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雷音讲记 15

第十五课

区分归依差别者,有因与果两类归心。(一)因的归心者,于他相续中成就的三宝,希求以彼等作自己脱离怖畏的依处,如我等归心释尊般;(二)果的归心者,于自相续中将出现的三宝,希欲证得,如我等希欲成佛般。

连结上文,说到“归心”也就是“归”,它是一种带着希欲的思和信心。特别相信那个境,很想归在那上;之后有一种策使的行动,策使者是思;它驱着自心往那上面去归,就叫“归依”。

这样的归心区分它的差别的话,有因的归心、果的归心两类。因上归在哪里呢?由于清净信,对三宝的无欺功德发生了信心,一点点怀疑也没有,特别相信他是能救护自己的归处。以这种信心带着希欲,特别想让他来作自己脱离怖畏的依靠,这就叫归心在佛法僧三宝上,是因上的归心。就像我们在生死怖畏里,寻找谁来救我们呢?对于佛有信心,他能使我们脱离怖畏,因此特别希望拜他做导师,想依靠他,这就是因的归心。同样,归心在佛说的法道,以及随佛修学的僧伽上面,心就归在那上面、寄托在那上面。我们要走离苦得乐的路,就归依这样的佛法僧,这就叫因上的归依。

果的归心就是,我们归心在什么果上?归心在自相续将来要出现的三宝上,此外没有真实的果。这是最具大义的、真实的、永恒的,得到了它就迈向了生命的圆满,再没什么东西了,它是最具大义的。对此有欲乐信,特别想求这个果,以这个信心,会有一种希欲的思,这就叫“果的归心”,心就归在这个果上,就像我们希求成佛那样。

总之,要从生死具怖畏的险处,一步步地走出生死风浪,到达究竟涅槃寂静安宁之地,在走这条路时,心归在何处呢?在因上走的过程中,一直归在堪为依靠处的佛法僧上面。依佛为师、依法为道、依僧为伴,没别的想法,这就叫因上的归心,已经归上去了。这样不断地走,一直希求证到无上果位,自相续中的三宝全分开发出来,这就是我们一心想求的果,心就归在这个果上,这叫做果的归心。总之,从因至果只有两个归心,叫做因和果的两种归依。

就像特别想拜那个老师、学那个法、和那些同法者做伙伴,此外对别的都没有信心。之后想:我能不能入到那个组织里,完全靠到那上面去?也就是,自己觉得那个系统特别好、很有前途,老师特别好,他有大法真传;他教的法我一定要学到,对法有清净想;同学也非常好,整天跟他们在一起多好,不愿跟世间杂乱的人在一起,像这样有一种欲求。之后听说可以入这个教门,那我马上举手参加,因上的归心就在那里,这就叫“因归依”或“因上的归心”,归心在这样的因上面,或者外的师、法、伴三大项目上。归进去以后就想:我要得一个无上成就,无论做什么都有向着果的希求,这叫做“果归依”或“果上的归心”。

无论走哪条道都有因上的归心、果上的归心,里面有正确和不正确、暂时和究竟等的差别。现在我们归到佛门里来,那因上是最好的。自己的确有清净信,觉得绝对没问题,对佛有清净信,对法有清净信,对僧有清净信。然后有一个欲,特别想拜这样的师、学这样的法、依这样的伴。之后有行动,它的策使者是带着这种欲求的思。所以归依的体性主要指信和思两个。到了那里,我就拼命地学,就想拜这样的师、学这样的法、和这样的同学在一起,一点不想离开,这就是因归。果归是怎样呢?学每一步都想:希望我也得到跟老师一样无上、极顶的成就。希求在自身上得这个果就叫果的归心,或者归在这个果上,以它为目标。这就叫做因归依、果归依,或者因归心、果归心。

