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雷音讲记 14

第十四课

第二、归依之理分二:一、生起归依之因;二、正说归依。

一、生起归依之因

(一)了知自身带有怖畏后,无论如何要从彼解脱的欲;(二)寻求能从中救护的归处;(三)于“彼归处唯一是三宝”深忍信;(四)了知对彼等若未作到归依的话,归处虽然很好,但是自己不成为救护的对象。这些集聚的话,归依就生起来了。

归依作为缘起法,无因不现,缘具则成。我们必须明白生起它的因缘,掌握并实现了它,归依就一定会生起。这里仁波切开示有四个因:欲、寻求、深忍信、归依,由此就达成了归依。

首先要感觉自己有极大怖畏,极难度过恶趣和生死,无量恶苦将在自身上成熟。这时想到:无论如何我要从中摆脱。这种离苦的欲就是寻找归依处的动机。

这个欲起来后,就像深患沉疴的病人想:哪里有医生能治我的病呢?之后发起寻求救护者的行动。这里是寻求能从生死大苦海中得到救护的归投处或救护处、可依赖处。

由寻求为因缘,他就开始知道有三宝。三宝能不能救护我呢?这时要起深忍信,对于能救护的归依处唯一是三宝这一点发起不可夺的胜解。这样有了信心,就会认定它是归依处。

之后,还要主动发出“我归依您”的誓愿,才能达成归依。只是相信,心里不承诺也不行,所以生起信心后,还要发起承诺,要表白、立誓愿。如果只是信,而不愿承诺,那就像两人彼此信任,但不提出结婚也成不了家一样,也不算是归依。必须承诺“我归向您,属于您的下民,一切都附属您”,这样把自己交出来,加入三宝组织,纵然舍命也不舍此誓愿。这个心是缘起点上的关键处,有了它,归依就达成了。

虽然归依处非常好,但自己不承诺归依的话,也不成为所救护的对象,一定要两厢情愿才能达成协议。如果你在三宝前说:“我不作你的弟子”,那当然没有师徒关系,三宝的力量也不会来摄持你,缺一方因缘的缘故。譬如某党派非常好,有很多福利资源,但你不入党的话,就始终在门外,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恩惠。世上任何事都是如此,两个巴掌才拍得响,一个巴掌说“我不愿意拍”,这样只是观望是不会响的。同样,我们如果没有归依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助伴,那就没有这个缘起上的事情,三宝也救护不了你。所以,有归依才入圣教门,得到三宝的护佑;如果没有归依,那想得救护也不可能,心不趣向的缘故。

用一个好懂的比喻来说。譬如自己顽疾在身,特别痛苦,虽然世上最好的医生愿意救你,整个医疗系统都免费提供治疗,但自身不愿意听医生和医院的安排,不承认他要救我,我要随顺他的药方去治病等等,那也不成为救护对象。这样不相信,不愿交出自己来,那有也等于无。

三宝有无限的智悲力,不舍任何众生,关键就看自己是否想从恶趣苦等中脱出;然后去寻求;找到三宝时能起深忍信;之后愿意归依。这个誓愿力一出来,三宝就接纳你了,也就达成了归依,在缘起上具相了。这样无论口里怎么说,都是真实的归依;没有这些条件,只是依文空诵,就不算是归依。

彼也,下士以怖畏恶趣怕而归依三宝,中士不仅如此,以怖畏轮回一切苦怕而归依三宝,上士不仅如此,以怖畏一切有情的一切苦而归依三宝。

了解了归依的因后,还要知道归依的差别,那就是等起不同。下士的眼光低一点,他看到堕三恶趣特别苦,自己特别害怕,想无论如何我要从恶趣里出来;然后到处去寻求;发现三宝很有力量,能把自己从中救拔出来,安置在善趣;之后就对三宝行归依,说:“我归依您,请您救护我”。这就叫下士的归依。

中士的见识更大,他看到不仅恶趣很苦,整个轮回都充满了苦,不但看到一段圆圈的下一部分是恶趣,而且看到整个圆圈循环状况,发现只要处在这里就永远在苦里转,所以对于轮回里的一切苦都很害怕,想从轮回里出去,他想“我要从中脱离”;寻求时找到了三宝;发现唯有三宝能救自己,有这个信心;之后说:“我归依您,希望您来救我”。这就出现了中士的归依。

