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 | 暇满难得11

纵然容或有得闲暇之因戒律清净,然而得圆满之因施等善法,譬如上供三宝,下济贫穷,随其所有给了多少,于自相续审察的话,这也难得。

接着要考察,真正做到得圆满之因概率也很小。假使有持戒清净得闲暇的因,以持戒得了总的闲暇之身,再看这上是不是具足各种修法的圆满条件呢?那就要看过去做过什么业。人身是总报,上面的各种显现是别报,这些都是由业决定的。如果做过很多善行,而且业是纯善的,那这个人身会很好,一直在好的内外因缘摄持下不断地安稳修法。如果善恶夹杂,甚至恶业多,那会很不顺利,出现境上、身体上、心理上的各种恶缘。只要业风一吹,人就不知道去哪儿了,或者烦恼一起,就会颠倒堕落等等。可见很不容易。

现在要检查:得修法条件的圆满因——上供下施、恭敬柔顺、博爱利他等等,自己做过多少呢?比如布施这一条,真正诚心供养过三宝吗?可能你心里根本没有三宝。很多人受唯物论影响,尤其年轻一代,对三宝的诚信很差,对自己的供养却非常大、非常讲究。如果问他:什么是法宝?就是书嘛!什么是佛?就是纸的像嘛!他认为三宝是见不到的东西,供养也可以不供养也可以,根本发不起心来做。老一代的修行传统在逐渐丧失,只崇尚享受、自由妄为等等。这样看来,来世得修法的圆满条件很困难,连供养三宝的心都没有,怎么能遇到三宝呢?

从下济贫困来看也非常困难。根据自己的所有给过多少呢?很难生起利他心,总是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连替他人考虑、帮助他人的善心都没有,会有很多人来帮自己吗?不可能。一切都是因缘感召的,如果能放下自己、真心做善行,以这个福德将来自然出现很多护持的力量;如果很自私、只占便宜不想奉献,以这个心就没有福缘,不会出现修法顺缘。自己没修过福德,谁来护持你修道?天天供你吃喝?没有德行怎么成为供养的福田呢?没有德行怎么感召护持的力量呢?没有德行怎么得到善知识摄受呢?由于缺福德,外在没有护持的力量;身体出障难、生病;内心不能安稳,常常处在烦恼狂乱的状态;再者没办法吃苦、一心修道等等,无法落到修法因缘的中心点上。福德就像保护伞,可以使人在修法的路上顺利、安心地前进;没有福德就感觉很惨,事事不如意,不断受业障的牵制。

像这样,仔细检查自己有没有真心去利他,不是看口头或外在行为,要看善心能否发得出来。比如见到饥寒的人,有没有施衣给食的心?见人贫困时,是无视冷漠还是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心呢?或者对于利他,是否有胜解和意乐呢?还是处处自我表现、满足自我,只想自己有成就感、竞争、显露、想占取呢?如果自我太大,那就不叫善行,凡是善都要利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去看,得到圆满的因——作清净善法,真心殷重地积资粮等也很少见。

如果做了护戒、布施等的话,就再审察有没有以清净愿为助缘而连结。

假使做到了持戒、布施等等,那再看有没有以清净发愿为助缘来连结呢?“连结”,指愿力像一根线能连到所愿处。愿是前驱、引导、决定方向者,缘起上以愿为关键,所谓“诸法唯缘性,枢要在欲心”。如果有清净的发愿,那持戒、修福等就会为愿摄持而在修法道路上实现。

然而检查时这一条也很难。很多人心无大志,没有菩提心愿,念《普贤行愿品》也不是真心去学,口里唱得好听,内在没有殷重心去学,也不思维,也不在心上一遍一遍刻下这些誓愿。心不真就不会起作用,结果普贤愿落于表面,世间愿才是真实的。譬如我要吃、要穿、要实现自我、要积累知识、要得到地位等等,心里全是现世愿,没有法上的愿。

要知道,“耽著现世非行者”。如果不想来世以上,披着佛法外衣,内在想得名利、得到自我实现等等,那就只是现世愿,清净愿就落于虚假了。清净愿是唯一以法为依,有很好的道心,唯一想做法道上的行者。然而现代人出现了很大偏差,不崇尚道心,在千万人中也很难找到一个有真实道心的人。很多人都是虚假、骄狂、以自我为中心、想实现佛教名利等等,此外没有别的内涵,这就偏离的了缘起的根本点。由无始以来的俱生习气,一心追求眼前的欲乐、名利等,很难想到法上的事。由于没有归依和业果见这两大基础,很难建立起清净愿。这就知道,做每一项善行都以清净愿来结合也很困难,假使有一点也往往落于口头,真正从心里发出来就很少了。这就看到它的难处。

虽然没有为了得到暇满而特意以清净愿连结,但是如果有以菩提心宝摄持而做的持戒等的真实善法的话,譬如为了秋季的庄稼而播下种子的话,茎、杆、叶子自然就生起那样,缘一切种智佛果的善法的话,现前位中,是自然就成就人天的殊胜所依身的。也就是说,现前位中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性、娑罗树般的施主种性、娑罗树般的国王种性等是能多次得到的。如是需要很细地审察,由思择和止住轮番而修。

