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忘录 | 三殊胜6

修悲心有四项,自利方面发起愿、欲、誓三心,他利方面要祈求上师三宝加被自己完成救度众生的事业。也就是在自利修悲心方面,最后已经发起了立誓承担的心:由我来拔济一切母有情的苦果苦因,为此向具有救拔能力的上师三宝祈求。

在祈求的时候,要观想自己和一切母有情在一起,代母有情向上师三宝祈求,边念边缘想:

上师佛乃众生怙,

精勤于救众生义,

大力能除众怖者,

我等今起恒皈依。

(出自《入行论》第二品)

首先作皈依。想到皈依境上师如来是一切众生的依怙主,恒时精勤于救拔众生的事业,而且具有能够除遣一切生死怖畏的大力量,为此,我以及所有沉溺在生死中的母有情,从现在起一心皈依上师佛。

呜呼大悲三宝尊,

如来您具救护力,

今祈加持我等众,

顿脱六道生死苦。

(出自《宁玛宁体法行仪轨》)

“呜呼”是一种悲求,这也是想到自己和一切的母有情正处在极其危难的地步,无力自拔,所以一心祈求具有大悲的三宝尊:如来您具有无上的救护力量,现在祈求加持我和一切母有情,不隔第二刹那,顿时就能解脱六道生死的苦难。

勇士您具大悲力,

宿生余业已猛起,

切莫空舍勿懈怠,

大悲佛心今当照,

拔我等出生死泥,

速引三身胜果位。

(出自《寂静忿怒之界忏言自解脱》)

接着进一步祈求:在拔苦上具有勇猛力量的如来,您具有大悲的力量,我以及母有情由于宿生余留的业力已经猛利地现起,如果再不救度,我们就要堕落,所以,一切具大悲的如来,切莫在此时空过舍置我们,也不要懈怠,而应当当即就以大悲看着我和一切诸母有情,把我们从生死泥潭中拔济出来,迅速引到三身的殊胜果位。

这时有一种急切求救的心,不忍心母有情长期陷溺在生死苦海里,所以悲求具有一切种智的如来,您具有无碍救度的悲力,现在就要观照我们处在生死泥潭中的苦状,以大悲力把母有情都拔济出来,迅速引到本具三身殊胜的佛果位。这就是一心为一切母亲祈求三宝当下证知,上师佛顿时加被,以此来完成救度众生的心愿。因此我们修悲心的时候,不仅仅是发起了自身荷担拔济一切有情的誓愿,而且,想到上师佛具有无上的救度力量,因此特别急切地一时间要救度一切母有情。要这样来修悲心。

以上是第一分以悲心缘有情。

这以上就是第一分以悲心缘有情。

接着要修智这一分,发展出智的德相来。前面由悲发展出了心力,立誓由我来做,而智是最甚深、完备的考虑,它以简择为性,一起用就会为有情考虑。那么,母亲离开了苦因苦果后,我要把他安置在什么地位呢?这就要用智慧抉择:这个圆满吗,有过患吗?那个圆满吗,有过患吗?最后断定:我要把一切母亲放在一个最圆满、无以复加的地位。

这样以智慧决断以后,悲的走向就正确无误了;如果没有智,单有个悲,他心里还是不定,还是模糊,有时还会犯错误,所以一定要智悲双运。菩提心在世俗上有两分德相,缺一不可。悲是善心的力量,智是抉择的力量。光有善心没有抉择力,往往会以慈悲出祸患等。比如一位母亲,有悲但没有智,结果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会犯错误,会把他安置在不好的地方。而父亲深谋远虑,非常理智,他能看到怎么培养对孩子最好。让他经商吗?这不好没什么大义。让他博取世间名利吗?这也没什么大义。他会这样一层层考虑的。

就像这样,智慧会一路一路地在缘起上观察,是让他现世得福乐吗?这不究竟。让他来世得福乐吗?那还是衰损,一直在苦里转。这就没救到我的母亲,没有把他安置在安乐之地。是不是让他得小乘阿罗汉果,寂灭轮回苦因苦果的地位?这也不行。虽然脱离了生死海,但没有完全显发他的佛性,达到圆满究竟的地步。这样的话,我作为人子还没有尽到孝心,没有达成把母亲安置在无上之地的义务。一旦以智慧抉择认定以后,它的德相就出来了,以后每一次祈愿都会完全断定。

