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雷音讲记 23

第二十三课

二、道之正体发心

于彼久来恩养遍空母,

荷度正觉愿行恒依止。

归依是对圣法界发起一心归投、依靠、亲近的心,由此越来越接通法界、回归法界。而且,得到一切圣法界五方五佛乃至如海三宝三根本力量的进入,由此成为发展一切道的根源、依处。在归依三宝后要做什么呢?要承担起普度尽虚空界母有情到达无上佛果的重任,因此接着要发起伟大的菩提誓愿,尽未来际力行不已,以此作为恒时依止的修行,这就是发心。

在发心两句里,首先要看到最根本的菩提心修法。所谓知母、念恩、报恩、增上意乐、起荷担的愿行、恒时依止。这就是发心最根本的生起次第。

“久来”,指从无始受生以来,每一世都有父母,这样看到,尽虚空界的每一位有情都曾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止一次做过,就像佛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所说。我们在轮回里受生太漫长了,因为往前推不到边际,而每一世都有母亲。但是隔了一生就不认识了,又转到新的环境、因缘里,实际上,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

之后要想到,做母亲时有生育、长养等的恩德。要按修心法修念恩,有世间恩、出世间恩。世间恩里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教育成长、提供衣食等,一点一点去想,就知道母恩特别大。

进一步要观察母亲的处境。他们正处在非常困难的地步,非常愚痴,不必说解脱的事,就连如何成办增上生都不知道。虽然一心想离苦得乐,但是不知道正道。想离苦,偏偏制造苦因,想求乐,偏偏远离乐因,就像瞎子在悬崖边上颠簸地行走一样。瞎子表示愚痴,完全被业果愚和真实义愚所控制。被业果愚控制,不明白一切乐从善生,一切苦从不善生。由于没有起因果胜解,不断地制造恶趣的因、远离善趣的因,所以特别可怜。按这种状况走下去,就会堕到恶趣险崖里。或者,即使知道一点因果法则,但不知道四谛等,不明白凡是以我执发起的业行全是落生死的,有真实义愚,还在不断地执著我,为我求善趣乐等等。从长远来看,还是堕在生死险崖里,最终仍然落入苦的漩涡出不来。像这样,尽虚空界无量无数的母亲都处在这种处境中,不断地发展。

要想到:如果我不救度母亲,那谁来救度呢?而且,只求一人解脱是不行的,弃置这么多母亲是非常不合理、非常下劣的心,因此,不能不发救度遍虚空界母有情的心。要把他们度到哪里去呢?要度到正等觉之地。犹如诸佛往昔所发的无上道心那样,把一切母有情全部度到无上正等觉之地才算数。这就把报恩心发到极致了。

又要想到:如果只给予今生来世的世间安乐,那是不究竟的,因为只能止息一时的苦痛。而且,就像在伤口撒盐一样,他本来就贪,以世间享乐进一步加强贪执的话,当下就积累了很重的坏苦,往后幻相破灭时,会进一步落到很深的忧苦中。再者,即使得到人天善位,福报尽了仍然堕到下趣,这就没有很好地安置母亲,落在三有衰损边。如果只把他们度到小乘阿罗汉果位,那也不究竟,因为堕在寂灭边,没有开发出无量的自性功德海。这样以智慧抉择下来,一定要把母有情度到正等觉之地。发心把全法界有情都安立在无上正等觉之地,这个誓愿没完成就永不休息,这就发起了极大的心。

“荷”就是担在自己肩上,由自己一人来承担。这时,菩提萨埵的大道心就出来了。荷担的不光是愿还有行,愿是自身起了誓愿,行是必定要达到这个地步,不是口头虚愿,这就出现了菩提心。“行”是指我要实现这种能力,在母有情机缘成熟时,有力量把他们都立在无上正等觉的地位。现在我没有这种能力,因此,对于能成佛实现利他的一切道法,都发心修学。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这个意思。八十无尽法所摄的从道的最初一步到最终一步,无量恒沙法门全部要学,一一在自身上现证。这就发起了行心。

