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于诸圣者境赞颂及立誓撰写等类

波澜壮阔的法王大解脱事业行传,下面我们沿着大传精妙文字的指示,开启认识之门。

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此部大传的名字是《真实光显圣教者圣者法王如意宝广传——善法堂天鼓妙音》。

 

真实光显圣教者圣者法王如意宝广传——善法堂天鼓妙音

开头就是“真实”二字,这是与“虚妄”相对。真实才是可贵的,无数个假不如一个真,尤其在末世五浊炽盛、圣法光明黯淡、群生苦难之际,有一个真实光显圣教者的法王出世。

这个“真实”有三个真实:一、真实智慧;二、真实之愿;三、真实之力。“真实智慧”,就是彻见光明大圆满的本性或法性,而且通达引导众生间接、直接成佛的法道,这样的真实智慧。“真实之愿”,就是指普贤大愿,“愿持诸佛微妙法”等,或《愿海心髓》所说“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利乐恒吉祥,心中所愿恒时唯有此”。“愿”是指悲,由于这样的悲愿,当然示现在这个时代作为群生的怙主宣演大教。“真实之力”,正是由于此智悲双运,以明见法道之心,应着群生的机缘而给他们指明道路,使得一切有缘众生入到圣教的大道里,得到无量的利益安乐。

“圣教”,指法报化三身如来应法界群机,所宣说的能直接或间接将众生引回法界本地的无上圣言。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支分,概括起来归摄在九乘圣教当中,再概括摄为显密二教。对此,如日轮的光明出来能够明晰地看见天下万物那样,以大智慧之光能够显示出如来圣教的真实涵义,称为“光显”。

由于弘扬圣教,使得佛教的日轮如旭日东升,在中天之中照耀群品,由此众生都识得安乐之路,从而能发生现前和未来一切世出世间所求的安乐,称为“宝”。或者对其一心祈求,都以智悲力无碍的力量决定能实现,称为“如意宝”。他是谁呢?他就是真佛亲自在二十世纪示现在人间的无上圣者,于一切三乘、九乘的无量诸法无不自在,以无等的智慧、彻底照见万法的力量无碍宣说的大法王。“圣者法王如意宝”这一全称有极大的缘起,它是由如日月般的两位大怙主所赐与的名字。一是“法王”,二是“圣者”,再加上怙主上师自身安立了“如意宝”的尊名,此三名称的涵义将在本传记中讲到,这里就不繁述。以上解释了真实光显如来圣教者——圣者法王如意宝的涵义。

对此,以广而细、支分圆满的方式,诠表此生佛行事业大解脱的行境,称为“广轨行传”或“广传”。

善法堂天鼓妙音

这表示这个法很妙。普贤法王上师的法身智慧以大悲为俱有缘,应着五浊深重时期、娑婆世界地球人类为主的众生善心的感召力,而在无分别、无功用中任运示现佛的事业,这就是“妙”。这里面的任何事业都是大圆满大智慧随缘的流现,譬喻为“天鼓妙音”,全称是“善法堂中的天鼓之音”。

正如《华严经》所说,忉利天有一面天鼓,是由天人们的业报而感得的,当了知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会出妙音,宣说四法印的正法。比如宣说一切五欲都是无常的,如同水中泡沫般体性虚伪,一切诸有都如梦幻泡影浮云水月一般等等。三十三天的天人们听闻了这样的法音后,都共同升于善法堂。之后天王帝释宣说妙法,使得他们都随顺寂静,除去贪爱。这里要看到,天鼓无心、无功用,是由天人们的福报自然感现这样的法音,这表示如来作事业的相。普贤法王上师就是应着众生的缘,自然地流出这样的身语意无尽的事业之相,完全脱离了生死涅槃两边,没有任何事相上的障碍,而出现的大解脱行传,所有这一切犹如天鼓妙音。

 

丹增嘉措大活佛 造

作者丹增嘉措仁波切,为当代宁玛派高僧、成就者、法王佛行事业的胜妙补处、大圆满灌顶传法金刚上师、《法王全集》的重要整理编辑者,戒律清净,智慧圆满。以他的发心和精进力,在太阳照耀下的广阔区域,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法王广传》。(关于作者功德,详情请阅读《丹增嘉措活佛仁波切略传》。)

传承的情况:我在活佛仁波切前亲自领得近传。目的是想,自己翻译、传讲以及将来法师们弘扬有近传加持的话将富有力量。

下面就开始逐章进入《法王广传》的讲解。

 

 

第一章 于诸圣者境赞颂及立誓撰写等类

这可以说是《广传》的序分。在这里将首先赞颂传承祖师,接着就要说明作者撰写这部大传的许多因缘,“等”字包括传记体裁的取舍等等。

 

颂文 

分二:一、赞颂诸圣者境;二、传记的发起因缘。

 

其中,

一、赞颂诸圣者境,又依次分为:

(一)赞颂三宝祈赐吉祥;(二)赞颂悲心之王释迦本师;(三)赞颂智慧之王文殊圣尊;(四)赞颂威力之王无死莲师;(五)赞颂金刚降魔历代化身;(六)赞颂文殊化相遍知麦彭大师;(七)赞颂遍主法王上师大解脱事迹。

 

嗡 愿吉祥(祈愿一切吉祥圆满)!

(一)赞颂三宝祈赐吉祥

具十力德无尽庄严主,无主灭道湛寂甘露法,

持法明脱之藏众中尊,三尊谛实愿赐普吉祥!

这一颂首先赞颂三宝的真实功德,之后祈愿以三宝的谛实力赐与一切种类的吉祥。对此先要明确所谓的叠字写法,接着分句解释教主佛殊胜、寂静法殊胜、圣众僧殊胜,最后祈愿以三宝的威力普赐吉祥。

 

略说叠字

叠字法,是指前一句的最后一字,和后一句的最初一字相叠。这里有三个叠字:一、主;二、法;三、尊。主以真、妄而叠,前一字讲真,后一字讲妄;法由人、法而叠,前一句讲法,后一句讲人;尊以总、别而叠,前一句讲别,后一句讲总。

主就是我,有主宰义、自在义;法就是道,有妙理义、天理义;尊就是殊胜,有无上义、最胜义。总之,由这个巧妙的叠字法,能显示出圣法界的德相,就主一分,称为“佛”;就道一分,称为“法”;就众一分,称为“僧”。以具无上的缘故,的确能满足一切具信心者的所求。从而祈求赐与一切种类的吉祥。

 

教主佛殊胜

第一句说全真无妄。当以无明为体性的虚妄分别的客尘无余消尽时,本来的大光明的智慧彻底显出,这是与法界体性无二的智慧本明,因而能遍知一切法,称为“一切种智”。具体的德相,就是对于众生的因缘、欲乐、道行等等,尽十方三世的量一切无碍而转,称为“力”,以“十”表示圆满。以此大智慧彻底地显发,无碍地起用为主体,开发出了身语意的无尽庄严。譬如,身可以应法界群机现无数的色身相;语可以随众生意乐流现无量的音声;意彻底地遍知众生的心行状况、法门状况等,能够无碍而转。诸如此类,出现了无尽的、永无坏灭的大无为法的功德之相,这就是如来藏大我开发的状况,称为“万法之主”或“法教之主”。这里的“主”就是大自在义,于一切法无碍而行,它是没有了我和无我两边却非断灭,以周遍的本明无碍起用的大自在心,这就是佛。

 

寂静法殊胜

这样已经成道的诸佛要教示众生什么法呢?就是要教导我们离妄返真。佛自身已经证到了真我,而且,知道众生落在什么样的虚妄分别当中。也就是,在一念妄动之后出了能所,那时根本上把那个妄见者当成了我,从此以后,从细到粗发展出庞大的私我体系,这就是一切苦的根本。众生一直在虚妄当中流转的时候,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是苦的,却始终认为这个我有自在性、主宰性。诸佛宣示的法道就是要息灭它,因此说“无主”。

虽然同样是用“主”字来表示,但却有真妄的不同。前者是真实的主中主、万法之主,真实大我如来藏恒沙功德的显发,不被任何客尘所系缚,那是天然性德的开发,是真正的自己。而后面这个主,却是落入了能所以后,执取那个妄见者作为“我”,从此总以为这个我可以有自在、有主宰,可以任性而为等等。这上面又有自我和自由两分。自我就是认为要为这个我,出了私我的执著以及私欲,这是生死的根本。再发展到更加狂妄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我是可以自由的,没有什么天理要依的,凭着私我的智巧等等就可以去实现自我。那么这样就是以私我的见解作为根本,以私我的欲作为动力,再加上一种不信天理的狂妄作为,这就是恶趣的根本。那么这个范畴全成了以苦集为内涵、以热恼为体性的生死大病的法,这些全都不是大道、不是妙法。因此,诸佛证得了真实的自性以后,要教示的就是以无我或者无私我主宰性为根本,以灭谛、道谛为内涵,处在湛寂无事当中的大安乐,能够除灭生死苦患的甘露妙法。

这里要辨析真妄。落在无明状况里,就感觉自我是有主宰性、有自在性的,错觉中会认为这一套全是真实的。而诸佛揭示的法道,告诉你所谓的“我如何、我要如何”等等,在自我这个根本上建筑的所有见解系统、思想系统,都处在一种缘着我的分别执著中。以私我起的自他对立,以私欲出来的不甘心,以及自我被否定、肯定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非法。而能够将此一切全数揭示为本来虚妄,而且证到没有这种私我主宰性的时候,那就出现了纯真的法。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就自然合到法、合到本来的天理了,这是天然的。到了这个果上就叫做“灭”,与它相合的就是道,即是以无我空慧为主的无漏的道。这样安静了、全然无事了,就是“寂”;它是发挥心的灵明,所以是“湛”;能够起死回生,把死人救活,叫做“甘露”。诸佛所开示的妙理法道,就称为“法宝”,这是他自身证悟到的,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样所说的法就是道中的,它就是殊胜。

 

圣众僧殊胜

持这个法的人,当然达到了明、脱两分所摄的大功德藏。“脱”,就是一切我执妄动全部息掉了;“明”,指本明出现了,出现了真实的如所有、尽所有的智慧。这样的众是众中的殊胜。

 

祈愿三宝普赐吉祥

那么,这样的主、法、众三者都是所谓的“殊胜”或“尊”。超出一切,叫做“谛实、真实”。不同于外道还处在无明愚暗里、丝毫没有显出身语意庄严的教主,也不是所说的有我、并非能寂灭苦的苦恼之法,也不是学有我之法、落在虚妄分别里的外道徒众,因此称为“三个殊胜”或“三尊”。由于三宝具有殊胜,圣法界毫无虚妄,智悲力本身融通为一个大体系,这样的话能够无障碍地遍入具信心诸有情的心中,因此有真实的加被力。

三宝完全具有救护的能力,在外支上是圆满的,自身这样忆念功德产生胜解信以后,那当然至心地祈愿三宝赐与一切吉祥。这里的“普赐”,就是指能赐与现前、究竟所摄的所有利益安乐,的确三宝是无上的归依处。

 

思考题 

1、 解释传记名称。为什么本传称为“天鼓妙音”?

2、 赞颂三宝偈:

(1) 指出颂中的叠字写法,并分别解释这六字在各句中的涵义。

(2) 依据前三句,分别解释佛殊胜、法殊胜、僧殊胜的涵义。

(3) 为什么三宝能普赐吉祥?

 

 

(二)赞颂悲心之王释迦本师

瞻部牵藤果穗垂,落海声相作美称,

南洲器情普摄取,发心白莲千叶开,

极萦绕至娑婆际,受生释族天中天,

此期教法唯一主,能王日亲您得胜!

 

略说颂义

这里忆念大悲之王释迦本师。释迦佛远在恒河沙数劫前,发五百悲愿摄取娑婆秽土,在福慧圆满时于此界示现成佛,以此出现了最光明的正法时代。这里认识的关键在大悲白莲花愿上,对于这个悲愿,要认识对象、特征、范围及程度、成满的情形,由此才知道是真实的赞叹。

对象,是南洲器情为主的娑婆秽土。特征,是对于千佛不摄取的秽土,释迦佛的前身宝海梵志,以极重的悲心特别要摄取这个苦难世界而成佛,因而悲愿如白莲花。范围及程度,范围是尽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区域,程度是极为系念。诸佛都有大悲,不舍苦难有情,而释迦佛不共的大悲,尤其悲悯苦难深重的秽土诸有情,他的心极为牵系萦绕着这个苦难的世界。成满的情形,是指经过大约二恒河沙数的大劫,积集无量福慧资粮,终于在贤劫人寿百岁之际,从兜率天宫降生,受生在释迦族的有缘父母家中。由此成为天中之天,也就是这一期的无上导师,他是这一期教法中的唯一教主。由于他超越了声闻、缘觉、菩萨的地位,心极为堪能,没有一念的妄动,而且大雄大悲大愿力能普度秽土里的一切众生,这个极为稀有难得的因缘终于实现,它是这个秽土的最大事件,因而欢呼释迦牟尼佛得到了全胜。

具体解释

“瞻部牵藤果穗垂,落海声相作美称”。

远劫前的宝海梵志,悲心所观缘的对象是什么呢?那是一个具有美丽名称却极度苦难的世界。在那海岸边上长着一棵大树,诗学的修饰法说就像牵连的藤一样,表示树非常地高。在那上面又有麦穗般的果子,法喻合称为“穗果”。那果子非常大,所以一掉到海里就会发出“瞻部”的声音,由此取名为“瞻部树”。以树而称那个世界为“瞻部洲”。

“南洲器情普摄取”。

它是一个小世界日月照临的四洲当中的南洲,苦难尤为深重。《悲华经》里讲述了,世尊过去做宝海梵志的那个时候,劝了很多的人发菩提心,他们都发愿要摄取清净的世界。那时,一千零四尊佛所放舍的就是那些具有深重烦恼的有情,在五浊恶世里,作杀父、杀母等的五逆重罪,毁坏正法,诽谤贤圣;专门行在邪见当中,远离圣者七财,不孝父母,对于沙门、婆罗门等的修道人没有恭敬的心;因果律上颠倒而行,不应作的作,应作的不作;不去作福德之事,不畏后世,对于布施、持戒、修定这三种福业处没有一点想作的心,不求人天善趣果报,非常勤勇地造各种的十恶业,趣入三不善处;远离善知识,不知道亲近真实的智慧,这样入在生死的牢狱里,随着不正的欲、有、见、无明四种瀑流,淹没在如炽热灰河般的苦烬当中,三苦极其炽然,他们就处在这种像瞎眼一般的痴心盲人的状态,没有善,专行恶。这样的众生叫做“善根烧灭者”,叫做“颠倒行恶者”,叫做“无药可救者”,诸佛世界不能容受,因此被摈弃而集中在这样的污秽国土里,尤其处在南瞻部洲。正由于远离了善业、行不善业而行在邪道中,所积集的深重罪恶像须弥山王一样大。那个时候,宝海梵志兴起了悲愿,要摄取南瞻部洲器情等的整个刹土,这是娑婆世界的重点所在,总的范围当然是娑婆秽土。

那么,那时他是怎样“普摄取”的呢?宝海梵志的特别大的悲心着眼在娑婆世界到了贤劫人寿一千岁的时期。一千零四尊佛都没有发起这样的悲愿,也都不摄取这个非常恶劣的世界,使得那些众生都流转在生死里,像陷在机关牢笼里一样,没有人救护,没有依靠的地方,没有安身之处,没有明灯给他们照明道路,受着各种极重的苦恼。宝海梵志认为:这样的苦难众生,一千零四尊佛不作摄取反而舍放,各个愿取净妙世界。那些净土的众生已经能够自己善自调伏,心地清净,已经种了善根,在道上勤加精进,已经供养了无数诸佛,他们还去摄取。因此他说:“我现在的心像紧花树叶一样在颤动,我在大忧愁中,身体的一切支分都憔悴了。这些菩萨们虽然生起了大悲心,却不能摄取五浊恶世,使得这无量的苦难众生堕在愚痴的黑暗之中。”由此,宝海梵志特别地生起不共的悲愿,他说:“乃至来世过一个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个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在劫后分的贤劫人寿千岁的时代,我就要在那时行菩萨道,长久地在生死中忍受各种辛苦,以菩萨三摩地的力量,决定不舍这些有情。”这就叫“南洲器情普摄取”。

