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雷音讲记 07

第七课

外前行四部退心法,目的是要退掉耽著此世和来世的世间心,退掉以后就可以一心趣入内前行的修持,也会真实发起各种具体的修量。所以外前行修持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出离心,之后一心一意求解脱。如果没有完成出离心,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纵然住三律仪,心没有从轮回中出离的话,仍然作轮回之因;纵然具有智、尊、讲、修四德,心不退世间八法的话,只是现世的道,不会得到后面的道。在缘起点上没有真实求解脱的话,就根本没有踏在解脱道上,因此一切都成了世间的道,和大圆满的修持目的完全相反,也因此无法进入道——内前行中。所谓“外”,它是在门外的一个一个准备工作,生了无伪的出离心就进了门中,入了门以后才叫做“内前行”,所以外前行必不可少。

具体地说出离心和五部内前行证道法的关系,有则有后,无则无后,应当这样来了解。比如在解脱道中归依是道基,如果对世间不出离,就绝不是真实归依。没感觉到轮回的可怕,要出离,不是以求解脱的动机来归命三宝,所以算不上出世间归依。

再者,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不可能有无伪的菩提心。就愿心一分来说,自身已经感觉轮回的可怕,一心想从中出离,才推己及人,想到让尽虚空界的母有情一道出离轮回,安置在正等觉佛的果位。这样生起了利他心,才荷起度众成佛的重担;如果自身没有出离心,那根本不可能有这种动机,因此菩提愿心基于出离心。就行菩提心一分而言,出离心坚固才能够行布施。如果对于财富、名誉、地位等还有很深的贪著,就无法布施。而且,出离心坚固才能持戒,否则与熟人在一起同流合污,身口意都犯戒。再者,出离心坚固才能行安忍,为了求解脱甘受他人的毁骂,不作计较,以及安受道上的各种艰苦等等,无出离心就没办法受苦。只有出离心坚固才能一心精进如救头燃,否则整天在俗事缠绕、五欲享乐、名利机巧中,怎么能精进?出离心坚固才能修禅定,奔走在散乱中都是由于不出离。出离心坚固才谈得上般若,整日在世间八风中,哪里能悟空性?

再就积资、净障、与上师相应三部证道法而言,出离心坚固,知道世间的身、财、受用等犹如泡沫,才能发起上供下施的大心,由此修曼茶和古萨里,才会有真实趣入的动机。出离心坚固才可能修起四力忏悔,也就是要畏惧因果,知道轮回可怕、恶趣可怕,这才可能有四力的内涵。出离心坚固才能修上师相应法,因为它要求完全舍掉自己,何况是世间的享受?连生命都能豁出来依止上师,与上师相应,这样才可能成道。这样就知道,没有坚固的出离心,进入形象的内前行不算可贵,也不可能真实出现道上的内涵。所以,首先要花很长时间特别努力地去修外前行,真正退掉一切世间心。

具足了外前行的内涵后,我们就进入到内前行的修持,叫做“五部证道法”,目的就是要证成大道,而所谓“大道”,就是明心见性。为了能够见到本性,需要具足的前提条件或资粮叫做“内前行”。所谓“内”,是入门以后的事了,这个“入门”就是入了解脱道的门。它的第一步以修归依三宝作为道的基础,也就是支撑起后面的解脱以归依为前提。法王的偈颂只有两句,它是总持法,偈文是“永时无有欺诳三宝尊,坚固信心归依而亲近”。要拿到两句的涵义,需要大量的补充,所以今天首先讲第三世多珠千的一篇非常殊胜的《归依之道》的开示。

这一篇东西具体学下来以后,再回到法王的总持偈上,我们就能真正持住。而这一篇东西就是这两句金刚颂最好的解释。因为我在看多珠千的著作时,看到这一篇非常合适,所以决定要讲它。这不是讲另外的东西,就是讲道歌的大义。

 

《归依之道》

向悲悯世间的诸佛菩萨敬礼!

