耶识中的习气力在现,现多少都是有天律的,不懂得业果法则的缘故,以为什么都可以做,导致不守本分,妄想纷飞,欲望炽燃,为了得到名誉的光环、拿到最高位置,昼夜不停地求取。

对权位现相,怎么生厌呢?要看到无义和徒劳自苦。正如譬喻所说,白云没有一点常坚,风一吹就散掉了,在正现的地方去寻找,什么也得不到,结果只是白费辛苦、白费感情。彩虹现出来很绚烂、很是吸引人,我们拼命去看,但是,过后一点都没有了,根本没得到什么。我们总把现相当真,用尽一生去追逐,一轮轮地追逐,都只是白白耗费心神、自寻苦恼。

检查:

我是不是非常喜欢当官那种高高在上俯视别人的感觉?

我是不是很想当官、很想出名?

我一生的志向就是要么站在社会高位、要么有权,是不是?

我是不是认为权位太实在了、太有意义了?

我是不是认为有了权有了名就没有白来人间一回?

本颂中所讲的权位无常、无实义,我能认定到吗?

我对轮回现相,能看到它们有过患吗?对权位等轮回现相,真的能发起厌离心吗?

 

丙二、见仗权位造恶堕恶趣而厌

搅乱示解脱道师僧心,仗律无端辱掠无过民,

自鸣得意倨傲如毒蛇,来世险道行时状如何?

心要提示:

1、不正确使用权势,只会是害人害己的工具。

2、有多大的权势,就有多大的恶行,就能造多大的恶业,就堕多苦的恶趣。

3、有权势,活时害别人,死后害自己。

4、认定权势的祸患而厌离。

【颂义】

依仗权势搅乱开示解脱道法师、僧人的心,仗着律规平白无故欺辱、掠扰没有过失的民众,自鸣得意、倨傲得好像害人的毒蛇,活时依仗权势大造恶业,来世走在恶趣险道上时,状况会如何呢?

【释义】

“示道师僧”“无过民众”表境。“搅乱心”“仗律”“无端辱掠”表以业果愚任意颠倒妄为。“自鸣得意”表烦恼心理和真相的差距。“倨傲如毒蛇”表耽著权势后烦恼炽盛的相。“来世险道”表后世的恶报。“状如何”表前后对比,以耽著此生权势现相而造恶,致使来世终究落得败亡。

本来我们对三宝要有信心,对众生要有悲心,信心和悲心是法道的重点,以此能还归法界,恢复自己本来的“体”“用”。在“体”上,要有信心才能回去,对于一切指示解脱道的法师等有德方,要以信心和恭敬来对待,对于沦落在轮回里的可怜众生要用悲心来救护。

本颂说的是非常颠倒的状况,竟然扰乱指示解脱道师僧的心,这是非常大的背理而行,然后还自鸣得意:看,我多么厉害,你们敬重这些僧人们,我就把他们全部赶出去。对于毫无过失的民众,依仗权势制定各种条规来做无端的辱掠,简直横行霸道到极点了,走出去非常不得了,内心倨傲得像毒蛇一样。这样依仗权势大造恶业,来世堕到恶趣时,只能在地狱火海里被烧、在剑树林里被刺等。

配合总修法的六步程序来体会金刚句的内涵。在这一世忽然有了权势的显现,对此起了耽著,为所欲为,心困于其中,作恶多端,堕入恶趣。其他各方面都可以降低,但权势不能降低,自我在任何处都不能受控制、受压抑。权势更能让自我得到施展,这就是权势最让人发狂的地方。私我一旦得逞,出的问题就太大了。人都有支配欲,有想自由主宰、自由而为的大邪欲,一碰上权势就发作得厉害。人一旦登上高位,那种想弄权玩势的“权力欲”“主宰欲”,也会发展到疯狂的地步。当私欲遇到权力时就会肆意妄为,它以为没有什么法,它就是法,可以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一看金刚句就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竟敢在法上这么乱做!本来示解脱道的师僧,他们能把众生带回法界,是非常重的境,应当被敬重,竟然敢扰乱他们!

如果没有用权力欲膨胀自我,人就没那么坏,他不敢发作,而权欲膨胀,人就会发狂,不管什么法不法、什么师僧。这时,人是不守法道的,随意扰乱,对于无过的民众,本来要用悲心做饶益,而现在竟然颠倒到无需任何理由,自己设立一套,进行欺辱、掳掠,这样做了以后,自我还非常得意,倨傲得像毒蛇一样。

权势的过患来源于邪解、邪欲和邪行。“邪解”,就是以为有我,以为有权势可以自由支配,这是很多人迷醉于权势的原因所在。人为什么喜欢做官呢?认为做了官就可以支配别人,成为老大。“邪欲”,就是拼命想求到这个权势,当得到时,特别想运用权势。当官不作怪就算是贤人了,由这种想运用权力的邪欲,就出现了各种自由意志的作为,这就是“邪行”。由此发生非常重的恶业,因为他位置高、权力大,一下子会造很大的恶业,很快一生完了到了后世,今世做官没带来任何利益,反而被沉重的罪业拖到地狱火海里受苦。没遇到权势时,恶还不会发作得这么厉害,一旦遇到了就像吃了毒一样,整个人都被腐蚀了,漫长的时日里在恶趣中接受惩罚,那时才知道权势的可怕,但是太晚了。

自由意识重的人不能接近权势名位,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免疫力,没有防范力,心中没建立起对因果和无我的胜解,一碰到权势,烦恼和恶行就发作得厉害,这样狂作多了,就要直下恶趣深渊。

如上认定了权势于自他、今生来世不仅无利,反而是个祸害,以此生起厌离。

对权势产生厌患欲的方法

一、权位只是虚妄显现而无有实义  二、耽著权位过患巨大  三、障碍修解脱道

一、权位只是虚妄显现而无有实义

权位和今生所有的现相一样虚诳如梦,只是习气力现出的假影子。在众多现相中,由因缘力推出他担任一个官职、一个地位,暂时由他来负责,实际跟梦中的相一样。如果能看到它虚诳无实,就会想:“我宝贵的暇满人身是这么短暂,很快会死,我要修真实法,不去谋求权位。”想到世上大大小小的官长、位子等都没有意思,要像这样,起厌患心。无论多少人为此多么努力,求到的名声和权位有多大,也只不过是一种空壳、一时现的外相,过后就没有了,看后边际就知道前面没意义,何必水中捞月般地去抓权位呢?

二、耽著权位过患巨大

(一)非常危险

权位的过患极大,一旦起了耽著,整个人都陷进去了,也就是,处处都有因果,不能以私欲随意乱做,一点都不能意气用事,而自身没有智慧,缺乏如理取舍的能力,一到这上面就被各种事情卡住了,各种问题都来了,非常危险。

(二)难以做好

《道德经》里“贵大患若身”,世人都希求富贵、名位,但实际上,贵就像身体是大患的根源,自从有了身体,生老病死等无数苦都从这里出生,自从处在贵中就有无数隐患前来。只有圣人处在高位才能不犯过失,没达到圣人的量时,人都有自我意识,有私心私欲,谁都想当老大,只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做,而不秉公行事、不按大公的精神来做,这样就难免要陷溺。处在权位、高位中,处处都要看自己是否公私分明,能否秉公执法,这上面非常难行,古代的高洁之士,避功名富贵如避毒,知道这沾不得,一旦陷进去很少人能保全住。“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久受尊名,不祥!”,就是这个道理。

(三)稍以私我意识行事决定堕落

这上的要求特别高,需要没有私心,把私我完全放下,一心按天理来做。为什么呢?天下是所有人公共的,是公有物,然而,到了权力的顶峰或高位时,人就以为自己可以霸道、可以占有、可以凭私欲而行,起这样的心绝对要堕落,非常危险,就是因为不合天理。处在高位,实际是要为众人办事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起私心就违理了,就会堕落,被因果的链子卡得紧紧的。现实中可以看到,那些处在权力高位上的人,过不了几年就身败名裂了,锒铛入狱或者服毒自杀了,不仅如此,来世还要堕入恶趣。

三、障碍修解脱道

从修道的层面来看,对权势、名位等也要避而远之,什么原因呢?这要考量自身的能力。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我执烦恼特别炽盛,前世也熏过很多坏习气,今生自从生下来后,在几十年里一直熏习跟法道相违的邪见,譬如鼓吹自我、膨胀自由意志、认为没有因果律等,离法道非常远,学会了怎么来实现自我、张扬自我、表现自我,怎么来享有自由,怎么来自由地创新、安排等。独生子女或者习惯扮演领导角色的人,他的心态如何呢?“我想的都可以做、我可以做主”,或者“我是老大、应该我来支配你、不是你来支配我”,当上了以后,真的以为自己是老大,整个一套邪系统都出来了。他不去想因果律怎样,不按天理行事,不去想一违背就要堕下去,心里没建立起因果正见。不了解大缘起,不知道天下是大家共业现出来的,处在高位实际是公仆,是选出来为大家服务的,他的负责处、掌权处全是为大家办事,反而颠倒地认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可以自在支配,可以随便占有、随便使用这一切等。

诸如此类,我们内心有很邪的观念,从中引生很强的邪欲,在任何处总想当老大,总想站在别人头上,总想表现自我等,而且这一套熏得很快。这些都是内心要面对的问题,一旦被推到高位就非常危险。

对于修解脱道的人来说,时间极其宝贵,不能牵拉到这里去,否则,就像被一万条绳索绑住一样,失去修法的自由了。应当遵循祖师们的教导,在学法时先出离欲尘、损减衣、食、名,先在自身上修成出离心、菩提心、无我正见,有了这些后,得到圣人的地位才出来应世。本来只有圣人才能处理好这些,或者修行很好的人才能掌握,这是长久修道才能达到的。在此之前非常容易出问题,一旦被圈上,会发现过不了多久自己的心已经变了,烦恼重了,罪业深了,再下去就发现已经陷落了。

“道隐于小成”,有了私我私欲的膨胀,人天道就没有了,因为自我一大,真实行道的心就没有了,道也就没有了。按照佛法更高的要求来说,只要染上了名利、权势、地位、享受等,心中的法道就没有了,按照三士道去检查,一点点修道人的气息都没有,完全是堕落的相。只求现世法,心上只有贪嗔、邪想、竞争等,它就像毒一样,染上了就没有佛法。

作为凡夫,一坐上高位就感觉自己很大,迷醉在一时的名誉、地位、权力的风光当中,一整套恶趣集谛系统都出来了。会发现自我的骄慢大了,之后当然贪欲会变大,拥有好大的名声、地位、排场才满意。嗔恚会变得更大,稍微刺激到自我的形象或者稍微被批评一点,马上就受不了。或者,竞争心强、机心大,为了保全面子特别能伪装。会忘乎所以,以为我有权力可以自由支配、随便做、不按因果律办事。像这样,别说一条命赔进去,可能千千万万生都赔进去了。懂了这些过患后,要畏惧名利如毒蛇,畏惧权位如险崖,由此来发生厌患欲。

这样明白后,我们要安下心来学前行。我的看法是:前行非常难,对因果、天理生信非常难,因为这个时代造成的障碍特别大,几十年熏的不良观念、欲望都在作障碍,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学才能开始深信因果缘起,才能发现集谛,才能发现私我是假的,才能发现一违背天理就非常危险。要从这些方面渐渐把“我”放下,减轻烦恼,引生各方面的智慧,这样才会逐渐生根。我感觉这需要很长一段过程。进一步,对于唯识、空性、佛性等方面发生胜解,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些逐渐做好以后,才能够对治烦恼,才能够认识到错误在哪里。自心上的一整套轮回系统是怎么回事,往恶趣走的一套系统又是怎么回事,怎么说本来没有“我”,怎么叫做“颠倒”,怎么说私我一出来就开始对抗因果、往邪的方向走等,这些都要逐渐修学前行才能够认识到。因此,我们首先要学好前行来离欲,以此离开这些危险的境地,长期学法才会达到较稳固的地步,才可能避免危险。

反观自心

权势是不能求的。

我是否想求权势?如果想求就已经被骗了,一求就入生死,一乱做就入恶趣,因此时时都要警惕,就像前面金刚句所说,对非实义耽著就要堕恶趣。权势是假的,如果执以为真,认为只有得到它,自我才有意义,人生才有价值,就已经走在凶险的路上了,往恶趣走了。先要在这个端头上看住自己,不能进去。假使因缘推出自己处在某个位置上,这时不能乱做,要反省:我是凭自由意志去做,还是唯一按照天理天律、因果善道去做?如果认为“这里没什么因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按自己的想法,不按因果律,就已经入了恶趣的缘起,会发生同类的各种恶劣心态和做法,就会堕恶趣受很大惩罚,遭很大很苦的报应。要像这样时时去反省,自己在集谛上,是不是已经入套了?是不是已经走在凶险的路上了?

 

丙三、见权位之恶果而厌

今于自部之中似现高,见阎魔卒似乎非如此,

难脱恶趣独自受苦时,乡民受用再多亦无益。

心要提示:

1、依照六步程序观察权位的欺诳、无义,发生厌患。

2、金刚句涵义的对应:

“此世现相”:到了这一生,以过去的福业出现如梦般的权势假相。

“耽著”:感觉在自己的部属中非常高,已经著在高相上,以致似乎是真实的感觉。

“困苦”:私我一旦定位自己高,就开启了集谛和苦谛系统,也就是,邪解、邪欲、邪行、邪业、苦果的缘起链会一路进行,或者惑、业、苦三缘起链接连不断。

“无义”指后三句:先前具有的权势高位,在死后毫无用处。从前后对比就能发现:生前的权势高位,除了让我们众生“难脱恶趣独自受苦”,此外,死后在阎魔卒前受到审判和惩罚时,却是一无用处。

“厌患”:陷入烦恼和恶业中,结果什么利益也没得到,相反,却得了难以摆脱的漫长的恶趣苦。见其患,而厌。

【颂义】

在自己的权势范围内,显现上似乎很高,但是,见到阎魔及其卒众时似乎并不是这样,自己难以逃脱恶趣而在里面独自受苦时,此时,生前的民众和受用再多对自己也没有利益。

【释义】

本颂前后对比,显示出权位的欺诳及其恶果。过去世造的福业,在今生如梦般现出在自部之中似乎高高的相,但是从后面看,当堕到恶趣时,在阎魔卒前似乎不是这样,而且活时的部下、受用对恶趣中的自己毫无利益。在显现此生权势现相时,我们会非常当真,以为自己真的很高,但如果有真实自性,为什么后来被阎魔卒审讯时却吓得瘫倒在地、毫无势力了呢?生前有部下围绕,有高级受用,自我显得非常高大,荣光富足,但是,结果却是堕到恶趣里受苦无尽。

法界平等,没有自他高下的相,然而在迷乱业力的表演下我们会信以为真。业力的法则也是奖赏过去造福业的人,让他在自部眷属中显得很高,然而真实中连我都没有,连众生都没有,哪里有高高的权位?由于认定了自我,有了私我的目的、欲求,一旦以福业的力量,被分配在人群里做一个官长,拥有暂时的支配权,自我马上就会认定“我是最大的”。这样就迷得更深了,它的欺诳处就是自己不认识,当时是怎么被骗的呢?似乎有高位,有很多民众,还有非常多的受用,感觉自己真的很高大,实际上,这些正现的时候跟梦一样是假相。在智者看来根本没有,所以智者不会耽著空花般的名誉、地位,然而愚者一见马上就迷掉了,但再怎么迷,我们从金刚句的指示,也应该能看到它的欺诳。被骗的结果会是如何?我们从权势中得到的只会是恶果,也就是,权势会让我们堕入恶趣,而承受没有尽头诸苦。

