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果洛谒见嘛呢尊 堪钦托嘎示涅槃

第五章 果洛谒见嘛呢尊 堪钦托嘎示涅槃

这一章讲述了法王在石渠求学期间,前往果洛拜见嘛呢喇嘛尊者的行传,以及根本上师堪钦托嘎如意宝圆寂的情形。 

 

正文 分二:

一、拜见嘛呢喇嘛;二、托嘎如意宝圆寂

   一、拜见嘛呢喇嘛

分五:

(一)准备拜见;(二)一路的苦行;(三)依止的情形;(四)依教做经忏;(五)离开玛年道场

嘛呢喇嘛本名“班玛斯德”,是青海省果洛州人,十三位伏藏大师异口同声授记其为观世音菩萨的真实化身。由于常常在不同地方举办嘛呢法会,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嘛呢喇嘛”,是一位众所周知的非常了不起的上师。(“嘛呢”是观音心咒或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嘛呢法会就是大众共修观音心咒的法会。)

一、多地举办嘛呢法会

嘛呢喇嘛在藏地不同的地方举办过嘛呢法会。比如在青海省果洛州的很多县、乡里举办过嘛呢法会。在四川省阿坝州的红原县和阿坝县等地,以及甘孜州的石渠县、炉霍县、色达县等地都举办过嘛呢法会。以色达县为例,比如:

(一)单坚神山白塔处

单坚神山的南面有一座小佛塔,旁边有很多帐篷,这是附近的人夏天耍坝子的地方,嘛呢喇嘛曾在这里举办过嘛呢法会。这座小佛塔就建在当时嘛呢喇嘛法座的位置,有个人原本准备在这里建一座大佛塔,但由于种种原因上级领导不同意,就在法座的位置建了一座小佛塔。

(二)满愿岭白塔处

从喇荣道场的山门外,沿着大路往色达的方向走,尸陀林下面,到了快拐弯的地方,会看到右手边的山丘上由铁丝网围成的一个大院子,里面有门措上师如意宝珠安住的宫殿,法王上师在世时也在这个宫殿里住过,此处叫做“满愿岭”,是喇荣道场僧众夏天耍坝子的地方。满愿岭下面,也就是公路左边靠河边处,也有铁丝网围绕的草原,这个铁丝网是喇荣道场的财务科围起来的,藏地老百姓交到喇荣道场请僧众念经的牦牛就放在这个草原里面。在这个铁丝网围成的院子里,有一座稍大一点的白色佛塔,嘛呢喇嘛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嘛呢法会,白塔所在地就是嘛呢喇嘛法座的位置,这也是加持力很大的圣地。

此外,还在狮堡山的山脚下开过嘛呢法会等等。

二、嘛呢法会稀奇事迹

举例来说:(一)诵咒音声遍远闻

比如在某个山沟这一边的山口处开嘛呢法会,嘛呢喇嘛坐在这边的法座上念咒,那个年代没有喇叭、扩音器之类的东西,只是口里出声念,然而具信心的人,在30多里外山沟的那一边走过时,都能清楚地听到嘛呢喇嘛念观音心咒的声音。他们说:“距离特别远,根本见不到嘛呢喇嘛,但能清楚地听到他念观音心咒的声音。”这是当地人亲口说的,大家都实实在在地听到了,不是增益出来的。这就如同佛的梵音功德周遍远闻那样,听者即使离得很远,也像在他耳边讲话一样听得清清楚楚,嘛呢喇嘛具足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二)婴儿生具海螺齿

参加嘛呢法会的所有人,都得到很大的加持。比如,有些妇女怀孕期间去参加嘛呢法会,等于腹中胎儿也一起去了法会现场。后来孩子一出生,发现口里就有海螺齿,也就是像海螺一样又白又坚固的牙齿。一般的新生儿没有牙齿,几个月后才长乳牙,一出生就有牙齿是非常稀有的。为此去询问能照见三世的成就者时,成就者说,这是因为孩子在住胎期间去嘛呢喇嘛处参加法会,得到了共修观音心咒的大加持等所导致的。

 

(一)准备拜见 分三:1、打算前往;2、中间变化;3、立即启程

1、打算前往

之后不久,在堪钦托嘎如意宝的开许下,法王打算与一些道友一起去果洛州拜见嘛呢喇嘛班玛斯德。

之后没过多久,在堪钦托嘎如意宝欢喜开许的前提下,法王打算跟几位道友一同前往青海省果洛州那边,拜见嘛呢喇嘛班玛斯德,求一些法等等。

其实,嘛呢喇嘛前几年来过江玛道场。嘛呢喇嘛来的时候说,要在这个道场建一座佛塔,之后指定了一个位置,就在江玛道场稍高一点的地方。那时托嘎如意宝已经70多岁,还亲自背土和石头参与建塔,并亲口说:“这次大家要精进地参与建塔,这是真实的观世音化身嘛呢喇嘛安排的。”还说:“我们只要背一点点石头或土参与建塔的话,相当于用同等重量的黄金建了佛塔。”是这样的话,证明嘛呢喇嘛是来过江玛道场的,所以法王此前在江玛道场见过他,但这一次还是想去果洛拜见,求一些法等等。

 

2、中间变化

原本前一年就准备去,然而南晋活佛说:“你们不要去,他的心专注于其他刹土的缘故,去了也见不到。”因此,需要推迟去的计划。今年活佛亲口说:“他专注于其他刹土的愿欲暂时延缓了,所以现在快快去的话能见到。”

一、去年未去成

前一年的时候,法王他们就计划前往果洛拜见嘛呢喇嘛,为此去询问南晋活佛。活佛说:“你们不要去,即便去了也见不到嘛呢喇嘛,因为他的心已经专注在其他刹土了。”由于南晋活佛这么说了的缘故,法王他们不得不改变计划,暂时不去果洛了。

“心专注于其他刹土”,意思是这一生的利生事业已经圆满,准备去往其他刹土,不住在这个世间,也就是即将示现涅槃。这样的话,可能已经不见人了,所以他们去了也无法实现拜见、求法等的心愿。

二、今年应速往

到了今年,南晋活佛亲口说:“嘛呢喇嘛专注于其他刹土的心或者欲暂时延缓了,能继续住世,暂时不会圆寂,所以你们现在快快过去的话,还能够见到他。”

“专注于其他刹土的愿欲暂时延缓”,原本嘛呢喇嘛去年准备示现涅槃去其他刹土,但期间可能有具缘者祈请住世,以及大众做佛事等,吻合了住世的缘起,所以今年暂时不示现涅槃而继续住世。一般凡夫生死不自在,做不到延迟死亡;嘛呢喇嘛是生死自在的圣者,只要吻合了住世的缘起,多住世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从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法王他们依照南晋活佛说的话,来决定或改变计划呢?

三、南晋活佛简介

南晋活佛全名“嘉贡·华智南卡晋美”,是第一世敦珠法王八大菩萨化现的八个孩子之一,他的母亲——敦珠法王的空行母,是色达县洛若乡阿嘉村的人,名叫“嘎荣卓”。南晋活佛是华智仁波切的转世,被迎请到石渠县距离江玛寺不远的华智仁波切道场做住持,前面也讲了,托嘎如意宝曾派人去他那里借灌顶法本。尊者是一位精通经论的智者,也是修行获得成就的人,而且是具有神通的瑜伽士,所以能准确地授记一些常人无法衡量的事情。

(一)智者

据说,南晋活佛比竹钦仁波切丹碧尼玛的智慧妙力还要高。譬如,德格版本的旧密续有25函,新密续有20函,总共厚厚的45函,尊者没有特意去背诵、思惟等,以俱生的智慧自然全部背得出来,而且通达其中的义理,能够无谬地讲解等。

 

 

(二)成就者

譬如,当天有日食或月食的话,尊者不必看日历,也不必去算天文历算;安住修行境界,观察自身气的运转状况,就知道日食或月食出现的具体时间。再者,藏历当中有重日、缺日,也是不必看日历等,他从自身气的运转状况中就能准确地知道。像这样,从自身气的运行上,能准确地了知日食月食、重日缺日等,是修行已得成就的表相之一,尊者具有这方面的德相。

(三)具神通者

譬如尊者年老时,一些年轻的僧人带他出去耍坝子,比赛谁跳得远。先前未示现神通时,因为是老年人的身体,气力衰退,所以不如年轻人跳得远,年轻僧人们就说:“您失败了,我们更厉害。”正这么说的时候,尊者开始示现神通。当时耍坝子的地方有一条河,河比较宽,年轻僧人们都跳不过去,尊者却从河的这边轻轻松松地跳到了河的对岸,不仅如此,还从山的这边一下子跳到山的那边,像这样在很远的距离之间跳来跳去等等,是一位具神通的瑜伽士。

(四)授记准确

南晋活佛既是智者成就者,又有殊胜神通,因此他说该去还是不该去,或者中间有什么变化等,都是比较准确的。那么他的殊胜神通观察,先前发现嘛呢喇嘛的心专注在其他刹土,所以让法王他们不要去;后来嘛呢喇嘛推迟了示现涅槃,南晋活佛的殊胜神通观察到了,于是告诉法王他们赶紧去。

 

3、立即启程

于是,立即向托嘎如意宝请求开许,尔后法王与达热堪布、洛若寺的土巴等六位僧人一同启程了。

一、请求开许

南晋活佛说“现在快去,能见到嘛呢喇嘛”,他们当然很相信,因此立刻到托嘎如意宝面前,请求根本上师开许自己去果洛见嘛呢喇嘛。

为什么必须得到根本上师的开许呢?如果根本上师不同意、没开许,去了容易出违缘,或者没有大的利益等。再者戒律里讲到,依止上师以后,除了上厕所等的小事以外,其他事都要向上师请示,上师开许了才去做,不能自作主张。法王还说:“不必说去遥远的地方拜见嘛呢喇嘛需要得托嘎如意宝开许,包括比如夏天在江玛道场左右山上供个花、念个供养仪轨等,都要向托嘎如意宝请示,比如问:‘我想去山上念个供花仪轨,行不行?’上师托嘎如意宝同意了才去的。”

二、六人同行

得到托嘎如意宝的欢喜开许后,法王以及达热堪布、土巴等,一共六名僧人,往青海省果洛州的方向出发了。

达热堪布是甘孜州炉霍县宗塔乡的人,到石渠县求学主要依止吾巴活佛,是吾巴活佛的大弟子。文革时期去了印度等地,宗教开放后回到四川。法王建立喇荣道场不久后,他也到喇荣来拜见过法王,现在已经圆寂了。土巴是从洛若寺跟法王一起到江玛道场求学的僧人。

 

思考题

1、嘛呢喇嘛是谁?人们为何称他为“嘛呢喇嘛”?尊者在哪里举办过嘛呢法会?嘛呢法会有怎样的稀奇事迹?

2、法王一行人准备拜见嘛呢喇嘛的情形如何?中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法王为什么要请托嘎如意宝开许后才出发?

(二)一路的苦行 分三:1、众多苦行;2、遭遇雪灾;3、马熊拦路

这一段讲到法王一行六人,在去往果洛的路途中,经历了种种的苦行。对此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

一、苦行具义

譬如释迦牟尼佛因地做国王时,为求佛果利益众生,经受了在身上钉入一千根钉子的苦行,才得到一偈法:“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生,实非我所有。”法王他们也像这样,在去往果洛的路途中,经历了种种的苦行,才见到了嘛呢喇嘛,求得了正法。正法极为珍贵,的确值得经受种种苦行来求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遭受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前辈上师们说:“为求正法受苦,依此可净除累世业障,遣除未来弘法利生事业的违缘。”

二、发心随学

这正是《教授取舍之道》中“希求依师依教授,恒依无怯之勇毅”的真实践行。我们学这段解脱行传时,要看到法王是如何不畏艰难,为了依师求法而难行苦行的,由此生信后发起随学之心。

 

1、众多苦行

法王说:“然而,此时嘛呢喇嘛住在称作‘玛年察秋’的地方,因此路途极为遥远;不仅如此,还遇上了冬季暴雪时节故出行艰难;而且刺骨的寒冷冻伤了双脚;加上没有充足的食物等等,需要感受众多艰难困苦。

法王一行六人,在去往果洛拜见嘛呢喇嘛求法的路途中,感受了很多的艰辛苦难。下面从路程、天气、身体、食物四个方面,来具体认识苦行的情形。

一、路途遥远,疲累之苦

“然而,此时嘛呢喇嘛住在称作‘玛年察秋’的地方,因此路途极为遥远;”

嘛呢喇嘛有时在自己的道场,有时去别的道场,会到不同的地方开嘛呢法会、传法等等,当时正住在果洛州的玛年察秋地方。那么,法王他们从四川省的甘孜州石渠县出发,到了青海省的果洛州达日县后,还要走很远才能到达目的地玛年察秋。从石渠县到达日县有600多公里,到玛年察秋至少800公里左右。

按800公里来算的话,假使是公路,开车需要10个小时,所以坐车也不算太远;然而当时那段路程,既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他们连骑马的条件都没有,完全是靠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样算起来,假使道路平坦,人一小时能走5公里,一天走10个小时的话,半个多月才能到,所以的确是极为遥远的路程,特别疲累辛苦。

二、天气恶劣,难行之苦

“不仅如此,还遇上了冬季暴雪时节故出行艰难;”

(一)正值冬季

虽然路途极远,但如果天气好,是温暖舒适的季节,也没有雨雪狂风等,徒步行走半个多月,也还算便利;然而,南晋活佛说“快去的话能见到”,怕去晚了因缘又出现变化等,所以法王他们立即出发,当时正处于冬季。

(二)持续暴雪

虽然是冬季,但假使白天出太阳,地上没有积雪,徒步行走也不算艰难;然而他们当时,恰好遇上了百年不遇的特重度雪灾(1954年全国大雪灾),天气极端恶劣,沿途经过的地方都持续不断地下暴雪。

(三)寸步难行

大雪昼夜不停地下,地面上到处是厚厚的积雪,深达70公分以上,脚一踩下去就没过了膝盖,之后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把脚从雪里面拔出来,继续迈下一步。像这样,每抬脚走一步都很艰难,800公里左右的路,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踏着半米多深的雪走过去的,可以想见是多么地艰难。

三、双脚冻伤,剧痛之苦

“而且刺骨的寒冷冻伤了双脚;”

(一)寒冷刺骨

特级雪灾伴随着罕见的寒潮,那段时期,从石渠到果洛一带平均零下三十度左右,最冷的时候接近零下五十度。下雪的同时伴随着刮大风,而他们身上的衣物并不足以御寒、防风,这样长时间在遮天蔽日的暴风雪中行走,感受着难忍的刺骨严寒。

(二)双脚冻伤

更糟糕的是,他们没有质量很好、防水保暖的鞋,又没穿袜子,每一脚都踩在半米多深的积雪里,导致雪很快进到了鞋子里。要知道,零下二十几度时,暴露在外的皮肤,30分钟就会冻伤,而他们的双脚直接接触温度极低且潮湿的雪,所以很快就冻伤了。这种温度下的冻伤属于冻结性冻伤,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三)带伤行走

