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寿命无常之厌患道歌 讲记05

二、别——以师君三尊眷属圆满合会终别离显示有命咸归死

寂静净土桑耶大殿中,师君三怙主眷圆满相,

当时思彼真是甚欢喜,如今思忆实乃极悲伤。

颂文直解:

寂静净土吉祥桑耶寺的大殿当中,师君三怙主——邬金莲花生上师、大堪布菩提萨埵、法王赤松德赞及其眷属众在世时的现相,无论从导师、弟子、法、处所,或时节因缘等方方面面而言,都极为圆满。当时对此非常兴盛的状况思惟之时,的确是一件非常欢喜的事情,然而如今想起这一切五种圆满,实在是令人极为悲伤。

释义:

所谓“寂静净土”,总的是指雪域藏地,特别是指圣境桑耶寺。一般来说,《毗奈耶》中把“中土”分为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从地界来说,只有印度是中土;从佛法兴盛的层面来说,一千多年以前,莲师和大堪布菩提萨埵来到藏地后,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法都非常兴盛,可以说是佛法的中土。《噶当子法》中讲到,王子贡秋邦在禅定境界中去了邬金莲花空行洲,在那里见到了无垢称比丘,以及桑哇益西等十万空行母一同做会轮,这时桑哇益西空行母说:“印度金刚座北方,雪域观音之所化,乃为清净悦意刹”。也就是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所化雪域藏地,是非常清净而且令人悦意的一个刹土。不仅如此,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后,看到许多金刚密续时说,在印度即便是二胜六庄严住世时期,金刚密法也不如藏地这么兴盛。所以,确确实实藏地就是清净的佛法中土,这是从总的中土的层面解释“寂静净土”。特别来说,对于清净者而言,桑耶寺就成了真正的净土——吉祥山莲花光明宫。比如,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曾经去拉萨桑耶青普朝拜时所写的一首道歌中讲到,一切境相皆现为清净的佛身、佛语、佛心,分别净秽之心已不可得。所以清净者面前桑耶圣境就是寂静的净土。

“桑耶”是藏文的音译,直译为“不可想象”,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当时建造桑耶寺时候,在莲师和大堪布菩提萨埵等的威摄神力之下,由许许多多人和非人一起建造,其中白天人类建造,夜晚天人为主的非人们帮忙建造,非常不可思议,从而藏王赤松德赞赐名“桑耶”。“大殿”是指桑耶寺里的中心大殿,因为一共有三层,所以也叫作“三样不变殿”。其中,顶层是按照印度风格建造,因为佛法来源于印度;中层是汉式的风格,因为藏王赤松德赞的母亲是汉族人;底层是藏式的风格,因为藏王赤松德赞的父亲是藏族人,由此建造了三种不同的风格的大殿。

其次,“师君”是指大导师——莲花生上师、大堪布菩提萨埵,以及国王赤松德赞师君三尊。往昔由于他们三人共同发起大愿,将来一起弘扬和护持显密圆满的佛法,于是在业愿成熟之时会聚藏地。根据导师释迦佛的授记,在佛示现涅槃后八年,达那郭夏湖中莲师应化出世。大堪布菩提萨埵住世九百年之久,并且在法王赤松德赞未诞生之前,便到过一次藏地,但因为当时赤松德赞还没有降生,便又返回印度。为此,大堪布菩提萨埵通过特殊的修法,延长了自己的寿命,直到法王赤松德赞大愿成熟而在藏地诞生,师君三尊这一世如愿于藏地相聚。之所以说“三怙”,是因为在藏地师君三尊也被称为“三怙主”。比如,列绕朗巴大师的伏藏法中,有莲花生上师、大堪布菩提萨埵、法王赤松德赞三怙主各自的修法,修法中说到,大堪布菩提萨埵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莲花生上师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法王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是三怙主特意现为师君三尊之相降临世间。

