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摄颂回向大义 4

般若摄颂回向大义(4).mp3

谈谈随喜的修法

所谓随喜,就是对于别人的善根,在听到、见到、心里忆念时,没有不欢喜、想跟别人比较的嫉妒心,对于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六道凡夫的善根都修欢喜心。随喜会得到相应的善根,由于它是很清净的一分善,将会以不失、不减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它是大善巧。随喜了别人的善,就像进入到了香场,香自然熏在身上一样。《摄颂》里也说,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还可以一两一两地称完而算得出量,随喜的大善根却不可量。

以下分两部分来了解随喜:一、所随喜的善根;二、能随喜的心。

一、所随喜的善根

所随喜的善根,就是有漏和无漏两类所摄的一切善根,对此又有多种定义。就体而言,胜义谛所摄的善根是无漏善根;世俗谛所摄的善根是有漏善根。就道而言,资粮道、加行道的善根是有漏善根;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善根是无漏善根。就善根本身而言,福德聚是有漏善根;智慧聚是无漏善根。再从根本和后得两位来说,圣者根本位的善根是无漏善根;后得位的善根是有漏善根。就是否成为助伴的角度来说,以同分和真实胜义智慧所摄的善根是无漏善根;没有以同分或真实胜义智慧所摄的善根是有漏善根。就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来讲,根本和后得无二、有寂无二的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见修行的体是无漏善根;现相是有漏善根。

对此又如何融通呢?譬如所谓“涅槃”一词,在印度文化里用于各个层面,连耆那教也有他们的涅槃说法,佛教里也运用于小乘、大乘,或者有四种立名。同样,有漏、无漏也是针对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定义。总之,心要活泼、宽泛、圆融,就很容易理解。所谓的“漏”,就是从那个道里漏出来了,脱离了它。比如就体而言,胜义是无错乱的,世俗是有错乱的,当处在胜义中时,没有从法界漏出来,所以是无漏善根;当处在世俗中,就已经处在妄识境界里,从法界漏出来了,就叫“有漏”。

从道位而言,这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凡夫的善根是有漏;圣者的善根是无漏。这又如何理解呢?以漏入三界生死为有漏;没有漏入三界生死为无漏。也因此,资粮道、加行道凡夫位的善根是有漏;见道以后不会再退回生死,因此是无漏。

就善根本身而言,智慧聚是无漏;福德聚是有漏,这是从是否住在智慧里来定的。没有处在智慧中,虽然修福也是有漏,如同达摩祖师教导梁武帝的那样。

就圣者根本位和后得位而言,根本位与法界相应,是无漏;后得位还有二取妄相,所以是有漏。这是从是否住于无二法界而言,可以这样定义漏和无漏。

就助伴而言,有没有以智慧摄持决定是否有漏。以同分或者真实的智慧摄住了,有见摄持,这就没漏出去;没有眼目般的智慧摄持,叫做漏出去了。就像人走路时,有眼睛摄持就叫无漏;忽然之间开小差,一下子没注意到,就叫漏出去了。

就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来说,在修体的时候是无漏的,这时由于修的是不二本体,没有出入定的差别,也没有有寂的差别,性相不二,这时就住在体中,无论见、修、行都叫“无漏”,他没漏出去;一念丧失觉照,落在妄想里就是有漏。应当这样理解。

接着要了解,我们作的是普贤随喜之王,因此要有圆满、周遍的特点。就种类而言,是二谛所摄的一切圣凡善根;就时间而言,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善根聚。总之,尽法界量无欠无少,一时周遍都作随喜。

具体次第而说,二谛所摄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菩萨从因至果的一切善根,从初发心、中间积聚福慧资粮、最终成道得果、再展开利他事业,一切善根都作随喜。接着,对声闻缘觉过去、现在、未来所修的一切善根都作随喜。譬如发出离心、修无漏戒定慧、证得人无我,以及小乘有学、无学的所有善根都作随喜。又要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持明众,最初发心、中间修生圆二次第、最终现前果位的一切善作随喜。然后又要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六道众生,下至地狱众生能生起一念善念,所有善根都作随喜。由此就对法界一切圣凡的善根作了普贤大随喜。

对于尽十方三世中所有圣凡的善根都作随喜,就叫做“普贤随喜”。圆满周遍,摄无不尽,叫做“普”;无有嫉妒、比较,而由衷欢喜,叫做“贤”,因此称为“普贤随喜王”。

二、能随喜的心

十字要诀: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

修随喜的要诀有十个字:“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比如别人长相好,没有嫉妒,而是想:“好啊,就该这样,应该长得这么好,不应该丑陋,不能没有这项功德”,这样发随喜心。或者见到人家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把“好啊……”换成“做得好,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对这个表示赞同、欢喜。这样马上就起来了,一直用这个十个字。见他人智慧好,就说:“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这样支持、欢喜、赞同,表示对这个好的护持,没有嫉妒心、竞争感,在任何地方都是套这十个字。在别人得到果的时候,也是讲:“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应该保有这种果”。在任何上面都是如此,下至一点一滴,凡是善的都是好的,在因上应持这样的行为,在果上应得这样的利益。