冻伤之后,原本应该用药物治疗,马上到温暖的地方养伤,尤其不能再用伤脚走路;但是他们还没见到嘛呢喇嘛、没求到法,为了依师求法,必须用冻伤的双脚继续前进。后面伤得越来越重,法王说:“脚上的皮一点点地往下掉”。这是冻伤部位组织坏死的表现,就算及时治疗也很难治愈,但他们完全不顾及,就这样忍着剧痛走完了几百公里。

四、缺少食物,饥饿之苦

“加上没有充足的食物”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徒步行走,原本就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而走在很深的积雪里,每一步都要耗费不少的体力,还是在高原地区,能量消耗就更大了。然而,他们带的口粮只有少量的糌粑粉,沿途没有饭店,也没有人家,所以必须省着吃。每餐只吃一点点糌粑粉,不仅营养不够,还吃不饱,根本不足以补充能量、恢复体力,也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御严寒,因此一路都饱受着饥寒交迫之苦。

五、其余苦行

“等等”

除了以上四点外,还有其他的苦。比如住宿方面,找不到人家借宿,没有屋子,没有帐篷,也没有铺盖,晚上就在积雪里掏个洞,缩在冰冷的雪地里过夜。再者,由于持续降雪,找不到干木柴,连生火取暖、烧水的条件都不具足,连续十多天没喝过一口热水,都是靠吃雪来解渴。还有山路崎岖翻山越岭、风雪交加难辨方向等等。总之,求法的路途中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苦。

尤其是,这一年的雪灾特别严重,天气极端恶劣,这样的时节因缘,使得法王他们这一路特别艰难,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寒冷之苦。下面特别讲到雪灾的情形:

2、遭遇雪灾

见到在积雪当中,零零散散到处都有很多牲畜的尸体;在牧民们赶着诸健壮牲畜去避雪灾的遗迹处,有很多空的黑牛毛帐篷,里面的厨具等都保持原状,对此观察的话,牧户应该刚搬走不久。”

一、尸横遍野

“见到在积雪当中,零零散散到处都有很多牲畜的尸体;”

法王一行人在路途当中,见到很多牦牛、山羊、马等牲畜的尸体,它们零零散散地倒在雪地里面,遍地都是,让人触目惊心。

在冬季,牛羊等靠吃枯干的黄草维持生命,然而那段时期持续大量地降雪,草地被厚厚的积雪掩埋,有的地面结冰形成厚冰壳,导致它们难以扒开雪层和冰层吃草,造成饥饿。有的冰壳还会划破它们的蹄子,出现冻伤。尤其是天气太冷又下暴雪,夜间将近零下五十度。这样又是挨饿,又有冻伤,又特别寒冷的缘故,很多年老、体弱、生病、幼小的牲畜就冻死、饿死了。据史料记载,那一年雪灾,仅仅石渠县就冻死了几万头牲畜。

二、避灾迁徙

“在牧民们赶着一些健壮牲畜去避雪灾的遗迹处,有很多空的黑牛毛帐篷,里面的厨具等都保持原状,对此观察的话,牧户应该刚搬走不久。”

法王他们还见到很多空空的帐篷,以及里面跟平常一样摆放的厨具等。也就是说,牧民们为了避雪灾,全都赶着牲畜搬走了,但并未带走住的帐篷和里面的生活用品。下面具体来认识,为避雪灾,牧户搬迁的情形:

(一)冬季住处

藏族是半农半牧的民族,其中以畜牧业为主的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也就是为了牛羊等能更好地生长,按季节转换草场。为了方便随时搬迁,人都住帐篷,没有固定的住宅。到了冬季之时,就搬到环形山谷的山脚处居住。这样的好处是:一、避风:环形山谷不像旷野里风那么大;二、防寒:相比于山顶和山腰,山脚处海拔低,稍微暖和一些;三、有草吃:夏季秋季在气候凉爽的高处放牧,那些地方的草基本被吃光了,冬季山脚处还有干草可以吃。

(二)必须搬迁

一般情况下,冬季住在环形山谷里很合适,到了春天才需要搬走。然而当时的雪灾太严重,一方面积雪太厚,盖住了草地,而牛羊等吃不到草会饿死,一方面天气太冷,牛羊等会冻死,因此,为了牲畜能活下来,必须尽快搬到没有雪灾的地方去,这是牧区避雪灾的最佳方式。

(三)搬迁情形

通常来说,牧民搬迁时,必须带走三大类:一、牲畜;二、帐篷,这是牧民的家;三、厨具等,这是主要的生活用品。然而,当时雪灾太严重,所以只带走了牲畜,帐篷和里面的厨具等都没能拿走。

1、带走牲畜

“赶着一些健壮牲畜去避雪灾”,就像前面所讲的,由于暴雪侵袭,老幼病残的牛羊马已经死了,只剩下强壮的牲畜还活着。牧民们赶着仅存的这些牛羊马,一起离开去避雪灾了。“赶着”指人拿着鞭子,让牲畜自己往前走。

2、未带帐篷厨具

“遗迹处,有很多空的黑牛毛帐篷”,“遗迹处”指人和牲畜走后剩下的地方。帐篷由黑色牦牛毛编织而成,牦牛毛吸湿率低,原本是防水的,然而由于雪下得太大,导致牛毛帐篷全被打湿了,特别重,搬迁时实在带不走,不得不留在原地。有这种情况的不是一两家,而是很多家,比如一处环形山谷里原本住了十几、二十户,现在所有牧户都赶着牲畜去避灾了,只剩下许多空空的黑帐篷。

“里面的厨具等都保持原状”,牧民生活简单,没有什么家具,帐篷里只有一些用来烧水做饭的厨具。现在人都走了,这些厨具却跟平时有人在的时候一样放在原处,比如灶上仍然放着烧水的壶、做饭的锅等。为什么不带走这些呢?避灾时以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为主,当时雪下得太大,路非常难走,如果还带很多东西,或者让牲畜背很重的锅灶等,会增大行走的难度,甚至间接导致牲畜死亡,所以,为了尽快赶到没受灾的地方,就只能舍弃这些了。

“对此观察的话,牧户应该刚搬走不久。”“此”指帐篷里的厨具等都保持原状,观察这一点可以推断出,那些牧户应该刚搬走没多久。原因:假使已经搬走一段时间,那么其他人或动物会来动那些厨具等,比如路过的牦牛把锅顶翻;或者大风把那些东西吹得七零八落。但现在都整整齐齐地放在原处,可见人离开没多久。

 

思考题

1、从路程、天气、身体、食物四个方面,具体思惟法王一行人苦行的情形。

2、法王他们遭遇的雪灾有多严重?

3、马熊拦路 分六:

(1)总说路途;(2)发现脚印;(3)观察探讨;

(4)见到马熊;(5)改路绕行;(6)护法指引

 

(1)总说路途

法王还说:“如是大约十五天当中,处于极度艰难与疲累的状态,徒步走过了许多高山与沟谷。

“如是”,指像前面说的那样,途经之地都受到了雪灾的侵袭,因此经受了种种苦行。在十五天左右的时间当中,人一直处于极度艰难与极度疲惫不堪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以徒步的方式,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沟谷。

一、时间

“大约十五天当中,”

法王一行六人从江玛道场出发,到达玛年察秋——嘛呢喇嘛所在地之间,总共用了15天左右的时间。

前面算过,在道路平坦、天气适宜的情况下,一天走10个小时,半个多月能走完800公里。实际上由于遇到雪灾,这一路的积雪都有半米多深,每一步都非常难走,行走的速度不到正常状况的一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半个月左右就走完了全程,算起来每天要走20个小时左右,也就是每天只休息大约4个小时,其余时间日日夜夜都在赶路。

二、状态

“处于极度艰难与疲累的状态,”

大约15天的路途当中,他们始终处于极度艰难和极度疲累的状态。

地面上积雪很深,路不好走;加上四周狂风暴雪,寒冷刺骨;脚上又有严重的冻伤,所以在行走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特别艰难的状态。

再者,由于总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非常地累;加上日夜兼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吃,来补充体力,已经是过度疲劳、体力透支了,因此一直处于极度疲累的状态,几乎全靠意志力而走完了全程。

三、方式

“徒步走过了”

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完全是两只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四、路况

“许多高山与沟谷”

途经之地并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一会要爬上山,一会要从山上下来。上山非常累,下山又很危险,而且既没有爬山路,也没有前人走过的印迹,非常难走。

 

(2)发现脚印

期间在路途中,见到雪地里有很多无法确定是人脚印还是动物脚印的大脚印。

在这样漫长的路途当中,一次见到前面的雪地里有很多同种类的大脚印,无法确定到底是人类的脚印还是动物的脚印。

以下从三方面来具体认识:

一、不确定之事

如果是鞋印,则可以确定是人,如果脚印形状与人脚印差别很大,则可以确定是动物;然而,地上的印迹看起来就像是人光脚踩出来的脚印,而且比一般人的脚印要大一些,所以无法确定到底是人还是动物。

二、确定之事

(一)数目多

“很多”,有好多的脚印,而且踩得乱七八糟,说明走过去的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只动物,而是有一群人或者一群动物。

(二)距离近

假使脚印的主人,是一两天前或者几个小时之前走过去的,天上一直在下大雪的缘故,脚印应该被覆盖住看不到;但现在能明显见到脚印,证明它们刚过去不久,应该就在前面不远处。

三、需做选择

这时他们需要做出选择:要么换一条路,不跟着脚印走;要么按原计划走,也就是跟那些脚印往同一方向走,这样很快就会跟脚印的主人相遇。假使脚印的主人会对大家作损害,使得依师求法出现违缘,甚至有生命危险等,那当然要换一条路,因此他们很重视,就停下来观察探讨,这些脚印到底属于谁?

 

(3)观察探讨

他们观察后说:‘从这些脚印的形状来衡量的话,多半是野兽的脚印;假使不是,而是人类脚印的话,会不会是山匪之类的呢?’作了如是等的探讨。

道友们观察脚印后,探讨说:“从这些大脚印的形状来衡量推断,很可能是野兽的脚印,这个可能性更大;假使不是野兽脚印,而是人脚印,从人的层面来分析的话,这群人应该不是一般的牧民,那么会不会是山匪、强盗那样的人呢?”等等。大家讨论后,得出了这样两种结论。

一、第一种可能:野兽

那些脚印的形状非常像是人脚印,由此来观察,如果是动物,首先不可能是牛马等,它们都是蹄子,不是那种形状。再者,由于当时一直下暴雪,连很多牦牛都冻死、饿死了,这种动物却还活着,可见它一定很强壮,所以多半是某种凶猛的食肉野兽。假如是食肉野兽的话,由于一直下雪,它们很长时间找不到东西吃,再加上数量多,很可能会对他们六人造成生命威胁。

二、第二种可能:山匪

那些印迹是脚印不是鞋印,而且比一般人的脚大,所以即便是人,也是一群没穿鞋、身材高大的人。一般的牧民等当然穿鞋,而且如果是搬迁的牧民,地上还会有牲畜的蹄印,但并没有其他,再说大雪天一般人不会到这荒郊野岭来,所以如果是人的话,很可能是山匪团伙之类的。这种人皮糙肉厚,不穿鞋;身材高大,脚印也就比一般人稍大一点。他们身强力壮,佩带几把大刀,专门夺人财物,特别粗暴野蛮,假使遇上了,六人原本不多的一点口粮就会被洗劫一空,甚至可能挨打受伤,会面临这样的危险。

虽然有这两种可能,但从脚印的形状来分析,大家认为是野兽的可能性更大。

 

达热无奈地说:‘我们这么多天里,几乎唯一经过无人之地而来,所以现在哪怕是山匪也行,但凡能遇到个人,我发誓会开心的。’

达热堪布说:“我们走了这么多天,期间经过的地方,几乎全是无人的空地,现在才见到大脚印,所以,前方哪怕是一群土匪强盗,只要能遇到个人就是好的,我发誓会开心的。”他无可奈何地说出这样的话。

“无人之地”,指既没有住户也没有行人的空地。在这几百公里的路途中,很多地方原本就没人住。而那些有住户的地方,比如某个山谷里有几户牧家,这里面有人、有牛羊等,由于发生严重雪灾,所有人都搬走去避灾了,因此都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地。

“我发誓会开心的”,这是一种口头语。如果是野兽,那当然不好,会受到伤害;但毕竟太久没见到其他人了,很希望能见到人,所以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哪怕是仇人,哪怕会来害自己,只要前方是人就很好。

这一路走来全是荒郊野岭,除了同伴以外,见不到一个人,放眼望去尽是不见边际的白雪。那个年代没有路牌,不知道还有多远才到达目的地,看不到希望,走了这么久都快没有心力,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所以在这种心境下,只要能见到人就满足,算是心理上得到了安慰。从这里要看到,他们依师求法的路途中,不但身体受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苦,心上也经历了种种艰辛。

 

(4)见到马熊

接着继续往前走,有一群大马熊正从山沟里面往前走,它们回头看而转过身后,做出气势汹汹的威猛姿态。

大家探讨后,也许是抱着一丝“但愿前面是人”的希望,并没有改变方向,而是沿着那些大脚印继续往前走。过了一段时间,终于看到了前面的队伍,只见一群比人还要高大的大马熊,正在从山沟里面往前方走,现在能够确定,前面的脚印都是马熊的脚印了。

就在这时,可能是这群马熊听到了法王他们走路或者说话的声音,于是全体停了下来,一起回头朝法王他们的方向看,身体也全部转了过来,之后像人一样站立起来,显出一副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姿态,好像马上要扑过来一样。

“马熊”又名“西藏棕熊”或“人熊”,古代称为“罴”,是陆地上体型第二大的野生食肉动物,跟熊不是同一种类。一般的成年马熊身长2米左右,体重300到500公斤,体态和五官跟人相似,脚印跟人的脚印非常像,但是比一般人的脚印将近大一倍,在发动攻击时会像人一样全身直立。马熊性情凶残,能跟老虎抗衡,而且力大无穷,连猎人都不敢招惹它们,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把命搭上。

 

(5)改路绕行

其他道友们说:‘现在从这里往前走的话太危险,所以不敢走了。’这时土巴说:‘有什么不敢的!我是阿嘉铁匠家的儿子,所以不需要怕什么马熊!’做出看似英勇的样子后,一边手握了握腰刀,一边要往马熊群所在的地方走。

这时大家停了下来,除了土巴以外,其他道友们都说:“如果按原定路线往前走的话太危险,很可能丧命,所以不敢往前走了。”这时土巴逞起了英雄,说:“有什么不敢往前走的,我是阿嘉铁匠家的儿子,所以根本不存在需要怕什么马熊的情况!”像这样口里说着大话,手攥了攥腰上佩带的腰刀,同时要往马熊所在的方向走过去,表现出一副英勇无畏的姿态。

所谓“阿嘉铁匠家的儿子”,意思是自己是英雄家族的后代,所以勇猛无畏,能够战胜马熊。土巴是色达县洛若乡阿嘉村人,阿嘉村里有不同的姓氏,其中嘎瓦氏是当地共称的英雄家族,土巴就是嘎瓦氏的人,他的父亲名叫“嘎瓦·根炯”,法王如意宝父亲的舅舅也是嘎瓦家族的人,这个家族至今还有不少人。