智、悲两分德相一启发出来,他的菩提心愿就决定完成。这时由于决断的力量和完整彻底的心力发出来了,又是这样明了地断定,所以他就能坚固地执持,甚至尽未来际都不会改变。这样的话,第一个发心殊胜就有了保障,它是从内在真正修出来的,而不只是外面简单地模仿。

以下就要发展“智缘菩提”这一分德相,我们看看龙多上师是怎么做指示的:

思维现在脱离苦因、苦果二者后,需要安置在何位,要作抉择。善趣者,老母曾经许多次得过梵天、帝释天等的果位,然未超越苦及无常故,是三有轮回之边。因此,不必要安置在其上。寂灭声缘果位者,虽从轮回的一切苦中远离,就像治愈痘疮(天花)的人一般不复退转,然而,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的功德什么也没有故,如果安置在其上,是寂灭涅槃之边,因此,也不必要安置在其上。这样就思维:只安置于不住二边之圆满正等觉佛的果位。

自己心里首先要做一个考虑,静下心来:这是对我有深恩厚德的母亲,我当然应当给他最好的关怀、抉择。我的母亲现在脱离了苦因苦果后,要把他安置在哪里呢?

我应当很周全地考虑。善趣嘛,母亲累世以来很多次得到过梵天、帝释天等的果位,但并没有超越苦和无常的缘故,是三有轮回的边。也就是说,轮回里虽然转到了上层境界,但是一想,它的根没有断过,一直是无我而执著我,苦的根就断不了。宿世的引业一旦穷尽依然落空,还会由我执的力量不断地起惑造业,又造出新的苦因来,所以并没有超越苦。只有消除了苦因才超越了苦。

其次,三有人天等的果,是不是常保无虞的呢?不是的,这也只是因缘力暂时一现的假相,等到因缘一消散,没了维持的力量,重新会翻堕下来,所以天界没有超出坏苦和行苦。粗分来说,一期的福业耗尽就显现出衰亡的苦了。当初天界的欲乐全都会退失掉,比如欲界天最后五衰相现,变得惨不忍睹。一方面有衰败的苦,一方面有下堕的苦,加起来超过地狱的苦,是这么可怜。等到福业一消尽,那时像梦醒一样,重新落到极惨重的苦海里,所以天界不久长,最终一场空。

如果生在色界、无色界天,也是一直在迁流当中,定力一丧失,还是翻落到下界里。所以这些并不是常恒不变的果位。

这样考虑后想:如果我把老母安置在三有的安乐当中,这就没有超越苦和无常,而是住在三有轮回的边。也就是他还是在三有边上,没有脱开过轮回,所以不能安置在这里。

接着要思维:是不是把诸母有情安置在寂灭声缘果位呢?相比安置于人天位而言这更殊胜,已经从轮回一切苦里面脱离了,就像痘疮治愈的人那样,不再退回去,这就得到了永久的安乐。前面安置在人天位并不究竟,只是比过去好一些。他的状况就好比受着连续不断的毒疮的苦,里面含有各种毒细胞,而给予人天安乐,就好比采取很多维护措施,使毒疮不至于发作得太厉害。譬如不断地用冷水敷会舒服一些,保持相对的平静,但这根本没解决问题。等到冷触一离开,一遇到热马上又会发出剧烈的苦,因为里面苦因完全存在,没解除苦因就会不断地遇缘发作,这就导致苦没有解决。所以人天位只不过暂时缓解苦受,出现乐的假相。因此,我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在三有轮回边,因为还是处在轮转相续的苦的状态,即使暂时没发作。这时苦因一直潜伏,是苦的自性,而且终将遇缘出现坏苦、苦苦。所以说到,轮回的果位没有超越苦。而且是无常的,因缘和合时似乎出现一点乐受,但转眼间就消失,重新跌入苦中。像这样根本不是永久至乐,没有到达止息一切苦的寂静之地。这样考虑以后,我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在人天果的圣位里,还是住在三有轮回边的缘故。