一旦了解了归心上的因和果两种差别相,我们心里就非常容易操作,因为明确法相的缘故。这里说的两种归,就是指我们心上的事,其实在任何处都会有。譬如读书有因归、果归,因归就是归依讲堂上的人做老师、课本做法、旁边的人做同学。果归就是将来要得无上学位,以此为目标。求学时一定要归心在这里,不能天天想着看电影或者做跟学业无关的事,那会破掉你的归,让你无法完成学业。懂了这两点,擅学的学子就知道时时以这个为依处。心是根本,这样归了以后,因上就相合了,果上不离开,一直趣向果,这就是时时要以它为先。

与这道理一样,我们修任何法都以归依为先,这就必须了解两种归依的差别相。差别相出来后,立誓上就非常清楚。在因上自己立誓:佛为师、法为道、僧为伴。这样立誓,自身因上归的内涵就有了,它是真实、具相的,口里说出来的就是真实的归依。果上面,一直立誓求那个果,也就是自相续中出的三宝,这个果上归心的相也有了。

因此,首先要区分差别,对每一个都清清楚楚,再反到自身上把它修出来就非常简单。如果前面定解的量达到了,后面的归依一下子就会出来,难就难在前面。也因此,我们要从归依的境、以理成立、因、体性等一路一路做好,量做够了就开得出归依,发现归依在自心中生起了。

了解了因归依和果归依的差别相,在操作上就毫不含糊,它就是信和思。信就是清净信、欲乐信,思就是希望什么、想做什么。我想拜那样的老师、学那样的法、依那样的伴,永远不离开,这就是因归依。这个思一驱使,你马上这样宣誓,发出肯定的心来。果归依也不难,认准了三宝是唯一真实的法——圣法界,它是无为法、不会变、是本性等等,那当然我求的就是那三种东西,或者说求自性正等觉佛果现前,一心归在那上面,这就叫果归依,它是以欲乐信发起跟欲相应的思。欲就是欲求果,思就是策发出行动,一心希求得那样的果,这些心理状态会真实出来。这样就完成了因归依、果归依。

第三、归依学处分二:一、根本学处;二、支分学处。

一、根本学处

总的来说,最胜三宝尊成为一切生死中的依托归处,而此生的寿命、财富、亲友等一切都如水泡般动而不坚,诸贤者于此建立的信念是,以处所、寿命、奖赏等任何三有圆满都不弃舍三宝,因为舍弃三尊则不可能有获得寂凉涅槃果位之方便故。

总的说,最殊胜稀有的三宝尊,在一切生死中成为依托归处,以他的力量在任何时处都不会舍弃我们。他是无为法、法界本身,具无上智悲力的缘故。也因此,在一切生死中只有三宝可以依托归附,他不会作欺诳,而且归依他能实现真实果利。

相比而言,此生的寿命、财富、亲友等像泡沫一样是动而不坚的幻影。泡沫法刹那即灭,相续也将在缘散时消失,根本靠不住,它只是因缘现的假法。“动而不坚”:“动”指随因缘而变动,“不坚”,指寻找时没有丝毫坚实义,就像在影像里得不到实义,在迷梦中得不到实义,在阳焰中得不到实义那样。一旦明白它是假的,就不把希望寄托在上面。泡沫指什么?就是此生的寿命、财富、亲友,包括名誉、地位、权力等等。寿命是因缘所生,是泡沫;财富是因缘所生,也是泡沫;亲友是因缘所生,也是泡沫,都没有实义。

因此,诸贤者会在这里建立一种信念,以处所、寿命、奖赏等任何三有圆满都不舍弃三宝。三宝是坚实的真实义,永远靠得住,能让自己解脱和成佛,而豪宅、寿命、享受、奖赏、官位等的一切三有圆满都是因缘所生,虚假不实,怎么能为假法舍弃坚实的三宝呢?这是毫不应理的。他心里会生起这样坚固的誓愿。