 

这时他们说:‘你别说这种话,我们何必跳入无义险处呢?’讲了如是道理而对他作了教导后,大家避开马熊群所在地,从另一座山谷绕行。 

土巴说了那样的话,准备前去跟马熊对抗时,其他道友们说:“你不要这么说,我们跳进无义险处当中,有什么必要呢?”像这样讲道理给他做了思想工作。之后大家改变路线,绕开马熊群所在的这座山谷,也就是不再继续按原计划的路线往这座山谷里走,而是改从另一座山谷走。

“跳入无义险处”:譬如在去往某地的路途中有一个大坑,坑里全是利刃,跳进去必死无疑;如果从旁边绕行,则能平安抵达目的地。这时跳进利刃坑就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因为这并不是通往目标之地的唯一选择,还会使得他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与此类似,这群马熊已经表现出发怒的姿态,六人一旦走过去则必定发生搏斗。马熊的力气极大,一下子就能把一人粗的大树连根拔起;它们的爪子又长又硬,撕铁皮就像剥香蕉一样容易,再加上搏斗之时异常凶猛,所以六个人完全不是一群马熊的对手,对抗起来没有任何获胜的把握,还很可能就此丧命,所以上前跟马熊对抗完全是“跳入险处”。再者,跟一群马熊对抗并非唯一选择,因为从这座山谷走并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唯一路径,而且会导致重伤或死亡,而无法继续前进去依师求法,所以是“无义”。

 

(6)护法指引

后来看时,从某个方面来讲的话,那群马熊可能是欢喜白方的八部非人的幻变。假使它们未阻挡我们所走的路,而按前面那样往那座山谷里面继续走的话,不但走错了路,而且会走到比前面积雪更深的一个地方,由此决定有冻死荒野的危险。”

后来,法王他们再回想这段经历时发现:从某个角度来讲,当时遇到的这群马熊,可能不是真正的旁生,而是欢喜善法的八部非人,为了指示正路、保护大家不走入错路发生危险,而以神通、神变所显现出来的。

为什么呢?反面来说,如果没有这群马熊拦路,那么大家就会按照原计划,继续往那座山谷里走。这样的话必定会出现两个严重后果:第一、走错路,也就是按原计划的路线走,到不了玛年察秋,也就见不到嘛呢喇嘛了;第二、冻死荒野,也就是按原计划的路线走,会走到一个积雪更深的地方,那里气温更低,风雪更大,一旦到了那里,人就要面临被冻僵甚至冻死的危险。

正面来说,正因为这群马熊现出威猛相来拦路,使得大家及时改变路线,从另一座山谷绕行;这才避免了走错路和被冻死的危险,走上了去玛年察秋的正确方向;从而很快到达目的地,见到了嘛呢喇嘛。

总之,马熊拦路看似是遇到障碍,不得不换路绕行;实际从结果来看,正是对法王一行人的保护和引路,这属于白方护法神的事业,因此说那群马熊可能是白方非人以神变力变化出来的。

 

(三)依止的情形 分五:

1、欢喜拜见;2、大士来临,功德增倍;

3、听法时的感悟;4、开悟的印证;5、灌顶中受伤

 

1、欢喜拜见

法王回忆说:“不管怎样,在许多昼夜里走啊走,最终某时终于勉强走到了嘛呢喇嘛的居住地——‘察秋’地方的附近。由于是在夜晚到达的缘故,无法辨别何处是嘛呢喇嘛的道场,这种情况下在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亲眼见到已到嘛呢喇嘛道场的附近,因此极为欢喜,之后去了嘛呢喇嘛面前,当时,嘛呢喇嘛显现上也极为欢喜。 

法王回忆说:无论如何,我们一行六人日日夜夜风雪兼程不断地走啊走,最终某一时间,终于勉强走到了玛年察秋附近,也就是嘛呢喇嘛当时居住的地方。“勉强”是表达这一路吃了很多苦,早就体力透支、疲惫不堪,全靠毅力支撑着勉强在走,现在好不容易才走到了。

由于到达嘛呢喇嘛所在地的时候是夜晚,天特别黑,又没有路灯等,所以根本无法辨别这里是什么地方,是不是到了嘛呢喇嘛所在的道场。那么,大家就在不知道已经到达目的地附近的情况下,在这里停下来休息了一夜。

这里说的“嘛呢喇嘛的道场”,不是指带有经堂、僧舍等的场所,而是搭了一些帐篷的一处地方。文中说的“嘛呢喇嘛的居住地——‘察秋’地方”,以及“那里”,都是指这里。嘛呢喇嘛来到察秋地方举办嘛呢法会,包括法会期间传法、吃、住等,都是在自己的帐篷里。在嘛呢喇嘛住的帐篷周围,有前来参加法会的人以及尊者的眷属等所住的帐篷。总之这里有一些帐篷,算是嘛呢喇嘛举办嘛呢法会等的临时道场。

第二天天亮一看,原来此处正是嘛呢喇嘛道场的附近,已经到达目的地了。这一路跋山涉雪、千辛万苦,就是为了来玛年察秋拜见真实观世音的化身嘛呢喇嘛,如今亲眼见到了这个内心向往之处,意味着即将见到德高望重的尊者老人家,因此内心极为欢喜,马上进去拜见嘛呢喇嘛。嘛呢喇嘛见到法王他们时,也显现出极为欢喜的相。

他们这些天来累了一路、饿了一路、冷了一路,现在终于到了有帐篷有人住的地方,但并没有立即去讨热水、找住处等,而是当发现已经到达目的地,很快就能见到嘛呢喇嘛时极为欢喜,以至于顾不上其他,马上前去拜见。从这里要看到法王他们希慕依师、希慕面见大善知识的大渴仰心,这是我们所要随学之处。再说,嘛呢喇嘛也知道法王等是具相弟子,又是千里迢迢、吃了那么多苦才过来的,而且将来能成办不可思议的弘法利生事业等,所以显现上见到法王他们也是特别地欢喜。

 

2、大士来临,功德增倍

并赐教说:‘从明天开始,每天获得的嘛呢的功德数量跟平时不同,也就是江玛道场诸持三藏者来临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们所获得的念诵嘛呢的功德数量会相应地加倍。’

法王他们到的时候,嘛呢喇嘛和弟子们正在开嘛呢法会,法王他们也跟着参加法会,念观音心咒。对此,嘛呢喇嘛对在场的弟子们说:“从明天开始,我们每天共修观音心咒所获得的功德数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今天江玛道场的持三藏、修大乘法的活佛堪布大德们来了,参与到观音心咒的共修当中,以这个作为缘,从今天起,我们共修念诵观音心咒所获得的功德数量也相应地加倍,至少是平时的两倍。”比如平时每天,每个人能获得念诵100万遍观音心咒的功德,如今江玛道场的高僧大德们来了,也跟我们一起参与观音心咒的共修,由此我们每个人每天至少得到念诵200万遍观音心咒的功德。

总的来说,一个人独自念修,远远比不上与僧众共同念修的功德,因为参与到大众共修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大众全部的功德;尤其是僧众之中,有法王这样具菩提心等的大菩萨,他们共同的发菩提心、不共的发大愿、作大回向等作摄持的话,每个参与者所获得的功德必然增长很多倍。

 

思考题

1、从时间、身体状态、方式、路况四个方面,阐述法王一行人拜见嘛呢喇嘛一路的状况。

2、马熊有多凶残?大家为什么选择绕行?为什么说马熊群可能是护法神的幻变?

3、嘛呢喇嘛见到法王时对弟子们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听法时的感悟 分三:

(1)嘛呢喇嘛未解释嘎雅;(2)作清净观极重要;(3)信心愈增

 

(1)嘛呢喇嘛未解释嘎雅

那时,他正在为弟子们传讲《入行论》,讲到第三品中‘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时说:‘嘎雅,嘎雅,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样重复了几遍后,说:‘无著是一位大菩萨故,他对这个词有作解释吧?’随后安排身边的弟子翻阅无著菩萨的注释,然而无著菩萨的注释里也没有对‘嘎雅’作解释,因此赐下圣言说:‘哦!无著也没解释,所以我发誓不知道嘎雅是什么意思。’等等。”

嘛呢喇嘛在举行嘛呢法会期间也给大家传法。(这就像法王在世时喇荣道场开法会的情形,譬如第一座僧众一起念修,座间法王给大家传法,也就是讲课或灌顶等,之后僧众再共同修第二座。)当时,嘛呢喇嘛正在传讲《入菩萨行论》,法王他们也跟大众一起听课。

讲到第三品中“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这两句时,嘛呢喇嘛显现上不知道“嘎雅”的意思,就重复了两遍这个词,说:“嘎雅,嘎雅,是什么意思呢?”(藏文“嘎雅”是生僻词,相当于古汉语中的“嗤诮”,意思是“讥讽”。)

之后嘛呢喇嘛说:“无著是一位大菩萨,所以他对这个词会不会作过解释呢?”于是让身边的弟子去看无著菩萨写的注释,也就是《入行论释·善说海》。但是在这部注释里,无著菩萨对这一颂也只是作了大略解释,没有专门解释“嘎雅”这个词。这样的缘故,嘛呢喇嘛就对大家说:“哦!无著也没解释,所以我发誓解释不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算了吧……”

一般的堪布都知道,“嘎雅”的意思是“讥讽”。“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可以解释为:如果别人对自己戏弄、轻侮、嘲笑、讽刺,这时不要起嗔心还击,要想到,既然我已经把自身布施给了他们,又何必为了保护此身而嗔恨他人呢?看上去,这个词的意思不难解释,句子的要点也比较好懂,但是嘛呢喇嘛显现上却解释不了,不懂得,这件事对法王触动很大。

那么,法王讲这段经历,是不是为了表达嘛呢喇嘛文化水平低呢?不是的。下面讲法王当时的两种想法。

 

(2)作清净观极重要

法王当时心想:“十三位伏藏大师的无谬授记中说,嘛呢喇嘛是真正的度化众生的观世音,不仅如此,直接问他:‘您真的是圣者观世音吗?’那时他也以断定的话语亲口承认:‘我对《般若十万颂》发誓,真的是!’因此毋庸置疑。然而,如果自己没有清净观,虽然是真实圣者,但以凡夫观现世量来衡量的话,只能见到一个腰带右边挂针套左边挂线包、老土落后、头部震颤、连‘讥讽’都解释不了的老人,除此之外见不到其他,因此,所谓‘要熟练清净观’真是太重要了!”

法王说,自己当时心想:第一、十三位伏藏大师各自取出的伏藏法中都明确地授记说,嘛呢喇嘛是度化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凡是与之结缘者都将往生极乐世界,有这样明显的记载。第二、自己亲自当面问过嘛呢喇嘛:“您真的是观世音菩萨吗?”当时他回答:“没错,我发誓真的是!”说了如此肯定的话语,亲口承认了。当时嘛呢喇嘛对《般若十万颂》发誓,就表示不是在开玩笑或者说妄语,而是所承认的这件事真实不虚。以这两个原因,嘛呢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这件事千真万确,没有丝毫不决定、令人怀疑之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修好清净观,也就是以观现世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标准去衡量的话,就只会看成一个腰带上挂着针线包、老土落后、头颤抖、连讥讽都不会解释的凡夫老人,此外见不到什么功德。所以这次我才认识到,前辈大德们再再强调的要修好清净观,的确太重要了。

要知道,这里法王说自己没修好清净观,只把嘛呢喇嘛看成普通老人,不见其他功德相,完全是示现谦虚,实际法王并非没有清净观。我们学这一段时,需要结合自身来认识到,对诸上师作清净观的重要性。

一、上师的实际情况

十三个伏藏法中都明确记载,嘛呢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这些都是莲师的无谬授记,而且,尊者本人也亲口承认自己是圣者观世音。这就足以证明,嘛呢喇嘛就是观世音菩萨,根本不是凡夫。

二、弟子不观清净的结果

如果弟子不作清净观,以凡夫根识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在自己心前,嘛呢喇嘛就成了这样一个人:

(一)衣着方面

由于亲眼见到尊者腰带右边挂个针套,里面放缝衣服的针,左边挂个小口袋,里面放缝衣服的线,心里就会认为他像是给别人做衣服的裁缝,不是成就者。那个年代藏区没有成衣,人们都是自己用针线布料缝制衣物,所以很多人会把针线放在一个小包里再拴在腰带上,就像有的人在腰带上挂一串钥匙那样,但尊者是右侧放针、左侧放线,挂了两个。再者,看到尊者的衣着、气质等并不时尚,心里就认为他很老土、很落后,不生尊重心。

(二)身体方面

由于见到他的头会不受控制地颤抖、抖动,心里就想,他是不是有帕金森综合症或者特发性震颤?一点也不庄严。

(三)智慧方面

由于亲耳听到他连“讥讽”这个词都不会解释,心里就认为,看来他的文化水平低,不是智者。

总之,内心不作清净观,相信自己的眼见耳闻等,结果就是把观世音菩萨看成一个低劣的凡夫老人,除此之外,任何殊胜功德或殊胜境界都见不到。

三、作清净观极重要

历代祖师都说:“如果把自己的上师看成凡夫,那就像榨沙取油一样,不会获得任何加持和成就,还很容易失坏三昧耶戒。”又说:“所有佛法中,最殊胜的就是保持清净观”,以及“金刚乘修法的根本是清净观”。总之,前辈的大德们都再再地强调要修好清净观。

法王说,虽然知道传承上师们都教诫要修好清净观,但在没遇到这种对境时,只是停留在知道要修,心里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一次见到嘛呢喇嘛显现上不会解释“讥讽”,才深深地体会到清净观的重要性。原因是,嘛呢喇嘛是那么了不起的圣者,从所遇上师的角度来讲已经最圆满了,但是弟子这方面没有清净观的话,依师修学这件事还是要出大问题。那就是,只会看到上师是个普通人,对他不起信心,也就无法出生修法功德,得不到任何加持与成就。因此,修行不成功甚至出现大过患,不是上师不好,而是自己没有清净观,所以,修好清净观极为重要。

四、清净观的修法

所谓的“清净观”,广义是指将世界观为佛净土,将上师观为佛,将自己和所有众生都观为菩萨等,如《普贤上师言教·听闻轨理》中“明观五圆满”所讲的那样;特别是指将自己的上师观为佛。此处主要指后者。

首先要闻思相关经教,对两点发生决定:一、因为我等众生的业不清净,才见到上师有种种不圆满相,这是自己的过失,不是上师的过失;二、上师实际是佛。其次,发生决定后再再地思惟串习,让这种如理作意达到纯熟,就是“熟练清净观”。之后,在面对自己的上师时实际运用起来。

