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此文出自《全知麦彭仁波切全集》
堪布益西彭措 译
南无格魏!(顶礼上师!)
遍知佛陀具四依,补处弥勒及佛子,
开显了义妙道者,三门恭敬而顶礼。
本来无垢此心性,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诸佛所说密意的精华、显密诸法的唯一关要,明了显示彼者之《大乘无上续论》。
解释其文分四:一、相应正论之名义;二、成就大义之总礼;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善巧翻译此论义。
梵语云:摩诃衍那俄达丹扎西扎
藏语云:特巴钦波吉喇嘛丹珠
汉语云:大乘无上续论
(三种语题)对应是:摩诃衍那——特巴钦波——大乘,俄达——喇嘛——无上,丹扎——吉——续,西扎——丹珠——论。
解释名义:
“乘”:以能乘故即是因乘,以是所乘至之处故是果乘。
“大”:如《大乘庄严经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具足七种大义。
“续”:指相续、连续之义,即本论主要所诠义的如来藏在基道果一切分位相续,或者,与密续义相同,因为如来藏与因续相同故,能清净如来藏客尘的助缘——菩提等三者与方便续相同故,果的三宝与果续相同故。
“无上”:指至高至上或最极超胜,因为宣说的是了义经典之义——难以证悟的七金刚处故。
“论”:有对治因的烦恼并且有从果的恶趣及三有中救护的作用。如《论议正理释论》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
此论由意义与作用立名。
顶礼一切佛菩萨!
顶礼一切从无明睡眠中觉醒并且于所知中开敷智慧的佛陀以及为求菩提心不怯弱的菩提萨埵!此句是译师所加。
缘起品
佛法僧及如来藏,菩提功德与事业,
论体一切摄略说,如是七种金刚处。
总标略说的必要是由次第极易让闻者了知及能断除增益损减以及也能让讲法者不紊乱论体而易于宣讲。
此亦,自他二利究竟的佛宝,远离欲尘道灭二谛自性的法宝,具足二种智慧不退转的僧宝,所证的如来藏,如来藏远离客尘的菩提,菩提的离系和异熟的功德,证悟方便的功德力——如来事业,至此即是七者中的最后者,此是更无其他的决定语。如是以下所宣说的论体,或者以总标略说而言,即是此七金刚处。于此,如是所诠义或者七种处是不可言说、各别自证之义,以闻思所生智慧难以证悟以及以分别心无法摧坏故,犹如“金刚”宝珠具有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之义。如是所诠义金刚的诸能诠句也明显宣说了彼等义且是能了知的处或所依或能作根本,故名为“处”;或者如金刚的法安住何处,即于彼处安立为处,(故)能诠句也获得金刚的名。
应知七种相次第,依照总持自在王,
经序有三余四处,菩萨如来差别分。
此七处是在何经中宣说的呢?从与各经对照而言,“三宝”在《明增上意乐经》中宣说,“如来藏”在《不增不减经》,“菩提”在《胜鬘经》,“功德”在《不增不减经》,“事业”在《入如来功德与不可思议智慧境界经》。
从仅与一经对照而言,如是七种金刚处各自体相或本体间的相互关联,也就是本论所说的严密次第,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已作如实宣说,在彼请问的《宣说如来大悲经》中也有宣说。是如何宣说的呢?当知在《陀罗尼自在王经》的序分中显示了前三种金刚处,如经云:“婆伽梵平等证一切法,善转法轮,善能教化调伏无量诸弟子众。”等。其余四金刚处者,经中宣说具慧菩萨有六十种道法净治功德的障垢,以此显示初者如来藏。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以存在清净障垢的基——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为现前彼而宣说净治(方便)合理故。六十种净治法是菩萨的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十六种大悲以及三十二种大业。此经以宣说如来差别法而显示后三种金刚处。如何显示?以宣说八十种如来差别法而显示,即已说法界,次说“有十六无上菩提大悲心”故显示菩提;次说“所谓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故显示功德;复次说“如来三十二种无上大业”故显示事业。应如是对照。
从佛有法从法僧,从僧获得藏智界,
终获智慧胜菩提,力等具利众生业。
由觉悟一切大平等性的佛陀转妙法轮方有圣法,由依教奉行出现弟子圣众,由圣众获得部分障垢清净的藏智界。所得之界也非新生,而是从菩提之因——获得决定成熟的殊胜种性的角度而言。其后,渐次到最终获得远离一切客尘障垢、圆满现前本具智慧,称为殊胜菩提。菩提支分的力等无量功德以及具足利益彼所化众生的一切事业。如是从佛有法,从法有僧,僧宝自相续的如来藏彻底清净获得菩提,依此出生功德、事业;或者,三宝是所得之果,如来藏等四者是能得因,有如是两种次第。其中,前者是以三宝为助缘、自相续如来藏为因之后而获得菩提等;后者是以自身如来藏为近取因,以他相续的菩提等为助缘。论中宣说有如是两种因果次第。
丁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分三: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
戊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分三:一、以赞叹说佛宝;二、别说彼义;三、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佛宝:
谁无前后中间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佛陀无有前际出生、中际住、后际灭,截然不同有为法的三相故,是无为法;寂灭一切戏论与虚妄分别故,是任运自成;不依其他因缘唯以各别自证智自觉自悟故,是不依他缘而证知;如是自具三法获得一切种智正觉后,以大悲欲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证自己所证的境界,而为彼等宣说不畏轮回并能现前不退转常恒法身的妙道;犹如世间利剑能斩断一切,又如金刚能摧毁一切,如是,彼执持殊胜智悲双融的宝剑金刚,依次以智悲宝剑割截能生后后刹那痛苦的名色苗芽,复以所具智悲金刚杵力摧毁我执我所执等诸见稠林和由疑虑坚固牢墙所围绕的轮回。在如是具足六法以及二利究竟的佛陀前,我恭敬顶礼!
己二、别说彼义:
无为法体任运成,不依他缘而证知,
具有圆满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如是宣说的六种义或八种义,即①非因缘生故,是无为法;②毫无勤作故,是任运自成;③自证知故,是不依他缘证知;④具足此三是一切种智;⑤安置他众于彼中是大悲;⑥具有遣除众生苦因及苦果功能之力。共有六种。⑦⑧如是具足二利,亦即唯佛具足前六再加自他二利共八种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非初非中非后际,自性是故无为体,
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
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
证此三相故为智,宣说道故为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
如是成立者:不是前际生、中际住、后际灭的自性故,是无为法;是寂灭一切身口戏论与虚妄分别等勤作的法身自性故,称为任运自成;唯以各别自证或自生智所证故,是不依他人宣说等缘而证知;觉知具足如是三相的法界于一切无差别,故是一切种智;将所化众生安置于究竟清净地而明了宣说正道故,是大悲;所谓力是以智悲二者遣除痛苦的近取蕴及彼因的烦恼故。如是六种功德中,以初三者成就自利圆满,以后三者成就他利圆满。
戊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分四:一、以赞叹说法宝;二、别说彼义;三、彼等摄于二谛中;四、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法宝: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
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嗔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证法中的灭谛法界有自性本具功德,也是各别自证智的所证故,不住断无边;灭谛毫无实有存在故,非常有;此二者并非各异及相违故,非有无二俱;由彼不成立二俱故,有无二俱外的非二俱也不可思惟衡量故,远离四边戏论;以能表名言不可言说且超越语言故,远离语言词句;以比喻比量等无法抉择,超越凡夫分别心的境界故,唯是各别自证智的境界;无有或寂灭轮回的根本业惑二者,寂灭其因非理作意的妄念,此二者以“寂灭”宣说。
道谛的功德:以无有根本烦恼、随烦恼以及习气的障垢故,是清净;以具足远离所知障的一切种智光明故,是显现;以能断尽于一切所缘境中悦者生贪、不悦者生嗔、中品者生痴的如黑暗般的一切烦恼故,是对治。在如是圣法日轮前,我恭敬顶礼!
己二、别说彼义:
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故,
何法依何离贪欲,具二谛相是为法。
如是以名言分别心无法思惟了知,无有业惑二者,无非理作意,清净烦恼,明现智慧光明,遣除三毒烦恼的对治法,是故所谓前三者果之“何法”即是所应离欲的灭谛,后三者因之“依何”即是能离欲的道谛,如是灭道二谛的体相是圣法。
己三、彼等摄于二谛中:
于彼离贪说为法,灭谛道谛所摄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应以三三功德知。
以上于离欲者说为法,彼等是以道谛、灭谛所摄。如实灭道的次第也可从前三种和后三种功德了知彼等是具二净的灭谛与能净的道谛。
己四、广说彼等对应:
不思量故无言故,圣者自证故不思,
寂故不二无分别,净等三者犹如日。
以执著四边的分别念不能思量故,以声音、名言、词句等不能言说故,以圣者根本慧现量观知故,即以如是三种根据凡夫分别心无法思议。寂灭业惑故,是不二及无有非理作意的分别。清净、显现等三者犹如朗日。
戊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分三:一、以赞叹说僧宝;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之中;三、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僧宝: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有情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彼不退转菩萨的心已现前对治自性的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有。真实证悟一切有情无有人法二我的边际或法界寂灭戏论的是如所有智。见到法性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法众生是尽所有智。此二种智依次无障无碍的心具有出世间智慧,以此了知一切有情的法界本来清净及彼者周遍无量有情故,如是对具有如所有与尽所有二种智慧者,我恭敬顶礼!