甚至看到一只小羊很安宁,也说:“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应当具足安乐”。见到母狗很爱惜小狗,也起随喜心:“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有情都应该发出善心来,没有善心就不好了”。或者见到别人穿一件衣服很好看,就想:“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应当漂漂亮亮的”。或者见到别人身体健康,也是这样想:“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但愿天下人都身体健康”。见到别人修行证果、得成就了:“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应当实现超凡入圣的成就”。或者见别人演讲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就想:“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应该有无碍辩才,这样多好”。或者见别人持戒谨严、修定精湛等等,也是这样随喜:“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见到别人有很大福报、名位等,特别圆满,就想:“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应当得到这样的圆满”。再者,见到他人做利他的行为,就表示护持:“好啊,就该这样,不能没有”。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用十字窍诀来引发欢喜心。

随喜、发心、回向三连环修法

所谓三连环的修法,是对于十法界有漏、无漏善根特别庞大的量,首先随喜,然后菩提心摄持,以非常珍惜的心来作回向,这就很有意义。但是,就现在一般人而言,特别开心的状态起不来,特别深的心发不出来,所以效果不大。现在人的心基本是干干的、软软的,只是一些简单模仿,因为没有修心的培养。

我们看一步就要学一步。要知道,随喜的这一滴水入了大海会非常广大,这是普贤随喜的效用,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殊胜。《行愿品》的心量大,一想起来有一个大的心力。一般人认为,我的善根很小,感觉没什么开心的,而且也没有很大的动力来作回向,这是因为没有掌握三连环的窍诀。

首先,要起一个大随喜心,认为善根好庞大,之后特别殷重、珍惜的心会起来,就想: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地作回向。什么原因呢?现在掌握了普贤大随喜的修法,自己虽然只做了一点善根,但是一想到法界的一切有漏无漏善根这么大,这么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比自己平时做的大一千倍、一万倍、十万倍、十亿倍等等,而我现在已经把十法界的善根都随喜了,一下子得了这么大的善根。这么一想,他的心就不干了,是很开心的。而且,随喜的时候不会掺杂嫉妒、傲慢,不会想我做的善根怎么样,这时心是清净的、开心的、善的状态。所以这一个环节就处理掉了干干的、冷漠的心态。

接着,要打开一个大的心量,让善根辗转增长。要有一个大的菩提心摄持:现在要好好珍惜,我已经用心摄持到了十法界全部的善根,这一回就要用它来回向了。应当回向在最有意义的地方,要让一切佛法兴盛,让一切众生得利乐。按照《摄颂》的修法,就是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使这么庞大的善根量全部作为群生得利乐的因,之后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时殷重心就出现了。像这样,第二分发心是要打开大的心量,然后不为自己,一心想让一切众生实现从因到果的利益,想把他们都安置在无上佛果。这时就非常有力量,有一种愿力,以这种大力量回向,就破掉了第二个软绵绵的状态,他的猛利欲就出来了。

像这样要把握要诀。先随喜一下,而且作的是极广大的随喜,这时候就开心了、欢喜了,他的心就能够很欢喜地去做这件事;然后,发出一个大的愿力来;之后把这么庞大的善根量,所谓的以此座修的善根为代表,十方三世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全部回向在最有意义的上面。所谓的四要点:思、欲、所愿、善根,要在当下一次性把握好。善根就是刚才说的,随喜之后无穷无尽的善根;所愿就是最具大义的方向,要完成最高目的;欲就是特别猛利的菩提心、利他愿。这个作为动力,思心所成为驱动者,让心直接这样回向,就会出现一个很好的回向了。

通过《般若摄颂》的教导,我们就知道怎么进入了,再去修就想得出来,每一次都想珍惜。就像大老板赚了一亿元,很开心的,如果有一个最有利的投资方向,那他会特别愿意这样投资。像这样,做好了善根是最开心、最欢喜的。

这样作随喜、作回向,就等于一滴水投入了大海。随喜上面能得到同分的善根量,回向上面能够辗转不断地增长。由于自己的心发到了最大,这就使得善根借用回向的善巧,一下子扩充到最极广大的地步。以后,他的心全部往实现最高目的而运行,自己的一念一行全往这上走。这就叫“普贤大回向”或者“普贤行愿力”,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普贤殊胜行。

2)明彼二摄义及譬喻

若著妄相彼非真回向,若无相行回向于菩提,

如食杂毒妙食之美味,佛说白法有缘亦如是。

总之,虽然何者、何处、回向等的三法作为境后,以欲心作了回向,然而要知道,这是世俗如幻般的情形。若于彼三法计著诸相而回向的话,彼非真实中回向;若于彼三法,了知无相之自性而回向的话,则是真实中回向菩提。

