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雷音讲记 19

第十九课

谁由无缘大悲力,

救护无边三有众,

礼释迦王及佛子,

简要略说立归依。

首先作者敬礼三宝以及申述造论所为。前三句是念恩而礼敬,第四句说明自己撰造此论的意图。谁以无所缘的大悲,救护无边无际的三有诸苦众生,对这样的释迦王以及诸大佛子恭敬作礼,在此我将以少许的句子宣说归依的建立。

“无缘”,就是没有人我、法我的所缘,而众生却陷在如梦般的苦相续中,由此自然发起同体大悲,以悲的力量遍十方三世一切界,救度无边无际的众生。“无边”,指时方无边,时间上尽未来际无有边际,空间上尽十方界无有边际。“三有”,指众生类型,众生迷失本性,著在欲有、色有、无色有中起惑造业不断地轮转。“诸众”,指无量无数的种类。“救护”,是说以智悲力将其从错乱轮回中救出,包括从今生来世、恶趣生死的一切怖畏中作救护。

作救护者是谁呢?就是无上的释迦王。他以特殊的大愿专门摄受浊世众生,化现在五浊炽盛之世,因此为悲力之王。“释迦”,是能仁之义,能做利他之事,能做救护。“佛子”,指依佛所生、顺佛的教法修行,狭义指诸大菩萨佛子,广义指一切菩萨、声闻、缘觉诸佛子。总之,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和诸大佛子行礼敬。

这样礼敬,得到释迦本师和佛子们的加被,之后说明造论的目的。作者说,我将以很简要的句子宣说归依的建立。所谓“建立”,就像从平地起高楼要打基础,之后一级一级建成规模,成为功能完备的大厦,发生无量作用,在人心中建立归依也一样。仁波切以极精要的手笔,画出了建立归依的轮廓,我们依此纲领修持,决定能在心中建立起归依。这里仁波切说:我想用简要的句子,说一下如何在心中建立起归依。

这有心上建立的路线。通过一层一层地认识、开启、明确,自身的胜解、欲乐就起来了,而且了解到归依极殊胜的大义后,自身就会踊跃至心地立起归依来。由于心中真诚地立誓愿,就和三宝连结,结成了归依的关系,建立道基;之后不断地修习归依,就在心中不断地建立起归依;由此出现一切世出世间的利乐。像这样,这是在人心中的一个建立。

对此宣说归依分为五:一、境;二、体性;三、释词;四、差别;五、胜利。

仁波切如同建筑大师,略挥几笔就画出了构造归依大厦的蓝图,这里以五分画定归依建立的路线或模式。好比建筑图,画好了重要环节,按这么去建造,就建立起了庄严殊胜的大厦。我们心中的归依由五分来建造,也就是归依的境、归依的体性、归依的释词、归依的差别和归依的胜利。只要这五分在心中建起来,整个归依就会出现,从此就成了具相的归依,具有无比功能,而且常恒不坏,直至菩提而后已,这是人心中极大的归依建立工程。

首先要了解,我们要归依什么?归依境的内涵是什么?之后就非常明确,我要向他归依。其次,自心中归依的体性如何?在自身上怎样运行?什么状态才叫归依?由此在自心上引发归依。再者,归依的定义如何?要明确归依这个教法名相表达的大义,它在人心中是怎样一种状况。然后要知道,在因和果两个面向上的归依,由此会目标明确地转入。以上这些都要开见解,见解一开就出现行动。见解如同蓝图,指导我们该怎么运行,之后依见起行,就能在自心上把它建起。

最后要知道归依的胜利。我们心里要出现一个远大的宏图,知道它的发展趋势,从这里乃至菩提之间,如何一步一步地出现无穷无尽的果利。这样的话,心中会建立起尽未来际归依的誓愿。也就是时时依止他、亲近他,不断地修习他,每一座修法里都有归依,要想到,实现一切世出世间的利益都以归依为根本。

由此五番建立,之后移植在内心上,我们心中的归依大厦就开始建起。这种建立不是死的,随着我们的修行,它会越建越深、越建越广,最终自心变成与三宝无二无别。因此,这是极具大义的心中的建设。

一、境者

《入行论》云:“乃至菩提果,归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归依。”如是所说般有三:(一)佛宝者,灭谛究竟的自性身,以及道谛究竟的智慧身,具有彼等的究竟归处,就是他。