“发心白莲千叶开,极萦绕至娑婆际”。

这个摄取秽土器情的悲心一动,菩提心的发心白莲的千叶就打开了。也就是以这个心驱使,当时宝海梵志就在宝藏如来面前立了五百悲愿。他的着眼点非常特别,就是要对那些善根烧灭者,不惜一切代价来作救度,因此具有白莲花的特点。他特别要在秽土里摄取罪苦有情,以此把这些有情都摄到解脱等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这个千叶的白莲打开来以后,代表这个愿真实地开发了,这是非常有力量的,他的摄取成了一个极大的发愿境界。也就是,他的心一直关注在秽土的器情上面,不是要在净土成佛;时间上跨越了无数的阿僧祇劫;而他所作的修行是各种各样的,哪怕为了让一个众生种一个善根,他都是一切可以舍、一切可以修;而且以历劫的行道,念念悯怜众生来作发愿等等,这都是非常具体的。

在五百白莲花悲愿里面讲到,在前期的无数阿僧祇劫里,自身要勤修六波罗蜜多,把众生都安置在六波罗蜜多的大行中。为了让众生种下些许的善根,自己可以代受无数的苦,可以作无数供佛等的修行,等等。再者,到了近前的贤劫前三佛时期,自身要做大法将,要与众生大量地结缘等等,有非常多的摄取众生的因缘状况。之后,在人寿一百二十岁之前世上没有佛法的时候,要示现为外道导师,比如八臂天等来摄取众生。之后上升兜率天。在这之前根本不求人天的福乐,一直都在生死最苦难的地方,和众生在一起,以最近的方式来结缘、来摄取众生的心。

升了兜率天以后,在人寿一百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要受生在这个南瞻部洲,来最近地摄取有缘众生,而这种摄取也是非常具体的。最初怎么从兜率天降下来;怎么在印度选择迦毗罗卫国释迦种姓的父母,之后受生;然后怎么住胎;怎么出胎;出生以后怎么学世间技艺、享受五欲,之后舍离国政妻子等,现出家相来引导众生出离轮回;之后要示现苦行的相来摄取众生,对于一切外道的修道过程全部都要经历,见为不究竟,之后示现降魔、成道,这样来让众生能够趣向真实的菩提道;之后要开始转三乘法轮,以这种事业妙相来摄取众生;最终还要示现涅槃,以此让众生警悟无常,趣向解脱之道。

涅槃以后,在正法坏灭之前,还要以舍利来摄取众生。正法灭了以后,还要在很长的时间里,让舍利发生各种变化来摄取众生。这一切弘大的悲愿都是要摄取秽土的有情,就是要在这个世界集聚无数的因缘,就是要在这个世界成佛,这样以最近的方式把最苦难的众生引导到佛道上面,这样就叫“发心白莲千叶开”。

那么,宝海梵志发完大愿后,宝藏如来赞叹说:“善哉!善哉!大悲净行,你为无量无边众生,发起了这个大悲弘愿,能作大饶益,在世间中作大光明。梵志!譬如一片成就的花田里有好多莲花,各种色、香、触等以及种种花叶、花茎、花根等,都成就了各种的功德和药效。这众多的莲花,有的宽广一百由旬,有的宽广两百由旬、三百由旬,乃至像一个天下那么大的形量,所发出的光明和妙香也是与此等量的。如果盲聋喑哑等诸根残缺的众生,见到这些莲花的色相、嗅到香气等,诸根都得以具足。假使众生有四百零四种病,在发作的时候闻到花香,这些疾病当即就能除愈。或者众生有颠狂、放逸、狂痴、睡眠、心乱、失念等,闻到花香都能得到静定一心。

这片大花田里还生长了白莲花。这个花像金刚一样坚牢,以琉璃作茎,花台上有一百莲子,纯金作花叶,玛瑙作花茸,红珍珠作花须,花高有八十四亿由旬,宽广度是十万由旬。这个花的所有色、香、触等都遍满了十方刹海,如同一个佛刹里的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世界,这可谓是其中的花王。如果众生四大不调,有非常重的疾病,诸根缺损羸弱,或者内心颠狂、放逸、狂痴、睡眠、心乱、失念等等,见到这白莲花的光明、嗅到它的花香,一切疾病都得以除愈,获得静定一心。假使众生才命终,身体还没有烂坏,被这个花的光明一照触、香气一熏到,随即就能恢复而重得命根,和眷属们一起在园观中游玩,以微妙的五欲彼此享乐。假使一定要命终,也不会生在其他地方,而是生在梵天,在那里长久安住,寿命无量。”

这个比喻是说,假使菩萨具有四法懈怠:一、愿摄取清净世界;二、愿在善心调伏的白净大众中施作佛事;三、愿成佛后不说声闻乘和缘觉乘的正法;四、愿成佛后寿命无量,这一类菩萨就像其他的莲花。假使有菩萨具足四法精进:一、愿摄取不净世界;二、愿在不净众生中施作佛事;三、愿成佛后宣说三乘法要;四、愿成佛后得中等寿命,不长不短,这一类菩萨犹如白莲花。

大悲世尊就是这样的白莲花。他的悲愿特别关注浊世无人救度的罪苦有情,一心要摄取秽恶世界,发了如花叶般的五百支分大悲愿海。而且,他宣说大悲不断善愿,给未来的诸菩萨成就大悲树立法幢。这样就知道,这个白莲花的极其广阔的大愿,覆盖到了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就此世界来说,这个周遍的大悲当然也就普覆到乃至娑婆世界的边际之间。

“极萦绕”,是指悲心深重,一直在这个世界的无数劫里示现各种身相来作调伏。或者一心修集无量的善根,舍弃无数的头目脑髓,修集无数的波罗蜜多大行等等,只为浊世恶苦众生故。或者说,“极萦绕”是刹那也不离开。又可说是以最大的悲心自己代无数的苦,来给众生修集成佛的因缘。或者在任何时处都一心为了众生,乃至在这个世界里,从前期到中期,到因缘成熟时怎么来示现八相成道,以及涅槃以后留舍利等来普作佛事等等。总而言之,尽了最大的心,一点都不舍众生,全分的心就是要救度苦难众生。另外,“极萦绕”三字还要由《六度集经》等释迦佛的本生传来得到了解。的确自从发愿以后,愿成为力,以愿驱使,无数生当中都在这个世界里现各种身份,普度无量有缘众生。

“受生释族天中天,此期教法唯一主,能王日亲您得胜”。

(“日亲”是释迦佛的另一个名字。)

那么这样经过无数劫,资粮积累到圆满的时候,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成佛,因此说“受生释族天中天”。整个成佛的历程,先是以释迦种姓的净饭王为父、摩耶夫人为母,这样生在释迦的族姓当中。之后有一系列的成道历程,在人们面前出现了天中天,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开始宣说出世的解脱和成佛的法要,归摄为三转法轮。要知道,在一个教法期里只有一位圆满教主,这是由一世间不能出现二转轮王、不能出现二如来的法则所致,因此叫做“此期教法的唯一大导师、唯一教主”。这样直到这个世界法灭之间,所有三宝的根源就是释迦本师。

这样的能仁之王——日亲,他以大悲的白莲花愿,终于得到了最辉煌的胜利!

 

思考题

1、 简述瞻部洲名称的由来。

2、 南洲有情的罪苦状况如何?世尊因地普遍摄取此世界的情形如何?

3、 世尊因地发悲愿的情形如何?为何将此悲愿称为“白莲花”?悲愿的范围和程度如何?

4、 最终悲愿成满的情形如何?

 

 

 

(三)赞颂智慧之王文殊圣尊 分二:1、赞颂功德;2、缘念后顶礼。

德字红黄光明青春精,成熟相好幻聚青春相,

一切佛智自色妙语天,彼拥蓝色剑者吾顶亲。

文殊圣尊是智慧之王,因此赞叹的重点在“智慧”二字。第一句讲智慧性,第二句讲智慧相,第三句讲智慧身语意,第四句前半句讲智慧作用。

首先,智慧性文殊又要由四分来了解:一、能生种子字;二、红黄光明;三、青春;四、精。“德”,是能生文殊圣尊的种子字,法界的法则就是从这个字出现文殊本尊。这个本心的光明就说成“红黄光明”。就像早上太阳从海边升起,那是一个带有黄晕的红太阳,这代表生气,表示智慧永远都是光明的、灿烂的。“青春”,是无为法,因为本性明的智慧非因缘所生,因而没有老、没有衰,这是本具的无为法的青春之性。“精”,是指这一切的虚妄去掉以后会出现一个精,这个就是本性的精华、大智慧的光明。这是性文殊。

其次,智慧相是指此性应着众生的善缘现出来的表相,这也是启发众生往智慧的本体回归,往青春的本性回归,往无生无灭的常然无为法回归,往本自无苦、天然大乐上回归。因此,性文殊或真实文殊应着有缘众生的善习气的心,会现一个青春童子相的文殊,来引导众生往智慧上回归,或者往智慧上靠。这是一个幻变的相好聚成熟的青春相,也就是十六岁童子相,非常年轻,而且有非常多的妙相和随形好,这个层面一切分的内容都现出成熟的青春相。譬如皮肤细嫩、眼睛有神、头发青黑、身姿矫健等等,总而言之,身体从上到下,五官的每一分,身体状貌的任何一分,全数是青春相,充满活力,这个显出来的相是表达青春的本性。假使一个人衰老了,尤其心已经变老了,那是不理想的,他已经落入到非常重的虚妄分别当中了;而真实的大智慧的相永远都是年轻、乐观的,永远都是欢喜的、都是妙力无穷的。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连接很重要。比喻就像一个种子,会成熟而出现一种青春相,比如草之绿、花之红。但要注意,譬喻上是有为因果的相,也就是因上的种子或种性是生灭性的,而且是由因缘和合造作出来一种成熟的相;但意义上是无为的种性,本自圆成的。也就是青春精是本来的心要,他的成熟不是造作出来,而是从法身出报身,自然地应着众生的缘就这么显相,这中间没有生灭性。诗学的描述是喻和义两个放在一起来讲。那么第一句比喻里是种子字、青春精,它不是从现出来的相来说的,而是从本来无为法的青春的精妙、诸佛的智慧、无为的自性上面来说。“成熟”两字,比喻上是成熟出来,意义上是显现出来。金刚乘的教法里讲有八种幻变网,“文殊幻变网”是其一,就是诸佛的智慧——德字红黄光的精华显现为文殊圣尊相好幻变的相,这是不可思议的报身的相。这个相表现的状况,就是相好的一切分都成熟的青春的色相。

再者,这个智慧的身语意,就说这是一切诸佛智慧自己的色、妙语天。配身语意来说,一切诸佛智慧的心要,这是意;由此自然会现出一个青春的色身相,这是他智慧的色,这是表身;妙语天是表语,实际这是文殊十五个名字之一,“妙语”,是说明从这个天真本性的智慧里,会出四无碍的慧辩,在任何时处都没有障碍,妙语滔滔不绝。

这样的智慧尊,他的作用以具蓝色剑来表达。这表示有能断的作用,大智慧能顿时挥断一切戏论网,根本不缠缚在里面,或者远离一切二边耽著,这表示他慧剑的锐利。

对于这样的智慧本源,心想一切时不能离开,因而就不由自主地以头去亲近他,这表示由衷地顶礼。

 

(四)赞颂威力之王无死莲师 分二:1、赞德;2、礼敬。

千叶妙莲花蕊绽笑顶,一切佛智同变游戏行,

力伏现有海生佛王尊,住心不坏明点为庄严。

 略说颂义

在赞颂功德上,要认识莲师的生处、体性、威力、名号四个方面。生处,是达那郭夏海的千叶莲花花蕊绽笑的顶端,不是从母胎出生。体性,是一切诸佛的智慧共同变出的大游戏之行。这就像四个人舞狮子,两个人在前,两个人在后,共成一个狮子,这边耍耍,那边玩玩,这就叫“游戏”,实际他是一切诸佛智慧共同力用的显现。威力,是成为王者,他能胜伏一切现有或器情,这种力量能转一切物,不被一切物所转。他是没有丝毫无明的,因此不会被其他任何法所摄伏,任何反方的力量、无明方的力量等等都会被他征服。他是海生佛之王,在秽土化身的状况里成了无与伦比。“海生”表示不是胎生,而是化生。所谓“佛王”,要知道在娑婆世界的无数小世界里都有先释迦、后莲师的示现方式,而且后来居上。释迦佛的后身即是莲师,但他以无死虹身的示现成为佛中之王。

这样缘念功德后而作礼敬。传统上表示很恭敬时会这样想:“把您的脚放在我的头上,把您放在我的心中。”那么这里是请住在我心中,如果莲师住在我的心轮当中,那是多么庄严。犹如观音奉弥陀为顶严,莲师就住在我的心中,那是无上的庄严,这样来行礼敬。所谓“请住心轮中的不坏明点”,这是指胜义明点,无为法故没有坏灭,永远与我的本性合为无别。或者最深的,就是请住在我的童瓶身中,成为我的庄严。

 

具体解释

“千叶妙莲花蕊绽笑顶”。

其实莲师有无量的化现。就我们这个刹土来说,须弥山南方南瞻部洲六个处所等的种类当中,属于西方持明者的处所——邬金空行净土西北方的达那郭夏海,那是具有八功德的无垢水藏。本来是具一切胜相的空性法界的自色,在共同的所化前,就显现成具有很多圆满功德的水域。那个地方有个莲花园,在那中央有一朵花中之王,在花叶、花蕊等庄严具足的那个茎上,这就是莲师的出生之处。

“一切佛智同变游戏行”。

这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合作而作事业。就像太阳放出的无量光明,没有分别,和合一体,这些光明恒时没有不同的所作,共同具有让大地上的五谷成熟、照明万象等等的作用。那么,安住在无漏清净法界里,只是以过去的身相立了不同名称的无量诸佛,在真如法身的本体中一味无别,所以,他们作调伏众生的事业是一致的。这里是就特别的方面,需要出现一位主要弘扬密咒教教法的大化身,因此,诸佛的智慧共同幻变出一种大游戏之行,这样就化现出了莲师。

也就是说,调伏众生的因缘成熟时,无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摄的诸佛,身语意三密的一切加持的功德,摄入在一个“啥”字当中,从阿弥陀佛心间的无漏大宝藏吉祥圆满的一个“啥”字形的真金金刚杵当中,带着五色光明的蕴发了出来。这个时候,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抛散妙花,十方一切刹土里的勇父、勇母和护法们,都唱着金刚歌、跳着金刚舞,为了能给三世一切众生的内心赐与欢喜的安慰而作庆贺。那么,这个“啥”字就降到了达那郭夏海中央莲花的花蕊当中。这样诸佛的智慧共同幻变的大游戏,就出现了三界无与伦比、无所畏惧的大雄猛如意宝上师持明王的妙身。也就是由此出现了相好庄严的八岁孩童之相、手持金刚和莲花、不由母胎的自然化身——莲花生无上大佛。

“力伏现有海生佛王尊,住心不坏明点为庄严”。

“力伏现有”,表明莲师是大力之王,“现有”即一切器情万法,或者说显出来的一切万象。这四个字在莲师广传里有详细的记载,比如能役使鬼神、消灭魔障、调伏罗刹、水不能淹、火不能烧,而且无碍地能转一切法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大力之王的表相(具体请看《莲师广传》)。总之,具有众多殊胜的功德,以大福德身调伏众生,以语教诫调伏众生,以心的光明本性调伏众生。

总而言之,他是以不可思议的神变,将众生引导至解脱的海生佛中之王。这是讲在化身的地位上显示到无与伦比的地步,乃至虚空界尽之间,常住无死虹身当中,而且应法界的群机化现无量。

对此作甚深的礼敬,也就是请莲师住在心间的不坏明点中,与自己无别。

 