本论此处所说的法性一切有情的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是究竟法性故,见此者为如所有智。以法性周遍有法的无量众生是尽所有故,证悟法性彼者是无量有情的法性。
己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中:
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
具慧不退之僧众,定具无上之功德。
上述内容归纳而言,如所尽所智慧及与其他不共的内各别自证智慧的所见依次清净障与碍故,于大菩提不退转的具慧僧众决定具有较声闻缘觉更为殊胜的无上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众生寂灭之法性,证悟故为如所性,
彼亦本来清净故,烦恼本来无有故。
所知究竟证悟心,现见一切有情众,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尽所性。
如是证悟之彼者,依于各别自证见,
无垢法界无著碍,是故彼等为清净。
智慧见者清净故,佛陀智慧无上故,
不退转众之圣者,是诸有情皈依处。
以各别自证智证悟一切有情的心本来寂灭戏论的法性,故是如所有智性。彼亦,心的本性本来极为清净故,证悟客尘烦恼并非前有后无而是本来无有。以证悟一切所知与究竟或法性真如的心见到一切有法众生无差别具有一切种智的法性如来藏,以各别自证见,故具有尽所有智。
如是以二种智慧证悟的彼出世间道,与其他不共,是以圣者各别自证智而见,并且无垢法界中障垢本来清净,故无有贪欲烦恼障,由证悟无垢法界周遍一切所知,故无有所知障,因此彼等二种智慧观待见少分者是极为清净的。二种智慧的所见是以二障清净故,邻近佛陀无上智慧,因此现量见法性的不退转圣人是从痛苦中救度诸有情的皈依处。
就断证而言三宝有何差别呢?大乘无学道的断证是佛宝,大乘学道的断证是僧宝,具断证者是法宝。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皈依;二、后二者非究竟皈依;三、抉择了义皈依处。
戊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皈依:
由说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养,
不同信解六种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由宣说导师如来的功德、彼所说缘起殊胜法的功德以及对此修学弟子僧众的功德后,次第欲求获得佛法僧三者的是大乘、缘觉、声闻三乘补特伽罗,能作三供养的是对三宝分别着重殊胜供养等人,如是针对诸信解者依次将佛法僧安立为三皈依处。如是以三种义针对六种人安立三皈依,是为令众生次第趣入。
戊二、后二者非究竟皈依:
可舍弃故虚妄故,无故具有怖畏故,
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皈依处。
名词文字组成的教法仅仅是了知总相的所依,一旦现量悟道时则如已过河的船筏,是应舍或抛弃故。证法也有二种,以“何者”能证悟之道法,彼是有为法,故是无常非谛实的,如浮云之相是具虚妄欺诳性及非究竟故;由彼所证究竟灭谛法的是佛陀,而少分证悟的声闻无余涅槃的灭界如灯灭般,仅是没有烦恼及痛苦的单空故,纵然是断尽三有的诸有余罗汉僧对五蕴也如有人执剑欲来害己般怖畏故,寻求从彼中出离,以及诸学道菩萨也需修学故,尚未到达没有一切所断的佛果故,彼等一切也以具有怖畏的方式皈依佛陀,是故教证二法与圣者僧众是暂时的皈依处,并非究竟殊胜的皈依处。
戊三、抉择了义之皈依处:
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僧彼之究竟故。
在了义之中,无量有情不灭、恒常的殊胜皈依处唯一是佛陀,因为无有上述过失,故为究竟;而在后二者中彼也是究竟的,因为能仁是离欲究竟的法性身,故为法;佛也是僧,因为彼学道究竟者是佛陀故。三乘僧是以断证分判的,究竟断证的是佛陀,故也是圆满具足断证的僧。
丁三、宣说三宝之释词:
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
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梵语“那”义为宝。与宝相同,以世间少有出现故,没有过失的垢染故,具有遣除衰败赐予圆满的势力故,由胜宝是善心福德之因而成世间庄严故,较他法殊胜故,以赞叹、呵斥、信及不信都不能变动故且是无为及恒常故,以此六因称为胜宝。此是依“那”之音以喻义对照而释词。
丁一、共同宣说分四:一、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三、广说彼之根据;四、安立因与缘。
戊一、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
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
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
具垢染的真如是如来藏住于垢染壳中之分位;无垢真如是如来藏远离客尘、究竟转依的如来法身;无垢菩提或佛陀的十力等是功德;以彼等功德力作他利是佛事业,如是从此四金刚处的因缘中产生三宝善之自性,此唯是具有现证法性胜义究竟智慧的诸佛之境界。
戊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
如是三宝此种性,遍知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据不思议。
如是出生三宝的种性——因缘四金刚处,其实唯是遍知诸佛的微妙境界,因为法界如来藏等四金刚处依次以四种根据是诸凡夫不可思议。
戊三、广说彼之根据:
清净而具杂染故,无杂染而清净故,
法不离而不现故,任运而无分别故。
首先,法界如来藏自体从本以来恒时清净,然而同时又具客尘杂染,似现相违故;菩提本无杂染,然以修道复令清净故;在凡夫位也具有不可分离的十力等功德法,然不现前故;佛陀事业对所化有情任运自成而作饶益,然无欲作此者等的分别念故,是为不可思议。
戊四、安立因与缘:
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
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
所觉如来藏、觉悟自体之菩提、觉悟支分之功德以及令他觉悟之事业,如其次第当知,第一金刚处所觉如来藏是清净的因,后三者是清净的缘。
如来藏品第一
丁二、别说各自体相分四:一、所觉法界义;二、觉悟本体菩提义;三、觉悟支分功德义;四、觉他行之事业义。
戊一、所觉法界义分八:一、法界遍满一切;二、总标略说能遍者;三、其义广说;四、摄义并启下文;五、依启下义以喻宣说;六、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七、认定所觉之空性;八、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己一、法界遍满一切:
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
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
此义,在导师佛陀所演经教之中,有些是从空性分开显如来藏的本体,而有些是从本来具足十力等功德显分开显如来藏的自性。此二本须无碍双融,然而对于二谛无别深复又深的关要未能生起信解故,而承许如来藏自性不空、堪忍、恒常与无有功德的单空,见到此二既无能立又有妨难。见到承许在众生界也具有本体空性、自性本具功德的如来藏,既无妨难又有真实的能立。有何能立的根据呢?即有“佛陀法身能现故”等三种理论。对此,雪域前代的许多人如是解释此偈:“佛陀法身能现”仅仅是从智慧法身能周遍一切分及“真如”仅仅是同类的单空以及“具种性”也仅仅是将会成佛。对《宝性论》的此精华偈颂以不能挖掘出要义的少许语句宣说而已。其实仅仅从法身周遍一切境的角度不能成立真实的种性。
再者,仅是单空无任何种性之义,承许明分与法性空性无别的实相为种性。此亦,倘若所承许的是意识与智慧中的无变无为法的智慧,此为极成,否则应成无有必要。凡是承许无变法界为佛性,则首先当须认识,所谓法界是某施设处——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中观义。倘若未能认识其本性而仅仅将彼许为相似胜义,就如把见到的林中群猴错认成三十三天的天人般,将非法界执为法界而且承许彼是佛性,以及承许彼为自性身的因等,成立如是所安立的一切是仿造道。如此宣说。
是故,对二谛双运离戏之义——各别自证智的所境,称为自性清净的法界与空性,此是真实的佛性及将成具二净的自性身,在一切大乘经论都曾宣说故。因此不得不承许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而凡是无为法者,有以自体产生余果后灭尽自体的作用是不合理的,故法身的一切功德只能承许是远离障垢之果(离系果)。
如是弥勒菩萨与圣者龙树都曾明了阐述过,所以自宗承许无为法界是种性。彼界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本体无生无灭,住于显空无别本性没有偏堕任何一方。如是显现生灭的诸有为法象显现那样不成立故,法界本体未曾被彼染污。因此,由轮回因果本来清净而本体自成光明和无漏诸显现无合无离的此关要,须要无倒认识如来藏之相。
是故第一理(佛陀法身能现故):究竟的正等正觉圆满佛身即是等同虚空法身功德,此是从具诸束缚的平凡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后来有明现或显现出或现前,故安立现在有情相续中就具有如来藏。以此如何成立之理,分共与不共两种。初者,若存在能现前智慧法身的有情,则其心中决定具有将能成佛的种性。若根本没有种性而能现前法身则完全不合理。《赞法界颂》云“有藏勤作故”等,如是宣说。
二者,如是所说是为合理:若想如良田中将能长出庄稼般,可将此心立为将来成佛的因,然而本来具足佛功德的殊胜种性是如何安立的呢?也可成立彼,因为,一切诸佛出有坏皆安立无为法为自性智慧身,而不是所作的无常自性,此依《涅槃经》等了义经部的教证和理证可成立故。
复次,理证:与本来法界无二平等一味究竟之果——一切相智,若是以因缘新生的所作无常法,则应成有非自然智慧、未断行苦等过失,并且如此承许将会产生将金刚身观为无常的很多极大罪过,故应对无二智慧身观为大无为法、大常法。因为了知所境的狭隘心识决定是无常,而能知和所知一味的遍空虚空金刚智慧与彼不相同,在无为法自力光明不变的体性中含摄轮涅一切诸法。因此,彼本体本来无生灭,以观察究竟的理论可成立故。如是究竟法身的智慧是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的自性,以教理均可成立。彼于将来某时可以现前的有情相续中,现在是以法性远离盈亏的方式而存在,即在现相中智慧法身自性虽由离和未离客尘有现与不现的差别,然在实相中前后贤劣的差别连芝麻许也没有,是无变无为的自性故。如是无为法光明的法界没有被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而且在无有迷乱本性自相中自成之十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犹如日轮与光明般。因此,心和如来藏智慧二者是有法与法性,及佛与有情也是从实相与现相的角度而宣说故,发出因中有果的理妨难,是你丝毫不知而已。如是,此理是以果时现前法身之因,建立因位有本具功德的种性。在实相中虽无前因后果,而观待现相后需要安立因果故,称为“以果立因观待理”。
第二理(真如无有差别故):轮涅诸法空性或真如本来大光明无别一味,故胜义中佛与有情无有差别,有寂平等性。所以由迷乱客尘似现的诸多幻化有情于实相胜义法性少许未动摇,以“法性之理”成立故,决定具有如来藏。
仅以真如无别就成立有种性,应成土石等也有种性的过失。
答曰:所谓种性需要安立是能断尽迷乱心所生的二障且是无迷乱觉悟所知自性的诸佛的无过失因。以非分别心的土石等色法无法修道故,在名言中于真如无别,然无须安立彼等有种性。因为由心现土石等,非以土石等外境产生心,应由梦境和梦心的比喻而知。了知三界作者的此心识存在法性如来藏胜义无漏善法的自性,如水有湿性一般。因此轮涅一切显现仅是心和智慧的幻化而已,故不须立为异体。真实中法性本来正觉相不动的一切显现,也不超离如来之相,极应如此承许。