反观自心

当如梦般的权位假相显现时,自己结合上去就晕了,能否看清这边没有我,那边没有名誉、地位?就好比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让他演一个有权有势的高官,演得有官职、权位,有戏里的指挥权,大权在握,前呼后拥,万人跪拜。本来也没有我,没有高下,只不过在缘起里行使一下,如果这时晕了,自我马上出来,就基本上入了三恶趣的缘起链。时时都不能出私我意识,不要跟虚假的东西结合,不要被它蒙掉,否则一旦挂上名和位,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众生无始以来串习成非常浓厚的私我执著,一出来就有一股气,一不提防就入角色了,譬如给他一个位、一个名,他马上就不一样了,觉得自己已经成为这样的人了,已经这么高了。在自部的眷属里,自己的确感觉很高,其实,正感觉高时就没有,这是名言的规则,然而只要心一作意、一认定,马上邪的感觉就出来了。

天理法则是无我的、无私的、自然的,私我意识却是增益的、蛮横的、耍意气的。自我意志一旦发展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当时就被骗了,已经忘记真实的自己,就被套进去了,这股气不断地运行,就出现了恶趣的集谛系统,这样决定下恶趣。只要一入权势高位,后面接受审判就厉害了。

权位的确是假的,由过去的福业暂时给你现一下,然而即使做到天王,也只是一时的权力,过后什么都没有了。连天王都会堕落,而变成牛脖子上的小虫,何况人间的大官小官呢?不能上当受骗。但是一旦起了我执心,又出现了此生权势名位的现相,马上就会耽著上去,这样决定转入极可怕的恶业之道,最终掉到恶趣里。古今很多高官、有权势的大人物,都掉到地狱里去了。

世间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由于耽著权势现相而堕落的。我们见到这一点后应当反省:当出现权势高位现相时,我是不是马上迷进去了?是不是被套牢了?这是很难防的,就被拉到恶趣里了。

深度反观

要看到非常危险的地方,就是有个私我,它会一下子冒出来,而且以无始劫来的习气,一给了名称就马上定位:我已经这么高了!接着,随高相转的慢心在指挥,自由意志就会充分地发展出来,这已经偏离真理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恶相。本来有天理、公理,做什么事不必彰显,不该高居人上,应以无私的心行公道,然而私我意志一旦占据高位,就有一种夸张性、一种特别大的欲和自由行使的邪性,这显然是跟法界真理对抗,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落入胡作非为当中,陷入了恶趣集谛的缘起链里。为什么呢?因为私我非常大,已经膨胀到了“我可以无所不为”的程度,已经偏离了因果法则,是直接在跟法界对抗。

乙三、乐欲厌患观——出离贪恋现世乐困心之妙道 分四:

  一、见现世乐无常一生虚度而厌  二、见身体亲眷受用带不走而厌  三、见欢愉现相无常坏灭而厌  四、见求现世乐世代失败而厌

心要提示:

1、四科的涵义,都要从“现世诸法诳如梦,徒劳辛苦皆无义”这一点发起厌患。

2、重点从“无义”来观察:

(1)一生都在贪著现世乐,无常到来时终归舍离,最终什么也没得到,一生都在这样的非法中放逸、散乱而虚度,是故,于现世乐当生厌患。

(2)一生经营之处就是身体、亲眷和受用,然而到死时一个也带不走,一生花费的心血,全部白费,是故,对其当生厌患。

(3)我们以为的欢愉之处,却在因缘维持不住时必会坏灭一空,是故,对欢愉现相当生厌患。

(4)世世代代一切祖辈,他们为了营求现世乐拼尽心力,然而全部以失败而告终,是故,于现世乐当生厌患。

 

丙一、见现世乐无常一生虚度而厌

蜜蜂童子花精中享用,于悦意园心中不忍离,

秋末寒冷迎者骤然至,悲厌萦心无法不分离。

如是众人贪恋现世乐,死主阎魔怒目现见时,

思及一生放逸散乱相,心生大悔懊恼岂非迟!

心要提示:

1、从死无常导致一切乐相都要灭尽的角度,看到现世乐无义。

2、看到耽著现世乐的过患:由于耽著现世乐,致使一生都在散乱、放逸中度过,从而彻底地浪费了暇满人身宝。

3、结合比喻,我们一生都如蜜蜂童子般,一直贪恋在现世乐上,以致我们人生的整个走向都错了。

【颂义】

蜜蜂童子享用着花精,在悦意的乐园中不想离开,但是秋末寒冷骤然间降临,乐园凋败、消失,自己也将至命尽之时,悲伤之情萦绕在心头,却无法与乐园不分离。同样,世人贪恋现世之乐,死了见到死主阎魔王对自己怒目而视时,想到自己一生都在为得到快乐享受而放逸、散乱,这时才心生大悔、懊恼不已,难道不是已经晚了吗?

【释义】

本颂是以喻义对应,来抉择耽著现世享乐如何欺诳世人。

幼稚的蜜蜂童子来到现世的乐园里,感觉有百花之精——各种可以享受的美好,就沉湎其中,乐而忘返。在这样的可意园中,正在享受地乐陶陶时,秋末寒冷使者骤然间降临,这时虽万分不愿意,但也没有不离开的办法。

无常铁律无法逆转,有为乐最终都以坏灭收场。这一世做人,只有不到百岁的光景,在天人看来只是一瞬间而已,这样短暂微小的梦境,竟然把我们全诳骗了。由过去的福业力,会显现一点可意的色声香味触,异性、名誉、事业、感官享乐、高档资具等,人就把这些假乐执著为真乐,像蜜蜂沉醉在花精丛中一样,不断地耽著现世乐,出现非常大的贪恋,心想:现世真是美好的乐园,我今生一定要尽情享受!但是,无常的事实终究无法改变,秋风一起,很快到了秋末,寒冷的使者就要把它接去了,这表示死亡很快到来。“寒冷”,指非常凄凉,收尽夏季所有的繁荣,也就是一世光景最终全部凋败,一点不剩。由于在现世乐园里贪执了一辈子,这时根本不想离开,出现了非常大的忧苦,然而没有不离开的办法,谁也无法遮止死亡无常的到来。贪著力会拉着人往下走,到了阎罗王面前受审时,想到一生都在无常坏灭的现世乐里放逸、散乱,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它只是心识投出的美景,怎么能保住呢?习气力用完当即破灭,留下的只是满心的忧苦,多么无意义。

这里用蜜蜂童子为喻,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一生都在耽著现世乐的情景,彻底显示了现世乐的无义。

按照六步程序来观察:

似乎美好、似乎有乐的“此生现相”,它是假的,像梦一样毫无实义,而我们却迷惑了,以过去的习气力把它认成有实义,耽著不已,在衣食住行上都非常讲究,沉迷其中。尤其现今有很多感官享乐、影视娱乐,网上有各种吸引人的新鲜事物、活动,心一见到这些就很喜欢,一点也不愿意离开,每天一醒来就想今天要怎么享受,看不到后面的隐患。由耽著会出现怎样的困苦状况呢?心里起了的邪解、邪欲、邪行,人就被困在其中,以此后世又被困在恶趣中。“邪解”,就好比蜜蜂想:这么好的百花之精,这么甜蜜的生活,一定要及时享乐。邪欲,就像蜜蜂一直贪恋花丛享乐,不肯离开,整天想的就是享受花精,同样,我们对现世乐也贪欢不已。“无义”指什么呢?“秋末寒冷”这个死亡使者,很快要来接我们,那时现世乐都没有了,但内心还在耽著,不愿离开,但是也没有用,还是不得不与之分离,去往后世。到了阎罗王面前接受审判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毫无实义的现世乐上起了贪著,造下了放逸、散乱等无数的罪业,把自己搞得非常糟糕,要堕到恶趣,这时才后悔,不该贪恋坏灭变化、根本抓不住的现世乐,但是悔之晚矣。

看到贪享现世乐,不仅自己没有享到,还会把自己弄尽恶趣甚至地狱,是故,当于现世乐深生厌患。

反观自心

自我反省时首先提问:这么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对它厌患呢?人就是在这里上当的,认为那些特别好,实际看错了,被它骗了一生,收场时才发现什么也保不住。到阎罗王面前接受审判时,发现罪业非常多,基本都要判到下面去,就如佛经所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这时才知道“贪食花精粉却失掌中珠”,为了一点小享受,败掉了暇满人身宝和万劫难遇的解脱机缘。现世乐,最具欺诳性,害我们最深,当生厌患。

有人想:蜜蜂想得很对,现在要赶紧享受,不然到秋天就没有了。但要知道我们还有来世!在享受时会发动集谛系统,越享受越生贪,使得心越来越狂乱,加重病情,真正检查起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明白的,我们看自己的心,在享受时,是不是烦恼不断增长,身口意都处在失控状态,造下很重的业?这样,不断地增长烦恼,放纵欲望,没办法不比较、不贪、不嗔、不慢、不嫉、不狂乱等,会发现心无法把持,连五戒十善的状态都不能安住。由于凡夫都有自私性、劣根性,一遇到声色名位等,就把这个当成最好的,自私地一心想要,当然要跟别人争,要显示自我、压倒对方,用各种手段夺取到,在业果愚的支配下,整个人处在失控状态。如果用精密的内心计算机去记录、计算,下至短短的一次竞争、一次享受、一次陶醉,心上都起了各种各样不可计数的烦恼。在这上去检查,没有五戒十善的内涵,也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想一想,对凡夫来说,这是不是很危险?难道自己是化身再来的圣人吗?我们应该有自知自明,无始以来的烦恼根深蒂固,一遇到这些境就控制不住。认为现世法非常好,而且只有短暂一世,又有一个最尊贵的“我”,这几个一合起来,会有忍让吗、有谦卑吗、有尊重吗、有利他吗?因此,不要只想着世人宣扬的甜美爱情、幸福生活等,看不到内心世界的狂乱运作。如果能看到内在的集谛系统是怎么高速度、高密度地运转,一一对应三恶趣哪一条路径,就会相信贪恋现世乐的确是欺诳的路、无实义的路。不止于此,人的一生很快会结束,按照生前造业的轻重来判定后世的去处,必定要往下堕。这样看来,贪著现世乐,值得吗?陷在声色享受里,完全是增上贪嗔痴的状态,是不是这样?一生享受很快消失,下场却是如此地悲惨,会后悔吗?追求现世乐而纸醉金迷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但是,我们心中的断见还会做障碍,认为享受一下而已,哪有什么后果?这说明我们太不了解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己在享受的过程中增多少贪?出现多少放纵、狂乱、骄慢、竞争?就连穿件漂亮衣服、化个好看的妆、参加个宴会,只要抛头露面一次,心就已经变了。如果还有自制力,马上知道自己变坏了,受的染污很重,心上没有善的气息,只有自私和愚痴。这样,几个月、一年、两年发展下去,自己都会感觉到自己在堕落,心往下沉,整个状态都是乱的,这难道不是现量的表现吗?这样,人一直都处在烦乱中,当死亡如迅雷般到来时,自己能不慌吗?那时有善资粮让自己的心处在安详状态里往生吗?基本没有,一检查就知道。

再者,因果律会放大。有人说:你别说了,太吓人,我以为享受很正常,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只享受一点,就要受那么大的果报吗?要知道,当初只是一念向外找相的心,就发展成无数劫的生死,这期间上天入地多少次,大多数时间在恶趣里受苦,佛经中说,一堕下去多少劫都上不来。只是一个念头上不明,结果到今天都没爬出来,无量劫又无量劫地轮转。中峰禅师说:“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只因一念的情没有撇开,后面就像锁链一样锁着你在生死里不断地轮转。连外界植物上,种一粒种子都要出那么多果,连绵不断,我们心中种下的烦恼和业的种子,难道会没有作用吗?或者,一点毒素进入体内,不断地发展,最后会发生极大的腐化作用。由此可见,的确是因小果大。

按因果律去对应会发现贪恋现世乐没有善的成分,即使有也非常少。这样,不是别人来惩罚你,而是自心法尔会感召苦果。去看因果经就会发现,那些堕落的人都是因为贪著现世乐,才去争名夺利、杀盗淫妄等,各种各样的恶事才都出来的。自私性一旦加强,人就不肯守天理,往往铤而走险,往往使阴险手段,往往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去做。无常教法里也讲到,如果常执过重,对现世的耽著非常大,就整天基本都在造堕恶趣的恶业。可以观察一下临终者,一生积累了无数罪业,有几个能走得自在的?死前还在追求现世,有几个走得安详的?相反,如果一生守持净戒,以道为重,不以五欲为重,这样,临终决定走得好,因果规律毫无差错。

像这样,应该一一在心上抉择:我过去受断见的蒙骗,造很多恶业,都是因为贪著这些骗人的名利享受,使得我的心越来越糟糕、状况越来越差,唯一是现世乐在骗我,它的确是含毒的美食,享受得越多中毒越深,堕落得越重。

有人问:感官享受五欲,到底是怎样可怕的状况呢?

《前行》里说了,就像飞蛾看到灯火的绚烂光色,扑过去就葬身其中,野兽恋著琵琶声,猎人的枪口已经对准了它,蜜蜂贪著花粉,闭死在花笼中,鱼为了品尝诱饵的美味,一下子被勾住,很快没命了,大象贪著触觉享受,一下子陷入淤泥。这就明显看出,我们贪著五欲享受,最终只会葬身其中。这些例子,实际是在告诉我们,贪著现世的快乐享受,会让我们失掉解脱前途,堕落下去。

我们心里还会想:生活真的很美好,不能全部判为毒药,大瑜伽士们那么自在,我也要学,起码要做个小瑜伽士。

就像孔雀吃毒羽毛更加鲜艳,而其他鸟吃毒当即死亡,同样,自身并没有现见本性的见解,享受五欲完全是为了满足私我,结果一陷进去就是一身污水,搞得非常不清净,那时完全处在失控状态,却以为是大自在。处在邪解、邪欲、邪行高密度膨胀的状态中,却自以为是高层修行,这样自己欺骗自己,随心所欲地去享乐,这是其他鸟在吃毒,而非孔雀,结果绝对会死得很惨。

有人问:什么是“邪解、邪欲、邪行膨胀”?

就像法王上师在本颂中所说的,死后到阎罗王那里对质时,发现自己业力的账本里没有一点清净善业,一生都在放逸、散乱中度过了,全成了后悔之处。

我们可能还不太清楚,什么叫做“一生散乱放逸”。先有一种邪解,人会自以为是地认为生活很美好,修行应当在享受中度过,这样很自在,基于这种认定(貌似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非常充足的理由),使得他完全放纵开来,认为要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为了享受可以放开来做。由于这种邪解,邪欲当然不断膨胀,对于各种现代化的色声香味触,各种现世的情调、享受等,全部打上“时尚、先进”等的称号,使得邪欲滥行扩张。之后,当然是拼命地去追的邪行,为了得到现世五欲,什么都敢做,然而在法道上却什么行动也没有。也就是,邪的缘起上的三步,非常紧密而强大地发起:邪解根深蒂固,现世法当然是好的、高的、大的,自己对此非常欣赏、赞同,毫无疑惑,以这种邪解的支持,一遇到这些,邪欲就非常猛利地现行,由此就引发了邪行,在这上面高速运作,导致它的能量太大了,就这样“一生放逸”。这状况非常可怕,由于邪解、邪欲、邪行太大,放逸和散乱完全不受控制,简直难以预料。

这样,当然不去想暇满、无常的法义,太扫兴了。当然更不会想什么业果、恶趣苦、轮回苦,比如:堕到地狱里怎么受切割、煎熬,堕为饿鬼怎么饥渴难耐,做牛马怎么被人役使、鞭打等,想这些太扫兴了,一点浪漫情调也没有。像这样,把整个轮回撇开,自己处在完全失控的状态中飞速造恶。这里有多少法的内涵呢?如果不自欺能去反省,这里面哪个念头想到来世了?哪个念头想到了解脱、成佛?哪个念头是利他的?会发现伪装得太厉害了。到阎罗王那里受审判时,业镜一照发现没有法的内涵,一生放逸非常重,高密度地散乱、狂乱,修法却都落在表面口头,成了敷衍伪装,那时骗不过去,业镜里显得非常清楚。想一想,自己一生到底是在实义的路上走,还是在非实义的路上走?这样走下去,结果真的是恶趣,现在的自己不怕吗?以后,自己真的不会后悔吗?

