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摄颂回向大义 3

般若摄颂回向大义(3).mp3

(二)不失坏福之因——回向分二:1、正说回向;2、如是回向之胜利。

1、正说回向分二:(1)以胜义无缘的方式回向;(2)世俗中随学佛的回向。

(1)以胜义无缘的方式回向分二:1)别说遮、立;2)明以彼二的摄义及比喻。

初者分二:①所遮有缘之回向;②所立无缘之回向。

①所遮有缘之回向

普皆回向设若起心想,起菩提想回向有情想,

想故住见心者贪于三,有贪缘故不入普回向。

普皆回向就是普贤回向愿王,将法界中圣凡三世一切善根,回向众生及菩提。在回向时,如果于三轮起著相之想,被著相的想系缚的缘故,就住在有所缘的虚假见中,这是不清净的一分。由于心对于回向的三轮愚痴,认为它实有,结果就产生微细的贪,执著心、菩提、众生等是实法。这种微细贪有一种所缘,黏在上面了,本来没东西却执为有,就和实相不符,不属于入无倒之行的普皆回向,也就不能入清净回向之数,或者不算是清净的回向。

此普皆回向也是,若于能回向之心将生起计著实有之想,于所回向处菩提也起耽著彼之想,于普皆回向之境有情也生彼想的话,被著相之想系缚之故,住在有缘的见中。而彼心者,有于回向的三轮著谛实的贪的所缘故,不入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即不入于清净回向之数。

普皆回向是运用能回向的心,摄集尽法界量的善根,回向众生及菩提。能回向的心在抉择下如同幻事,好似有实际没有。回向处的菩提和众生,观察下也了不可得,没有实法。但由于串习名言的缘故,总以为有能回向的心、所回向处的菩提、所回向境的众生三种法。以为它是实有的东西,这就作了实法解,叫做“三轮想”“三轮著相心”“三耽著想”,或者“三种妄想”。

任何名言,从众生到菩提,从外的色到内的心,只是假立而已,实际找不到,胜义中离戏,丝毫相不可得,哪里有所计执的菩提的相或众生的相呢?《金刚经》《般若经》等都说了,度生而无度,不以为我度了什么众生,因为众生是假相,不存在实体的众生。“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求菩提,终日无菩提可得”。自身已经有胜解,没有心前立的境或实法,那只是分别心的妄相。

再者,不仅色不可得,连心都不可得,如虚空般没有一点相可得。部分唯识师以为心外的色不可得,但有实体的心,这是一种错误执著。实际观察起来,心了不可得。当前的贪心、嗔心,所起的刹那心念,寻找时根本没有,只是一种妄觉。以为有身体,实际没有身体,它是梦中身一样的假影。以为有心,实际像梦中心一样,没有实体,也没有它的来处、住处、去处,丝毫不可得,所以“心者无心”。以为有众生相,但从刹那、方分,或者缘起等各种理门抉择时,丝毫不可得。

从这个层面来说,凡夫错乱心以为有众生,实际是不可得的,我们的观念、心前的显现都有问题。就像在街上看到无数的人、楼房、车辆等等,实际都是一场梦,得不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悟证后的确了不可得,一切都化空了,本来没有。真正有的是不变的本性,给它取名为“真心”。总之没有刹那法,或者我们以为的实体。

如果是实体,必定在某个地方,以某种方式而存在。或者抉择四边时,要么有边,要么无边,要么亦有亦无边,要么非有非无边,总之四边都不成立,说明它是空性,没有实法可得,也就不可定义,没什么要说的,说什么都是戏论。

名言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切法,都是分别心的一种认为。由于这样作意、分别,结果就会按这样变现。《辨法法性论》里讲,有法所摄的一切都是现而无有,所以是虚妄的,寻找时得不到意义,只是分别。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实法可得,胜义中是平等、不二的。这是众生、那是菩提,这边是心、那边是境等等,全都没有。

我们以为有三轮,怀着这样的愚痴心自然会想:我这里有能回向的心,我把善根回向给一大批众生,还要回向到菩提。这样就起了三轮耽著想。耽著什么呢?以为有三种实法。心当时就处在著相的想里脱不出来,叫做“受缚”。心有所住了,住在著相之想里脱不出,这叫“系缚”。