佛宝,指灭谛达到究竟的自性身,和道谛达到究竟的智慧身,具足这些的究竟归处就是佛。由于在十法界里已达到无上成就,所以堪为究竟归处。他的内涵是灭谛至于究竟的自性身,和道谛至于究竟的智慧身。

于此,所谓的自性身是指如来智慧的法性空性的离客尘垢的这一分。

佛宝所具的内涵有两身——自性身和智慧身,具有它的缘故称为“宝”。自性身是从法性的角度来说,或者称为真如、本来如是,指如来智慧的法性空性远离了一切忽尔起的客垢这一点。

客垢不是本有的,只是一念无明忽然出现的虚假相。它一起就像乌云遮蔽天空,本有的法性空性就被遮蔽了。等到乌云散尽,青天彻露,本有的自性就显出来了。这个空性和智慧不是两个,如来的智慧有空分和明分。从智慧离了一切边,什么相也不可得,而称为“法性空性”,也就是万法的本性。如果落在客尘障垢里,被妄识的力量所左右,不能回光看到自己的本来,一直著在虚假的相上面,这样迷失了本来就不叫做“宝”。因为是虚假的、生生灭灭,一刹那就没有了,哪里是真实的法呢?

《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前面讲客尘是生灭性的,就像天上打闪一样,一刹那就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实际只是一个假相。但由于太密集,让你看不清,就以为是真实的世界。世俗法全是错乱因缘力投出的假相,没有一点真实,最后会发现什么也没有,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然而“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切生灭假相无余消失,本来寂灭就现前了,它叫“大乐本性”,这就是“自性”。它是空的,什么边也找不到,了无一相可得,就像清湛明朗的虚空,没有什么相。它不是八识的行境,没有“二”,不成为心前的境相,所以是空性的。这个东西一出来,就叫做“离垢涅槃”,或者说灭谛究竟呈现出来了。现出来的东西是本来的,它叫“自性身”。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就是指它显出来了。彻底显出来就是成佛,成佛是无二的,只不过在名言上为了让我们好理解,从本来离戏的清净分、空分,说它是自性身、体性身等等。这才知道,佛宝有无上的内涵,佛彻底显发了它,所以他是宝中之宝。

而所谓的智慧法身,“佛圣者相续的一切种智”,就是说它。

其次说到佛智慧的德能,这叫“智慧法身”。一切都是智慧法,说三智、五智、十智、无量智都可以,总之他是智慧性。这种智慧性就是佛圣者相续中的一切种智。

“一切种”,就是对一切种类的法无不彻底照见、现量明知。他本来就是智慧德相,到了客尘消尽,自性身显出来时,跟他不二的就叫“智慧身”,就像日轮出来了,它的明跟日轮是不二的。这时,由于法性遍一切法的缘故,智慧一念间彻知一切所知,这叫做“一切种智”,而且是现量的、不二的。这就是佛宝极殊胜的德相。

彼等以及其他具有彼等法的佛圣者等也是佛宝。

自性身和智慧法身两大身,或者说两个究竟谛、清净谛,叫做灭谛和道谛,是佛宝的内涵,其它具有这个内涵的佛圣者等也是佛宝。以明空不二的真如或智慧为根本,出现的佛的三身、五智、刹土、事业,无尽的种种游戏,全是佛宝的内涵,全部叫“佛宝”。

譬如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四身五智所现,这里的任何色相、光明、变化等全是如来法身所现,全是佛宝的内涵,所以说全是佛,无非从它上面的体相用安立不同的名称。总之这一切都是佛宝,他是十法界里最稀有殊胜的。这就是归依境的第一个——佛宝。

(二)法宝者,为灭、道的二谛。也就是诸圣者的心相续的智慧——道谛,以及以圣者断了多少障碍的那一分——灭谛。所谓的断分,也须了解是诸圣者上面的彼空性脱离垢染的那一分。

法宝,指圣者相续中具有的灭谛和道谛的法。这是真实的法,文字教法是指向它、诠释它的,所要证得的内涵或引导众生趣入的内涵,就是灭谛和道谛,这是真实的法。所以说,是否得法、现见了法、出现了法,就是指是否有两种清净谛。

“道谛”,指圣者相续中证得一分或满分无我空性的智慧。有了它就开始能够断障,所以它叫真实的圣道。断障就是使迷雾般的客尘逐渐消失,之后出现本来清净的法界,这就叫“灭谛”,它是从圣者断障的角度来说的。