这样荷担以后,心心念念都以此摄持来行道。从早上开始,今天活着为了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这一大目标,把一切母有情都安立在无上佛果的地位,我为这个目标而修法。

所以,归依和发心在任何修法前都必不可少。归依是依向最重大的加被之源,不能脱离。自己是迷失的人,一定要靠圣法界的摄持,此外再没有其他归心之处,这是唯一的归处。自身现在是错乱者,唯一依靠清净法界的力量,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无法动摇,一切处唯一靠三宝。自心就归在这上面,没别的想法。一切时要跟三宝亲近,得到三宝力量的加被,使得自己能展开无尽的安乐之法,出现无边的功德。要依靠的助缘唯一定在圣法界三宝上。

自己要干什么呢?道的正体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怎么启发出来呢?一定要从悲这一分着手,看到一切母有情曾经大恩对我,我不能不报恩,他们现今的处境这么艰难、悲惨、危险,所以,作为人子必须荷担起把一切母有情都安立在无上正觉地位,才算尽了心。这就是孝道最极致的发挥,到达了铺天盖地、从始至终的地步。从“久来恩养遍空......荷度正觉愿行”一句半就可以看到,这的确是孝道最广大的表现,叫做“无上道心”。这个道心来自于一个善、一个孝,把它扩充到无上的地步。这不是对一位母亲,而是发现全法界的有情全是母亲,对每一位都念恩。而报恩不只是衣食供养、立身显名的层面,而是要把所有母亲都安置在无上正等觉的地位。这个孝道达到了极点。

荷负这样的孝道,是因为他们本来是佛,世俗中又对我有这么深重的恩德。孝心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由这个孝就出现大心力,自己要荷担。也就是这个愿我发定了,我一定要把母有情全部放置在佛地,发定以后不是虚愿,就像释迦佛因地发愿那样,一一真实去行持。

修菩提心前修四无量心,发展出对任何有情都有一种最亲的善心状态,那时视如独子,一点嫌弃、陌生感都没有。之后念母恩发展出大愿心,在虚空界尽之间不会变动,一直以非常单纯的大孝心、大菩提心去对待一切有情,完成自己的道业。以这个心统领一切修行,他就入了大乘道。

这样就知道,我们的一切修行要由什么来支配,什么叫做道的正体,怎样才入到成佛的道上。这都是具大义的事,要反复思维抉择。当心中明见到这条大义之路,就知道应当确立这样的行愿,在尽未来际念念不离,所以叫“恒依止”。他的表现也是在每一座修法、每一个善行中都贯彻,以它摄持,这才成为大乘道的正因,成为遍虚空无量福德的正因。对这个行者来说,他已经抓住了大乘道的关要。

缘起的大奥妙

归依、发心有向上接通、向下利益,使自心真正随顺法界的大缘起。就像法王每一次写东西前,都是向上祈祷上师兼本尊的文殊师利菩萨,之后向下发心利益众生。祈祷的力量一加过来,就接通了圣法界,靠近了它,这叫做“依近”,然后发心利他,之后就从自性中现出道歌或者各种殊胜事业。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了解这个大缘起。

行者在中间充当上下接通的环节。如何接通上呢?依靠归依。对一切圣法界,或者以窍诀方式说摄在一个上师宝上,对这样的力量作归依来接到自身上,加被一下来,自己发的又是大心,符合一切佛的心愿,之后就能流现出无量的利生事业。在任何时处都应有这两分连接。也就是说,诸佛为根本的三宝海,他们唯一的心愿是加被众生还归法界,而我也是祈求他们的力量,而且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心,这样在缘起上就完全贯通了。这也是《普贤行愿》所说的,令众生欢喜则令诸佛欢喜,诸佛智慧花果是由大悲水灌溉众生而发出来的,这是非常甚深的缘起道理。

法王的金刚句里原本有一个“后”字,但这里省略了,我们把两个“于彼”的对仗句式合起来看,就知道这里有大的缘起上的奥妙。前两句归依是以信心接通三宝海的力量,后两句是以悲心面对众生,立誓把他们都度到无上彼岸,在这个大目标的摄持下作一切事业、修一切法。两者的关系是先接通上,再利益下。三宝海的力量加在心上就去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也是报达佛恩、上师恩等等。像这样,在任何时处都以这两环来摄持,就会真正出现佛道的事业。