什么原因呢?舍弃了三宝尊,就不可能有获得寂凉涅槃果位的方便。因此,深明大义的人死也不舍三宝,以任何世间圆满作诱惑也不舍三宝,心中只有三宝。要得到这样的信念。

得寂凉涅槃果位,是由于明见到自身在幻化世间里流转毫无实义,认识到只有回归涅槃才是大义;而能使自己回归涅槃、返回清净法界的方便全摄在三宝中。只有还归了法界的圣士夫——佛和圣僧才能引导自己,给自己做解脱的助伴,只有他们证得的道灭二谛以及指示此的圣教法,才成为真正还归的道路。像这样,明确所有还归寂凉涅槃果位的方便全摄在三宝系统中。所以,舍弃三宝特别可怕,绝不可能返回,得到寂凉涅槃,将在漫无边际的生死苦流中遭受无数的三苦逼恼,无法想象。想到这里,就会毅然决然地建立不舍三宝的誓愿。“寂凉”,指灭掉一切惑业力的妄动热恼,回到真实之处——无为法的涅槃,那里没有丝毫苦和无常变动,获得了永恒的自在。这是生命的真实所在、大义所在,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贤者”指深明大义者,知道什么是利乐的根源、得涅槃的根本,也就是能分辨坚与不坚的差别。什么是坚?三宝是坚,他是清净法界,是本有法的显现,所以永远不会变坏,成为一切众生在生死中的依托处。众生本来无我却执著我,由此流落到迷幻般的轮回里,只有三宝智悲力的力量才能救护。只有觉悟者才能救度迷失,只有真实者才能救度颠倒,只有成熟者才能救度未成熟者,只有解脱者才能救度未解脱者。从各方面看,成为众生真实依托归处的只有圣三宝尊。

“依托”就是靠得住。像先前所说,三宝已证得虚空与手掌平等,大劫与刹那平等的无碍境界,在这里能出现永无穷竭的利生游戏,能直接入众生心,应众生所求出现救度,所以它是如意宝性。它的力量是圆满的,能应机入众生心实现众生的所求,也因此成为真实的依托处。

此生的寿命、财富、亲友三者,是世人最主要的耽著处。特别爱护自己的性命,想拥有财富,对亲友也十分爱执。而这些实际是不坚的法,譬喻是水泡,因缘起故刹那不住;同类因缘终将消散故,连相续也会坏灭,这叫做“动而不坚”。“动”,表示无常变坏,随着因缘一幕一幕地显现幻影,根本持不住、靠不住,“不坚”,就是寻找时毫无实义。这样假影般的法,哪里靠得住?

了解了坚与不坚的差异,得了胜解,贤者就在这上有了很深的信念的建立,他在取舍上有一种断定、一种誓愿——以世间任何处所、寿命、奖赏等的圆满,都绝不舍弃三宝。在坚与不坚的看待上,绝不以不坚的法代替坚的法。不会为了保全性命而舍弃三宝,为了获得荣誉、奖赏,得到能受用五欲的处所而舍弃三宝。总之,他把世间法都视为虚假,只有三宝真实,不会因世间圆满而舍弃三宝,会出现这个坚定的誓愿。

为什么深明大义者不舍三宝呢?后一句讲它的理由:舍弃三宝尊就不可能有获得寂凉涅槃果位的方便,将成为永劫的衰损。因此,他在这个利害关头会毅然决然地发出誓愿,心想:哪怕砍头我也不舍三宝,哪怕用枪逼着,再怎么打、怎么骂,我也不舍三宝,或者给我一亿块金砖,也不舍弃三宝,甚至给予天王果位也不舍弃三宝等等。他知道舍了三宝绝无前途。自己在轮回中以无我执我而不断流转,唯一能出离的希望就寄托在三宝上,只有一心依三宝,才可能息掉由我执幻现的各种热恼、纷乱。也就是,由我执的错乱力出现了心和行为上的各种妄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三苦逼恼。这些无止境的错觉,只有依靠三宝的救度力量才能出离,才能得涅槃,才能回归到真实的自己,那才是永恒的大乐之地,才回归了生命的本来。这是最大的一件事,在这上一定要如理建立誓愿。