上士不但看到自己在轮回里很苦,而且看到天下无量众生都在苦海里头出头没,无穷无尽,他觉得好可怕,谁能把一切众生全部救出去呢?到处去寻求;发现唯一的归处是三宝,起了深忍信;然后说:“我归依您,您帮我把一切众生都救出去”。这就是上士的归依。

这样三士都结合四因,就能认识生起归依的历程:从心态上怎么出来欲,怎么寻求,怎么相信三宝是唯一归处,主动发起愿归投的心,这个愿归依的契约一出来就达成了归依。

三士者,仅仅励力而求轮回的圆满,以及励力而求自利的寂静,以及增上意乐获得清净,三者如其次第,顺便说了一下。

想从怖畏中脱出是消极的、断方面的欲,还有一种积极的、想得到某种利乐的欲,而把三宝作为依处。下士想:轮回里有好多圆满,我要努力求到它,谁能帮我成办呢?三宝是一切利乐的根源,所以我归依三宝。

中士看得更远,他想:在轮回里即使享乐也是杂毒的美食,吃完了还是苦。他看到三界里没有圆满,想求一个彻底息灭轮回苦的寂静,这就是想得到解脱清凉的果位。谁能帮我成办呢?只有三宝,于是归依三宝。三宝给他指示解脱道,他由此得到救护。这是为了求自利解脱的寂静而归依三宝。

上士的增上意乐获得清净,他想把法界众生全部安置在无上佛果。谁有这种能力?唯有三宝。就像前面所说,佛具有圆满智悲力,可以把众生安置在佛果。他以想求得全法界众生究竟利乐的欲,向三宝行归依。这是从积极方面揭示了三士归依的差别。

二、正说归依

总的对于归依的体性,阿阇黎世亲尊者在《俱舍论自释》中说,是一个语的有表色的善法。而有些阿阇黎和大多数人有认定为对于三宝依托处希望的思心所等等。然而,在《大车疏》中说明中士之归依时,说到声缘为自利由怖畏三有后,三种信心便发起来了。如是由因——对于三有厌患而畏惧,随后果法的归依就生起来了。心想:尊者想这样承许而如是说故,他的想法是“归依的体性即是信心”。

生起了归依之因后就要受归依戒。归依戒是怎样的体性?世亲菩萨说:是一个语的有表色的善法。也就是口里陈述“自归依佛,自归依法”等等,通过语言发生了一个有表色的善法,它就是当下得归依的体性。

而有些阿阇黎和大多数人认为,归依是当时出现一个对于依托处三宝寄予希望的思心所。它预示着心说“我归依您”,之后发出身口等表示,口里陈述:“现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永远归依佛为导师,归依法为正道,归依僧为助伴”等等。像这样,当时的思心所引心往归依处去了。思心所代表得归依的体性,思心所发动起来,往三宝那边走,就是真实的归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说明中士的归依时,讲到了声缘行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看到三有特别可怕,生起了相应的对三宝的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像这样,对苦患生了厌离:“那么苦,我好害怕”,就是厌患而畏惧。然后想:“我要从火宅里脱出来,谁能救我?”之后他的心自然说:“三宝救救我吧,我愿意投靠三宝。”这时归依就出来了。尊者是想这样承许才这样说的。他的想法是:归依的体性是信心。对于三有苦患发生了厌离,心里不再想要,害怕那种苦发生在自身上,此后它的果——归依就出现了。所以,厌患欲和对三宝的信心结合后,就出现一个果的归依。这不是指果归依,而是以对三有苦厌患畏惧和对三宝具信,这两个和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果,那就是——我要归依您!这是一种看法。

实际上某些人以怖畏而怕了后,对于国王等寻求归投时,是由因的等起、当时的等起的心识,连同语的有表承诺作下民,仅仅以此就成了作归依般,对于三宝起一个依托处的想,从而以带有希欲之信心口中说祈求归依的句,这些也全都是归依的缘故,归依有色、心二者所摄也不相违。然而,于国王等仅仅以心作归依,充当不了归依。而对于三宝,“以深忍信归依”仅仅这一个也能安立为已经归依了。此是由是否具有无碍之智慧、神力的差别等而有不同。