(五)赞颂金刚降魔历代化身 分二:1、赞颂第一世功德;2、普礼多世化身。

得彼加持成就禁行王,雪域持橛众中奇胜士,

任转心境纳兰持明者,历代应化出世悉礼敬。

第一世多吉登炯作为莲师的后裔,亲得佛王的加持,成了成就禁行的王者。他是白衣大瑜伽士,在密法的行为上着重修不共的禁行,成了成就者王。

莲师所传的金刚橛,传人主要是多吉登炯和益西措嘉,虽然修金刚橛得到成就的人很多,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他们了。多吉登炯手中拿橛,就像今生法王现出家相却在腰间插着金刚橛,如同文殊的宝剑成了文殊的标志,金刚橛是他的标志。所以,由丹增活佛设计而制作的法王像这个特点很突出,叫做“班智达的装束、瑜伽士的橛”。

能够自在而转心境所摄的万法,这是表示怀业的无上成就,也就是他能转一切而不被一切转。“纳兰”是他家族的名称,“持明”是身份,他已经见了本性,而且常持而不离,称为“持明者”。

从第一世多吉登炯开始,次第应现在世间的多世化身,都是我礼拜的境,对此全部作敬礼。

 

第一世的情形

多吉登炯生于藏地香•纳兰家族,年轻时作了法王赤松德赞的教法大臣,他也是迎请莲师的使者之一。莲师亲自摄受的二十五大弟子,一个个显示了不同的稀有成就相,多吉登炯是其中之一。如云:“多吉登炯如风无阻碍。”当师君三尊在桑耶开光时,他以智慧眼见到。他把脖子上戴的金刚橛插入山崖。由于他的风心得到自在,能通彻地走过山崖,至今还存留有他过山崖过道的痕迹,能亲自指给你看。他由普巴金刚门获大成就,那时桑耶黑波日山起火时,他持着金刚橛把火熄灭,黑波日山中,也有他插金刚橛的印迹,至今可见。他以神变力在空中无碍而行,能一时环游四大部洲。有很多这样稀有的事业相。

这里顺带讲述普巴金刚法门的威力。越是末法时代魔力越强,而在降伏诸魔上,金刚橛法门尤具威力。从前,莲师在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杨列秀山洞,依尼泊尔公主释迦德哇为修行所依,修吉祥真实义赫鲁嘎时,有三个具大力量的鬼神来作障碍,使得当地三年没下雨,发生了很大的饥荒,瘟疫横行。莲师派人去印度求除障法门。所派的两个人带着金刚橛续法门刚到之时,障碍自然息灭,天上降下大雨,消除了饥荒和疾病。因此有这样的说法,“真实义如同商主般富含悉地,金刚橛是必要的护驾,犹如保镖”。当时派的其中一位就是多吉登炯,他是这个法门的重要传承者。(到了此世,法王开发金刚橛法门也是有极好的缘起。)

莲师在《上师密集》授记的保密文中说:“多吉登炯,你从无始以来积功累德,现在得到了真实的果。将来在藏地一方,圣教只剩下灰烬的时候,你会让它重新盛燃起来。”在作八大法行秘密圆满的灌顶时,莲师说:“多吉登炯,你转世经历许多时期,最后在扎桑山,转为仁增果德坚。那一世打开藏山的伏藏门,灌顶的水流从中而降。”

莲师给多吉登炯指示心性,多吉登炯顿时解脱,获得成就。他是莲师座下特殊的一位作事业的法将。莲师要离开藏地的时候,在家瑜伽士排成一行,行列里敲鼓最厉害的是多吉登炯。

 

多世的情形

那以后,多吉登炯又经历多世的转生。第一世是仁增果德坚,第二世是仁增拉登多吉,第三世是仁增阿格旺波,第四世是仁增班玛称列,第五世是列绕朗巴大师,等等。

 

(六)赞颂文殊化相遍知麦彭大师 分二:1、赞德;2、礼敬。

等空智慧摩尼宝镜中,智藏第一知迁游戏变,

由麦彭巴悦耳大名称,遍传刹海怙主尊前敬。

在赞德中,要认识化现的根源、殊胜的游戏幻变以及名称遍扬刹海。

从等如虚空的大智慧的如意宝镜当中,出现了智慧藏第一知迁入的游戏的幻变。这里揭示了大遍知的本源。“等空智慧”就是法界智慧。藏人通用的说法是“等空”,因为看到了虚空周遍一切,所以常常说“等虚空界”,如果是汉地大德,就会说这是全法界量等等。由于这个智慧本身就是法界的体性,而法界遍一切法的缘故,因此智慧遍一切法,在任何地方都有这个明知的智慧,因而无不了知。所谓在彻证的时候,诸佛都具有照见十方三世一切所知法的遍智,就是这个道理。“摩尼”是如意。在这样如明镜般的大智慧或者大圆镜智当中,万法就像海中呈现的影像一样,了了分明,再者,应缘而出现无数的权巧智慧。像这样,实智和权智无二具足,或者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无别具足,那么他就是智慧藏第一知。这是文殊的名号,无尽的智慧叫做“藏”,成为知中的第一,没有比他更大的智者了。他当然也是应法界的无数群机会有无数的化现,因此,他游戏的幻变就出现了麦彭大师,也就是麦彭巴。

“麦彭”,是不败的意思,“巴”,是者或人,这样的不败者响亮的名称传遍了刹海。也就是,智慧第一的身份在任何时处不为所败,他的立宗是无比正确的,他的智慧是无比善巧的,因此,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所知万法无碍照见,能摧破邪宗,不为邪宗所破,故为“不败”。此殊胜的变现不局限于娑婆雪域的一角,实际上在无数刹土里有无数的麦彭巴,有无数的不败的示现,有无数的智慧的顶峰,因此他的美名传遍刹海。

对于这样的无上怙主,充满信心地向您礼敬。

 

 

思考题

1、 赞颂文殊:

(1) 分别解释“性文殊”和“相文殊”的涵义。

(2) 如何从性文殊中显现相文殊?

(3) 智慧的身、语、意、作用分别是什么?

(4) 如是思惟文殊功德,引生信心而作礼敬。

2、 赞颂莲师:

(1) 莲师在哪里出生?

(2) 莲师的体性是什么?

(3) 莲师的威力如何?

(4) 如是思惟莲师功德,引生信心而作礼敬。

3、 依颂文和传记思惟:第一世金刚降魔有哪些不共功德?他转生后次第出现了哪些应化?如是思惟后对这一切作礼敬。

4、 赞颂麦彭大师:

(1)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本源是什么?

(2) “麦彭巴”的涵义是什么?此名称遍扬刹海的情形如何?

(3) 如是思惟其功德,引生信心而作礼敬。

 

 

 

(七)赞颂遍主法王上师大解脱事迹 分二:1、前世;2、今生。

1、前世

这里忆念上师累世的事迹而行礼敬 分二:(1)忆念大解脱圣德;(2)重重礼敬。

以彼无缘智慧幻身摄,随缘调化水月诸戏舞,

随意游戏遍主上师尊,忆尊宿生起信重重礼。

忆念大解脱圣德又有两分:一、得何者摄持;二、现何种事业之相。

 

一、得何者摄持

得到彼大遍知麦彭仁波切无缘智慧幻身的摄持。这里幻身的本源是大遍知的无缘智慧,也就是没有任何人我、法我所缘相的本来的智慧。由于没有任何所缘的缘故,这个智慧遍一切处,没有任何二取的相。再者,他在法王的净相中现为幻身,实际这是大遍知的无缘智慧和法王的信心等的缘和合,就现出这样的身直接地来摄持。这情形就像弥陀法身本来无相,然而应着众生的心会现出幻身,直接地在他面前作摄持。像这样最直接地来加被、来传法等等,直接就抓住了所化,这叫“摄持”。

 

二、现何种事业之相

由于遍知父子之间本身心和心已经相应了,形影不离,因此实际就是文殊智慧在摄持,由此出现的作事业的相是一种随机应化的状况。那么,出现的差别的状况如何呢?叫做“应以何身调伏就现何身”,如同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那样。这样在无数群机前现无数的相,就好像天月在无数水器里现无数的月影那样,东边有缘东边现,西边有缘西边现,而且现得恰如其分,这叫“水月诸戏舞”。“水月”,是指在众生的心水前会出现一个幻相,“诸戏舞”,就是应着众生的心,出现种种威仪、语言、表情等等身口意的相。这就像一幕幕的戏剧,在一类前现这样,在另一类前现那样,这各式各样的戏剧就叫“幻戏”。由于自身已经达到无著无碍的状况,因此,这就是一种随心自在的游戏的境界。比如,在天上、在人间、现男、现女,或者在汉人前现汉相、在藏人前现藏相等等,无不随心自在。可以说任何的语言,做任何的表情,有各种各样的表演等等,这叫做“随意游戏”。

所谓“遍主”,是指这所有的戏剧都是由一个智慧在演,所有的都是他,只不过应法界无数刹土、无数群机,会现出无数报化所摄的色相、音声相等等。就像所有水月的戏舞都是一个不二的光明月轮应缘在现那样,这就摄到不二上去了,这就是遍主上师的力用。

那么,这里不单单是对于法王在此时期、此人间示现的现相,而是对于大遍主普贤法王上师的自性,应着法界无数的机、在无数时空界里出现的所有本生事迹,心里忆念以后,以甚深的信心作重重无尽的顶礼。

 

2、今生 分六:

(1)赞颂妙缘尊胜;(2)赞颂释迦教善说贤者;(3)赞颂无等智语自在;

(4)赞颂莲花大灌喜金刚;(5)赞颂大宝圣者法王;(6)赞颂无畏圆满。

 

叠字法的使用

这里是结合法王不同的名号而作种种赞叹。譬如第一个名字是“嘎让南杰”,翻译为“妙缘尊胜”,在偈颂里叠有“妙缘”和“尊胜”两字作为主体而行赞叹。其他以此类推。下面各偈颂的最后一句,所谓“持为顶庄严”“心开颜”“盛赞”等等,都是礼敬的表达,这些都是一贯的格式。

 

(1)赞颂妙缘尊胜 分二:1)赞德;2)礼敬。

 

第一个名字是“嘎让南杰”,翻译为“妙缘尊胜”,是法王幼年时的称谓。

妙缘妙智韶华羽翼力,俱生天成卵壳中已圆,

尊胜诸方洛贡金翅鸟,持为五部佛冠顶庄严。

“妙缘”,就是福缘、良缘、好机会。一般的凡人由于过去的善业和愿力,在今生就会碰到很好的因缘。比如,生在好的家庭,从小遇到好的老师等等,方方面面法的助缘都自然地云集。但就圣人而言,他是由自身的悲愿和众生的善缘和合,而出现的一种天之良缘、非常好的因缘。就像释迦佛来到这个世间时,由于他无数劫来积集资粮,到了此界此时人类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时,自然就生在净饭王的王宫里、入在摩耶夫人的腹中,他入胎、住胎的相都是不可思议的。然后一出胎就能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随后就有龙王诸天来承事等等。他从小到大一路的过程都是天之良缘,法界因缘的安排自然就会这样呈现。

那么,这里是什么样的妙缘呢?“妙缘”二字以下三句,都是在说明这个问题。他是一种天纵之才、天生的圣者,不是后天学的,由于人类的福德成熟,自然就这样显现。比如,一出胎就念文殊心咒,之后无论办什么,都是自然智慧的流现。虽然是圣者,但如果众生的感力不强,也表现不出这么不可思议的状况。然而,他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由于无量众生的福德因缘已经积聚,而必然感生的这样一位圣人,因此他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一般的鸟在蛋壳里不可能有非常雄厚的羽翼的力量。它要在出了蛋壳以后,首先在树枝上攀着枝头练习,不断地增长羽翼的力量;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开始试着初步地飞行;之后才能更大辐度地飞;最后才能够在虚空中翱翔。这个譬喻的意义是说,一般的人出生以后需要妈妈教说话、写字等等,一级一级地学,学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开出一些智慧;之后这个智慧还要不断地提升,要有很大的努力等等,那么这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法王不同,他青春的羽翼具有非常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在诞生之后才圆满的,而是在住胎时就俱生天成了。这是由人类的福德感现这样的真佛应世,而出现的一种极殊胜的功德之相。

这样的话,他刚刚诞生以后,还那么小的时候,就能尊胜诸方。在一切方当中他都能得胜,他是第一的,他是出类拔萃的,他是群星中的月轮、群山中的山王,就像这样,他的力量已经圆满了。这就像金翅鸟一拍翅膀就可以飞到九天之上,要去擒拿龙的时候,从非常高的树上一飞下去就能够吃到,这证明力量非常地大。法王就是这种状况,他叫“洛贡金翅鸟”。“洛贡”是寺院的名字,叫做“洛若寺”,这里为了诗歌念起来好听,所以说“洛贡”。这个大金翅鸟,我们把他持为自己五佛冠冠冕上面的庄严。

最后一句是礼敬句。就像把金翅鸟放在五佛冠上面作装饰,比如在忿怒本尊的唐卡上,最上面都有一个金翅鸟,意思是我们把法王当成自己头顶上的庄严。

 

(2)赞颂释迦教善说贤者 分二:1)赞德;2)礼敬。

第二个名字是“土登拉谢桑波”,翻为“释迦教善说贤”,是法王出家受沙弥戒时,堪布阿阇黎赐给的法名(后来受比丘戒也未改名)。

释迦律教净戒甘露海,搅生善说贤德光散发,

僧伽中王持戒月天子,自在天我头髻心开颜。

略说颂义

在释迦佛的教法中,毗奈耶律经诠释的是净戒甘露海。由于持清净的戒能使烦恼的火清凉下来,不为犯戒之垢所染,得到无死之果,因此称为“甘露海”。搅拌这样的毗奈耶律经之海,从中生起了圣教贤妙的光明而发散,这表示生起了戒德,也就是由教而起证。圣人的言教告诉我们怎样守持净戒、调伏烦恼,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律行当中;“搅拌而生”,是指在学教的时候,提取到它的心要以后放在自心上去修,从而自身成就的是圣教所发生的贤妙的光明,这表示出了德行。所发出来的光非常清凉,表示法王的戒守得非常好,因此成了僧伽中王持戒的月天子。因此,我大自在天心的发髻上绽开了笑颜。这是形象化的修辞法,月亮是自在天发髻顶上的庄严。就像发髻顶上如果有月亮,发髻就开颜而笑一样,我就是那个自在天,我的心是那个发髻,我的心上有了法王释迦教善说贤的月轮,那太开心了,是这样而生欢喜。

 

有趣的比喻

天人和阿修罗商量,在大海里取长生不死药。他们用龙的身体做绳子,以须弥山做搅拌器,在大海里经过搅拌,出来了日、月、酒、毒等,最后取出了长生不死药。结果天人们没有给阿修罗众,直接拿来给天人们分。于是,阿修罗众就派罗睺罗假扮天子而分到了药。但后来被发现了,月亮天子就用一个飞轮把罗睺罗的头砍了下来,因为罗睺罗吃了长生不死药只到喉咙的地方,所以身体死了,头还活着。后来说的日食、月食也是罗睺罗吃掉的,但由于他没有身体,所以吃进去后到了喉咙处就又出来了。

 

此处的意义

这里对于法王戒功德的成就以譬喻来说明。要注意它的层次,就像从甘露海中搅拌会出现月亮,第一句是讲能生这个持戒月的教法;第二、三两句是讲由教法的搅拌所生的持戒月。这个持戒月是怎样的呢?就像散着清凉光辉的月轮那样,它散着由世尊戒律教法所发生的贤德的清凉光辉,是这样的僧伽中王的持戒月。

“贤德光”,是指学了毗奈耶戒法以后,由于它是调伏之学,因此心非常清凉,没有烦恼、罪业的热恼,这个戒光就叫“贤德的光”,它的产生就是要去学释迦佛的律经教法。“搅拌”,就是善于提炼,从里面萃取精华。学戒学得很好,对于因果起了胜解信,之后对于如来所制的戒起了珍爱的心,然后,在自身上身口意守持得非常好。就像这样,学了导师释迦佛所传的戒律善说以后,这个人会改变,会出现贤德的清凉光辉。那么,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已经出现了一个持戒的大月轮,成为僧伽中的王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比丘戒、菩萨戒、三昧耶戒,都是清清净净的,就像这样,的确是极为尊贵的尊者。