于三宝归依为功德宝之来源、解脱道之大门、一切善乐之根本,略说其建立分四:一、归依之境;二、归依之理;三、归依学处;四、归依胜利。

第一、归依之境分二:一、认定归依之境;二、以理成立彼归依。

一、认定归依之境

一般来说,世间的归依处是帝释、自在天等,世间中有很多归依处,而彻底摧灭苦性三有之根的无与伦比者唯一是佛世尊。因此,佛、佛所说的圣法、以及佛弟子,认定为真实的归依处,是与真实义相符的缘故。

世间充满了苦,所以人们总想寻找一个寄托,也因此从古至今就有各种宗教,所崇拜或者归依的对象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世间的归依处是帝释、自在天等。譬如基督教者归依上帝,婆罗门教徒归依梵天,甚至归依山神、地神、河神、海神、树木神等等。人们在遇到苦的时候,总想寻找一个能够依靠的地方。

在这一切归依处中,谁是无与伦比的呢?那我们要观察他自身是否已经从苦中解脱出来,已经明见到能灭苦的道路,而且具足宣说的智慧和慈悲,能引导徒众走向解脱。这样观察下来,无等的归依处唯一是佛薄伽梵,原因是他已经彻底摧灭苦性、三有的根本。已经发现三有是苦性,以及它的根源是没有我而执为我的妄执,并且通过修道彻见了诸法真谛,从而息灭了妄执,彻底证到了菩提大道,他就是大觉世尊。

“无与伦比”就是在世出世间中,没有与此相等的,无论在断、证、智、悲哪一分上都达到了最高。因此,佛和他所说的圣法以及随学他圣法的徒众,就可以认定是真实的归依处。所谓“真实”,就是我们归依他不会有欺诳,果然能够领受到真理的教法,能够实现解脱和成佛;他说的法道是真实的,只要依循它修持,毕竟能够如他一样除灭苦的根本,得到究竟解脱;随学他的圣众的确是见行一致的最好助伴,这就可以完全定下来。什么原因呢?因为师、道、伴三者都与真实义相符的缘故。

“与真实义相符”,就像承许火的自性为热与实际情况相符,承许佛是无上导师,具无上智悲力故,与真实相符。佛所说的四谛等是解脱正道,依此道修行能达成涅槃果位这一点的确成立,因此承许是真实的道路;随学正道的僧伽的确有明和脱的功德,他能成为我们道上最好的助缘,因此是无上的助伴,与真实状况相符,没有丝毫增益,因此说与真实义相符。以此之故,应当认定为自己唯一的归依处。

此处按三宝的功德,仅以略的方式解说三宝的自性及差别。(首先宣说佛宝,)已转入于一切所知一刹那遍知的智慧,以及具彼智慧的灭谛至于究竟,具有彼等者即是佛宝,也就是具有无为等八德相的究竟归依处。

这一段是说,具足灭谛究竟自性身和道谛究竟智慧法身的究竟归依处是佛宝。“自性身”就是指如来智慧的法性空性,远离了客尘垢染这一分,“智慧法身”就是指佛、圣者相续中的一切种智。对于一切种类的所知法,在一念间彻底现量了知,叫做“一切种智”,这是道谛到达究竟的相,叫做“智慧法身”。它是智慧积聚的意思,无数种的智慧而且是不二的,就是一切种智。

灭谛究竟叫“自性身”,这是从断这一分来说的。如来智慧就是指一切种智本身是法性空性,离一切边,没有任何戏论相。然而由于偶然的无明变现出各种妄相,这就是要断的客尘,或者说客性、客法。它不是主人,是忽尔出来的东西,就像一念入了迷梦那样。等到真正把握了道,见了真相之后,它就会逐渐歇掉。等到它全部歇掉以后,就达到了究竟的灭谛,灭掉了它,最后就像晴空万里,丝毫云翳都没有,这就叫灭谛究竟,称为“自性身”。自性就是本来空性。

所以,一个是一切种智,这是本有的如来法身智慧,它真正修证出来就是道谛到究竟了;一个是智慧的自性是空性的,没有任何相状可得,然而灵明不昧,这就是自性身。具有智慧身和自性身这两者的归依处就是佛宝。

以上讲解了佛宝的体性。就差别而言,在他上面具有“无为”等八种德相,这就是所谓的如来智慧德相。

八德相者,如来的法性——无自性的体性者,不假因缘造作而生,故是无为。

如来的八德就是“二总六别”。“二总”指自利功德、他利功德,从自利分出三个:无为、任运、自证;从他利分出三个:智、悲、力。如来的八种德相是指他本身的一种性相、状况,叫做“德相”。“德”就是能得到的,真谛、实际情形就是如此,不是虚假说法,最后彻证时就是这样的。