“何者、何处、回向等的三法”,“等”字表示各种三法的表达。“何者”是作者,“何处”指对象,“回向”指作为,这表达三轮。三轮是总名词,可以用在不同的情形上。作为圣者后得位的修法,回向是有境的,以这三个为境,希欲作为关键,以猛利欲将善根回向于现时究竟所愿之处。也就是上面说的两大希愿:第一,一切善根成为成办众生无量义利的因,作为资本的意思;其次,最高目的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犹如《金刚经》所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虽然是这样回向,也有它的所缘境,但要知道,这是世俗如幻般的假相。也就是即使入了圣位,在后得位仍是有相的,面对相的时候如何对待?要确认到这是像幻那样的假相。“幻”表达现而无有,但在错乱识前不无假相。也就是,仍然会现出幻马、幻象等,然而这只是错乱因缘力现的假相,当现的时候就是没有的。应当有这种认知。

在这个问题上分两种情况:如果对于这三法,心里虚妄地计著诸相,认为有作者、有对象、有回向的法,这样作回向的话,不是真实中回向,没有住在万法本相的状况里来作回向。因为你把假相当成谛实了,不契合法性的缘故,非真实中回向。

假若对于这三法,正现时了解到相而无相,也就是正现的这个相是无相的自性,它本来的体性就是正现时找不到。或者讲无所有,假相本来的性质就是这样的,当现的时候似乎是有,实际没有。以汉地古代的方式来说,叫“相而无相”,“相而相”,指正现的那个相就按照那样存在,叫做“真相”“实相”。“相而无相”,是说正现的那个相实际寻找时不可得,是假相,那个相的性质是无相的。譬如正现一幢楼,实际没有楼,如梦;现一只手,实际没有手,如幻。由此色心所摄的各种显现,正现的时候当处得不到它,并非按所现的那样存在,这叫显现本身是无相的自性或空性。

再移到回向的法行上,似乎有回向的作者、回向的对象以及回向的法行,但实际观察时了无自性可得。这样,虽然在做这件事,但知道并非这样的一种相,是假相。这样来回向的话,就叫做“真实中回向了菩提”。

由于是后得位,不废弃因缘的作用、假相的妙用,这一点必须了解。就像夏天热了喝凉水,冬天冷了穿毛衣一样,虽然是假相,不无作用。这就是世俗中随缘的修行,不会落在空有两边。既不会落在断边,以为这些都是假的,所以不用吃饭、不用睡觉等等,也不会落在有边,以为这些东西显现了,当然是实有的,特别执著。空有两边都不住就是中道妙行,随缘运用一切,心中无所挂碍,也就是不住相而行一切善。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等等,诸如此类,套在后得位说,就是这样随缘心空没有住著的状况。

“真实中回向于菩提”,是说后得位成为根本位的辅助,在一切作为中不住相的话,他就回归菩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著相,心就被妄境所骗,流落到里面了,而不断地分别计较。在妄现当头的时候,“万相丛中过,不沾一滴尘”,心中虽然应付一切,而不去著相,这时就不迷失而契合实相本身,或者他能够保持觉照,主人翁不会迷掉的。这就是真实中回向于菩提,他不会被相所迷,而能回到自性。

这就是后得的妙行,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如果相一出现马上迷掉,随它转了,那就叫心随境转,或者心住相了。无论什么东西现前,都要知道是假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讲,当它现的时候就是假的,是有为法、观待他的缘故,没有自性,实际是空性。“梦、幻”等是譬喻,引我们悟入。实际上,我们以为真实的东西,全部都是假相,整个城市、地球等,无非是水月空花,了无自性可得,也就是没有实法。

在这样的假相中,心不要住著在上面,不要起愚痴,认为有这个法那个法。当然,错乱的习气力消除之前,仍然无可遮止地会出现这些相。就好比梦中的习气没打断,仍然不断地现假相,但是正现的时候是不可得的。当你在梦中了解到不可得,就开始要回归到觉悟了。这叫“真实中回向菩提”。

佛说,譬如吃杂有毒素的妙食时,虽食物好,然为毒损害,虽是白法,然由著实法的想有缘,也就如同杂毒的食物一样。

一个好食物杂和了毒素,在受用的时候,虽然能取到美味,但里面也有毒的成分,以它的力量只会做损害,不会做利益的。同样,在修善法时,如果有一个著实的想,心中有微细贪的缘虑,或者心攀在上面、住著在上面,那就跟吃杂毒的美食一样。

做一切事的时候,心里不能贪计这个那个,我做了什么、如何做等等,那是微细的贪著,不应住在上面。尽管作而无所作,做什么都不往心里去。尽管应缘接物,做一切事,心不要著在上面,一著在上面就有毒。所谓“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他住相来布施,认为我在布施、布施了什么、布施得如何如何,心著在上面放不下,空不了,这就是白法里面的毒素。

很多人做一点善就特别想表现,喋喋不休,而且起很大的执著,那更加是大的毒了,一出现这个就不好了。如果心是天真的,虽然做,但不以为怎么样,这样就是好的,这是我们天然应该做的,没有什么要计较的。想这想那都是后面生出来的,叫做“微细贪”“住相”“愚痴性”。心里在玩弄假相,不断地打妄想,这些都是毒素。譬如上台演讲,不能认为我在讲什么,下面的人都是我教的,我的演讲多么成功、我多么伟大等等,这样的话,已经出了好多毒素。应该讲完拉倒,正讲的时候也不住著。就像走一条路,步步踏过,步步不停留,没有住著性。这是非常大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