归依用譬喻来说。譬如某人在别国造了罪,将被实施五马分尸的酷刑,他特别害怕。之后奔向另一个国家,向这个国王等寻求救护。当时他前因的等起就是起了一个心:“如果我被抓,受那样的酷刑,实在太可怕了”,由害怕而出现了寻求归依的心。然后想:“谁能救我?那个国王能救我,我一定要到他那边去”。由于一开始有这个等起,就一路从远方走过来,这就是他因的等起。

当他走到边境,见到那个国王时马上跪下来,发起一个心:“我归依您,我的生命托付给您,成为您的属民”等等。这就是他当时归依的等起,把生命归给国王,自己属于他了。当然,他在起这种等起的同时有语言的表现,这叫“语言的有表”。他那样说,非常希望得到庇护,表达了归依的誓愿,也就是自身愿意建立这个契约。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种东西是誓愿性的:我愿意加入,我愿意归投。像这样,有了承诺,愿意做这个国王的属民,仅仅一次就作了归依。

这里面他有一个思心所,驱使他往归依的方向走。跟思心所同时伴随的有信心、欲等,还有外在语言的表示。这些因缘和合就成就了归依,出现了归依戒的体性,他的承诺出来了就是真实的归依。这在表达归依是什么。

接着仁波切给我们显示,归依的体性跟上面譬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我们在轮回中面临堕恶趣或堕生死等的怖畏。之后想:“谁能帮我得解脱?谁能把我救出轮回?”这时看到有三宝,认识三宝的体性后,起了“三宝是我的依托处,世上唯有三宝是救护处”的心想。这个心想有一种希望或寄托的内涵,希望三宝能救我。之后他有信心,相信三宝有这个能力,只要归投它,它马上能庇佑我们,把我们从生死中救脱出来。

就像归投人王,他会保护自己,把自己从他国暴君的杀戮中救出。他相信这一点,心里愿意归依,口中诚恳地说“我归依您,我求救护,我求归依”等等,有这个句子。跟譬喻类似,这些全部属于当时起归依的范畴。当归依起来时,有身心各方面的表现,因此说归依具有色、心两部分内涵也不相违。这是圆融的观点。

世亲阿阇黎说归依是一个语言的有表色善法,它是一种承诺,一种口里的宣誓。其他阿阇黎等说,归依是对于三宝依托处希望的思心所。无垢光尊者说是信心。到底哪个对呢?其实都不相违,这些是从当时起归依或者得归依的各分状态上说的。从外在表现上,它是一个宣誓;从怎么驱使他归依来说,是一个思心所,就像鞭策马的车夫一样,以思心所的役使力,使得人往归依的方向走;从怎么引起归依这个根源性的因素来说是信心;从他的愿望来说是希欲。因此,起归依时不是单分内容,有好几分,诸大德是就其中一分来定义的。仁波切精通这些,一语点明,都是不相违的。佛法要圆融理解,灵活之后就不会感觉相违,只是就不同重点来作定义。

不同之处:对于国王等仅仅以心作归依是不行的,必须口里宣誓才达成了归依。譬如入世间某党派,说“我心归依某党”不行,一定要有组织上的程序,在某种象征物前说出宣誓的句子,或者按了手印、用文字宣誓等等,要有一种外在的表现。之后才接纳为党员,得到党组织的承认。

对三宝作归依则不必要,只要以深忍信作归依,有这个条件就成立是归依者。深忍信是不夺的信心,连命都可以归到三宝处,这个心一出来就达成了归依,因为归依处的圣法界具有无碍见众生心的能力。三宝是圣法界的力量,自他二利圆满者是佛,具足道灭二谛的是法,具足明脱八德者是僧,他们都能看到众生的心,我们心里一归依,三宝马上证知。自从建立了深忍信,往后在三宝前顶礼、供养等都成了有依据。但是,我们现在没建立深忍信,做这些事时随随便便,只是表面仪式,不相信三宝在证知,所以一点不害怕,这就是因为没有信仰三宝的基础,缺乏前面的条件所导致的。