八德相第一个是“无为”,说明如来是无为体性,本来如此,本自圆成,不假因缘造作。如来的法性指无自性的体性,无自性就是不落任何边,边、自性、实法、分别心所计、名言等都是一个意思。我们的语言说一个就定在一个位置上,不会是其他,这只是分别识的所缘。法性是离开一切戏论的,分别心没办法缘,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语言分别达不到它。或者说,语言分别所计的一切有无、常断、一异、来去、是非、善恶、圣凡、染净等等,都住在一个边上。那么如来是不是固定在一边的法呢?不是,真实中没有边,没有定相。《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表示相或者自性、边、谛实、落在某个点上等等,都是一种妄相,本来没有。所以,如来的法性就是无自性的体性。

这种东西是不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它是本有的。古人常说:“不假造作”“本自元成”,并非积聚因缘,努力地造出一个佛来,没有这种事,他叫本性天真佛。这就是“无为”,这是他的德相,不假因缘造作的意思。“为”是有作为,通过因缘把它造出来,“无为”就是它不是造作出来的东西。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无论你怎么样它都不会丢掉,它是天真的、本然的、法尔的、本有的,这都是无为的同义词。

无需由对治功用有意遮止所断,以至先前著相障碍一切垢染已清净之果地,于客障尘许亦无的体性中圆满成就,故已彻至任运之地。

刚才讲到如来的法性是无为性,本来就有,非因缘所作。虽然人人都是自性佛,然而还是有忽尔现前的著相习气,从这里会出现各种乱相。因此,众生没有修道成功,都陷在虚妄现相的流转里,有无数的惑业苦。一旦发悟,见了真性以后,就开始能除习气,这样子逐渐恢复,到最后任运成就了,时时都在法性里不丢失,不会再起著相的习气和现行。也就是,不但对于相的执著没有了,连相本身也没有了,这样他就达到了任运成就的地步,恒时住在法性里,根本不必做什么。这就是修道登峰造极了,成为佛的第二德相。

开悟以后有保和任。保就是心心不异,前面跟后面没什么不同。首先要保,保熟了是任。任是要走就走,要坐就坐。首先它是有功用性;修炼纯熟就是无功用;到了极点,根本不必用丝毫对治的作为有意地去遮所断,从前著相障碍的一切垢染全部清净了,丝毫不会现起。著相是一碰到什么心会动,又会陷在习气里,开悟以后他有扫除的机会,一起的时候就会歇下。歇的时间上由长到短,后来一起它就会灭掉,最后它已经没力量,全部没有了。妄相全部消失了,他就会到达从前著相障碍的所有忽尔垢染全部消尽无余的地步,这叫一切客尘垢全部消掉,或者说著相的障碍全部没有了。这样客障丝毫不存在的体性,叫做“离垢清净”或“离客尘清净”,之后就圆满成就了,如来的法性彻底现前,就像空中云翳全部没有了,只有法性本身。这样到哪里去都是它,任运的,连保和任的痕迹都没有了,这就叫“任运成就”。

甚至以心境不二方式亲见此体性义,此外,以语言分别等名言无法亲见妙体,故名不依他缘而证知(自证)。

这里的体性之义就是指如来的法性,也就是万法的法性、心的法性,或者称为真如、圆觉、本来智慧等等。万法除了自性外没别的,就是本来的如来法性,既是自己,就不可能以境的方式来证知。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说:“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这种心就是有二的心,心境对立的心。“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语言、分别都属于名言,有所缘,立了一个境,然后去说它、分别它,这都是世俗谛,心缘这个那个就叫“分别”,口说这个那个就叫“语言”,但是说不到它、缘不到它。所以说“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般若”指实相,也就是如来的法性。

这就要知道,作为佛宝,他完全自己证知了自己。自己不可能作为对面的境来证知,这就只有狂心粉碎,歇见菩提。面目出来,自己有灵知,自己会知道,但绝不是心前见了什么东西,见的就是影像,哪里是法性?所以第三个德相叫“自证”。

