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要诀 2

三、教诫须恒时念死而修正法分四:(一)思择现法无益而放下此生;(二)思择来世堪忧而起心畏死;(三)思择过患利益而起念死欲;(四)思择真假法行而唯修善心。

(一)思择现法无益而放下此生

久远即困世法城,牢执八法死不休,

然无尘许坚实益,空劳执捉竟何为。

从久远以来一直困在三有世法的城市里,对于正负两边的世间八法,死不放手地执著,却得不到微尘许的真实利益。这样空空劳苦地执捉它究竟为了什么?又有什么用呢?这种空劳执捉得不到任何意义,应该赶紧放下此生,寻求真实的安乐之道。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金刚偈的甚深涵义,从而了解我们空无实益的忙碌状况。五个方面:1、时间;2、处所;3、事相;4、心态;5、结果。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就陷入了无明状况,在一念妄动以后,入了迷梦般生死相续。要注意,迷梦是一点东西也没有,然而出现幻觉,这些幻觉在相续,一梦接一梦不断地演,这叫“时间”。它变现时会出现东南西北、自身、他人、社会等相,这是空间。我们在这时空状况里活了一世又一世。在每一世中,我们都以为自己在真实地生活着,这里有很多苦乐两边的事情,然后不断地执著。那时特别当真、特别在乎,以为有真东西,然而过后又死掉,换成另一番梦再次演下去。从五个方面去认识这种状况,就会发现执著现法毫无意义。

1、时间:久远

不知道何时开始,我们从清净法界沦落下来,那时一念妄动就入了能所二取的境界,这就是迷乱的状况。从那以后,经历了不见边际那么多的劫数,直到今生,这是时间上的久远。

2、处所:世法城

我们待在哪里呢?待在诸有大城市里。“诸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或者我们以为有的各种现相界里。这里说为“世法城”,是指突然间出现了时空,有时分和方分,然后就出现一个似真的世界,实际跟梦一样,而我们却以为是真的。现前的心就困在这里,觉得特别真实。就像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这里有我的家、我所在的小区、街道等,还有各种社会关系、日常的工作生活等,我们就住在这样的世法城里。“城”代表一个系统,实际是阿赖耶识变出来的相分,包括根身、器界等。

“困”指一下子入梦以后出不来。错觉一阵接一阵、一段连一段地相续下去,就像乌云一直遮蔽虚空,怎么也看不到本来面目那样。“困”又表示众生在这里非常迷惑,从迷集迷,这样下来全是颠倒的。好像那些东西包围着自己,特别坚实、真实,然后在这里起惑造业,又陷入新的轮转。

3、事相:八法

在当前一世里会出现各种事相,包括正负两边的称讥、毁誉、苦乐、利衰,这叫“世间八法”,指当前一世心识前会出现各种合意、不合意的境界。

4、心态:牢执

自心困在八法里特别执著,丝毫不觉悟。在碰到苦事乐事,遭受讥讽赞叹,出现衰损利益、毁谤名誉时执著不已。从今生来说,从小就分别这个对我有利,那个对我不利,我占了便宜,我吃了亏,我现在很苦,我现在很乐等,在这些方面特别计较执著。牢执到什么地步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都不肯放手,要抓牢,一世心力全部投注在这些上。

5、结果:不得微尘许的坚实利益

譬如一棵硕大的芭蕉树,从远处看以为里面肯定有心要、有实义,然而一层层剥开后发现空无所有,连一星点实质也得不到。这表示庞大的现世虚假系统。爱情、名誉、地位、财富、享乐、竞争、各种新意义等,就像那棵硕大的芭蕉树,一出现就感觉有头有脸,非常壮观。它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里面有非常多的意义。为此非常执著、不甘心,一定要求取到快乐、称誉、利益,撇掉苦恼、讥毁、衰败等。

就像勇士在竞技场上拼搏,我们在现世法的竞争场里争取,用尽心思,使出各种机心巧计。这里充满了计较分别、阴险狡诈,出现了很多憧憬失落等等。这个世法的幻城,就像万国博览会里有各种神奇物质,又像总统竞选场上有各种权力的高峰一样,我们在这里时时执著,一直到死的时候,都感觉我还没有实现此生的所愿,我还是不甘心。比如对窝巢一样的家,以及夫妻、子女、产业等非常执著,到死都不肯放下,还在惦记着,感觉没得到满足。像这样一生费尽心血,到底得到多少利益呢?就像去探求芭蕉树的实质结果一无所获那样,在由因缘力抛出的一世虚幻显现里寻找时,不必说很多,连极微尘那么大的坚实性利益都得不到,所以叫“空劳”。