从三怙主来说,文殊表智,观音表悲,金刚手表力。对三怙主为代表的三宝的智悲力,以坚定的深忍信归心、依近于他,祈求加被,之后自身具足智悲力,从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像这样贯穿归依发心,或者在信悲两个重点上一结合,就能顺应到大的缘起。

譬如祈请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慧的光明入到我心中,我对此有胜解,以信心祈求。之后,我以智慧授予众生,让他们遣除愚痴。这样就能遍在一切有情心中,恒顺一切有情心,让有情生欢喜。这就是在文殊智上信心的上求、悲心的下化。或者在观音悲上,观音历劫修的一切悲都化光进入我,我胜解一定能这样加被我,之后以我的悲来代众生受苦,让众生解脱。或者以金刚手历劫修持的力量入到我心中,我以这个力来除掉众魔,让众生离苦。

像这样,行者充当中间的一环。向上,对无欺三宝尊作祈请,以坚定的信心归心他,以胜解来摄入力量,住在自己心上,这是关键。不要以凡夫愚痴自以为是的心、杂染的状态去接受三宝,应当以真实清净的信心去相信,这样祈请,无欺三宝的力量就能加被在心上。

以上以智悲力三怙主为代表说明了这件事。所以,在修法前,第一要把自己完全放掉,唯一祈请三宝,来引接三宝的力量;这个力量注入心中后,自身要顺合三宝的意愿,以悲心广大地利益众生。如果有悲心,就能得加被,能符合三宝的心,三宝的力量就会无障碍地直接下来,这样去利益众生,就会在道上发展得非常快。

这也是法王一向说的,我们要发心得到上师本尊的摄受,之后要做的就是开发自身功德,以及兴盛佛法、利益有情。这样在缘起上从上到中到下有“三连环”,整个会非常顺利地贯通,这也是先归依、再发心的大原理所在。

又以五方五佛来说,永时无欺三宝尊显为五方佛。首先归依五方诸佛,然后符合他们的心意,下化众生,佛的力量入于自心,显发本性的德相力用去利益众生。

譬如东方不动佛,现喜刹土有无量众德。不忍心见到众生常常在散乱中,一心依止亲近不动佛,以胜解接通他的力量,然后代众生求证不动。

或者南方多宝佛,具德净土处在平等性中。不忍心见到众生沉溺在悭贪中,代众生祈求得到多宝净土的功德。这样让众生生欢喜,就令诸佛欢喜;能符合诸佛的心,就能利益众生,这是缘起的大奥秘。

西方净土无量寿佛,有寿自在的功德。不忍心见到众生沉溺在生死中,代一切众生求无量寿果位。向上发心:我要证得与阿弥陀佛同等的果位;向下为众生着想:凡是见到我、听到我、与我结善恶缘的任何众生,都为他祈求临终能现见阿弥陀佛,往生后见佛得蒙授记,开发自心智悲力的大用等等。

这都是上顺佛心、下顺众生心。向上以信心依近诸佛,得到他们的加被;向下以悲心顺合众生,因为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悲心就是顺合他们的愿望,为他们着想。这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处在缘起最顺意的链子上。这样符合法界心,符合正道的规律,那它就是正义的,一定能实现,这是大缘起。所以,修行必须有这两环:一、信心归依;二、悲心度众。这就是每一个修法前都要归依和发心的原理所在。

再者,北方有不空成就如来,殊胜的事业。不忍心见到众生堕在顽空里,为众生着想祈求三宝,得三宝力量为众生完成,这样代众寻求不空成就的果位。

或者中央毗卢遮那佛,处在密严净土,深证法性。不忍心见到众生忘失本性,迷失在幻梦一样的假相里,之后代众生求证法身。

像这样,向上依近三宝,符合佛的心意,向下代佛作事业,在娑婆世界里度众,这就非常符合大缘起。从我们现在接引一切众生往生西方的主题来说,的确上合诸佛心意、上师心意,下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正如法王在《此世现相厌患歌》里的发愿,向上要符合到文殊圣尊喇嘛麦彭仁波切的心,向下要把一切众生全部摄到西方净土,希望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心、佛、众生一线贯通的大修法,在任何修法里都有这个奥妙在。我们应当悉心体会、运用这一点,这非常关键。