更切近地反省

排除了障碍以后,应该切实去看自己的状态,要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蜜蜂童子,很幼稚地把现世法定义为有真实的乐。“花”,表示此生现相,“精”,指认定为特别好之处,“享受”,指认为得到乐受,于是理所当然应该受用花,最好是受用花中之精,来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态度。由于非常认定的缘故,当然一切都要好上加好,譬如一顿美食是花,在此之上还要讲究饮食文化,打造美食品牌,制造出更好的美味,这就是花精。由此,在饮食上发展出特别多的观念、欲求和各种享受。或者爱情是花,还要打造出上品浪漫的爱情这个花精,让人如痴如醉。认同这个观念的缘故就会起欲求,之后百般经营,迷恋不已。

像这样,所有现代化生活都是花,整个世界是个大花园,不仅要享受,而且要更新、更好、更心动,这不就是享用花精吗?大到房屋的格调、布局、装潢、车的品牌,小到衣服、领带、手表、手机,样样都很讲究,因为这些都是花精,当然应当享受。不仅要讲究物质生活,还要讲究精神生活,周末要有各种聚会、娱乐、歌舞、探险等,还要经常旅游,无论是江南情调、高原风光还是异国风情等,认为都无不应该享受,认为凡是“花精”,也就是现代崇尚的生活方式、感官盛宴,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心中熏入了根深蒂固的现世观念,几乎全部以蜜蜂童子为榜样,一直要追到底,一直沉浸在享乐中、自由中、现世美好中。几百年前,仲敦巴格西感慨地说真实的修行人很难见到,人们以为诵经、绕塔等就叫做“修行”,而格西却说修行是“放下此生”。今天更严重,连诵经、打坐、转绕等都不做了,全副心力都用来追求现代格调的生活、追求感官娱乐等,离修行更远了。我们应该反省到,自己就是蜜蜂童子,“花精”就是现代化、高品质的生活,“享用”就是我们的陶醉、狂热、怦然心动、迷恋不已。由于认为它特别好,天天沉浸其中,贪著那么大,心完全缠绕在上面,当然不愿意离开,从中可以看到,一点出离心也没有,不必说出离轮回,连现世都不肯出离。

这样就知道,原来我们在见解上就出了问题,见解上出了错的缘故,自心的欲全部在这上面发展,对照起来,道心几乎见不到。精进力也全部在这方面发展,法道上的运作基本没有。即使有那么一点佛法上的修行,也是换汤不换药,里面的邪解、邪欲等以伪装的方式出现,无非是追求场面、感觉、自我陶醉、自我实现等。由于没有走法道的心,没有念死的心,导致在法道上一点进展也没有。如果还不生厌患,继续在现世生活中放纵下去,肯定会离法道越来越远。

要知道,现世生活的快乐只是一场美梦。几个月后就到了秋末,把蜜蜂的幻想收拾得一干二净,秋末寒冷的使者一来,遍地枯黄,一朵花也没有,哪里去找花精?而且在寒冬到来时,蜜蜂它自己还能活着吗?同样,我们自己这个蜜蜂童子马上就要出现无常了,当死亡降临时,自己虽然对这个世界依依不舍,一点不想离开,但是也只能被迫无奈死了。生活的乐是无常的,最后我们不仅什么都得不到、保不住,而且连我们自己也一下子就到了后世。再看死后的情形:到了阎罗王面前受审时,才发现一生都错了,把非实义认成实义,在源头上就错了,发展出那么大的贪欲,在欲上也错了,出现那么多身语意的邪运作,又在业行上错了。那时回头一看,才知道自己被现世快乐的生活骗惨了,但是那时后悔也没用了。

过去处在肆无忌惮、完全开放、完全认同的状态,这样放纵而行,一点都不收敛,是大放逸。这时,人被贪心所使,全数都要、样样都要尝到、一个不剩,这样当然散乱极了。尤其当今时代,物欲层出不穷,都是魔王使出的伎俩,而你认同它,当然会全方位地散乱。常执以及认为现世好的心是内魔,出现的各种欺诳相是外魔,两者一相应,我们就会全面地放纵、全面地散乱,到最后算总账时,发现一生的精力几乎全部耗散在这里。一生的放逸和散乱,都是在积累烦恼和恶业,这么沉重的状况,怎么能超出恶趣?怎么能解脱?那时才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从前到后去观察就知道,这的确是大欺诳。应当认识到它的虚假,认识到这样捕风捉影的可怕,认识到私我跟欲望一结合就是在快速地毁灭自己,认识到过去一直往恶趣深渊里走,一直在吃有毒的美食。诸如此类,一定要彻底生厌患,然后才能调转方向,才能入法道,才会一心为解脱而修行。应当在这上深刻反省,让意乐和行为彻底转变,这是我们反省要达到的地方。

 

丙二、见身体亲眷受用带不走而厌

生即随己一生勤养护,此身尚无自在可携行,

亲眷受用耀如繁星夜,定皆遗弃孤行唯如此。

心要提示:

1、由“皆遗弃”,看出全白做了,毫无意义。

2、“定”,决定、肯定是这样,没有侥幸。

3、由“唯如此”,看出别无结局,彻底死心。

4、身体、亲眷、受用,是现世乐的代表。

【颂义】

生来就跟自己形影不离、自己一生用衣食等精勤养护的这个身体,在自己死时,尚且不能被自在地带往后世,那么纵然如夜空繁星闪耀的亲眷和受用,也决定都被遗弃在此世,而自己孤独地前往后世,唯一是这样。

【释义】

此颂是在死亡的关键点上观察,死的时候,此生的所有法都要扔掉,从全扔掉这一点看出全白做了,由此而生厌患。

“唯如此”,表现了必然性。对于此生最爱执的身体,无论花多长时间、用多大精力、多么细心去养护,最终也是带不走的,没有一点自在,同样,此外的眷属、受用更是全数要扔在此世,唯一是这个结局。这是由无常法则所决定的,当因缘消散时刹那间到了后世,而此生的身体亲眷等一切显现都没法拿过去,由此彻底认定,经营此生的一切法都是白费工夫。要由“唯如此”三字发生大定解,看到身体、亲眷、受用三大部类所摄的一切现世法,全数都要扔掉,全数都无法带到后世,全数都没有意义,从而彻底不在任何现世法上寻求意义了。

“生即随己”,指从心识受生时起,身体就跟着来了。其实,身体不是自己,只是识入于精血后,把它执著为自己而已,从此,一生最重视的就是这个身体,精勤地用饮食、睡眠、沐浴等来养护它,然而到了临终神识离体时,根本没有自在把身体带走。既然如此,身外之物的亲眷、受用,即使经营得如同空中繁星般那样显耀,也是全部都要留在此世,心识孤零零地走到后世,情形唯是如此。

这样就知道,死时除法以外,其他都没有利益。从“身体尚且带不走、亲眷受用皆须遗弃”,看到现世即使经营地再圆满的一切,都要舍弃自己,自己也决定要弃舍它们而去往后世,从这个分界点上就看到,只有正法能跟随自心,能利益到后世,这样认清后,发起唯一修法的决断。

接着要体会,这一世豁出大量时间来经营身体、亲眷和受用,都打错了算盘。我们投生时就出现错觉,识跟精血和合时,误认身体为自己,因而最重视它,一生最大的心力都投放在这上面,就像一开始错把仇人的儿子认成自己的亲儿子,几十年在他身上投注心力,当成心肝宝贝,给他吃最好的,给他穿得最漂亮,让他睡最好的床,用最好的电脑,坐最好的车……总之,百般呵护、小心照顾,最后却发现这是仇人的儿子,一生的心全用错了。到临终一刻神识离体,身体遗弃在世上,此身的真面目便暴露无遗,就如同饿鬼鞭尸的公案所说,饿鬼回来鞭打他自己前世的身体,恨铁不成钢地说:“我为你造下悭贪业,如今堕在饿鬼界,你太可恶了!”假使地狱众生能返回,他可能要拿刀子割他自己前世的身体,更会恨铁不成钢:“就是因为你,我才造下严重的杀盗淫,才堕入地狱!”

这个身体到了青年时期,就开始以自私心寻求异性,之后成家,生儿育女,从此就执著这是我的房子、我的亲人等,围绕着亲眷发生很多我所执,以贪嗔造下各种恶业。其实,亲眷只不过是由共业出现的虚假现相,但由于执著身体是“我”,他们都是我的家人,当然应该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等用尽心思,把其他人立为自家之外,对其漠然不顾或者嗔恚。像这样,以我执心和我所执心造了很多要堕入恶趣的恶业,然而到死时发现,没有一个亲眷能跟自己一起走,经营一世,只不过加重了生死业、恶趣业,一点好处也没得到。

自从有了家,有了亲眷,就要为自身以及家人的受用考虑,为此拼命赚钱。如果受用积得多,财富很丰裕,就感觉非常成功:“你看我家的房子、小车多好!我家穿的衣服、吃的饮食、用的电器,多高档、多有品味!我家有多少财富、多少产业、多少生活享乐……”这一切就像夜晚繁星一样,又多又闪耀,感觉自己这一生很成功、很有意义。然而死的时候,即使亲眷全部围绕在床边,也没有一个能跟着自己到后世。而且,他们过几天就把你忘掉了,去忙他们自己的事了,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了,去忙着享受他们自己的快乐了,他们会一心想早点忘掉这种悲伤的事或者不好的气氛。再看所经营的财富,无论生前有多少产业、房子、小车、名服、美食、电器等,没有一样能带走,就像从梦中忽然醒来一样,现世的一切亲眷、受用都要抛弃,自己却一刹那间到了后世,孤苦伶仃。那时没有家宅,没有小车,没有妻子,没有儿女,没有仆人,没有衣服,没有饮食,到时连这些名称都没有,什么都带不走,下至没有一个亲眷会说:“如果有可能,我跟你走。”

这才发现,现世快乐的生活竟是这般欺诳,多么地骗人。一开始把身体认成自己,就像把仇家的儿子认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百般守护养育,精心照料,然而这一切全做错了,白付出了。还有,以为这是我的妻、我的子,实际只是一时业缘的幻现,本来没有一点真实,大家都在唱荒唐戏。再说对今生、这个家的执著非常大,非要达到某种高标准不可,譬如吃不到这样不算是人、穿不成这样不算是人、得不到这个名誉地位不算是人、得不到这种知识学位不算是人、争取不到那种享乐不算是人……对自身的受用要求特别高。对于我所的子女、家产、事业等,也有特别高的要求。这样,现世心非常地重,现世过日子的心非常重,发出十足的心力去营造快乐的生活,到最后发现一点意义没有,连一个影子都带不走,这才知道全做错了。这样,就知道死时,现世乐的身体、亲眷、受用全部带不走。

在这上第一念就错了,认为身体是自己,现世生活有实义,此身能常住,一定要把现世生活经营成功,在这上得到最现实的快乐。以这个邪的观念驱使,对现世生活里的身体、眷属、受用以及名誉、地位、权势等,发起无数邪欲、追求心。在邪欲的驱使下,要享受快乐的生活,当然就要经营身体,经营爱情,经营家庭,经营事业,经营名誉地位等,一心投注在这些上面,发出无数邪勤,造作各种不合天理良心、因果正道的罪业。由于建立自我为中心、建立现世生活有快乐,就想得到手,随之就起散乱、放逸、骄狂等。诸如此类,人天善道的成分很少,全是堕恶趣的因,因为他不以后世为重。这才发现,一切现世快乐的生活,都成了我们自己堕入恶趣的坠石,这才知道所谓快乐地生活、快乐地过日子有多大的过患,这才有厌患的可能。这里要通过死亡无常,看到贪著现世快乐的过患。

反观自心

是否知道现世快乐的生活全是骗局?是否看清首尾两端和中间过程的虚假?“首尾两端”,一开始入胎就是假的,心识和父母精血和合,把它执成自己的身体,从此由一个“根本假”发展出无数“支分假”。这个身体来到世间,把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全看成真实的、有意义,这样就入了“过程假”,最终收场时发现什么都带不走,最后才发现上当了。是否明白所谓好好地享受生活,会毁了自己?

接着细致来说。这一生的三大假就是身体、亲眷和受用,对此,自己是否还处在邪解、邪欲、邪行之中?也就是要检查:我还在精勤养护身体吗?还在把亲眷和受用营造得如繁星夜一样吗?我是否看到三大假里的每一个都毫无实义,最终都带不走呢?