所谓断这一分,是指圣者本身有一个法界空性,在凡夫位完全被遮蔽了,一点没显现。到了圣者位,由于出现了道谛,就开始灭除客尘垢染,从垢中脱出来。脱出的这一分就叫做“择灭”或“灭谛”。圣者拥有道谛,之后现前了一个成果,叫做“灭谛”。这样逐步升进,到了无学位时,灭谛达到究竟,这就是无上的法。实际上,无上的法和佛是一个。就像《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法根本上是指灭谛和道谛,具有这样无为法的就叫“贤圣”或“圣者”。要这样来了解。

(三)僧宝者,是于四圣等的诸圣者而说。一般所谓圣者是指获得无漏智慧的诸补特伽罗。“四圣”者,即诸声闻、缘觉、菩萨三圣者以及佛陀圣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第三品的圣者。

僧宝,指四圣等为主的圣者。一般说到的圣者,就是得到无漏智慧的诸补特伽罗。脱离了烦恼垢染,出现了无漏智慧,从此超凡入圣,这以上都叫做“圣僧伽”,取得了灭掉轮回有漏法成果的人。

我们知道,众生本来是佛,只是目前沦落在虚假的客尘境地。在迷梦般的世间境界里旋转、出不来,就叫“凡夫”;如果出现了道谛光明,灭掉一分垢染,得到了无漏智慧,就开始从凡夫地入到圣地,出现了很大的力量,这就叫“圣者”。虽然有学位没断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各种品类,但只要出现无漏智慧,就决定从凡夫界里逐渐退出。最后全部退光,智慧越来越明,障垢越来越薄、越来越净除。这个趋势到顶的时候,障垢会达到无余灭尽之地,智慧会增明到彻底明了之地,完全成了无漏智慧。自从见道以后,就一直在这个趋势上走。

譬如有一堆很湿的柴草,只要出现一点火,虽然柴还没烧完,但要知道最后会全部烧尽。烧完的时候,湿草就都没有了,湿气也没有了,全部变成了干的。像这样,只要出现无漏智慧,虽然还没完全灭尽违品,但是他见了真谛的缘故,具有强大势力,会辗转不断地越来越明显、有力量;虚假客尘的垢染,会越来越消掉、没力量。所以开悟以后打消习气很容易,开悟之前就非常困难,本来想不起烦恼,结果起得更厉害,怎么都没办法干掉。一旦出现了无漏智慧就没关系了,虽然障垢还有,但就像强大的力士制伏小孩一样,可以瞬间把它制伏,之后不断地把它消掉,消到丝毫都没有就成佛了。

出现了见道,具有无漏智慧以后,就叫做“圣者”,整个这以上的内涵,全部叫“圣僧伽”。具体种类,包括小乘两种圣者——声闻和缘觉,大乘两种圣者——有学位菩萨和无学位佛。在这之外还有其他第三品圣者,譬如空行母、出世护法等等。总之,都是指现前无漏智慧以上的圣士夫,整个圣者的系统就叫做“僧伽”。

以上佛宝、法宝、僧宝表达的就是圣法界、清净法界。也就是从迷惑里出去,决定往去掉客尘垢染、显现自性光明的方向上走。整个内涵就是清净的出世法界、圣法界,能引领众生出离轮回的最大系统。所有圣法界合成一个,叫做“三宝体系”,它是无上的、不可思议的归依处。

二、体性

“对于三宝认定是我的依托处而起的大希望心”,安立就是它。

归依就是特别想找一个最好靠山的心。三宝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其殊胜,他是最好的靠山爸爸,有了他,各方面的问题都能解决。

就像某党特别好,自己特别想入这个党,一入了就有靠山,能很快做官、升迁等等,他有好大的希望想归投。与此类似,归依三宝就是看到法界里有个最大的靠山、最大的爸爸,就像佛说的:我是一切众生的父母。他绝对靠得住,怎么观察,他都是最好的、最真实的、最有力量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因此,特别希望加入到三宝党,一心想以他为自己的依托处、归处,这样的心就叫“归依”。