第三理“具佛性故”所说之义是:一切有情具有可成佛的种性,因为承许客尘障垢可以远离,且有本具功德的法身。如是若有可以成佛的种性,则彼诸有情从无始以来决定恒时具有如来藏。由于彼等有成佛的机会、佛法身的本体成立是无为法故。从本体的角度而言,在前后无有贤劣的差别故,应知第三理论是“以因生果作用理”。对此并非仅是以有因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种性无有变易,彼果时本体无贤劣,无论诸客尘障垢存在多久也可远离,由此关要于成佛彼种性何时也不可能虚耗故。
如是彼因种性和果位法身本体无有差别(即第三理),若有果位法身则在彼有情位也定无增减而存在(即第一理)。虽假立了因果和前后,然实际是法界无变的本体一味(即第二理),以此三理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是以势事理的正道而安立的。如是以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之理,成立究竟解脱及究竟一乘。否则,虚耗了究竟一乘之理,是故于胜乘具信之人对此应具有极为圆满的智慧。
如是,虽也以观察胜义的理论成立诸法为空性,然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功德,即是虽有无上功德,然此宗也承许本体空故。所以第二转法轮教义宣说轮涅诸法大空性,如是成立如来藏也是空性的䥒い1呏聉是以空性自性身及智慧光明无离无合,(于大空性的基础上)作简别而宣说如来藏,是第三转法轮了义诸经的密意,故仅此一点超胜第二转法轮。故《解深密经》中也对第三转法轮作了殊胜的赞叹,而是仅限于宣说如来藏的部分了义经典,而并不是三转法轮的所有经典。如是宣说。
是故第二转法轮宣说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宣说的身及智慧,彼等显空须双运故,第二第三转法轮的诸了义部分均为了义无须取此舍彼,唯应如遍知龙钦绕降所许而受持,彼二没有一者了义而另一者不了义的矛盾,且二者融合后,如来藏作为因续(基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须知彼等佛教关要本为一致。于此究竟义,龙树无著二者等诸圣者之密意一致。由《赞法界颂》《心注》《宝性论释》等明确可知故。如是又如阿阇梨龙树(《赞法界颂》)云:“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如是以胜义理论观察后的结果是究竟实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识无法分析的法界,故根本没有依胜义宣说过失之处。
于此,总之不论宣说何论,若能掌握关要精华则不论词句广略,如何解释皆可,在此为能掌握精华关要,故从尊者本人所作的《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摘录少许而引用,此外未加自己的分别臆造。复次,诸具慧者应参阅《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而系统了知。
此亦,佛智慧法身入于诸有情而安住,某时将会现前故;自性无垢法性彼者是于轮涅二者无别平等义故;佛陀种性本来清净者现前时,假立彼果为佛陀故,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
己二、总标略说能遍者:
本体因果业相应,行及分位遍行义,
常恒不变德无别,是说胜义界密意。
宣说如来藏之义:⑴本来自性清净本体义;⑵能净的信解等因义;⑶远离一切障垢之果义;⑷能见苦乐功过欲作取舍之业义(作用);⑸具有因果诸功德之相应义;⑹以所依补特伽罗对能依法性作分类之行义;⑺不同之分位义;⑻如是于一切法法界周遍之遍行义;⑼恒时不被功过所变义;⑽诸多究竟功德无别义。如是十种义所说的是安立法性胜义界的密意。
己三、其义广说分八:一、以本体与因清净义;二、果与业成就义;三、诸功德相应义;四、以补特伽罗分类之行义;五、分位唯名分析义;六、如空遍行义;七、恒时不变义;八、诸功德无别义。
庚一、以本体与因清净义分二:一、合说能净所净;二、别说各自本体。
辛一、合说能净所净:
如净宝珠虚空水,自性恒时无杂染,
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犹如宝珠自性清净、虚空自性清净以及水自性清净般,如来藏自性恒时都是无杂染的本体。䥒い1呏义法的信解、证悟无我的增上智慧、具有无量安乐的三摩地以及对众生的大悲此四者为因而出生。
辛二、别说各自本体分二:一、所净本体义;二、能净因义。
壬一、所净本体义:
自在势力及不变,滋润本体自性故,
彼等宝空水功德,是为相似对应法。
(具有)能满足一切所愿的自在势力、自性不会变成余法以及以大悲滋润本体之自性,故彼依次是与如意宝珠、虚空及水的功德对应之相似法。
壬二、能净因义分二:一、断除四障;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癸一、断除四障:
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
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大欲有情及外道,声闻以及辟支佛,
增上信等四种法,应知是为能净因。
使种性不离障垢的四种过失是:对大乘法嗔恨、我见、怖畏轮回痛苦而寻求自己寂灭的安乐以及舍离利益众生事业。具有此四种障碍的依次是根本不舍轮回的大欲者、外道、声闻以及辟支佛。以彼等障碍现前如来藏故,是四种障碍性。彼等的能净因是对大乘增上信等四种法。
癸二、以对治成为佛子:
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
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
于此,若生育转轮王子,必须具有种子、生母、安乐胎藏及乳母四种因缘。如是,信解大乘是一切殊胜功德的依处故,犹如种子,以此能对治嗔恨大乘法;证悟无我智慧的自性是出生一切诸佛功德法之因,犹如母亲,以此摧毁我见等诸恶见;安住三摩地禅定的无量喜乐犹如不失坏且增上的安乐胎藏处,以此能断除怖畏轮回,譬如跏趺一座之间于三摩地的无量喜乐境界中调伏无量众生般;以养育的大悲乳母制止堕入寂灭边的悬崖等,复使如身体般的道功德圆满,以此对治遣除舍离利乐众生的事业。如是具足此四法,彼等生于能仁家中,且是能绍隆佛种的意子菩萨。
庚二、果与业成就义分二:一、合说所得能得;二、广说各自体相。
辛一、合说所得能得:
净我大乐及恒常,功德波罗蜜多果,
厌离轮回求涅槃,欲愿彼等之作业。
以对治法净除障碍之果,即是法身的净、我、乐、常功德波罗蜜多究竟之果义。以种性力生起厌离轮回之心、希求寂灭涅槃以及欲愿修道的作业。
辛二、广说各自体相分二:一、所得果义;二、能得作业义。
壬一、所得果义分三:一、断除颠倒相;二、获得四种果;三、解脱于二边。
癸一、断除颠倒相:
彼等果者若总摄,以于法身四颠倒,
不净无我苦无常,相反对治而获得。
若总摄信解等四因之果,则安立获得于法身颠倒的不净等四颠倒相反的净等四种功德。或者,对照能境而言,对法身自性妄执为不相同的颠倒——法身不净等的执著,与彼等相反的对治法是以否定而说为净等四法。此二意义相同。
癸二、获得四种果:
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
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
三有轮回及涅槃,证悟平等故为常。
于此法身,由自性本来清净以及断除客尘障垢及习气故,是具有二种清净的净波罗蜜;由已寂灭外道等妄执的假我以及声闻等所执的无我的一切戏论故,是圣我波罗蜜;由彻底灭尽一切痛苦而舍离意生身以及彻底灭尽一切业惑集也舍离意生身之因——无明习气地故,是大乐波罗蜜;由证悟轮涅自性平等故,是二利相续不间断的常波罗蜜。
癸三、解脱于二边:
智慧断除我爱执,悲悯众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圣者不住有寂边。
以智慧断除爱著蕴的我执及其随眠故,不住于轮回;以大悲悯念怜惜而不舍众生故,具慈菩萨不堕于寂灭边。如是证悟无我智慧及大慈大悲,即依菩提的二种方便,圣者菩萨不住轮回或涅槃,因为不堕二边故。
壬二、能得作业分二: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癸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
倘若无有佛种性,不能厌离轮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
倘若根本没有佛性,则不会产生对轮回痛苦的厌离心,也不会生起对涅槃安乐的希求心,也应成不会寻求能得彼者的方便(道),以及也不会有愿求行持其义之心,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癸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
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
此处,依次观见三有轮回及涅槃有彼彼苦乐功过,则是种性的作业。何故没有种性也就没有见过失功德的作业呢?若无佛性,则如青稞种子不生稻芽般,在众生相续中不能生起产生佛陀功德法的任何作业,以无因故。无因不生果也是周遍的,因为没有因或种子,纵依它法如何勤作也无法生果,如“有藏勤作故”等。
庚三、诸功德相应义分二:一、合说因果功德;二、宣说各自功德。
辛一、合说因果功德:
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
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
犹如广阔海器中蕴涵着种种宝珠以及无量海水,如是,信解法界的广大器也是无量定慧宝珠以及大悲水的无尽处故,具有因功德。因为自体无别具有诸多神通、无漏智慧及漏尽功德故,如酥油灯与其明热色无别般具有果功德。
辛二、别说各自功德分二:一、因功德相应义;二、果功德相应义。
壬一、因功德相应义:
法身以及如来智,大悲之因蕴涵故,
如以具有器宝水,是故宣说如大海。
清净法身之因的信解、获得如来智慧之因的智慧、三摩地以及获得大悲之因或界的悲心,彼等无余蕴涵于如来藏中并安住故。由依次与器、珍宝、水相似故,宣说法界如大海。
壬二、果功德相应义:
神通智慧及漏尽,于彼真如体无别,
犹如灯之明暖色,故与无垢界相似。
在无垢处即法界中无二而安住着,五种神通、无漏智慧及真如无余转依的漏尽通故,犹如油灯的光明、暖热、光色无二安住般。
庚四、以补特伽罗分类之行义分二:一、以三者宣说分类之行义;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辛一、以三者宣说分类之行义:
依于凡夫及圣人,佛陀真如分类行,
见真实者于众生,宣说如此如来藏。
仅仅依于数取趣、学道圣人以及圆满正等觉佛对真如作分类行,见真实者的佛陀对有缘众生宣说如此的如来藏。因为若无三种所依身,则除唯一法身外别无其余故。
辛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一切凡夫心颠倒,已见真实异于彼,
如来如实不颠倒,远离一切诸戏论。
由一切数取趣以心取颠倒想及颠倒见故,于实相颠倒。见真实的诸圣者与彼相反,已见真实故。由善逝如来于一切法如实无颠倒见并断尽二障习气故,无有任何戏论。
庚五、分位差别唯名分析分二: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二、以三摄六义之理。
辛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
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
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
于如是所依身补特伽罗的分位,即是对如来藏的障垢不清净位、不净净二俱位以及极清净位,依次以三种异名而说为凡夫、菩萨与如来。
辛二、以三摄六义之理
本体因果业等义,以六所摄之法界,
彼者于三分位中,以三异名而宣说。
在上述“本体等”中包括了因、果、业、相应、行义,以此六种义所摄的法界在如是三种分位中,仅是以三种异名宣说而已,其实本体上无有丝毫差别。
庚六、如空遍行义分二:一、无分别周遍一切;二、共相无差别理。
辛一、无分别周遍一切:
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
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
犹如具足无分别且无质碍性的虚空无差别遍行于一切有事色法,如是,心之自性无垢界也如虚空般无差别遍行于一切凡圣分位。
辛二、共相无差别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过失功德究竟位,
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清净法界是周遍一切诸法的共相或法性故,能平等周遍于具过失的凡夫位、具功德的菩萨位以及功德究竟的如来位。犹如虚空能平等周遍下品色相的土器、中品色相的铜器以及上品色相的金器般。
庚七、恒时不变义分二:一、宣说不变之分位;二、其义广说。
辛一、宣说不变之分位:
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
先前有垢位的过失客尘也具能远离性故,非自性;功德以自性力无别无离具足故,非客尘。因此承许如先前安住轮回时是如是的、后涅槃时也是如是恒时不变的法性。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不净位不变;二、不净净位不变;三、极净位不变。
壬一、不净位不变分二:一、如空无变理;二、宣说彼等差别。
癸一、如空无变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犹如虚空虽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体微细即非色法之深故,不被色法的无常等过失所染污。如是安住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也不会被众生的过失所染污。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
丑一、有法显现生灭理: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犹如器世间的一切法,最初依于无质碍的虚空而生起,最终灭于虚空,而虚空无有生灭。如是,依于非因缘的大无为法法界如来藏,内有情诸根最初生起、最终灭尽,而法界无有生灭二者。
丑二、法性无灭理:
犹如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
如是佛性死病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犹如虚空以劫末、地狱、普通三种火往昔何时未曾烧过,如是,佛性以死病老之诸火不能焚毁。
丑三、广说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
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犹如器世间的大地依水而住,水又依风而住,风又依空而住,然虚空不观待因缘故,不须依风水地而住。
寅二、意义: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烦恼及行业,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如是,一切有漏蕴界处的生杂染依于其因业及烦恼而安住,业与烦恼恒时依于执无常为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别心而住。住的意义是指此无彼亦无的关系。非理作意者是住于心之清净自性光明界中。其意义是:如梦的显现仅仅是无而妄现的分别心而已,故观察其自性时只能得到无有戏论的清净光明法性,别无其余依处。然此不能理解为:依清净者方有非理作意的因果关系。心之自性光明中所含摄的诸法不住于非理作意业惑等诸法中。
寅三、彼等对应:
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当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如地,众生的诸有漏业惑如成立大地的水,非理作意则如彼水所依之风,而心之自性如来藏犹如虚空,彼自体不须观待他法故,也不住于任何法中。
丑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相: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与诸法自性不相应的执著——非理作意,彼以障碍的方式住于心之自性中。如风是水的所依般,以非理作意风生起诸业烦恼水;如搅动水蕴生起大地般,依于业惑水生起蕴界处有漏痛苦所摄的一切法;如器世间在虚空中成坏般,如是在无为法界中诸有情生而复灭。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心之自性犹如虚空无近取因、无俱有缘,也无和合,是故最初无生、最终无灭、中间也无住。
子三、摄义: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无有转变,犹如虚空不被云烟等转变般,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贪嗔等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的客尘障垢不能染污法性,以本来清净故。
癸二、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二、变易与三火相同。
子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以如水之业惑等不能令前际无有的如来藏重新生起,它也不会被死病老的猛烈火所焚烧。
子二、变易与三火相同:
劫末地狱普通火,三者次第而对应,
死病老之三种火,应知彼等相同法。
三火即是劫末火、地狱火、普通火,此三者依次与命迁变死、界迁变病、年龄迁变老的三火相对应,应知与比喻相同。
壬二、不净净位不变分二:一、宣说以生等不变的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说以生等不变的真实义分二:一、不变现似变之理;二、其义广说。
子一、不变现似变之理: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诸圣者菩萨已从蕴新起的生、相续灭尽的死、能生痛苦的病以及相续变化的老中获得解脱,而如实了知如来藏光明的自性或实相。彼菩萨既已了知,故能远离业惑生等的贫乏痛苦。虽无变易,然以如实了知法界为因,具慧菩萨对未能如是证悟的众生发起大悲而示现生死等。也就是为利他而以愿力等随欲投生于轮回中,并为断除众生的常执而示现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现病老等安住于轮回中故,在其他所化众生前示现不清净及变化相。
子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转变;二、以大悲示现变易。
丑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为何无变?圣者现量证悟以生等不能转变的法界故,已彻底断尽死病老的痛苦。一般众生都是以业惑力而生,而彼圣者没有业惑故无生。
丑二、以大悲示现变易: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如是虽无生等然示现变易者,即已如实见真实法界故,超离生等诸法,然以大悲的自性显示生死老病而成熟有情。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四、成最后有之功德;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殊胜悲。
佛子证悟自性不变法性离戏法界后,在被无明翳障瞎却智慧眼的诸众生境界中菩萨显现以生等成熟众生,诚为稀有!如是已超越凡夫不善法获得现量见法性境界的圣者,在凡夫境界中示现生老病死而成熟有情,是故众生至亲之自性乃是成办利他事业的四摄法等善巧方便,其因即是殊胜大悲。
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障垢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安住二至七地的菩萨虽以智慧力超越了一切世间,然以大悲力不离世间。其义如何?为成熟世间有情在世间中示现生等,丝毫不被世间过失所染而行持,犹如莲花生于水而不被水染污,如是,菩萨为利他虽生在世间然不被世间法——烦恼与过失等染污。
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
诸八地菩萨对行持利他事业,自己的智慧恒时无有勤作,如干薪自然起火般炽燃。不仅如此,同时也能恒时入于远离戏论相的寂灭静虑等持的定境中。
子四、成最后有之功德:
以宿善愿推动力,及离一切分别故,
为令成熟诸有情,十地菩萨无勤作。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
如是普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恒时中,
具慧任运无障碍,真实广行利生业。
最后有菩萨以往昔十地以前的善愿力推动下,无勤行持利他事业,以及远离一切发心利他的分别念故,最后有的十地菩萨为成熟诸有情不需勤作与加行。即使如是,但应众生意乐宣说法要,相应(不同)信解示现种种色身、行持伟大利他菩萨行以及显示行住等威仪,应对何等所化、以何种方便、如何调伏众生的事业,此菩萨如是悉能通达。如是无勤作的事业普被于浩瀚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恒时之中一切无碍任运自成,具有极大利益。具慧菩萨以此方式为成熟有情真实无倒广行利生事业。
子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菩提萨埵后得时,事业相与诸善逝,
真实救度诸有情,于此世间视平等。
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
十地菩萨后得位时广行利众的事业与诸善逝从痛苦中真实救度有情的事业,此二者在世间被视为平等,无法辨别,因为此菩萨已获得六种神通、十种自在等殊胜功德故。尽管如此,但就自利而言,则如大地与微尘的大小差别以及大海与牛蹄迹水的多少差别般,如是,佛和菩萨的功德差别也有如是极大悬殊。
壬三、极净位分二:一、略说不变易;二、其义广说。
癸一、略说不变易:
不变性具无尽法,众皈无后际究竟,
此常不二无分别,无灭法性非作故。
法界清净法身无有舍此成彼的变易性故,是常住,以无余涅槃时也具有无尽功德故;也是一切众生无欺坚固的皈依处,以是尽轮回后际未究竟之间的皈依处故;此无垢法界是轮涅不二的寂灭义,以对彼等功过不分别故;也是恒时不灭不变的法性,以不是由业惑所作的自性故。
癸二、其义广说分三:一、远离生等义;二、摄义并承上启下;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子一、远离生等义分二:一、分别宣说;二、广说对应。
丑一、分别宣说:
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
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清净法界最初无生、最终无死、中间以病无害及无衰老。其根据依次是: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丑二、对应广说:
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恒常故;
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
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
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如来藏种性最初无意身生,以其自性是不变恒常性故;最终以不可思议死不能令佛性死,以其自性是无欺坚固性故;中间以微细无明习气病不能害,因其自性是已寂灭二取执著等故;由诸无漏行业不能令彼灭亡及衰老,以其自性不变故。彼等尚无,何况凡夫粗大的生老病死呢?