以嘛呢喇嘛为例,假如自己当时在场听课,当听到他不会解释“讥讽”时,就要想:这是因为我的业障没清净,我的心前才显现出上师不会解释那个词语,上师实际是遍知的。就像当年印度的无著菩萨,观修我等大师释迦佛的补处弥勒菩萨时,因为业障没清净,看到弥勒菩萨是一只狂吠的母狗,后来他的业障清净了,才见到金光灿灿、会说话的弥勒菩萨。连无著菩萨一开始,都把弥勒菩萨看成母狗,显现上有那么大的业障,而我这个业障更重的人,看上师还是个人,已经算好的了。前辈大德曾说:“我们这些恶业深重的人,能把上师看成是一个人,已经很不错了;没有把上师看成狗、驴,也算有点福气。”所以,我见到上师显现上不会解释讥讽,头部颤抖、衣着老旧、年迈、佩戴针线包等,不是因为上师有过失我如实见到的,而是因为自己业障重,心前才现出上师有过失相,这与上师毫无关系。实际上,上师是真正的观世音菩萨,是功德圆满的佛,这才是上师的真实状况。

这样保持清净观去看上师时,虽然眼睛见到的还是平凡人的形相,不是金光灿灿的佛身相,腰带上还是挂着针线、衣服破旧、没有解释嘎雅,但心里不会起任何不清净的想法,根本不觉得他老土、不庄严、不是智者、不是成就者等等,而是会真切地感觉到,这就是具足不可思议功德的观世音菩萨。

 

(3)信心愈增

法王还说:“从另一方面,如云:‘非瘸现似瘸,非愚现似愚’,这是在诸观现世有情面前示现不了知,这样想后,更增长了信心”。

法王说:从另一个方面想的话,正如教典中所说:诸佛菩萨没有瘸腿的业而显现出瘸腿的身体,毫无愚痴而显现出愚痴的心识。嘛呢喇嘛不会解释嘎雅,这是在凡夫面前示现不了知,而这正是佛菩萨才具有的行为。我这样想了以后,对嘛呢喇嘛更加增长了信心。

法王还说:“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这两句,假使嘛呢喇嘛讲得特别精彩,发挥得很好、解释得很到位,我倒不一定增长信心。就像一般的堪布,能把嘎雅两字讲得很精彩,但不一定因此就对他产生信心。或者,假使嘛呢喇嘛不是让身边弟子去查,而是问我的话,我也能回答出来,但嘛呢喇嘛也没有问我。这次示现不知道,没作解释,我反而增长了信心。

法王对嘛呢喇嘛原本就有很大信心,丝毫不怀疑他是真正的观世音菩萨,现在嘛呢喇嘛显现上不会解释嘎雅,法王就想,这正是教典中说的“非愚现似愚”,是佛菩萨在凡夫面前的示现,由此更加确定他是佛菩萨、不是凡夫,信心更加增长了。

 

4、开悟的印证

据说,于彼处在嘛呢喇嘛面前,听受果洛龙智活佛的《六中阴引导文》等时,法王作了修证供养,而且对大圆满明性之类断除了增益,嘛呢喇嘛亲口说:“我对《般若十万颂》发誓,除了您现在证悟的这个之外,没有其他的大圆满了!”如是发誓而郑重地赐予圣言。 

法王在玛年察秋期间,嘛呢喇嘛还传授了果洛龙智活佛所造的《六中阴引导文》等。那时,法王在嘛呢喇嘛面前作了修证供养,而且,对光明大圆满的明性或觉性一类断除了增益,也就是说,法王请嘛呢喇嘛为自己印证,是否已经证悟了大圆满究竟的本性。对此,当时嘛呢喇嘛非常郑重地对法王说:“我对《般若十万颂》发誓,您证悟的这个就是大圆满的究竟本性,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大圆满的见修行了!”

一、印证必要

总的来说,如同《六祖坛经》里讲到的,在威音王佛以前,开悟了不需要别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后,凡是认为自己开悟了,必须有开悟的成就者印证才算数,否则属于天然外道。再者,对于认为自己开悟的人而言,如果没有开悟的成就者来作印证,而是凭感觉自我印证,或者看书对照着印证,由于无念明知的阿赖耶与空明法身十分相似,因此没办法排除“错将觉受当成证悟”等的可能性。假使实际并未证悟,还以为自己开悟了,就会出现增上慢等很多过患和乱相。因此,开悟后需要去找有资格的成就者来给自己印证,得到了开悟的印证以后,才有资格称为开悟者等等。这里说的“开悟”“证悟”“明心见性”“证悟大圆满本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用词不同。

前面讲过,法王早在15岁时就得到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意传加持而完全证悟了本性,彻底断定,但此前并没有请其他上师来印证过。那么,现今到了嘛呢喇嘛的道场,嘛呢喇嘛是真正的观世音菩萨,他也承认自己是圣者,又是大圆满传承上师,有资格作印证,总之种种因缘积聚,所以这一次就在他面前求印证。

二、印证时间

“于彼处在嘛呢喇嘛面前,听受果洛龙智活佛的《六中阴引导文》等时,”

嘛呢喇嘛在传讲《六中阴引导文》等的期间,法王请求印证,当时是1955年,法王23岁之时。

这部《六中阴引导文》的作者是果洛州的龙智活佛,他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一位大弟子,智慧很高。法王建立喇荣道场不久后,有一次准备给大家传讲龙智活佛的这部《六中阴引导文》,但因为当时物质条件差,法本不具足,所以没讲成。

三、印证方法

如何来印证呢?

第一种方法,弟子到上师面前什么也不说,住于自己的修证境界中,由于上师的证量高,也有他心通等,以这种方式就知道弟子证悟的是不是大圆满本性。譬如当年慧可大师求印证时,一句话也没说,在达摩祖师面前站了一会儿,之后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骨髓”,就属于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弟子跟上师讲自己的修证境界,讲的时候不允许用任何佛教名词,比如光明、空性、本来清净等,只能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来描述。由于上师已经证悟,对证悟和修行等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能准确地判断出这个人是否证悟了,以及证悟的境界哪里有不足,或者还需要怎样提升等等。

“法王作了修证供养,而对大圆满明性之类断除了增益。”

当时,法王在嘛呢喇嘛面前作了修证供养,这里说的“修证供养”,不确定法王当时只是住于修证境界,还是口里描述了修证境界,不确定用的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方法,总之,是请嘛呢喇嘛为自己印证,这个修证境界是不是光明大圆满本性。

四、印证结果

“嘛呢喇嘛亲口说:“我对《般若十万颂》发誓,除了您现在证悟的这个之外,没有其他的大圆满了!”如是发誓而郑重地赐予圣言。”

印证开悟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因此,嘛呢喇嘛也是很郑重地以《般若十万颂》发誓,对法王说:您证悟的就是光明大圆满的究竟本性,此外没有更高深的大圆满见修行了(意思是没有不足或者需要提升等的地方)。像这样正式垂赐圣言,印证法王已经大彻大悟,有资格做大圆满传承上师。

 

5、灌顶中受伤

又有一次,嘛呢喇嘛讲完《阿弥陀经》之后,赐予了宁体派的《极乐净土仪轨》的灌顶。当时,法王赤脚去分发灌顶加持物,途中脚被石头砸伤而流了很多血。至尊嘛呢喇嘛见到后,没说一句“不好”等的话语,反而赐下圣言:“噢!太好了!太幸运了!我对《般若十万颂》发誓,缘起非常好!” 

再者,有一次嘛呢喇嘛给大众传讲《阿弥陀经》,也就是汉文里的《佛说阿弥陀经》;讲完之后,紧接着作了宁体派的《极乐净土仪轨》的灌顶,也就是宁体派的阿弥陀佛灌顶。比如《阿弥陀经》总共讲了三天,第三天刚一讲完佛经,马上作了密乘灌顶。

嘛呢喇嘛灌顶时,安排法王等人给大家分发灌顶加持物。一般来说,灌顶时如果人少,就由金刚上师亲自给参加灌顶的每个弟子头顶放宝瓶、舌上放甘露等来作灌顶。如果人很多,金刚上师就给坐在近旁的活佛、堪布等,亲自用灌顶物作灌顶;他们几位得到灌顶之后,拿着灌顶物,配合着观想等,去给大家作加持,也就是做代替金刚上师的事业金刚。当时,法王坐在嘛呢喇嘛身边,直接接受灌顶,得到之后,拿着宝瓶等的灌顶物,去给在场参加灌顶的其他出家众和在家众作加持。

当时,灌顶的地点在嘛呢喇嘛的帐篷内外,听法时不可以穿鞋,法王也没穿袜子,走到帐篷外面还是光着脚、没穿鞋,加上当时物质条件差,地上没有铺塑料布、垫子、地毯等,结果在分发灌顶物时,法王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流了很多血。法王还说:当时血止不住地一直在流。

我们可能会想,身上出现伤口原本就不好,而且是在灌顶这么重要的场合,就更不是好现象了,会不会不吉利、是恶兆?那么,当法王分发完灌顶物回来时,至尊嘛呢喇嘛看到了法王的脚受了伤在流血,对此没说任何“不好”之类的话,就连间接的、相关的话都没说,恰恰相反,当时尊者显现上非常欢喜,而且赐下圣言说:“噢太好了!这是好事!我对《般若十万颂》发誓,缘起非常好!”但并没有说具体是怎样的好缘起。

后来法王在课堂上说:“我当时心想:‘这是否意味着,自己将来能不顾身体和性命来弘法利生?是这样的一个好缘起吧!’”的确,后来在动荡时期,法王始终不顾身命地给弟子们传法,宗教开放以后,又竭尽全力地复兴圣教,完全做到了不顾性命地护持正法。

 

(四)依教做经忏

之后不久,嘛呢喇嘛派他们去自己的一位亲戚家里念《贤劫经》。 

接着不久后,嘛呢喇嘛安排法王他们,去自己的一个亲戚家里做经忏,也就是为这家人念经祈福。这个亲戚是嘛呢喇嘛的侄子,名叫“森华”,要念的是甘珠尔里的《贤劫经》,需要念很多遍。

 

法王说:“这户人家对食物吝啬而节俭抠门,因此一整天里,除了半碗酸奶以外什么都不给,所以更别说美味佳肴了,处于连填饱肚子都极困难的状况。然而如果念经之事未圆满就走,则成了违背上师教言,因此,一边不情愿之下,一边在富人家帐篷的最里面感受饥渴之苦,需要这样住在这里念很多天经。最终,念经之事刚一圆满结束,我们就如野兽从罗网中解脱般,迅速离开了”。

这一段是法王亲口说的,对此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施主悭吝,饮食匮乏

藏地的百姓为了给家庭祈福等,会请僧人到自己家里念几天经。按照传统,僧人们念经期间就住在这位施主家,施主需要提供饮食,这样方便僧人们从早到晚地念经,不用为了吃饭而特意出门,最后施主还要对念经的几位僧人做一些财物供养,因此,只有相对富裕的人家才会请僧人来念经。

那么,森华家就属于富裕家庭,根本不缺吃的,正常情况下,请僧人来自己家念经,会把最好的食物供养给僧人,起码要让人家吃饱,但是,他们家对食物过分节省、很抠门的缘故,舍不得拿足够的食物招待法王他们,特别吝啬。每天只给每位僧人半碗酸奶,此外连基本的主食,比如糌粑、饼子等都不给,其他的酥油、奶渣、人参果等营养丰富、很好吃的那些,就更不用说了。藏族的碗都不大,比我们平常吃米饭的碗还要小一点,法王他们念经期间,每一天就只能吃到半碗酸奶,连填饱肚子的量都达不到,根本吃不饱,只是勉强没有饿死而已。

二、依教奉行,挨饿念经

实际上,当时法王他们如果不想挨饿受苦,是可以离开这里,不给他们家念经的。然而,想到如果念经的任务没圆满就提前离开,那就成了违背上师教言。也就是,先前嘛呢喇嘛安排法王他们去森华家里,念满一定数量的《贤劫经》,比如念满一千遍。假使念了两三天就走了,没念完一千遍,那就成了违背嘛呢喇嘛的教言。因此,为了依教奉行,以及为了利益施主等的众生,虽然法王非常喜欢闻思修,怕影响闻思修而不愿意做经忏赚钱,加上每天还要感受难忍的饥渴之苦,但还是住了下来,一天又一天挨饿的同时,认真如法地为他们家念《贤劫经》。

“在富人家帐篷的最里面感受饥渴之苦”:当地是牧区,人们都住帐篷,而富人家的帐篷体积较大、质量较好,从帐篷门口进去,正对着门口的最里面,属于家中最好的位置,法王他们就被安排坐在最好的位置念经。但由于从早到晚只吃到半碗酸奶,所以每天都要忍饥挨饿。那么,原本在富人家应该吃得很好,然而法王他们住在富人家里,坐在最好的位置,每天却要忍饥挨饿,出现了这种奇怪的现相。

我们从这里要看到法王如理依师、依教奉行的德相:第一、法王自己不喜欢做经忏,但由于这是上师安排的工作,所以能够调整心态,欢喜、认真地去完成;第二、念经的过程中必须天天挨饿,忍受饿得胃痛、全身乏力等的种种苦,但为了依教奉行,能够丝毫不顾惜身体、不怕吃苦地去完成。这就是我们要尽力随学的地方。

三、不贪利养,速疾离去

最后,终于圆满念完了规定数量的《贤劫经》。刚一念完,没间隔一分钟,法王他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户人家,这种迅速的情形就如同野兽解脱罗网一样。

野兽先前被猎人关在网里,之后网破了可以逃出来时,由于它对罗网毫无贪著,因此不会间隔一分钟,而是头也不回地迅速逃出去。同样,法王他们:第一、对于钱财毫无贪著;第二、对于俗家环境毫无贪著,因此刚一念完经就迅速离开了。

按照传统,念经结束以后,施主要对参与念经的每位僧人做财物供养,那个年代可能会供养钱币、做衣服的布料、坐垫等。这样一方面施主能积集福德,一方面也是僧人的生活来源。对于僧人来说,只要如法地念了经,就有资格拿这笔钱,这是应得的报酬,没什么不合理的。然而,法王他们念经只是为了对上师依教奉行以及利益众生,没等施主来做供养就走了,也就是连该拿的钱都没拿,连应得的报酬都不要,这就是完全不贪钱财的德相。

再者,道心好的出家人不愿意待在俗人家里,喜欢寂静地,法王他们就是如此,对富人家高档华丽的住处毫无贪著,所以一结束就马上走,不愿意待在俗家,只想尽快回到三宝道场闻思修行。这就是欢喜寂静处的德相。相反,如果道心差的话,比如去城市里办事暂时住在居士家,原计划住一星期,然而见到居士家房子大、装修好、住着舒适,就不想走了,一住就是大半年,不愿再回到寺院清苦之地,这样就不好。

 

(五)离开玛年道场

复次,离开玛年后,开始往石渠县的方向返回。途中去了年毛寺和查朗寺等后,相应地待了一段时间。

之后,法王他们离开嘛呢喇嘛所在地——果洛州的玛年察秋以后,就往石渠县的方向走,准备返回江玛道场。先前从石渠县到果洛州时是冬天,还遇上了特级雪灾,因此路极为难走。现在从果洛州返回石渠县时天气已经暖和,雪也化了,路就比较好走,于是在回去的路上,顺便去了年毛寺和查朗寺等,在各处寺院待了相应的一段时间。

年毛寺位于果洛州达日县,是格鲁派的大寺院,属于果洛州八大寺院之一。查朗寺也在达日县,是果洛州影响力较大的宁玛派大寺院,相传是格萨尔王王宫所在地。“相应地待了一段时间”,比如到了一座寺院以后,去各个大殿磕磕头,坐下来念念经、发发愿,看看本寺僧人们闻思修的情形等等,不确定具体待了多长时间,但不会很久,可能只是一两天。

 

思考题

1、嘛呢喇嘛显现上不会解释“讥讽”,法王由此生起了哪两种想法?为什么作清净观极重要?