彼也实际上就是思心所。

归依实际上就是思心所。就像赶马车的人,拉着缰绳让马往这边走那边走,他在后面驱使,决定马的行动。同样,让心往归依上走的是思心所,归依的体性就是指这个行动的驱使者。

我们内在有无数种思心所或驱动者,它一起来就驱使着心往那上行动。譬如,偷的相应思一起,就驱使着心去偷;读书的思起来了,就驱使着心去读书;追求异性的思心所一出来,就驱使人去谈情说爱;修道的思心所一出来,就驱使人到深山老林学法术;当政坛领袖的思一起来,就驱使着人去参加竞选。这就看到,无数种思心所驱使着我们的心开始行动,它是业的体性。归依这个业的体性怎样呢?一个特定的思心所驱使着心去归依,这个思就是归依的体性。

尽管如此,由与彼伴思一起之力,与彼相应的心王及心所也现了它的相状。

仁波切又说,虽然根本的体性是思心所,但从广义来看,跟思心所相应的心王心所,全部现出了它的相状。也就是,它有一个力量,把其他心王心所也变成它那样的相。

譬如疑心能自染染他,就像粪便是臭的,凡是跟它相应的东西全变成了臭的,疑心是不干净的东西,当它起来时,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干净。或者,偷的思心所一起,跟它相应的心王心所都成了偷的状态,偷的思在左右着整个身心。同样,归依一起,跟它相应的各种心王心所——信心、智慧、胜解、正念,以及八识心王等,整个心当时就处在归依的状态。

譬如一个人知道监狱特别可怕,想从苦海里逃出,然后去找,谁能救我?结果找到一个大国王,他相信这个国王能救自己,之后向国王投靠,在投靠这一刹那就完成了归依。心当时最近的状态就是思心所,它驱使着心去归依了。同样,我们向三宝祈求,祈求三宝做我的归处,这时归依就出来了。归依一出来,由于是跟友伴的思心所俱起的缘故,相应的各种心王心所都出现了归依的状态或相状。这就是归依的体性。

三、释词

对于归三宝,心走了而动的缘故,称为“归行”。总之是带有希望的思往归境上走了。

归依是进行时不是未来时。譬如一对男女,在结婚证上签字盖章,已经生效,就表示结婚了。同样,出现了实际行动,已经踏到道上去了,从此就有了归依的内涵,走上去了。

譬如两人还没结婚,心还会动摇,有很多考虑,这些都不叫结婚,有了正式行动才叫结婚。同样,归依的正式行动才叫归依,心在归向三宝上有了实际行动。在此之前,学归依的法,对三宝产生认识,心里感觉三宝特别好,心想如果归依会有很好的结果,已经心动了等等,只要还没归依,就都不叫做归依的行动。当正式在三宝前宣誓:“我唯一归向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伴。”已经建立这个誓约,就等于盖章了,自方的契约已经出来了。这就是归依的正式行动,它就叫“归行”。

总之,是带着一种非常希求的思心所,在它的鞭策、役使下,心这匹马已经往归处上走了。就像那个人已经决定,思心所下令“我要跟她结婚”,之后手印按上去、章盖上去,已经建立了誓约,这就达成了婚姻。同样,非常渴望加入三宝组织、以三宝作自己的靠山,这样,带着希望心的思心所,就驱使着心往归依上行动起来。在三宝前立誓说:“我拜您为归处,我属于您的弟子,从今天开始,我立誓以一切佛为师、以佛所说的道谛灭谛自性的教证二法作为我的道路、以一切僧伽作为我道上的助伴,我唯一归依您,不再归依其他。”这就跟三宝建立了关系。建立关系的时候就是归依,真实建立关系的行动就叫“归行”。

四、差别

于他相续中出现的三宝,作为从今生及来世的怖畏中度脱的依托处持着希望,是因的归依。

就像一个人犯了很多罪,如果没找到靠山,那一定被官府辑拿,要受非常多的刑罚,他特别想找一个靠山,把自己救出去。同样,我们在生死无比恐怖的旷野里,要走过今生和来世好多危险的路程,特别希望找到庇护处——真正能保佑自己出怖畏的靠山。这时找到了三宝,三宝的力量最大,一旦归投三宝,就能从此世的怖畏、来世的怖畏,各种轮回苦的折磨中出来。起了这个心就叫因归依。

我们是生死中的囚犯,造了特别多的罪,每一种罪都要判好多年徒刑、受很多惩罚,一想就害怕,谁能救我,我一定要归投他。像这样,一心祈求能把自己从恐怖的三界牢狱中救出的力量。这时发现圣三宝有真实救自己的力量,之后全心归向三宝,这就叫因归依。