从接通五智的角度来说,诸佛的五智以光加被在我身上,我特别胜解,由信心的力量,能让诸佛的力量入到我心里。我的智慧一旦显发,就来度无数众生脱离愚痴、嫉妒等等。

譬如,佛的大圆镜智入到我心中,我的智慧光明入到众生那里,让他们显出智慧来,去掉嗔恚。佛的平等性智入我的心,我的智慧光明入到众生那里,让他们显出智慧来,去掉骄慢。佛的妙观察智入我的心,我的智慧之光入众生界,让他们显出智慧来,去掉贪婪。佛的成所作智入我的心,我的智慧之光入到众生界,让他们显出智慧来,去掉嫉妒。佛的法界体性智入我的心,我的智慧光现出来入众生界,让他们显出智慧来,去掉愚痴。

总之,由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离苦得乐的愿望上是一致的,法界整体的心意就是要从迷惑转为觉悟。我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如果我有信心祈求佛,佛的力量自然以无二的方式入我的心、加被我。而我和众生没有间隔,我的心一旦开了,就以悲的力量入到众生界那里去引导他们还归。这样符合法界的心意,是正义的,应当这样来行持。

在任何时处要记住,上要归依圣三宝,下要度化苦众生,这样在缘起上是最顺的、最能够开发。最终要知道心、佛、众生没有差别,是一体的,应当这样行,自己会有胜解,这就是以信心和悲心摄尽一切大道的原理。

承接前面讲的《归依之道》的大原理,要知道我们本来是佛,只是迷失在客尘中,由无明的力量不断地现各种假相,因此要晓得归依。向圣法界、向清净的本来、向开发出来的无限智悲力去归依,这是大的原则。众生和我一样,也迷失在虚假中。法界的本心要求觉悟者救度迷失者,自己成佛,一定要以悲的力量摄受众生成佛;自己迷失,一定要以信心还归本来法界。所以,信心和悲心摄尽了一切道的心要,只要体会“信、悲”两字,就知道道的原理所在、自己的做法所在。恒时不离开它,叫做“归心而依近”“荷度恒依止”,也就是时时不离开信心归依、悲心度众两大原则,这要贯穿在一切处。

譬如修忏悔法,要向金刚萨埵回归,以信心向他祈求,他是消尽一切业障者,他以悲的力量会让我消除业障。同时,我以悲的力量推己及人,看到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有无量罪业,我把他们的罪业全部摄在我心中,之后向上连接。一定要具备归依和发心两分因素,归依上要归依三宝总集金刚萨埵,接通他的力量;发心上要摄持一切众生,这就成了净障的修法。

或者代众生苦。见到修罗的各种杀伐、嫉妒、疑虑等苦,我把它们全部摄过来,以三宝的力量转掉。

再说施食、烧烟供等,看到饿鬼界的苦,我信受观音,修观世音菩萨,迎请他的力量,或者自身观成观音,这是信心一分向无欺三宝来贴近。悲的一分是把这股力量传到有情界那里去,他们处在饥渴等的苦难中,以这个力量去救度他们。这样,诸佛的大悲充到我心中,我的大悲流到众生那里。

又譬如闻思修,要修文殊法。也是上接通文殊,归依智慧总集,他是圣三宝一切智慧的体现。我是迷失者,处在无明中,所以我根本不相信自己,不信受自身的错乱状况,完全撇开,唯一相信圣三宝,相信文殊师利智慧本尊。之后一心向他祈求,不考虑这个错乱的我,把自以为是全部放下。这样以信心恭敬来祈请他,得到他智慧力的加被,自己开发五智。然后以悲的力量,把智慧运用到众生界,为了遣除一切众生的愚痴来发心。这也是贯通归依和发心来修的。

