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摄颂回向大义 7

般若摄颂回向大义(7).mp3

2、如是回向之胜利分二:(1)正说胜利;(2)以喻广说。

(1)正说胜利

如是福德普皆回菩提,

无毒不弃于佛佛印许,

如是普皆回向勇猛士,

普胜世间诸有缘菩萨。

如同上面所说那样,将一切福善普皆回向大菩提的话,一来因上成无毒回向,二来果上不弃或当得正等觉果,此是佛按大乘法轮如是而说。由如是无缘方式普皆回向的菩萨勇士,能胜伏世间尽所有一切著相的菩萨。

以上论释分三段解释:一、就因果两分宣说利益;二、此是佛许而印可;三、不住相回向菩萨胜过一切住相回向菩萨。

一、就因果两分宣说利益

把三世所摄的一切有漏无漏善根普皆回向大菩提,而且是三轮无著,这样因和果都是殊胜的。因上出现的殊胜相是无毒,也就是没有著相,中道妙行,既不住断边,也不住有边。不住断边,不像小乘住于涅槃边,而是发起妙用;不住有边,不像一般情况著三轮。心一著三轮,就落在有为法里了,不是无住妙行;心著在断边,它不起用,就落在死水里了。因此,尽管回向而无所回向,无所回向不碍回向,这叫做因的回向无毒。

从果分无上正觉来说,就是不弃或者当得,以此妙行必定能成就无上佛果。如《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果能这样发心,一切福善都回向菩提,然而不著三轮相,必定证得正觉。反面来说,如果只是离相,那就容易落入豁达空;如果只是修善,那就成了有为法,都不能直趣大菩提。中道妙行才契合法界,必将获得佛果,它是无上菩提的正路,所以说“不弃佛果”。

二、此是佛许而印可

“佛印许”指世尊自己印证:这是我按大乘法轮来说的,毫无颠倒,在缘起道上,决定契合成就无上正觉之道。因为它既不落断边,也不落常边,或者说不住空有两边,以这样的般若妙行,一定能达至无上菩提。

法如是,如是说,这叫“如是而说”。“大乘法”,指佛示现在世间有人天乘教法、小乘教法、大乘教法,这里不是按共世间的人天乘而说,也不是按出世唯小乘而说,唯一按照大乘成佛之道而说。佛说这是无颠倒的,因此激起大乘菩萨的踊跃欲乐,一心想依此法来修行。佛说这就是真理,为大种性者说,应乐意遵循,“如是”是肯定的意思。

通过比较才知道,这是无上乘修法。人天的回向只是一点点善根,他不知道要含遍十方三世一切有漏无漏全体的善根量来回向;也不知道为什么目的回向,不能发起为众生、为菩提的猛利之欲;而且,他不了解空性,不知道虽然如是回向,实际没有三轮可得,不必著相,这是最清净的。就像布施时,直接发出布施妙行,不必去著此著彼。尽管去做一切善,不必念念计著在虚假的相上,有些甚至流连忘返,起很多妄想,这完全是毒。

这也不同于小乘,小乘有颠倒,在深广两方面都非常不到量。从广上不能知道心性周遍法界,自他不二,他无法接受摄尽遍法界量的善根来回向,再者,他不是一心回向菩提和众生。在广上根本不及,在缘起一分上有愚痴,没有开发大乘的尽所有智。从如所有智方面来说,只证得少分空性,相比于大乘如虚空般的空性来说有很多愚痴,他不体会正作时三轮不可得,所以就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比如,在行持时有我有对方,有因缘和合以及相续实有的相。小乘人没证法无我,因此除不了这分垢染,导致不能在甚深处契合真如。这都是有颠倒的,不合乎真性。

佛说,以上开示的回向,无论在深广哪一分,或者缘起空性哪一分,都是无颠倒的。缘起丝毫不落空,必然如是因、如是缘,得如是果,而且随着缘起的量而出现果的量,因此,要以最无上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就有一个周遍的相、圆满的相。再者,从甚深层面来说,根本不必著相,尽管作而无所作,不必著在上面,一著在上面就差得多了。心胸如空不著一点尘,然而不堕在小乘寂灭边,能任运发起一切妙行。要像这样,终日行善,终日无行,这就是妙道。