由于具有这种功德,法王成为真正的持律上座。别解脱戒方面,他在身口意上处处防护,没有犯戒的罪染;菩萨戒中,一心都是利他,处处都是以大悲心、菩提心来摄持;三昧耶戒,时时住在清净见中,住在大智慧的行境里,就像这样是不可思议的尊者。这样念德以后,将这样的大月轮作为我们心上的庄严。

 

(3)赞颂无等智语自在 分二:

1)赞德;2)礼敬。

这是法王九岁时,全知赐给的名号,叫“阿旺洛珠聪美”,“阿旺”即阿格旺波,语自在之义;“洛珠”为智慧;“聪美”是无等,意思是具无等智慧的语自在。

妙语自在百千教扼要,三观神力开解胜智力,

无等任运圆满胜乘音,善巧演说盛赞当今师。

赞德的重点在“语自在”三字,从“百千教扼要”到“善巧演说”之间都是在解释语自在。那么,有各种各样的语自在,他是何种语自在呢?是善巧开演妙法的语自在。他是怎样的善巧呢?是在智慧上无等的善巧。是怎样的无等呢?在宣说妙法的时候任运圆满。无论讲什么样的殊胜法乘,有因缘需要讲的时候,直接任运圆满地就流出来殊胜的法音而善巧开演,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比得上,这叫“无等”。原因又是什么呢?是由于他得了一种大智慧力。什么大智慧力呢?就是对于百千经教的扼要,以现量、比量、教量三观察的神力开解了的大智慧的力量。总之,赞叹处是语自在,根源是大智慧力,境界是无等。以下就“大智慧力”和“无等”这两个重点再细致地解释。

 

一、于百千教扼要,以三观察的神力开解的智慧力

这里关键在“开解”二字。分三点认识:一、于何处开解;二、以何者开解;三、开解的结果如何。于何处开解,指对于百千经教的扼要开解。以何者开解呢?以现量、比量、教量三观察的神力开解。开解的结果如何呢?就是出现了通达无碍的大智慧力。

在各种经续论的教典中,都记载着诸佛菩萨祖师们所宣说的甚深广大的正法心要。然而在通达之前,这些都是留待要通过的扼要。军事上常说的咽喉重地,就是指这个地方如果过去了,那就彻底地击败了对方;如果没有过去,那就被挡在关外,所以它又叫“关口”。那么在学教的时候,最头痛的、抉择不了的很多难题,很多甚深秘要之处、难解之处,这些就叫“扼要”,或者它是根本处。

对此一旦解开了以后,那当然就豁然开解了,对于大的要义一下子贯通;如果没有解开扼要,这里学一点,那里记一点,好像学了很多,但实际根本没有出现通达的智慧。那么在因缘聚合时,豁然间就像结打开了一样,或者疑团消失了,一下子青天朗日现前一样,这种就叫“开解”。当然这上面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地方。譬如,从最开始的对于无常、业果、四谛等等,这上面都要一层层地开解,或者对于空性、对于甚深的法界等等,有各种要开解的地方。

怎样开解呢?就是运用现量、比量、教量三种观察的一种神妙的力量。三观察当然要有如来的教,要有无误的理,这个理也是本来法性上的理、缘起上的理,还要有根识的现量、瑜伽的现量,这些都聚合起来,在法王身上就叫“神力”,不是常人的力量。超出常人的智力范畴,这就叫“神”。就好像一个非常神妙的钥匙,一下子就把门打开来了,打开来以后,整个领域的事情都完全清楚了。我们都知道,在童话里常常会讲到有一个钥匙,一打开大门以后,那么大的殿堂,对里面的一切都见得清清楚楚的。就像法王当年对于《释量论》,睡了几天以后豁然开解,《释量论》里大大小小的内容全数都贯通了。就像这样,有非常多的这上面的解悟、开悟。

开解的结果当然是出现了很大的智慧力,无论见到什么都是清清楚楚的,要说什么,尘说、刹说、横说、纵说无不自在。或者开解又像开了眼,所谓“大开圆解”“广开群解”,在深广的各个层面,智慧的眼目已经极其开阔了,洞然明白,这样就有了智慧明照无碍的力量。

这样的大智慧力的境界如何呢?接着要认识第二点。

 

二、无等任运圆满胜乘音善巧演说

这里扣住“无等”二字。在什么上无等呢?在任运圆满上无等。佛法的智慧有两种:一、根本智;二、差别智。开悟见了本性就得到根本智了,但是差别智还有待开启。大差别智一出来,那就像开门见山一样,对于万法各种各样的体性、种类,各种甚深的法理、广大的法相都了了明见,由此能够无碍地说法,这就叫开了差别智。

那么法王在这上达到了任运圆满的地步。因为法王是大证量者,他已经达到了证量的顶峰,所以出现的不是一般成就者的相,也不是一般大法师的相。《华严经》里讲,九地菩萨才成真正的法师。那么他说法是丝毫不费劲的,要解答某个法义,要辨析某个差别,要开演某种法教,任运就圆满了。“任运”两字,是指不需功用。比如,这个问题我还要想一想,我再翻一翻书、问一问、再琢磨琢磨等等,这些都丝毫不需要,在后得位的时候可以无碍地说法。从喉间的受用轮已经打开的角度来讲,是滔滔不绝无障碍地说法,这就是四无碍的大辩才,在这上是无与伦比的。别人碰到这种问题时非常费劲,而他是一点都不费劲,别人只看到非常狭小的地方,而他像大日轮普照群品一样,就像这样,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在这个无等的说法境界,或者大的差别智打开的境界里面,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就这样任运流出来,而且浑然天成。每当出来一篇法句言教时,不必经过分别,自然成篇,而且是没有错误的、圆满的、精深的、微妙的、具加持的。殊胜乘的妙法音声就是差别智的境界,对于大乘、密乘等各个乘,来表诠它法句的音声,就这样从大智慧海中流出来了,这就叫“善巧演说”,这是说法的境界。

由以上根源和境界两个方面合起来,就会真正地体认到法王是语自在尊者。由此,从内心深处无比地敬仰,而赞叹为当今时代的大善知识、无量群生的大导师。

 

思考题

 1、 赞颂法王前世:

(1) 法王前世得到了何者的摄持?

(2) 由此出现了何种事业相?

(3) 如是忆念法王宿生功德,引生信心而由衷礼敬。

2、 赞颂妙缘尊胜:

(1) 由对比法思惟:活佛由“妙缘”开显了法王的何种功德?

(2) 结合譬喻思惟:活佛由“尊胜”开显了法王的何种功德?

(3) “俱生天成”如何体现了法王德相的不共之处?

(4) 如是思惟法王俱生天成的功德,引生信心而由衷礼敬。

3、 赞颂释迦教善说贤:

(1) 解释“海”“搅拌”“月亮”“自在天头髻”所对应的意义。

(2) 颂中赞德部分讲了怎样的比喻?此比喻所指示的意义是什么?

(3) 如是思惟法王持戒圆满的功德,引生信心而由衷礼敬。

4、 依赞颂无等智语自在偈文思惟:

(1) 学法时需要于何处开解?

(2) 法王是怎样开解的?开解后出现了什么结果?

(3) 法王说法达到了怎样无与伦比的境界?

(4) 如是思惟法王语自在的功德,引生信心而由衷礼敬。

 

(4)赞颂莲花大灌欢喜金刚 分二:1)念德;2)礼敬。

第四个名字是“班玛旺钦寂巴多吉”,翻译为“莲花大灌欢喜金刚”,这是法王上师取莲师的普巴金刚法门伏藏等时用的名号。

莲花生心精华大王位,倾顶明体力用大灌顶,

传心大密意藏极开解,持密欢喜金刚我思念。

念德,是以莲花生佛心的精华的大王位,从顶上灌下得到明体力用自在的大灌顶,从而传了心,极大地开解了心意的大秘密藏,从此持着秘密藏就成了欢喜金刚。对此思惟而忆念是礼敬的方式。

所谓的“灌顶”,按照古印度授王位的仪式,要给太子灌顶,之后他就接受了王权。跟这个譬喻相似,这里的“得灌”,就是得了心地大国土的王权,得灌就是得了自在、得了权利。这是怎样一个心地的大的王位或者王权呢?这是指莲花生佛心的精华的大王位,所谓“心地法门诞生王”。这个是本来的心地上具有自在的,就叫做“心地之王”。而莲花生佛意的心要,不是在这些外在虚妄的法上,它透到最秘密的层面上就是法界本来的面目,就是本来安住的法界的地位,就是这一念没有无明、没有一念落入能所二取妄相之前,这就是本来的心地,称它为“大心要”。

所谓的“精华”,不是说有个什么精华的东西,而是就一切法真妄的层面来说,那些由虚妄分别所现出来的能所二相,无论是境还是心等等,都是不具精华义的,因为它是个错乱;而这些错乱消失了,那就是本来清净的地位,它是一个坚实之地。比如《首楞严经》里面说“一切事究竟坚固”,或者讲一真法界,或者讲秘密心地的庄严殿,或者法界的本地,或者本来的常寂光土,或者妙明真心等等,都是指这个本来的心地,这就叫做“精华之义”,或者叫“心要”,或者叫“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处”。在这上自在了,就叫做“王”,这是最大的王。

这个王位怎么才能传给具信心的人呢?他是作一个明体力用的、得大自在的一种灌。“灌”的意思就是说给你一个自在,就像印度国王作灌顶的时候,就是给你一个王权的自在,从此以后你就是王。在心地的王国里,由于得了明体力用的灌顶,它这个本来的明自然起用的时候已经自在了,从此之后从虚妄的圈脱出来,回到了本来。在这之前,自己是一直随着虚妄分别在转的,都是无明力在起作用。如果得了灌以后,心一传的时候,明了心以后,这个就占据主要地位了,它就成了心地国土的王,所以说“心地法门诞生王”,其他的都是外围功勋位。这个灌已经得到了,就是已经在这上得了自在,或者说莲花生佛的心已经传给了法王,法王的心也就是莲花生佛的心,没有两样。

以这个力量从此就大开密藏。这有两层。第一层,“意”指心意,是指真心的层面,不是虚妄的心,它有一个大秘密藏,这是有待发现的。一切众生都有,但没有见到它的面目的时候,无论是凡夫、外道、二乘,或者没见本性的菩萨,所有的这些人都是在门外,没看到它,所以称为“秘密”。它是由于妄识达不到,所以叫“深”;还没解开,就叫“密”;里面是无尽的本来心地的宝藏,所以就称为“藏”。但是已经传心,心开了以后,对此就大开密藏。第二层,就是开悟以后,这样的意的伏藏就可以开出来了。

由此成了持密的欢喜金刚。因为这个秘密义已经持住了,说“持明”也是持住了本明,不会忘失。因为念念之中不是随着妄分别去走,而是天然的本性,这个光明的本性不迷失掉。到了任运的地步,无论是醒觉位还是在梦里,各种的境界里都不会放掉,对这个秘密持了以后是真正的欢喜金刚。好比登了极喜地是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见了法界。已经见到了心的大秘密藏,就是本来面目,他就成了欢喜金刚,这种欢喜是不会退的。因此,他就是真实地到了大安乐之地、大休歇之地、大自在之地。那么这是说法王的证量,在心这个上面已经是大开密藏了。

思惟法王的功德,想到他是彻证本性者、大开密藏者、持秘密意者、欢喜大金刚,这样看到上师胜义的层面,并非世俗上的这种虚妄心识运行的状况。这样心里在甚深的层面忆念,叫做“礼敬”。

 

(5)赞颂大宝圣者法王 分二:1)赞德;2)礼敬。

 第五个名字是“秋吉丹巴耶意诺沃”,翻译为“大宝圣者法王”,这是由如日月般的两大怙主等赐与的名号。

具千稀奇妙法轮转王,真佛亲临至尊大圣者,

示人身相如意宝于您,语轮恭敬韵海兴供养。

 略说颂义

赞德分三:一、法王;二、圣者;三、如意宝。其中重点在“法王”二字;由于是这样的大法王,就认定他的身份是真佛亲临的大圣者;从他的作用上来说,就成了能如意出生一切所愿的大如意宝。这是说,具有一千稀奇的转大法轮的王者,他是真佛亲自降临的最尊贵的大圣者,又是现人的身相,给人类众生为主做依止处,成了人可以直接祈求而能满足所愿的大如意宝。对此作最大量的赞叹供养,这是礼敬。也就是,在语言的技艺或者门类上,以大海那么多的恭敬的音声来作供养。

 

广解

名号的三个方面,关键要从“法王”上得到理解,由此后两个都能迎刃而解。

“具千稀奇妙法轮转王”,这句是解释“法王”两字。“法”指妙法轮,“法王”,就是转妙法轮上的王。为什么称为“王”呢?因为具千稀奇。“千”是泛指词,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说。譬如,所转——九乘的无量法轮;能转——具有高深的证量、四无碍解的辩才等;转——具有大的威德力、福德力,能摄引无数圣凡众生的心;或者转的实效上,能够一下子盛燃起佛教的火焰,能出现非常大的正法上的力量,或者能像风一样迅速地、大范围地推行圣教等等,诸如此类,可以讲出无量无边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只从大体上怎么把圣教托起来,使得无量的法轮流通起来这个层面来说。比如,他从小就在洛若寺能够辅导;后来跟托嘎如意宝学法,回到洛若寺后讲很多经论;不久到了非常时期,在二十多年当中,一年四季到处搬迁的时候,甚至在会被关进监狱的最危险之时,都不间断地给有缘者说法;佛教政策开放后,更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讲法,培养了许多继承佛法事业的弟子众。这样就了解到,他完全超越常人的范围、一般的层次,诸如此类都叫“稀奇”。他完全是自在而转的,这种转法轮的力量不为任何违缘、障碍、邪方的力量所胜而能胜他等等,可见是极稀奇的法王!

从这一个方面,有智慧的人就能看到,是那么黑暗的时期,在根本上让大教兴盛起来,让众生得到利乐,不是佛的话,是无法成办的。要看到,作了那么大的兴教利众的事业,护持圣教后给众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利益安乐,又是那么黑暗的时代,障碍重重,然而就像太阳一出来,光明就无法遮蔽地现出来那样,这个大的施予利乐的威力是无法阻挡的。在这个后末边际的时代,竟然能这样兴盛圣教,那当然不是一般的上师、堪布做得到的。能这样地大转妙法轮,可见他不是一般的再来人,而是众生所有的愿望都可以满足的无上圣者。从他的地位上来说,可以判断这是真佛顺着末世的因缘,亲自降临的一个无上尊贵的大圣者,这是解释“圣者”二字。由他显现的大事业相,可以认定绝对是大圣者,绝对是真佛再来。再从他的功用上来说,已经到了人间示现为人相,所有人类大的愿望,他都可以彻底地满足,因此是大如意宝,实际就是无上宝王。

那么这样从“法王”两字过来,由此就会理解他是真佛亲临的大圣者、无上的大宝王。

对此作最大的赞叹供养。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以胜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出无尽的音声海,一一音声出无尽的言辞海,用恭敬的音韵,对真佛在末世出现的大事业的相、大功德的相作最大的赞叹。

 

(6)赞颂无畏圆满根源 分二:1)赞德;2)礼敬。

第六个名字是“晋美彭措迥尼”,翻译为“无畏圆满根源”,这是洛若寺班玛诺吾活佛所取法号。

无畏三密遍空界,无尽庄严网变幻,

具五圆满色身业,种种游戏应化舞,

光显佛教今时灯,大能仁王亲语赞,

利乐之源圣法王,遍主上师最为胜!