按照六步程序来看。此世是新的虚假幻剧的开始,这里面根本现相的身体,就是虚假的、诳如梦,随之出现的亲眷、受用等的支分内容也全是假的,再扩展到一切现世法也全是假的。在这样的虚诳当中,自己产生了多少耽著?对此,发生了多少运作?比如:为了身体的吃、穿、化妆、睡等,整天都在付出,任何一点点都做得那么精细。对于爱人、子女等方面,以及现代化生活方面,都用尽了心思,不断经营,以经营得犹如繁星夜那般而感到非常地自豪,但是这些全是无意义的付出、劳累,因为临终收场时连一微尘也带不走。这样就明白,这一切全白做了,都是徒劳辛苦。一定要反观到生活里,为身体、亲眷等的一切付出,都白费工夫,什么都得不到。

在这里是否明白正法和非法的界限?只有以后世为重的意乐,所发起法道上的运作才是正法。为了现世的身体、亲眷、受用等,所作的一切都是非法,毫无实义,没有任何正法上的内涵。不但如此,还会发展出无数的负值,这一切都是丧失修法机会的因,都是受惩罚堕恶趣的因。我们认为是快乐来源的身体、亲眷、受用,这些却是痛苦的因,能理解吗?你是把身体、亲眷、受用用成了修行解脱的助缘,还是用成了堕下恶趣的坠石?这三者有过患吗?总而言之,一定要看到它们的过患,生起厌患心,不愿意再这样做了,应当这样反省。

 

丙三、见欢愉现相无常坏灭而厌

高广妙色粉饰诸华屋,不坚崩裂倒如沙土聚,

于此现相若能详细察,于欢愉处贪著当松弛。

心要提示:

1、“高广妙色华屋”,是现世乐的代表,代表世人所追求的乐物乐事等一切乐相。

2、看到代表现世乐的华屋,其后边际的倒塌、坏灭,由此断定生活中的一切乐都会无常坏灭,因此对现世乐断然出离。

3、由华屋倒塌、坏灭的一个譬喻,遍推至一切现世法乃至一切有为法,必定都是无常坏灭的体性,由此对以现世乐为主的一切有为法,断然出离。

【颂义】

用种种妙色粉饰的又高又广的华屋不坚固,崩裂倒塌如同一堆沙土一样,对这个现象如果能详细观察,那么对所欣求欢愉之处的贪著,应当松放下来。

【释义】

这一颂用譬喻的表示手法,让我们对所有的希愿之处,松下耽著。我们过去总是被乐欲所使,为了得到乐,总是在赚这个、争那个,生怕没得到或得到的少了,而使自己没有乐或乐少了。但是,只要看到一座富丽堂皇宫殿的倒塌,就会明白,再如何营造,得到的也只是坏灭法,最终会毁灭一空,只不过毁灭有早晚的不同而已。看透这一点就接受事实了,不再贪著所谓的欢愉之处,它现了也无所谓,灭了也不忧伤,因为毕竟是坏灭法,它之所以现出来,就是要毁灭、倒塌的,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意义。

我们举个例子来理解本颂的涵义:

人类用最新的科技建造起一座震惊世界、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极尽珍宝装饰的华美宫殿,是全世界最美华屋,那么高大雄伟、妙色庄严,里面有各种现代化的装饰,不用说在里面享受,只是在外面看一看,就让人不由得非常兴奋、心花怒放。全世界的记者全部集聚在这座举世奇观的华美宫殿前,争先恐后向全世界转播这一盛大奇观,数不清的和平鸽飞上蓝天,万众鼓掌喝彩,全世界都沸腾了,场面气氛热烈异常,全世界的人都说:“太完美了,真是不枉此生啊!”然而,不到一分钟,华美宫殿突然倒塌,只剩一堆沙土。这时,任谁也不会再认为这堆沙土是欢愉之处,从中能得乐、值得贪恋,而会悲伤、失落、无所适从。

懂了一分钟倒塌的譬喻就知道,世上所有看似能让人得乐的“华屋”,惹人心醉的、让人迷恋的,全都是如此,终会毁灭一空,让人无乐可得。当看到坏灭边时,自然就不贪著了。我们要从这里洞察一切有为法坏灭无乐的体性,不再去有为法上找乐。但是,时间一旦延长,人心往往就会迷惑,比如,把这座雄伟的华美宫殿延长到十分钟,在十分钟之内,人人都欣赏不已,陶醉其中,心情快乐。然而十分钟后,华美宫殿突然倒塌,成了一堆沙土。这时,人便不再把它定义为欢愉之处了,心也不会继续贪在上面求乐,而是非常遗憾,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一下子就倒塌了呢,一下子就没有了呢。如果延长到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乃至更久,似常的美好便引起了人的乐欲。持续、存在的时间越长,想从它上面得乐的贪欲就会越大。

对待有为法的毁灭一空有两种人、两种态度。具智慧的人透过一个现相,就能看破一切有为法无常毁灭的本性,就像莲池大师,他只是看到茶杯破了,就知道世上没什么法好执著,由此厌患世间而出家学道,成为一代祖师。其实,的确如此,一座楼的倒塌、一个茶杯的破碎,代表了一切有为法变坏毁灭的真相。另一种人固执于享乐,而不管到底是长乐、短乐、真乐、假乐,只要他自己感觉乐就行,他会说:“即使只是乐一分钟我也愿意,总比没有乐好,我不听你这一套,你不要打破我乐的感觉,就算是假的乐,我也愿意,我管它现在的乐是真是假,反正能让我感觉到乐就好,我宁可在美好的梦里乐死,也不想醒着苦活。”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分钟倒塌跟十分钟倒塌,跟一小时、一年等倒塌,在坏灭上一模一样,只不过时间拉长一点而已,也就是,当他看到后边际,在那个结果上是一样的,一无所得,这时候就不再对其抱有从中得乐的希望了。之后遍推到一切,此世的爱情、名誉、地位、享受、财富、权势、成功等各种现世快乐法,全是如此。如果能看到无论多么努力,最终都只是倒塌一空,一无所有,这时就能彻底放掉从它上面找乐的心。

做到总统、大明星、大富豪、大学者,有多少亿万的资产,有多少科技产物,有多少感官盛筵等,无论多么高广庄严的现世乐相,最后全部落空,一点都得不到。为了乐,我们终其一生,对于现世乐相,无论能抓到手的还是抓不到的,都会去求取,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抓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再想,过去经历过无数世,每一世都在努力享受生活的乐,也遇到过很多惑人的“华屋”,贪欢不已,然而,最后还剩下什么呢?看后边际就知道,前面出现的一切乐相全都没有了,就像华屋倒塌那样,不复存在。皇宫倒塌、毁灭了,所以皇宫上没有乐。奇观消失了,所以奇观上没有乐。爱情分手了,所以爱情上没有乐。家庭破裂了,所以家庭上没有乐。高官倒台了,所以高官上没有乐。权势失势了,所以权势上没有乐。亲情冷漠了,所以亲情上没有乐。朋友翻脸了,所以朋友上没有乐……是故,看透欢愉处或乐相,只不过是在引诱我们去吃更大的苦,是在对我们众生进行“捧杀”,把我们捧到高处,让我们上瘾,这时再毁灭掉,给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跌得更重,败得更惨,死得更难看。真能看透这一切,就会息灭一切乐欲,而勇猛地出离。

反观自心

是否看到一切有为法的后面,都破了、坏了、灭了、没有了?能知道它没乐吗?能松下对它的乐著?这是最关键点。要往后边际看,真切地看到最终是败坏毁灭的结果,一点也没有了,所有现世乐的华美宫殿都全倒了,所有现世乐的璀璨华灯都全灭了,所有现世乐的结果都是如此。就好比,看到美女成了尸体,乐著就松了,看到大厦一分钟倒塌,乐著就松了,看到所有鲜花一瞬间全部枯萎,就不要了。是不是看到求现世乐都没有意义?是否发现,自己求乐的事都白做了?是否知道,所谓的快乐只是自己认为乐罢了?结果上没有乐,开始也没有乐,过程也不是乐,是否彻底认定了这一点?是否在这上看到了,乐其实是更大的苦?

 

丙四、见求现世乐世代失败而厌

我等父祖高曾世代中,恒求此生悉无成功法,

吾纵如何努力不外此,修持甚深正法岂非善!

心要提示:

1、从世世代代看出,求现世乐只有全数失败。

2、求现世乐的所有努力和拼搏,从古至今、世世代代,无一人成功,从无例外,对此认定,当对生活的快乐、现世的快乐、有为的快乐、轮回的快乐,彻底死心。

3、现出的种种诱人的乐相,无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谁都求不到,并且轮回无一乐法,知此,转向大乐正法。

【颂义】

我们父辈祖辈等历代祖先,都恒时坚持不懈地追求今生,但是,却没有一人、一事成功,全部都失败了,那么现在的我纵然如何努力追求今生,也不外是这个结果,既然如此,转向修持甚深大乐正法难道不是很善妙吗?

【释义】

时间上,要看到人类的世代。意乐上,要看到恒求此生。结果上,要看到唯一失败。必然性上,要看到没法把坏灭法做成恒常真乐,由此决定,对现世事业的一切努力,注定只会失败、希望破灭,而且这种注定的结局无法改变。从自身来说,我在现世中再怎么努力,决定不可能有失败之外的结局,由此彻底退出现世乐的寻求,以此来达成超越。接着要辨明法和非法,知道现世乐皆是非法,不生不灭的本性才是真实法,转向修持道谛、灭谛所摄的正法,认定此生精勤修法是最有智慧的选择,才是今生成功之途。

父祖、高曾的一代一代人类,不断地追求此生,然而并没有一人成功过。我现在再如何精勤,除了跟他们一样,不会有其他结果,穷尽一生为注定失败的现世乐,如此地拼搏努力,有必要吗?所有拼搏努力的结果,早已注定了都必是失败,还有意义吗?那些终究失败的事,有何意义呢?如此,修持甚深大乐圣法,一成功永成功,难道不是更好吗?

所有祖辈都认为现世有意义,不断地追求,想成功求到,从而活成人生成功的典范。但是,他们都搞错了,这些都是坏灭法、假苦法,能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寻求此生,注定他们只能以失败告终。无论过去出现过多少祖辈,乃至追溯到光音天下来的始祖,所有世代的争取现世都失败了,没有人能成功,因为本来都是得不到的坏灭法。我们活在这世上也一样,如果只是寻求、注重今生,注定了也只会是同祖辈们一样徒劳自苦、白费心血。因此,当放弃永远只有失败的现世,修持以后世为重的甚深正法。

人的幻想太大了!由于只认为现世乐有意义,幻想就发展得格外厉害,把暂时一现、刹那即灭、因缘一到就彻底消尽的事,放大成有无比的意义,还颠倒地认为人只有一世,应当赶紧办,甚至妄想为子子孙孙办。像这样,为了追求现世生活的快乐、事业的成功,耗尽心血,到死都不肯放下。要看到这真是大失败,认为虚假法是真实,认为苦源是真实乐,从这个根源发生无数的不甘心、无数的奋斗努力,这些不甘心、这些努力奋斗,所换来的结果竟然是,把小苦变成了更大的苦,把今生苦变成了后世也苦。现代人说要有追求,雄心勃勃一定要奋斗出一番事业,实际就是现世乐欲,这个“欲”如此强,已经渗透到一切时处中,不仅如此,人们非理作意,以常执和乐执以为达到了、成功了,但终究只是失败。耗费心血,只有失败,实在太不值得。要像这样,对现世生起厌患,不再从中找乐。

实际上,现相世界里的我们所有人,都被常执和乐执给骗死了。人在世上降生以后,由于意识特别发达,配合着常执、乐执,就拼命地发展现世事业。其实,现世乐就如同荧幕上的影像,瞬间就没有了,用尽心血也保持不了,它决定灭掉,这世上绝无任何成功。即使做到了转轮王、大梵天王,也终究坏灭一空,什么意义也没有。这样思维观察后想:我还要重复世代人这个失败吗?我还要在世代人都失败的这条路上,走下去吗?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吗?以此,彻底退掉求现世快乐的心,一心为后世而修持甚深圣法。

反观自心

是否觉察到,人类世世代代都在重复着一个失败的死循环?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上,追求现世乐的失败结果,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对此,是否已经认识到了?即使再高的人工智能,也不会令现世有一事成功,是这样吗?轮回或这个世上,真的有不苦的乐吗?是否已接受了,世代人类追求快乐都没有一人成功,我也不会成功的这个只有失败的事实?能看透所谓快乐生活的真面目了吗?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是各种现相的组合,而无真实吗?知道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现相的世界里吗?更确切地说,我们所谓的有一个真实的我,在过着一种真实的生活,在打拼着真实的事业,赢得了真实的成功,享受着真实的快乐,塑造出了真实的人生,而实际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虚相,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是否决定了以后世为重,修持解脱正法?

更切近地反省

如果对于“一个坯子、一个命”还不了解,就从六步程序上着手。“一个坯子”,表示从共相上看是一样的心,都是把现世乐执为有实义,都有非常多的欲,都非常勤作。“一个命”,是说最终全部失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事呢?

这样反省后会发现,古今是同一骗局,任何现世上出现的乐全部没意义,对此耽著全是白费心思,对此勤作全是白费功夫,对此只会有失望。不仅要看穿眼前事,更要看清未来:是否消除了,认为现代化生活更好、更有意义的错觉?是否发现了,最大的失败,就是眼前的现世乐?现今末世,这些方面的邪论、邪说鼓吹得更厉害,各种邪的伪饰更让人迷惑。是否看到了,在这里奋斗得越高,失败就会越惨?这样发现后,是否已经决定了,我现在就要修持甚深圣法,再也不受现世快乐的蛊惑了?要在这里检查,是否得到了断定。

 

乙四、亲怨厌患观——出离世间感情困心之妙道 分四:

  一、见怨亲无定而厌  二、见儿女无益而厌  三、见爱情痛苦而厌  四、见家人流转不识而厌

 

丙一、见怨亲无定而厌

上半生敌下半多为友,今时爱惜之友于明朝,

反目成仇断命亦可能,怨亲无定贪嗔有何义?

心要提示:

1、从时亲时怨看出,亲人和仇敌只是分别心的虚假认定。

2、怨亲的分判,纯粹是自我的私欲,认定有“我”后,立合我意者为“亲”,不合我意者为“怨”。由于最爱自我,以“我”为中心,如果怨敌对我好,就认他为亲,如果亲人对我不好,也会认亲为怨。

3、亲人和怨敌的分判,就看对“我”是利益还是损害,“我”对其的感觉是亲还是怨。

4、遍观世间自方他方的一切分党,都没有固定、真实。

5、由亲怨不定决断对其贪嗔或爱恨无义,是故,当舍弃世间对亲者爱、对仇者恨的无谓感情,誓证出世大平等之慈悲。

【颂义】

上半生的敌人,在下半生时可能就变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自己现在爱惜的朋友,也可能在明天就与自己反目成仇,变成你死我亡的仇敌,由此观之,亲人不固定永远是亲人,怨敌也不固定永远是怨敌,既然怨亲不固定,对亲人贪、对仇敌嗔,有什么意义?

【释义】

很多上半生是仇敌,下半生因缘一变就成了亲密的朋友,又有很多今天爱惜的朋友,来日却成了断命的仇敌,可见怨亲关系是不固定的。既然不定,为何一定要认定他是亲而贪著不舍,认定他是怨而嗔恚不已呢?没有任何意义。譬如:现在的儿子,前世是自己的仇敌,来世也可能和自己成为陌路人,或者现在一个陌生人,可能前世是自己的父母,也可能过一阵子又与自己结了怨,成了仇敌。因此,亲怨不是真实的,都是随自心假立的。一下子觉得合我意,就立他为亲,一下子不合我意,又立他为怨,既然这样,对亲人贪爱、对仇敌嗔恨,就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种感情的假定、错乱的分判而已。

有人问:这一颂对于退现世心,有什么直接指点吗?