所谓“主眷”,其中的“主”,就是指莲花生上师、大堪布菩提萨埵和法王赤松德赞三尊;“眷”则是指师君三尊的眷属众。进一步而言,比如,仅仅是莲师在桑耶青普的弟子来说,于藏地刚开始赐予灌顶、传授圣法时的弟子有十七位成就者,中期有二十一位成就者,后期临近去往罗刹洲的时候,弟子有二十五位成就者等。常说的“二十五君臣”,就是包括藏王赤松德赞和王子木赤赞普在内的二十五位成就者,他们都是莲师在桑耶青普时期的大弟子。当时以法王赤松德赞作为施主,莲花生上师对二十五位君臣等诸多密乘根器者赐予殊胜四级灌顶,令弟子们心相续彻底成熟,并传授玛哈约嘎、阿努约嘎与阿底约嘎的甚深密法,令弟子获得解脱。当时获得成就的人很多,举例来说,南喀酿波能够骑在日光上;桑吉益西能以金刚橛直接插入山崖;杰瓦秋扬能直接现见本尊,且三次作马鸣;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多吉登炯如风行一般无有阻碍,等等,此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皆有不共的殊胜成就。大堪布菩提萨埵则传授中观与戒律等显教法门,给国王、王妃等传讲十二缘起、十善业道、八关斋戒等,并依照一切有部律度,让“预试七人”出家,为他们传戒,创立了西藏出家僧团。

法王赤松德赞安排了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译师学习翻译,翻译了印度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还有以莲花生上师和大堪布菩提萨埵为主的,从印度迎请来的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同时会聚在吉祥桑耶寺。法王赤松德赞就像是某个宗派的创始者一样,创造了藏地显密佛法兴盛的大缘起,所以对藏地来说,具有不可思议无上的恩德。虽然拉托托日年赞和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也曾有佛法降世,但是整个一切显密教法,以及各种明处,都是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大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上师之后,前译教法才得以非常兴盛。另外,法王赤松德赞曾在桑耶青普的一个山洞中闭关,修莲师所传密法而获得成就,所以他本身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成就者,对藏地的恩德也非常大,所以称之“法王赤松德赞”,并列为师君三尊之一。以上就是三怙主师君主眷的情况。

其次,所谓“圆满相”,即处所圆满——吉祥桑耶自成寺;眷属圆满——君臣等二十五位大成就者等;导师圆满——大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上师亲自来传戒、灌顶、引导等;法圆满——传授了显经密续,包括九乘之顶大圆满法等的甚深法类,还有从空行净土空行密库中迎请的一些殊胜的无上密法,在莲师和大堪布菩提萨埵的引领下,很多班智达和译师翻译了显密教法。

“当时思彼”是指当时思惟如此一切圆满之相,深知即便是大圆满十二大导师安住的大净土中,也没有比莲师所传大圆满更殊胜的一个法,也遇不到比莲师更殊胜的导师,也没有比二十五君臣更圆满的眷属众。如此真是让诸善缘者皆大欢喜的一件大事。“如今思忆”意思是说,如今思惟、忆念之时,上述一切五种圆满根本没有恒常存在。现在的拉萨山南,虽仍有桑耶寺的遗址,但莲花生上师早已飞往拂尘洲的铜色吉祥山,大堪布菩提萨埵、法王赤松德赞及君臣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全部都已经示现圆寂。如今桑耶寺内冷冷清清,已无法再现前弘期佛法大兴、僧才隆盛的圆满景象。如今忆念的时候,只是想师君三尊和二十五君臣曾经来过藏地,在桑耶青普等朝圣的时候,能看到莲师曾经闭关的山洞,以及为了坚固未来众生的信心,所留下的脚印、手印等,仅此而已,看到现在这样落败的情景,思忆之时心里实在是十分悲伤。

小结:

曾经大祖师持明晋美朗巴在桑耶青普的山洞闭关时,某一天从洞口看到了对面下方的桑耶黑波热神山,当时忆念起前世,想到莲师曾带着法王赤松德赞和王子木赤赞普等一起去桑耶黑波热神山,为他们传讲了甚深妙法,赤松德赞圆寂后,莲师又带木赤赞普等到神山,安慰他说一切有为法无常,大地上哪里有生而不死的情况呢,像这样讲了很多无常的教言,想起这些时,晋美朗巴尊者非常悲伤,面朝向莲师所在的西南方哭了很久,又想着哭也没有什么用,便发誓一定要好好修持显密妙法,死后直接去铜色吉祥山莲花宫殿中,于是就撰著了《三身净土发愿文》。以上在其发愿文的后跋中所讲述。所以,我等要随学大持明晋美朗巴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思惟一切皆是无常,正如经典中所说:“积集皆消散、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要发起励励修持显密妙法的心,为了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即生成就,而勤修正法。

