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业时语讲记
(未定稿)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怀业时语——乐空红电灵动自光
法王住世的最后时期,是运用怀业总的弘法利生、特别引导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时期,这就是“怀”与“时” 的涵义。“语”,就是在法王如意宝最后的阶段,说出了如何运用怀业,作圣教、众生事业,以及摄受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教言。
这篇教言有三个部分:一、初善——发心劝闻;二、中善——五分教言;三、后善——回向善根。
甲一、初善 分二:一、发心;二、劝闻
乙一、发心
居于心间不坏明点宫 天真空明妙智文殊尊
甘露神力雨流利乐宴 众生所欲吉祥愿普注
法王在宣说教言时首先发心,包括智悲双运的状况。前二句说智慧状况,即发心的作者,后二句说大悲状况,即发心的事业。
此发心的作者,又由住处与体性两方面来显示。住处并非在外面,如五台山等圣地,而是在心间不坏明点的宫殿或帐幕当中。此住处中安住的是谁呢?不是外面显现执剑持函的表相的文殊,而是天真的空明的本智,它就是文殊。所谓天真,是本自现成不假造作的。也就是它是固有的、天然的、本有的,在一念未动之前已经圆满存在,只是被无明障蔽,有而不见,一旦发现也是现成的。它就是明空的本智,也就是在什么“二”的妄相也没有的空寂当中,不是断灭,不是顽空,而是有一个灵明或灵知。法王已现证自性文殊,因此,此说法者即是文殊。
发心的事业,就是要降下甘露雨流利乐喜宴。凡是如海众生界的吉祥上,有哪一种所欲或欢喜的,就直接地流降下来。
智慧与悲心并运,见到众生缺乏安乐,于是就有赐予安乐的一种动力,那么以此动力,妙音文殊宣说如下的法。这是什么动力呢?就是希望能够降注一个具有神力的甘露的雨流。“神力”,指一饮服就能起死回生,滋养法身慧命,现前无量的利乐。“雨流”指相续不断。“利乐宴”,就是现前到究竟的各种利益安乐,可受用之法。“众生所欲吉祥”,就是如海众生界当中的任何所想要的吉祥之事。愿这样的雨流能任运地降下。
乙二、劝闻
三学如意树藤绕之顶 三信百叶严饰善缘众
清净增上意乐乳海生 大恩慈父心语祈谛听
这里法王劝导法众听闻,前二句说劝闻的对象,后二句说劝闻的妙法。
一、劝闻的对象
指具善缘的兄弟姊妹们。此善缘的表达,即是三学如意树的爬藤的顶端,由百叶三信为严饰的法众。
戒定慧三学,能如意地满足解脱与成佛的愿望。“树藤” 即爬藤,指缠绕大树而生长的藤条。藤条之顶端,这是表示现前的大众都很有善根福缘,一直在围绕着三学的如意树,按照次第修学到一定的高度,它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三信百叶的庄严。“三信百叶”,指非常繁多的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的开花的状况。由于信心发展得非常好、非常多,也就成了善缘者,能信受殊胜的教言。
二、劝闻的妙法
这是从清净无垢的增上意乐的大乳海中,出生的大恩老父的心里的良言。
“清净”,指没有私欲作意的垢染,也就是不是为个人求取名利、恭敬,或者自求解脱,而是想让一切的善缘的兄弟姐妹们,得到殊胜的利益安乐,是这样的乳海当中所出现。那么,“乳海”表示非常有滋养的力量,能滋养法众的法身慧命。“大恩”指具三恩,传授无边显密法要、灌顶、引导的无上恩者。“慈父”即具有真正的洞察力量,能知道世间出世间的殊胜法要,富足经验。“心语”即心里话、肺腑之言、忠心之言。
甲二、中善——五分教言 分五:一、珍惜良缘,践行积资净障;二、不造舍法业,自修有缘法门,对佛法普观清净;三、作普护群生的大商主;四、护持高尚善规;五、依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乙一、第一分教言——珍惜良缘,践行积资净障
我等善妙业愿遥歌引 聚会清凉雪域此福地
师徒不离同趣佛子行 时当积资净障我心语
这一分教言由两方面来指示:一、珍惜良缘;二、积资净障。
一、珍惜良缘
偈颂的前三句,由导师、眷属、处所、妙法、时间五个方面来显示。“师徒”,即在殊胜因缘状况下,怙主与学徒聚会一处,包括导师圆满与眷属圆满。“清凉雪域此福地”指藏地,此为处圆满。如是聚会而共同趣入菩萨行,为法圆满。此良辰之“时”为时圆满。
三世智法王直接照见这个缘起而显示说,由善妙的业愿的遥歌招引而来,师徒共成一段法会因缘,这是由于久远以前的善妙的业与愿的遥歌所劝动。“遥”指遥远,以空间的远距离来表达时间的久远。不知多么长时间以前,那时就有很好的业和发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法缘关系,即共同地在圣教与众生上的发愿。缘起不虚耗,凡是有这样子的善妙的业与愿,哪怕经过极久远,一定还是由这样的内心之歌,遇缘就触发,将自然地牵引而成就目前的佛法之事。法王说,正是由这样的业愿远歌的劝动,我们大家就集会在这样的清凉雪山的多药草之国,即藏地。由于因缘的深厚,会有一段时间怙主导师与眷属学徒不离开,就如同群鸟聚集一处那样,而且共同成办一段大的光明法事,也就是同心同德入于大乘的佛子行中。这样的时节因缘聚会即是殊胜的良缘,应当珍惜。