以欲求未来在自己的相续中出现或获得三宝的心,对于果归处所得的依托处持一个希欲,是果的归依。有此二者。

就像在土堆里有一座金山,特别希望把它开发出来,我们有自性三宝,具足自性身、智慧法身以及道谛、灭谛,特别希求在自己的五蕴山里开出自性三宝来,这就叫“果归依”。希望出现这个果,一心归在这个果上。

譬如从这里走到某地,目前在因上要靠什么,心完全归向它,而不靠其他东西,这就叫“因归依”;走的过程中一直瞄准那个果,心冀望在那个果上,不求别的果,这就叫“果归依”。其实,“依”字不要,说“因的归”“果的归”更明确。在因上是这么归的,在果上是那么归的,心一直冀望在这上面,全心托付在这上面,这就叫做“归”。

或者换一个表达方式,记住“归心三宝”四个字,分别放在因和果上来用。我们现在是菩提道的行者,要走到无上果地。目前在生死险处,里面有无数的危险、苦痛,要受各种极大惩罚,出了生死就会到达安乐的宝洲。

所谓因的归心三宝,就是我目前处在因位,要除怖畏、踏上圣道、完成果,这时唯一依靠三宝,心完全归向他。也就是认识到三宝才是真实的力量,唯一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伴来走这条路,这就叫“因上归心三宝”。“果上归心三宝”,就是走这条路时,一直期望一个果,特别希望自性三宝圆满地开发,或者说佛性完全开发、客尘完全消尽而证成佛果,唯一希望这一点,这就叫在果的层面上归心于自相续中出来的三宝。也就是不再求名利,或者做轮王、梵王等,那些是虚假的,得不到什么果,唯一希望证入圣法界,开发出内在的三宝,这就是心归在自性三宝上,他成为得果的希望处。

举个世间例子。譬如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有一段学习的过程,这代表因;到达最高学位,这代表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想:我学习要依靠什么?我的心归在哪里呢?归在三个地方:一、老师;二、各门课程;三、同学。这三个因素特别重要,老师能指导我,我要按教科书去学,好的同学会使我在学习上进步,所以,我要选择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和最好的同学。这三个力量合起来,就成为我求学过程中的最好归处,这好比因归依。在因位学习时,一直以完成最高学位为目标。而最高学位要从我心里出来,我盼望得到那种成就,心就归在那个上面。比如要得到博士学位,而不是只求小学毕业、中学毕业,也不是求经商发财等等。希求那个最高的学位,心归在那上面,这好比果归依。

五、胜利

于归心三宝行了的话,由此现前具足长寿等的善趣的诸功德,闭恶趣之门等。以及究竟上足以成为决定胜的功德的基础,等等。

用现在话说就是后台太硬、太大了,他有通天能力,他的安排什么都挡不住。就像过去的皇帝,要安排自己的孩子非常容易,把孩子调到哪个部门,做什么,完成什么学位等等,什么都可以操办。同样,三宝是我们的后台,他是圣法界,具有全面无碍的护佑、摄持的力量等等。我们只要归心三宝,拜圣法界做父亲,这以后享受的待遇就太大了,将来的前途全给你安排好了。

他是在法界里操作,你有什么合理希求,他都可以帮你成办。可以现前今生来世善趣里的长寿、健康、尊贵、智慧、相好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好。而且能让你脱离怖畏,本来要坐牢可以不坐牢,本来要堕恶趣可以关闭恶趣门等等。

再说,他是非常强大的后台,足够作我们究竟得到决定胜功德的基础、所依,也就是做后台。整个圣法界的力量在支持你,他是最大的后台。在这个最大后台的摄持、护佑下,你可以一级级上升,凡是拜三宝为爸爸的人,最终全部得到无上果位,享有极殊胜的利益。所谓“究竟上足以成为决定胜的功德的基础”,意思是做我们的后盾、靠山足够了。我们对圣三宝的内涵完全了解,就知道他在究竟上作为开发决定胜功德的基础完全够了。

吾以少而易解语,

宣说归依核心竟。

这是仁波切的结束语。这样的归依话语的核心或心髓,我已经用很简要、容易理解的语言在这里做了宣说。

这部论非常珍贵,它特别精要,一语点中要害。通达了这部短论,归依的要义就能呈现在心中,会生起很大的定解,能很精准、切要地把握到要害,之后成为自己乃至菩提之间永不缺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