因此,由衷的三宝您知的坚固信心、此外无有究竟归处这样的深忍之信,即是根本应学之处。

“因此”,是由前面辨别坚和不坚、真和假等而来。一个是由因缘出现的泡沫法,只是假影子,根本靠不住;一个是无为法,本有而现,永不欺诳。一个对成办寂凉涅槃果位毫无作用;一个有最大的加持力量。这样辨别后,心里有一个“三宝是我的唯一”的永不改变的深忍,它就是根本的学处。这是内心里的,不是口头上。

“由衷的三宝您知的坚固信心”,意思是,您什么都知道。这事我不问父母,也不跟别人商量,唯一您知道,全部托付给您!这是一种全然的信任。“坚固”,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除三宝外没有究竟归处,这一点达到了深忍的地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全是通达教理者或知识分子类型,比如一些宿世善根深厚的藏族人就具有深忍信,他内心深处完全相信,毫无怀疑,打他骂他也不肯退。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认为只有三宝是究竟归处,不会相信科学等是究竟归处,这个深忍之信就是根本学处。

世间男女间、父子间等也会说“你是我唯一的依靠”,但这是虚假的,过后发现全是欺诳。说“我爱你到永远”“我依靠你到永远”,实际都是互相欺骗的话,有为法哪里能依靠到永远呢?所依靠的对方,他的心一刹那就会变,或者会死,怎么能靠得上呢?他没办法救你出生死。世人口里都会这么说,其实都是谎言。

三宝才是真实、究竟的归处,所以,要出生死得涅槃,父母做不到,专家做不到,外道教主做不到,任何凡夫都做不到,只有三宝能做到。凡夫只是因缘抛出来的影像,哪里能靠影像得利益呢?哪里能靠虚伪法得到真实义呢?他们只是迷惑的心,哪里知道怎么为我成办解脱?绝对不可能。这样就能坚定地相信,只有三宝您知道。

要成办任何所求时,也要坚信三宝知道,他无碍的神通、智慧的确知道,他有慈悲愿意帮助。要有这样的心,唯一靠向三宝,除三宝外没有其他,唯一以三宝为究竟归处。这样起的深忍是我们根本要学的地方,它叫“根本学处”。一直要练习、增上,让它达到深忍不动的地步,在任何时处都不变动,深深地忍可这一点:只有三宝知道,只有三宝能成办,一切都依赖三宝,向三宝祈求。有了这个后,他就一直依托、寄托在三宝上。修什么法,依托在三宝上;成办什么事,依托在三宝上;想远离生死怖畏,依托在三宝上;想成办利他事业,依托在三宝上。总之最大的靠山是三宝,唯一的依处是三宝,这是绝不可能变动的。有了这个原则,就不会被任何假法所欺骗、所引诱、所改变。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根本之处,叫“根本应学之处”。

是故,其违品——心舍三宝以及虽非舍弃然心不专一者,随一生起,都是从根本弃舍归依。此是遍知法王与宗喀巴大师二者所说。

“故”字是由前面的原因而来。什么原因?归依的根本就是以三宝为唯一究竟归处的深忍信,因此,舍归依的状况就是,心里舍掉了三宝,不再归依了;或者虽未舍弃,但心不专一,这两种生起一个也从根本上舍了归依。

用世间譬喻来说,一夫一妻制要求双方对婚姻忠贞,彼此间有誓约。在此期间,如果说:我不和你做夫妻了,这时就舍掉了夫妻关系。或者虽然没舍夫妻关系,但在外面又找了一个,这样心不专一,也违背了婚姻的誓约。这两种都破掉了婚姻誓约,从根本上舍掉了一夫一妻的关系。与此类似,一种是心舍三宝;另一种虽然没舍弃,但心不专一,心里有两套东西:这边在佛门里发誓,“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伴”,同时又爱执跟三宝不同品的外教大师、法门和徒众,在那里发誓,“我以你为师、修你的法、以你的徒众为伴”,这就成了不是唯一的誓约,破掉了归依关系。这两种都叫舍归依。