心所处的状态只有两种,要么无缘,那是无见之见,是真实的见、正见;要么有缘,那是有见之见,是虚假的见、妄见。好比本来没东西,你却说我见了什么。人家就说你是错觉。就像说见虚空,虚空本来无相可得,而你却把虚空当成境,说见到了虚空,这是不对的。正见是无缘的,所谓“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凡是自心以为见了什么、得了什么,都属于有所缘的见,称为“妄见”,是错乱的,就像见到空花一样。

这里要讨论的是心的修法状态。心在什么状态下入了无倒自性的回向?在什么状态下没入无倒自性的回向?这要看它是否符合实相来论定。关键的衡量标准,就看他对于三轮是有所缘还是无所缘。以汉传精简的手法来说,就是有住还是无住。心空无住,尽管回向,但心里不认为有真正的三轮,这就符合了实相。如果回向时,心里以为真的有三轮,这就有所住、有耽著的相,根本没契到空性,不属于胜义无缘的回向。

进一层去研究、了解它就要知道,有所缘是什么样的所缘呢?就是对于回向的心、所回向处的菩提、所回向境的众生这三方面,有一种微细的贪的所缘。微细的贪就是著在上面,放不了。譬如说“无佛无众生”。他听了就受不了,怎么能没佛没众生呢?或者说“无因无果”。他说不行不行!说“没有回向的心”。那不可琢磨,我好恐惧!这样,由于法我执的缘故,会有一种黏著,不能离开,这就叫对于回向的三轮有细的著谛实的贪。

譬如执著一件东西,认为那是好东西,被打破时心里很痛,还不断地回忆,觉得可惜,没觉得它是假的。这是很粗的贪。或者少了你的名誉,骂两句,觉得我没脸面,心著在那上面。这也很重,认为真的有个我,还有我的脸面。实际上,世上的事都宛如水月空花,正现的时候了不可得,没什么可计较的。但是,粗的贪会以为这些事物都是真的东西,得到时会著在上面,失去时感觉很不得了,觉得是一种受伤、一种遗憾等等。这些都落在贪的不同反应上。

譬如已经舍离各种轮回法,但在细的上面还认为我在行菩萨道,有能回向的心、所回向的众生和菩提。认为这怎么能空呢?我一定要把这份善根做好,我得看看我能回向的心在不在,一定要搞好,对所回向的众生和菩提也要好好想。如果不想一下的话,不就落空了吗?我的心一定要著在上面!像这样,他执著一种实法。

好比一个人说:“那是一种荣誉感,是人生少有的享受,我一定好好拿着奖状、奖杯,之后天天去品味它。”另一个心空无住的人知道这是假影,但也不废世俗中的妙用,让领奖就去领奖,拿了奖杯就认为这是梦,没东西,他的心是空的。这两个就不同了,一个执著力非常强,当时有个贪,有所缘,品味不已,耽著不已。有这个就是心有住,属于颠倒。又比如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一种研究,涂在纸上的全是假的。但有法我执的人以为全是实在的,他的心会很重地著在上面,还要反复地品味。又像女人化妆,她认为真有这张脸,这个美丽的人是我。然后在上面计较,看到自己好看就拼命地贪,著在上面。她有一个忘不了的、念念执著的所缘,这个最坏了,它是万苦的根源、颠倒的根本。这上面是粗的贪,领会以后再放到细的上面就好进入了。

认为回向的三轮是实法,这边有心,那边有众生和菩提,心黏在上面,有一个著它实有的微细的贪。既然有贪就有所缘,不是无住的状况。有所缘就是有住的意思,心住在上面了。后得位与空性相合的修行,是尽管作、无所作,根本不往心里去。它叫心空无住,不落断边也不落常边,不落空边也不落有边,这叫做“中道而行”。

作回向的法行时,以心里纯乎其纯、重乎其重的法我执就会起贪,认为有三轮,然后著在上面。看得出都是很执著的相,心有一个所缘,它叫做“颠倒”。这就没有入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不属于清净的回向。

汉地大德常把回向说成三种: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和众生大家都了解,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回向实际,就是和空性实相相应,这样尽管回向,无所回向,心不住在三轮上,这样后得位就回向了实际,跟空性法界相合了。法界无相,也如是无住,就回到实际中了。如果法界无相,自己却以为有三轮相,心著在上面,那就没有回向实际,跑到错乱里去,迷失了、出去了,不叫做回向实际。这样就没契入无倒自性的普皆回向,可以说不属于清净的回向,算不上数的。在清净回向的判定上是不清净的,没资格算到数里面。最后一句是这个意思。