十方三世有寂的名言的一切所知,不是观待前后刹那而决定,而是心的一刹那中见。然而在法性不可思议的自性中安住的定的智慧也不舍离,故具一切种智。

这一段是描述佛具有利他功德的第一相,即一切种智。以《维摩诘经》两句话来解释,所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亦不动”。前半句解释一切种智善能分别诸法相的状况,后半句解释不离开根本三摩地智慧的状况。

首先,一切种智对于十方三世、三有寂灭所摄的一切所知,不是分别心观待前后的那种决定,而是没有先后次第,一刹那间无余见知,这叫做“善能分别”。就像观手中酸果一样历历分明,一点不会错。所以,十方三世所有事情,十法界里的一切事相,在一念间无余了知。这个“一念”还只是针对世间的说法,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念不念,但按世俗来描述,在一念当下,所有的全部了解了,这叫“善能分别诸法相”,所以说他是一切智。“观待前后”是说世间的智慧要通过第一刹那怎么样、第二刹那怎么样......这样来决定是什么东西,认识一个事物。但是佛智完全离开了“二”,没有了生灭,所以法界即佛智,佛智即法界,法界中的一切相,他在一念间无余了知,而且瑜伽现量证知,这就是“善能分别诸法相”的涵义。

其次,就一般世间状况来说,一起分别就有波动,然后就会脱开本位,然而佛智现量照知时,不会离开根本三摩地的智慧,也就是住在法界中不动的意思。前一句是说尽所有智,后一句是说如所有智,两个智是不二的。“如所有智”是对于法性不可思议的自性安住了,不可能入在错乱中。如果心没有住在本有的法性里就动摇出去了,但这个丝毫没离开过本位,就说它“于第一义亦不动”,或者说对于根本三摩地的智慧,没有丝毫的移动或离开。这就是具有一切智的德相,无上、无等、不可思议。因此要知道,在利他的三德相中,具有最极殊胜圆满的智慧。

虽已现前寂灭真实际,然大悲入于无量有情界,相续不间断。谁是衰败的,谁是可怜的,谁堪引导解脱等等,如是想念完全如待罗睺罗子般慈悯,故悲圆满。

在这一段里,非常深地说到了智悲不二的情形,来描述大悲遍入的德相。不同于声闻缘觉入在小乘灭谛中无法兴悲起用,佛已经证到灭的真实际,在这里,一切世俗谛的假相都没有了,唯一是法界真心,然而他不会住在寂灭边,而是大悲遍入到无量有情界。也就是九法界中的圣凡种种,多少地狱界、修罗界、人界、天界,或者菩萨界、罗汉界等等。由于智慧彻证了法界,已经不二的缘故,悲的力量能遍入到尘尘刹刹一切众生种类当中。

而且是同体悲的缘故,众生有苦如同自己有苦。悲的观照不会离开,即使波浪有离开大海的时候,诸佛的大悲观照也没有离开众生的时候,相续无有间断,所以,在佛的智慧中,能够照了法界的一切相、一切众生的苦乐状况。以智自然会去看到哪个落在衰败里,哪个可怜,哪个根器成熟,堪能引导到达解脱等等。与后得智不二的有一个悲,如果众生苦,就会去救拔;如果众生缺乐,就会去给予。就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遍十方界无数种类的有情,即使一时之间祈求佛,佛都能一念间彻底了知,以悲的力量彻底遍入,随着他们各自的情形而作救度。

当时悲的状况是无缘大悲、平等大悲。“无缘”,指并非是心前的所缘境,不是“二”的方式;“平等”,指就像对待独子罗睺罗一样,没有任何偏心,也不观待众生给什么供养,会直接从法界真心悲的自性中自然出现。所以,如来对众生等同一子,都是那么怜悯,以这个原因,具足最极圆满的大悲。他能够遍入一切众生界,而且完全平等,没有一好一坏的对待。