2、嘛呢喇嘛为法王作开悟印证的结果如何?

3、法王在《极乐净土仪轨》灌顶中受伤的情形如何?

4、“依教做经忏”的情形如何?这段事迹体现出法王的哪些德相?

 

 

二、托嘎如意宝圆寂

分十四:

(一)平安返回;(二)继续闻思修;(三)未开许回乡;(四)独传大圆满;(五)示现生病;(六)祈请住世;(七)初十大修;(八)中阴引导;(九)最后会面;(十)示现涅槃;(十一)唤醒禅定;(十二)告别遗体;(十三)提前离去;(十四)返回家乡

 

(一)平安返回

再者,继续步行后,最终顺利抵达自己上师的道场——石渠江玛寂静处。刚到的无间,立即去拜见堪钦托嘎如意宝。当时,托嘎如意宝现出心极为欢喜的情态,说:“我想,这个土巴心思活跃,所以会不会把我的宝贝活佛带去别的地方?有些担心,但是现在平安回来了,所以我就安心了。啊!好开心!”说后显现上极为欢喜。

法王一行人等参访完那些寺院后,继续以徒步的方式往石渠方向走,没有坐车、骑马等,最终顺利地回到了自己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的道场,也就是石渠县江玛寂静处。刚一回到江玛寺,没有去休息、吃饭喝水等,没有任何间隔,立即去了堪钦托嘎如意宝的住处,拜见自己的根本上师,这也是如理依师的德相。

当时,托嘎如意宝一见到法王,就现出心极为欢喜的样子,说道:“我先前想:‘土巴是想法比较多的人,所以他会不会把我的宝贝活佛带走,带去别的道场,回不来了?’这样想后有些担心。现在看到你平安回来,我也就放心了,今天真是太开心了!”说后,显现上极为欢喜。

为什么托嘎如意宝担心法王回不来呢?

譬如,一个人在某寺院求学期间,由于其他道场有大德在传法,就过去听传承、求灌顶等。原计划求完法就回去,但待了一阵子发现这个道场更好等等,结果就留在这里,不回去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没什么不可以的。那么,法王的心是极为坚定的,会一直留在托嘎如意宝身边,这一点托嘎如意宝也很确定,但是土巴想法多,有可能动摇。假使他想去其他道场,还想让法王陪着自己的话,为此用种种方便拖住法王,结果两人都回不来了,这也是有可能的。

再者,如果其他弟子比如土巴不回来了,托嘎如意宝也没有那么在意,因为尊者并不贪著世间八法,无所谓弟子多一些或者少一些等等,但是如果法王不回来,那就无法接受了。因为就像前面讲的,托嘎如意宝对法王有着极深的感情,一直叫着“我的宝贝活佛”,极为疼爱,特别在乎,所以舍不得他离开,会很担心。

反过来,正是因为托嘎如意宝先前担心法王回不来,所以现在看到平安回来了,心里极为欢喜,也就放心了。

总之,托嘎如意宝作为上师,对所有弟子都是平等地慈悲摄受,但由于与法王之间生生世世因缘极深,加上法王依师特别地如法等等,所以对法王尤为疼爱重视,超过其他所有弟子。那么在外在表现上,托嘎如意宝原本是一个性情深沉、内敛之人,如果是其他弟子,离开了,也不会很担心,回来了,也不会很欢喜;唯一对法王特别不一样,所以无论是离开还是回来,都表现出极为爱重、挂念的情态。

 

(二)继续闻思修

复次,继续在堪钦托嘎如意宝面前,作闻思圣法之事;并且跟以往一样,在江玛道场里的诸多善知识面前,听闻显经、密续及共同明处的种种讲授;与此同时,对于其他求法者,常常相续不断地讲法,课多的时候,每天大约讲授八堂不同教典的课,有这样的记事。

回到江玛道场以后,法王还是跟去果洛州见嘛呢喇嘛之前一样,每天继续精进地闻思修。具体有三方面:

第一、继续在根本上师堪钦托嘎如意宝面前闻法,以闻思的方式来护持圣教法。

第二、除了托嘎如意宝以外,江玛道场里还有很多善知识,比如拉巴活佛、嘉措堪布等,法王跟去果洛州前一样,常常在这些善知识们面前,听闻戒律中观等的显教经论、种种密法,以及天文历算等的共同明处。法王就是为了求学才来江玛道场的,所以要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学很多经论。

第三、法王在闻法成办自利的同时,顺便还给别人讲法成办利他。也就是对于其他有意乐在自己面前闻法的人,每天不间断地给他们讲解各种显密法类,以及作引导等。课多的时候,每天大约讲八堂课,而且是八种不同的经论教典。听其他人说,法王当年在江玛道场学法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法王在江玛道场求学期间,除了这次去果洛州见嘛呢喇嘛离开了几个月之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安住在道场里精进修学。精进的情形是,一天当中,在托嘎如意宝面前听一堂课,在其他善知识面前听一两堂课,自己还给别人讲不同的八堂课,还要跟僧众一起念经,而且自己还要修法。那么这也不是一两天,而是在江玛道场求学的五年多,基本每一天都是如此。

那么按五年半,总共2000天来算的话,按最低的每天听三堂课来算,总共就是6000堂课;讲法最多的时候八堂,那么按最低的每天讲五堂课来算,2000天就是1万堂课。再看我们自身,比如有的道友每个星期听四堂课,就觉得自己很不错了,这样算下来一年总共听200堂课,30年才能学完6000堂课。再者,如果自己是讲法者,每天不间断地给别人讲一堂课,30年才能讲完1万堂课。这样就看到,一般人经过三十年才能达到的量,法王用了短短五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

之所以每天能做到这么多的讲闻修之事,就是因为法王极为精进,而且闻思修的意乐和行为都非常如法,具体情形如下:

 

如是,欢喜、大欢喜、勇悍、信心、渴仰愈加增长的状况中,分不清昼夜那样,作恭敬加行精进与恒常加行精进,而讲、辩、著圣法,以及由思择修和止住修对圣法之义作纳受等,以此而度日。不知不觉中,时光飞转,岁月悄逝。

如是,法王在越来越增长欢喜、增长信心、增长渴仰的状况中,达到了分不清白天黑夜、不知疲倦的程度;行为上,具有恭敬加行精进和恒常加行精进后,所作的就是对圣法讲、辩、著,以及由思择修和止住修的方式,将圣法之义纳受在心中等等,这样来度日。不知不觉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一、如法的意乐

法王求学时的意乐如何呢?

“如是,欢喜、大欢喜、勇悍、信心、渴仰愈加增长的状况中,分不清昼夜那样,”

(一)增长欢喜

由于每天从早到晚,所作都是亲近殊胜善知识来听闻正法,以及给别人讲法,使得心唯一与圣法相应,自然远离非法及无记心,因此一整天都处于法喜充满的状态,受用法喜乐,这叫做“欢喜”。这样一天又一天地与法相应,对于越来越多的法义发生解悟等,内心的法喜则越来越增长,这是“大欢喜”。大欢喜再增长,对于缘圣法作法行,达到极为欢喜、勇猛而行的程度,就是“勇悍”。

(二)增长信心

再者,随着所学的法理越来越多,对于三宝、谛理、因果的信心,也是一天比一天增长,更加深信不疑。

(三)增长渴仰

这样每天都在依师学法,不但没有丝毫疲厌,反而越来越希求学到更多的圣法,以及学到上师善知识们心相续中更多的功德,这种“希求依师依教授”的渴仰心、好乐心,也是一天比一天增长。

(四)毫无疲厌

像这样,处于不断地增长欢喜、增长信心、增长渴仰的状况之中,达到了分不清日夜的程度,意思是毫无疲厌。

譬如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连续讲了六十个小劫,闻法者听了六十个小劫,大家却感觉只过了一顿饭的时间,身心一点不觉得疲倦。心的规律就是如此,如果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没干多久就累了、厌了,之后怎么都干不动;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天都黑了,还是不觉得累,还想继续做,就是因为对于这件事欢喜心大、信心大、好乐心大的缘故。

就像这样,法王对于学修圣法,欢喜心极大、信心极大、好乐心极大,或者说从学法当中,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喜悦和满足感。由于处于这种状态,比如从早上开始看书,已经看到半夜了,但感觉才过了没多久,一点都不觉得到了晚上、疲倦了、需要休息了等等,这就是“分不清昼夜那样”。

总之,法王学法的意乐非常如法,对圣法越来越欢喜,信心也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有好乐心,一点没有厌倦,以这样的心态学法,功德就非常大,效果也特别地好;相反,如果很勉强、不乐意、应付了事的心态去听课等,则没有很大功德,也学不到什么。

二、如法的行为

“作恭敬加行精进与恒常加行精进,而讲、辩、著圣法,以及由思择修和止住修对圣法之义作纳受等,”

“恭敬加行精进”,这里的“加行”是“相合”或“不离”的意思,也就是带有恭敬心来精进闻思修。不是像学世间知识那样以随便的态度学法,也不是像去应酬一样不情不愿地学法,而是认识到圣法的来源、体性、作用后,对圣法有很大的恭敬心、殷重心,以这种态度精进学修圣法。

“恒常加行精进”,指不区分白天和夜晚,一刹那也不住在没有正法的状态中,恒常精进地闻思修。不是今天精进学法,明天放逸散乱,后天再继续学法,到了周末休息不学,而是一日又一日地精进学修。同样,一天当中不是间歇性地精进,比如一会去听课,一会玩手机,一会再来看书等等,而是心恒时保持与法相应,而不流荡于非法状态。

有了这两种精进以后,具体每天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从上师善知识处听闻,由他力发起认识;之后,经由为别人讲解、与道友辩论、自己撰著写作这三种方式,以自力对法义获得决定,从而彻底通达圣法的所诠义;之后对于所通达的法义,再再地思惟来引生定解,这是思择修,生起定解后就住在定解中,这是止住修,像这样,以思择修和止住修轮番的方式,把圣法之义纳受在自己心里,使得心成为法的体性,“等”字指其他法行。

三、苦行精进,乐在其中

“以此而度日。不知不觉中,时光飞转,岁月悄逝。”

法王在江玛道场求学的每一天,都是在闻法、讲法、辩论法、撰著法、对法义思择修和止住修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些法行。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这个月如此,下个月也如此,由于有大欢喜心、大精进力,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也没有丝毫厌倦,这样度过了一月又一月,一年很快过去了。今年如此,明年如此,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过了五六年。

人在感到幸福快乐时,心是放松的,所以会有一种时间转瞬即逝的感觉;相反,当感到痛苦忧愁时,心是紧张的,身心状态是疲惫的,就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法王在求学的五六年里,虽然课业安排非常紧凑繁多,一点也不轻松,生活方面也是非常艰苦,完全是苦行精进而求法,但由于内心对于法的欢喜、信心、好乐越来越大,所以每天精进学修时感到特别幸福快乐,也因此感觉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正如古语所说“心志要苦,意趣要乐”,也就是心志要刻苦精进,从不懈怠;但从中感受到的不是紧张、焦虑等,而唯一是法喜乐,这就是学法的正确状态。这是法王如法闻思修的德相,也是我们所要随学之处。

我在喇荣道场闻思修行也有这种感觉。尤其法王在世时,亲自灌顶、引导、传法,每天都能在上师座下闻法,跟道友们一起辩论、研讨、辅导等。那个年代,喇荣道场里没有手机网络,没有任何散乱、浪费时间的因缘,非常清净,所以日日夜夜都在闻思修显密佛法,的确是法喜充满。每天都感觉特别欢喜、特别幸福,是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将近二十年,时间不算短,但感觉日子过得特别快,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

 

(三)未开许回乡

某时,法王来到江玛道场求学已经五年,明显现出青春体力与智慧妙力二者共同圆满之相,与此同时,至尊托嘎如意宝自然显露出比先前更加衰老的一种感觉。

时间过得飞快,某个时候,法王来到江玛道场依师学法整整五年了。这时,法王的体力和智慧力两者都达到了圆满,这种圆满之相在外面能明显地见到。

具体来说,身体方面,刚来江玛道场时,法王不满18周岁,还是个少年,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现在已经23岁,成了青年人,身体完全发育成熟,明显地见到体力达到了圆满。内心方面,刚来江玛道场时,法王显现上还不够广闻博学;经过这五年来日日夜夜极为精进地闻思修显密佛法,作智者三大事业——讲、辩、著,通达经论的智慧有着极明显的提高,明显地见到智慧力达到了圆满。虽然法王早在15岁就大彻大悟,成了大成就者,但显现上先前还不算大智者,到如今23岁时成为了大智者,出现了班智达的相。

所谓“二者共同圆满”,意思是年龄成熟的同时,智慧也成熟了。对比来看:一般的人在23岁时年龄虽然成熟,但内心还不成熟,对于在世间做好人的规则也不太懂,对于出世间的佛法也不太懂,没有如理取舍的智慧。而法王在23岁时,智慧已经圆满,完全通达了世间人规善道和出世间解脱法道的走法,不但成办了自利,而且有能力引导他人,使得别人也能踏上解脱道乃至即生成佛。

那么就在法王年龄成熟、智慧圆满之时,至尊托嘎如意宝也更衰老了,自然显露出身体越来越衰退的相。法王刚来时,托嘎如意宝65岁,身体还很硬朗,看起来没感觉特别老;如今已经70岁了,从脸上的皱纹、走路的姿态、气力、健康状况、受用饮食的能力等方方面面来看,都给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明显比五年前老了很多。

 

那时,洛若寺派来了迎接者,打算将法王迎请回家乡。然而当时,至尊堪钦以难舍难分的情态而未开许故,那算是一个好机会,住在殊胜上师面前,得受种种共与不共的教授与教诫,同时继续纳受精进闻思修之业而安住。 

就在法王求学满五年之际,洛若寺派遣使者来到了石渠县江玛道场,准备把法王接回自己的家乡——色达县洛若乡,回洛若寺弘法等。

然而,当迎接者去托嘎如意宝面前请求带走法王时,至尊堪钦流露出不愿与法王分离的情态,以此并未开许他们带走法王。未开许的具体情形,法王曾在课堂上讲过:“当时,托嘎如意宝对洛若寺来的使者们说:‘他是你们洛若寺的活佛,你们洛若寺当然有权力把他接回去。但是,我和他之间感情极深,情同父子,他就像我亲生的孩子一样,离开我一夜他都受不了,我心里也放不下他,所以,请让我们师徒二人再共住一年。现在我只有一只老山羊的寿命,除了一点点之外没有很多,一年以后,你们就可以把他接走了。’”的确,托嘎如意宝第二年就圆寂了,当时是预知自己一年后圆寂,所以请他们再留法王一年。

对此,法王的想法如何呢?法王根本不想回去,因为假使回到洛若寺,就必须与根本上师分离;再者,由于要负责寺院里教学、管理等的很多事情,就很难再以精进闻思修来度日了。这次托嘎如意宝没有开许,正好不用回去,完全相合了法王的心意,也就是出现了继续待在江玛道场依师求法的机会。一方面,能在根本上师和其他殊胜善知识们面前,听受种种共同显教的教授和教诫,以及种种不共密教的教授和教诫;与此同时,就像前面讲的那样,每天连续不断地精进闻思修来度日,这样在江玛道场继续安住。

 

思考题

1、托嘎如意宝见到法王平安回来为什么极为欢喜?

