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雷音讲记 09

第九课

诸声缘圣者及诸佛菩萨,包括大小乘资粮、加行道者以上,都是僧宝,也就是住于明、脱八德诸品类的圣者。

所谓僧宝就是四圣和他的随顺品类,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以及大小乘资粮道和加行道以上的行者,主要指圣者,得到无漏智慧的人。具体而言,就是具有明、脱八德的各种品类的圣者。

明有三种:如所有明、尽所有明、内智慧明,脱有三种:著障脱、碍障脱、下劣障脱。实际是智、断两德,就证的状态而言出现了明,就是智慧的德;已经脱掉了它,就是断的德。这里说的就是明、脱八德,明、脱是总,明中分三是别,脱中分三是别。

八德相者,在根本定位无误而现见诸法自性——空而无我,故于如所有性明了。

在明的三德中,首先是如所有明。要成立圣僧具此德相,是因为住在根本定中契合法性,无误现见了诸法的自性——空无我,所以他有一个如所有明。

根本位和后得位是一对,根本位是证法性,后得位是证法相。根本位就契合了法性。那么法性是什么呢?诸法本自的体性是空的,没有我的。譬如显现桌子,实际没有桌子,是空性,显现一个人,其实没有这个人,这个相是假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正现的那个地方没那个相,它本身是空性的。因此,万法都是一个空性、是一味的,叫做“如所有性”。

“如”就是都是这个样子,到哪里、什么法、什么时候都是空的,所以如遍到一切法上面,是一味的。如同东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是一味的咸,此法、彼法、无量的法都是一味的空,这叫“如所有”。所有都是这个如,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性,这叫“如所有性”,它是指平等。圣僧就是证到了空性,在根本定位亲见了这个性,非常明了地明白,所以具有如所有明,这是明德的第一个。

以后得智慧真实了达名言——蕴、界、生处所摄诸法,故于尽所有性明了。

其次,圣者在后得位面对各种虚假的相有一种明了,对于尽所有性,也就是名言范畴蕴、界、处所摄的无量法,他都能无误了达,有尽所有明。

所以,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后得智,或者如理智、如量智,或者空性智、法相智,这是两方面的明,它是圣僧伽的德相,其他人没有。世间学者不明空性,以为什么都是实有的,对于万法一味的平等性丝毫不了解,对于世俗现相也不能无误了达。但是圣僧伽契证法界,在根本位,有契证法性如虚空的这个明;在后得位,有明了如同梦幻般假相的了达智。这当然是稀有殊胜的僧宝,胜过其他的一切学法众、各种知识群体、各大主义帮派流派等的群体。

后得智是对名言的明了。名言只是一个假名,真实中没有,如是了达叫做“俗谛智”。所谓的“俗谛”,就是世俗范畴里的法都是假名,习气未尽时心前不无,还是有各种假相。由于圣者已经契证法界,他在后得位不再认为这是真的,虽有相而无执,他能够明了都是唯识所现,知道这些都是与梦幻一样的假相。

名言摄起来就是三大类,蕴、界、处,展开来有无量无数的相,这些相都是假的,它的真谛就是一个唯识,它是识的习气变的。在这一套法相里,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这种习气变这个相,那种习气变那个相,因果律如何,唯识变现的法则如何等等,这就是尽所有明,对于林林总总的名言万法,能够真实了达它们的体相。

甚深空性与广大缘起之相从本一味,知而证见,故于内智明了。

悟证深广不二或性相不二、空与缘起不二的智慧,叫做“对于内智慧明”。

“深”指非语言分别能知,不可思议;“广”指林林总总无量无数。深是一味的,是空性;广极显差别,缘起有无量的缘故相无量。然而在空外没有缘起,否则缘起成了实法,实因、实缘生实果,这是不成立的,所以,空外没有缘起,缘起外没有空。如果缘起外有空,那就成了断空、顽空,什么也不会显现。缘起外无空,法性从本以来就如是,所以是“从本一味”。一味就是不二,不属于两种东西。众生没有认识的时候以为有两个,但真正契证时是不二的。所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有不二”。如果是空外的有,那就成了实有,如果是有外的空,那就成了顽空,然而空有是不二的,这叫“一味”。

对此已经知道了、证到了的缘故,叫做“于内智慧明”。为什么于内智慧明呢?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或者空与缘起,不是内智慧之外的东西。万法就是一个智慧,智慧有空、有缘起,它是智慧本身的体、相、用,因此是不二的。契证了本性就知道万法是不二的,这叫做“对于内智慧的明”。这个智慧不是世俗的智慧,它指我们的智慧大宝藏,也就是本来真心,万法的根源。由于它的体离开了一切边,所以是空;由于它的力用一遇缘就会现相、起用,所以是广大的。说深也好、广也好,都是指内智慧,因此悟了真心的人,对万法就大彻大悟了,没什么疑惑。登地以后的圣僧开始有了对内智慧的明,这是明德的第三相。