 这是总的赞叹。“无畏”,指无上的力量;“圆满”,指无上的事业;“根源”,指无上的力用或作用。在这样认识以后作无上的尊重,就是礼敬。

“无畏三密遍空界,无尽庄严网变幻”。

这里“无畏”是心要字,它表达的是身语意三密没有任何不堪能的畏惧。无论说什么、现什么、明知什么,都可以在全法界量当中作无尽庄严网的变幻,身可以变无数的身相,口可以出无尽的言辞、出无量的意乐音,意可以遍知十方三世一切法等等。诸如此类,在尽虚空界的范围里,作没有边际的、具有无量自性妙德的、不可思议的无碍变化,这叫“无畏”。这是由于本性彻现,完全没有了妄执的障碍,因而达到了事事无碍的境地,是这样的金刚三密大无畏的威力的境界。

再细致地认识何者是大无畏者。这是指身语意三密或三金刚,这三个已经全部在金刚自性当中,由此不会局限在某一个色身、某一种音声,或者某一种有所缘的意识心的状态里。由于全是这个本性的缘故,它的范畴就是尽虚空界或者尽法界的量,而它力用的发挥是无边际的万德庄严的网的变幻。一个光也是具有无边际的功德,一个音声也是具有无边际的功德,没办法测度,而“网”,表示本身在一个里面圆具一切。就像这样,应着法界众生的各种状况,出现这样无碍救度的力量。

“具五圆满色身业,种种游戏应化舞”。

“圆满”,是从色身的事业上来讲。由前面所讲的金刚无碍的力量,他的确应着法界清净和不清净两种所化的机现报身、现应身,由此作无尽的圆满事业。因此,这里要扣住色身,他达到了最究竟的利他成就。而色身的内涵是具有五圆满。假使要充当西方莲花部的教主,那他就是阿弥陀佛,就有莲花部种性勇父勇母的眷属,就是由妙观察智宣流无边的法音,以及就处在这样的清净时当中、这样的清净土当中。或者,在东方现喜刹土就是金刚萨埵佛,就是常转这样的无迁变法轮,就有金刚部种性勇父勇母的眷属等等。诸如此类,可以从方方面面去了解。

总而言之,他成了无量种性海、无量曼陀罗海总的大遍主。由此具有时、处、导师、眷属、法门五大圆满的大色身,出现无数身语意的游戏,应着众生的机来现出相应的量,它是法界的大游戏。这表示无上的事业相,因为无论从时、处、师、伴、法哪个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最极圆满的地步。因为真佛没有任何不堪能、没有任何不能作,因缘一到自然现出这样圆满的相,因此是作事业当中的第一,称为“圆满”。

“光显佛教今时灯,大能仁王亲语赞,利乐之源圣法王”。

“利乐之源”,指无上的作用,他是能自在地转显密无量法轮的大法王,以此使得众生都能生起现前、究竟的无量利益安乐。总的是指,在法界的无量刹土中,赐与无数众生现前和究竟的所有利乐,因此成了大利乐之源。特别地就我们这个地球来说,二十世纪前期以后近百年左右,他是最大的光显佛教的明灯,他是大能仁王释迦如来以金刚教圆满赞叹的佛教当代的明灯。就最切近的方面来说,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时代无量众生的大利乐之源;而且,对于未来时代的无数具缘者,也都将给予无量的利益安乐。这是赞叹作用无上。

“遍主上师最为胜”。

认识了这样的威力无上、事业无上、作用无上后,当然心里完全认定:他是一切曼陀罗的遍主、大上师,因而顶在我头上成为至高无上。这是作无上的敬重,由此将赞叹推到了最高峰。

 

 

 

 

思考题

1、 赞颂莲花大灌欢喜金刚:

(1) “莲花生心精华大王位”是何种殊胜的王权?

(2) 此王位怎样传给具信者?

(3) 如何理解“传心”?法王以此开了何种密意藏?

(4) 何为“持密欢喜金刚”?

(5) 如是思惟忆念法王得莲师大灌持秘密藏的功德。

2、 赞颂大宝圣者法王:

(1) 思惟“具千稀奇”的涵义,体会法王自在无碍转妙法轮的殊胜德相。

(2) 如何判定法王是真佛亲临的大圣者?

(3) 如何理解法王是大如意宝?

(4) 如是思惟法王自在转妙法轮的功德,引生信心而由衷礼赞。

3、 赞颂无畏圆满根源:

(1) “无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由此体会法王的无上力量?

(2) “圆满”指什么?法王无上事业的德相如何?

(3) 如何理解法王是“利乐之源”?

(4) 如是思惟法王总的功德,引生信心而由衷礼敬。

 

二、传记的发起因缘 分二:

(一)奇特的大圣传海;(二)发起立传的心路历程。

 

(一)奇特的大圣传海

秋夜空中庄严行,施清凉王月轮尊,

不舍本处虚空道,无方无量普分身,

千江稀奇欢悦影,不动法界幻无边,

普门层出随机调,大随求戏真稀奇!

秋季寂静的夜里,在虚空庄严而行的、施清凉之王的光明轮,不舍自处虚空道的同时,没有方向的偏向性、无量地、普遍地分身散影,在千江当中出现了稀奇的、令人欢悦的月影。与此相同,在法性界中安住不动的同时,出现了无边的幻变的相,从一切门类层出不穷地现出来、随机调伏、有什么希求都随愿赐与的游戏,实在稀奇!

这里是以比喻显示奇特的法王传海的总相。对此分两分解释:一、法喻略显;二、意义别显。

 

一、法喻略显

比喻有三分:

(一)作者之相;(二)不舍之相;(三)无方应显之相,对此都稍结合意义而说。

 

(一)作者之相

“秋夜空中庄严行,施清凉王月轮尊”。

时间是秋季的夜晚,表示清凉、寂静,意思是到了最寂静的佛位。处所是空无一物的虚空道中,表示深寂离相的法身界。“庄严行”,就是无著无碍的普贤妙行。“施清凉王”,指光明的作用。就像月轮发出的清凉光辉照到空间里,万物都能得到清凉,表示彻证的圣人所起的作用,是施予众生寂静涅槃的安乐,让众生心中烦恼和苦的热恼得以止息。“月轮尊”,指圆满的光明。这是作事业的作者。

(二)不舍之相

“不舍本处虚空道”。

指不舍自身所在的虚空道,实际是说,天上的月亮从来没有离开它的道而飞到水中去。表示一直住在无相的法身界里。

(三)无方应显之相

“无方无量普分身,千江稀奇欢悦影”。

“无方”,指没有偏向性,譬如说无方大悲、有教无类。在法界量的虚空界中并没有偏袒之心,不会说我只应这一方、不应那一方,一点点的自他、贪嗔等的偏向性都没有。所谓何处有水何处现,由此无方而普现,也就是,无量的分身散影,应着大地上的千江万水而现出奇特的、欢悦的影像。

“稀奇”,有多种涵义。一方面说,月亮从没有离开过虚空道,而千江里面都现出了它的影子,月亮没下到水里去,但水中现了它的影,这是一个稀奇。再者,月亮只有一个,而千江里面现出了无数个月影,也就是一和多没有障碍,因此稀奇。那么,大事业的相也是如此,法身界里丝毫分别、偏向也没有,然而在全法界量里随缘而现。

“欢悦影”,指现出来的月影让人非常喜欢。这是讲现的每个影都适合众生的心,十分相宜,所谓现同类身、出意乐音,总是恰如其分地随着众生的心而现。

 

二、意义别显 分五:

(一)不动的相;(二)不动而普现的相;(三)普门随机调伏的相;(四)大随求的相;(五)总说稀奇。

(一)不动的相

“不动法界”。

这是指在法性界中丝毫不动。所谓“动”,就是落在无明当中,以为有一个面前的境,由此由所而立能,这样就叫从法界中出去了。实际本来也没出去,但是由于心已经迷掉了,落在二取的妄相中,就叫脱离开了;而现在法界就是本身,对此丝毫也没有脱开过,没有落在无明的幻觉里。

(二)不动而普现的相

“不动法界幻无边”。

这一句要理解,是不动法界的同时而出无边的幻变,所谓住第一义而不动,普能应现无数身。由于不动法界,丝毫的妄动都没有,因而,在全法界量里应着群机能现出无边的报化两种色身。用相似的比喻来说,譬如处在很喧闹的地方,由于心完全不动,因此,无数的声音一时都能够听到。就像这样,由于心不动,所以妙真如性应着群机就能够起无边的幻用;心一动的时候偏向一方,就不可能出无边幻变的相。总之,正是住法性界刹那不动的缘故,因而,能随应法界无量圣凡的善因缘而分身现影,出无数幻变的相。

接着就要看,这样出现的幻变的相,作调伏众生的事业有何种的效果,这要由(三)和(四)两分来说明。

(三)普门随机调伏的相

“普门层出随机调”。

“普门”即无量无数的门类。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调即说何法,应现何相而伏即现何相,这叫“随机调”,就像普门大士那样。正是由于无方,因此能普门。“层出”,是指应着时空中无数的缘层出不穷。“随机”,是指恰如其分,应现贪相调则现贪相,应现嗔相调则现嗔相。“调”,包括身语意三方面,身,就是具威德、威仪等,能够摄化;语,说各种随类的音、应机的音来作调伏;意,由无碍的智慧力,能够当下影响对方的心而作调伏。所谓的“伏”,就是使得那种虚妄的力量歇下去,这是他力的加被。

(四)大随求的相

“大随求戏”。

“大随求”,指众生有什么希求、愿望,都随之而能够赐与。“大”,指法身界不可思议的智悲力,它是大如意宝,随着你希求什么就能够赐与,这是事业无上的相。“随求”,就是你想听什么声音,想见什么形相,喜欢什么姿态、什么表现等等,就按照你心的喜好现一个相应的相,现得非常地好,它就像戏剧一样。所谓的“戏”,就是指到处演戏,这边演,那边演,有什么需要就演什么,这样的大戏剧是真正的大自在。

(五)总说稀奇

“真稀奇”。

法界是个大舞台,无量的圣凡众生是观众,现身说法是演戏,同类应机是“悦意”,也就是众生看得相当欢喜,然后心就转掉了,无不自在是“奇特”,因此总结说“真稀奇”。

稀奇在哪里呢?在时空界里刹那没动过,然而在无数众生前都现无数影相。也就是他与法界无二,没有丝毫的动摇,因此没有一点刹那心的迁动,所以在时间上本来没有生灭性,但他是念劫圆融的相,也就是一念跟三世是平等的,因而就在不动的同时,能出现无数时间海的事业相。或者在空间上,他也没有丝毫妄动,然而在一个微尘里能转大法轮,在一尘中能现刹海等等。或者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因此在一个音声里能圆演一切音。这是第一个。再者,你说他是多吗?他是不二的;你说他是一吗?他散身无数。或者说,根本没有分别妄动,然而应一切众生的心会这样说、那样示现,而且能够引导众生。他是大随求性,没有分别、没有造作,但是,随着你的祈求就会赐与相应的利乐。就像这样,要知道全是不可思议的奇特之事。

以上尽十方三世无数刹海、无数群生、无数因缘的舞台,而出现的所有节目,就是法王大解脱圣传海,称为“传海庄严”。

 

(二)发起立传的心路历程 分十一:

1、传海难诠;2、百度怯畏;3、如实一滴;4、勤苦寻觅;5、勇悍奋举;6、欣喜满足;

7、心潮涌发;8、智情启动;9、传海兴澜;10、天音欲宣;11、同伦请闻。

 

1、传海难诠

恒河沙数尚可极轻渺,师尊三密事业至何边,

彼诸大慧菩萨尚无能,凡庸之人如我何须言。

连恒河里不可计数的微细沙子的量都成了极可轻渺,至尊上师身语意三密大解脱的事迹到了哪种边际的量?连那些具有天眼、慧眼、法眼等的大智慧的勇士们,也对此丝毫测不到量,何况我这样的凡夫平庸之辈,哪里说得了呢?

这里要由两个方面来认识:一、境界无量;二、慧心难诠,这两方面又都要透过比较法来发生定解。

 

一、境界无量

“恒河沙数尚可极轻渺,师尊三密事业至何边”。

用对比法来认识。就好比两个法比数量,一个是法王大解脱传海的数量,一个是地球印度大恒河里微细沙子的数量,在比较的时候,用拟人的方式表达,前者会说:“你那点算得了什么,实际比较下来,我是你的无量无数倍,恒河沙数再乘恒河沙数也是没办法比的。”

这意思是说,普贤法王上师身语意极其深密的境界,是遍法界量、应无数的机而作无数的流现。这里面连一色、一音,都是由法界心而现的,他功德的边际都是测不到的,而他神妙的境界完全超越了思惟、语言的行境。因此,这样尽法界量的事事无碍的大解脱行传之海,完全不是数量可及的。说到“极轻渺”,就是恒河沙数跟它比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应当说,它是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的恒河沙数也都没办法比的,因此说“尚可极轻渺”。

 

二、慧心难诠

“彼诸大慧菩萨尚无能,凡庸之人如我何须言”。

还是用比较法来认识。衡量者指的是无量无数的大智慧萨埵,这些勇士们在智慧的能力上、宣说的能力上,已经出现了极其深广的境界。譬如到了初地,出现了十二类百功德,眼界极其宽阔,智慧的诠解能力也是非常大的。然后二地、三地、四地步步增上的时候,他的量又是极大地在扩展,一直到十地之间。然而,这无数有学位的菩萨合集在一起,以极广阔的天眼、慧眼、法眼等,以不可思议的无碍宣说的辩才,对于普贤法王上师的大解脱传海,一直到尽无数劫之间,连一分都说不到,可见是怎样大的量!由此作者谦虚:那我呢,只是一个凡庸之辈,以我的分别心和语言怎么可能达得到呢?这是讲,传海全体超出语言和思惟的行境,由此也是揭示法王深密的大解脱境界。

 

2、百度怯畏

如细针孔欲纳虚空界,依此辛劳幼稚孩童般,

欲说不可思议尊之德,我心进止怯畏百度难。

有个小孩想在很细的针孔里纳入无边的虚空界,他在那里不断地做啊做,依止这样的辛劳,真是白白辛苦!我就是那个小孩,想宣说超出思量范畴的您的大行传海,我的心是该进还是该停,总是很怯畏、害怕、退缩,经历一百次的难。“百度难”,就是心里非常难决定。要做吗?小小的针眼里,怎么纳入无边的虚空?不做吗?这么大的事就这样放弃吗?常常都是:“难啊!这到底该进还是该退?”心里反反复复,非常难决定。

 

对此要由两分来认识:一、力难胜任;二、百度怯畏。

 

一、力难胜任 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这里要由比喻和意义两分来认识。比喻,在一个极小的针孔里,本来装不下无边的虚空界,却依止这样的辛劳来干,这完全是幼稚小孩的行为。“幼稚孩童”,譬喻凡夫,“细针孔”,表示凡夫的心量,或者智力所能达到的范畴,“虚空界”,表示法王功德的量。意思是说,我就是那个小孩,想以针眼般小小的心,宣说您虚空界一样的思惟无法衡量的无量功德,真是自不量力啊。

 

二、百度怯畏

我的心在该进和该停上很是畏惧、害怕,诚惶诚恐,一百次都持着这样难以决定的状况,很犹豫,难以断定。因此,一个“难”字,表达了作者“这上面该怎么办”的犹豫的心。

 

3、如实一滴

然而稀奇如玩水月戏,于一方机如今已现出,

几许身语意密解脱事,质直之语宣说孰人责?

很显然这是摸不到边的一个大行传海,那到底怎么来讲它呢?这个讲得出来吗?别人信吗?会遭指责吗?在种种的犹豫之下,然而心中一现,没什么问题的。因为,这稀奇得就像玩水月游戏一样,已经在地球一方所化机前真真实实地现出来了,已经透出了消息,身语意三密的大解脱的事业分,已经那样一段一段地现出来了。因此,我以质直的话语如实地宣说,又有谁能责备呢?