佛说不住相布施犹如虚空,而且点示须菩提:你以为东方虚空可思量吗?南西北方虚空可思量吗?一般人害怕,如果不住相的话,会不会得不到果?你尽管作,不住相如虚空般,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一住相就落到有为里,没那么大的量。一落在断常两边的执著里,就住在边上了,在因行上与无上菩提不契合,所以会流入有为因果里;而离相行善直契无上菩提,有这么大的差别。

要知道,佛的大乘法规极其殊胜,是无颠倒而说,是世尊自己说的,按照佛说的大乘法无颠倒地给你讲,所以你要信受,这叫做“佛印许”。我们虽没亲见甚深广大的缘起真如,然而佛是无上的教量,他彻见了,他这样说我们就放心,决定毫无错谬。因此,一心随顺佛的教导,趣入这样的殊胜回向。这是此段的涵义。

三、无住胜有住

不著三轮相而普皆回向的菩萨称为“勇士”,能勇于行无住菩提之道;而有住的菩萨不称为勇士,就像《金刚经》所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即非菩萨。”无住菩萨胜过世间一切有住菩萨,因为他能契合般若空性,于大空性无所畏。在空性上,很多没得胜解的人会害怕,他怕落空,不敢行无住之道。真正了达了无我的菩萨知道,本来没有相,所以他行一切法不住空、不住有,这就叫“无住菩萨”,一切功德都这样普皆回向,胜过有住的菩萨。

“世间尽所有一切”,指行持前五度而没有契合空性的菩萨。如《金刚经》所说:“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三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表示极大难行苦行,这在布施度里非常难能可贵,又是经历无量百千万亿劫不断行持,然而不如闻《金刚般若》信心不逆的福德。从这一则教证也可见无住菩萨胜过有住菩萨,由于般若是胜义,真正契合胜义就超过了世俗的菩萨。

(2)以喻广说分二:1)得成一切种智果之理;2)得成清净波罗蜜多道之理。

以上因无毒是就道而言,果不弃是就果而言,以下再以譬喻广说这一点。分二:一、果分,将获得一切种智;二、道分,将得到清净的波罗蜜多之行,为了显示它,用各种譬喻来宣说。

1)得成一切种智果之理分二:①由导盲者喻显示引导余度至一切种智之理;②由未画眼喻显示虽具余度不得一切种智之理。

从果而言,又有两大譬喻:一、导盲喻;二、未画眼喻。

导盲喻是说五度如盲,第六度如导,没有眼目般第六度的引导,单靠如盲般的前五度,无法到达一切种智地位;由此反显出般若向导般的作用,它能引导其余一切波罗蜜多之行到达遍智果位。因此,无住回向有能得到一切种智果位的利益,也就是前面胜利中所说的“果上不弃或当得正等觉果”。

未画眼喻表达了虽然其他各度都一一完成,但是没有般若的话,仍然不具眼,无法完成佛果;反显出只有具有般若摄持,才能获得一切种智的佛果。

①由导盲者喻显示引导余度至一切种智之理

诸盲无导俱胝那由他,

道且不知岂得入城廓?

五度如盲若缺般若目,

无导盲者无力证菩提。

譬如无眼的盲人没有导行的导盲者,纵然俱胝那由他数集聚一起,面前的道路也不见不知,怎能成立入彼道后得入城廓呢?即纯属非处。如是,没有此眼目般的般若度的话,布施等前五度如盲,就其自分而言,没有向导般的般若摄持,无助伴故不知圣道,是故以彼不能证达圆满菩提城中。

譬喻中说,盲人由于没有眼目,必须以明眼者作助伴引导他走,才能入到道上,安稳地前进,最终到达果地——想要去的城廓。如果没有明眼者引导,光靠盲人自己,即使俱胝那由他数的盲人聚在一起,也不会变成具眼者,因此不见道。既不见道,哪里能入道?而不入道,又怎能到达果地欲去的城廓呢?因此无法实现。