以上讲了圣僧明智三德,深智、广智、无二智,或者如所有明、尽所有明、内智慧明。相比而言,其他各种教派、团体等没有这三德,所以圣僧是崇高的,极其珍贵难得。而且他有很大的加被力量,成为我们道上最好的助伴。

世间人没有如所有明,不认识空性;也没有尽所有明,不晓得诸法是怎么来的,缘起又是怎样丝毫不紊;更没有内智慧明,不知道空和缘起都是自性,都是一个智慧。智慧的体离开了一切戏论,不落在任何分别心情计的边上,不是分别心所认为的是这样子、那样子的,它是个妙体。就像盲人摸大象的譬喻,有的说象是柱子,有的说象是扫帚,有的说是一座大山,还有的说是一堵墙等等,实际都没说到大象的体。众生说这说那,其实都没说到妙体,妙体只有触证,不是语言分别能达到的,这就是深,指心的本体是空的,不落在任何边上。而所谓的缘起,实际是内智慧或者真心的妙用,它能够随缘现相,随染缘现染相,随净缘现净相,毫不紊乱。因此,世上无量无边的法,都是智慧本性随缘在起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就是这个道理。性相本来不二,这一切都是真如或者妙明真心随缘在起用,圣僧知道一切不二的道理,对于内智慧明了,真正见了本性。

世人自己都稀里糊涂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空,没有如所有明;不知什么是相,没有尽所有明;不知什么叫做空和缘起不二、性和相不二,没有内智慧明,根本不具足明智三德。这样就能比出圣僧和外道徒的差别。

解脱三德的第一个是解脱著障,第二个是解脱碍障,第三个是解脱下劣障。著和碍是在表达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状况。烦恼障就是有一种黏著性,就像在淤泥里走马上沾在上面,脱不下来,这个叫“著”。比如贪人,心就著在对方上;恨一件事,心也著在上面;有酒肉习气,也著在上面;喜欢上网、歌舞、影视,也著在上面;与人竞争、费尽心机,也是著在上面等等。贪、嗔、痴、慢、嫉、谄、懈怠、放逸等各种烦恼都有著的相状。所谓“碍”,它是表达所知障的状况。对于所知法,像一幢墙一样遮住了看不到它,这就叫做“碍”,有碍。下劣障就是心提不起,很小、很低下、很差,发不起大心。

认识三障以后,再看圣僧伽的三脱德如何。

烦恼障遍计、俱生品类,随分消尽而彻断系缚之行,故从著障解脱。

首先,烦恼障的遍计和俱生品类,随着所到达的地道对治力有多强,就随分地断尽了那一地的所断,结果就彻底断掉这一分的系缚之行,所以他从著障中脱出来了。

“系缚之行”,指有这样的烦恼就会绑缚在三界当中。从现前来看,烦恼运行时就把身心给系缚住了,困在里面出不来。贪嗔痴慢嫉等哪种一起来就陷在里面了,被绑了,这叫“系缚之行”。烦恼在运行时有系缚性,就把你给栓到里面了,很不自在。比如一个人生气,起了嗔心,就会看到他根本不开朗,怎么逗他都不笑,就憋在那里。又看到一个人生了爱,心一直著在所爱对象上,谁也拨不动他。别人说:“你不要爱吧,放开点”。他说不行。处在学业、商业等的竞争中,对他说:“朋友啊!应当放松。”他说不行,同时拳头举了起来,肌肉都很紧张,处在拼搏状态。像这样,一起了烦恼就被系缚之行给绑住了,可见凡夫不具有从著障中解脱的德相,没有这种解脱德。

圣僧伽照见了无我,他烦恼障的遍计品、俱生品逐渐地就要脱掉。在见道时,烦恼障的遍计品乘见道的力量一下子就没有了,俱生品要在修道位中一分一分地消,消掉以后就从著障中解脱了。这是什么德相?他在任何处不会被栓牢,赞叹时不入圈,呵骂时不入圈,在任何处没竞争。譬如到了阿罗汉位没有了烦恼,从著障中解脱了,任何境况都不会引起烦恼,已经从淤泥里解脱了。就像这样,圣僧具有这种解脱德。

所知障粗细品类如其所应,以对治智慧金刚决定摧灭,故从碍障解脱。

其次从碍障中解脱。自从现证了法无我后,以对治智慧的金刚,就像一下子能摧碎群山那样,从一地就断掉了所知障的遍计分;从二地开始按照他的对治,断掉了自分的所知障俱生品,逐渐地断,从碍障中解脱了,逐渐会呈现出对万法越来越了解,了解的范围量度越来越大;最后到了佛地就没有任何墙了,什么都是洞然了解,这就彻底从所知障中出来了。像这样,圣僧从一地开始,逐渐地去掉所知障的粗品、细品,一分一分地从碍障中解脱。