二、积资净障
有这样的良缘应当百倍珍惜,好好地实行积资与净障两方面的修行。
积资净障,就是好好利用人身的因缘,比如有非常多的好因缘积聚的时候,就要想到人身难得,每天需要有佛法上的进步,使得人身过得有意义。总的就是正面不断地行善,负面改恶净罪,按照自身的水平相应各个层次的道来实际地修行。
那么清净相续中的业障,并且积集各种的善法资粮,这样一方面就是要去掉违缘的障碍,另一方面要积聚顺缘,两方面和合的时候,就能达成从现前到究竟的任何利乐。
乙二、第二分教言——不造舍法业,自修有缘法门,对佛法普观清净
宗派各异勿作偏向执 唯成祸害自他谤法罪
秉持投花有缘本尊法 他宗法轮普作净相观
这一颂前两句说到应遮,后两句显示了应行。
一、应遮
应遮中,第一句说应遮的恶行,第二句说应遮的理由。
(一)应遮的恶行
此恶行,即是对于佛教不同宗派的正法,起偏向一方的执著。
总的来说,就是不认识所有佛的语言,无论实说、权说都是在开示成佛的方便;由此执著一类是成佛的方便,一类是成佛的障碍,这样分判好坏、合理不合理、大乘与小乘、显教与密教等等;之后就会说这个需要学,那个不需要学,将不需要的执为所舍。
(二)应遮的理由
如果起了这样偏向一方的心,那就成了让自他遭大殃祸的舍法的业,如同《遍摄一切研磨经》中所说。
在那经中,佛对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舍法的业障很细微,如果对于佛所说的圣言,一些起“这些很好”的想法,一些又起“这些不好”的想法,这样就是舍法,如果这样舍法,就是在诽谤如来,就是在诽谤僧伽。对于佛的正法,如果认为“这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应理的”,这就是舍法;或者认为,“这些是为诸菩萨说的,这些只是为诸声闻说的”,这就是舍法;或者认为,“这只是为独觉们说的”,这也是舍法;“这些是给非菩萨众说的”,这也是舍法。
这里要认识细微的舍法业的状态。也就是,同样都是如来的正法,由于后世众生的因缘、弘法者的方向等等,形相上有不同的宗派。其实早先在佛说法的时候,并没有分宗分派的,它的根源都是如来的智慧和慈悲,应着法界众生的因缘,为了引导他成佛而宣说的圣法。到了后面,人们就忘记了这些都是佛所说的,在里面分宗分派,起门户之见,这个偏向的心很容易就出来,认为“这个是我要的,那个是我不要的;这个我赞成,那个我不赞成;这个是好的,那个不怎么好;这个应该护的,那个不要护的”等等,就像这样,它是一个偏的心态。
为什么这是谤法或者舍法呢?要知道其中的缘由。本来都是如来的正法轮,都是成佛的方便,但是在这样子说一个好一个不好的时候,就谤了如来的正法轮;或者以这样一种心念的影响,就遮断了法门的流通等等,同时这也是谤佛和谤僧。原因:这些全是佛说的,如果认为某个法不好,那等于如来就是说恶法者,或者如来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方便,他说这样的不好的法、不合理的法,这就是在诽谤一切种智的佛。再者,随如来的圣教而修者为僧伽,比如有很多佛弟子就在修这类法,如果认为这是一个恶法,那他们就是行恶法者,这是谤僧。再者,菩萨要遍学一切法门,为利一切根性的众生故。如果认为菩萨只需要学这个,不需要学那个,那也是不如理的。三乘正法无论哪一种,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传承体系的正法,无论哪一派、哪一门,全都是从一个教主传下来的,如果偏向一方,认为另一方不好,都是谤法。
法王开示得很清楚,如果起了这样的偏执的心态,就是积集了自他遭大殃祸的舍法的罪。这种殃祸的程度,以《三摩地王经》的一段经文作个显示。那里说道:有人毁灭南瞻部洲的一切佛塔,又有人对于佛的契经作舍弃,两者相比,后者的罪行大大超过前者。又比如,有人弑杀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阿罗汉,又有人诽谤佛的契经,后者的罪行大大超过前者。谤法者自身持这样的偏执见,又发表言论,做出各种的行为,使他人受到影响,也起这样的偏执心态,那这个遭影响者也同样地造下了要遭大殃祸的舍法的罪。以这个原因,对于汉传、藏传、南传,或者哪一传当中的各种各样的教派,都不应当起偏向一方的心,同是如来的正法轮故。
二、应行
第三句说自修之道,第四句说护教之道。
(一)自修之道
佛法如药,因为众生有无数种病,所以就有无数种治病的方法,在当前的时候,不是什么法都要修,而是应当选择自己有缘的法门。这里说到,投花所中的有缘本尊法,所谓“投花所中”就是业缘所在。总之,要选择自己特别有信心,特别有胜解的法门,然后按照那个法道,不去作增减篡改,很好地去执持、奉行,专心修持。
(二)护教之道
对于其他的一切宗教法轮都要作清净观,也就是要呈现清净的相,不要看过失。