舍弃归依而恢复者,能断善心何时生起,及深忍信何时恢复,即以此时为准。如是在《大车疏》中宣说。下面将说到的于诸世间天处寻求归依,似乎也与根本学处直接相违。

舍归依而恢复以什么为标准呢?就是出现了能断的善心,认为舍归依不对,我要断掉背叛佛教的心,这样就重新恢复了归依的誓约。好比那个人想:离婚不好,之后回心转意,断掉了离婚的心,这就又建立了婚姻关系。

其次是心里恢复了深忍信,深信三宝是唯一归处,不再依靠别的,所谓“不言有余而归依”,唯一以三宝为归处,这个至诚不变的信心出来时就恢复了归依戒。好比那个人意识到感情不专一不好,恢复了对婚姻的忠贞心,不再找外遇,这样他就重新恢复了忠贞的婚约。这就是恢复的标准。

“下面将说到”是指支分学处的第一条。这里仁波切提醒,碰到事情时,对于各种世间天寻求归依,也与根本学处——深忍信直接相违。

我们要明白学什么地方,哪个是根本。就像一个虔诚的藏族人,他遇到事情时唯一归向三宝,不以其他为归处,这占据了他内心的中央,一下子就会出来,这就叫“深忍信”,在任何处都不动摇。他一遇到事情就会起这个信心,唯一祈求三宝,遇到大问题、大灾难,在生死之际或者要处理大的事情,更加突出对三宝的信心,这是从小就有深厚信仰而出现的。

是否有深忍信,就看你遇到事情时,什么是首先,什么是唯一,一心在祈求什么。所谓“世间天”,“天”是广义词,指高层力量,世间有帝释天、遍入天、梵天、山神、海神、湖神,各种灵鬼山精,或者权威专家等等。如果一遇到事情心就动了,把三宝放一边,感觉不怎么管用,去求世间天作归处,依托世间天、自己崇拜的世间力量,那就与根本学处直接相违了,说明心中没有三宝的位置。严重的会破掉归依,不严重的情况也从根本上相违。

这里特别要注意,在什么地方来学习、培养,那就是再再地加强深忍信。要让三宝占据心的中央不动摇,在任何时处都是三宝最重,对他最起信心,遇到事情唯一向他祈求,对其他的只是请做助伴。看病要请医生,去远方会请司机,但不是把他们当成究竟归处。假使遇到事情时,把三宝放在一边,虽然不是完全不信,但信任度不高,另外去找神、找天,找有特异功能的人、民间巫师等等,认为这很灵,我要求他;或者死的时候不是求三宝,而是去求世间神来保佑我等等,这些都与根本学处直接相违,要这样理解。

 

根本和支分的关联

根本学处就是根本要学的地方,支分学处就是具体要学的地方。根本和支分不相脱离,根本是支分的根本,支分是根本的支分。因此首先要了解根本,再看到怎么从支分保护、增上这个根本,这样就把前后关系理清了。

根本有两条:一、不舍;二、不二。“不舍”,就是自心归心三宝后有一个深忍信:永远不舍佛、不舍法、不舍僧。归依佛外,不再说归依其他师;归依法外,不再说归依其他道;归依僧外,不再说归依其他伴,这叫“不言有余而正归依”,它表示专一、不二。任何时处除佛之外不归依其他,除法之外不归依其他,除僧之外不归依其他,这就是不二。“深忍”就是达到任何时处不动的程度,它占据了心的中央,这种特别深、无法动摇的信心就是根本要学的地方,叫“根本学处”。