2、(1)法王在江玛道场求学期间,每天讲闻修的情形如何?

   (2)法王能做到如此精进的原因是什么?从意乐和行为两分细致思惟。

   (3)反省自己闻思修的意乐和行为,并思惟往后应如何随学法王?

 

 

(四)独传大圆满

一般而言,几乎从未听说托嘎如意宝一生中做过大圆满正行的引导,然而极为爱念法王的缘故,也曾秘密地给法王传过甚深引导法类。

总的来说,托嘎如意宝一生当中讲过很多法,但从未听说给哪位弟子作过大圆满正行的引导。也就是,托嘎如意宝身边熟悉情况的人,都没听过托嘎如意宝说:“我给你们传个大圆满引导。”如果去问江玛道场的弟子们,也没人说:“托嘎如意宝作过大圆满引导。”总之,无论从什么途径打听,都没听说托嘎如意宝传过大圆满正行引导,因此大体上可以说,托嘎如意宝从来没给人传过大圆满正行引导。

然而,托嘎如意宝对法王极为爱念,属于特别摄受的弟子,或者说把法王看成自己最大的心子,世俗话说把他当成心肝宝贝一样,特别放在心上。由于这个缘故,曾经以秘密的方式,单独给法王传过大圆满甚深引导类的法。

 

这方面的情形,听到法王后来在讲课的旁述中说:“有一天,我在托嘎如意宝床边时,他凝视着我说:‘孩子,你有大圆满方面的问题要问的话,可以跟我问,想得一个大圆满引导的话,我也可以讲。’如是赐予圣言。当时,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生起了无量的欢喜,全身汗毛竖立,禀白说:‘拉索!’ 

托嘎如意宝单独给法王传大圆满正行引导的情形,法王后来在喇荣道场讲课时,曾经亲口说过:“有一天,我一个人来到托嘎如意宝的帐篷里,坐在上师床榻旁边,当时,上师用慈悲的双眼凝视着我说:‘孩子!你如果有一些大圆满法类的问题想问的话,可以问我;如果想得一个大圆满正行引导的话,我也可以给你讲。’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简直到了无法相信自己耳朵的地步,由此心中生起了无量的欢喜;以至于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在这种状态下,恭敬地禀白上师说:‘拉索!’”

听到托嘎如意宝说出这两句话时,法王身语意的反应如何呢?心里的反应是“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生起了无量的欢喜”,也就是以出乎意料而生起了无量的欢喜。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当听到玛尔巴上师说:“从今往后我要摄受你,给你灌顶,传给你最秘密的心要口诀”时,也是感到特别出乎意料。因为此前玛尔巴上师对他只有打骂、呵斥,说没有供养物就不给传法,现在还是没有供养物,玛尔巴上师却主动承诺摄受和传法,所以震惊到了不敢相信的地步,认为这是不是在做梦等等,从而生起了无量的欢喜。同样,托嘎如意宝一生之中,对谁都没传过大圆满正行引导,现在居然说要传给自己,法王也感到太意外了,过去从没想过的大好事突然降临,所以震惊得不得了,达到了无法相信自己耳朵的地步,比如心想:“我是不是听错了,上师真是这么说的吗?天哪!这不是在做梦吧!”由于出乎意料,从而生起了无有限量的欢喜。法王身体的反应是,由欢喜使得全身的汗毛自动竖立。人在极度欢喜时,身体自然会有这种反应,就像《入中论》所说的“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由于极度欢喜、特别感动,口中已经说不出其他话了,只有恭敬地答复:“拉索 !”(意思是好啊,太好了!)

 

多日当中,作了禀报和提问的准备后,去了但根本不敢上前拜见。

托嘎如意宝说,如果有大圆满方面的问题,可以跟我问,于是法王回去以后,在好几天里做准备。要知道,向自己的上师请教问题时,不可以什么准备都不做,直接开口就说、随便就问,因为这样可能由于没考虑好或者表达不清楚,导致浪费上师的时间等,那是不如法的,所以需要提前做准备。那么法王在大圆满方面做了两类准备:第一、给上师作一些汇报,第二、向上师问一些问题。像这样,在见到托嘎如意宝时,该怎么禀报、该怎么请问等,已经在心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直接到上师面前去问就可以了。然而,每次过去时,都根本没有勇气走到上师跟前。

法王说:“当时我已经准备好了,也过去了,但还没到上师面前,一想又不敢去,只能往回走。”比如,法王从自己的住处出来,准备去托嘎如意宝面前请教,但是走到半路就不敢去了,没有胆量继续往前走,只能回去。或者,已经走到托嘎如意宝的帐篷外面,但实在没有勇气去见上师,就又回去了等等。

法王又说:“我对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特别怕,对其他任何人都不会如此。”法王还说:“一方面来讲,弟子对上师有敬畏是对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太过分地害怕,也会成为在上师面前提问大圆满见修行的障碍。”实际上,害怕上师正是信心和恭敬心的表现。也就是作为弟子,对自己的上师信心越大、恭敬心越大,自然就越是畏惧,害怕得不得了,有了这种敬畏心才成为法器;相反,如果把上师当成普通人,没什么信心和恭敬,那自然也就不怕上师。

比如现在有些人,很大胆地到上师面前说:“我对上师您特别有信心,想要开悟成就,请赐予我无上大圆满法!”他能这样毫无畏惧地跟上师讲话,一点都不怕,显然是没有视师为佛的信心。信心不够则法器不成熟,那么上师是不会给他传正行法的;假使传了,由于他信心不足,也得不到成就者上师的意传加持,不可能与上师的智慧心相应,从而开悟成就等等。再者,他这样主动求法,看起来好像对法有信心、有希求,但实际不一定是为了即生成就度众生而求法,可能只是偶尔萌生出离心,一时冲动下做出的行为。

因此,我们作为弟子,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法器。也就是修好前行,培养出无伪的道心,积资净障达到一定程度;再者,要修好视师为佛的清净观,培养好信心,多修上师瑜伽,三昧耶誓言守护清净等等,使得自相续法器成熟,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上师这边也要观察时机因缘,如果还没到最有效的时间点,提前传大圆满法也不合适,这一点上师会观察,等到因缘成熟,自然会传授。再者,开悟还要看师徒二人之间的因缘是否契合,如果弟子跟这位上师机缘不契,就要转到其他有缘上师那里。譬如,马祖禅师和石头禅师都是六祖大师的再传弟子,也都是开悟的大德。惟俨先去石头禅师处,一番机锋过后,惟俨不知所云,石头对他说:“你我机缘不契,你去找马祖大师吧!”惟俨去见马祖,马祖一番开示,惟俨言下顿悟。总之,上师传大圆满法、弟子开悟成就这件事,需要方方面面因缘和合,不能强求,不能着急。

如果方方面面因缘成熟,即使弟子没去求法,上师也会主动传法的。比如托嘎如意宝就是如此:

 

然而有一天,我还未作禀报之时,上师就以大慈悲心对我说:‘现在,我给你念一遍敏珠林的《空行宁体引导文》。’说后,如父宝传子般,将《空行宁体引导文·能明深道》秘密地传给了我一个人。”

终于有一天,法王鼓起勇气来到了托嘎如意宝的住处,还没作禀报、请问的时候,托嘎如意宝就直接慈悲地说:“我给你念一遍敏珠林伏藏大师造的《空行宁体引导文·能明深道》。”所谓的“念一遍”,是托嘎如意宝谦虚的说法,实际并不是像念传承那样仅仅念一遍,而是作了讲授。那么,托嘎如意宝这样说了以后,可能跟法王约定好时间,比如每天什么时间法王单独过去听法。就像这样,如同父亲把传家宝传给独生子那样,托嘎如意宝以秘密的方式,把《空行宁体引导文·能明深道》,单独传给了法王。

以上独传大圆满引导的内容,都是法王亲口所说,作者活佛亲自从法王口中听到的。

《空行宁体引导文·能明深道》,不是四心滴中的《空行宁体》。四心滴中的《空行宁体》是莲师造的,四心滴中的《空行仰体》是遍知龙钦巴造的。《空行宁体引导文·能明深道》的作者是敏珠林寺的伏藏大师,他将莲师的《空行宁体》中的要点,归纳起来撰著成这篇引导文,所以也叫做“敏珠林的《空行宁体引导文》”。这是一篇归摄要义、简略的不可思议殊胜引导文,现今收录在藏文的《宁体全集》之中。

法王建立喇荣道场以后,在甘多拉经堂里,也给我们传授过这篇引导文。法王上师对这篇大圆满引导文格外地重视,说:“这是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单独传给我的。”所以每节课最后,都让僧众共同念一遍《大圆满愿文》,传讲其他大圆满法时,不一定每节课后都念《大圆满愿文》。《空行宁体引导文·能明深道》的传承情形,法王曾亲口说过,自己是在托嘎如意宝面前得受的,托嘎如意宝从堪钦根华仁波切处得受,堪钦根华仁波切在全知麦彭仁波切面前得受,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蒋扬钦则旺波尊者面前得受,蒋扬钦则旺波尊者是在敏珠林的陈列秋准空行母处得受的。

 

(五)示现生病

法王说:“不久后,堪钦托嘎如意宝示现生病,弟子们上下奔走,请诸多上师做相应的卜卦授记。托嘎如意宝听到此情形后说:‘不要为我卜卦授记,如果一定要做的话,现今萨迦法王住在塔公,去那里询问的话,会得到明确的答复。’

没过多久,堪钦托嘎如意宝显现上生了重病,那时尊者已经70岁了,弟子们都很担心,为此去了不同的地方,请很多上师大德为托嘎如意宝卜卦授记,也就是观察这次病情是否危及生命、应该做哪些佛事等等。当托嘎如意宝听说此事后,对弟子们说:“你们不要为我去卜卦授记,不需要为我做什么。如果无论如何一定要做的话,现在萨迦法王住在塔公寺(位于甘孜州康定市塔公乡),去塔公寺向他请问的话,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法王还说:“托嘎如意宝不喜欢别人为自己卜卦、作授记,因为至尊上师的性格十分深沉、内敛,对待事情舍置而放,不作破立取舍。如果见到一个人在空中飞来飞去,也不会赞叹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者’;见到一个人正在杀牦牛,也不会呵斥说:‘这个人很坏’。”由于性格如此,所以托嘎如意宝对弟子们说:“不需要为我做什么。”

这里的萨迦法王,指住在美国、名叫“彭措颇章”的尊者,前几年圆寂了。先前萨迦法王去过石渠县色须寺,当时法王上师跟随托嘎如意宝一起去拜见过。这次托嘎如意宝生病时,萨迦法王正住在塔公寺,还没去美国,所以托嘎如意宝告诉弟子们,可以去塔公寺向他询问,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佛菩萨化身,能准确地作出授记。

 

彼之无间,尊者的侄子赞洛堪布带上一名随行者,拿了少许口粮,背负法衣、手持锡杖而前往塔公。

托嘎如意宝这么说了的无间,托嘎如意宝的侄子,一位名叫“赞洛”的堪布,马上出发了。一方面因为这件事非常重大,不能拖,另一方面据说赞洛堪布是个急性子的人,决定了什么,马上去做,于是他带上一名同伴,拿了路上吃的少许口粮,背着法衣,持着锡杖,立刻动身了。

“拿了少许口粮”:他们两人从江玛寺出发,往塔公方向走,途中要经过石渠县的县城、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八美镇,之后才到塔公乡,总共五六百公里的路程,要走好多天,必须带路上吃的口粮,但由于是徒步行走,东西多了背不动,所以只带了少许。

“背负法衣”:比丘不能离三法衣,即五衣、七衣和祖衣。其中五衣僧裙穿在身上,七衣和祖衣平时不穿,但至少每天黎明出明相时要在身边,因此出远门时,就放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带走。

“手持锡杖”:按照共同乘戒律所讲,比丘行路需要持锡杖。锡杖有很多表征意义,方便步行时用来驱虫以及乞讨等,唐卡里舍利子、目犍连手中拿的就是锡杖。赞洛堪布是比丘,所以出远门时背了法衣,手持锡杖。

 

他们到了萨迦法王面前,请求作授记时,萨迦法王说:‘今年根本不需要做佛事,寿命没有任何违缘和障碍的损害,明年即使念一千遍完整的《甘珠尔》也无利益。’

赞洛堪布和同伴终于到了塔公寺,来到了萨迦法王面前,请他为托嘎如意宝的身寿作授记。据说,当时萨迦法王说:“今年尊者的寿命没有任何违缘和障碍的损害,根本不需要做佛事;明年即使念一千遍完整的《甘珠尔》,也对长久住世毫无利益。”

“甘珠尔”的意思是“佛语译典”。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其中《甘珠尔》,是佛亲口宣说的教典,直接从梵文翻译成藏文的,包括全部的显教三藏十二部经以及部分新密续,总共108函。

萨迦法王的意思是,托嘎如意宝虽然今年羊年显现上病情很重,但一定不会圆寂,不需要做佛事;明年猴年一定会圆寂,为此做任何佛事都起不到延长寿命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有寿障,念很多经、做很多佛事能够遣除,但托嘎如意宝明年决定会圆寂,根本没有住世的可能性,所以说,无论做多少佛事,哪怕念上一千遍108函的《甘珠尔》,也无济于事。

 

之后,赞洛堪布回来后,向托嘎如意宝禀报此情形时,托嘎如意宝赐予了‘他的话语真实不虚’之类的圣言。

问完之后,赞洛堪布和同伴从塔公寺返回了石渠县江玛寺,向托嘎如意宝禀报萨迦法王的授记。对此,托嘎如意宝说:“他说的准确无误。”等等。

萨迦法王是大成就者,而且是大乘菩萨的转世,所以他的授记没有任何错谬,完全准确可靠。

 

(六)祈请住世

下一年,大家都非常担心,各地的许多上师来到托嘎如意宝面前祈请长久住世,然而托嘎如意宝对谁都未作住世的承诺,而且对少数祈请者作了批评。

弟子们去塔公询问的下一年,也就是萨迦法王授记决定圆寂的这一年年初春天之时,托嘎如意宝示现生病。弟子们都非常担心托嘎如意宝会很快圆寂,江玛道场不远处东南西北各地的很多上师大德们,都纷纷来到托嘎如意宝面前,以种种方式祈请老人家长久住世。然而,托嘎如意宝没有答应任何人的请求,对谁都没承诺说我同意住世等,对于其中少数几个人,不但没答应,反而以不欢喜的姿态作了批评。法王说:“托嘎如意宝此生的利生事业已经圆满,决定要去往其他刹土,因此,当时没有答应任何人住世的请求。”