 对于这如实宣说传海一滴的内容,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真实显现;二、直言谁责。

 

一、真实显现

又有三个内容:

(一)稀奇性;(二)一方机;(三)一分相。

 

(一)稀奇性

“然而稀奇如玩水月戏”。

指心没法思、语没法议,这就稀奇了,比喻是玩水月游戏。意思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什么样的心,就现出他心所知的一种量,东边有水东边现,西边有水西边行,这叫“玩”。玩者是天上的月亮,到处去是游,千唱百演是戏,水月是幻现,这并不是分别心能测的,叫“稀奇”。

(二)一方机

“于一方机”。

就是无方而现处处现,何处有机何处显。在无数方中,特别是指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地球东西方人类为主的所化机,包括旁生、非人等在内。这一方机已经到了善缘成熟之地,以他们的能感因缘自然有所应现。

(三)一分相

“如今已现出,几许身语意密解脱事”。

应现的就是一分相,是指在我们的心前,已经现出了身语意三密解脱的不可思议的大行传海相。比如,口无碍地宣说妙法,心无分别地流现,身现种种威仪或者留下手印、脚印等,展开极广大的弘法利生的事业,诸如此类,叫“一分相”。

 

二、直言谁责

“质直之语宣说孰人责”。

要领会“质直”两字的涵义。“质”是质朴,没有加一点色彩,“直”是正直。也就是,我是如实地宣讲,没有加一点自己的色彩,不是要有很多的华巧、修饰、渲染、夸张,它是本然的事情,叫做“质朴”。再说,没有偏左偏右、偏自偏他等各种好恶的不正之心,因此是“直”。我是以质直的话来宣说事实,是怎样的就说成怎样的,谁能责备呢?这话的言外之义是,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责备真实。

 

4、勤苦寻觅

时光车轮奔驰痕路上,过往历程彩虹印迹中,

大随求尊吉祥如意宝,寻其幻化故事依辛劳。

 从时光车轮走过的那些有痕迹的路上,在过往历程彩虹的印迹当中,为了寻觅能随欲出生所求的吉祥如意宝的幻化故事,我已经依止了这个辛劳。

 

这里分成两分来解释:一、幻化旧事;二、勤苦寻觅。

 

一、幻化旧事

“时光车轮奔驰痕路上,过往历程彩虹印迹中”。

在哪里存有的呢?这是指,时轮所经之路的痕迹上,曾经如彩虹般出现的美丽辉煌的往事印迹当中。这是讲时过境迁,曾经一段美丽辉煌的历程已经没有了,只留在见闻者的记忆当中,要从这些影像里来寻找幻化的旧事。

“大随求尊吉祥如意宝”。

是谁的幻化故事呢?是大随求尊吉祥如意宝如幻般的利生的故事。“大随求尊”,是指能够随着众生的所求,如愿满足的吉祥如意宝。这是指有真正的智悲力,智慧能彻见众生的根性、因缘、希求等;大悲如慈母悯念独子一样,从不舍离;大力能够无碍地入众生心,应着众生信心的祈求而施予所欲,因此称为“吉祥如意宝”。或者从范畴上来说,能如愿地赐给一切世出世间如法的所求,故称“大随求尊”。是这样的如意宝,随着因缘而出现的幻变的事业之相。以众生的妄识会见到似乎有来去生灭等等的相,实际没有,故说“如幻”;但并非断灭,是有这个法界心的妙用,而且真实不虚,因此是真实的事。

二、勤苦寻觅

“寻其幻化故事依辛劳”。

已经断定要寻找于此方机宜前现的一分稀奇的事业相,而这是真实的,以这样的大意乐,已经依止了寻求如意宝往事的辛劳,就是指发了这个心,因而不辞劳苦地到处采访、收集等等。

“辛劳”就是指,为了能编写出一部真实的、如意宝这一生当中极其伟大的佛行事业的篇章,而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自己已经承当起来了,因此说“依止”,这里面包含那么多年,那么多个日日夜夜,那么多的亲自采访,通过电话、捎信等收集素材,以及亲自听闻录音等等。所有这些,就是在那个时轮行走的痕路上、往事彩虹的印迹当中,也就是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些影像、留在声音中的那些印象等中来作寻求。

5、勇悍奋举

虚无空中任意浮夸笔,绘写增益彩虹事已弃,

大自性尊自性本来德,欲诚实说欢喜勇悍提。

以空无虚空中任意浮夸的笔触,绘写增益彩虹的妄语之业舍弃之后,对于大自性尊自性本来的功德诚实宣说,我以欢喜勇悍的心奋勇地举起。

 

这里要把握两点:

一、对何事奋勇欢喜;二、如何奋勇欢喜。

 

一、对何事奋勇欢喜

对此要把握“舍妄”和“存真”两方面。

“虚无空中任意浮夸笔,绘写增益彩虹事已弃”。

舍妄,指在虚无的空中,以浮夸的笔触画一个增益的彩虹,这样的妄语之业,由于认识到它是罪业,因而舍弃。“虚无空中”,指没有实际内容。“任意浮夸”,指属于一种狂妄的分别心,任意胡为,或者凭着自以为是的想法,我就是要这样赞叹等等。“增益彩虹”,无中生有或者捏造叫“增益”,“彩虹”,就是指凭着分别心煞有介事地说得有声有色,描绘地特别绚烂、美丽等等,实际没有这种事。那这是欺人不浅,所以对此完全弃舍。

“大自性尊自性本来德”。

存真,是指对于大自性尊自性本来的功德真实地叙述。那么这里有两方面。大自性尊实际就像一幅气象万千的图画,上面任何一点都是大气象,无论笔触、色彩、意境、力量等等,全数都是大的,没有一点小的。就像阿弥陀佛,他的三身、智悲力,乃至一相、一毫、一光、一语,全数都是大的。这样要知道体性大。再者,大自性尊是指小小的分别心已经彻底地消失了,这个时候彰显出本具的体大、相大、用大的法界本心,因此,这里面所出现的所有功德、事业全数都是大的。这个大可以说是无数个大,比如体大、相大、用大、智大、悲大、力大、愿大、行大、业大等等。像这样称为“大自性尊”。

二、如何奋勇欢喜

“欲诚实说欢喜勇悍提”。

在所有世间的事件里,大自性尊自性本具的功德成为最需要赞颂、最需要彰显的地方。因为,由此人类为主的有情才知道如何由小而转为大——由小人变为大人,由小乘转成大乘,由小德转成大德。“自性本来”,是指没有用一点点心去遍计、增益,他原原本本的状况,就是性本具足这样的功德,完全是真实的。因此,法王大自性尊性本具足的恒沙功德,无量无数个大,或者以大智大悲大力所摄的所有的大,当然要如实地叙述出来。这是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事,对此以欢喜勇悍的心奋力地擎起。这就是当时出现了勇悍之心。那么如何欢喜呢?这样的无量群生大慈父圣者法王,或者真正养育了自己法身慧命,给予解脱成佛无上利益的圣尊,对于宣说他的功德,那是真实地有欢喜勇悍。因此,就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件事举起来,把这个大的圣者功德立起来。像这样发起了奋力擎起的心。

 

6、欣喜满足

青春苗芽成熟至如今,言语之舌徒施于无义,

现今截然相反行大业,由得胜得吾心诚满足。

自从青春的苗芽成熟以后直到如今,言语的舌头都用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现在却是与彼完全相反的事,以作这样的大业而得到了殊胜所得的缘故,我的心很满足。

“青春苗芽”,指年轻时候的我。直到如今,这个说话的舌头都用在无意义上,没有做到自利利他,也就是没怎么用在大义上。而今天的所用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用自己的言语来叙述法王无上的功德,而且,要完整地立出法王的广传,这是真正地实现了大义。自己认为,在获得方面是得到了最殊胜的所得。以这个缘故,心欣喜满足。

 

思考题

 1、 结合天月现影的譬喻,思惟:

(1) 何为“不动法界”?

(2) 为何不动法界的同时能出无边的幻变?

(3) 法王由此而作事业的相如何?

(4) 法王的大圣传海总的稀奇之处是什么?

2、 由对比法思惟:法王三密事业数量无边、甚深难诠。

3、 活佛先前为何对作传感到百度怯畏?后来为何决定以质直语宣说?

4、 活佛在何处寻觅作传的素材?寻觅的内容是什么?

5、 活佛舍弃了何种写法?要叙述何种内容?对此发起了怎样的心?

6、 活佛为何对写传感到欣喜满足?

 

 

 

 

7、心潮涌发

故而吾欢吾喜竞相增,此之心生百感千心想,

如恋密云孔雀尽展屏,千姿百态妙舞中转移。

以此缘故,我的内心欢和喜像互相竞赛一样地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心里面生起百种感触、千种想法,就像那迷恋密布云层的孔雀开屏一样,心就转到了内心各种姿态妙舞的描绘上去了。

这里要认识三点:

一、欢喜的状态;

二、从中发生的受想状态;

三、内心转趣的状态。

 

一、欢喜的状态

第一句是说欢和喜相互比赛增长。本来欢和喜是一种心,但诗歌表达得巧妙,好像吾欢、吾喜是两个人,他们互相在比赛而增长,表示心非常地欢喜,是一种踊跃的状况。

二、从中发生的受想状态

然后,从这个欢喜的心里,以它缘起的作用,当然会发生好多的感触和想法,佛法上叫“受”和“想”。

三、内心转趣的状态

孔雀看到乌云密布就会开屏,因为它对密云欢喜、爱恋。作者说,我就像这样的孔雀,心里欢喜,有很多的感受和想法,特别想把这些表达出来。

传说中,龙和孔雀是夫妻,当天空中云层密布的时候,孔雀知道它所爱的龙就在那里,因此,完全地展开它美丽的屏。之后左顾右盼,这边动动,那边跳跳,就像这样展开千姿百态的雀屏而舞动。这里“千姿百态妙舞中转移”,就是想表达的意思。因为心中最敬重的是法王,碰到这种事情,心里有各种各样的感触、想法,然后就想把心里所想的,像孔雀开屏一样写出来。本来心理活动没有外在姿势、神态等的相,然而这里用有形表无形,就是说对于心里的这些感触、想法,像千姿百态的舞一样,想把它们描绘出来,实际就是讲要开始写作了。

 

8、智情启动

曲妄分别骑诸业气风,顺生逆反轮替诸动变,

万事皆明慧心无形力,忽动含情泪湿之笔尖。

弯曲的虚妄分别所骑的业气的马,在顺行、逆返更替的各种运行的变动当中,骑在它上面什么都懂的心,其无色无形的强大力量,忽然间就动了泪水沾湿的笔尖。

这里要把握两层意思:一、以何种心启动;二、如何启动。

 

一、以何种心启动

对此,又要认识所骑的气马和能骑的心。分别心骑在气的马上面,由于虚妄分别契不到真如法性,它是第六识出来的一个分别,当这个心一出来的时候,不是直契真如法性,所以叫“曲”。它所骑的就是气的马。气在身体的脉道里有各种运行,比如上行气、下行气等等。

二、三两句是讲心气相依。气是所依,心是能依,气是马,心是骑士,在这个过程中,有脉道里气的各种运行。在这上面,骑士的心是很了不得的,虽然看不到它的形状、颜色,这叫“无形”,但是它有一种“什么都懂”的强大力量。以这个心的力量,就正式地动笔写作了。

二、如何启动

在因缘和合之际,以这个具有大力量、一切都明知的心,忽然间动了饱含情感的笔尖。过去藏人写字有特定的笔,也是用笔尖沾墨水,“泪湿之笔尖”,就是饱含情感,沾着对法王深情的泪水。

总而言之,一切心灵都摄在理智和情感两分上面。写东西要有理有情,这上面什么都明知的心表示理智或者慧心,沾满泪水的笔尖表示饱含情感,将以此如实地描绘出圣者的形象。

 

9、意海兴澜

尔时随携赞事妙宝沙,滤取精要行传四河源,

文义右旋汇入我心海,将兴三信波澜嗟矣哉!

此时,随着携带赞颂之事或资料的金银等之妙宝沙,同时滤取其精要的大解脱行传的四大河源,以文义右旋的吉祥方式汇入我的心海中,嗟矣哉!将兴起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信的波澜。

这里要认识比喻和意义两个方面。

一、比喻

在南瞻部洲一座崇高的山顶上有无热恼大池,从池的四端流出带着金沙、银沙等四种宝沙的四条大河源,这四条大河都以右旋的方式蜿蜒而行最终汇入大海,而激起巨大的波澜。

二、意义

意义上要一一对应来认识。“尔时”,就是此时此刻。“赞事”,指应该赞叹的法王的善妙事业或者功德,这里指大传的材料。它是非常好的,因此形容为金沙、银沙等的宝沙。在这样的大传里,有非常灿烂光明的功德事业,就像四河源带着宝沙。其中要经过过滤、萃取、提炼等,是指在传中有好多主体、支分、细节等等,有些要有些不要,或者有些要存真去伪,有些要抓住它的精要等等,这些就叫“滤取”。“四河源”,指传记的大支分。“右旋”,指非常吉祥的缘起。在这种因缘会聚的时候,心海中很好地现出了所诠义、能诠文,就像海螺右旋,进入我的心海里面,这叫“汇入”。由此,我将要去往兴起三信波澜的历程上去了,这就叫“将兴波澜”。“嗟矣哉”是感叹词。“波澜”,指一个个水滴般的三信的信念,将在时间的排布上兴起很大的心海波澜。

因为有这么多如实的赞颂之处、显示之处,因此对于法王十二大功德之相,当然会出现一个个信心的波澜,这将汇成一股极大的信情猛力之浪。这也是教诫后人,当我们对于这些如实赞颂素材的宝沙,经过了提炼、萃取而发生的极清净的传记,一段一段非常吉祥地在心中现出它的所诠义和能诠文,由此将在我们的心海中兴起百千次的信心之澜。

 

三信波澜

“三信”,指胜解信、清净信和欲乐信。这里首先要明了《百法明门论》等中所说的信的体相,知道以后,再结合在法王功德、事业的行传上,就会知道活佛所说的要兴起三信波澜的涵义。

“信”,是对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胜解信”,就是对于诸法的真实事理,深信这是谛实有的,而随顺忍可。也就是,从汇集的非常多的法王功德、事业的材料里萃取以后,心里就会相信,在真实的事上面、理上面,这一切都没有丝毫虚假。会特别地相信,忍可于心,在任何时候心都不会动,就像这样,对于法王的功德发生胜解信。

接着,“清净信”,指对于佛法僧三宝真实的清净功德,起了深信而生了喜乐。配在法王上面,就是对于法王身、语、意、功德、事业五方面不可思议、真实清净的圣人功德,当一个一个地了解以后,会从心底深处起信心,越了解越欢喜,就像这样会生起一种清净的信心。

第三,“欲乐信”,是指对于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深信它是有力量的。以这个善的力量能得到安乐之果,能成就殊胜的圣道,这样起了一种希望的欲乐之心,这叫“欲乐信”。配在法王的传记上,通过不断地了解法王所示现的普贤行愿的事业海,就知道如果我按照怙主上师的路去走,他是怎么发出离心,怎么发菩提心,怎么证无二慧等,或者他怎么出现闻思修、智悲力、讲辩著等等的大功德海、大事业海,相信这是殊胜的普贤之善,这样的善决定有力量能得无上的安乐,能成就无上的圣道,由此而发生随学的心,有非常大的欲一定要按照这样去走,这样就是发生了欲乐信。

以上就三种信的体相,从一些角度作了说明,实际上,发生信心的内涵将会是一阵又阵。这是由于它是真实的传记,对于具佛性的有情来说,当见到这些的时候,会激发内心的善根,会发生深信不疑的状况,或者会发生激发起大善根、大欲乐的状况。就像这样,会兴起道之根源的信心。

 

10、天音欲宣

圣者功德天人喉妙音,青春妙音天女诸美韵,

稀有解脱行传天鼓音,当现善缘耳中吾宣说。

圣者法王的功德就像天人喉间的妙音,又如青春的妙音天女的诸多美韵,这稀奇的解脱圣传如天鼓自然发出的音声般,将显现在有缘者的耳边而宣说。

这里是立誓要宣说法王大解脱圣传,这要由所说的妙法和能闻的法器两方面来认识。

 

一、所说的妙法

这是指圣者稀奇不可思议的解脱行传,这种功德是甚深微妙的,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对于这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奇特行境,无法直接地来表达,只有以比喻烘托,使你意会弦外之音。

比喻有三个,天人喉妙音、妙音天女美声和天鼓妙音。首先讲到天人喉间的妙音。天人有小时候的声音、年轻时的声音,以及老年的声音,当成熟到青春时代,那种声音是最美妙的。这里以天人喉间发出的声音来形容法王的功德,这是以有声说无声,意在言外。意思是太好听了,但是没办法说到,它是无声无相、微妙的圣者无作妙力事业的流现,只能说天人喉间的妙声。