要知道,三宝具有无碍的智慧和神力,能当下证知众生的心,所以心里立誓就达成了归依。国王等不具无碍智慧和神力,不知道我们的心到底怎样,一定要写出来、说出来才行。这是凡法界的规则,必须口里有一个承诺。如果说:我心里非常相信这个党派,所以党组织的利益我都要得到,那是没人会给你的。你都没宣誓,怎么能享有党组织赋予的利益呢?你不能这样就去领钱,去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这是不行的。又好比世人成家,不能说我心里有这个想法,所以我们成家了,必须有婚姻的契约、有一种表达才成立。世间关系必须宣誓才能敲定,表达自心的诺言,否则不就乱了吗?但是对于三宝的归依,底线是深忍信,起了归依心就安立为归依者。

在诸教典中认定归依的体性为带有希欲的思及信心,这是指意识,连同它的眷属。

在各种教典里认定,归依是一种带着希欲的思和信心,这是指第六意识包括它的眷属,这是当时起的归依的特点。

什么是归依?关键是思和信,它是第六意识和伴随的心所,这是它的内涵。有了这个是归依,没有这个不是归依,光是口头上,没有思和信心就不算数。就像对某党派有信心,有一个愿欲的驱使,之后发出口里或书面上的承诺,就算是归依了。如果没有思和信心,只想得一个党票,对于党既没有信心,也没有愿的驱使,只是作为获取名利的途径,这样虽然可以口头宣誓,但只是假归依,不算数。

因此,是否是具相的归依要看里面的心——第六意识,这又要看跟它伴随的心所,有没有带着希欲的思?有没有确信他的信心?具足这两个就有了归依的真实内涵,没这两个就是装模作样、表面形式或者虚伪狡诈。要像这样认识归依的体性。

如铁尘往磁石边过去般,能往归处的方向驱动者,是思心所。令彼思心所变为善的主要者,因归依上是清净信,果归依上是欲乐信之故,是按照归依的两个主要点而说的。(两个“主要点”指思和信心。)

就像铁尘往磁石边过去那样,心里已经往归依的方向上走了、动了,作这个的就是思心所。它以意识为相,使得心起这种造作。

思心所按《集论》所说:“令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思心所是让心发动、转动的根本,是造业的体性,它有好有坏。譬如偷盗是往恶业方面起动,之后会发生一系列行为。其他的杀生、邪淫、妄语、竞争等等,都是思心所作为前驱,以它驱使心去造作。所以,思心所能不能转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和前途。

让思心所变成善的体性,主要是因的归依清净信和果的归依欲乐信。清净信就是他真正相信,往佛法僧三宝上归依,由此发愿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伴。这样他的思心所就开始往归依的方向走,他身口意的行为全部纳入到三宝门中了。从此之后他成了一名归依弟子,上对佛领受教法,对同辈一切时以僧宝为助伴,在自身上一直以佛法为正道。这样他的思心所就变好了,役使着心一直往这个方向走。

果归依是一种欲乐信。对三宝的体性有了认识,知道佛宝具足自利他利圆满以及分出来的六种德相——无为、任运、自证和圆满的智、悲、力,法宝具有道灭二谛共八德相,僧宝有明脱八德。之后立愿在自身上现前三宝,由此趣入消除客尘、显发自性的正道,对此有最大的希欲。就像禅人问:“你来干什么?”答:“我求作佛。”他有真实欲乐要显发自性三宝,这就使得他趣入到求大道的修行当中。

这两个归依会把人变成修行人,之后他就成了道人、修法之士。也就是,一方面在他缘上认定三宝是唯一的归处,因此把命都归向三宝;另一方面从自身来看,认为自性三宝是真实处、大利乐处、大光明处、大安乐处、永恒处等等,了解这些后一心希求开发自性三宝,有这两个就把人真实纳入法道了。

思心所怎么变成善?主要是有两个信心——清净信和欲乐信。清净信是因归依,必须立誓以佛为导师、以法为正道、以僧为助伴,这就纳入了法道体系中,在外缘上跟三宝清净法界连上了关系。从自身求果来讲,就是要让自性三宝彻底显发。这两个根本点使得人的心真正进入到善的轨道,或者说他的思心所变成善了,这种驱动力使人唯一往法道上走。

因此说,信心和带有希欲的思,是按归依的两个主要点来说的。归依是一种行为,包括心王心所、对因对果、表现出来的身语等等,这些都叫归依。在众多的心王心所、身口表现等中来看,最主要的是信心和思,由此就认定归依的体性是这两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