有。贪亲嗔怨或护亲伏怨,或者说爱恨情仇,这是现世的事,不仅如此,而且是现世生活的重心、最重要的内容。以本颂的法义,能直接退掉贪亲嗔怨或护亲灭怨的这种现世心。按照本颂中所说,亲人与仇敌的身份不固定,利与害因缘一变,亲怨身份就会互换,因为亲怨无定,所以无需贪亲嗔怨或护亲灭怨。

对本颂的法义,还是通过六步程序来观察:

这里的此世现相是“亲怨”,它诳如梦,因缘一现或心念一认定就出了亲或怨,但它不是固定的,随着因缘而变。当它出现时,我们不明白只是因缘变出的一时假相、是自己分别心的假立,却耽著不已,一见到亲方就起贪爱:这是我的心肝宝贝、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儿女……为此投入大量的情感、钱财、精力,会付出很多,但是这样做只会让人陷入不良的心态中,是很大的病。什么病呢?第一、虚妄错觉病,亲人和怨敌,只是自己爱憎情感虚拟出的角色。第二、执著病,为什么不把其他人当作亲、当作怨,偏偏就把这个人当作亲、当作怨呢?第三、情感病,一旦立为亲或怨,心就挂在他身上了,爱或恨的感情会很重,各种苦也就会随之而来。以亲人为例,昼夜心思都耽著在他身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你的心,他稍受一点损,你就非常不乐,他离得远一点、暂时失去消息,你就会非常不安、如坐针毡,他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你又就很生气。像这样,基于错觉发展出来的全是邪欲、邪行,由此发生特别多的苦。由于人都是自私的,有很多烦恼,彼此相处没有不起矛盾的,一下子一言不合、一事不对,马上定义为怨。可以看到,哪怕是最亲近的两个人,互相之间很容易发生不愉快,轻一点的,变成你不理我、我不理你的陌生人,严重一些的,会变成恨得咬牙切齿的仇人,由此困在亲怨、贪嗔中,发生一系列困苦。世上多少分手、多少怨恨、多少仇杀,都是由亲发展出来的,又有多少以前不共戴天的仇敌,后来变成了难舍难分的亲朋。再怎么贪也没意义,因为亲人会变成怨敌,再怎么嗔也没意义,因缘聚合仇敌又可能变成了亲人。因此,没有必要对不固定的亲人怨敌,生贪生嗔。

厌患了亲怨、贪嗔,应当誓证真实平等的大慈悲,它平等无私,符合法性。既然大家都本来是佛,就应该和睦相处,帮助一切迷失中的人回归,这才是大平等、大慈悲,是自心的本来。如果染上私我意识,又把人为的分判当成真实,两者一和合起来,造的都是染污业,多数往恶趣走。看清了以后,要破掉由我执所立的各种亲怨观念,这样才能随顺法道。

固执地把原本无利无害、无亲无怨的现相,认定为亲方或仇敌,对此抱定目的,投入大量爱恨,但由于亲仇不固定,爱也没爱到亲人,恨也没恨到仇敌,我们真是白白浪费了感情。我们从亲怨的变化,可以看出亲人和怨敌只是因缘投出的不定假相,只是因缘的虚拟,执著是亲是怨,为此生贪生嗔,都是错误的。好比一个东西不断在变化,你却一直执著它就是固定的那个,这只是顽固常执的错误。如果执著今生的儿子,他一定是儿子,这是错误的,因为前世的他是自己的仇敌,来世又可能成为陌生人,甚至后半生因某件事,父子之间就已互相怨恨。轮回里的任何法都不断在变,因为轮回只是分别心的幻影,而分别心是一种计执,不断地定义就不断在变,对一个人可以有一万种定义,随之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观感,所以,对自心定义出来的亲人和怨敌,生贪生嗔,完全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印光大师的《文钞》中,记录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民国八年,在北京通州北关附近住着一个叫王芝祥的人,他的大儿子有神经病,小儿子聪明、孝顺。王芝祥希望这个小儿子能够继承家业,光宗耀祖。

王芝祥年轻的时候,曾在广西的府衙任过职,他主要的任务是剿匪。当时,有十三个土匪头子,官府想剿灭,王芝祥就想着怎么用计谋才能抓住他们,这样不仅能完成官府的任务,自己还能立功。想好计谋后,为了计谋实施,王芝祥就请这些土匪头子吃饭,还请了当时社会的名人作陪,不止如此,饭席间,王芝祥还代表官府赏给土匪头子每个人二十四块银元,并且当众对十三位土匪头子承诺说:“白天不方便,你们晚上再过来,详谈你们归顺后的职务安排。”

十三位土匪头子,听了王芝祥代表官府所承诺的优厚待遇,他们都非常地高兴:“官府不仅不剿杀我们,还给我们封官!”因此,他们非常信任王芝祥。高兴之余,他们想着这么好的事不能忘了朋友,便相邀与他们关系很好的另一位土匪,晚上一同去见官府的代表王芝祥,一起受封。到了晚上,十三位土匪头子带着他们的土匪朋友应约而来,在十四位土匪进门之后,王芝祥按先前商定好了的“瓮中捉鳖”计谋,命人随后关锁了所有的大门,断了土匪们逃跑的后路,下令提前埋伏在会客厅的官兵突袭,毫无防备的十四位土匪当场被杀死。过后,清点人数时,本来应该是十三具尸体却多出来一个,这第十四具尸体不知道是谁,王芝祥也没有命人去调查,心想:“多一个就多一个,还能多立一份功。”多死的一条人命,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王芝祥迁居北京,生了两个儿子。他宠爱有加、寄予厚望的小儿子,忽然得病,生命垂危,他心痛如绞,怜爱地对小儿子喃喃道:“你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这么早就离开我!”此话一出,本来奄奄一息的小儿子陡然抬起身,双眼狠狠瞪着王芝祥,变成广西口音怒吼:“我哪里是你的儿子!我就是那第十四个!”喊完,小儿子就死了。

反观自心

要看到心上怎么立亲立怨,看到亲怨在变动,以及起贪嗔都是无义的,由此发生厌患。下面具体来观察:

亲人和怨敌,是人心的假立或者虚拟。从心上不断地在立、在变,就可以看到它是不定的。这事跟双方都有关,自己的想法会变,对方的想法也会变,比如:自己想抓牢这份情,但是对方的心一变,他看不惯或者不喜欢、很反感,这样,自己对他再怎么有感情也亲不了,反过来,自己原本很仇恨他,但是他的心一变,变成对你友好,你又会认他为亲,只是分别心的划分而已。

人心时时在变,没有定性,假定义有什么意义呢?我执心是一种错觉,有了它就有了轮回缘起的根本,从中发出的全是虚假认定。所有自他的分党、亲怨的对立,全都是错的。众生无量劫来一直在集谛的圈套里走,世间所有的人际关系全都是虚的、错的。看穿了无非就两点:自我为中心,以及自我人为的判定。对方是否合我的心意、与我是否投机,合我意者就视为亲,生贪,不合我意者,就视为怨,起嗔。对分别心这种唯我独尊、任意妄为的无理划分,我们没有必要当真,更不需要听从它的吩咐,它说是亲,我们便去贪,它说是怨,我们便去恨。

 

丙二、见儿女无益而厌

出于己身成群儿女聚,如心几瓣珍爱恒养护,

何时身力已圆望报恩,不作利益岂非增失望?

心要提示:

1、第一句和第二句是父母对儿女无私的付出,儿女对父母的回报是“不作利益”,父母注定失望,生儿育女的人生注定全盘皆输。

2、认定,起厌。

3、放下轮回这种无望的私心之爱,力证佛的无私大慈悲。

【颂义】

对于出于己身的很多个儿女,父母把他们都当作心脏的分瓣一样恒时抚养、爱护,当儿女长大身力圆满之时,父母希望儿女能孝养自己老年,但是儿女却不作利益,如此,难道不增添失望吗?

【释义】

认为亲生的儿女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所以,就像心分成几片那样来爱惜、养护,然而到了他们长大成人身力圆满之时,希望儿女能对自己有所帮助,他们却不作利益,只有一次次失望。

错误的根源,就是我所执。“出于己身”,他当初投胎到自己肚子里时,只是个心识幻影,后来在胎中孕育十个月,期间经过很多艰难,终于产出,这时就认为他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把这个小毛孩一点点养大,由此就出现了非常大的我所执,认为他是自己的。但实际上,他跟世上任何的现相一样,只是因缘生的幻影,无有实义,在这个现相上有身心各方面的内容,始终按照业的设定在运转,往后的命运也是由业安排。由于看不清,就发生错乱了,认定成我所,感觉儿女是我的,珍爱他们超过自己的命。这样有了邪解,就出邪欲了,往后一系列的苦和悲剧都从这里发生。对这个孩子充满希望,非常用心,比对自己还珍爱,舍不得吃,给孩子吃,舍不得穿,给孩子穿,舍不得用,给孩子用,当成命根一样。如果有几个孩子,就像把一颗心分成几片那样来珍爱养护他们。在所有人当中,把他们看成最好,感觉世上只有我的孩子最好,由于这种心,就把格外多的爱、格外多的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方方面面都能好,要长得好、学习好、有才华、将来有出息等。由于把这个对象视为非常好,就发生了很多希求,一辈子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小的时候,天天像牛马一样伺候他,孩子长大成人,还要打工攒钱给他买房、买车、娶妻,帮他带孩子。这就看出,由邪欲出了邪勤,愿意为他做任何事。一个孩子就足以让人耗尽一生心血,临死还不肯放手,想着孩子,满心的不舍。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片痴心都源于当初的错误认定,视孩子为最好,心心念念都扑在孩子身上,任何处都为他着想,以此当然出现邪勤,从早到晚都在为孩子忙,一辈子的心血全花在他身上了。

世人往往一厢情愿,基于一开始的设定,后面就那样付出,然而花费一生心血,最后希图报恩时,儿女却不作利益,那时自心会发生很大的苦。说一句违背你心愿的话,你就很苦,做一件违背你的事,你也很苦。为什么这么苦呢?因为当初的期望太高,看法太好,感情投入得太多,由于非理作意太大,错觉感太强,认为我的孩子是世上最好的,人心就变得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本来只是假相,却把他定义为真实,而且定义到最好的程度,伴随着孩子的孕育、诞生、一路拉扯大,一点点地守护、培养,无数次地夸张认定,无数次地幻想、期望,这样不是很危险吗?

要看到,这都是烦恼的表态,集谛系统在不断地延伸、加深。作为父母,自心就拴在儿女这条锁链上,从这里要看到自己怎么起心,怎么动烦恼,怎么抱幻想,怎么活在非常危险、没有意义的假想中。自从有了孩子,对他就特别贪著,孩子小时候很可爱,做个笑脸,叫一声“妈妈”,心里都非常贪著,这就是苦的根源。为什么呢?孩子有他自己的心、自己的业、自己的生活,会离开。

按照总的六步程序:在此世出现一个假相,叫做“孩子”,认定他最好、最重要,像心脏一样爱护,有特别多的耽著,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自心,伴随而来的是那么多付出、那么多烦恼,然而到最终没得到任何利益。

我们来看,下面近几年网上转发很广的两则事例,就像是对这个偈颂的现量证实。

80岁母亲给4个儿子的遗书:

儿子们:

今天六月初六,我过了80岁生日,也就是说,我活了整整80个年头了。这么长的岁月里,我生了你们4个,又帮你们带大了8个孩子,也就是说,我这一生,用一双手,亲手抚养了儿孙12个人。

但是,我老了,老到要看你们的脸色生活。尤其几年前,你们父亲去世后,我明显感觉到你们对我的不耐烦一日多过一日。你们父亲刚去世那会儿,我真心希望哪个儿子能把我接到家里,我想和你们一起生活,哪个都行。为此,我盼了两个月。两个月后,我心凉了,我知道,不会有谁肯接我去你们家。好在那时候你们对我也算可以,四个人轮班,每人一个星期,这样每天晚上我就不怕了。说心里话,到了我这个年纪,活到我这个份儿上,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怕的不过是寂寞。

我的儿子们,你们陪伴我度过了一年零九个月,也就是大约630天。作为母亲,我心存感激,感激你们对我的陪伴。之后,你们每一个人的脸色都越来越难看,来了,对我没有一句话,走了,依然没有一句话。

我怕得罪你们任何一个人,虽然我不吃你们一口饭,不穿你们一件衣,甚至不花你们一分钱,但是你们陪伴了我,我就是亏欠了你们。即使我变得小心翼翼,但你们还是一个一个悄无声息地撤出了我的夜晚,没有人再来了,把寂寞不容分说地还给了我。那也好,毕竟你们父亲去世后,你们陪伴了我一年零九个月,对此,我感激不尽,剩下的日子,我自己走。

这段日子,我的心脏越来越难受,我没有说出来,也不知道对谁说。我希望疾病能快点把我带走,那样我将感激命运对我的厚待。几天前的夜里,我梦见了你们的父亲,他笑着看着我说,“走吧,我来接你了,跟我走,你再也不会寂寞。”我的心脏一日比一日难受,我明白大限要到来,于是写了这封信,母子一场的缘分,总算快尽了。

我满头白发了,让我用我的满头白发发誓:我真的很感激你们的陪伴照顾,但除了这句,我还有一句要说的是:我后悔生了你们,如果有来生,再也不见了。

但我是母亲,我恶毒不起来,我还是希望你们4个的晚年都能幸福,不会被你们那8个孩子嫌弃。情尽了,言尽了,就此打住吧……

(几天后,老人死了,很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床上,手里拿着她和丈夫唯一的一张相片,上面只有夫妻两个人。)

下面是摘引报社对两位老人采访稿的部分内容:

“我们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又继续深造,于北京定居,但我们还是进了养老院。”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我们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10年。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好,充裕的养老金足够我们老两口安度晚年,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我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2017年的年初,我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谁知,我前脚刚被送进医院,留在家的老伴儿突然发病,天旋地转,只能就地躺在了地板上,直到第二天才有邻居发现,帮忙叫来120救护车。

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买了房子,都是150平方米左右,算是“功德圆满”了。因为过得并不容易,所以孩子们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按说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他们各自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都不开口让我们去同住。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方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现在看来,对于暮年生活,我和老伴儿都太过乐观了。当年,我们退体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因为彼此无扰,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但是,不到10年,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会垮得这么快。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就说老年的身体状况,完全存在不可估算的变数。上次突发的身体危机,让我们产生了一个共识: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至少我们在最终的时刻(死亡),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以前,我可能觉得孩子们用不着回来,回来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事实,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时,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难以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决定——我们去住养老院。去养老院,应该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这段日子在家,除收拾要拿到养老院的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聊起过去的事情,像是在告别。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给他们做成了电子相册。我还买了两台平板电脑,分别给他们把照片储存了进去。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这些日子,总是突然想起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我们跟前玩耍。

离开家时,我和老伴儿仔细想了想,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反观自心

 

从两点反省:一、执爱儿女很危险 二、执爱儿女是非理作意

在哪里出了问题呢?自从儿女投胎进来,就把儿女执著为我的,就像买房,一付款就认为房子是我的了,但哪块砖头是你的呢?然而,心非常固执,一直坚定地认为面前的孩子是我的,从中发出无数的心念和行为。

为什么危险呢?这种对儿女的认定,既不合乎真理,也不合乎对方的实际情况。儿女是因缘的产物,他有从无始辗转到今天的阿赖耶系统,里面含藏了无数种子,由这些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然而,自私症的我所执,它的非理作意太厉害,可以在短短几分钟里把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事设定完,让他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成长经历、这样的职业、这样的家庭等,但是业风一来,此前的一切设定全都成了增上失望的因。这难道不危险吗?