再者,说到青春的妙音天女的美声。妙音天女叫“声音佛母”,是智慧佛母,从她的喉轮里会发出无数不可思议的美妙音声,都是青春之音、智慧之音。这也是借这个旁敲侧击地来说一下,法王的甚深功德是最妙的。

最后,天鼓妙音。是指在三十三天中央的善法堂天,那里有一面由天人们的福德力感得的天鼓,它没有分别、没有功用,自然就会发出四法印的音声。这是从一个声音相似的相,来表达法王身语意三密无分别、无功用任运而行的不可思议大解脱相。这稀奇的解脱圣传不是分别心的行境。它完全不在分别心所执定的一多、广狭、延促、器情、自他等有障碍的状况里,因而心想不到,超情离见,故说“稀有”;已经达到事事无碍的解脱的行境,称为“解脱”;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妙用,称为“行传海”。而这些用一分天鼓妙音去推及到所有一切,就成了不可思议的妙音。这是借有形的音声去说明整个传海的境界。以上说明了立誓当说的法。

二、能闻的法器

就闻者而言,假使对此有信心等,也就是曾经得到怙主上师的摄受,或者在怙主上师的法流之下,以及各方面具有因缘的善缘者,我将在你们的耳朵里宣说。这里的“善缘”,是指还处在幻梦中的心灵,然而有一种善缘,对于法王的大解脱行传,有心想看、想听、想思惟、想随学等。由于有这样的因缘,又能得到大利,因此就要不失时、不失机地来立誓:在他们的耳边讲这个法王的圣传。

 

11、同伦请闻

由动好恶分别轴心起,所流增损不正巧言技,

永不欢喜而说自性语,欲闻同伦诸友请谛听。

这里起动的轴心是“好恶分别”,指人心按照自己的好恶去讲,我喜欢的就讲得多么多么好,我不喜欢的就说得多么多么坏。一动了这个好恶分别的心,就好像一个大机器的轴心开始启动,之后一系列的运作就出来了。是怎样的运作呢?就是夸张和贬低两大门类所摄的各种歪曲不正的技巧的语言。也就是,这种擅长说话、写作的人有这样的本事:要说哪个好,他可以作很多的夸张渲染,用非常多的好话去描述它;要贬低、打倒某一个,他也会大尽诽谤之能事,可以把这个说成漆黑一团,这种就叫做“不正的语言技巧”。由于这是一种罪业,它属于不正语、非实语、妄语,以此将导致各种恶趣的苦报,因此何时也不欢喜、不赞同。

“说自性语”,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体性如实地宣说,也就是诚谛语、真实语、如语、实语,这样的话语能真实地产生善心。“同伦”就是同道,指志同道合,在无上佛道上有同样的因缘或者同样的行愿。从总别两分来说,总的就是都有普贤的行愿力,愿上想学普贤行,行上想实践普贤行,这是总的成就无上佛道的因缘;特别地,就是把普贤行愿的大榜样、大典范放在法王上面,想要学法王。也就是,对于法王身、语、意、功德、事业体现出来的各种圣人行传或者无上道德,自己心里想:“我要按这样来学,我要建立学法王的愿、出现学法王的行!”这样就叫“学法王行传”。如果心上具有这种愿行的内涵,那就是道上具有同类因缘者。既然你是这样的同伦,我这里说的又是自性语、完全谛实的话,所以就请你来谛听。

 

如是,些许赞颂及说明相关情形之颂文终。

 

开篇引言一

进入正文之时,从大传的主题、对象和作者三个方面先作论述。也就是要告诉读者:

一、宣说何法;二、为何人宣说;三、如何宣说。

 

一、宣说何法

这里要以“法王”二字贯穿到底。要说的是法王的大传,法王具有何种圣人的德行而得此名号,要说的是他的大传中的一滴。

首先,在传主圣人的德行上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法王之因——内运的大乘行愿;(二)法王之行——随缘流现的大行业相。

(一)法王之因——内运的大乘行愿

此中,以尽持一切大乘法的甚深发心力,

这是指普贤行愿王的心髓。无量的普贤愿摄在一个愿中,就是持法愿,所谓“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等。一切法最终都摄入成佛的大乘法要中,这个就成为普贤愿海的中心要点,是一摄一切的大要点。因此,这一句是说,法王远自旷劫以前,实际就发起了持法普贤大愿。“甚深”,指深深忍可于心,无法动摇。这是由于明见大乘正法是一切众生最大利乐的根源,由此发起这样的总集普贤大愿王。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无数普贤愿摄在两大愿里:圣教愿和众生愿;而众生的利乐全在于圣教;圣教的根本在大乘法,因此,这是以一句话全摄了普贤行愿的要髓。基于高度胜解的力量,对此没有任何犹豫,而真实地发起持法的心,而且,以此成就甚深之力,成为往后护教、利众所有普贤行的根源。

 

时间成熟而披为圣教众生义利而学如海难行的坚固心力铠甲的大萨埵,

 对此再进一步说,就是到了时节因缘成熟,就披上为作圣教、众生义利而学无量难行之海的坚固心力的铠甲,这表示大宏誓愿。这是更具体地去说。所谓的“时间成熟”,是指诸佛菩萨都是待时待缘而动,假使因缘未到也不会勉强,因缘已至也不会误过。当因缘已到的时候,就会修学无量弘扬圣教、利益众生的难行。

所谓的“学”,就是学普贤行,这是由愿力所致。“坚固心力铠甲”,就是愿或者欲的力量。所谓的“铠甲”,就像到了战争前线,需要披上防弹衣来防止枪林弹雨的袭击,同样,由于要兴教利众,在这个轮回大苦海里,必然会遇到各种非常难行的状况。比如,外缘上有各种魔力的干扰、出现各种障缘,内心上也可能出现各种怯弱、退缩,面对诸有情无数的粗暴邪行等时也容易退心等等。但是,有了这个大宏誓愿的铠甲,在这当中就可以冲锋陷阵、杀敌致胜,可以把正义的旗帜插在高高的山峰上。这是表示,在这样困难的状况中都难行能行,这种心力无法移动,不会因为任何的障缘困难而退却,这就叫“披坚固心力铠甲”或者大宏誓愿铠甲。这样的菩提大勇士,称为“大萨埵”。

这是誓愿的内因。这种愿力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都永远无尽的,因此,以愿必起行、以愿必实现。当因缘出现的时候当然就会这样做,而这个因缘就在法上面,由此就会出现下面遇缘流现的大行业相。

 

(二)法王之行——随缘流现的大行业相

 由于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在时节因缘成熟时,自然发起普贤大行。对此要从两方面理解:1、在什么时期;2、出现什么大行。

 

1、在什么时期

在五浊极增盛的末世之时,

时期,指娑婆世界贤劫到了五浊极为炽盛的后末边际的时代。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指二十世纪前期到二十一世纪初。

人类从两万岁迦叶佛时期开始进入五浊时代,从此告别了过去清净的时期。在佛经和古籍里都讲到,过去是先王之世、清净之世或者上古时期,之后逐渐地发生了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没有另外的体性,而是四种浊综合起来的状况;“见浊”,指见解上有各种的混乱;“烦恼浊”,指开始起了贪嗔等;“命浊”,指五蕴的报体寿命很短;“众生浊”,指身心和合的状况已经不清净了。像这样,按照每百年众生的烦恼、业等变得更加染污而寿命减一岁的状况,一直递减到人寿百年的时期,五浊的状况极为炽盛。

这时,释迦牟尼如来降生在世间,指引人类趣向解脱和成佛。然而,佛也只不过住世八十余年就入了涅槃。之后过了两千五百年以上,佛教日衰,众生日苦,法轮快要停息,法幢即将倾倒,法鼓无人敲击,法螺声音寂廖,法炬快要熄灭,法雨极其稀少,已经到了黑暗浓重、法光微弱、正法力量难以兴起的时期,叫做“后末之世”或者“后末边际”,就是指佛法已经到了末梢,称为“末法时代”。

 

2、出现什么大行

在这样的时节因缘下,因缘又已经成熟,那会发起怎样的大行呢?那就是振兴佛法的普贤大行。

这里又有三分:(1)以譬喻说;(2)以圣言量说;(3)以差别相说。

 

1、以譬喻说

一切种转大法轮、善加举起大法幢、极为擂击大法鼓、悉皆吹响大法螺、燃起一切大法灯、殊胜降澍大法雨,

在此时期,要为圣教和众生的义利行无量难行之海,由此将圣教擎起来。对于这六个譬喻,要知道能和所,“所”都放在法上面,“能”都放在极大程度的振兴上面。

也就是,对于大的法轮,在一切情形下转动。从自心流出无量的显密圣法,转入众生的心中,从而在无数人的心里开始大转法轮,由此兴盛圣教。再者,对于大的正法胜幢,非常善妙地极力地高举起来,这样使得正法从非法中得到了胜利。再者,对于大的法鼓,在程度上击到极度。再者,对于大的法螺,能够全数地吹起,由此,嘹亮的正法音声开始在广阔的区域里极度地震响。再者,对大的法灯一切都燃起来,也就是让各大教派的各种法都盛燃起来。从此这个世界有了大的法的光明,在各类有缘众生的心中,出现了非常清晰的法的道路。再者,对于大的法雨作殊胜的降澍,这样来滋润众生干枯的心灵。这样的大法雨一降下,大树、小草都就得到了滋润,这种殊胜的降澍能非常大地滋润心灵,发生各层面的信心、悲心、智慧等等的善根苗芽,由此将成就圣果。

 

2、以圣言量说

佛以金刚教亲赞士夫、

他是佛自身以金刚教法亲自赞叹的,将在未来时代里光显佛教的大明灯。

 

3、以差别相说

如海深广部藏持藏者、精勤守戒持戒众中尊、无偏光显佛教大日轮、俱胝智者证士之顶严,

这里包括持藏、持戒、兴教、成就四种。

(1)持藏

这是指如海深广部藏的持藏者。“深广”二字括尽了一切法藏的部类,也就是,如海的法藏可以说就是甚深藏和广大藏。对这两者又常常说为“法性、法相”,或者“真空、妙有”,或者“理体、事相”,或者“空性、缘起”等等,总而言之,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像海一样无量。实际上,一切显密法轮所有的法类,无不以深广二藏摄尽,法王就是对于如海深广部藏都能住持的大持藏者。

(2)持戒

正如佛在《遗教经》中所说,我涅槃后,佛弟子应当以毗奈耶为师。法王在这样的末世之秋能够精严持戒,成为持戒中的上首、众中之尊,由此从根本上立起清净的佛法。

(3)兴教

“无偏”,指不偏向某一个教派。“光显”,指如日轮般如实地显明无量教法的真实之义。因此,法王是此时节佛法的太阳。

(4)成就

从智慧和修证两方面来说,智慧达到了无碍通达如海显密教法的无上境界;修证上已经到达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修证的彼岸,因此,法王成为千万真实智者和成就者顶上的庄严。

 

难以宣说其名,然而为义利而说,共称为大宝圣者法王晋美彭措迥尼,或阿旺洛珠聪美吉祥贤的大体性尊者

难以说出他的名号。一方面因为怙主已经不在世间,令人悲痛,再者,由于具有无上的威德,害怕不恭敬而不敢宣说,但是,为了群生的义利而要宣说其名字的话,他就是大宝圣者法王晋美彭措迥尼,或者阿旺洛珠聪美吉祥贤,像这样为无数大众所共称的大体性尊。

 

名号的重点落在“法王”二字上。安立法王名号的因,就是大转显密法轮。也就是,由尽持一切大乘法的普贤行愿王的力量作为内因,在时机成熟时,将为了圣教和众生的义利行持无量的难行,由此在二十世纪前期因缘已至时,那必然以一个极大的力量要兴起圣教、利乐众生,由于这样地大转法轮的缘故,是名符其实的法王。或者说,这本是佛付嘱后世,授记他将在这个时代大显佛法的明灯,当然就是法王。或者从功德差别相来说,无论在持藏、持戒、兴教,还是达到佛教的高峰——佛法高深修证的成就上来说,当然是于一切法无不自在的无上法王。

他是大自性尊者或者大体性尊者。也就是,无论智悲力还是愿行业等,方方面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大,一切皆大,无不是从彻证法界的本性所流现的。

 

之大解脱传海中,仅以毛端所沾滴水之量,

 那么,现在要宣说什么样的法呢?就是要宣说具有这样的普贤大愿大行,而成为佛教法王的名符其实的大自性尊,他的大解脱传海。然而,从这样的大体性中,无数个大里出现的是无量无数的妙行之海,他全体的量,十方无数菩萨们千万劫来也没法说尽一分,因此,这里只是以一根毛的端头所沾到的一滴海水的量来作个宣说。

 

二、为何人宣说

为诸与我同因缘者及未来之世诸追随者,

宣说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现前的同伦,也就是跟自己有同等因缘,或者心中都有同样的愿、同样的行要随学法王的弟子众;第二类是未来时代在法脉下的一切随行者,他们要对于传承祖师生起真正的信心和恭敬,也必须了解法王的行传。

 

三、如何宣说

以清净之心欲受取撰著之加行后,

那么,以何者能说呢?以清净的心作为缘起的发起,受取撰写这部大传的加行或者许许多多勤励用心的劳作。以这样主动承担起立传之行的善法欲,由此开始进入传文的撰写了。所谓“清净之心”,就是在等起上没有任何名利等的染污,相反,如果为了让自己光彩、自我更加伟大来做这件事,那就是非清净心。

 

首先当仅说一议论因种。

在这个时候,首先要讲一个发生以下谈论的因种,或者要说一个立传的蓝图或者方案。那就是,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取什么样的内容,来立这位大法王的行传,以及在哪些方面作省略等等。这样说明了这个因种,往后整个大传的建构、整个大工程的实施,就依照这样的方案蓝图来进行。

最后以一颂来概括以上引言的要义,名字叫《学法王颂》:

法王因出法王行,法王德立法王号,

法王传海显一滴,同伦随学成法王。

“法王”,就是转法轮之王,他的因是普贤行愿王。一切如海的普贤行愿摄在一句当中,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有这样的因,当然最终就会这样实现。一切诸佛大乘微妙的法都要在自心上持起来,以这种发心作为缘起的根源,当然最终实现就要出法王行。“法王行”,就是在时节因缘成熟时,要光扬如来圣教。当然,如果说“二”,那就是为圣教和众生的义利,如果说“一”,那就是圣教要弘扬起来。在五浊黑暗非常炽盛的时期,要显扬如来的法轮,就叫“法王之行”,也就是大转法轮,把一切的法都立起来;以及在自身上,把法都受持起来、修证起来。这是由于有普贤行愿,而必然在因缘合到的时候发生普贤大行,这叫“法王之行”。

由于具足这样尽持一切大乘法的大愿大行的法王德相,因而立“法王”的称号。

那么,现在是讲法王大行传海里的一滴。因为普贤行愿在尽法界、虚空界的无数刹海里都是这样的大愿,只不过就当时的因缘而要兴盛圣教、普利有情,这样叫做“法王全体传海”。这也是一切佛教归根结底之处,也是拔济众生的大根源处、施予利乐的大根源处,它的量是无量无数的,称为“海”。在此当中,就现前的人类众生而言,契机的一分,就是在这一方机前所显现的大海一滴的事业之相。然而,一滴能够反映全海的面貌,智者从一点上能够窥见到无数,由此生信以及随学。

所谓的“同伦”,就是愿学法王者。当然,任何众生都需要发普贤行愿,都需要尽持一切诸佛微妙法,都需要普利无边众生界,都要做大法王,也就是成佛。一切诸佛都说“我于诸法无不自在”,这就是“法王”的意思。那么,要学这样的法王行传,实际上就是以法王为榜样,他是怎么发愿的,我们也怎么发愿;他是怎么起行的,我们也怎么起行;他是怎么修证如海的证法、弘扬如海的教法,我们也如此而随学,实际也就是随学普贤愿王。以这个缘起,所有的人都将成为法王。

以上讲明了学法王大传大的要义。

 

 

 

 

思考题

1、 活佛对写传感到欣喜满足后生起了怎样的心态、想法?