譬喻中的盲人代表前五度,明眼者代表第六度。如果没有明眼般的般若度的话,其他布施等前五度即使无量无数,就自分而言仍然不见趣向一切种智的道路。如盲般的前五度没有导盲者般的般若摄持,就没有了助伴,由此不知道圣道;由于不知道圣道,也就不能入道;不能入道,就不能到达圆满的菩提城廓中。从自分体性而言,布施以舍为体性,持戒以能断为体性,安忍以不动为体性,精进以勇悍为体性,静虑以心一境性为体性。诸如此类,都是其他心所在起作用,唯一智慧如眼目般以抉择为体性,只有它能明见路该怎么走。

般若是一大体系,包括世俗分、胜义分各方面。世俗分上它能明见缘起,胜义分上它能明见空性,只有以它眼目般的作用去指导布施该怎么做,持戒该怎么做等等,才能在缘起上顺应,在空性上离相。由此契合到实相或本性,就能去掉执著,化解掉各种惑业苦的杂染,从而真正显发出本体来,到达圆满的一切种智之城。

没有明目般或以抉择为体性的般若摄持,光是布施,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跟瞎子一样,只知道布施一点钱财、衣食等等,不知道怎么回向摄持,怎么不住相等。就像世人也可以做很多善行,由于没有般若,缺乏眼目摄持,这样做都跑到生死有漏果里了,无法到达一切种智之城。小乘人般若不够,在广上不能彻底,在深上不能究竟,所以无法到达一切种智之城。

再说持戒,人天五戒十善、小乘声闻戒等等,也没办法到一切种智之城。因为无法离相去执,断不了虚妄法的缘故,一切种智的本性无法显现。或者安忍也可以强忍,修世俗法来安忍等等,由于缺少般若的摄持,不知道缘起上为什么要忍,胜义上为什么虽忍而无忍相可得,能忍、所忍以及忍三轮无有,这些都不会了解。由于不了解,他所行持的善行不能契合实相本身,单凭这一分善,是无法到达一切种智之城的。精进是勇于为善,不断地做各种事,就像《金刚经》所说的,初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后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等等。然而单凭这样的精进不可能成就一切种智果位。静虑也如此,修到四禅八定,最终难免轮回。或者修小乘定、灭尽定,也不能现前佛果。由于没有般若的摄持,没契合实相本身,就去不掉不合实相的无明,无法显发本具的一切种智。

因此,单凭如盲般的前五度,不可能到达一切种智之城,对道尚且不知,如何能入圆满的菩提呢?不但一个善行达不到,即使无量无数的前五度,一切种类集在一起,也是如盲般,缺少智慧眼目的缘故、无引导的缘故,自身是一种盲目的运行,不能入成佛之道。有了般若的摄持,这一切下至施一抟之食,全部成了直取一切种智之道的因。这就是说,离相修善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是整部《金刚经》的义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但应如是而住,以离四相行善,则得无上菩提”。而且说到,“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等等。

总之,有般若才能见道,这条道是直接证入本性的。只要以般若摄持,不住寂边,不住有边,由于不著相的缘故,不落生死;由于不住寂的缘故,不落在断边或豁达空当中。只要离相行善,就必能成就菩提妙果,这是决定的,缘起上必然如此。佛说:我按大乘法规如是印定,因此叫做“果上不弃”,必将获得无上菩提之果。

《能断金刚经》中说:“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意思是,就像一个人进入暗室,什么也见不到,这表示如盲的状态,如果菩萨堕在事相上,或者说著相来行布施,也是如此,他不见真实义,落在愚昧中,所以不能到达一切种智之城。相反,过了黑夜日光出现,能明了地见种种色,这代表有目,像这样,菩萨见到缘起和空性不二,虽行一切善不著在事相上,这就决定能到达正觉之地。持戒等也是如此。