②所立无缘之回向

设若如是此法灭而尽,何所回向之处彼亦尽,

何时无有法于法回向,如是极知乃普皆回向。

如果与彼有缘回向的行相相反后,如是,所回向之善根、能回向之心即“以何者回向何者”的此法,世俗中以刹那性故灭,而由自性尽;再者,何所回向之处——菩提,彼也与前者不同时生故,尽或者无。再者,胜义中,所回向、能回向及回向之法三者,仅仅刹那和极微也无成立故,由自体无生,或者从本不曾有灭而尽,故胜义中何时无有以法回向于法,或者无有回向之事。了知此真相的话,于回向的三轮不贪著。如是以极为了知摄持,称之为善普皆回向。

有缘回向的行相或状况,就是认为有回向的三轮——能回向的心、所回向的善根,回向处的菩提和众生。之后,心里有一种耽著所缘,叫做“有缘的回向”或“有住的回向”。就像梦中枪手拿着手枪,对着靶子射击,认为当然有手、有子弹、有靶子。这就好比有缘的回向,认为有回向这件事,心著在上面脱不开。

所谓“相反”,就是枪手忽然从梦中醒来,发现没有手、子弹和靶子,原来是现而无有的。这时他就不著在有手、有子弹、有靶子有所缘的相上。或者虽然没醒来,但他有智慧,听到某个声音说这一切都是假的,然后通过正理观察,明了这些绝对没有,之后就了解到,尽管打枪,实际是假的,心里没有贪著。这就是无缘回向的行相或者状况。

如何以理抉择而了知胜义中无回向呢?应当分世俗和胜义两层来抉择。在世俗中,尚且没有一个心抓着善根而回向同时的菩提等的话,胜义中就更加没有了。因此,首先抉择世俗中的情形。

由于回向的作业是当前以第六意识心来完成,因此会分成若干刹那。首先,意识以心抓着善根,就叫做用心来回向这个善根。一起这个心时,它在世俗中是缘起生的,也就是刹那性,由因缘的力量一刹那现一个心的缘故,不会住第二刹那,这叫做“灭”。这是世俗刹那灭的法性,法尔如是。以缘生法本身的自性,它在第二刹那就没有了。首先要明白这一点。

其次要明白,所回向处的善根跟前者心抓善根不可能同时生。当心缘着“有这么多善根”时,这一刹那只起这个心,回向处的菩提没显出来。后刹那才有菩提、有众生等,我要把善根回向到那边去。实际上,它是多刹那在运行的一个相续。当心正现“我要摄持善根”时,菩提没出来,它不能同时生,因为第六意识一念只能起一个。当想到菩提时,心不会抓善根。之后说“我要回向到那里去”时,前几刹那的事又没有了。它是多个刹那联系起来的,就像电影银幕上一刹那放一个画面一样,到了后刹那,前面就没有了。然而,由于相续的缘故,给人造成一个连续性过程的错觉。既然心抓善根时没菩提,回向在哪里建立?有菩提时,没见到有心抓善根;当投放的时候,前刹那又没有了。所以,在世俗上不能建立同时以一个法回向另一个法,这是不存在的。

为了有助于理解,不妨在细的心态中观想自己是射击手,用箭射向上空的目标。首先想手拿着箭,然后想那边有靶子,我要射过去,怎么想都不可能一时间完成。这要注意,现在只是第六意识的一个作意境,想一下,举箭、射前方,必然是多刹那。肯定先要想怎么拿起箭来,这时想不到靶子,再想上空有靶子,往那边发过去。像这样,这是一种假想,有多个刹那,三轮不可能一时出现。当手举箭时,靶子还没出来,只有在下一刹那的想象中有靶子,再次想射到它才行。细心的话能体会这一点。

接着消解一下注释的文义。“如是”后面是讲,世俗上没有三轮同时存在的回向。“所回向之善根、能回向之心即‘以何者回向何者’的此法”,是解释偈颂中“此法”二字。“此法”就是射手拿箭。射手好比能回向的心,所拿的箭好比所回向的善根,射手举箭去射,表示以心回向这个善根。这种法是第六意识现出来的,由于是因缘生的缘故,在世俗上是刹那性,只现一个刹那。由于因缘抛出来的只是一刹那的影像,因此不住第二刹那,叫做“刹那灭性”。