 

乙四、告诫无常迅速人生短暂,当勤修佛法分七:一、告诫未闻思清净教之修禅人;二、告诫舍弃实修三续之经忏人;三、告诫贪著讲辩名望之少年僧;四、告诫轻视三学积财之伪僧徒;五、告诫身体衰败筹划生计之老人;六、告诫倨傲不念死之青年人;七、告诫妄想常相伴之恩爱男女

丙一、告诫未闻思清净教之修禅人

若未如理闻思清净教,仅估计心不能断无明,

年迈时成家眷九人主,临终老者无善转恶趣。

颂文直解:

如果对于以三量观察而清净的圣教海,没有如理闻思而生起智慧的话,仅仅是以一种估计的心,断不了轮回之根——无明。这样的话,即便年轻时作为一个出家的僧侣,而年迈时却成了九个家眷的主人,临终时因这位老人相续中没有积聚善法资粮,所以只能随着恶业转生三恶趣当中。

释义:

从佛教源流来说,导师释迦佛宣说的小乘三藏法,在佛圆寂后曾做过集结,开始由导师佛交付给迦叶尊者,之后又交付到阿难尊者等;大乘显教又分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甚深见派是由导师佛传给文殊菩萨,再传到龙树菩萨等,广大行派是由导师佛传给弥勒菩萨,再传到无著菩萨等;从密教的层面来说,有六续部的法,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外续三部,以及父续、母续、无二续内续三部,从导师佛开始,最后传到各派大祖师。这些显密三藏六续部当中的任何教典,都是以三量观察而清净的圣教。所谓的“三量观察”,分别是:一、以现量观察:教典中的所诠义,上合圣者意趣,下契众生相续,没有任何相违之处;二、以比量观察:以比量推理、观察,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或不符合的地方;三、以教量观察:教典的前后文句,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没有相违之处。总之,从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顶乘之间的所有教典,经得起这三种正量的观察,便是“清净教”。然而,仅仅是有清净的圣教还不够,仍然需要自己如理闻思这样的清净圣教海,如果只是口中说:“这个法很殊胜、那个很有加持力”、“这个是三量观察而清净的教典”等等,但不做任何闻思修行,那么也不会获得任何真实的利益。譬如,虽然得到了摩尼宝珠,但是没有经过几个步骤的清洁、擦拭,并悬挂于胜利幢顶后祈祷,那么摩尼宝珠也无法实现满足欲求的功用。又比如,有一个人非常口渴,并且本身就在河边,但是自己不饮水的话,最后还是会渴死,对他来说,河水没有起到丝毫解渴的作用。

要知道如果没有对佛的正法精勤如理闻思而生起的智慧,只是以一种估计的心,不能断除轮回之根——我执无明。之所以说“我执无明”即轮回之根,正如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其次,所谓“估计心”,即一种模凌两可、不确定的心,或者没有定解,也就是没有正见的意思。比如,有些人说:“你不要有什么执著,完全放松,这就是大圆满的修行。”《定解宝灯论》中云:“若因此说无执著,或有愚者劝告言,初皆不执应放松,诸众庸俗极松故,常漂三界轮回中,仍然不必再劝勉。”意思是说,愚者因为知道圣者的智慧中没有执著,便据此劝他人说,不论任何人一开始就可以什么都不执著,只是放松安住就可以了。但要知道众生正是因为平时处在庸俗极放松中的缘故,既没有执著善法,也不知忆念法界本性,因此才一直在三界轮回中漂转,对这些可怜的众生,就没必要再去给他们讲“初皆不执”的庸俗放松了。又有些人说:“你什么都别想,不要有什么分别,这就是正行的修法。”实际上这样最多只是安住在无分别的阿赖耶上而已,就像是兔子和雪猪子一样,它们趴在那儿睡觉,也能什么都不想。比如,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金刚道歌中说:无论如何,上下根机,没有安住正见,仅以无念修法,则相当于雪猪子三个月左右的冬眠,如果想无正见而放松,那么可以远离我们,跟雪猪子去学,去依止它吧。因此,说是什么都不执著,放松地待着,或者不起任何分别念坐在那里修,自认为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实际上只是一种入歧途的无分别。就像一个人昏迷后,也没有任何执著和念头,但这根本不是大圆满正行的修法。补处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云:“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如是例举了五种无分别的歧途,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上述第一种观点,落入了执息念的歧途,也就是执著“什么也不执著”的息念。第二种观点则落入了不作意的歧途,也就是不生起对于世间名言戏论以音义混合的作意。所谓“不能断”,是指以这样不确定的估计心,根本断除不了轮回之根——我执无明,要断除我执无明,必须修与其相违的正对治之法——无我空性,以无我空性的正见才能够将其断除。对于初学者来说,无我的修法需要首先思择修,再思择和止住轮番来修,最后止住修,这样首先建立对无我空性的定解后再作修持。有些人没有闻思无我的空性法,只是心想没有我、万法空性等等,就像是明明不是自己的母亲,但心里想:她应该是我的母亲吧。这样的心也不能断除我执,需要闻思、观察抉择后生起定解,在此基础之上修行,这非常重要。