以上整体了解到,我们从久远以来流落在虚妄的世法境界里,对自心所现的各种现世八法紧紧执著,死都不肯松手。之后又劝我们去观察,这样做没有尘许的坚实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只是空劳执捉。之后反诘自己:现在还执著现法干什么呢?这样就懂了这一颂的大义。之后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在自心上引起相应的认识,以见解的力量发起放下此生的欲。这样我们就能跟过去的路线告别,将目光投向来世以上。

掌握此颂的关要

这里分成两步来进入:一、生起“尘许无实义,空劳一世心”的认识;二、发起“我还执著现法干什么?”的诘问。如果这两步到位了,那我们就会开始放下此生。

第一步,生起“尘许无实义,空劳一世心”的认识,又可以从两方面趣入:一、认识现法幻假;二、认识现法坏灭。一方面要看到假,一方面要看到灭。前者从空性如幻来认识,在这一生中,那么多执著追求全是空费劲,毫无意义。后者从浅层的粗细无常上看到它是灭的,执捉它也没有用,这样也会了解“空劳一世心”。

首先从空性层面来看。这些只是一念无明忽而现起的假法,就像眼睛瞪久了见空花,或者以迷乱缘入了幻梦一样。总的要认识,目前的一切都是假法,在假法上建立意义,拼命寻求,只是空费心力。就像渴鹿向着阳焰奔进,由于阳焰并不存在,只是错觉,所以,无论它多么努力都将一无所得。或者如水中捞月、镜里拈花,因为是虚影,所以不会得到什么。要像这样看到,目前现法的境界都是虚假的,跟空花一样。我们由于认识不到它的假,就一直看重执著,认为它最有实义,拼命求取,然而它是虚假、无所有的缘故,无论费多少心、多么努力,都将空无所获。

这样看清楚后就要问自己:我再这样捕风捉影、执著假法干什么?有什么用?能得到什么呢?这样一问,发现整个计划行动全是白费心力。一旦认识到它无意义,就会取消这种行动,之后一心修来世以上的法。

其次从无常层面来看。从现在的一刹那观察,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没有了,所以没得到什么。由此往未来看,也会知道现前的一切都将没有,得不到什么。当看到它一下子没有了,没得到什么,就知道无论怎么经营,到后面都要灭尽,所以都是一场空,这叫“空劳执捉”。由此应该觉悟,不要再搞虚假的现世法。

这也要透过譬喻、意义多方面观察发起定解。先看譬喻,所有花开过以后都没有了,所以,再怎么用心去种花,最终也得不到一朵。世上出生了那么多新生儿,最后全部死掉了,一个也留不住,可见没得到真正的“产品”。再说,在世间营造的一切活动,最后都没有了;建立的一切事业,最终全垮掉了。旷观整个世界,此前无数岁月里显现的所有事相全部没有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活在现法里有滋有味,执为真实,认为可以常保,为此费尽心思,最终却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世尊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一切诸行都是无常,在流逝的过程中,到了后面就没了前面。对此要生起厌患出离,不要继续在这里空营造、空求取了,再怎么做最后都成了一场空。就像小孩用沙子堆的城堡,风一吹就全没了。又像吹出的肥皂泡,过后全都破灭,究竟得到了什么呢?从这里一推就会发现,没得到丝毫实义。前面从幻假来看,在暂时一现的影子里,怎么能得到意义呢?无论动多少心思,做多少努力,也得不到一尘许。这里从无常来看,后边际全部没有了,又得到了什么呢?