所谓的观净相,比如说一切器情世间都观为净土,呈现净土的相,无论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都是佛身、佛智的游戏,不要再看这是过失,现不清净的相。同样,一切宗派的法轮,都要看成是如来智慧普应群机的游戏,是如来大悲拔济诸苦的事业。那么,这样全是如来的法身舍利,全是如来智悲力的体现,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非常好的,是我需要
归依、需要护持的,要像这样趣入普观正法为清净的妙道。
乙三、第三分教言——作普护群生的大商主
三界众生为吾恩父母 大慈大悲悉当平等护
莫持此为亲方他为敌 无偏普为困苦众商主
此颂教诫弟子,在这个时代应当秉持菩提心。这四句包含四无量心或者七种因果的菩提心修法,第一句说知母念恩;第二句说大慈大悲;第三句说消除违品;第四句说增上意乐——发广大心。
一、知母念恩
《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从无始辗转受生以来,三界中的众生无一不曾做过我的父母。这样就要知道,众生与自己的关系并不是敌人,不是毫无关系的陌路人,而是曾经有过大恩生养的恩德的父母。以母亲为例来说,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有生我、养我的恩。凡是新的食物先给我吃,好的衣服给我穿,这样以极度的慈愍关怀我,从教我说话、走路开始,就像这样有极大的恩德。既然有恩,那就应当以慈悲心作护佑。
二、大慈大悲
第二句就说到大慈大悲,也就是,对于一切曾为深恩父母的有情不应当作损害,也不应当只是小慈小悲。也就是单是给父母一点衣食,这只是小慈;或者解除轮回中的穷苦、病苦,也只是小悲;如果只关怀其中几位,而弃置其他不管,也是狭小的心境,因此,应当对于所有的父母都平等地起慈悲心。而且慈悲心发展到极度,“慈”要给予一切现前至究竟的所有安乐,“悲”要拔除从三恶趣到生死,乃至无明习气地在内的所有的苦状,这样就是大慈大悲心。像这样,对于全法界的三界所有种类的有情,都认为是自己的父母,要发出最大的报恩心,这样平等地来作护佑。
三、消除违品
此平等大慈大悲心的违品,就是自方他方的偏执。
这里先要从道理上明白,总的轮回一切的苦恼,特别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纷诤、斗诤、战争的苦难,都是从狭隘的派系见解而来。《释量论》中说:如果有我就知道有他,由自方起贪执,由他方而起嗔恚,与这些相连就变成了发生一切过失。此处应当从很隐微的地方发现这个苦难之源,也就是一旦执著了这是我,就开始认定对面的是他,由此对于我或者自方起一种贪执,于他方起一个排斥或者嗔恚。就像这样,它像一个无限蔓延的传染病一样,在什么上面都会出现。从烦恼的起因来说,就是从这样一个分了自他,出现了贪、嗔、嫉、慢等无量的烦恼。就斗诤而言,就是在更粗的地方,执定了这是自方、自品、自类、自族、自党等等;这样就认为,属于我方面的就是亲、是友,不是我方面的就是怨、是敌;由此就开始发生无量的纷诤。
越是到了斗诤之世的后期,宣扬和平就越成了世界的主题。作为大乘的佛教徒,应当为世间作表率,不持敌友之见,心里不要去起自他分派的想法,无论是国家的派别、民族的派别、集团的派别、地方的派别、宗派的派别等等。
四、发广大心
立志要做一个无派别的一切困苦众生的大商主。
“困苦”,即是弱小、贫困或处境困难,总的一切三界的有情,特别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类众生,都是处在非常艰难的困苦当中。总的深陷在生死轮回里,没有丝毫的安乐可得,或者极为缺乏七种圣财,没有信财、闻财、舍财、戒财、慧财等等,没有现前人间的安乐、究竟解脱成佛的安乐,因此立志:不分党,不分派,所有都是我的母亲,我都要亲自地带着他们前往解脱的宝洲。
“商主”是古代名词,如同诸多佛经里所说,有一位带领商队前往宝洲取宝,从而得到大安乐的大首领,也就是引领困苦众生前往大乐宝洲的大船长、大怙主、大领袖。所谓 “无偏”,就是无派别,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界海,都是作为自己普度的对象,不是在其中分一部分救度,一部分冷落,甚至仇视。比如世尊受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不立一个敌方的见,反而觉得他是很困苦很可怜的,发愿“我成佛以后,第一个度他”。或者左边有提婆达多伤害,右边有罗睺罗孝顺,世尊也没有两种看法。大乘菩提心是有教无类的,是普视一切众生皆为父母,都愿给予最大的安乐。
像这样,为了使我们在乃至众生界尽之间,永远地救度无边困苦众生,应当消除狭隘的派系见解,立志要救度全法界任何一个众生。就像这样,为着未来能够尽众生界海普度一切众生的大事业,应当立下这样的志愿。法王教导我们应当这样发心,也是在谋求世界和平与安乐的主题上,成为最高的宗旨。
乙四、第四分教言——护持高尚善规
圣法心要即此贤善心 做人根本即持利他行
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弃 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