这才知道,这个归依处在利他的第二个德相上,具有登峰造极、彻入无碍、完全平等、直接能作救护的悲的德相。

以愿力、三摩地力及无穷竭的善巧门,无量诸有情随各自缘如实般成熟而解脱,故具无上力。

这一段揭示如来利他德相的第三相——具足无上力。前面说了以智慧能照了一切有情的根、界、意乐等等,以悲心能遍入有情心,如同对待独子般平等慈悯,这里再看有没有力量。虽有智能见,有悲愿拔济,但如果没有力量也无济于事。现在要看到,如来以愿力、三摩地力以及无穷竭的善巧门,对于法界无量的众生,都能够按照他们各自的因缘,恰如其分地作成熟和解脱,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已经达到了无上力的境界,这叫做大力的德相。

对什么样的众生,应该以什么方式、说什么法来度脱,就会宣说那种法,施展那种方便。愿力是不舍众生;三摩地力是住在定中有无穷无尽的神变;善巧门是针对众生心,恰如其分、善巧地把他引到道里面。而且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佛能够应无数众生的机宣说合适的法,使他们的心成熟,由成熟而解脱。所以,如来有力量把我们引到解脱之地,他是能够成办解脱的无上导师。

某个补特伽罗相续的法性从客尘一切过中解脱的殊胜法——涅槃果位,具有无为等三德相的自性身,果——涅槃自内的部类智慧法身,以及二种色身,具有智等三德相,是他利事业的自性。此六个差别以及两个差别基,共为八相。

再把前面说的六种德相做一个总结。前三种德相实际是说,在一个人相续中的法性或者如来藏、无自性的空性,从来不会失坏,然而由于一念无明,从中立了境,之后就出现二取——各种忽尔性的法,它叫“客法”,不是主人。这些由因缘出现的幻生幻灭的法成了无数惑业苦的过失法,当它起的时候,就像虚空里出了阴云,把本来的自性遮蔽了,所以自性身有等于无,没有显出。

现在经过修道出现了智慧,把一切浮云般的客法全部消掉了,从中就出现一个殊胜法,它叫“第一义谛”。下面的法都是虚假的,叫“世俗谛”,殊胜法还没出现,全部在错乱性中。等到错乱去掉了,它有一个本真、本来实相、本来寂灭,这个出来以后就出现了殊胜法或者证到了第一义谛、实现了大涅槃。这个彻底出来,就叫做自利达到了究竟。所谓的“自利”就是还归,避免客法的系缚,或者堕入惑业苦的生灭流转里,那是自己的衰损,从衰损里彻底出来了,再没有苦和业惑了,就是自利达到圆满。

自利德相,通过无为、任运和自证三个作描述,三德相都是说自性身。自性身就是体性身,本来就是这样的法性,从未动过,它是自己的本性,这个出来了就是实证了自性身。无为、任运、自证都是证到本性的意思。无为指本来寂灭、本来涅槃,本来有自性身,它不是有为法,不假因缘造作。这就是我们的佛性如来藏,或者本有的空性真如,它是从本具分来说的。

任运是从修道这一分来说,用天台宗的话来讲,前一个叫性德,后一个叫修德。通过修道择灭,把虚妄分别为体性的客法全部消失掉,就说得到了离垢涅槃,或者实现了最极清净。所以,三转会说两种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一切迷梦般的客尘法全部没有了,住在本来的自性身里面圆圆满满地成就,就叫做“任运”。

自证就是自己明了自己,自己的面目完全证到,而不是通过“二”的方式,以识去证知它的境。这三个都是说明实证自性身的状况,叫做“自利德相”。

从自利方面来说,如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学道菩萨一层层比较的话,他们的自性身,比如凡夫、外道完全遮蔽,根本没显过。他们一直在错乱道上走,不符合择灭、消除客尘的正道,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圣道里也有小乘、大乘、地前、地上等等。这上面随顺去掉客尘障碍,处在资粮加行二道中时,只是为见道做准备,由于他在蓄积资粮以及加功用行,往那个方向走,

所以有希望去掉客尘。到了圣位以后,就开始消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客尘垢染,这些都是迷梦般忽尔性的东西,是可以消失的。处在资加二道时没有触证,只是以分别识缘总相修习,不叫“自证”,到了圣位以后才有自证。一到十地之间还要一分一分地去掉客尘障碍,还没达到任运。或者八地以前是有功用行,八地以后才到无功用行或者无分别自在。当只是部分消失,没有全分实证到自性身时,他的自利没有圆满。到了十地末尾,最细的二取习气才全部消尽,这时就像浮云散尽、青天彻露般,完全实证了自性身,实证了自身的本来面目,完全回归了法界,这就叫自利达到了究竟。从这里会了解佛的德相如何。