这里要反省,自身的想法与真理法则合不合。如果合于真理法则,就会如同过去的修行者那样很随缘,不会勉强,既然是自己的孩子,当然要尽义务养育,同时知道他是因缘法,不会有很多非理作意,不发展邪欲,他就像身边的一条河、一棵树、一朵花那样,由因缘现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持随缘的态度。如果与真理法则不合,那么一旦起了爱执,就会发生各种偏差的心态、行为,在儿女上投注地越多,过患就越大,为了养一个孩子,把自己搞得一身烦恼、一身苦。

要像这样仔细反省,哪一点是错的,哪一点有过患,是怎样的走向,为什么世间的投注多数是苦因、堕落的因。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心态、做法就跟以往不一样了,会知道要往解脱的路上走,往真实安乐的方向走。

丙三、见爱情痛苦而厌

青春韶华同龄少男女,彼此对视含笑情状中,

唯愿心心相契常相聚,不知来日苦乐兴悲悯。

心要提示:

1、爱情甜蜜,这是错误的认定,实际是痛苦。

2、轮回中没有“常相聚”,只有常分离。

3、见爱情分分散散而苦,当生厌弃,当求没有感情痛苦纠缠的出世解脱。

4、爱情是染污烦恼,是令众生堕在欲界而不能超升的恶因。

【颂义】

青春年华同龄的青年男女,彼此含情脉脉对视中,唯愿互相心心相印、永远相聚不分离,却想不到来日的苦,对此不禁心生悲悯。

【释义】

当男女相爱的现相出来时,人无法发觉它的真面目,认定它最有意义,拼命想保住。彼此相爱好多年,所有的心、所有的期待都放在这里,对任何一点都非常计较执著,抱有很大希望,但是,对无常假相抱希望能不苦吗?“彼此对视含笑情状中、唯愿心心相契常相聚”,这是不可能的事,无常上哪里会有永远呢?“不知来日苦乐”,不知道来日的苦乐如何,爱情被无常变来变去,自心也就随着时苦时乐,一下子出现爱情了,很甜蜜,后面因缘一变就没有了,由爱生恨,爱恨交织。一方稍有变故,另一方马上非常痛苦、心烦意乱。虽然很想让爱情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但是,无常的风会一下子把两人吹开,想一想,“唯愿常相聚”是多大的常执!还要“心心相契”!两个凡夫的心怎么可能相契呢?各有各的想法,太颠倒了。

这里还是用六步程序来观察。“此世现相”是男女情爱,当时彼此深情对视,情意绵绵,觉得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分别心很留恋这种感觉,起很大的耽著,希愿和对方心心相契、常常相聚,这种希愿与无常法性不符。本来很快坏灭,怎么能常相聚,本来是烦恼性,各有各的念头,怎么可能心心相契?奇怪的是,人就专门在坏灭法上寻求意义。从后边际看,千谈万谈不如不谈,千恋万恋不如不恋,常相聚不如不相聚,相恋多年,分手时发现只是得到非常大的苦。一旦对爱情发生执著,后面就会发作得厉害,那时会苦得不得了。爱情是一种病,开头是病,中间是病,后面也是病,多少人因失恋而精神崩溃,爱情把人抓得太厉害了。

反观自心

从“无常变坏”和“痛苦”两点来反省。

学习了本颂,我的爱情观转变了吗?对方毕竟要灭掉,毕竟靠不住,而我是否还在以为能得到永恒的爱情?我是否认识到,面前的可意对象只是一种现出来的相?他的身体是泡沫,找不到,心是阳焰,也得不到。期待两个影像永远相守,可能吗?期待那个影像永远按自己的想法来运作,可能吗?我是否已经认定爱情唯一是苦?这种事只是因缘一现的假相,如果在这上耽著,起了邪解、邪欲,自心就会偏离了真理,偏离了事实,一味地活在幻想中,最终破灭时,心得不到满足的缘故,一定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中。要知道,爱情的结局,与轮回里的其他事一样,唯一是无义、唯一是苦,只是轮回的一场苦剧。我们不应当在爱情上寄托希望,爱情上没有浪漫、快乐,只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眼泪。

这里的关键在于,看清爱情的走向、结局,看后边际。看清了就会厌了,心就会往出离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反省的重点。

丙四、见家人流转不识而厌

未必长久相聚一家亲,如集市客暂聚仅须臾,

宿业牵往六道不定处,时至何方彼此浑无知。

心要提示:

1、要看到现相的无常、欺诳,最亲的一家人却流转而不认识,可见没有真实的团聚,耽著家人只有无数的苦,当奋而出离。

2、要认定集聚是分离的自性,没法保持,从而不抱幻想,当看透、放下。

3、融会贯通乙四本大科下四个分科的四事、四情,看透轮回里的所有感情都只是无常、苦,当奋而出离。

【颂义】

不一定长久相聚在一起的一家人,就如集市客一样仅仅是短暂的相聚,很快就会被各自的宿业牵往六道不定的地方,那时各自转生到何处,彼此之间全然不知。

【释义】

聚散无常!一家人的相聚,就如同:在行路的中途,偶然碰到一起而同行一段路的赶路人,相伴走完一段路后,便各自分开,急急赶向各人不同的去处。又如同:乘着同一条船过河的人,在未到河对岸之前,而短暂地相聚在同一条船上,但是一到了河对岸,就各自分开,赶往各人要去的地方。就像同路人、同船人这样,一家人也只是短暂的相聚,之后很快就会分开。又如同:来自四面八方的行人,先后投宿在同一个旅店,很快又先后离开,各奔东西。与此相同,人间的一家人,也只是,来自六道的过路众生被因缘所牵,而暂时投宿在一个家庭中,缘尽了,被宿业所牵引,又会各自奔向不同的投生处。家人的相聚和分离,不以亲情为转移,而由宿业所决定,相聚的业成熟了,就暂时聚成一家人,相聚的业尽了、没了,就分离。

人们总是认为,既然是一家人,就要长久地待在一起,很珍视这份感情,但是宿业一到,不知道被牵到六道哪里去了。家人只不过是一种轮回业缘,如果真有实义,为什么连他转生在哪里都不知道呢?投生成什么身份、什么名字,一点都不知道。前后一对照,就明白家人这种现相的欺诳。“诳”表示是骗你的,今生互为家人,亲地不得了,死后就转成了鬼类或猫狗鱼虾等旁生,或者总是看你不顺眼的怨敌,还不是骗你?不必说来世,在现世中,家人就会长期分离,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国内一个,国外一个。以为还能打电话联系,他们还是我的家人,实际已经不是了,他在地球那边,十年八年也见不到一个人影。可见家人的相聚太欺诳,很快就变了。因此,要趁早把心放下,不要在这上浪费心力、浪费感情。家人的相聚只是因缘的一现,不要著在上面。懂了这一点,活在世上就很轻松,对于家人会一切随缘,心不耽著,不牵挂。一家人的相聚,只是宿业成熟现出的一个镜头、一幕景象,不要在这上建立意义、抱有希望。

金刚偈说一家人短暂的相聚这种情形,就如同集市上的人匆匆而过的相遇。过去农业社会人们赶集,大家碰到一起,彼此打招呼或者说几句话,过后各自匆匆离开。按今天来说,就如同列车上的相聚一样,大家碰巧买了同一节车厢的票,刚好碰上,成为邻座,彼此交谈几小时,感觉很投缘,到站下车后,各人奔往各人的去处,可能从此无数亿劫再也见不到了。就像这样,在相聚的因缘一直变、无法保持的无常相里,哪里能找到永远的团聚呢?

一家人待在一起,其实就是几个幻相的聚集,围绕在饭桌旁一起吃饭、活动等,常执就欺骗自心说:我们要永远做一家人。别人家过节都很欢喜,自家却无法团聚,只能感受失落之苦,这样,家人仅缺席一天,心里都不舒服,何况最后以宿业彻底分手?你再怎么认定家人能长久地团聚,无常都不管这一套,最后会把这个家撕得四分五裂,连一个人都没有,甚至连一家人曾经住过的老宅,一把土都不会剩下。这还只是一家人现世暂时小小的无常分散,死亡的大无常,会彻底地把一家的相聚强行拆散。死亡大分散后,家人各自随业流落到六道各处,更是谁也不认识谁了。

反观自心

要观察自心落在哪一点上。任何团聚、集会都要散,只有回归法性,才有真实的不分散。

认为轮回里有永远的团聚,这就是邪解,还痴心妄想,念念希求,就是邪欲,还在这里营造、耽著,来的时候欢喜,走的时候忧伤,这就落入了颠倒的循环中。这样毫无出路,没有意义。你是否看到了家人短暂的相聚,是更长久的分离?本来那么亲的一家人,却被死亡无常弄得各个面目全非,或许永远不能再相见,也或许再见时已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对于轮回亲人的这种无常,你感觉苦吗?你想好了,怎么解救家人了吗?你想好了,把家人都从轮回幻梦中带出去了吗?你想好了,怎么带领家人走解脱道了吗?你想好了,把家人都带往极乐世界了吗?

想好了这一切后,就出现了森林布谷鸟的妙音,也就是,我们会往吉祥的方向走,往远离衰损的决定胜上走,往永恒的安乐上走,往永不分离的法界大团圆上走。

轮回感情总反观

关键要把握“相”字的涵义,知道它保不住,既然最后全部散灭,执著有什么用呢?“相”和“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看不透由分别力幻变出的现相,执著它有实义,会让人迷失。最初在根本点上没认清,要找对面的相,然后在对相上建立意义,从此穷追不舍、妄想不已,到最后,无数劫的努力也只是收获苦而已,什么利益也得不到。本篇金刚道歌里的每一颂,都在指点这个意义。只要在一个点上取得了认识,其他就都能一以贯之地生起认识,这就如同梦中的景象,看到一个景象是假的,就知道梦中的景象全是假的,梦里遇到的亲怨是假的,梦里出现的男女情爱也是假的,梦里生出的儿女也是假的,梦中家人的相聚也是假的。

法王在前面的总持句里说到“诳如梦”,懂得这一点,再推及到一切,就会明白一切现相都是欺诳。

要么从一个“相”字悟入,要么从一个“梦”字悟入,要么从一个“诳”字悟入,要么看到后边际一无所有来悟入等,关键要窥到现相无有实义,因为它是妄想的作品,跟我们坐在这里打妄想一样。只是打妄想在因位,想半天也毫无作用,只是心里的想法,对此容易看破,然而,果位的妄相看起来就似乎特别真实,这就非常难看破。如果懂得一切“相”都是从妄想里出来的妄相,就会知道全是假的,只不过它们刹那刹那接连不断地相似的显现,太相似了让你误以为真,以为楼是真的、车是真的、房子是真的、人是真的、儿女是真的、仇敌是真的、家人相聚是真的、男女爱情是真的……完全迷惑了。

我们常说现世法是诳、是虚、是幻等,都是一个意思。或者说,现世法无坚实,如芭蕉、如露水、如阳焰、如彩虹、如幻术等,也都是一个意思。总之,无数种譬喻、无数种说法,都是为了让你看破,看破一点就能看破一切。这个方法很简单,是一以贯之的。知道了法则就容易理解,知道一点就懂了全部,譬如,看到浮云一下子出来又一下子消失了的很快无常,以此,就能推知一切有为现相都是无常。

在这个生灭的现相世界里,处处都在显示无常,过去是无常,现在也是无常,未来也是无常。了解从劫初到劫末的无常状况,就知道三时都是无常的。过去的男女情爱是无常,现在的男女情爱会是常吗?过去的儿女亲情是无常,现在的儿女亲情会是常吗?过去的亲怨贪嗔是无常,现在的亲怨贪嗔会是常吗?过去的家人相聚是无常,现在的家人相聚会是常吗?……我们要在这些上面,一一看破。

乙五、轮回厌患观——出离业力困心之妙道

有愿常与胜师相聚会,宿业排定以谁能遮止,

杜鹃暂聚后各飞门隅,金刚兄聚岂非如是离?

心要提示:

1、被业力及无常逼迫,与最胜上师、道友也必须分离,见此,对轮回心生极厌而决绝出离。

2、本大科,由前四大科俗事的无常坏灭,发展到出世修行最殊胜的法缘也是必然分离的无常,以最殊胜亦必无常,起最极厌离。

【颂义】

虽然有恒常与殊胜上师相聚的愿望,但是宿世业力的安排决定,谁又能够遮止呢?如同杜鹃鸟一夜短暂的相聚后,天明便各自飞向过冬地的诸门隅一样,同修出世道的法友金刚兄弟的相聚,难道不是这样分离的吗?

【释义】

有人会疑惑:这又怎么生厌患呢?

先以佛、圣众来作譬喻。佛当时出世,也只是短暂八十年就涅槃了,没有人能挽留得住,而且当时一切的随行众诸大阿罗汉也一个一个地入灭了,这是在告诉我们轮回彻底靠不住,连佛也保不住,诸圣也保不住。回到自己修行的法缘上,我们认为世间法没有意义,出世法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自己当然希望能与引领自己解脱成佛的殊胜上师永远不分离,同修菩提的金刚兄弟是菩提法道上最好的助伴,自己当然也希望能与他们不分离。然而,这些都保不住,也就是说,整个轮回的作者是业,到底相聚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分离等,不是由我们说了算,不会顺着我们的祈愿发展,而都是由宿业安排、决定的,谁能够遮止业力的这种安排?与殊胜上师何时相聚、聚会多长时间、何时分离,这都由业力说了算。金刚法友的相聚也只是暂时一聚,就如同布谷鸟临去过冬地的门隅之前,它们相聚在森林里一夜,到了第二天就各自飞走了,跟金刚兄弟的聚会也是如此,相聚的业力尽了也决定分离。由此了知,轮回里的事是靠不住的,连与出世法道的上师和道友都没法相聚而不分离。在这里要断然地确认,轮回里,出世法道上的善缘也是无常的,也是靠不住的,与出世间的圣者上师,也没有永远的不分离。由此就会断然地勇猛修行,以求早证永不分离的法身本位。

佛要入涅槃时对弟子说:今天晚上我就要走了,这个有为的世间是靠不住,你们要一心求出离。这样,在荼毗之后,连佛色身都没有了。佛法传到今天的几千年里,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他们也有师徒、道友等出世间修行的法缘,到今天丝毫也都不剩了。现在,我们也是在出世的法道上面,希望能够永远与殊胜的上师、修法的道友相聚不分离,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业力的生灭无常没办法逆转,除非超越生灭,证悟不生不灭的本性,那里是不会分离的,否则,只要还处在轮回业力的圈子里,就必然要分离。

面对连出世法道的修行上,与殊胜上师和金刚道友也不能常相聚,也不得不分离,从而认定只要还在轮回,排定一切聚散、离合的业力决不会让我们如愿,由此,极生厌患,极想出离。

反观自心

由这一首的金刚偈,自己对轮回是否极生厌离?可以先看看我们的教主佛释迦牟尼佛和阿罗汉们示现涅槃的传记,他们最后都向世人昭示:轮回是靠不住的,你们要修道。释迦牟尼佛说:无常的离别,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你们要想生死是苦,一心求出离。佛又说:世上的一切法都是不坚固的,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水中月,只有脱离生死才能得到大安。阿难说道:“乾坤虽久,始必有终,三界无常,如梦如幻,生求不死,会冀不离,终不可得。”意思是说:乾坤虽然长久,但是有开始必然就有结束,三界就如同幻化和梦一样是无常的,有生而想不死,聚会而想不分离,终究是得不到的。这样多去观察思维,看看自己在无常上是不是通透了。

再结合到现前的殊胜上师和金刚道友方面,去反省:这些法缘上的事也是暂时的聚会,当业缘灭尽时,当即就分离了,谁也遮止不住。珍惜殊胜上师和金刚道友这份修行的殊胜法缘,最好的方法是,抓住这份法缘精进地实修,借助这份法缘的不共助力,成功地出离轮回。

连与上师和道友都无法不分离,以此推知轮回里没有事情能靠得住,对此,自己有感受吗?能生起定解吗?对轮回有极厌之感吗?非常想离开这个连与上师也不得不分离的轮回吗?想返回与上师永远不分离的法界本地吗?要像这样,展开反省。

 

乙六、世事厌患观——出离轮回事事困心之妙道 分三:

  一、见世事无功无了而厌  二、见世事无义增过而厌 三、见世友不可交而厌

心要提示:

由连与解脱法道的上师、道友都没有常相聚的可能,是故,决绝求出世解脱。为令解脱心坚固不退,本科对于总的轮回世事,总厌患。

总说三舍

具足舍事、舍家、舍友的三舍,就能彻底地出离,心清净明了就能修法相应且能相续,这样才能成办此生的大义。

这三舍就是三决断,也就是出离地彻底,它是属于修暇满和无常的修量,一心以后世为重,如果这一步没进入,就会纠缠在俗事中,就没入法道,现在到了中心点上了。

以放得下、随得缘、耐得住寂寞的三大内涵,做个彻底的修法人。

一、舍事

古代的西藏和汉地社会,就两大事:向上侍奉尊主,向下养护乡民。然而,从出世观点来看,这些也要舍掉,因为这还是轮回范畴的事,仍障碍出世大道。人生短暂,必须得全数用于摄取法道因缘,而不能为世间事务分心,不能落入世间里,就如同世尊当年所示现的那样,连王位和国民都舍了,因为要完成救济全法界众生的大愿,必须先彻底出离。在舍掉了侍上养下的事务以后,就能在宽绰、快乐的心中安闲修法了。从在家的身份而言,也应当在完成起码的养家事情后,其他的事务要全部舍下。

二、舍家

属于家族或家庭范畴的事,一概要舍掉,也就是,所谓的护亲、伏怨和忙享受三大活计都要舍掉,而采取乞丐般随缘的生活态度。吃着青菜淡饭,过着简朴的生活,此后再也不扯这些俗家的事,心不著在这上面,不管是吃的、穿的、住的,一概不考虑,随着业缘有多少就用多少,此外不贪求。世间护亲伏怨的事也不牵扯,因此就成了一个离家的“乞丐”,行云流水,随缘而过。总之,心不再牵系在家庭的纠纷、纠缠、忙五欲享乐等上面。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没有挂碍了,到哪里都心安,心就能修法了。心一旦妄求,系在护亲伏怨和对生活的讲究上,整个人就被锁在三大牢笼里了,连片刻的安闲都没有。

三、舍友

选择独处,也就是,世俗中的相处都是我执烦恼在起作用,都只是一种增上惑业、浪费暇满、消耗精神的事情,为了能更好地修法需要选择独处。

总之,三舍了之后,就没有了营身、营家和各种社会人际的纠缠,心就宽松、安详,这样,就能昼夜都一心安住在法道修行。

以上,总讲了这一科的大义。

丙一、见世事无功无了而厌

于上侍奉尊主无法喜,于下养护属民难满足,

轮回诸事无有了办时,悠闲心乐中睡岂非时?