以上说了般若有引导其余度到达一切种智之地的道理。

②由未画眼喻显示虽具余度不得一切种智之理

若时已由智慧极摄持,

尔时得眼而获此度名,

如彼画事完毕而缺眼,

乃至未画眼来不得值。

何时布施等其余善行,已经由三轮无分别智慧极为摄持,尔时彼等已成得眼,而得此波罗蜜多的名称后,能顺利到达一切种智的城中。

“何时”和“尔时”是一对。以譬喻来说,譬如一辆车被司机完全摄持,司机好比车的眼睛,这样机车的运行就被眼睛所掌握,它就有了一定能到达目的地的名称,因此能顺利到达城市。与此类似,什么时候布施以及“等”字所摄的持戒、安忍等善行,被三轮无分别智慧完全摄持,这时,这些行动就成了得了眼睛,有了“到彼岸”的名称,能顺利到达一切种智的城中。

也就是,其他善行本身的体性不是智慧性,就本身而言,属于施舍、持戒、忍受各种难行或者发起勇悍劲头等等。如果没有智慧摄持,譬如很精进、有很大劲头,这股劲头往哪里使呢?没有眼睛去指挥,它要么往世间法去用,那就成了邪精进,去赚钱、求名、求色、求娱乐;要么想求来世升天做人;或者想求小乘果位。所以,这股劲头一定要有见解的眼睛去摄持它,才会有正确的运转方向、求取目的,或者所作的方式等等。

要到达一切种智的城市,当然不是由业果愚的邪见去摄持,或者由对真实义的愚蒙摄持。由这些见解摄持,只会使行为朝向其他方向,无法到达一切种智的城市,因为它们都没有见成佛之道的眼睛。直到布施等善行被三轮无分别智慧完全摄持,这些行动不往别的地方走,这时就具有“到彼岸”的名称。就像车子没得司机的摄持,不叫到彼岸,因为它到不了彼岸,但是一得司机的摄持,就一定会开到目的地,它的行动就叫做到彼岸行。

所以要知道,一定是由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这些善行才成得了眼睛。这些善行本身不叫做眼睛,不是智慧体性,如果被其他见解摄持,也不叫得了眼睛,唯一被三轮无分别的智慧完全摄持,才叫得了眼睛,已经被最好的司机摄持了,这个司机一定会把它开到一切种智之城。以这个原因,这些度由于智慧的帮助,它们叫做“到彼岸”了,叫做“得此波罗蜜多的名称”。

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指知道能作、所作、作三轮在胜义中无相可得,相只是识的变现,实际在胜义中了无自性可得。就像前面以理观察三轮不可得,甚至在名言中回向的三轮也无法同时成立,所以它是假立的事,真实中没有。由于已经明了真实中没有,所以对三轮是此是彼无所分别,这叫三轮无分别的智慧。

所谓的“到彼岸”,如《入中论》所说,这是出世波罗蜜多,以智慧摄持的缘故。比如布施,以智慧摄持后,它叫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多之行。为什么叫“出世”?著相为世间,离相为出世。为何能离相呢?已经为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极为摄持。由于以智慧摄持,作这些时没分别,依然作而无分别,这样他就直接开往一切种智之城。

彼等以比喻来说,画人等肖像的业中,其余彼彼事都已圆满画成,然于彼仅仅无眼即不具足的话,乃至未画眼来,画未成故,不得其报酬般。此即是说,具足余善然无般若则不得果的情形。

就像画一幅肖像,其他工序都已完成,画布涂了颜料,躯干、四肢,头部的耳朵、鼻子、口等都画完善了,但是,只要没画眼睛就得不到工钱。什么原因呢?主人想得到一幅好的肖像,没有眼睛就不成肖像,等于没画,他不可能要一幅没有眼睛的像。没有眼睛的像没有用,哪里会挂在墙上?所以一分钱也不会给。只有画了眼睛,成品了,才能给钱。像这样,眼睛特别重要,有它才成画、成品,没有它就不成画、不成品,不成画、不成品就不得工钱,没有果的意思,这就等于白作了,取不到果。

这是在表达,即使具有布施等其余前五度的善,如果没有般若,就不能得佛果。这就可以看到,般若是心、是眼、是导,绝不可缺,没有它就得不到一切种智。很多事相菩萨由于不了解无相空性,他们可能在无量百千劫中修持布施、安忍、持戒等,然而由于没画眼睛,即使所有部分都作得非常完善,然而却得不到一切种智,因为缺少般若的眼睛。这就极为突出般若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