再结合我们这一生来观察。从小就对这一世充满希望,比如常常出现错觉,以为多读书会得到很大利益,结果一年年读下去,发现学到后面,前面就没有了,其实没得到什么,只是心在执著。又比如我们在岁月中经历的一切事都过后成空,荡然无存。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行进时,总以为现前有实有的法、能得到的法,然而终究都是这一个法则——过后成空,什么也没有,自己当初的预算和最后的结果完全是两回事。

这样才知道,的确是空劳一世心。之后要彻底断定:在这世上出现的任何事业、任何显现、任何现法的所求,最终都空无果利,丝毫不会有所得。这就可以看到,现法纯是欺诳。或者结合死时就知道,当神识一离体,就跟现法彻底告别了。现世的一切无法带到中阴,成了阴阳两隔的事。到那时,此生所作的一切都只成为忆念的影像,什么都没有了。过后又演下一世的剧目,此世的一切彻底谢灭了。要像这样看到,我们一世又一世困在现法里受欺诳,浪费了人身——迅速还归本源的良机。生命的意义在于返回本来,消除迷乱,而不是在迷乱里求意义,在灭法里求永恒,这是极大的荒谬。

这样就看到,在现法里做什么样的经营、打造、积累等,全是空劳,应该遍观到此世的一切。就像佛语所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像这样普观一切世间境,最后都没有了、灭了,那去营造假相干什么?打造暂时的感官盛宴干什么?追求衣食干什么?追求权位荣耀干什么?任何世间法全是要灭的。“诸行无常,深可厌患”。要像这样放下此世的一切。

(二)思择来世堪忧而起心畏死

今朝最后住此处,需行后世之大城,

有何把握不畏死,反省思维则有知。

承接前面思维三根本、九因相,最终落实到“今天死不死都不决定,很可能要到后世去”,像这样决定持“今天会死”的心。进一步想:“我今天是最后住在这里,而需要走向后世大城市的话,那对我来说有什么把握不害怕?”是该这样反省、在自身上思维一番,那样会有个了解。

“后世之大城”,表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而此世非常短暂,如石火电光般,说不定今天就要走,那为什么不考虑来世的事呢?如果没集聚增上生、决定胜的殊胜资粮,善趣以上的因都没修到,那就应该恐惧!死亡会猝然而来,说不定明天已经变成披毛戴角的旁生,那后世的大城真的很恐怖!罪业力会把我们扔向地狱极其酷烈的受刑大城市;会把我们扔向饿鬼极其荒凉贫乏的大世界;会把我们掷向驴胎马腹,到天天还债、无有喘息机会的动物大城里,或者跑到深山、大海等中做旁生,这些都叫“后世大城”,也就是后世一集接一集的轮回连续剧。如果堕到三恶趣,那将出现非常多、非常漫长的苦,所以叫“大城”。由此世罪业力变出来的整个一套设施、各种果报遭遇,会一幕幕地在自身上降临。而此世只是短暂片刻,如果我不考虑未来的事,那还叫人吗?

就好比读书,要考虑到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是如何?这一生是如何?如果考虑得长远,就知道目前读书只是几年,而往后的人生之路非常漫长。如果我现在没做对往后有利益的事,那将来就很难度过,怎么不害怕呢?现在不努力读书,将来要苦一世。读书的几年好比现世,读完书后的几十年好比来世等。如果没修到法那是很可怕的,将来要一直在苦中度过。这样好好思维一番就会有个了解:我当前需要害怕死,也害怕死后毫无前途,落到大苦趣里。所以,我要把握好目前有限的光阴,尽力地摄取坚实义,不要被一时的快乐假相所迷惑,沉浸在暂时的享乐里,误了来世以上的大义。

这里的畏死之心,并非像世人由于对亲属等特别耽著,害怕跟他们分离,以及对财富、地位、此世乐著的一切事特别耽著,害怕跟这些分开而畏惧死,这种怕死的心并不是修法人所要的。修法人知道,由惑业力现出来的身终究要死,没法遮退,所以再怎么害怕也没用。需要害怕的是,如果没修到法,没集聚增上生、决定胜的因,那来世的路特别难走。如果一下子掉到地狱里,那百千万劫难以出来。或者堕为饿鬼,或者做了旁生,那种状况能忍吗?好受吗?来世一串接一串复杂的因果流,我怎么从中走出?目前是百劫难遇的机会,因缘非常难凑齐。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摄取大义,那将来必定后悔莫及。当死来临时,猝然间就像暴雷击在心上一样,只见恶业猛利现行,那时就麻烦了。

这就教导我们要看到很长远的路线,然后在自身上反复思维:我该怎么走这条路?这样就会发起畏死之心。也就是我很害怕!一点法都没学到,死马上要来,我该怎么办?就像一个学生,高中三年门门不及格,如果他仔细考虑就会害怕,因为考不上大学,往后要做一世牛马,生活将变得非常艰难。想到这里他就会慌。有了这种心就会反过来:我要好好学了,不该忙不紧要的事。而我们所要考虑的比这长远得多,此生非常短暂,死今天就可能降临,而来世非常漫长,不是几十年,搞不好要无量劫在恶趣里受苦。