心要提示:

1、轮回众生的邪欲,无法满足。

2、如果一直做邪欲的增上缘,永无了结。

3、看破世事,尽早放下,处在无事心乐的修法状态中。

【颂义】

向上侍奉尊主却无法令尊主欢喜,向下养护属民却难以让属民满足,轮回里的各种事没有办完的时候,在悠闲的心乐中安睡,难道不正是时候吗?

【释义】

这里放下世间俗事,仍要从六项入手,也就是,在端头上要知道是入梦了,里面全是假的,这一整套虚诳的轮回现相里,出现了各种上下关系,入相了以后,这些迷幻的心识,都想在这些相里得到自身的利益。放在本颂上讲,自己身处在其中,如果耽著这些,认为我要满足上面尊主的世间欲心,从而昼夜营作,或者为满足下面属民的贪欲为他去营作,这只是在满足一个贪欲。这样,自己只是在充当他们邪解、邪欲、邪行的增上缘,认识到将一生放在这上面毫无意义,而起厌患。

为何说充当轮回的增上缘

“上下”摄尽了轮回一切关系,对此,要以譬喻来认识。

“于上侍奉”,可以用牛马的譬喻来认识。如同:牛马为主人做事,主人是没有满足之时的,它充当了主人邪解、邪欲、邪勤缘起链上的增上缘。怎么说呢?主人的邪欲认为,如果有牛马就能创造很多的价值,由此他的邪欲就起来了,而这种欲,就是想获取最大的利益,他就利用牛马来满足,当牛马每一次给他干了活后,他虽稍有满意,然而却增上了他更大的贪心,他就盘算明天还要用牛马来得到更大的利益。就如同这样,愈是为他操办的多,却愈滋长了他的欲望而令他更加无法满足。同样,承事世间尊主,每一次给他做事,只是让他增上更大的贪心,由于得到愈多愈增加贪欲、愈增加贪欲就愈难满足的缘故,因此,永远没有让他欢喜的时候。

“于下养护”,需要以痴心的母亲来得到理解,一个痴心的母亲永远忙着孩子的事,但是,无论给孩子多少,却都没法让孩子满足,他的贪欲反而愈来愈大,因此,以满足贪欲的方式想使对方满足,绝对不可能。

为何世事无了时

对此,要通过“一理多喻”来得到定解:

“一理”,缘起理,给予受用只会使贪欲增上,即:以“受”为缘增上“爱”的缘故,愈受用希求愈大,故永无满足之时。

“多喻”:譬如,想通过给予酒鬼美酒的方式使他满足,没有可能,每给他一次、他每喝一次,只会增长酒瘾,又如,给渴的人喝盐水,不仅不会让他不渴了,反而只会让他愈喝愈渴……

推广认识

这里要抓住众生都是一个套路,由于有自我,又对幻梦般的世间现相认定为有实义,而欲望无穷。“上”和“下”,只不过是从两分来认识,实际上,一切的世间关系都需要你来满他的欲望,那么我们在人际关系的链条上充当一个角色,应该怎么做呢,究竟是要为他成办还是要帮他放下呢,为此,就要认定缘起的走向。

如果充当满足他邪欲的增上缘,那是没完没了的,名誉、地位、财富、享受等方方面面的邪欲,都是没有边际的。邪解、邪欲、邪勤、邪业、邪果一路发展下去,无量无数,如果自己合到里面去,就会有无数的纠缠。这就如同合股开公司那样,方方面面都有心、业等的纠缠,如果在这上面操办,就似乎是陷入到了一个无底洞里,不仅如此,自己会被千万铁索绑住而没有自由,或者被千万绳索绑在轮回里而不得解脱,由此看到过患无穷。

悠闲心乐

这样看破后,一举放下,为别人作轮回增上缘的所有计划、劳作全都不用做了,这样,心就能宽松、安闲下来,悠然自乐。

反观自心

就是要检查自己的颠倒观念。此事非常惑人的,我们认为对上对下都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应该为他们去劳作,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一生就要全数被锁在这里面了,而根本没办法修解脱道。因此,应当在见解和行为上反省自己:见解上:我是不是断定了,这样满足世间的贪欲是没有意义的?是不是断定了,这样只会进入轮回无穷无尽的纠缠?行为上:我是不是在往舍轮回事务的方向走?我能舍得下吗?

 

丙二、见世事无义增过而厌

如何伏怨无减唯令增,如何护亲增多苦乐事,

如何受用美食添不净,无系乞丐之行当喜趣。

心要提示:

1、“乞丐之行”,不是让人扔掉房子、工作都到街上做乞丐,而是指没有世俗事务系缚的离系状态,就如劫初的人类。

2、“无系乞丐之行”,重点是“无系”,亦即无系之行。

3、只要领会到“如何”及“唯令增”、“增多”、“添不净”的所表法义,必会积极主动欣求“无系之行”。

【颂义】

如何降伏怨敌,不仅没有令怨敌减少,反却唯是令怨敌增多,如何护亲,不仅没有让苦事减少,反而唯是令苦事增多,如何受用美食,只是增添了不净粪,由此,应当欢喜趋入没有系缚的“乞丐”之行。

【释义】

俗人的一生只是在忙代表世事的亲、怨、吃三大活计,认为这是生命的意义,活于世间的价值,存活的必然,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无论对于怨敌怎么降伏,也只会越来越多,无论对于亲友怎样以慈心养护,也只会苦越来越多,无论怎样受用美食,也只是增添了不净粪。由此,对于没有牵挂、没有系缚的“乞丐”之行,我们应当欢喜趋入。

六项观察

还是以六项程序观察,忙亲、怨、吃三大活计之世事毫无实义。此世虚假的幻剧开演之后,在这里就会有家庭,这属于亲方,凡是与之相违的就立为怨方,又要忙吃,这样就出现了三大活计,如果能知道这三大活计毫无意义,就彻底地出家了。

认为护亲、灭怨、享受美食、享受生活等世事有意义,其实,这只是自我分别心的一种计执、邪的见。为了这些,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不停,用尽全部的精力去成办,为此千方百计,不怕苦不怕累,发起各种邪的行。昼夜耽著在亲、怨、吃三个方面,常常困苦,也就是,一直陷在邪解、邪欲、邪勤、邪业、邪果当中没法拔出来。结果都是不仅无义,反而增添过患,就如同本颂中所说的,越是降伏,怨敌却越来越多,越是护亲,我执和我所执就越重,彼此缠绕得就越来越深,心就愈牵系在里面,忙吃,吃得越来越多,不仅没有从中得到实际好处,反而使身体里装满了不净粪,而且吃得愈多,不净粪也越来越多。

无系与有系

为了能主动地欢喜趋入无系的“乞丐”之行,应当了知有系与无系的差别。

一、有系

人类由于贪心的增长,出现了吃喝、男女、家庭、社会、人际等,众生就被困在其中。只要处在这个轮回世间,只要还活在这个世上,就要面对生存、生活压力,就要周旋人际关系,就要为自己和亲人活得更好去打拼,凡是妨碍自己名利的人就要去对付,为了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地往上爬,就要养房子养车,就要维持家庭,就要有人情往来,就要忙吃忙喝,就要接受这个社会染污,就要被困住,不想钻营,也被逼无奈不得不上下钻营,不想变坏,也不得不变坏……这里面样样都是系缚。

从一个家庭而言,作为一个家庭的主人,他会感觉我一定要有责任,我家里的妻子、儿女、所有的亲戚,他们有什么事我要去护持。彼此之间,当我执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结为亲,这个时候就亲来亲去,有非常多的苦乐事。这就如同前面讲到的母亲养孩子,她一直在慈护孩子,然而这上面牵系的苦太多了,以我所执的缘故,孩子不能满足自己心意时会非常苦。其他的,夫妻、父子、兄妹以及各种远近亲戚的关系,都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家长,他护亲的时候会有无数条的绳子绑在他身上,还要伏怨,谁对自方眷属不利,他就去对付谁,结果越是降伏,怨结就越深。众生的我执是非常刚强的,谁都封自己为最大,当他不服的时候,他的恨心、抵触心就出来了,之后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发展得越来越多。一个家庭里面,当然要有相应的生活,包括饮食、衣服、房子、车子,家里各种的设施等,这些全部都要操办。然而无论怎么受用,就如同享受美食只会增加不净粪一样,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都只是给自己增添一堆垃圾而已。

就像这样,如果做家中的“牛马”,就有无数条绳子绑在自己身上,这叫“系缚”。在这个当中去算一下,一个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的邪解、邪欲、邪行、邪业,而这些都是沉重的恶业力,他根本没办法往解脱道上走,正所谓在家如火宅、如毒蛇窟,家业是猛暴的,为了营理家业,不知道要造多少的罪业。

二、无系

劫初的时候,光音天人下到人间的生活状态,就属于无系的“乞丐”之行,自然生存,自然化生没有父母,没有男女的贪欲,没有吃喝的贪欲,心地清净自然,没有亲怨,没有争斗,没有物欲,没有占有,自带光明,自具神通,受用自然。

无系,正好与有系相反,心无牵无挂,不再系缚在轮回的俗事上,全部转向法道、解脱。比丘义为“乞士”,“上乞于法、下乞于食”,它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修道,乞食养色身,为了解脱,乞法养慧命,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地系缚在轮回上。

无系,就是没有系缚。若想没有系缚,这就要看到,一旦耽著幻梦般的现相就会被骗,就会陷入到非常密集的邪解、邪欲、邪勤的圈套里,无论忙多少都只是业债,都只是无义,从而把这些都放掉。看透了家庭的过患,然后就能舍掉家,不再认同这个小家了,继尔,对从我执、我所执发展出来的一系列关系,全部都不要,不再以吃喝等享受生活为重点了。这样,生活的态度就变了,开始随缘了,心当然就无牵无挂,不再系缚在轮回的俗事上了。

反观自心

关键要反省自心,是否看破了轮回事事。从今往后,家放掉,护亲伏怨也放掉,也不再忙世间衣食受用,也不再发展世间事业,轮回的一切都舍掉,一心求解脱。对此,我心里真正认同了吗?真的要与轮回相反而行了吗?过去希望在世间越做越多,享受越来越好,现在是不是该反转了?也就是,既然在轮回,还有一分业缘牵着,只是吃一点、穿一点、睡一点,此外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对世间的各种关系也能放下。还对轮回建立意义吗?是否能看清无系之行的深远意义?

 

丙三、见世友不可交而厌

如心对待呵护相契友,当面背后于己无喜心,

彼心已缘新交之友上,独处无友岂非快乐事?

心要提示:

1、世间朋友,于世间不讲情义,于出世间障碍修行,故当厌离。

2、“独处无友”,不是厌烦众生,是不再与世人之间继续烦恼及业的纠缠,抽出心力于静处修法,以期成就而能真正救度众生。

【颂义】

把他当作心脏一样对待、呵护的朋友,当面和背后对自己都没有欢喜心,他的心已经缘在了新交的朋友上,既然是这样,独处没有朋友,难道不是快乐的事吗?

【释义】

对于世间朋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心脏一样去爱护他,而他当面背后对自己都没有欢喜心,早就缘在其他人身上了,所以交结世间朋友没有意义,不如一人独处修法,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凡夫心是自私性的,他只随着自己的想法,什么都以自我为主,自私性障蔽了他的善心,只会一心想着自己得好就行,而不会管别人的感受如何,更少有回报的心。没有必要去交世俗朋友,关系牵得多了,自己的心就搭进去了,这只会让自己增上轮回。除非自己成道以后,用佛法来救度他,否则,世间感情的相交只会造更多的恶业,让自己更容易堕入恶趣。

世人相交,如果不是用正法去感化、摄受、调伏他,仅仅是世间上怎么做,都只是互相造恶业。

这里的道理很深,对此要得到定解,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在轮回事里面,很大一部分属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修行人而言,在所谓朋友的问题上,只有自身有了道力才能度众生,不是现在自顾不暇、自身难保,却匆忙地去度这个去度那个。自己没有道力、神通等,他的心是不会转的,他对你一点欢喜心也没有,这就说明没有用了。因此就要知道,我们自己先要解脱,自己要先成道,之后才能够真实利益到众生。

反观自心

自己是否得了定解,愿意减掉世俗的缘吗?有定解,就会在减缘上去做,没定解就在增缘上做,如果还热衷于社交、朋友聚会、上网聊天等,那就没有减。

我是否真正想效仿古德,独居寂静处修行?对此,要考虑清楚。

 

乙七、颠倒邪行厌患观——出离浊世颠倒困心之妙道 分五:

  一、见于善知识颠倒而厌  二、见于功德士颠倒而厌 三、见于智证者骗子颠倒而厌  四、见于实德虚名者颠倒而厌 五、见于自他过颠倒而厌

心要提示:

1、如何对待浊世的颠倒,要分圣者和凡夫,圣者重在如何化度颠倒的众生,凡夫重在省察自身的颠倒。

2、五浊恶世时颠倒力量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随学佛,有足够的出世智悲力,才能真正度化到众生。

2、“厌”,不是讨厌众生的烦恼心,而是在无力自保也劝化不了颠倒众生的情况下,不舍大菩提心勇猛出离。

3、厌的是颠倒劣性,不是自己,也不是众生。

 

丙一、见于善知识颠倒而厌

具足智戒贤德诸知识,初见时即一切喜侍奉,

长久交往唯勤说过故,浊时我等难成众生利。

【颂义】

浊世的一些众生,对于智慧、持戒、贤德三者具足的善知识们,初见的时候也都欢喜承事,然而长期交往之后,唯一精勤地宣说善知识们的过失。由此,法王上师说,在颠倒的浊时,像他这样的人很难成办众生的义利。这是圣者法王上师的自谦之语。

【释义】

这里要知道正反两方面的情况。

正面的情况就是如理依止。由于具德的善知识是自身利乐的来源,是成就法道的根源,因此应当观功德,住在清净想中。这样,有一份淳厚的信心和敬重,就会去奉持他所教授的法要,从最初怎么达成增上生,到最终怎么完成决定胜,这一路的法道都必须依赖于尊重善知识。

颠倒的情况就是,最初好像对于具德的善知识有欢喜心,也有侍奉的行为,然而交往久了以后,却唯一宣说善知识的过失。这是法道上的大忌,也就是,由于观过失,所见都是不清净,从而就丧失了信心和恭敬,这样,善知识所传的法就对自己起不了作用,依止的再久,相续也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一直说其过失,就沉没了正法,无论传给他多少法,也不会在他身上发生丝毫利益,反而会缘着法和善知识造很重的恶业。

浊世时,众生的烦恼非常重,特别执著自我,邪性刚强,即使是圣者也难以成办他们的利益。

反观自心

我自己是否也如本颂一样,颠倒地唯一精勤宣说善知识根本不存在的过失?我愿意改正吗?