子二、摄义并承上启下:
当知以二复二句,亦复具有二二句,
依次无为法界中,具有常恒坚固等。
应当了知安立无生等分别有:“具足无尽功德故”等二句,“如同轮回无边故”等二句,“无分别智自性故”等二句以及“具非改造功德故”等二句,依次指明在无为法界中具有常等义。其义如何?
子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
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
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
具无改造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
因为纵然在无余涅槃法界时也具有无尽功德故,是如如不变的常恒义;因为如同轮回无边际故,是众生皈依自性的坚固义;因为是不分别二边的智慧自性故,是轮涅无二法性寂灭义;因为具有非以因缘改造的无为功德故,是恒时不灭不变义。
庚八、功德无二义分二:一、以名略说;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名略说:
法身如来及圣谛,涅槃如光不离日,
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
种性清净时即是诸佛法身,如是种性也是如来,也是圣谛,也是胜义之涅槃,故此四者仅是不同的异名,如同光明与日轮无二般。如是,究竟涅槃法身与诸功德三者本体无二,故除如来别无真实涅槃。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广说异名;二、广说意义;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广说异名分二:一、以四义说四名;二、名义对应而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
总之无漏法界中,依于四种义差别,
当知四种相应名,称为法身如来等。
总之,应当了知在无漏法界如来藏本体中,依于以下所说的“佛陀诸法不相离”等四种差别义安立法身等四种异名。
癸二、名义对应而说:
佛陀诸法不相离,及彼佛性如是得,
不妄不欺之法性,本来自性寂灭性。
如何对应?于种性从十力等佛陀功德无二的角度称为法身;从无始以来安住的佛性如是获得或现前的角度称为如来;何时不妄、恒时不欺或无变的实相或法性,是圣者智慧的所境故,称为胜义谛;本来自性清净且寂灭一切客尘障垢故,称为涅槃。
壬二、广说意义分二:一、广说无二义;二、广说解脱义。
癸一、广说无二义:
遍知一切现菩提,已断障垢及习气,
如来以及涅槃者,于胜义中无二性。
一切种智照见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相而现证菩提称为如来,以及已断二障及其习气称为涅槃,故从证德究竟的角度安立为如来,从断德究竟的角度安立为涅槃。实际在胜义中唯是同一如来藏,其自性无二。
癸二、广说解脱义:
一切诸相无数量,无思无垢之功德,
无别体相即解脱,解脱彼者为如来。
总体无有遗余即广大的一切相功德,无边差别功德及无法衡量的功德,甚深难测不可思议功德与彻底清净二障及习气的无垢功德,此等功德在无漏法界中无有差别的体相即是解脱。于彼解脱,从现量圆满证悟真如的角度也是如来。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绘画喻之义;二、日轮喻之义。
癸一、绘画喻之义:
譬如种种绘画师,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师了知能绘分,此分余人不知晓。
此后于此由诸师,我之形貌当共绘,
具权国王于彼等,下谕布绢赐与彼,
从彼听闻此事已,着手绘画国王像,
绘画王像画师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于彼人远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圆满王像遂不成,此喻此处如是知,
所言彼等画师者,布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胜诸方便,空性即说圆身像。
其义之比喻如何?譬如国中有种种画师对画首足等不同支分各自仅能善巧一分,一人所知能绘之分,余人皆不知晓。一时,权势自在的国王下谕:汝等画师当于此布绢上画我圆满身像。言毕赐布与画师,众师受命后对各自所知分着手描绘,画师之中有一人如画首者去往他方,由缺彼所应绘之一分故,像的一切支分不能圆满。如是此处应知,此喻是依《宝髻所问经》(《宝髻经》)中的比喻而宣说。布施、持戒、忍辱及“等”字所摄的精进、静虑、智慧一切方便分,如绘各各支分的不同画师般。如是具足殊胜的诸方便者即是方便无缺的空性究竟法身,说此法身如同所画的圆满国王身像。
总之,所有画师中若缺一人,则欠彼应画之分而不足故,王像不能圆满。如是,空性究竟即是法身,如已绘制的圆满王像,若诸方便缺少一种,法身也无法成就,相反,若具足一切方便则能成就。是故须知断与证或功德与涅槃或显与空二者都是双融无离的。
癸二、日轮喻之义分二: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脱,光明照耀及清净,
无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轮无二般。
了知如所有法之般若、了知尽所有法之智以及从所断障碍中出离之解脱,此三者依次是光明、照耀与清净,除同一体别无他体的三法,故依次如光明、光芒、日轮及彼三者无二相同。
子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
除佛外别无涅槃故,若未获得清净一切障碍的佛,真实涅槃也了不可得,因为除断证二者同时圆满更无别别圆满故,如舍弃光明与光芒后单独的日轮不可见般。
己四、摄义并启下义:
如是已说如来藏,十种意义而安立,
今说烦恼所缠藏,当以九喻而了知。
如是如来藏从本体乃至功德的十种义已明显宣说,此如来藏现在就安住在烦恼所缠的众生相续中,当知以九喻而了知,因为其本体无法直接了知故。
己五、依启下义以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二、障垢与如来藏二者各自相似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分三: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总摄而说无前际理。
辛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宣说喻义对应。
壬一、略说: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
地中宝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宝佛像,
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
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
九种比喻依次是:①萎败莲花中安住的佛。②群蜂围绕中的美味蜂蜜;③皮壳中包裹的果实;④不净粪秽中的黄金;⑤贫穷人家地下埋藏的宝藏;⑥果皮中具有能生苗芽的胚芽⑦破坏衣中包裹的珍宝佛像;⑧贫贱丑女胎中怀的转轮圣王;⑨焦黑泥模中所铸的真金像。如比喻一般,在被客尘的无量烦恼所缠覆的众生相续中安住着本来清净的如来藏。
壬二、宣说喻义对应:
障垢犹如萎莲花,蜜蜂皮壳及粪秽,
地蕴果皮破坏衣,苦逼丑女黑泥模。
无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实及黄金,
宝藏胚芽宝佛像,四洲圣王妙宝像。
能障的障垢犹如莲花、蜜蜂、皮壳、粪秽、地蕴、果皮、破坏衣、无怙等苦逼迫的丑女、焦黑泥模。所障的本来清净无垢如来藏犹如佛身、蜂蜜、果实、黄金、宝藏、胚芽、珍宝佛像、四洲之主转轮圣王、妙宝像。
辛二、广说其喻义分九: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二、群蜂中蜜之喻义对应;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对应;四、粪中金之喻义对应;五、地下宝藏之喻义对应;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对应;七、破衣中宝佛像之喻义对应;八、贫贱丑女胎中怀轮王之喻义对应;九、焦泥模中妙宝像之喻义对应。
壬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分三:一、萎花中佛身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萎花中佛身之喻:
譬如萎败莲花中,安住相好庄严佛,
具净天眼人见已,去除花叶显佛身。
譬如萎悴败坏的莲花中安住着相好庄严威光赫奕的佛陀,具有清净天眼的人见后欲令他人瞻仰,去除萎败花叶令佛身朗然全显。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善逝佛眼见,阿鼻亦遍如来藏,
无碍大悲于轮回,常住令众解脱障。
此义与比喻相似,即善逝以无碍佛眼现量见自法——自性光明的法性如来藏也能周遍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大慈大悲的诸佛无碍了知对所化众生有大利益,尽轮回后际常处三有轮回救拔众生,令彼等从障碍中逐渐解脱。
癸三、喻义对应:
犹如萎败莲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无垢天眼见此已,去除凋残败坏叶。
如是众生贪嗔等,烦恼缠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见此已,善作摧毁垢障业。
如具无垢天眼者见到萎败莲花中的佛后,为显佛身而去除残花败叶,如是,佛眼现见具贪嗔等烦恼垢染的一切众生相续中安住着如来藏,为令如来藏显露,大悲能仁怜悯众生如去除花叶般善作摧毁如来藏障垢的事业。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群蜂中蜜之喻:
譬如上妙美味蜜,为诸群蜂所围绕,
须者见已设方便,驱散群蜂而取蜜。
譬如上妙美味的蜂蜜被群蜂密密匝匝地围绕守护着,须求美味的智者见到群蜂围绕中的美蜜后,以烟熏等善巧方便驱散群蜂后取得美蜜。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大仙一切智眼见,犹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彻底断除业。
如是大仙佛陀以现量见一切所知相的智慧眼见到如美蜜般的各别自证智的佛性以及如蜜蜂般的佛性障垢烦恼及种子,为彻底断除彼等而善作事业。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蜜为百千万,蜜蜂障覆须求人,