有些出家人年轻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个少欲知足者、持戒者、修行者,但是因为没有如理闻思清净圣教,仅仅是以一种估计之心在修行,以致于相续中的烦恼丝毫都没有减少,那么在将来因缘会遇的时候,便会生起粗猛的现行,而强烈贪执世间八法,结果就还俗流落红尘,年老的时候子孙众多,成了“家眷九人主”。这里的“九人主”意思是说,他成了家中九口人的家长,形容家眷众多。“无善转恶趣”,意思是说,由于前半生没有如理的闻思,后半生又为了家庭俗事奔波劳碌,不断起惑造业,而未能修集善法资粮,所以临终时唯有满负罪障,在热恼中堕落恶趣。

小结:

总之,一方面来说,有些人认为对于以三量观察而清净的圣教不必多做如理闻思,仅仅是到某个寂静处,不起执著、不作意而安住就可以了,而且心想:闻思者都是不过如此的普通人,学多了还会对修行有所障碍。这样不喜欢学教理,反而认为自己是个大修行人,最后学也没有学到,修也没修成,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自己的心相续也没有调伏,烦恼越来越炽盛,最后还俗成了众多家眷的主人,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轮回的苦海中漂泊。

具有智慧的人应当明白:要利用人身来解决生死问题,才是人身真正的意义所在,而想解决生死问题,首先需要知道生死的由来。生死是果,它的因就是烦恼,而烦恼又是由颠倒执著所引发,颠倒执著的来源则是无明。如果想了脱生死,那就必须断除烦恼;想断除烦恼,就必须消除执著;想消执著,相续中就必须具有清净智慧的对治力;而产生清净智慧的前提,便是如理闻思。如果没有数数如理闻思,相续中串习坚固的凡夫知见,毕竟无法转变成佛法知见。如果对此在根本上没有转变,那么决定仍在世间的范畴起惑造业。所以,首先要如理听闻诸佛菩萨所开示的清净知见,以此产生闻慧,从此处入手,作转变凡夫知见的工夫。在以闻慧忆持法义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如理思维,也就是以思择力运用四种道理来抉择法义,以此便能断除疑惑、通达法义。然后在此如理闻思的基础上,以心数数串习闻思所决定的法义,这就是修。以如理如法的实修,才能真正改变以往的颠倒执著,从而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生死问题。人生非常短暂,而修持正法又往往需要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完全投注于闻思修行,尽快如理如量地完成这个过程。倘若青年时代未能如理闻思修学,一旦错失良机,相续中固有的知见未能转化,而仅仅是外表上剃了头、披著袈裟,那么就十分危险。因为一旦遭遇强势境缘,则极容易起惑造业,变得与一般的在家人没有差别,最终决定陷入世间八法的迷网当中,无法自拔。所以,倘若今日不能把握时机如理闻思,将来便有堕落的危险。

 

思考题:

1、

(1)从总和别来解释“寂静净土”。

(2)“师君三尊”分别是哪三位?为何又称为“三怙主”?

(3)当时主眷的情形如何?有怎样的圆满相?

(4)如今思忆时的情形如何?结合大持明晋美朗巴的公案,思惟如何随学大持明和法王上师。

2、

(1)解释“三量观察”和“清净教”。

(2)什么是估计心?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3)为什么以这样的心不能断无明?

(4)能断无明的正对治是什么?初学者该如何修?

(5)结合此偈颂,讲述如理闻思清净圣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