 

丙二、见于功德士颠倒而厌

于功德士不说赞颂语,闻其细恶无有稍观察,

逢人即勤渲染普宣扬,如此众生劣性何不厌?

【颂义】

对于有功德的人不说赞叹的话语,道听途说功德士有细小的过失,自己没有稍许的观察,就到处夸大其词精进地跟别人宣扬,对于浊时众生这种凭空精勤扬恶的劣性,怎能不厌离呢?

【释义】

对此,也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

正面就是,对于功德士要多作赞叹,甚至连对地狱有情一尘许的善都要赞叹,何况是对具有功德的人,更应当多作赞叹。对于别人吹毛求疵说功德士细小过失的传言,应当理智地观察是否属实,而不应该盲目地听信传言,更不应该在不了知事实的情况下大肆宣扬。从众生界而言,为护众生的善心应当隐恶扬善,这样才能使人心保持清净,保持善的状态,一直处在善的心念当中。

颠倒的情况就是隐善扬恶,这是非常大的恶行。这种恶行放在本颂上来说,对于具足戒定慧的功德士不作丝毫赞叹,却对于听到的一点细小过失,还不知道是否属实,连观察都没观察,就肆意地大面积传播。就像今天网络上,哪个大德有一点点事情,巴不得一下子传遍全世界,不断地去转发,对于说恶有特别精进的一种恶劣邪性。

对于功德士,喜欢说恶、传播恶、肆意地夸张恶、扭曲事实、对恶添枝加叶等,反之,那么多的功德却看不到一分。浊世时,众生这种恶性,真让人厌离。

反观自心

我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对功德士信口扬恶?我是否知道,无论对方过失是否属实,去说别人过失都是错的?我是否知道,即使对方是凡夫,真的有过失,也不能说过失?我愿意改正吗?

 

丙三、见于智证者骗子颠倒而厌

本地智者证士弃不顾,外来精通骗术老奸猾,

敬如天尊思惟此情状,许为佛教实近隐没兆。

【颂义】

对于大家都知根知底的本地智者和证悟者们,根本不亲近、依止,而对于外来精通骗术、老奸巨猾的骗子,却如天尊般恭敬,浊世时这种颠倒的情形,是佛教实际已接近隐没的征兆。

【释义】

这里要再次看到浊世时众生的颠倒:看人,只看外在表相而不注重人内在的真实功德。对于身边真正具德的智者证悟者不屑一顾,却对于外地来的、懂得各种新奇语言、骗人技巧的骗子,马上去追随,依教奉行,把他当作天尊一样恭敬。

浊世时,人心普遍没有辨别力,分不清真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法非法,一味地追逐表面的新奇感、新花样。放弃真正的智者和证悟士不依止,却盲目崇拜骗术高超的骗子,这样会导致佛法很快隐没。

反观自心

我自己是个盲目崇拜的人吗?我对人的判断是以对方外在表现为准,还是以其内在的功德为准?我会如本颂一样颠倒,不依止智者和证士,反而依止骗子吗?

 

丙四、见于实德虚名者颠倒而厌

持教胜严虽具戒与智,然今众人不敬具德者,

绸衣严饰仅得活佛名,无德然居显贵竟如此!

【颂义】

住持圣教的殊胜庄严,虽然具足戒、智的功德,但是浊世众人不恭敬具功德者,而以绸衣严饰仅有活佛名称的无功德之人,却居于显贵的地位,浊世的颠倒竟然到了这种程度!(此处的“活佛”,是指有名无实的假活佛,不是具有实际证德的真活佛。)

【释义】

正常的情况是,持住教法和证法的持教者,心中已具足见到诸法实相的智慧和戒德,应当受到人们恭敬而居于高位。但是,浊时的人们,却只恭敬有活佛名称等虚名而没有实际修证功德的人,把虚名者顶戴在高位,而毫不重视持住教法和证法真正具有功德的成就者。

反观自心

本颂所说的颠倒,我自己身上有吗?

我自己是不是也与别人一样,听到某某名称便蜂拥而上,而对于默默无闻的真正持教成就者却不理不睬?

 

丙五、见于自他过颠倒而厌

恶过十万禀性全不察,当面背地唯勤说他过,

与己极似诸友见遇时,厌患之心不禁萦心头。

【颂义】

对于自己恶超过十万的禀性全然不观察,当面背后唯一精勤宣说他人的过失,见到遇到与自己极为相似(法王上师自谦之语)的诸劣友时,对这种颠倒恶性的厌患,不禁萦绕心头。

【释义】

我们为人的态度,应该是责己严、待人宽,然而浊世时正好颠倒过来,待己宽、责人严。不管自己有多少过失,纵使自己的恶已经超过十万了、有无数种过失,自己也是完美的、无过的,谁也不能说自己不好。但是,对待别人却相反,别人没有过失,也要硬说别人有过失,不顾别人情面当面指责,背地里与人交谈,也唯是不知疲倦地宣讲别人的过失。

责人严、顺己宽,这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对别人要求非常严、不容别人有过,对自己却是一点也不检查,这样,自己的恶性便会不断地增长。如果责己严、待人宽,对自己常常以理省察过失,对待他人有宽容的心,这样,自己的过失就会越来越少,会越来越有德行,会成为德行高尚、被他人景仰的人。

反观自心

我能否以宽己之心宽他,以责人之心责己?

 

乙八、无修大悔厌患观——出离虚度暇满困心之妙道 分二:一、见虚度暇满无修大悔而厌  二、祈师加持改过

心要提示:

1、能否真正实修出世解脱,关键在于是念生还是念死。

2、“念生”,认为会活得很久,以致于心会一直著在现世五欲上,结果会造下重罪堕入恶趣。

3、“念死”,认为很快会死,而且随时随地都会死,一个死人是不需要现世法的,反却会考虑后世去往何处,由此便会转入法道,发自内心想证得出世解脱。

 

丙一、见虚度暇满无修大悔而厌

心想存积五谷播田中,秋季果熟其时得享用,

然寿无增渐减之显现,岂有于己不灭之把握?

心中虽有今生定死想,然于死期无定未勤修,

从生至此多年已流逝,然于圣法成就无把握。

罪堕异门不觉任运成,如山罪业心中无处容,

今日阎罗鬼差若临至,唯行恶趣此外无余处。

暇满然未摄取心要义,遇师然未勤学密意行,

得诀然未成办对治惑,一生已成无义生大悔!

心要提示:

1、第一句、第二句是泛指,指代为现世生活一切的求取、打算。

2、“五谷”,指代现世生活的钱财、爱情、地位、名利等一切。

3、为了现世生活,遇法亦不修,反造重罪。

4、连续四颂或者说虚度暇满,归在一个“大悔”!

【颂义】

想把存积下来的五谷撒种在田里,到了秋天果熟时享用,然而,自己的寿命不会增加、只会减少,既然如此,怎么会有在果实成熟之前自己不死的把握?

心里虽然有今生一定会死的想法,但是对于死期不定并没有精进地去修,从出生到现在很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是,自己对于圣法上的成就,仍然没有把握。

不知不觉已经造下各种罪堕,如山般那么多的罪业心中都装不下,如果死主阎罗王鬼差现在就到来,那么自己唯有堕入恶趣,此外没有其余的去处。

得到了暇满人身但没有摄取到法的心要,值遇了真正的上师但没有勤学上师的密意行,得到了窍诀但没有成办对治烦恼,这样,一生已经成了无义,心中不禁生起大后悔!

【释义】

这里是讲,以常执耽著此世现相,为了营办今生,不仅没有用暇满人身修成圣法、出离轮回,反而用暇满人身把自己送进了恶趣。这已不单单只是个,彻底浪费掉暇满人身而让人后悔莫及、悔不当初的问题了。更让人悔得锥心刺骨的是,解脱成佛的利器暇满,被我们自己活成了下堕恶趣的快车道!

我现在对今生营办的事业、爱情、享受、地位等播种,过一段时间就能受用到它的果实,我们众生都抱着这种幻想。但是,这一生寿数的显现是有限的,丝毫不会增加,却是刹那不停地减去,怎么会有完成计划之前不死的保证呢?我们被常执所骗,虽然有决定要死的想法,然而没有精勤修死期不定的缘故,日日都是在念或者多半都在念今天不会死,大部分心力都用在了营办现世法上,从出生以来到现在老大不小的时候,很多年都过去了,也没有成就圣法的把握。不仅如此,由于贪求现世法的缘故,不由自主造下了很多种类的罪堕,像山那么重的罪业,心中都已容纳不下了,若自己现在就死了,只会堕下恶趣。在佛法里,虽然得到了暇满人身,却没有摄取佛法的心要,虽然值遇了引导自己成佛的上师,却没有学到上师的密意行,虽然得到了佛法上的甚深窍诀,却没能对治烦恼。如是,我们自己虽然进了佛门,也得到了修行上的自圆满和他圆满,拥有了最好的解脱机缘,然而却为了现世,无意义地浪费了千劫万劫也难得到的暇满,这难道不应该大悔吗?

对现世的耽著,会毁掉我们的暇满,会毁掉我们解脱、成佛的最好机缘,是故,我们当有一个大的后悔心、大的厌患心、大的改过心、大的出离心。

反观自心

我已经得到极其难得的暇满人身了吗?我摄取到佛法心要了吗?我遇到千万亿劫也难遇的上师了吗?我勤学上师的密意行了吗?我得到窍诀了吗?我实修了吗?我修出对治烦恼的力量了吗?我悔之不及吗?我大悔吗?

 

丙二、祈师加持改过

欲使余年修持善法后,昔作罪堕异熟净无余,

临终无悔圣法得成就,祈请恩师降赐加持雨。

心要提示:

1、有上一科的“大悔”,才有本颂的祈师。

2、能大悔,才能祈师猛厉。

3、祈师降赐加持,是我们自己能改过的根本。

【颂义】

为了使今生余年修持善法后,已作罪堕的异熟果报能清净无余,修持圣法能得到成就而临终无悔,祈请大恩上师于我降下、赐予加持。

【释义】

暇满已经虚度,罪业已经造下,死亡已经逼近,现在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继续虚度,等着死后堕入恶趣吗?不是!正确的做法、积极的态度,就是本颂的猛厉祈请上师,加持自己能勇猛地改过、扭转罪业的相续。意识到已经接近死亡,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于是,猛提心力,急求上师降下、赐给自己如雨的加持:让自己的相续彻底地翻转过来,让自己余下的寿命不再继续著在世间生活上,而能全部用于精进修持正法,精进地忏悔所造的罪堕,使罪堕全部清净,不会成熟果报,祈求上师加持自己一定能修成圣法,在临终死时能心态无悔,而安稳地获得解脱。

反观自心

几十年都在为现实生活造尽堕罪,我能像本颂一样,勇猛祈师而精进改过吗?

 

甲三、道歌结义——祈愿如师广度

净与不净浩瀚刹土中,现人现鸟非人不定身,

文殊怙主上师利生际,愿得善妙不离同行住。

祈愿长久恩养吾诸母,无余往生极乐净土中,

易引之力一己自在得,成就文殊上师所愿义。

【颂义】

法王上师在此处祈愿道:

文殊怙主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秽无数刹土中,显现为人、非人、鸟类等不定的同类色身利益众生,乃至文殊怙主上师利生之际,愿我都能善妙地相随同行,永不分离。

祈愿长久以来大恩养育过我的所有诸母有情众生,全部往生极乐净土佛刹,这种易引之力愿我自在获得,以此来成办文殊怙主上师所愿之义。

【释义】

地点,是清净和不清净的无量刹土。化现,是人、非人、鸟等各类形相。“不定”,不限定哪种身份,随众生心而现与之相应的化身。

此处,法王上师的祈愿包括两方面:一、祈愿与文殊怙主师不离同行 二、祈愿成就文殊怙主师所愿义

文殊怙主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已显发了究竟的智、悲、力。“智”,是指已显发出了断证圆满的“妙吉祥”本性功德,断除了一切虚妄。“悲”,是指于一切众生普作救度。“力”,是指能度一切众生成佛之力。法王上师祈愿,与自己的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不离同行,也就是,与文殊怙主全知上师的智、悲、力不离同行,这也就是,与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同智、同悲、同力、同样度化众生。怎么同样度化众生呢?接下来的一颂,是把这种同样度化的祈愿,放在易行道净土捷径门上来讲。法王上师祈愿,自己能一肩担起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重担,让众生一生成佛,以此速疾成佛的易行法门,来成就文殊怙主上师普度众生成佛的希愿。

祈愿此歌入谁耳根际,耽著此世分别之雾醒,

三十七道无勤自在成,究竟二利得成十力主。

【颂义】

法王上师继续祈愿道:

祈愿这首道歌谁听到了,耽著此世现相的分别迷雾都能消散而觉醒,对于三十七道品的功德,不用勤作而自在任运成就,二利达到究竟而得以成为十力之主——佛。

【释义】

法王上师在本颂中,对见闻忆触本篇道歌的有缘众生,作了两大祈愿加持:

一是获得断德,也就是,祈愿凡是听到这首道歌的人,耽著此世现相的分别能像雾散掉一样,顿然觉醒。通过闻思本首道歌,就会知道现相都是幻化客尘,都是假的,了不可得,而不再耽著。

二是获得证德,由此觉悟、回头,识假归真,破相返性,入到一种省事的、歇心的道中——真正契悟本性,本来圆具的三十七道品任运自成,最终二利究竟而成佛。

因此,法王上师的祈愿极深。

 

此三十七菩提分数目的颂文,乃是胜生木龙年七月三十日,阿旺洛珠聪美口中流出,丝毫无改,瞬间而成。芒嘎朗!

这篇三十七菩提分数目的颂文,是在胜生木龙(1964)年七月三十日,法王上师阿旺洛珠聪美(晋美彭措)口中流出,丝毫无改,瞬间而成。愿吉祥!

总而言之,法王上师智悲力流出的这篇吉祥妙音《此世现相厌患歌》,是法王上师现见众生因耽著现相而困于其中,一直在无意义受苦,大悲不忍,而为众生指示出“诸法诳如梦”的真相,以助众生返回自然大乐的本性——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