“由自性尽”,是说当因缘作出一个有为法时,不需要另一种因素来制造它的毁灭,它自身已经是坏灭性,绝不会住第二刹那。因缘造作的法无不如此,这叫“有为法的法性”,是从世俗一分讲的。因此,由因缘造出来,“心抓着善根”这一念显现,是一时的影像,不会住第二刹那。心里想的时候,一刹那投一个影,过后就灭了。像这样,由制造出来的影像本身的自性而消尽,这叫“由自性尽”。

再者,当“心要摄善根”这一幕影像出现时,所摄目标的菩提不可能同时产生,因为是不同的因缘制造的相。也就是在当刹那,菩提的相是尽或者没有,因此不成立这时候已经回向到那边去了。当菩提的相现出来时,前一刹那又没有了。所以,始终无法在一刹那中完成。同时以心抓住善根射向目标的情况是无法安立的。这才了解,世俗中没有三轮一时存在的情况,因此不成立一时回向。

第二步,在胜义层面上抉择回向的三轮实际没有。所谓一时间存在实法的三轮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已,了解这一点对它就无有贪著,世俗中尽管回向,然而取得定解的缘故,心不会住在三轮有所缘的想当中。这样,以极为了知或者深彻的见解摄持来回向,或者由不同层面的三轮清净的智慧来摄持,它叫做“很妙的普皆回向”。

什么叫胜义中三轮无有呢?好比在梦里拿着一顶帽子送给老王。不观察时以为真有能送者小张、所送的帽子以及所送对象的老王,实际上,这三个东西毫不可得。因为连梦都没有,梦里的刹那性和微尘性,时方现的东西只是心的假现,它是心的幻想作品,哪里有什么真实性呢?像这样要了解到,梦里东边地区,距离这里多远处有个老王,这边有我小张,拿着一顶圆形的瓜皮帽,送给了我的朋友老王。由于我们的幻想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实际根本没有,却能呈现出一片宽广的地区,出现一个可爱的老王,他胖胖的,很可爱,我小张也有一个相,还有一顶圆帽子,它的形状、颜色都可以现出来。但是,这一切只是幻想而已,在那个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纯属虚构。

下面用正理来观察胜义中的情形。三轮是否存在呢?不必啰嗦,只需要说,如果有实法,它必须有时空中的存在,在空间中应该有显现、有位置。假使有显现,必然由各种方分和合而成,否则现不出相来。当它现出三角形、圆形等形状时,决定是由空间的多个方分和合而现的,孤立的现不出来。譬如一个人、一辆车、一间房呈现在心前时,一定是有相的,它的相出来时有面貌,由前后左右等和合起来才出现相状。如果没有上下等各分,又如何来成立它处在什么位置或者出现了什么呢?这是无法成立的。

所以,凡是空间中能显相的东西,一定有方分。凡是有方分的东西,上不是下,左不是右等等,因此它是可分的。发现它是多分和合时,就没有独一的实体。每一分如果又显相、又可分的话,每一分又是多分的假合,没有这一分的一实体存在。这样一直分下去只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一直分不完,一种是会分到底。如果一直分不完,那在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点上都还要继续分下去,说明这个过程中的任何法都是假的,找不到实法。如果能分到一个边际上,那最后边际上的法一定是无分,无分的就叫做“极微”。这一点运用《唯识二十颂》里所说的六尘围绕中尘的正理,就可以破除。也就是,以六个极微一时合向中间的极微,如果有六个面向就成了可分,如果没有六个面向就合成一个,分不出来,可见极微是不成立的。连极微都不成立,那空间上任何粗的现相都是虚假的,因此在空间中找不到它的位置和存在。

再从时间上分,回向的心、所回向的善根、回向处的菩提和众生等,如果是实法的话,在时间的存在上,到底是多个刹那,还是一个刹那?如果是多个刹那,那只是对于多个刹那的积聚立一个总体的假名,而不存在一个实体。它是多个刹那,怎么能说是独一的呢?就像看到一排有很多人,怎么会有独立实体的一排呢?因此,当一个相续的法分成多个刹那时,里面就没有独一。凡是时间上可分的都是虚假的,到了不可分时就叫做“无分刹那”。