法王还说:“其中一位比较出名的、很好的喇嘛,对托嘎如意宝说:‘您一定要长久住世,如果您这几年不住世的话,那我就在您前面圆寂,所以请您无论如何一定要长久住世!’托嘎如意宝听后显现上有点不欢喜,说:‘噢!这个人倒是个很厉害的修行人,好像是能把我接引到殊胜净土的一个人。’这位祈请者是个生死自在的修行人,由于当时托嘎如意宝没有答应住世,所以他后来的确在托嘎如意宝之前示现了圆寂。”

 

华智南晋尊者说:‘您在猴月初十未圆满之间,我发誓哪怕背负罪业,也请您无论如何要住世!’二人心意极为相合故,托嘎如意宝说:‘好吧。’勉强答应了。

华智南晋活佛特别殷重地对托嘎如意宝祈请说:“您在猴月初十莲师大修未圆满之间,我发誓哪怕自己背罪业,也请您一定要住世!”意思是至少在大修结束之前不能圆寂。

“猴月初十”是莲师诞生的吉日,按照宁体派的算法,指藏历六月初十。晋美朗巴大师的《初十利益祈祷文》中说:“六月初十日东升,达那郭夏莲茎来。”华智仁波切也说:“六月猴月初十,是莲师在信度海中诞生的吉日。”因此,托嘎如意宝的江玛道场将藏历六月初十定为莲师圣诞日,僧众在此期间要作莲师大修(喇荣道场也是如此)。也就是把初十放到中间,前后各加几天,比如从初八到十四共七天,在这七天里僧众念经共修莲师法等。

实际上,南晋活佛的祈请,正好与托嘎如意宝的想法相吻合。为什么这么说呢?莲师诞生于猴年猴月初十,托嘎如意宝的根本上师堪钦根华仁波切为主,极为重视这十二年一次的重大吉日,所以托嘎如意宝也是极为重视猴年六月初十的莲师大修。而这一年(1956年)正是火猴年,为了这一年的六月初十莲师大修,托嘎如意宝提前好几年就开始作准备了。也就是,平时信众供养的财物,托嘎如意宝都会用来供灯、印嘛呢经旗、供养僧众等,此外剩下的财物都积攒起来,准备在猴年六月初十莲师大修期间,制作供品供养莲师为主的三根本海,以及为参加共修的僧众提供饮食、作供养等,像这样在好几年中积攒了财物。这样就看出,托嘎如意宝也有这个密意,想在六月初十莲师大修圆满结束之后再圆寂。

总之,一方面南晋活佛与托嘎如意宝之间有着特殊的因缘,两人都是华智仁波切的化身,心意极为相合,他如此殷重地作了祈请;另一方面,托嘎如意宝自己也有这个想法,这样两方面因缘和合,因此同意今年六月初十大修结束前不圆寂,说“好吧”,算是勉强答应了。“勉强”的意思是只是答应了而已,由于托嘎如意宝的心已经专注在其他刹土,决定很快要示现涅槃,所以不可能住世很久。

法王还说:“原本托嘎如意宝新年以来,春天就示现生病,但是答应了南晋活佛,藏历六月初十莲师共修结束之前绝对不圆寂而住世。南晋活佛也是非常确定地对大家说:‘托嘎如意宝已经答应了,六月初十莲师大修结束之前绝对不圆寂,可以住世’。”

 

(七)初十大修

复次,猴月初十大修时,来了非常多各地的僧人以及大上师、大活佛,依《宁体持明总集》修持了七天。

托嘎如意宝按照年初承诺的那样,一直住世到了初十大修结束,这就是生死自在的德相。这一年六月初十大修期间,从四面八方来了非常多的僧人,包括一些大的上师、大的活佛也来到了江玛道场,按照《宁体持明总集》仪轨,共修了七天莲师法。

《宁体持明总集》是晋美朗巴大师的伏藏法,属于三根本中上师根本修法,是主修莲师的一部仪轨。按照仪轨修持时,需要对莲师为主的三根本海作很多供养,这次五供等的供品,包括会供品、供护法的东西,全都是托嘎如意宝提供的。大家共同修了七天,也就是每天从一大早修到晚上,按照仪轨修四座,同时安排人轮番持诵根本咒,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地念咒,这样开了七天莲师大修法会。

 

当时,托嘎如意宝让我来做金刚阿阇黎的事业。我说:‘我不懂怎么做。’托嘎如意宝说:‘你会懂的,所以无论如何要做。’之后,我遵从教敕禀白道:‘遵命。’装模作样地做了金刚阿阇黎的诸事业。

僧众共修密法仪轨时,需要有人坐在最高的法座上,做金刚上师的所作事业。当时,江玛道场原本就有非常多的成就者、高僧大德,这次法会期间,从各地又来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上师、大活佛,但托嘎如意宝让法王来做大修期间的金刚阿阇黎,可见,托嘎如意宝将法王视为自己最根本的大补处,极为看重。

托嘎如意宝这样交待时,法王一开始禀白说:“我不懂得怎么做。”作了婉拒,但托嘎如意宝说:“你会懂的,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你都要做金刚阿阇黎。”根本上师这样下了谕令,非做不可的缘故,法王只能按照托嘎如意宝教敕的那样,承诺由自己来做,禀白说:“遵命,知道了。”之后在大修期间坐在最高的法座上,做金刚上师,做了种种金刚上师的所作事,“装模作样”是法王的自谦之词。

 

共修期间,对僧众作了食物和茶等的丰富供养,对诸位上师和活佛献了丰盛的供养,给我的则比那些更好更多。 

在七日莲师大修期间,托嘎如意宝相当于做大施主一样,将自己积攒了几年的财物全部拿出来,作法会期间的供养。也就是,总的对于参加法会的僧众,供养早上、中午吃的食物,以及一整天的饮料等。所谓的“丰富”,指都是有营养的、价格昂贵的饮食,比如酥油、人参果、麻花、油饼、藏糕、高档茶等等。

特别地,对于参加法会的每一位大上师、大活佛,在前面饮食的基础上,还特别作了丰盛的供养,比如供养银子、藏毯、氆氇等。

法王在这次法会中做金刚上师,托嘎如意宝给法王的供养,比给那些大上师、大活佛们的更好更多。

 

(八)中阴引导

有一次,托嘎如意宝问我:‘那些中阴的显现次第是怎样的?’我按照自己的所知量那样作了详细禀白。那时,上师竖起右手大拇指说:‘做得很好!’ 

法王说:“有一次,托嘎如意宝问我:‘那些中阴的显现次第是怎样的?’当时,我把自己所了知的中阴各阶段出现的状况等,尽己所能详详细细地作了汇报。那时,托嘎如意宝竖起右手大拇指,对我说:‘你做得很好!’”

按照传统,修行人临终时,会请上师对自己作一次中阴引导。如果请不到上师,就请一位三昧耶誓言清净的金刚道友,为自己念《中阴闻解脱教授》。也就是讲解中阴各个阶段,依次会经历哪些状况,应如何认识、作意等。比如临死中阴时,外隐没次第过后,现起内隐没次第,即依次出现明、增、得三光;之后显现母光明,此时需将自己证得的子光明与母光明融合并安住,由此能得解脱,即成就法身佛果;如果没能解脱,则进入法性中阴,依次出现文武百尊,此时应如何认识、如何作意等等。托嘎如意宝知道自己即将入涅槃,所以提前做准备,把法王当成自己的上师一样,请法王讲一遍中阴的显现次第。那么法王说完以后,托嘎如意宝也是非常地满意,竖起了右手大拇指,这是表示赞许和感谢的手势,意思是“棒极了!”“非常好!”

法王还说:“大修结束以后,藏历六月十五日,僧众集体诵戒作布萨,当天托嘎如意宝也过来参加了,并且在我面前作了忏悔堕罪之事。”所谓的“布萨”,就是比丘每半月(十五日和三十日)集会在一起诵戒,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符合佛制戒,如果有违犯,则需如法忏悔,由此令自相续住于清净戒中,增长善法功德。作布萨时,比丘彼此之间要作忏悔,当时托嘎如意宝就是在法王面前作的忏悔。

 

思考题

1、托嘎如意宝单独给法王传大圆满正行引导的前后情形如何?

2、托嘎如意宝生病后,萨迦法王授记的结果如何?来年大家是怎么祈请住世的?

3、猴年猴月初十大修时的状况如何?

4、什么是“中阴显现次第”?托嘎如意宝为什么让法王给自己作引导?

 

(九)最后会面

藏历六月十七日,上师转绕自己住的帐篷,从而出现了见面的机会。‘我的宝贝活佛,到这儿来!’上师喊道,于是我来到了他的跟前。上师说:‘去年我没让你走,今年到了咱们该离别的时候了。’说完,用手在我的头上摸了又摸,并用额头再再地碰我的头,之后悲眼注视着我,带着极为疼爱而不忍离去的神情,回到了帐篷里。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上师在世时的色身。

一、见面的机会

藏历的六月十七日这一天,托嘎如意宝从自己的帐篷里走了出来,顺时针转绕自己居住的帐篷。法王平日里不敢主动去拜见,怕打扰到上师,现在上师从住处出来,正好有了拜见的机会。当时托嘎如意宝也看到了法王,喊道:“我的宝贝活佛,到我这里来!”法王赶紧走到了根本上师面前。

二、离别的话语

托嘎如意宝说:“去年洛若寺的人来接你回去,我没让你走,但今年咱们师徒二人不得不分开了。”

去年洛若寺的人来接法王时,托嘎如意宝请他们再留法王一年,承诺明年让法王回去,现在已经到了承诺的时间,必须让法王回色达县,所以说“到了离别的时候”。也就是往后一人在江玛寺,一人在几百公里外的洛若寺,从此天各一方,很难再相见,属于生时的离别,表面上看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托嘎如意宝所说的“离别”是指“死别”,自己很快要圆寂,色身在此世间消亡,往后一人留在此世间,一人去往其他刹土,从此天人永隔,再不相见。像这样,口中讲了离别的话语。

三、慈爱的行为

之后,行为上,托嘎如意宝对法王多次作了摸顶加持和碰头礼。

所谓“摸顶”,比如佛经中讲到,释迦牟尼佛为了付嘱大法以及为了作授记,给诸菩萨摸顶。后来成为上师给弟子作加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把手放在弟子头上,从而赐予弟子慈悲与智慧的力量,遣除其外内密的种种障碍。一般来说,摸顶时上师会用自己的手在弟子头上放一会儿,手不动,但托嘎如意宝给法王摸顶时不是这样,而是像大人安慰可爱的小孩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抚摸法王的头,这是极为疼爱的表示。

“碰头礼”又叫做“额礼”或“额头礼”,用头轻轻碰触对方的额头来作礼,表示彼此心意相合,属于一种高贵的会面礼,也就是尊敬对方,将对方视为与自己平等。譬如多竹千要离开根本上师晋美朗巴时,晋美朗巴对他说:“我们是无二无别的。”之后和多竹千行了碰头礼,并承诺说:“我们永不分离!”同样的,托嘎如意宝用手摸完法王的头以后,又用自己的额头对法王行碰头礼。可见对法王非常尊重,不单单当成弟子,而是看作与自己平等无别,这也是两人心心相印、永不分离的表示。

这两种行为平时也有,比如法王曾说:“每次托嘎如意宝给我摸顶,或者跟我行碰头礼,我都会连续好多天充满欢喜,明显有一个开心的状态出来。”而那一天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相当于最后的告别,所以托嘎如意宝与往日不同,对法王作了好多次的摸顶和碰头礼。

四、眷恋的神情

之后托嘎如意宝站了起来,准备回到自己的住处。走的过程中不断地回过头来看法王,慈悲的眼眸里满是疼爱与不舍,就像舍不得离开最心爱的孩子那样,就这样回到了帐篷里。

这里说“极为疼爱且不忍离去的神情”,很显然,托嘎如意宝已经把法王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当成孩子”,正是上师对弟子生起了欢喜心的最佳证明,法王曾说:“以诸位上师心欢喜后说‘如我孩子一样’,是前译持明传承之一切传记中大的一个。”所谓“如我孩子一样”,意思是,就像世间的孩子是自己的血脉传过去生出来的,法道上的孩子是上师的无漏智慧心传过去生出来的。然而世间的父子,这一生虽是至亲,但后世其他因缘成熟可能变成仇人,或者因缘尽了变成陌生人等等,彼此的感情是短暂的、无常的;而法上的父子,从真实传心开始,两人的心就成了无二无别,所以彼此间的感情极深,而且生生世世不变。

我们知道,所谓“如理依师”,就是弟子透过如法的意乐和如法的行为,使得成就者上师心生欢喜,从而与上师的智慧心相应,而开悟成就。换言之,令具德上师真正生起欢喜,就是弟子依师的标准或结果。那么,前面讲了很多法王在依师方面,如法意乐和如法行为的行传,法王也曾亲口说:“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我从未做过令他们不欢喜的事,对任何一位上师都是恭恭敬敬,谨遵师教,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传记。”而此处讲到了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对法王的言行、神情等,我们从中要认识到,这正是法王依师极为圆满的结果。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法王的德相,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如理依师、令师生喜的标准如何,在这上不断地发愿、随学。

六月十七日那一天,是法王最后一次与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在世时相见。

 

(十)示现涅槃

六月十九日晚上,扎嘉土威活佛等一些道友在我的住处,当时,忽然从东方响起一阵悦耳妙音,土威活佛说:‘哦!不好了!这声音应该是托嘎如意宝去往他方净土的表征。’后来询问上师身边诸眷属时,上师恰好是在那时去了他方净土。

藏历六月十九日晚上,扎嘉寺的土威活佛,还有其他的几位道友,当时都在法王的住处。忽然,从东边传来一阵悦耳动听的巨大声响,在场的人都听到了。土威活佛说:“哦,不好了,这个声音应该是托嘎如意宝前往他方净土的表征。”后来去问当时在托嘎如意宝身边的眷属时,他们说上师就是在出现妙音时圆寂的,刚好对应上了。

托嘎如意宝圆寂时,法王正待在自己的住处,和道友们在一起,没在根本上师身边,只听到了东方传来的妙音。后来去问了当时在托嘎如意宝身边的人,证实的确是在传来妙音时圆寂的,换言之,托嘎如意宝圆寂时的确出现了妙音。

这里的“去往他方净土”,是“示现圆寂”的一种表达方式,不是指像一般人往生极乐世界那样去往化身净土。密续里讲,大圆满成就者圆寂时,会出现彩光、妙音、大地震动、坚固舍利等的瑞相,这些都是现前成佛的表征。《金刚萨埵意境续》中说:如果出现轰然作响的妙音,则七日后现前成佛;如果出现物体相碰的声音,则十四日后现前成佛;如果出现虹幕般的光环相,则五日后现前成佛;如果出现阶梯般的光线相,则七日后现前成佛。当时传来了妙音等,一方面说明托嘎如意宝在那个时间示现圆寂;一方面也证明托嘎如意宝成就了佛果。

 

(十一)唤醒禅定

复次,在整整七日之间作了保密。那之后,他们说:‘您适合做唤醒禅定者。’我说我不合适,但拉巴活佛、策嘎堪布、嘉措堪布等,所有人都一致殷重地说:‘托嘎如意宝最看重的人非您莫属,因此这次您做唤醒禅定者最合适。’无法遮回这样的情面故,取受四灌顶等后装模作样作了唤醒禅定。