或者救度中阴飘泊的众生。自己首先归依,祈请三宝或观音、莲师等,或者把自己观成观音、莲师。佛的悲的力量充到我心中,我对众生作救护,发出力量来救度他们。这就是从信心贯通到清净法界,从悲心拔济迷失众生,是对生死界的一种力量。总之,对于本来,以信心去回归;对于迷失,以悲心作救拔,这两个要点能摄尽一切佛道。

又譬如讲法者也是做中间的连接。单就法一分来说,要想到:诸佛的一切法流贯穿在我身上,我以悲心把法传播到众生界中。这样就能使三宝种性日益增盛,这是缘起上最重要的一环。就像《道次第》里所说,观佛住在自身上,让正法住持,为了利益众生来讲法。都是信心和悲心、归依和发心一以贯之而行持的,它是大缘起。符合了它就一路顺利,你会不断地开展,能够迅速成佛。

归依和发心一个是基依一个是道体。基依指必须依圣法界,我是迷失者,所以要再再依靠他,每一次都要归心于他,这样在缘起上就回入到清净界,接通三宝、三根本,他们的一切力量都充实于我。对待具大恩的母有情,在缘起分上就一定要帮他们。什么是帮他们呢?要度到正等觉之地,不是做其他。他们在虚假执著的状态里,所以要以悲力把他们拔济到正等觉之地。是这样来作佛事业的,是这样成就佛道的,所以发心叫做“佛道的正体”。从现在一直到尽未来际为止永远不离开,这就叫“恒依止”。进一步透进去就是普贤行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到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等为止,一切都是为这个行持的。

这样理解后,就完全懂了普贤行愿。信心上要回归不可思议解脱法界,悲心上要拔济一切有情。最终显发智慧后,以悲的力量入到一切众生界,之后恒时作兴盛圣教、利乐有情的事业。像这样,要得到一种大的认识,这相当重要。

还要把归依发心的大要点,或者说信心悲心的大要点,贯通到禅宗和净土宗上。譬如归依自性三宝,就要知道本身有这个无为法,它是永时无欺的三宝尊。自心有正等觉佛果,这是自性佛;自心本来远离一切欲尘,清净无垢,这是自性法;自心本来不二,这是自性僧。总的来说,三宝无为法的功德在自心上原原本本、无增无减地存在。它并非有为的缘故,永远这样存在,只是自己不认识而已。它是真实法的缘故,永时无欺。轮回中的生灭法永远是欺诳性,看似有实际没有,以为有义实际无义,拼命去追求,结果失落而归,它永远是欺诳的、不可信赖。

当真正从《宝性论》以上,认识了自性本具三宝,或者依《圆觉经》等,知道自心本来成佛,这时才知道要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这就是以信心还归到自己本具的法界,而这个法界跟一切成道者现前的无二无别,从自这一分来说,就出现了要往自性回归的方向,念念要往本觉回归。《起信论》里讲“始觉合本”。有这样的本觉,自己不知道,闻熏教法后开始发出始觉,始觉要合乎本觉,念念不离。由于深信它唯一真实,所以有坚固的深忍信,一心归心于本性。

“依近”就是觉照不昧、不迷失、不忘失主人翁,这叫做“内归依”,归依自性,他以信心会直达心性本体。这个面向是完全回归清净法界、现出本有智慧的方向,也是开悟见性、护持不离的重要方向。它表明的是证体,证到自身的本体。之后起用,就是在幻化界里,针对众生的需要随缘作利益,兴起一切利他事业,视众生如己。这样心无挂碍地作一切佛事,就是悲的侧面,是起用的方面。就像裴休宰相著的《劝发菩提心文》里,就是由智出悲。

对本性要由信心来证入,就像三祖的《信心铭》所说那样。首先要明白,忽生忽灭的身心假相不是自己,如果执它为己,就成了迷失,沦落到虚假轮回里了。然而,一旦抉择到四大假合不是自身,空寂才是自身,生灭心不是自心,灵知才是自心,这样知道了空寂灵知,就知道三宝的体性了。它叫“自性三宝”,也是一切圣法界共同回归之处、修证之处、本体之处、实相之处。这样就从信心一分知道了,或者说出现智慧了。