驱散彼等诸群蜂,随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众生所具有,无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毁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譬如百千万亿那由他数毒蜂遮障了上妙美味蜂蜜,须求美蜜的具慧丈夫见蜜后,驱散群蜂随意取用或配制良药等。如是一切众生具有如美蜜般的无漏各别自证智,然被如蜂烦恼所障蔽,智者如来如取蜜丈夫般善巧摧毁彼等。
壬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分三:一、壳中果实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壳中果实之喻:
譬如具壳之果实,众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实者,去除皮壳取果实。
譬如外有皮壳的稻等果实被皮壳所包裹时,众人不得受用,因此凡欲觅求饮食等的人们,彼等定会从皮壳中取出果实。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众生所具有,佛性为诸惑垢杂,
乃至未脱烦恼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如是一切众生所具有的佛性如来藏,被烦恼障垢所杂,乃至尚未从混杂的烦恼障垢客尘中脱离,善逝佛陀的诸多不可思议事业不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显示或现行而作。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稻谷麦等粮,果未脱壳具芒者,
倘若果实未善治,众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众具法自在,未离烦恼之佛身,
于为烦恼所逼众,不能赐予法喜味。
譬如稻谷麦等果实尚未脱壳的具芒者,若未善作从壳中取出彼等之事时,众人不得享用美食。如是,众生所具的法自在如来藏未从烦恼缠中解脱的佛身,对被烦恼饥饿所逼的众生不能成为赐予法喜味的自性。
壬四、粪中金之喻义分三:一、粪中金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粪中金之喻:
譬如有人行路时,黄金遗失粪秽中,
具有不坏之黄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具净天眼见金已,以语告示余人言,
此中现有真金在,汝当还净起金用。
譬如有一携带黄金之人行于人流不息的道路上,不经意间黄金失落在粪秽坑中,以腐烂粪秽不能腐蚀的真金如前一样于彼处安住百千年。具清净天眼者见此处有黄金后,出语告诉他人:此处有超凡殊胜珍宝,汝等捞出洗净污垢后,当令发挥本有的作用,或造佛像或打制饰品等。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能仁分明见,陷溺烦恼粪秽中,
众生功德欲令净,于诸众生澍法雨。
如是能仁正等觉佛陀现见诸众生所具的如来功德法陷溺于粪秽般的烦恼中,欲净烦恼粪秽而对一切众生澍妙雨般的圣法。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腐烂粪秽中,坠入黄金天眼见,
为令清净胜美金,认真显示于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见,烦恼不净大粪中,
堕入有情圆觉宝,令净于众说圣法。
譬如不净粪秽中坠入的黄金,天人见后,为清净黄金上的粪秽,将胜美黄金认真指示于人。如是,佛陀已见在烦恼不净大粪中坠入的如珍宝黄金般的诸有情的圆满正觉精华后,为清净佛性上的障垢,对诸有情宣说妙法。
壬五、地下宝藏之喻义分三:一、地下宝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地下宝藏之喻:
譬如贫家地层下,具有无尽珍宝藏,
主人于此无所知,宝藏不言我在此。
譬如被饥饿贫乏所逼的穷人家地下已有随欲可得的无尽宝藏,而主人对此宝藏却毫无所知,宝藏也不对人说我在此地下。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意中珍宝藏,不增不减净法性,
由未证故诸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
如是,一切众生心中自然安住如宝藏般的无垢自性故,安住在胜义中无新增功德以及也无先有后减的过失之法性,然由未证悟故,诸众生恒时感受匮乏无漏财宝的诸多痛苦。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贫家地层下,已有宝藏对主人,
宝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宝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众生如穷人,
为令彼等获此故,大仙真实降世间。
譬如穷人家地下已有宝藏,宝藏不会对穷主人诉说我在此处,主人也不知有此宝藏。如是,在众生意家安住具有无漏法界藏,一切众生却如穷人般,为令彼等获得法界藏,大仙真实降临于世间宣说妙法。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分三: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果皮中胚芽之喻:
譬如郁多罗等树,果中种芽未朽坏,
种于地中灌水等,渐次生长成大树。
譬如菴摩罗、郁多罗等树果中具有能生大树功能的种子,若遇助缘则生苗芽,因为没有朽坏的障碍或具胚芽的种子未朽坏故,种于地中并善加浇水、施肥等,则渐次生长成大树王。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一切有情无明等,果皮中缠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渐次成为能仁王。
如是,一切众生果皮的无明等中有法性界的无漏善法或色身因的善法。此亦,依于种性上的彼彼善根后渐次成为能仁王。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依水日风土,时间虚空之众缘,
郁多罗及菴摩罗,果皮之内生长树。
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
譬如若依潮湿的水、能成熟的日光、不腐烂的风、能住持的地、春天等时间、无碍的虚空等众缘,则从郁多罗及菴摩罗的果皮内长出大树。如是,在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圆满正等觉胚芽,如是,依于成为解脱因的二种资粮之彼彼善缘力,则现量见法界及在修道中次第逐渐增长以至究竟。
壬七、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义分三:一、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
譬如宝成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天人见彼在道中,为除秽衣此示他。
譬如以种种珍宝制成的佛像缠裹在臭秽破衣中,此像放在十字路口,天人天眼见后,为除臭秽破衣而将道中宝像之事如实说于他人。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佛陀无障眼现见,诸惑缠裹如来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示方便。
如是,诸佛如来以无障见一切法的智慧眼见到被贪心等种种客尘烦恼所缠裹的佛性下至蛆等旁生也具足,如从破衣中取出佛像般,佛陀为使如来藏从客尘中解脱而宣示解脱的方便。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珍宝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置于路中天眼见,为令解脱示他人。
如是烦恼破衣缠,佛性安住轮回道,
佛见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说妙法。
譬如珍宝自性的佛像被臭秽破衣所缠裹,放在十字路口,天眼见后,为使佛像从障垢中解脱而将此指示于人。如是,被烦恼破衣缠裹而安住于轮回道中的佛性如来藏,诸如来见到下至旁生也具有,为令佛性从障碍中解脱而宣说妙法。
壬八、贫贱丑女胎中怀轮王之喻义分三:一、贫贱丑女胎中怀轮王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贫贱丑女胎中怀轮王之喻:
譬如丑陋无怙女,住于无有依怙处,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觉知。
譬如无有依怙的丑女住在无有依怙的地方,如客栈、岩穴、十字路口等。彼胎住持着具有吉祥转轮王相的胎儿,然能住持的丑妇自不觉知腹中怀有人主故,感受被他人鄙视等痛苦。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转生无怙三有家,不净众生如孕妇,
具有怙主无垢界,如彼腹中转轮王。
如是,转生在具有种种痛苦的三有中,如同住在无有依怙的寒舍般,不净众生也如孕妇,因为其相续中具有从痛苦中救护的怙主故,无垢法界如彼丑女腹中的转轮王。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身著破垢衣,丑女胎中轮王住,
然于无怙寒舍中,感受猛厉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无怙具心诸有情,
由于烦恼心不静,是故安住痛苦处。
譬如身著垢秽破衣的丑女腹中虽安住着转轮王,然在无依无怙的寒舍中远离亲眷而感受猛厉痛苦。如是,自心中虽安住着佛性怙主,然无依无怙的具心诸有情,以烦恼力自心不得寂静故,安住于痛苦的轮回处。
壬九、泥模中金像之喻义分三:一、泥模中金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譬如模中融金铸,宝像外有焦泥模,
见已知者为清净,内金除去外泥障。
譬如泥模中以融金所成的铸像,量与相皆已圆满成就,自体寂灭障垢然外有焦黑泥土,见到后如是了知者为内金障垢得以清净而除去外部泥障。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佛见自性常明净,以及障垢亦客尘,
众生犹如金泥模,令净诸垢成菩提。
如是,佛见自性光明如来藏及诸能障客尘后,犹如珍宝黄金来源的泥模,为使诸有情净除客尘障碍后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无垢金铸成,象马等像藏模中,
彼无垢故寂灭性,铸师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见,犹如纯金寂灭意,
以说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净。
譬如无垢纯金熔化而铸成的象马等像藏于泥模中,彼无垢故寂灭,铸师了知其自性后,即除去外部泥模。如是,遍知佛陀的智慧见到犹如纯金般烦恼寂灭之意,尔后施行遣除障碍的方便——以宣说妙法来善破如外模的佛性障碍。
辛三、总摄而说无前际之理:
萎败莲花与蜜蜂,皮壳粪秽及土地,