这样看来,我不应该把时间用在求现世乐上,而应该尽力寻求来世以上的大义。这个抉择一旦到位,那他的人生计划会全盘转移,已经变成以后世为重点了。他会怎样对待今生呢?就像噶当派诸大德那样,尽量地损减衣食名誉。这些事该省则省,该舍就舍,把它降到最低,能维持基本生存就可以,剩下来的精力都要用于修法。我们如果能把这一金刚偈按这样思维到量,那自己就会有个了解。什么了解呢?知道未来的走法、人生的路。细一点说,知道每天该怎么过,在什么重点上努力。也就是以后世以上的大义为重点,以修法为所作,现世法尽量减少、尽量放下,最好减到零。

(三)思择过患利益而起念死欲

禅人重视发誓愿,粘泥封关了生死,

然心宽大图久住,是心未立死想恩。

偈颂的第二句要改。“集”是修的对象,指集谛的烦恼和业。现在按照汉地的文化改成“了生死”,实际就是要了断生死,断掉它的根,也就是要证空性,由此就能去执消业,从生死中脱出。所以,感觉改成“了生死”更恰当。

“禅人”指实修者。他重视发誓愿,说:我立誓现在就开始闭黑关。外墙上的泥全敷好,不透光线,断绝一切世间联系,一门心思专注修道,一定要证空性,了生脱死。这是很高的志愿,有很猛的心,然而没过多久就出问题了。他心的范围开始变得宽大,想着今生的各种事情,做现世很长的打算,这就是心中没有立死想的恩德所致。“恩”是讽刺语气,既然心里没有立下入道根本的无常想,那当然里面潜伏的颠倒心势力非常强。光靠一时意气解决不了问题,过不了多久就冒出来了,它的强势力无法遏制时,就以它为主。虽然外面现着闭黑关的行者形相,然而心里总想着“我得到什么恭敬利养,将来过得怎么舒服”,各种各样的现世打算浮想联翩,结果变成一种伪修的状况。

这是举一个很高的例子。以上面比类下面,就会知道问题全出在这里。著名的种敦巴语录公案说,其他事现在不是很紧要,紧要的是建立念死的心,然后放下今生。如果没有这个,那就阻碍了一切法道。无论外面做什么,多数都是现世心,没有基本的内涵。就像《功德藏》等所说,如果没有念死的心,闻思也会成魔业,瑜伽士也会在城中驱鬼、做活计,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

或者修道会出现中断魔。最初看起来立志很大,很勇猛,中间就不是那回事了。所以,凭一时的意气用事,自我感觉良好,一下子说大话等,这些都很难成功。必须克制最大的障碍——现世欲,才能够昼夜修法。如果没对治到这个,那过不了几天就会旧病复发。世上的饮食、男女、感官享乐、权势地位等最吸引人了,让人陶醉。心串习了无数次,在这方面的习气非常重,如果没有一个有利的死想来管住它,那多数都散逸在现世法里。

这个禅行者没有注重基础,过不了几天,就发现心开始放宽了。再继续下去就无所谓了,再下去就认为都是这样。最后就认为修法没什么希望,在世间过过还有种很新鲜的感觉,享受感官盛筵、时代生活或者唱唱流行歌曲更心动、更有味道等。这时心越来越宽了,最后变得完全无所谓。要么他就以假慈悲打算作假佛法事业,想:我要做这个事、收多少弟子、做多少佛事、建什么寺院等等。这一系列都会出来。或者别人对自己恭敬后,就想:要到哪个施主家做什么,到哪个地方去干什么。实际各种各样的事都落在现世法里。

如果有死想,那就会立即控制掉。出世的行者不会去干这些不紧要的事情,世间联系都会切断,五欲一点不沾,才能保证心真正在道上走,才能开悟证道,消除掉无始劫来的习气,否则即生成道谈何容易!这样就知道,心里没有立死想就会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佛、闻思、修法都跑到世间法里去了?佛法从头到尾都教导我们,最下等也要以后世为主,结果却变成绝大多数心的内涵全是往现世法里走,可见非常不容易。如果没修好无常死想,那无论谈得多高,实际心里还是耽著现世,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难过关。