现在要观察,无分刹那存不存在?选择跟无分刹那相邻的两个刹那来作观察。定义为三刹那:前、中、后。前后两刹那跟中刹那接触还是不接触呢?如果不接触,中间是有空当的,在那个点上就成了虚无,没有显现的法;如果有接触,那么问:在时间上,中刹那跟前后刹那接触分是一个还是两个?中刹那跟前刹那有个接触分,跟后刹那有个接触分,如果这两个接触分是不同的两个,那中刹那已经能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了,也就不叫“无分刹那”;如果接触的两分是一个,那就不是在接触两个不同的东西,成了中刹那所接触的前刹那等于所接触的后刹那,这样时间上就没有过去和未来了,总之无法成立。由此就能论断,时间的刹那相不存在。

一种法要存在的话,一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显现。现在已证成刹那不成立、微尘不成立,因此得不到这样的法。无论能回向的心、所回向的善根、回向处的众生和菩提,只要承许它是实法,就一定有空间或时间上的相。现在连最小单位的刹那和极微都不存在的话,就可以以理证成,我们所说的回向的三轮,并非原先有,现在用一个方法把它摧灭成没有,而是它原本就没有。这样就知道,这三个法从未生过。

生必定有生的可安立性,有时间或方分上的谛实显现,而它是没有的,就证明从来没生过。譬如认为生了小宝,他原来没有是后面新生的。既然生了,那必然在观察下能得到他。但在时间上得不到,因为一个刹那都不成立,一刹那的小宝也没有。从方所上看,连一个点上的小宝都没有。这样,连一个刹那、一个极微上的小宝都没有,小宝在哪里?如果真的生了小宝,那应该有他的实体。经过调查局的观察,在何时何处的最小点上,都没发现有小宝,小宝怎么生了?你说:小宝本来是生的,你们用观察的手枪把他打死了!其实,不是我们把他搞成无生,而是他从没生过。既然没生过,也就不存在灭或尽,因此生灭都是不可得的。

这样就知道,胜义中没有回向这件事。不是说这边有个实法,那边有个实法,这个实法向那个实法回向,因为三轮不可得的缘故。这是没有的事,大家切莫幻想。

这样了解了,无论世俗中还是胜义中,都不存在一实法回向另一实法等的情形,原本就没有的,那你何必住在相里,念念认为这是好重要的事,我不能放脱,否则感觉不安。你应当放心,对于回向的三轮不贪著,然而也不是断灭。就像对法我空有胜解的人能伏住实执。他不认为有能吃的我和所吃的饭,然而在世俗中也不是不吃饭,那又落到断边了。尽管吃,但心里胜解没有吃的东西和吃的人。同样,穿衣也是梦,没有衣服和被衣服包裹的假尸体。像这样,到街上尽管去买菜、购物等等,而整个街道都是假的,然而在习气未灭尽期间,面前不无假相,因缘消失前,不无应缘接物各种作用。因此,尽管随缘做吧,心里不要认为有什么。

“极为了知摄持”有不同层面,就圣者地而言,在定中已见空性,知道世俗法子虚乌有,只是习气反映出来的假相。因此,他在后得位时有一种极度的了知,不再会怀疑,触证过一次后,就知道这些全是假影,没有真东西。虽然在后得位还有二取现相,但心里不贪著。这样以三轮清净的智慧来摄持,在后得位依然行持回向、随喜等各种法行,从回向一分来说,叫做“善妙的普皆回向”。

在地前凡夫位,有资加两道比量所得的定解。当产生胜解时,也会有较低的极度了解。以它摄持时,虽然没触证,但有胜解的缘故,还是会产生作用。他会认为虽然这样回向,但实际不可能有这些东西,心里会有一种相应层面的不住。就像圣者后得位,听到别人骂时了不动心,知道是假的,没有被骂的我、能骂的人以及骂的声音或事件,都像梦一样。在地前凡夫位,已经抉择到位,有见解,有一定的修行,当别人骂的时候,他心里也有定解摄持,不住在所缘上,因为已经胜解这些是没有的。像这样,以一个法无我的非常强大的了解,来摄持住回向的法行,就叫做“善妙的普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