按照传统,高僧大德圆寂后,法体要保密安放7天、14天或21天,在此期间不能被外界打扰,不安排拜见等。因为大德圆寂以后,心识并没有离开身体,而是在光明境界中入定,比如遍知龙钦巴圆寂后在光明境界中入定21天,身体不腐不坏。此外还会出现肤色变得白嫩光洁、皱纹消失变年轻等相,跟普通人不同。那么,托嘎如意宝的法体安放了整整七天,在七天未圆满之间对大众保密,不公开圆寂的消息。

七天过后,需要将其从光明定境中唤醒,这叫做“唤醒禅定”,从而他的智慧心与身体脱离,之后才敢荼毗等。当时,托嘎如意宝的侍者、出家的亲戚,以及江玛道场的堪布、活佛们,都一致对法王说:“请您为托嘎如意宝唤醒禅定。”法王说:“我不合适。”然而,拉巴活佛、策嘎堪布、嘉措堪布等,包括这些数一数二的人在内,所有人都殷重地说:“托嘎如意宝生前最看重的,除了您之外没有别人,所以这次您最适合做唤醒禅定者。”

一般而言,大德的法体安放几天后,需要请另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作唤醒禅定,由弟子给上师作唤醒禅定并不合适。然而托嘎如意宝在世时最看重的是法王,比如猴年猴月初十大修,安排法王做金刚上师;临走前的中阴引导,也是请法王讲的等等,因此拉巴活佛等的所有人一致认为,由法王来唤醒禅定是最合适不过的,不是其他人所能比的。那么,法王在江玛道场求学期间,在拉巴活佛、策嘎堪布、嘉措堪布面前求过法,他们都成了法王的上师。既然上师们都这么说了,要求法王来作唤醒禅定,法王也没有办法拒绝,不能驳回他们的情面,只能按照他们说的来做。

因此,法王来到了根本上师的法体前,首先修七支、祈祷等,然后在上师佛前观想取受四灌顶;之后按照仪轨作了唤醒禅定。“装模作样”是法王的谦辞。

唤醒禅定完毕后,按照传统,弟子们用甘露水为上师的遗体沐浴;之后在顶、喉、心以及其他相关部位贴上种子字;再用白布包裹身体,把法衣披在外面,在头上戴五佛冠,身上穿戴报身佛的衣饰,像这样以报身佛的装束庄严其身。之后将遗体摆放成跏趺坐的姿势,安放在大殿的法座上,前面陈设各种供品、燃很多灯,各地的大德和信众可以前来参拜。

 

(十二)告别遗体 分四:

1、初见遗体,悲痛难忍;2、稍作忆念,失声痛哭;

3、见头低俯,悲喜昏厥;4、头冠掉落,授权补处

 

1、初见遗体,悲痛难忍

那一天,家乡来接我的人到了。原本想在临走前,到上师的遗体面前磕三个头然后发个愿,然而内心悲痛的力量所致,达不到能发愿的状况。 

刚刚可以公开参拜遗体的那一天,从色达县过来迎接法王回洛若寺的使者们就到了。去年他们来接法王时,托嘎如意宝没有开许,当时承诺第二年可以把法王接走,现在正好到了一年,他们又来了,所以,这一次法王必须跟他们回去。

法王原本的打算是,在离开江玛道场之前,最后去见一次根本上师的遗体,到时候在遗体面前先磕三个头,然后发个愿,就当是最后的告别,在过去之前计划得很好。然而,当真正走进大殿,来到了法座跟前,亲眼见到根本上师遗体的时候,抑制不住地生起了极大的悲痛,心里非常地难过。当时的状态,根本不是之前想像的那样,还能好好地发愿;而是由于过度地悲伤,磕完头之后,已经没有办法发愿了。

所谓“能发愿的状况达不到”,要知道,当人的心处于正常状态时,可以起心、作意、发愿,这些都没有问题,能够做到。然而,当处于过度悲痛的状态中时,那是没办法做到发愿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法王很想在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师面前,最后一次好好地发个愿,但是悲痛的力量太强了,心里实在没有能力引生出这样那样的愿心,口里也念不出一句发愿文了。

这是最初的状况,刚见到根本上师的遗体时,法王就难过得没办法发愿了。

 

2、稍作忆念,失声痛哭

我心想:‘若是先前您还在世之时,我临回家乡之前作拜别,来见您的话,您一定会碰碰我的头,为我念一些很好的祈愿偈,然而如今已经成了遗体,所以哪里还会以慈悲的话语对孩子我赐予安慰呢?’想到这里,在无量悲痛的状况中泪如雨下,之后失声痛哭。

法王来拜见托嘎如意宝的遗体时,情不自禁地想到:“假使先前上师还在世的时候,我离开这里返回家乡之前,也会像现在这样磕三个头作拜别礼,来到您的面前的时候,您一定会用双手捧着我的脸,俯下身来用额头轻轻地碰我的头,慈悲地为我念一些金刚句、谛实语作祈愿,如果您还在,一定会这么做的。然而如今,您的智慧心彻底融入法界,色身成了一具遗体,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俯下身来碰我的头,再也不能开口说话,哪里还会以慈悲的话语来安慰孩子我呢?”想到这里,生起了无量的悲痛,悲伤的程度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泪水接连不断地滚落下来,之后再也控制不住,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

这是中间的状况,想起过去上师在世时对自己的慈悲爱惜;想到从今往后再也听不到上师的声音,再也见不到上师了,由此法王内心的悲痛更加剧烈,达到了无法衡量的地步,所以泪如雨下、失声痛哭。

 

3、见头低俯,悲喜昏厥

接着,出现了遗体头部稍微低俯的感觉,那时,我在悲喜交加的状况中昏了过去,失去了意识。

法王说:“之后在我的感觉中,上师遗体的头稍稍向前低了下来,当时我既欢喜又悲伤,在这种状况中一下子昏了过去,失去了意识。”

就在法王特别悲伤,失声痛哭的时候,托嘎如意宝的头低了下来,就像俯下头作碰头礼那样。按理来说,心识已经离去,遗体是不会自己动的,不可能低头,所以法王说“出现了这种感觉”,没说“见到”,因为不敢确定是真的动了还是错觉。这时候,法王一方面处于失去上师的强烈悲伤中,一方面感觉上师的遗体动了,跟在世时一样,头靠向了自己,生起了欢喜心,就这样欢喜和悲伤交织在一起,从而昏厥了过去。

这是最后的状况,感觉上师的遗体动了,法王在悲欣交集中昏倒了。

 

4、头冠掉落,授权补处

过了一会儿意识恢复,见到僧人们在左右搀扶着我。

法王说:“过了一会儿,我苏醒过来,恢复了意识,见到左边右边有一些僧人在搀扶着我。”

当时大殿里还有其他僧人,比如在遗体旁边念经、作供养、前来参拜等的僧人,他们见到法王昏倒,赶紧过来搀扶,不让法王摔到地上。

 

后来他们去看时说:‘遗体的头部真的稍微低垂下来了。’而且,五佛冠落入了遗体怀中。

后来,其他僧人们到遗体跟前去看,说:“遗体的头真的稍微低下来了。”而且见到,原本在头上戴着的五佛冠,掉落到了上师遗体的怀里。

先前法王感觉托嘎如意宝遗体的头部低了下来,刚刚看到就昏过去了,还没见到五佛冠掉落。后来其他僧人去看,大家都见到遗体的头的确低了下来,跟先前摆放的姿势不同,而且头上戴着的五佛冠也在无人碰触的情况下掉了下来。证明法王见到的是事实,不是错觉,遗体的头真的动了,由于是端坐的姿势,所以头低下来后,导致头上戴着的五佛冠掉到了遗体怀里。这是托嘎如意宝把自己头上的五佛冠赐给法王,授权法王成为大补处的表征。

就像释迦佛示现成佛之前,在兜率内院做白幢天子,为众天人说法,后来即将离开天界,去人间示现成佛时,对天众说:“我将一生补处菩萨的权位,以宝冠为信证,授予弥勒菩萨,我离开以后,由弥勒菩萨继续为你们传法。”说完把自己头上的宝冠赐给了弥勒菩萨,由此弥勒菩萨成了大补处。同样,五佛冠早已固定在遗体头上,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掉下来,然而当时遗体的头却自己动了,导致五佛冠掉落。法王说:“当时我心想:这是根本上师慈悲摄受我,成为他的大补处,继续他弘法利生事业的表征,看来我应该有这个因缘。”

 

(十三)提前离去

通常而言,参加完荼毗大典再回家乡才合理,然而若见到遗体火化仪式,心会受不了,因此在荼毗之前作了最后的拜别礼。之后怀着悲痛之心,带着满面愁容,一步一回头地对法友们道了珍重,在留恋和伤感的状况中,离开了至尊上师慈父的道场。”

法王说:“一般来说,作为弟子有必要参加根本上师的荼毗典礼,等到荼毗仪式圆满以后,再离开道场返回家乡才合理,然而,眼睁睁地见到大恩上师的遗体被火焚烧,我的心根本受不了,所以在荼毗之前,就在遗体面前作了最后的拜别礼。之后心中怀着悲痛,脸上满是忧愁,一步一回头地跟江玛道场的法友们告别,说了彼此多保重的话语,在依依不舍和离别的伤感中,离开了慈父至尊上师的道场,往家乡色达县方向启程。”

按通常的情理来讲,根本上师的荼毗大典,凡是弟子都应该参加,就像世间父母去世,子女都要参加葬礼一样。哪怕先前住在很遥远的地方,自己的根本上师圆寂了,也会特意赶回来参加荼毗,作最后的送别。何况法王原本就住在江玛道场,却在荼毗大典开始之前离开了,不送上师最后一程,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

那么,法王为什么不参加荼毗仪式,要提前走呢?荼毗大典上,首先会由几个人抬着上师的遗体,将其从大殿的法座上迎请到户外的荼毗塔里;荼毗塔里面和下面堆放了木柴等,遗体放进去后,要用火焚烧掉;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敲击法器、吹响乐器,僧众要念各种荼毗仪轨,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遗体火化仪式”。平日里,哪怕一个小火星碰到上师的身体,见到都会心痛不已;而荼毗时,将亲眼见到熊熊烈火焚烧着上师的遗体,这种场面让人心痛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先前法王仅仅见到遗体,就哭晕了过去,如果亲眼见到遗体被烧掉,以这个为缘,心是根本没办法承受的,所以别无选择,只能提前离开,不去观看。

这种情形,就像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好友目犍连圆寂,自己提前圆寂一样。当年圣者目犍连业力成熟,被外道打得皮开肉绽,即将入涅槃,临终前以神通来到圣者舍利弗面前,告诉舍利弗自己即将入灭。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到好友的遗体,于是在目犍连之前先圆寂了。这是因为两人的因缘极为密切,生生世世都是形影不离的好友,这一世也是在家时就是好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后还是不分离,常常在一起弘法。因此,虽然证得了无学道阿罗汉果,没有世间的感情执著,但舍利弗还是无法忍受见到目犍连圆寂,不必说亲眼目睹,就连听到都受不了。

同样,托嘎如意宝圆寂,法王悲痛欲绝,这并非像世间人那样,亲人死后,因为情执重、没有无常观等,所以伤心难过、痛苦万分;而是法道上的感情极深,所以无法忍受与上师分离。那种感情的深厚程度,不是世间的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包括一般出世间的佛教师徒之间所具有的。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法王在法道上的孝子心极为圆满,也就是前世做善财童子时就是依师的典范,今生在依师上也达到了圆满,所以对根本上师的感情极深,无人能比。另一方面,因为师徒二人宿缘极深,生生世世不曾分离。比如华智南晋活佛曾对法王说过:“托嘎如意宝是你生生世世有业缘的上师。”而且两人这一世第一次见面时,就像失散多年的父子突然重逢一样,一见倾心,极为欢喜。总之,孝子心重、因缘极深,所以感情极深,也因此这一世分离之时,根本无法忍受。

 

(十四)返回家乡

如是,法王在江玛道场住了六个年头。后来法王在讲课的旁述中明显说到:“托嘎如意宝圆寂后,我原本准备从石渠县往上走,去色拉寺、哲蚌寺和甘丹寺这三大寺等好好地求学;然而,舅舅巴诺活佛多次带了‘必须回家乡’的严肃口信和手信,从而需要延缓之前的计划,直接回了家乡。”

就这样,法王如意宝在石渠县江玛道场依师求法,总共住了六个年头,也就是五年多,不到六年的时间。后来,法王在讲课的顺便,明显说过以下的话(并非原话,但意思是这样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圆寂以后,法王当时的计划是,离开江玛道场以后,从石渠县往海拔更高的地方走,去拉萨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以及其他地方的寺院继续求学。这是为了将来能够无偏袒地护持弘扬佛的显密圣教,所以打算先不回家乡,而是去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各派大德面前,继续系统、深入地广学各宗各派的法。

但是,法王的舅舅巴诺活佛,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多次派人带来口信,有时候是亲笔写的书信,严肃地告诉法王,在江玛道场求学结束必须马上回洛若寺。由于舅舅巴诺活佛,从世间来说是亲舅舅,对法王母子十分关照、恩德大;从佛法来讲,给法王传过不少法,也赐给了灌顶等,是金刚上师,属于严厉的对境,不能违背其教敕,因此,法王去拉萨求学的计划只能延缓,也就是从石渠县江玛寺出发后,直接回家乡色达县。(后来由于时局动荡,去拉萨等地求学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我们从中要看到,法王学法无厌足的精进心,以及舍弃故乡极为出离之心。就像前面讲的,法王在这将近六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极为精进地闻思修,学到了非常多的显密佛法,已经成了精通教理的大智者。然而,法王还是认为自己学得不够,为了成办他利,为了无偏袒地护持各宗各派的法,还想继续求学,而且是不分教派、以宗派圆融的方式求学。这就是为弘正法而永无疲厌的求学精神,是我们所要随学之处。再者,法王离开家乡将近六年,算起来有两千多天,在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吃住都很差、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而且那个时代没有电话、网络等,没办法跟家乡的亲人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都从没想过一结束求学就赶紧回家乡,而是还想继续苦行求学,这就是不贪世间、一心向道的苦行精神,对此我们也要尽力随学。

《光显如来圣教圣者法王如意宝广轨行传——天鼓妙音》中,“果洛谒见嘛呢尊 堪钦托嘎示涅槃”第五章终。

 

思考题

1、法王与托嘎如意宝此生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如何?托嘎如意宝有哪些表现?从中能看出法王的何种德相?

2、托嘎如意宝示现涅槃时出现了怎样的瑞像?这表明了什么?

3、什么是唤醒禅定?为什么由法王来对托嘎如意宝唤醒禅定?

4、思惟法王告别托嘎如意宝遗体的具体情形。这些反应体现出法王的哪些德相?

5、法王为何不参加根本上师的荼毗大典?法王对托嘎如意宝的感情与世间贪爱有何不同?

6、托嘎如意宝圆寂后,法王原本计划做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