现在懂了吧?无为是本来具足,不是因缘造作的。任运是通过修道客尘全部消失,再不必起一个念头、用一点功用去对治障碍。自证是自己彻底证知自己,不是地前或者圣者后得位,还有所谓的“二”,用一个心去了解一个境。这就完全明白,如来得到了自利圆满。

以上解释了如来具有自利圆满的德相,那么他利圆满又如何呢?如来证到了如虚空般的自性身,这上面一点妄相也没有,就像乌云散尽一样,那么它只是冥顽不灵的虚空吗?还是有什么东西呢?这就要透过他利德相来了解。

虚空里有个日轮,意思是空中有个明,它是智慧的德相。这里说,法身里的部类如何呢?就像芝麻里有油,灯里面有光,法界空性当中有智慧。智慧是一切他利的根源,说四智也好,五智也好,无量智也好,总之是无量恒河沙数的智慧德相。就像佛在菩提树下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智自得现前。”实际说的就是一切种智,离尘脱垢以后全部现出来了,力用没有任何障碍。从这个智慧法身中会流出无边的二种色身,在一到十地清净眷属前会显现受用身或报身、报土,来利益无量的地上菩萨,也会在六道有情和声闻缘觉等不清净眷属前现出无数化身。像这样,报化两种身都是以法身为根源而出现的。

这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就是如意宝性的智慧或者一切种智,应无数众生的呼求或因缘成熟的需要,自然在众生心前现出两种色身的各种相状,种种身、种种语言、种种事业、种种光等等。会显现愤怒寂静各种圣尊身相,会出现名号、咒语、手印等各种相,会出现无数刹土的庄严相,会作无量事业。就六道众生来说,会在六道中化现无数身,有圣有凡,有高有低,有染有净。总之不假造作,应众生的心自然现出来。不是说佛有很多实体,好像一个发射基地发出了无数小身体,实际上,一真法界没有两样,然而智慧力用应着众生心,在众生心前会自然出现这样的身、语言。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在起作用,它叫“如意宝性”,具有圆满的智悲力。这就是他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做他利圆满的德相。

他利关键是作事业。就像日轮能放光,光有很多力的作用,出现什么效果呢?能够滋养万物,使得草木繁荣茂盛,这都是日轮的作用。又好比禅偈里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后一句是讲,在自己证到的境界里没什么两样,都是一样的天,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千个江里就有一千个月亮。看起来好像别别不同,实际是在清净的水里自然有月影的反映,而不是天月有这么多。同样,如来是不二的,没什么两样,他是一味本色,然而应无数众生的因缘、需要等,会出现无数幻化相。像这样,一切色身都在作利益,这一切身、语、刹土、事业等全是智慧法身这个根源出现的事业相。《往生论》里也讲,一切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一个清净句,应无数众生的善缘,的确会出现无数幻化。因此,极乐世界里的各种受用身、变化身、报土、化土等无数庄严相,全是阿弥陀佛应无数众生的机,一时间在众生心前出现的。

像这样,佛达到了他利圆满的地步。以一切种智为根本,一念间彻知无数所知法;悲力遍入一切众生心,完全平等;力用达到了无上,只要众生具缘都可以做到,具有无边的方便。假使法界里的无数众生一时可度的话,佛在一刹那间全部知道,悲力遍入,力量没有做不到的,可以一刹那间度空所有众生。只可惜众生的因缘不到,错乱太多,不肯向佛靠拢,连归依也没有,这样佛也不度无愿者。总之,如果众生方面的因缘到位的话,佛可以一刹那间使得十方法界的所有有情全部得解脱,这就叫他利达到了究竟,这是他利圆满的德相。

这样就明白佛宝上安立的八德相的涵义。六个差别德相指无为、任运、自证,以及智、悲、力;两个差别基就是自利圆满、他利圆满。差别基上怎么分差别?从自利圆满上分出无为、任运、自证三德相,从他利圆满上分出一切智、圆满悲、无上力三德相,总的是八德相。这样就会理解佛宝是怎样的无上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