这里法王教导我们要护持高尚的善规。前两句指示实现安乐的大道,后两句教导要努力地匡扶高尚的正道。
一、实现安乐的大道
第一句说善心,第二句说善行。一切正法的心要就是贤善的心,世间为人之道根本依赖于利他的善行。
(一)善心
“心要”即是精要之义、坚实之义,为什么说正法的心要就在这个善心上呢?由于还归法界的根本的动力在于悲,悲就是善的指示。
悲开发的程度由小到大,由狭到广,由有染污到无染污,这样子一直往上升进,将实现人天的安乐、解脱的安乐、成佛的安乐。从取得人身开始,人道的基本重点就在开发忠孝的善心,此道拓展充分,就是佛所演说的十善业道,它的根本精神就是不损他而积极地发展利他。由善推展到广大的博爱的层面,将提升于天道的层次。此善行既而能够脱离我执及对三界的贪爱,由此将上升到解脱的果位。进而去掉狭小的自利主义,为着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普皆还归法界而成等正觉,由此发展的大悲将引到无上的佛地。佛道的最终实现,就是完成最极圆满广大的普贤行海,普贤即是普善,一切时处拓展到尽虚空、遍法界的称性的善。
任何一个法要称为正法,必然是善的,其真正的坚实之义,不落入虚妄,正是在于具有善的内涵。特别就大乘而言,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根本;或者就《入中论》所说,悲心在佛道三个分位上的重要,最初如种子,中间如水,最后如果实,由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正法的心要是善心。
(二)善行
为人之道的根本,依赖于利他的善行。应当怎么走人生之路?从过去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进入佛法任何的一种为人之道,根本就是在利他之行。换句话说,如果能发展利他的善行,就建立了为人之道的根本,也就是在这个上面可以立起一个贤人,立起一个圣人。
其中的道理,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实际他爱执为一切利乐之源。也就是,我们如果仅狭隘地考虑到自身,那么无论身体的长寿、健康、相好、财富、名誉、地位,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利他之行。比如寿命绵长,来自爱护众生;财富丰裕,来自慷慨布施;相貌庄严,来自供养礼敬;具足力量,来自资助他人。像这样推广开来,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所有的福德、尊贵,都是由利他之行而来。就人身为起点,要拓展自身的事业、境界,也全是由利他之行而来;上升于高位,也由利他之行为根源,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人,如何升华全依赖利他之行。个体如此,群体也照样如此,一个世界要趣向安乐、幸福,就是要转动利他的法轮,当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普行利他之道的时候,就将出现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也就会从这里实现和平,实现安宁,实现富足,实现健康,实现所有的一切。
二、努力匡扶高尚的正道
第三句说消除违品,第四句说护持正道。
(一)消除违品
对于无愧、谄诳的恶行,要像毒一样地断除。所断之处就是无愧、谄诳的恶行,也就是那些无耻的、虚伪狡诈的恶行。
到了末法时代,整个世间出现三大颠倒:一、伦理颠倒;二、善恶颠倒;三、尊卑颠倒,众生的心理状况就是无惭无愧,普遍地发展就是虚伪狡诈。法王这里交待我们,不要跟着这世上的邪恶的风气走,凡是那些公然暴露造恶、没有丝毫羞耻的恶行,要像毒一样舍弃;凡是那些内心不纯正,使用各种的狡诈骗人手段,欺蒙他人、取悦他人的所有这些虚假的恶行,要像毒一样地断除。
(二)护持正道
与前面相反,无耻的反面是高尚,虚伪的反面是纯正,凡是优良的传统、圣贤的法道,各种传记、教典,都要匡扶。它是高尚的,也就是让人发展本性的善,越来越提升为圣贤;它是纯正的,在缘起上无有任何的虚诳错谬,能够实现从现前到究竟的无量的利乐;它是良规,由诸佛菩萨以及世间圣贤这样安立的,世代流传,成为人类福乐的根本。
如何护呢?先是要自己立起来,对于上面所说的正法心要的善心,人道根本的利他善行,自己先做出来,建立了根本;然后自身以身行道,以口宣道,使得这样的高尚、纯正的正道在世间建立起来。
乙五、第五分教言——依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今起我等师徒诸会众 依止无边事业集一行
稀奇掌控心境巧方便 设法普置群生极乐国
这里法王要求,用大的善巧方便,来把一切有缘的众生安置在极乐世界。法王这样作新世纪的宣言:从现在(公元 2000 年)开始,我们导师与眷属的会众,需要依靠无边事业总集一处的妙事业,掌控心与显现的巧妙方便——怀业,之后要在将一切众生纳入极乐世界的方便上格外地精进。