之后,以悲这一分发起无边的愿力。也就是,一切母有情跟我是同一本性,他们迷失在生死里,所以发起无尽的愿力,要利益一切众生,把所有众生都安置在正等觉佛果之地,这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大心。之后,以这样的行愿力要遍学一切法,修学一切道,为一切黑暗中的众生做依怙等等,这样发起悲,行愿就出来了,然后要学圆顿法乃至一切法。这都是归心于本来的倾向,再发出遍利一切有情的方便,总之就是这两个原则在转。

结合在净土修法里,就像莲池大师在《西方发愿文》中所说,实际也不离这两个要点。首先稽首西方安乐国的接引大导师,祈求得到摄受,这就是以三宝总集阿弥陀佛作为归心处,想得到圣法界力量的加被。得到弥陀的摄受后,自心要普遍为四生三有法界众生求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开始来修行。这就是发广大心,要把自他一切都安置在正等觉佛果,在这个行愿力的摄持下作各种修行。

一切时处都是两个要点:信心归依阿弥陀佛;悲心救济自他一切有情出离轮回苦海。从信心来说,他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他代表清净,代表三宝,代表圣法界;我及一切有情代表迷失,代表错乱。对于无欺三宝,要一心归投、依近;对于一切迷失众生,要发心安置在正等觉佛果。为了达成此目标,要念念不息地行道,一切时不能忘记菩提本愿。这样一直修到往生净土,开发自心的无边功德,利益无量有情。从始至终都是这两个原则在转:向上接通一切三宝的力量,它代表还归,代表清净;向下面对一切苦众生都要作接引,永不停止。把握这两个要点,就知道归依和发心也贯彻净土宗的始终。

《往生论》的五门修持也是如此,虽然分次第而说,实际也是两个要点。对阿弥陀佛归依、敬礼、称赞,表示想得到佛的摄受,得到三宝力量的摄持,念念不离,以坚固的深忍信归心于此。所谓“一门即是普门”,一旦得到弥陀的摄受,终归打开本性,现前无边智悲力,之后和十方三宝同归一体。往下,要进入时,发心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要出来时,发心当我成就以后,到达园林游戏地门,在三有中作无数幻化游戏,摄持一切众生回归清净法界。总之,都是信和悲两个要点在运转。

《行愿品》说到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也是这两个要点,普皆回向也是回向菩提和众生。总之,一切处都要以这两个根本来摄持,这样就会通达无量法门海的心髓要义。

讲到这里有人会想:归依和发心本来是次第法,先一层一层地修归依,之后修四无量心,逐渐发起菩提心,而你的讲法好像两个一下子合在一起了。

要知道,道有先后,这里没时间一层一层去讲,归依和发心要留待前行法的具体指授上再逐层开演、指导等等,这里是说出大的原则。

再者对学人来说,由于对归依和发心非常陌生,所以有一层层闻思修的次第,当发展出来以后,就是用归依发心或者信心悲心来运转一切佛道。就像小学生学加减乘除时,按学习的规则,必须一分一分学,把它们组合起来。熟练以后运用时,加减乘除时时可以用。应当这样融会贯通。

一方面,从次第发展来说,要一层一层地启开认识,一层一层地发展心,之后在缘起上把它们组合起来,会出现一个具相的心。这样就有很长一段时期修归依和发心,尤其在初学者份上要好多年,才会出现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从佛道从始至终长远的眼光来看,它的确是一个永远不离的要点。因此说到“依近”“恒依止”,修任何法都要有这两个。这样,从目前开始,下至闻一次法、修一次法,都要有归依和发心,这是不矛盾的。应当这样认识。

现在主要把大的要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心中有数后,就知道佛道长远的规划以及时时不离的大要点。这样把握后就非常有信心、有胜解、有方向,而且他的运行已经开始入到大的缘起上去了,这是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