2、 作者是如何智情并运而启动写传的?

3、 

(1) 结合譬喻思惟:由本传入心而能发起信心的情形如何?

(2) 以信的体相配在法王行传上思惟“兴三信波澜”的涵义。

4、 立誓句:

(1) 借助譬喻思惟:作者要宣说何种妙法?

(2) 结合“同伦”的涵义思惟:能闻的法器是何种善缘者?

(3) 从正反面思惟:作者宣说的方式如何?

5、 

(1) 法王的因是什么?

(2) 由此发起了怎样的大行?

(3) 以何种德相而安立“法王”的名号?

(4) 为什么所要宣说的只是法王传海中的一滴?

(5) 本传宣说的对象是哪类人?

(6) 作者以何种心宣说?

 

 

 

开篇引言二

以下讲到两个内容:

一、圣传主体;二、省略三处。

由此直接进入大法王此生行传的主体。

 

一、圣传主体 分四:

(一)传的涵义;(二)传的主要所诠;

(三)以此种德相为所诠的生命,将使善缘者获得两种大义;

(四)以此缘故,唯一将这出世德相作为传记的根本和心髓来写法王行传。

 

(一)传的涵义 分二:1、略说;2、广说。

1、略说

传,总的来说,从藏文的“南塔”或者由梵文“布莫喀”的声了知是说相解或相脱,

所谓的“传”,藏文是“南塔”,梵文是“布莫喀”,意思是相解或者相脱。

 

2、广说 分二:(1)就自身相脱立名;(2)以相令他解脱立名。

(1)就自身相脱立名

也就是讲从轮回之海的妄相中解脱,或者从有寂二边的妄相中解脱的稀有历程。

传主自身相脱,又有共同和不共两分涵义。共同是就共小乘而言,从无边生死海的妄相中解脱;不共是就大乘而言,从三有、寂静两边的妄相中解脱,讲述此种成道的稀有历程,即是传的涵义。

举例而言,共同的传,如《阿含经》等中所讲,佛在世时诸圣者成道的事迹。这些诸阿罗汉传,表现了如何从无边幻梦般的生死妄相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由补特伽罗我执为根源起惑造业,而现出一段又一段生死中的虚假现相而沉溺其中,之后以修圣道的原因,从中得到了解脱,他的历程就是传。

再者,不共的传,就如同诸佛、诸祖师的传那样。在细分上有二种边,凡夫住在生死边,也就是由执著三有所起的各种虚妄现相的边;圣者阿罗汉住在寂静边,也就是修无漏道,令第六识不现行而入于灭尽定,沉空滞寂,这是细分的妄相。只有从生死和寂静两边的妄相中完全脱开,得到无住大涅槃无上佛果的历程,是最殊胜的传。

 

(2)以相令他解脱立名

而依靠传的所诠能诠的相后,在见闻者的相续中,由种性功能醒觉而安立上了解脱的种子。

从传的力用而认识,就是以相令脱。所谓的“相”,就是对于成道者成道历程的表诠,以这样的所诠能诠传述的相,使得见闻者在因缘和合之际,就安立上了解脱的种子或正因。所谓的“脱”,就是种下解脱的种子,也就是在因缘的触发下,能够达成种性的功能醒觉,以此脱开虚妄相的系缚而得到自在。此种解脱的圣果有一个正因,那就是假使闻到了成道者修道的历程,这个时候,如来藏种性的功能当即会像醒来一样发起,那么以这个因缘,必然导致趣入三乘圣道;之后,以传主成道历程的引摄力量,他将会达成解脱。

就像一切繁花硕果都来自种子,种子一旦种下去,之后一定会达成这样的果,传就有这个功能,透过描述成道历程的所诠能诠的相,在经由见闻的时候就会受熏,从而醒发相续中的佛性。因此,它的作用从最起始来看,会安立上解脱的种子,或者真实地会出现达成解脱的正因。而此正因也由于学者自身因缘的程度,有的在现前种了远因,有的由于自身的善根、道力非常强,一再地滋润、触发的话,可以达成即生成道,诸如此类都是由传的启发力而来。

 

(二)传的主要所诠 分二:1、略说;2、广说。

1、略说

具此力用的行传,主要的所诠义,是说其人与法相应的诸种功德。

传的主要所诠,就是成道者与法相应的种种功德。

2、广说 分二:(1)排除;(2)正显。

(1)排除

也就是说,这并非宣说种姓富强、权势威赫、受用名闻,这些世间法相连的福禄功名等等,

圣者行传的主题,并非讲正法以外的世间功德,如世人所立的各种功成名就的传记。诸如家族强盛、事业兴隆、受用丰厚、名声远扬等等,因为这些并非能种下醒觉而解脱的正因种子的缘故。

(2)正显

而是说智尊贤三类功德,于圣教之轨作闻思而出现其果——修持心要,进而于此转入的暖相,还有由讲辩著三大途径作佛教事业等,这些出世间法相属的诸类功德。

传的主题唯一是出世间法范畴的圣人功德,有九相或十二相。九相是:一、智、尊、贤;二、闻、思、修;三、讲、辩、著。十二相,是在九相的基础上再加智、悲、力。由于这是实现共同解脱圣道,以及不共一切种智无上大道的根本因素,因而成为传的主题。

“智、尊、贤”,即明了照见万法实相的智慧,持守法道净戒的尊严,以及着重利他的贤善人品。就闻、思、修而言,它是达成圣道的途径,即对于诸佛如来的圣法教轨作如理的听闻;以及以四种道理作思惟而决定行道之义;闻思之果,即是真实的心要义的修持,于此修心之路上起了定解,就开始作摄取心要的实修;而转入修持的暖相即所谓成就。“讲、辩、著”,指弘扬圣教的事业。最终达成的是智、悲、力无余地开发,智如文殊,悲如观音,力如金刚手。这十二相,经由清净的能诠所诠的传文将其如实地诠表出来,就成为后学者成道的指南。

 

(三)以此种德相为所诠的生命,将使善缘者获得两种大义 分二:

1、成为求法者的欢喜法宴;2、成为善学者成道的导师。

如果依此等义理作为所诠的生命,

这是说,把圣者所具有的出世法道行功德作为所诠义的生命或者灵魂,它将成为善缘者得大义利的依处,而这个义利有生欢喜和引导成道两个方面。

 

1、成为求法者的欢喜法宴 分二:

(1)受用者;(2)受用。

将会使得诸多至心励力求法者心意满足而欢喜,

受用者,指励力寻求正法的人。

受用,是指如同喜爱自然风光者看到了三山五岳那样,这个希求者看到了这样的成道者的风光、修道的道路景致,非常能满足他的欲求而充满欢喜,因为里面讲的全是圣人的高行道貌,犹如常啼菩萨听闻法涌菩萨的传等等。

 

2、成为善学者成道的导师 分二:(1)受用者;(2)受用。

并且,诸所化机随从上师善知识的清净道行修学后,其自身身语意的解脱行传如何,便依如此而行的途径,其相续中存在的诸多现证功德,也将在具胜解者的相续中降临,从而追步解脱之果位等,就如同所谓“先圣出世之行传,来学随行之修持”的比喻所说般,

受用者,是具有追随、胜解、善学这三种德相的人。“追随”,指有心要追随上师走这样的菩提大道,这是特别就具缘弟子而言;“胜解”,是对于传中所说的出世功德具有无法动摇之解;“善学”,是指上师的身语意出世功德如何,我也按照那样来学。

受用,就是常随佛学。上师的传就像一个标准,而自己一生要学的就是这些。如同世人学儒要达到孔子的道那样,按照那样学就会变成那样,而这里说的是最大的成佛之事,那么有了传,就可以依传而学。

学的方式是在心上效仿。首先闻思,也就是去了解。然后决定法王的功德、恩德、行为等,这些到底在说什么,每一种的德相、法相如何,在教导我应该走什么路等等,这些都要用心去思惟。再者,有了这样的基础后,真正能发生作用的就是在心上效仿。就像学儒,那一个儒者他如何忠,我也要学到那样忠,他如何孝,我也要学到那样孝,这就是学的路子。那么,上师法王身语意的道行是怎样的,我就要按那样来走。

学的果是指,按这样的路走下去,通过长久地效仿,上师心里有的那些功德,在学人的心中也会有,它的根本就在高度地胜解。就像一些具相的弟子,上师的一举一动完全成为他的标准,上师的每一句话就是无上的圣教,就有这样的信心。上师说的他一辈子不会忘,特别是指导他自己一生怎么行道的教言,他认为就是这样的,完全依教奉行。这样的话,在他心里上师佛代表了一切,而且由于因缘上最切近的缘故,按照这样去学,上师的功德在自心中也会降临,久而久之就学成那样了。所以,最终结果是达到与上师无二的果位。

按这样的路径学上去,就会赶到上师那个高度,所谓先师的道我也证到了。就像格言所说,“先圣出世之行传,来学随行之修持”,就像这样,以往昔先圣启发后来学人,以后来学人证同往昔先圣,这样法灯一代传一代,叫做“辗转传灯,续佛慧命”。所谓的从师而学的道就是如此,所谓的从无量刹海劫海里成道的传就是如此。

 

(四)以此缘故,唯一将这出世德相作为传记的根本和心髓来写法王行传

 有将出现如此成效的必要故,仅仅取此等素材作为根本及心要。而在此种格式的框架的所摄中,将怙主自身从诞生至涅槃之间的身、语、意、功德、事业的五类行传相关的诸事业处,以自心堪能之量,用易知的语言宣说,是这么设想的。

由于有这两种大必要的缘故,作者心想:我唯一应当采取这样的出世圣行功德来作为传的根本和心要。以这种方式立起框架的时候,把怙主法王从诞生至涅槃之间,与身、语、意、功德、事业五大类德相相连的诸多事业编排在里面,按照我自心所能达到的量,以很容易解了的语言来宣说。

 

二、省略三处 分二:(一)略说传统的做法;(二)详说本传省略的情形。

 

(一)略说传统的做法 

再者,通常诸大德的传记开头,会有稍微详细撰写历代应世的事迹传、此生父族母系等的家族史,以及诸多授记所说到的情形等等的传统。

通常写大德们的传记时会有一个前引,讲到此人前世的情形如何、此生家族的情况如何,以及很多授记说到的情形如何。由于是大德,当然有个来龙去脉,因此,按过去的做法,对这三大内容为主的各种情况会有稍微详写的传统。

这三大类型:一、本生事迹。讲到历生以来行道的事业状况,然后连接到今生。二、这一生所生家族的状况。按藏地来说,要说到父族母系。由于一个人到这世上来是父亲植种、母亲持种,因此种族属于父亲的方面,血统属于母亲的方面,这是由身体由来的缘起情形所决定的。三、佛、诸祖师等对于未来的无误认定,也就是诸多经、续、伏藏等中的授记。那里会说到这位大德今生生在哪里,有如何的圣人相貌特征,将来会出现什么事业等等。这样来作为大德出世的前引。

 

(二)详说本传省略的情形 分三:

1、省略本生事迹;2、省略家族历史;3、省略授记情形。

1、省略本生事迹

然而,此等中法王自己历代色身应世的诸本生传,在阿里拉丹赐与北伏藏主的《历代祈请文》(五世阿旺罗桑嘉措所撰《北主持明语自在传》中,引用了佑莫巴丹增诺若《历代祈请文》中的圣教,此中,从法身普贤到持明语自在以上,历代三十三生出世的情形一一以带名字的明显的方式撰写。)里有所撰写。再者,如同列绕朗巴自身对慈诚荣波活佛所说:“从大邬金时期成为香•纳兰巴时起,直至持明第四世班玛逞列之间,我对于宿生之事能善为回忆。”如此在殊胜大伏藏师传记的开头有列出。摄集其中的关要,零散的一些,也在我等所写的《法王略传》中有罗列故,此处就不再繁述。

 法王自身累世出世的情形,在三处已有的缘故,所以这里省略。哪三处呢?第一处,在阿里拉丹对北伏藏主所赐的《历代祈请文》里具体写到了。在五世怙主写的《北主持明语自在传》里,引用了佑莫巴丹増诺若的《历代祈请文》里的教量,那里很具体地说到了,远自法身普贤王如来直到持明语自在之间,三十三生次第出世的情形,每一个都写了名字,而且对于出世的情况说得非常清楚。

第二处,在那三十三生当中,其中最近的几世,由法王前世——列绕朗巴大师亲自对慈诚荣波活佛讲到:“我自己善能明记,从莲师时代做香·纳兰巴开始,一直到持明第四世班玛逞列之间,宿生的事迹都能很清楚地回忆起来。”这在大伏藏师传记的开头已经列出来了。

第三处,对此归摄的关要,零散的一些部分在《法王略传》里也罗列了,因此,这里就省略不写了。

 

2、省略家族历史

 再者,由于从前藏地对父族母系等尤为注重的原因,大多先德上师们的传记中,有从色身诞生处的家族之殊胜性等展开,而以广略或适中方式撰写历史的传统。然而,正如持明晋美朗巴所说:“君民之差别,唯由世间福德盛衰而分判,此外,丝毫无有需以种族为因之处。法的主旨,实际主要在人自身的心相续及所起的作用上。”依此说法,若从法的方面思惟,全然不是决定要写这些,但随顺世间的情面,稍写一些也无妨。而要了解这些,可从一世敦珠法王传等中获悉,并且法王略传中也适中写有,故这里就不重复写了。

从前,西藏地方对于父亲的种姓、母亲的血统等特别注重,以这个缘故,多数前代上师们的传记里,对于此生诞生之处的某家种族的殊胜性等等,会以广、略或适中的方式展开来写家族的历史。但是,持明晋美朗巴尊者说:“所谓君民的差别,也就是贵贱的差别,唯是以世间的盛衰来分判的(也就是在世间的缘起法则里,当人福德很盛的时候,他就有尊贵的身份,处在君位;当人福德很微薄的时候,当然是处在臣位,这是有高下之分的,像这样,是由福德的大小来论地位的高下)。此外,仅仅以父母的家族血统作为成立此人身份贵贱的如理处,是少许也没有的。”而且,尊者又说:“法的主旨,实际主要在于人自己的心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看你的心好不好,你的心贵不贵,以及你对于这个世间界所作的贡献,以这个来判定人的高贵程度。假使心非常好、有功德,对于世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他就是个高贵者;假使心很恶劣,对于世间造成很坏的影响,这就是卑贱的。因此,就法的内涵来说,唯一是以人的心以及所起的作用来定尊卑贵贱等。按照这个讲法,从法的方面思惟的话,没有决定写家族史的必要性,但是,为了随顺世间的人情,少许写一些也无妨。

那么,如果你想知道法王的家族状况,有两处可以查阅:第一、法王的家族就是敦珠法王的家族,因此,从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传记等当中可以得到了解;第二、在法王略传里也适度写了一些。这样可以查阅的缘故,此处就不重复写了。

 

3、省略授记

同样的,诸多有关经、续、伏藏中以圣教作了授记的情况等,要写的内容有很多,但除了特别需要用到的个别之处外,总体的那些内容打算将来单独撰写。对传记之前行——广写授记类的繁文也放下了,而从想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此生的实际行传。

 当然,在很多显经、密续、伏藏等中,以圣教量对法王作过了记莂,这上有好多要写的内容。但是,这里除了个别需要用到的特殊处之外,总体上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有将来单独写的打算。所以,这里作为传记的前引,广写授记类的繁冗文字也放下了。

总之,以上说明了本论的体裁是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法王此生的传记。

 

如此,在传记撰写之前预先作个说明。

《真实光显圣教者圣者法王如意宝广传——善法堂天鼓妙音》中“赞颂圣者境及立誓撰写等”第一章终。

 

 

 

 

思考题

1、 什么是“传”?从自身相脱和以相令他解脱两分解释“相脱”的涵义。

2、 传的主要所诠是什么?从排除和正显两方面思惟。

3、 具如是所诠的传,将使善缘者获得哪两种大义?对此分别从受用者和受用两分思惟。

4、 按传统做法,传记开头会写哪些内容?本传省略这三处的原因是什么?省略的情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