此处点出了,新的世纪开始了,以怀业普遍作弘法利生的大重点,以及导师眷属整个法团的行为重点。时间,即从现在开始,指进入两千年新世纪开始。目标,就是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极乐世界。方法,以事业总集——能掌控心与显现的怀业作为开路的方法,再配上一切能将众生安立于极乐世界的方便。实行者,是法王体系整个导师与眷属的大会众。
以下以三个殊胜作为醒目的题目,来揭示这一伟大事业的面目:一、殊胜的怀业;二、殊胜的往生;三、殊胜的普引群生往生的大事业。
一、殊胜的怀业
分五:(一)怀业的涵义;(二)怀业的由来;(三)修持怀业的原因;(四)由怀业而转移世界与众生;(五)一切事业总集性的怀业。
(一)怀业的涵义
怀业即是显现觉悟为大乐的体性,从而从风心的力用所出现的一切现有方面的所欲都能主宰的业。
(二)怀业的由来 分三:1.心为作者;2.心得自在的重要;3.佛宣说怀业的方便。
1.心为作者
就心与显现两个方面来看,谁是作者呢?心是作者,这是由于一切清净与不清净显现都是由心的能力而出现的。
单单用梦的比喻来说明。比如,梦里出现各种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包括人物、山河大地、各种的事件,那么这些显现,显然是从梦心出来的,除了梦心没有别的作者。醒来也会发现,那些山河大地不是从外面出来的,是我的心现的,那里面的各种的苦乐感受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心的习气分到了成熟位的时候现出来的现相;一旦心息灭的时候,这些荡然无存,可见它不是离开梦心另外有存在的。而且会发现,心中熏染了各种的习气,就是以这个力量在变的,当习气变了以后,梦的境界也随之在变的,证明这些境界都是唯识所现,并非识外有实体的。佛教当中有无数的圣教和正理,阐述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的真谛。
2.心得自在的重要
由于万法的根源就在心上,心不得自在的话,那就要无边无际地感受林林总总的错乱显现,以及五花八门的苦恼;如果心得到了自在,由于显现都是它所现的,那么显现将转而出现清净,永远受用无迁变的大乐,一定会获得这种主权。
我们进一步要这样详细地去观察。比如,当我们的心已经不自在的时候,就落入了轮回,而这个轮回旷无边际,的确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地总是在这种受牵制的状态里。也就是一直跟着境界走,在这上面起虚妄分别、执著、烦恼、苦恼。就像这样,心颠倒了就落入错乱的缘起,一环接一环地下去,形成了无有边际的十二缘起相连的长河。就是这个原因,出现了没有边际地要领受各种六道错乱的显现,以及三苦所摄的无边的苦恼。
另一方面,参照从古至今的无数成道者的事实,会发现经过一种方便,他的心得了自在以后,一切显现都清净了。山河大地都是如来,任何方面都转为道用,最终出现了永远在受用无迁变的大乐,拥有了这个主权。这就是由于心已经得了自在,不再受习气的支配,粗一点说,不再缘着这种错乱的境界转,那么这样就一断永断,一了永了。最终就提升到,连一刹那的迁变的苦都没有,永远都在无迁变的大乐的本性当中受用本地风光,从中可见心得自在的重要。
也就是,在这个关键点上不得自在,将陷入到无边无际的苦的流转、错乱的显现之中;一旦得了自在,所有的这些错乱的苦与显现,在一刹那际全数地消除,回归本来大乐之地,永得安乐,那么这个关键点一定要把握。通过这一番理性地抉择就会知道,要得安乐,决定唯一依赖于这个要害。
3.佛宣说怀业的方便
正是为了让众生的心,不要无自在地跟着显现之流而转,反过来要让显现顺从于心,由此得到自在,通达方便的诸佛如来,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怀业的法门。
这里要看到佛的大悲心。他明知这个要害,众生就像在一条河流里,一直被显现的相续不断的流所冲,没有自在反转过来,总是被显现带着走,跟着境界走,反转不过来,得不到自在。如果能够有一个方便、有一个力量让他反转过来,逆流而转,不跟着显现转,显现跟着他转,也就是他能够主宰显现、调御显现、掌控显现,那么这一切往回流的话,那自然就会出现所有的现前和究竟的安乐,一切的所欲都会实现,最终就能出现所有的共同和究竟的悉地,一切都将回到大乐的本来之地。
(三)修持怀业的原因 分三:1.具有殊胜的方便;2.具有殊胜的他力;3.具有殊胜的结果。
1.具有殊胜的方便
不得自在的庸常有境的虚妄分别,以及由其力用所出现的如幻般的空色境相,悉皆消归于清净平等大乐界中而彻底通达,对此能作的殊胜方便,除了怀业没有更增上者。