那么,是不是要把他安置在寂灭声缘果位呢?这比前面好,以让母有情生起空慧的缘故,能够断除苦的根源——人我执。以断苦因的缘故就不再发生苦,如同疮内毒细胞般的烦恼种子,以证得空慧的缘故都会消灭掉。这就出现了一灭永灭,永不再生的真实寂静果位,这是真实的安乐,一旦达成就不再退转。这就超越了分段生死的行苦性或者三有的苦轮,到达了毕竟决定胜的地步,永不退还,这样看起来是真实的乐。但是,仅仅把母有情安置在寂灭声缘果位,也不算尽了报恩心。因为这还不是无上果位,这样的心还不彻底,不能称为广大的意乐。

因此要进一步考虑:虽然寂灭了轮回的一切苦,但由于他住在涅槃空的一边上,有住著的缘故,或者一直处在沉空执寂地位的时候,没有出现大乘道果的如海功德。就福德分而言,小乘声缘果只得如牛脚印里的水量那么大的福德,而大乘菩萨的福德犹如大海般广大。就智慧分而言,小乘证得的空仅仅像芥子里的空量那样,而大乘菩萨证得的二无我空就好像太虚空一样。就福慧两分所摄的功德比较而言,小乘证果的功德是微小的。这样的话,难道只应当把诸母有情安置在声缘果位就算数吗?当然不算。这时候要想到,就功德财富而言,声缘果较菩萨和佛果而言仍然非常贫乏。他没有到达佛性开显乃至彻底开显的大乘自受用大乐之地,因此我没有尽到人子的职责。如果我只是把诸母有情安置在声缘果位,那就让他住在寂灭的涅槃边了。住在小乘空境当中不能起大用,不能显发无量功德,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也不能仅仅把母有情安置在声缘果位。

这样很周到地分析抉择以后,自己心里思维:我要把遍虚空界的诸母有情,唯一安立在不住三有和寂灭两边的圆满正等觉佛的果位。这就是透过智慧,能够抉择为母有情求果的量在什么上面。这以后就知道,我不仅要拔济一切诸母有情身上一切从粗至细的苦,而且要把她安置在不住轮涅二边的圆满正等觉佛位,这两分合起来就是真正利他的广大意乐。

在此等后一分上,将出生上、中、下三品心力。也就是心想“我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先要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是为上品心力;心想“我不走在前、众生不放在后,成办自他同时成佛”是为中品心力;心想“就像断臂母之子被水冲走一般,现在我无能力故,真有能力者是导师佛出有坏,所以我先要成办佛陀果位”即是下品心力。

其次要看到,后一分要把有情都安置在佛果的思维或者分别里面,会出现上、中、下三品心力。既然我要把有情安立在佛果上,我也要成佛,那么我和有情之间谁先成佛呢?这在自己发心的力度上会有所差别。

如果根本不考虑自己,先要成办有情的利益,这就属于上品心力。他的利他心发到根本不存在为我着想的程度。也就是自己考虑:我现在已经决定,要把一切诸母有情全部安立在佛果上,而我也要成佛,那么谁成佛的事更重要呢?就想到:因为他是我的母亲,所以同样要取果的时候,应当先让母亲得果,不考虑自己,这就叫做上品心力,能够完全放下自己。就像一个孝子,母亲要得这个利益,自己也要得这个利益,在面对谁先谁后的问题时,他会非常干脆:先让母亲得,我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根本不考虑了。如果时时提着一个我,我要在前面,最少也要同时,这样有过分顾虑自己,心力就受到了障碍。只有根本不考虑自己,全不顾己,一心为母,才叫做上品心力。

上品心力就如同大孝子的心,根本不考虑自己。譬如在住宅的问题上,到底母亲住好的还是我住好的?我也想住好的,母亲也想住好的。他就会想:我住什么都没所谓,一定要把好的住宅让给母亲。或者在成办任何一种乐的时候,我也想得,母亲也想得,那么谁在先谁在后呢?我就根本不考虑自己,一心为母亲考虑,让她首先得到。这时由于没有为我的心,心力就能够全分地发出来,这就叫做上品心力。或者看到母亲受苦的时候,是不是还要考虑我的一分,还要保留一点呢?是不是我还要成办一点利益,再去成办他的呢?这说明心还有所保留。现在根本不考虑自己,反正要成办母亲的事,我就不管自己了,哪怕落到最后我也不管。