知道了根本学处,还要知道透过支分学处来保护它、增上它。支分学处包括三断、三修、三随顺。三断就是断违品,护住根本。第一、归依佛后,再不找世间天作归依处。任何时处都遵循这一条,否则就破了归依的誓约,因为是不言其余而归依的。

第二、归依法后,再不修损恼众生的道,因为这与法相违。外道有很多损恼法,欺骗、残害、竞争、镇压等等,这些都不能做,不然就违背了诸佛的法道。佛的法道是善心,归依法道就是一心以这个为道,而伤损众生违背了法道,所以破了归依的誓约。

第三、归依僧后,唯一以僧伽为助伴,再不以不同见行者为伴,因此不能结交外道和同分者。如果跟他们结交,认为他们是自己道上的朋友,要依靠他们来修什么等等,那就破了归依的誓约。这三条都要断。做好了这三条就远离了大的违品,保护了归依,所以是根本的支分。

其次,三修是在缘起上修恭敬,这样才能以敬重心跟三宝相应,这三条正体现了深忍信。第一、恭敬佛:乃至恭敬佛像、佛像碎片,总之,对佛的所有表征全部恭敬,不起任何轻慢、亵渎想。好比这是我父亲,那对他的遗像就不能践踏,父亲的东西都跟父亲有关,要表示恭敬,这在缘起上才能随顺。既然已拜佛为师,那在任何处都要恭敬,这是深忍信的表现。

第二、恭敬法:不仅对真实的圣法,乃至教法、教法的一个字都持着恭敬,认为它极其稀有难得。这种恭敬心是归心法的表现、有深忍的表现,一定要按这样去护持根本。一切唯心,既然归心了法,那对于指示法的教法,就要认为是真实的法宝,这样心会跟三宝亲近。

第三、恭敬僧:不仅对圣僧伽随念功德而起敬重心,包括对沙门相——下至只穿法服,只了解“佛法僧”三个字的人,也认为是要恭敬的,这是僧宝的表征。如果心里染上一点不恭敬,那就损掉了誓愿,失掉了应尽的本分,在相应上就造成了障碍。

总之三修就是修三敬。一切唯心所现,缘念功德起信心,知道他会救护自己,念他的恩起恭敬,之后心里非常清净的观想就出来了,这时就跟三宝相应;相反,稍有不敬就会形成道障,所以一定要做好三应修。

接着要做出三随顺,它也能保护根本。归依了佛法僧三宝,它的随顺分就是一样一样尽力去学。在佛世时,依佛为师、佛说的法为道、随佛行的僧伽为伴,佛灭度后就要行它的随顺分,由此来跟三宝连通,跟归依誓约随顺。

佛不在世,说法者是善知识,因此对于示道的师父要修真佛般的恭敬,这样就随顺归依佛。归依法后,真实道谛和灭谛没出来,而它的随顺因是圣法,因此不舍听闻,一心在法上面,这是符合归心法道的誓愿。归心法就是永远归依法不舍弃,它的随顺就是天天在法上运转。再者,归依僧的意思是跟僧一起修行,作为同伴同学。为了符合这个誓约,就要向圣者的清净戒和清净见看齐,看到目前一步怎么随顺他来学,也就是以他为榜样,这样就护好了归依僧的誓约。归依僧就是以他为伴,同见同行,他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他是什么见地我也是什么见地,跟他随顺而不违逆。总之,修好这三个随顺,就叫做护根本的支分。

这样就了解,下面九支分就是为了护根本、持根本、增上根本的分门别类要学的地方,它特别重要。这样,所谓的“抓根本”就不落在空虚上,而是从具体上护好根本。“具体”就是缘起的各个方面,断违品上是三个应断,集顺缘上是三个应修,做好随顺方面是三个随顺。做好这些就护住了根本,从这里会发出无量无边来,全部叫做护根本的支分,要像这样切实地去修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