这里要认识我们的状况和我们的所求。状况包括心与境两个方面,心是一种不得自主的凡庸的虚妄分别。凡庸,就是已经落入到凡夫庸常的状态,而不是圣者清净智慧的状态。这是没法自主的,无始以来的习气的力量,不想想也这么想,不想分别也那么分别,往往就是一大堆的错乱的分别,被它席卷而走。有的时候起烦恼,有的时候起邪见,有的时候起各种的贪嗔的分别,它来控制你,你不能控制它,这就是不得自主。心是作者,境是心显现出来的状况,也就是由这样的虚妄分别心的力用,出现就像幻相那样的各种各样的境相。大的像我们一旦做了轮回中的人以后,自己的身体、外面的器界、四季的变化、当代社会的各种紊乱的现相,这些全部都是由心现出来的。近一点来说,每一天自身的身心、环境上的状况都不一样。如果心特别地迷乱,连当前的境界的相,也感觉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各样的错乱。
我们的所求,就是想尽快让这样一个不得自主的心和它的显现回归到大乐本来的境地,能彻底地通达一切都是大乐,本来没有这些事情,一旦回归了大乐,就一乐永乐,永远住于安乐的境地。那么,怎样能达成这个目的呢?在怀业之外没有更殊胜的方便。
2.具有殊胜的他力
如果能以信心与恭敬祈请怀业的本尊圣众,将在现前大乐的智慧上有大的势力;而且对于与彼不相应的不清净的业风,及由此发生的心境,在遮止上有大势力,会出现这些容易修证的状况。
如何能转变目前的不得自主的状况?一来由自己修证,二来要依靠诸佛为着帮助众生迅速得自在,而现出来的怀业方面的本尊及圣众,不管显现的是寂静忿怒哪一种的妙舞游戏,这些都是为了给修证者非常快速地能得到俱生大乐,而现出这样的所依止的境。如果有信心、成为有缘者,向这些怀业圣众祈请,会出现修证上的两个容易:一、容易出现大乐的智慧;二、容易止息不清净的业风和它所生的心和境的现相。怀业的修法上,都含有这样的自力和他力两个因素,两者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来修容易奏效。
3.具有殊胜的结果
当一切动与不动的现相完全达到大智慧后,凡是显现都成了顺自己而转,到这里就达成了究竟的妙果。从前,心一直被虚妄的错乱之流所转,没法返得回来;经过怀业的修证,最终将会得到大自在。这个完全的自主力,表现在不但自己不受错乱显现和苦的影响,而且能转一切境,也就是将成为一个主宰轮涅者、掌控轮涅者,凡一切的现有或者器情,都变成了由自己掌控、自己有操纵力。
(四)由怀业而转移世界与众生
由于心是万法的作者,心一旦得到自在,就有力量转移整个世界和众生界的状况。我们修证的主要目标,唯一放在这个心上,当心已经出现自在以后,那么内而根身、外而器界,比如自己的身体、气脉、家庭,再扩大到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包括更外围的日月星辰的天体的运行、四季的气候、国土的气运等等,都会随之而转现得好。
正是见到有这样的调御心与显现的要害之道,诸前辈持明圣贤说了这样的获得把握的具高明见解的话:“自现若归顺,他现定胜伏。”这也点出了自行化他的高妙的法道。尤其具信心的有缘者,运用金刚法界最大圣众的转移的力量,当自身上已经出现了能调御显现,也就是根身器界等都在转换,越来越顺着自己的心,之后就能胜伏他现。也就是,自身有一个强大的力量让他跟着转,这就是转移整个世界和众生界的大道。
(五)一切事业总集性的怀业
蒋贡喇嘛麦彭巴说道:“不要以希求毒酒般私欲的等起为主,如果具足利益圣教众生的等起,一切业的殊胜者即是怀业。也就是说,其他业在行此业的顺带下,将无障碍能完成。”依据此金刚句的指示就能确信,无边业归摄一处的稀奇的妙业即是怀业。
二、殊胜的往生
依照传承祖师的言教,所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以两个要点来揭示:(一)最容易往生;(二)往生后利益极大。
(一)最容易往生
这要通过对比来说,所谓的能否成就往生,将依据诸佛的愿力和行者的修行水平等来决定。按照玛吉拉准空行母、恰美仁波切等具极高证量的祖师的言教,五方佛的其他佛土,如中央毗卢遮那佛的净土、东方不动佛的净土等等,如果没有达到登地的水平,将无从往生;其他兜率内院等的小净土,也要具备深信因果、持戒等相当的修行,才能在临终感现这样的净土。对于五浊恶世末法时代无量的普通众生而言,最容易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也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以及无量劫当中无数的积功累德,最终真实完成本愿而决定的。
弥陀愿海的核心,即第十八愿这样说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从这里看出,往生的条件算最低了,也就是具足信愿,下至临终有十念念阿弥陀佛,都能得到往生。这样就可以知道,这个法门像天空普遍覆盖一切,像大地普遍承载一切那样,下至五逆十恶的人,或者像狗、鹦鹉等畜类,都有可能往生。当然,我们作为人更加有条件,也就是在具足了相当的信愿后,有一定的念佛等的净业修行,就可以达成往生。
(二)往生后利益极大
由三个大的指标来认识:1.解脱;2.登不退地;3.成佛。
1.第一大指标:解脱
按照一般的道路,我们在无数劫当中,也没有解脱这样一个生死轮回,可见单凭自力要从中超出相当不易。如果能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合,走往生极乐世界的路线,只要此生信愿到一定的量,再保证一定的净土修行,在临终就可以直接见佛而生入极乐世界,从此永远告别轮回。