由于没有为己的心,一心为母亲着想,所以他的心力发得最大,也因此他会更快速地开发自心,有所保留就受约束了。这也是《普贤行愿》讲恒顺众生时所说的那样,把自己放到最低,把一切有情看成父母、师长,乃至阿罗汉、如来,一心作利益,他是以有情为重,不是以自己为重。是否是上品心力,就从考虑自己程度多少来决定。如果全然不顾己,他的心力就能全部发出来。就像我们帮一个人,如果有所保留,那么发出的力量也只是一分,或者还是很勉强。当你不再考虑自己,力量就能全部发出来了。就像母亲照顾孩子的时候毫不考虑自己,不会想跟孩子争。面对利益时能够发出百分之百的心,放下自己,全部利益孩子。如果能像这样不管自己,先成办有情的利益,就叫做上品心力。

其次是想:我不走在前面,也不把众生放在后面,我要跟众生同时到达佛地,这叫中品心力。比如在一般人身上可以看到,有一种人把东西全部给别人,不考虑自己,这是上品的利他心。有一种人既考虑到自己,又照顾到他人,一起往前走,同时到达。自己不想占先,也不想让别人落后,大家一起到达。这叫中品心力。

最后一种对自己更有一些顾虑。他想:就像孩子被水冲走时,断臂母亲的想:我的手臂断了,救不了孩子,同样,我没有能力,真正有能力的是导师佛出有坏,到了佛薄伽梵的地位,才有真实救度众生的能力,所以我先要成办佛的果位。这是下品心力。

尔后,以证德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救度其他一切有情,演说解脱之道,及成办众生之利广大等同虚空量,相续长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如同十方三世的诸佛菩萨、前辈持明者如何修行般,我亦如是修行。此即后一分——以智慧缘正等菩提。此智慧是成办他利之智慧。

像这样发了安立有情于佛位的心以后,就要进一步考虑:这以后我就开始真正行大乘的道,要把握住证和悲两分。证是自身证得一切戒定慧的功德,从而解脱自相续;悲是自己有能力时,救度其他一切有情。如何救度呢?就是要给他演说证得法性、寂灭一切虚妄分别的解脱之道。如是发起普贤行愿。就空间而言,在尽法界量无量无数的世界里,成办无数有情现前和究竟的利益,所作的事业量像虚空界那般广大无尽。就时间而言,相续长到轮回空尽为止。也就是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等等。

应当如是考虑:我已经立了誓愿,要把一切诸母有情安置在佛位,往后应当怎样长期相续不断地修行?这就有证和悲两分的考虑,以及成办有情利益上周遍、无尽等的考虑。接着在修行时,完全随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和前辈持明者,追踪他们的脚印,这就是普贤愿里的恒顺众生和常学诸佛愿。这就是以智慧缘正等菩提的德相,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分别。这个分别完全是在考虑怎么成办利他,把有情安置在果位。

前面悲一分的考虑,是我怎样把一切诸母有情身上的苦全部拔除掉。有了悲,念念就会感觉母有情非常可怜,一心要拔济母亲的苦。而且已经立誓由我来拔济。而智的一分是想到,拔济以后把他安置在什么果位,也相当于与慈和合的一分。以智慧抉择以后,需要给她什么样的究竟乐。这里发展出的德相是,一心要把有情安置在佛位。这两分和合起来就出现了具相的菩提心。这个一出现就形成了心中的誓愿,每一次修证时都不会忘记,一切处都会提起这个等起,不然就违背本愿了。

这是经过广大深细的抉择以后做出的判定。在智慧认识了大义以后,在心中建立了誓愿,以后每一次作任何法行前,都要有意识地提起这个大愿来。它一起来,就驱使着心投入到实现大乘宏愿的路径上。一开始就要起动这个心,把自心唯一纳入这个轨道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已经认识到它是无上大义的道路。这样,我们在取得定解后,修第一个发心殊胜就会开始真正相应了。

如是先对自己今世之母发起,其次是父,其次是同胞兄弟姊妹,其次亲爱朋友,其次父系亲属,其次母系亲属,其次当地的所有人,其次逐渐扩大,到接近下座时,观修遍虚空界的一切有情。如果没有次第观修,则会导致作知识的习性发展得无量无边,因此次第观修极为重要。