履行“断除自利”,为一切有情义利,决定入于无上菩提道,故从下劣障解脱。

自私就是那么一小点,只想到自己,所以骂“你是下劣的作意、下劣的发心”,它成为一种障碍,不能够发广大心利济群生。大乘圣僧知道自私很下劣,所以发大心要断除自私心,为了一切有情的义利,一定要趣入无上菩提之道,因此从下劣障中脱出来了。不是那么小的心、下劣的一种状态,而是心胸广大得如同虚空一般、如同大地一般,润泽万物,普载万物。这就是他的第三个解脱德。

总之,所谓的“解脱三德”或者“三脱德”,就是脱掉了著障、碍障和下劣障。分别对应三种障碍的状态,一种是黏著性,时时黏在那里,那是烦恼障的粗细品类;另一种是有碍的、有障蔽的状况,看不到无量万法的性相,视野狭窄;最后一种是心性下劣,只想为自己一个人。这三种障碍都脱掉了,就是圣僧伽的解脱三德。

当然,世人都只为自己着想,只有圣僧伽,像文殊、普贤、地藏、观音等,他们肩负起度脱无边群生的重担,胸襟如同虚空。又像普贤愿无边无际,无有穷竭。像这样,他已经发展出极大的菩萨愿心,从下劣障中脱离了。世上其他的团体、徒众绝对没有这样的德相。这是稀有的、殊胜的,因此称为“宝”。

圣者智慧如虚空般无著的行境,与诸法本相相应遍转、于尽所有性明了等,具足三明德,即明。以彼等智慧实证远离言思法界之力,如其所应,断除有漏粗重,故从著中脱离等,具足三脱德,即脱。共有八德。

对明智三德和解脱三德做最后的归纳。圣僧伽智慧如虚空般无著的行境,叫做“如所有明”,因为他没有任何的著相。虚空上面一相不可得,这种行境就是根本智,于如所有性明了证见。后得位中对于千差万别的世俗诸法、各种各样的相,都没有颠倒紊乱、一一相应地了解,这叫“尽所有明”。再者,已经现证到内智慧,知道万法都是这个智慧,这是内智慧明。像这样总的具有三明德。

从断分上说,由于有实证远离言思的法界的力量,就知道本来没有言思的行境可得,法界是离戏的,不是心可缘、语可说的,这样自然从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执著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按照他真实现证了离言说法界的力量,或者见道修道的力量,就会随其所应断掉有漏粗重,就会从著的障碍中解脱。再者会断掉所知障,从碍的障碍中解脱。而且会断掉小乘的自利作意,从下劣障中解脱。这样具有三脱德。

“有漏”指会漏到生死中的法,“粗重”指识田里的习气势力,它在的时候就会取生死的各种不好的境况、遭遇等等。这种习气势力怎么来的?就是无而执有出现的。本来没有人我执著人我,出现了烦恼障;本来没有法我执著法我,出现了所知障;本来没有小我却只为一己之私,出现了下劣障,这些总的来说就叫“有漏粗重”。

怎么把它化解掉呢?要证到离言说的法界,证回去以后,就从单分的执著点上跳出来了。一个小小的我执著这个那个法,一执著就起习气,习气一种下去就有势力,到下一次还要这样做,这样妄动、取舍、贪嗔等等就把众生困在循环圈里了。只有触证到法界才能从中出去,一分分地会去掉,这时会显现圣人之德。要这样去了解什么叫做“解脱德”,也就是从著障、碍障和下劣障三个障中解脱。怎么能解脱?要实证到离言说的法界,证到了就知道真实何在,虚假的自然会消灭。

总之两总六别,两总就是明和脱,明智德和解脱德。每一个又分三,从明智德分出如所有明、尽所有明、内智慧明,从解脱德分出著障解脱、碍障解脱和下劣障解脱,总共有八种圣人德相。

这样才知道,所谓的圣僧,是具有智断两德或者明脱两德的伟大圣人,因此一定能够胜伏不具足智断或者明脱两德的外道徒众。外道都被锁定在著障、碍障和下劣障小小的圈里,怎么比得上圣尊呢?他们的明没显出来,对如所有性无知,对尽所有性无知,对内智慧更是丝毫不知,怎么比得上圣僧伽?这才知道,佛教圣僧伽的团体是法界中最大的助缘力量,这并非是对佛教一己之私的偏执,而是实际如此。我们以圣僧伽为助伴是最好的选择、最理智的选择,也是最如实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