这样就可以看到,如果发往生的愿,解脱是非常容易的。也就是极乐世界就像在面前一样,经过几十年或者几年的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因为这叫“横出生死”,凭佛力而达成解脱。就像虫子从一个有很多节的竹子里钻出,有两种超出的方式:一种横出,一种竖出。横出,只要在旁边咬一个洞就出来了;竖出,要一节一节地咬穿,直到从最后一节出来才算出来。竖出的路线,就是凭借自己的修行,断除三界范畴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烦恼,才最终出了生死,这相当不容易。也就是按照凡夫的情况来看,一生断尽烦恼,整个大地能找到多少人呢?就我们一生的修行来看,比如经过五年、十年断了多少烦恼,自己检查就会明白。如果走往生的路,只需要有一个到量的信愿,以及有一个净业的修行,到了临终的时候由于念力非常地强,一心在阿弥陀佛上,这样就等于虫子在旁边咬个洞;而一旦被佛的力量摄持生到了净土,那个地方没有任何生死的因缘,等于超出了生死,这叫“横出生死”。从第一个解脱的指标来看,凭借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能够完成无量劫也难以完成的解脱大事。
2.第二大指标:登不退地
按照释迦如来金口宣说的净土圣教,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对于难行道、易行道的比较,以及历代祖师的强调,从中会认识到,一往生就登上了不退地,是往生的极大利益。
菩萨自从发了菩提心后,第一个要取得的关键性的成就,就是登上不退地;如果不登不退地,进进退退非常难保证。就好像母鱼有数不清那么多的鱼子,但实际能存活的比例非常地小,就像这样,无数的菩萨都发了心,真正得不退转地而实际成就的非常地少。
达成不退转地有仅凭自力和兼仗佛力两个途径,前者是难行道,后者是易行道,龙树菩萨这样判别。以比喻来说,前者就像徒步行走一个漫长的路,后者就像直接登上飞机,飞向远处的目标。前者要凭着自己一个坚强的毅力,难行能行等等,才有可能达成,中间一旦懈怠,或者遭遇其他的退缘、自己改变方向等等,都难以达到。以这个原因,《璎珞经》说,一般的途径,一个已经发了心的菩萨,经过一万劫才能达到不退转地。这个菩萨是真的入了三宝家,也就是起了信心归依三宝,而且发了菩提心受菩萨戒,一生接一生持续不断,这样不断地升进,经过一万个劫才能达到不退转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凭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其他的方法,一生了西方就已经登了不退转地,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积累了无数资粮,完成的一个伟大的成果。一生到了西方净土,有无数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支撑行者,在菩提的路上,连一刹那往回走、往后退的可能性都没有,而是刹那刹那往菩提的方向一往无回。
3.第三大指标:成佛
往生之后不是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要转无数生来成佛,成了人人都一生成佛。为此,《普贤行愿品》非常醒目地说到“现前成就此大愿”,所有的普贤行愿借着往生的胜妙方便,全数现前就实现。这也是《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引领整个华严海会的菩萨众,一致地导向极乐世界,通过这样胜妙的方便、殊胜的捷径,来成满普贤愿王。普贤行愿的实现,就是成佛的另一表达。
由三个原因,我们会认识往生必定一生成佛:一、往生得无死果位;二、无有丝毫退缘;三、由阿弥陀佛愿海无边神力的加持,处处都有不可思议的增上的助缘。这样,在一个相续上面能念念增长菩提善根,充量地往上升进,因此必定成佛。为此,在弥陀本愿以及成就本愿的文中都会说到:往生者都成为阿鞞跋致,都得不退转,都得一生补处地位,实际就是都成佛。
再细致一点来说,往生以后莲花开,见到佛得加持,一定会开悟见到本性,一定得到阿弥陀佛授菩提记,再说,所有的大乘功德凭借佛的力量都能极大地开发。就像王子能够继承国王的家业那样,不是单靠自己非常精勤努力,一点一点地积累,那样就像一个穷人,一次一次地艰辛地奋斗,最终才爬上老板的位置;这种法门就像一下子得到如意宝,轻而易举地能实现一切的财富。也就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神力的加持,如佛般的相好,像佛那样的智慧、慈悲、神通、慧辩,无量的陀罗尼、无量的三摩地、无量的福德海,像这些,都不需要自己从因上一步一步地修,而是跟阿弥陀佛相应的时候就能够直接赐给。