这是强调我们在修的时候应当次第进行,原则就是以上所说的。具体是自己心上不断地操练,通过一次次地如理修心,而发起相应具德相的心。为了把自心真正锤炼成,一起来就能够缘广大无际的众生界,发起最大的心力要把他们全部安置在佛果的特殊心念,我们需要逐步地修习,集成这样广大的量。

首先要对今世的母亲开始发起:我发誓做拔济母亲苦难的事,而且我要把她安置在无上的佛果。也就是对这一世的母亲,按照前面这样不断地考虑:她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世间恩、佛法恩。我应当要报恩。报恩时就要看到母亲是如何具苦乏乐,我应当怎么来做。之后通过愿欲誓三关联的修心,而且祈祷上师三宝,一定要起一种拔济她身上一切苦难的心。起了以后,我要考虑除了苦以后把她安置在哪里。这要透过对于三有边和涅槃边的审视,看到一者根本没有超出苦轮,另一者虽然出了轮回苦,但并未到达圆满,最后考虑一定要把这位母亲安置在不住二边的圆满正等觉佛果。考虑后想,我以后一定要这样做,先要取得内证,然后以悲心的力用来救度她,给她演说解脱之道。尽未来际为她成办利益。诸如此类,我们对着一位母亲修出这样具智悲两分德相的善心。

其次对父亲也是这样修,如法炮制。再接着对于我的同胞兄弟姊妹也这样修,接着对于特别好的朋友这样修。然后是父系的亲属,接着是母系的亲属。这样心在逐渐地扩大。由于已经纯熟,缘什么都能很快这样起心。等到一个个起好了以后,再对于当地所有人都这样修。修了以后你对他们的意乐根本不一样,你会有一个心怀当地所有人的愿,跟以前只求一己私利完全不同,这就从狭小的自私心态里走出来了。接着我们要逐渐扩大,发展到对一个城市的人、一个省的人、一个国家的人、整个地球上的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以至无数佛国土中的众生,最终扩展到尽虚空界里的所有众生。

最后下座之前,应当做一个总结修。也就是观修:遍虚空界里的所有有情都是我的母亲,都有很大恩德,我都要报恩,由我来承担,我立誓拔济他们身上一切苦因苦果。而且我以智慧为他们考虑,一定把他们安置在不住三有涅槃两边无上的正等觉佛果。这样发誓以后,就出了具两分德相的广大菩提心的意乐。

这样的心在内在凝结坚固时就不会转掉,以后它就有力量摄持我们,在每一次闻法修法等前都出这样的等起。这样它就摄着我们的心不断地趣入到大乘佛道里,任修什么法都成了大乘法,做任何善根都成了成佛的资粮,这才是真正的大乘道。

如果没有这样依次第观修,上面一通道理不必要多长时间就完全能够重复,说起来头头是道,每一点都可以讲述,考试也可以得一百分。但这一类没有修心的知识化的东西,会使我们偏离德行。他不管修心,只要第六意识和种种记忆分析功能比较强大的话,很快就能重复,很容易就成为专家、教授。外面可以讲得冠冕堂皇,而内心连下士的意乐都没有,仍然是一个非常贪婪、追逐世俗名利的恶劣相续。如果任由这种习气繁衍,就会发展到无量无边。

这是当代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这是个知识化的时代,人们每天都接受非常多的信息,在这个时代里要生存、竞争,必须快速接受知识,很快记忆、重复、组织、编辑等等,所以他学知识是非常快的。而每一次只是停留在我知道、我理解、我能重复、我表达流畅、我能讲演等的程度。这样的话,你每次都会重复进行,导致你做知识的习气发展到无量无边,而内心的德相丝毫没有。

不仅如此,还会产生非常多的负面结果。没有知识的时候感觉自己低,有知识的时候感觉自己不错,知识做得更高、更细,口头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更强大的时候,慢心也就随之水涨船高。而且是一种知行分离的路线,知跑得越来越远,行却丝毫不发展,这就成了畸形人。最后谈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无是处。这是在修道上最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因此次第观修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