果皮破坏垢秽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佛身蜂蜜及果实,纯金宝藏及大树,
佛像以及转轮王,纯金所铸宝像般。
宣说众生无始来,具有烦恼客尘垢,
无垢自性清净心,无始不离而安住。
譬如在萎败莲花、蜜蜂、皮壳、粪秽、土地、果皮、破坏垢衣、女人胎藏、泥模中依次有佛身、蜂蜜、果实、纯金、宝藏、大树、佛像、转轮王、纯金所铸宝像。以彼等比喻所显示之义即是宣说诸有情界或相续中的诸烦恼缠与心之自性不相应故是客尘,然从无始以来就与法界并存。既然如此,心之自性无垢如来藏从无始就不被过失所染而安住于自心大清净中。
庚二、障垢与如来藏二者各自相似对应分二:一、明示障垢之差别;二、明示自性法界。
辛一、明示障垢之差别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
壬一、能障障垢之分类:
贪欲嗔恚痴随眠,猛厉现行及习气,
见道修道不净地,清净地之所断障。
如是九种障垢相,依于萎莲等显示,
以随烦恼所缠覆,差别之相无有数。
贪等九种障垢者,概要略说如次第,
萎败莲花等譬喻,依彼真实而宣说。
在世间离欲者的相续中具有的能作不动业及上二界之因,是以圣者智慧所摧毁的贪欲、嗔恚、无明愚痴随眠;即此三类种子别别生起猛厉的三毒现行,现行指能成就欲界果报,是以修不净观等所摧毁的三毒现行;能作阿罗汉相续中的无漏业及意生身的无明习气地,是以大菩提的智慧所摧毁的;凡夫相续中现量见法性的障碍是见道的所断;圣者学道相续中具有的障碍是修道的所断;不净七地所具有的障碍是清净地所摧毁的;清净地所具有的障碍是以金刚喻定所摧毁的。如是九种障垢之相是依于萎花等九种比喻显示。以随烦恼所缠覆的分类虽有无数,然此处贪等九种障垢是以概要略说而安立。此亦,如同烦恼的次第般依靠萎败莲花等九种比喻真实已作宣说。荣敦巴大师认为此颂是无著菩萨注释中的词句混入本论,其实不属正文的颂词。
壬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
以彼等垢令凡夫,罗汉学人及具慧,
如其次第四一二,复二成为不清净。
以彼等九种障垢使一切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修道及资粮加行道的学人、诸具慧菩萨、不清净者以及清净者,按照如是次第以四一二二(障垢)而成为不清净者。所谓九种障碍是从主要具足的角度成为彼等补特伽罗现前究竟法界的障碍。
颂中“学人”荣敦巴大师认为是入小乘道的学人,遍知多罗瓦则说通大小乘学人。
壬三、广说各自喻义: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譬如水莲花最初敷荣绽放时人皆欢喜,后萎悴时则不欢喜。如是,贪欲随眠依于非理作意而生起贪欲时,人皆欢喜而待其灭尽时都不欢喜故,此者也如见水莲的欢喜般。
譬如爱蜜之蜜蜂,极其挠乱刺蜇击,
如是由生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譬如爱惜自命的蜜蜂极为挠乱时则以锐刺蜇击而生痛苦般。如是,由嗔恚随眠生起嗔恚的现行故,自他内心产生痛苦的忧恼。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譬如稻等果实被外壳包裹而不能现见般,如是,以如蛋壳般的无明痴心随眠对如理现见如来藏作障碍。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譬如不净粪秽与意不相合般,如是,三毒现行是贪著欲界诸有情依止欲界五欲等诸多恶行的因,是故猛厉三毒现行如不净粪秽聚是生起厌恶心之处。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生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譬如大宝藏财富被地层所障故,诸贫穷者不知有财富而不得受用珍宝藏。如是,匮乏功德圣财的诸有情,无尽功德的自生智慧被无明习气地覆障而不得现见。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譬如由树木的芽、枝等渐次生起故,种子皮壳逐渐破裂。如是,由见真实性的智慧渐次产生故,能断除见道所断烦恼。我认为所谓次第产生是从煖位开始。
由与圣道相连属,摧毁坏聚见核心,
修道智慧诸所断,宣说犹如破坏衣。
依靠与圣道现量见四谛法性相连属而摧毁所断的核心或主要的萨迦耶见等,宣说由生起修道智慧所断的诸障碍犹如无有坚固精华的破坏衣。
依于七地诸障垢,犹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远离于胎藏,无分别智成熟般。
依于七地的诸障垢,障碍所证且令有勤作、不见自己本具之法故,如胎藏的诸垢秽般。于如远离胎藏的清净地无勤生起无分别智,如转轮王胎中成熟即降生般,以无须观待勤作故。
随逐三地诸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刚喻定所摧毁。
随逐三地的诸障垢是小品障,无勤即能断除故,当知犹如金像上所染的泥土般。此垢障是以巨大智慧之自性——十地末后金刚喻定所摧毁。
壬四、再摄总义:
如是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败莲花等。
如是贪等能障的九种垢如同莲花等比喻。
辛二、显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
壬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
由三自性归摄故,种性如同佛身等。
所障的比喻与意义相似,由下文所说三自性所摄故,种性如来藏如同佛身等九种比喻。
壬二、显示分别喻义: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
何为三自性?此如来藏之自性即是自生智慧法身、不转变的真如义,也是成佛的种性,共三种。应知其中法身由前三喻、真如由真金一喻、种性由其余五喻而宣说。
壬三、广说分别喻义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癸一、法身之喻义分二:一、显示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显示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说深及种种法。
当知法身有二种分类:法界最极清净各别自证智慧的所缘境,称为真证法身;证悟彼者的等流即是宣说胜义空性的甚深菩萨藏法以及宣说种种广大世俗地道等相应所化信解的十二部经,此二者称为假教法身,即是教法。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应知,由于证法身超越世间故,在世间不见有能表之喻,因此宣说佛身与法界如来藏二者相似;由于非是世间粗大心识的所缘境故,宣说微细难测甚深空性法犹如一切蜂蜜甘甜一味般与自性空性相似,而宣说种种广大十二部经等方便相则如种种皮壳中安住的不同果实般。
癸二、真如之喻义:
由于自性无变易,以及胜善及清净,
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
如般若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如是,由诸法自性恒时不变,看似与烦恼相连然自体无有变易故,如黄金坠入不净粪然不变坏般;也如黄金的庄严与珍贵般,自性本善且殊胜;又如黄金可打造饰品,缘真如也可生起善法;且如黄金唯以垢秽而净般,如来藏本体清净,所以宣说真如与真金之性相似。
癸三、种性之喻义分三:一、以喻显示二种性;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以喻义显示二种性:
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
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
譬如不须勤作、自性安住于地下的宝藏及依勤作渐次生起的果树。如是,当知种性也有二种,即无始以来自性安住的法界清净自性住种性以及缘彼依靠闻等勤作重新真实纳受的善根——顺解脱分殊胜善根的增上种性。荣敦巴大师说此二者中后者殊胜,其实此增上种性也不是先前没有后来新得,因为它是由如来藏上的障垢部分减薄而现量产生能滋养如来藏作用之力。
子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如来三种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后者得后二。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佛陀三身果,即依于初者自性住种性究竟智慧资粮、清净客尘障垢而获得初者法身;依于次者增上种性究竟福德资粮而获得针对远近众生显现的后二者报化身。
子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庄严自性身,犹如珍宝之佛像,
自性本来非所作,摄集功德宝藏故。
具大法王国政故,报身犹如转轮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犹如黄金像。
当知法性自性身本来清净并且具有功德庄严,犹如珍宝佛像。何以故?自性本来安住非是新生勤作的所作法,且是十力等功德宝藏故,犹如珍宝佛像不观待种种勤作般。具有大乘深广法的王政故,对清净圣者所现受用大乘的报身犹如于七宝、四洲自在的转轮王。依靠现前胜义身的作用在所化众生前显现种种影像,唯是显现的自性故,在共同所化前显现的化身犹如黄金铸像。以上以喻宣说意义竟。
己六、所说义以信心了知:
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
犹如日轮光晃耀,无眼目者亦不见。
任运自成无为法自生诸佛的胜义如来藏是诸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初发心菩萨唯一随顺了义经典以信心信解的所证而已,并不是以自力如实证悟,犹如光明晃耀的大日轮无眼之人也不能见一般。
己七、认定所证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
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既无任何所应遣除的前际有的烦恼过失,也无有丝毫所应安立的新生功德分。如是远离增损的实相真实义以相应的能境胜义智慧真实现见且入定修行串习纯熟时,则如实究竟现见的真实义从二障中解脱。
为何无遣无立呢?法界自性外具有能分离的他法,即如来藏以能分离的客尘法而空;由如来藏自性中无垢故,无有与如来藏自性分离的体性,彼以十力等无上功德法不空,以本来具足故,无须重新安立,如日轮与光明般。
己八、以彼等宣说之必要分二:一、以问答略说;二、广说其义。
庚一、以问答略说分二:一、提问;二、答复。
辛一、提问:
处处经说诸法空,如云如梦如幻相,
此中如来云何说,众生皆有如来藏?
犹如不坚实无自性的云、有感受而无自性的梦以及有显现而无自性的幻相般。如是,在二转无相法轮的广中等般若经中处处宣说一切所知法自性恒空,然在此第三转法轮中诸佛如来为何说一切众生相续中本来任运自成具有如来藏?一有一无岂不相违?或者,大自在菩萨于此尚难证悟,对凡夫宣说有何必要?