从普度末法时期无量众生的方面来衡量,又从容易往生、往生后利益极大这样的状况来观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路。总的来说,我们大家只要往这上走,都有希望一生就生到净土,而且都会一生解脱,一生登不退转地,在往生以后都一生成佛。再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条件,周围的父母等亲人的条件,以及同学、老师、同事、各种熟悉不熟悉的众生、各种动物,整个地去看,为着他们来设想的话,应当怎么样子来达成一生就解脱呢?怎么样子让他们快速地登上不退转地,从此在回归法界而成佛的路上稳稳当当、简易直捷,个个都保证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佛呢?最终会发现,需要一致导归极乐世界,这样子认识到往生的殊胜。
三、殊胜的普引群生往生的大事业
这个大事业,早在《普贤行愿品》中已经作了大的指示,而且教导我们最终结成这样一个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法王承继前世善财童子的大愿心髓,又有第一世多竹钦仁波切的授记,本为莲师的化现、弥陀的化身,在这一生当中,将接引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当然也都在这相应的大的缘起当中。
所谓的大事业相,就是《普贤行愿品》的最终结成心髓的愿文。“一切沉溺的诸众生”是我们需要发心普度的对象,“速往”是需要运用怀业的方便。这是所有普贤妙行的结归处,所有具有普贤行愿的行者的落实处,是法王体系一切会众的共同事业处,是末法时代普引群生即生解脱、登不退地、速疾成佛的大事业处。
那么,现在要由“普愿”和“速往”四个字来认识。“普愿”就是法王所指示的,要把一切有缘的众生,凡是沉溺在苦海里,都要真正地安立在大乐之土的极乐世界。“速往” 就是运用金刚法界最最殊胜的怀业大本尊、怀业圣众海的扭转乾坤的大力量。
先要认识到,在无上金刚乘当中,有诸佛的调御一切显现的大力量,或者大权威的势力,或者大善巧的神力。对于具有信心的行者而言,可以直接地运用这样的无上的力量,将无数众生安置在净土的这样一个大事业上,一定要以无上的怀业掌控的力量作为开路的先锋。也就是,首先与金刚法界的怀业的力量接通,运用各种的方便,或者在深层次上有生圆次第的观修;或者在普遍的层面上,有一个信心和恭敬祈请怀业本尊及圣众海;或者运用怀业的转经轮、经旗,出现自行运转的调控力量,那么以这样的三大力量,为着实现普遍安置群生于大乐净土的大愿望,使得因缘全数地往这方面吸收、转变、驾驭等等。依摄受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的这个事业的途径来说,怀业作为开路先锋,就是它将掌控或者主领或者调控整个的世间界,使得凡是有这方面因缘的众生,都主动地往这方面来服从,往这方面来信受。这样子首先取得一个大的权势的力量,能够非常顺利地运转大众的心,同归于这条大道。这个依止就是首先开一个非常通畅、非常广阔、非常顺利、非常能迅速运行、运转、摄持的大路。
依靠这样的调控力量,接着第二步就是要在将众生安置于净土的所有的方便上精勤努力。也就是非常顺利地召集、摄受了有缘的众生以后,直接领着他的心,往极乐世界进趣。首先在此身上建立信、愿、行的三资粮。这里面包括了净土的广大的法行,按照各种层次、各种众生的情形,建立净土的闻思修。在各个层面上建立起净土讲闻的事业,在有缘者心中要安置信愿。同时要普遍地纳入到净土的一个有质量的修行当中,要进行净土的实修,包括每日功课、每年共修等等,这样就是真正地把他安置在西方极乐世界。
经过这样“三个殊胜”的解释,应当明确这个伟大事业的道路。往后就要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实施,这样才真正地是在完成法王的心愿。
乙三、后善——回向善根
愿以此善会合三时善 妙果普皆成熟于众生
度越断证功德海彼岸 无勤圆成无边众生利
这一颂是法王回向善根,包括三个方面:一、回向的善根;二、回向的对象;三、回向的目标。
回向的善根,指此次宣说《怀业时语》的善根,连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善根海,都会集在一起,作为一个最大的善根的量。
回向的对象,是指法界的一切众生,不管是哪一道、哪一种类,没有亲疏之别,全数地将善根回向在他们身上。
回向的目标,指所有三时大善根海的果,全数成熟在法界当中每一个众生的身上;之后,他们都到达断证功德大海的彼岸,也就是所有功德全部都完成;这样就成佛,没有任何功用,就像海中的顺风船自动地运行那样,去完成无量无边众生的利益。总而言之,这个善根的回向处,普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成佛,之后任运地完成普贤行海。
十七胜生铁龙年(公元2000年)五月初八上午座间,轮涅自在(即法王尊名)顿然显现而述,随即由戒行清净、受持三藏之堪布南震与齐美仁增写成文字。愿增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