证或未证甚深见,明或未明深实相,

唯死行李第一计,定则手中有圣法。

已证甚深见也好,没证甚深见也好,明见了甚深的实相也好,没明见甚深的实相也好,都唯一以死时带的行李为计划的顶峰,一旦在这上面定准了,那手上一定会有圣法。

这表明念死能使我们手中有法。“证或未证、明或未明”,是说不管你在佛教里属于哪一类人。“甚深”指空性,超过了语言分别的行境,就像大海深不见底那样,用语言分别的道路没法达到实相本身,因为空性是离戏论的。这就要知道,无论你证得了甚深见,还是没证得甚深见,都要以想“死时我带什么”为第一计划。当然,这里的“证”有闻思慧的证德、修慧的证德等各种层面,以及对这些一窍不通,不怎么懂。但不管上上下下哪种人,都需要念死,不念死手上就没有圣法,可见无始的习气多厉害。只要没念死,念生的习气就会非常迅猛炽燃地现起,使得瑜伽士都会颠倒,跑到城市去驱鬼做活计,或者使得佛教大学者、大人物们流落到世间法里去,甚至一些初开悟者,没管好心的话也跑进去了,证明很厉害。

所以,上下人等一律要以念死为首要,以想“死时带什么”为最上计划,称为“计划之顶峰”。为什么它是最好的计划呢?因为它最实在,在缘起上真正扼住了现世欲的咽喉,当下就能引心入到法道上。修行就像打仗,如果不知道内在的颠倒系统里哪个是魔头,又不知道怎么对治它,那就随着它走了。而且,习气在一瞬间就可以把人引到非法里,是这么厉害。修行不在于口头,即使口头谈得再高,也可以不观自心。在几分钟里可以谈到最高,谈到无上极果,但是与你何关?而论到修行,那习气是非常难控制的,如果没打好基础,那处处与法相违,最终会落为法油子。这才知道,原来上下人等都要以念死为最首要。

为什么“唯死行李第一计”呢?打个比方,譬如我们从现世的城市里很快就要到达临终的机场,之后飞往另一个国度,与此世永别,而登机时只允许带一定的东西,那这时你会想到登机带的行李是第一计划。为什么呢?因为一旦登机就跟现世永别了,现世里的一切计划到此时全部无用。你想在现世的城市里置办多少产业,交往多少人物,争取多少名气、地位、享乐、物质等,一到了登机时刻,什么也没有用。所以要想:到了登机时带什么对飞往另一个国度有好处,那就要带它。这么一想,你会唯一做对登机之后有利益的事。那个行李就对以后有意义了,除了那个行李之外的一切全部没意义。这样就了解了法与非法的差别。

真实的法道从下士开始算起,他着眼于后世,以后世为重,由此会发展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法道。而以贪欲心谋求现世利益这一套东西,基本都跑到非法上去了。我们现在的困境是,从无始到今生之间,熏习的现世法错觉非常深,以为这里有真正的实义、快乐,对它是真正心动、真正欲求,而对法道却漠然置之或者只是戏耍。更有甚者,所有的法都可以成为充实现世名利之欲的资本,全部可以迅速地为现世法服务,都成了求现世法的资源。

像这样要知道,只有念死的行李能从这里分开。一想到死,所有的现世法,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身体、眷属和财富三大类,都丝毫无用。把这个舍掉以后,最起码能修十善业道为主的法,一心想做善道的行者,这时就开始有法道了。进一步提升到一心求解脱,修无我为主的法道来断烦恼,这就有了中士的内涵。再往上一层,一心求菩提利益众生,以此驱使,会发展出大乘显密法道。这样的话,这个行者的意乐就转向了法、行为转向了法。一念死就放掉了现世法,死的行李只有法有利益,因此当时就会开始趋向修法。再结合到现在就会死,那马上像噶当行者一样,把碗倒扣、不盖火等,像这样表示他的志气:我不要做这些,不图明天的打算,赶紧修法。

像这样,无论上上下下哪种级别的人,都以念死时带的行李为最上等计划、第一计划。计划只有两种,为来世以上做打算的计划,和为今生名利做打算的计划。后者都是低等计划、无意义的计划、失算的计划,前者是高等计划、最好的计划,所以称为“计划的顶峰”。因此,真正的学道人跟世人的想法完全不同,他心心念念考虑的、打算的,就是要为来世以上做准备。像这样,一旦定准了这一点,手中就一定会有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