辛二、答复:
心怯轻慢劣众生,执著虚妄谤正法,
增上我执五过失,为具过者断彼说。
答:此二者不相违,因为前者二转法轮宣说从色法至乃一切种智间一切诸法大空性,是从法界本体空性角度而言;此处宣说具有如来藏不是说本体堪忍谛实,而是从各别自证智慧自性光明的角度而言。因此彼二不但不相违,而且一者是现前另一者的助缘,故是双融一味的。
再者,为了五种特殊必要而宣说有如来藏,何为五种?即①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障碍是:由不了知自己具有胜义法界,而生起于修行菩提不堪能的怯弱心;②不欢喜修道的过失及摄受他众的障碍是:由不了知他众也具有胜义法界故,生起彼等是卑劣的轻慢不恭敬的过失;③证悟真实实相智慧的障碍是:由不了知自他平等具有如来藏并且造作的客尘障垢在法界中本无而增益为有,即是执著虚妄的过失;④执著无有与法界无分离而具有的诸功德,即是诽谤真实法的过失;⑤证悟自他平等的障碍是:由不了知自他自性在法界中平等故,增上贪执自我的过失。若何者具此五过,为令彼者断除此等过失而宣说如来藏。
庚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
辛一、二转法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
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
一切烦恼犹如云,行业犹如梦受用,
烦恼行业之果报,五蕴犹如幻变化。
自性清净法界真实际是以一切有为法而空,以何等有为法而空?贪等烦恼杂染、不善等业杂染以及彼等异熟蕴等生杂染,此三者如浮云等。何故与云等相似?诸烦恼周遍障覆有情之界且是客尘故,犹如浮云;彼烦恼所推动的有漏业是由颠倒心产生且是迷乱之境故,犹如梦中之受用;烦恼与有漏业的异熟果——五蕴等是观待因缘方显现种种,以理善察毫无实有故,犹如幻相变化等。
辛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分三: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复于无上续此中,
为令断除五过失,宣说具有如来藏。
先前在二转法轮中如是已安立了一切法显而无自性,之后又复在究竟无上法界相续不间断宣说之此处,为令遣除五种过失而以种种譬喻、根据宣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
壬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如是未闻此善法,而以轻视自身过,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众生未生菩提心,于彼生起下劣想。
如是于此思惟者,真实智慧不生起,
是故执著虚妄法,及不能知真实义。
由于改造客尘故,众生过失非实有,
真实此过无有我,功德自性为清净。
执著虚妄之过失,毁谤真实功德者,
具慧自身与众生,不得现见平等慈。
五种过失如何产生呢?①如是若未宣说有如来藏则不得听闻,由不闻此则想我自身如何能得菩提,由轻视自身之过失,导致心生怯弱者不能生起欲现量现前自性胜义如来的菩提心;②若何人自已发起希求佛果的菩提心,则执我是菩萨而生贡高我慢,见到未发菩提心的其他众生则生较己下劣之想;③④如是思惟无有如来藏的补特伽罗不能生起真实远离增损的实相义智慧故,生起执虚妄有的增益以及不能了知真实义的损减。彼等为何?由于是因缘造作的客尘性故,在真实义中有情的烦恼等过失非实有,且此等过失自性本来无我,因此如来藏从本就是具有功德的自性清净法性。如是执著虚妄过失,亦即以过失为由后妄执没有如来藏。此亦,众生认为没有如来藏的根据是依靠执著虚妄过失,于象显现那样执为实有的前提下,以为既然彼已存在且佛地已清净障碍故,想此二何时也不会并存。总之,众生无有如来藏的能立即是除垢障客尘的显现外其余毫无根据。⑤执著无有真实十力等功德而诽谤的具慧菩萨不能获得现见自己与众生平等的大慈心,因为执著有过失后并且不离耽著净与不净胜劣的过失故。
壬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
如是依靠听闻一切众生无别具此自性清净如来藏,由此见自能成佛果而对修道生勇悍心,对他众如导师般恭敬,生起了知世俗诸客尘无自性的般若、证悟觉空无二如来藏自性的大智以及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如是由生无上相续的五种功德法而远离怯弱心等故,无罪业及观自他无有胜劣的平等,了知本无客尘诸过且本具功德的实相,生起自身与一切有情平等具有如来藏的大慈,依此五义速疾获得如来果。
大乘无上续论辨三宝种性中如来藏品第一终。
大乘无上续论辨别三宝种性或来源中如来藏品第一释竟。
菩提品第二
戊二、觉悟支菩提义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讲法总标而说;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己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
净得远离及二利,其依深广大自性,
常住世间如实性。以此八义而宣说。
具二净之菩提是本体;出入定的智慧是能得因;远离二障及习气是果;由断尽烦恼障故,是远离一切有漏衰损并获无漏圆满圣财的自利,由断尽所知障故,是无碍成办他利事业,即是业义;成就彼二利圆满的所依是具有无量功德,称为相应;具有功德的菩提难测难量故,是甚深法身,具有力等无量功德故,是广大报身,契合相应根机行他利故,是大自性化身,三身即是分类行;彼三身乃至众生未尽之间安住是恒常;此等除佛外不能如实证悟是不可思议。
己二、讲法总标而说:
本体因果与事业,相应以及分类行,
恒常以及不思议,由此建立如来地。
如是由本体、因、果、事业、相应、分类行、恒常、不可思议等八相而建立佛地。
己三、彼等对应而广说分七:一、净得本体及因义;二、远离障垢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所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之行义;六、众生未尽之间彼等常住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庚一、净得本体及因义分二:一、略说净得;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净得:
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
以诸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障蔽,
遍具无垢佛功德,常坚不变之佛体,
此依于法无分别,及以拣择智获得。
所谓心之自性本来光明的法界具有如日轮般的证德与如虚空般的断德的自性,在先前位时被厚重云聚般的烦恼障所知障蔽,具足十力等一切无垢佛功德的恒常、坚固、不变的自性——佛体是依于入定缘如所有义的无分别智慧以及后得位缘尽所有义的拣择智慧二者而获得。
辛二、其义广说分二:一、具二净本体之义;二、能得智慧因义。
壬一、具二净本体之义分二:一、真实;二、差别。
癸一、真实:
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
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
胜义的如来性是与功德无二安住的证德以及是远离客尘障垢的断德故,以具二种清净妙法所安立,自性光明如日轮,本来清净如虚空,智慧及离垢染即是于究竟断证二德的体相,称为佛陀。
癸二、差别分二:一、自性光明之差别;二、离垢清净之差别。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别:
光明非是所作性,无别超过恒河沙,
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自性光明的差别:由于无漏法界自性本来清净光明不是因缘新生的所作法而是无别相应故,及功德数量超过恒河沙故,十力等佛法本来任运具足。余释云:“圆满具足诸佛法。”遍知多罗瓦承许是离垢的差别。
子二、离垢清净之差别:
是以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尘故,
烦恼所知二障位,宣说犹如厚重云。
离垢清净的差别:由诸障垢自性本来不成实有故,及能周遍一切不净位故,以及是能断的客尘故,宣说凡夫的能障是重云般的烦恼障与所知障,清净彼等称为获得二种清净。
壬二、能得智慧因义:
断除二种障碍因,承许即是二种智,
一者无分别智慧,二者依彼后得智。
能断除障碍解脱及一切种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因即是二种智慧。亦即,承许是入定无分别智慧以及依彼后得拣择尽所有法的智慧二者。
庚二、远离障垢之果义分二:一、以喻略说无垢;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喻略说无垢:
犹如具有无垢水,莲花渐荣遍满池,
亦如圆满之月轮,罗睺口中得解脱,
复如圆满之日轮,云聚烦恼中解脱,
具有无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体。
从贪欲烦恼中解脱,犹如充满没有浊尘的无垢净水、且被逐渐荣茂的莲花遍满的美丽水池;从嗔恚烦恼中解脱,犹如从罗睺罗口中解脱的满月般具有无垢圆满的慈悲光明;从痴心烦恼中解脱,犹如日脱重云般具有二种无垢智慧功德,是故具有光明显现的即是如来的体性。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实真金及宝藏,
果树无垢宝佛像,转轮圣王纯金像。
一切士夫中最胜的能仁佛陀如同脱离萎莲的佛身、脱离蜜蜂的蜂蜜、脱离果皮的果实,脱离粪秽的真金、地下显露的宝藏、种子中出生的果树、脱离破衣的无垢珍宝所成佛像、胎藏中出生的转轮圣王、脱离泥模的黄金像般,现量现前法界的唯一是佛陀。
辛二、其根据广说分三: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之理;三、由净障垢获得实义之理。
壬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
如水池等贪欲等,客尘烦恼得清净,
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
具有一切相殊胜,佛陀之身决定得,
是依出定拣择智,其果如是而宣说。
犹如莲花严饰、浊尘澄清的水池及“等”字所摄的罗睺罗口中解脱的月轮、云中脱出的日轮般,从于悦意境的贪欲及“等”字所摄的于不悦意境的嗔恚、于中品境的愚痴,三毒烦恼客尘障垢中解脱而获得清净。彼者虽有多因,然就根本因简要而言,即是以入定无分别智慧遣除烦恼障所得之果,如是而宣说;而断德圆满的所依——决定获得具有一切空性光明殊胜相的如来果,是以后得拣择所知的智慧断除所知障的果,如是而宣说。
壬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之理:
由断贪欲之浊尘,且于所化众莲中,
降禅定水滋润故,佛如清净之池水;
由脱嗔恚罗睺罗,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众生故,佛如无垢之满月;
由脱厚重愚痴云,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无知黑暗故,佛如无垢之日轮。
由已断尽自相续中如浊尘般的三有贪欲,且于所化众生之莲以宣说妙法如降水般获得极寂禅定并以止观滋润故,佛如净水盈满的莲池;由自相续从如罗睺罗般的不悦凶恶嗔恚中解脱,且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佛如无垢圆满的月轮;由自相续从如重云般的无明愚痴中解脱,且契合各各所化众生的因缘如实以智慧光明遣除一切无知黑暗故,佛如无垢的日轮。
壬三、由净障垢获得实义之理:
获得无等等法故,赐予无上法味故,
远离二障皮壳故,佛如佛身蜜果实;
净故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
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真金宝藏树。
现前珍宝法身故,两足主尊最胜故,
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由获得不与一切凡夫声缘菩萨等同而唯与诸佛等同的功德法故,能赐予一切所化众生无上圆满的圣法味故,远离皮壳般的二障故,依次佛陀犹如远离能障的佛身、蜂蜜及果实;由本体本是以障垢而清净的自性故,以功德实质或诸无尽真实妙功德能遣除所化众生的贫穷故,能于所化众生相续中赐予解脱果故,依次佛陀犹如真金、宝藏及大树;由已现前能出生一切所需的如意宝般的具有无量功德之法身故、是主要所化两足中的主尊或核心的殊胜引导者故、如出生一切所需的宝珠般显示种种幻化色身像故,佛陀犹如远离各自能障的佛像、转轮王及黄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