这里再做一点特别说明。虽然没有为了求得来世的暇满而特别以清净发愿来连结善法功德,把它们转向得暇满的方向来实现,但只要以菩提心摄持来行善,以发心的力量,来世自会得到人天的殊胜所依身。什么缘故呢?因为大的能摄小的,菩提心的唯一目的是让一切有情远离苦因苦果,得到正等觉佛果,以这个摄持做善法,假使还要在轮回里受生的话,以它的力量自然会使行者得到很好的修法所依身。

譬如为了秋季庄稼丰收来播种,庄稼丰收是最终的果,虽然没有想在过程中得到茎、杆、叶等等,但由于播了种子,有了能生果的缘起,中间的茎、杆、叶等自然生起。同样,为了得到一切种智无上佛果来行善,从行者当下直到得佛果之间,这个善根都成为实现无上果位的因,以此,中间各方面好的状况都会发生,因为这个种子是得最好果实的种子。虽然行善时没有特别为了来世得暇满来发愿,但是有三殊胜,以菩提心摄持,有很好的回向,那在现前位或暂时位中也会出现人天善妙的果。像娑罗树一样婆罗门的种姓、施主的种姓、国王的种姓等都能得很多次,这些都是帮助修行的。婆罗门种姓是修道种姓,一心在道上走,施主种姓很有福报,财富圆满,国王种姓有权势,总之,福德、权位、修道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因缘都会出生。这三大种姓代表出世的修道、世间的财富、权势,有了这些当然是非常好的修道身依,而且会辗转不断地得到。

就像播下了能成就圆满庄稼的种子,由于种姓势力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茎、杆、叶等都会繁茂地发展出来,以大能含小、以圆满能含部分、以究竟能含现前,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我们就放心了,关键每一次要以菩提心来摄持行善,即使没有无伪的菩提心,造作的菩提心也要发一发。

如是善加思维的话,“前世作何业,当视此世身”,因之是由宿世多积福德而感得此生殊胜身所依的。而“来世生何处,当视此世业”,对此阿沃仁波切说道:“牧民能喝酸奶、农夫能吃饼子的地方,来世决定生不到的。”

这是让我们思前想后,百倍珍惜此次难得的机缘。这只有一次,不要幻想很多,往前想就知道来之不易,往后想就知道失去了不会再得,所以要想:只有这一次了,能不能出去就看这一次,能不能得到永久利益就看这一次,这是永苦永乐的分界点。

怎么思前呢?从缘起上想:我这一世得到这么殊胜的身依,从果上比较,在无数恶趣有情里才出现零零星星的一点人身,在无数人群里才出现星星点点几个暇满身。既然我的暇满身是众生中的珍瑞,那当然不是简简单单得到的,决非偶然。前世必然在多劫中积过很多福德善行,在佛法里做过很多发愿、承事、修行等,才出现这一世宝贵人身,就像到了宝洲,又像昙花一现那样来之不易。

从自身个体而言,就像那只盲龟,无数百千亿劫中难以得到一次这样的机缘。从整个众生界来说,在尘沙般的有情中,只出现纯金似的几个暇满身,这么难得当然要珍惜。就像《道次第》所说,那个老人听说玛卡喀的庄严雕房再次得到了,祥瑞再次出现了,感到无比欢喜。我们今天得到极难得的暇满身,一定要好好珍惜。

从未来方向看,来世生到哪里要看此世的业,这一世没把握好的话,来世不要想再得这样的身了。阿沃仁波切说:牧民能安安心心吃酸奶、农民能安安心心吃饼子的地方,来世决定生不到。意思是,这么安闲、舒适、惬意、自在的人身,不必去干什么,也不受地狱、饿鬼、旁生等大苦的逼迫,是很难得的。顺治皇帝也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伽半日闲”,可见,出现有清福能安心修法的境况实在太难了,因为我们造恶特别厉害,内心非常难把握。这句话是要点醒我们,如果不争取,不要幻想来世还能得暇满,所以只有这一次,如百年一饭,一定要珍惜。

对于现在这样的暇满,须要思维因门难得的诸道理,而于暇满摄取坚实。

像这样,如今得到暇满时,要思维因门难得的很多道理,发起必须以暇满身来摄取心要的欲乐,这叫做“取心要欲”,它是修暇满的关键处。

由因门难得的诸多道理,可以结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教授来修习。譬如想,现前善趣的人等,多数在行持十不善等恶业,死后要去恶趣。再者,对菩萨起一个刹那的嗔恚,尚且要经劫住在阿鼻地狱,何况自相续里有往昔多生造的众多恶业,果没现前,也没有以对治摧坏它,怎么能不多劫住在恶趣呢?再者,如果能决定净治过去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那善趣也不是那么难得,但能这样做的实在太稀少。如果没有这样修,那决定要堕恶趣,一入恶趣就不能修善,只是不断地起恶念、恶行,多劫之中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因此极其难得。要像这样,思维现前有多少人造了得暇满的因?又有多少人在造堕恶趣的因?往昔多生中积集的恶趣因有多少?净治过多少?一堕恶趣就落在恶性循环里,怎么转得出来?这样思前想后,就看到能得暇满的因实在太难得,这叫“由因门难得来作思维”。

思维后要知道,这一次得暇满一定要珍惜,要用它来摄取大义。一定要发起这种心,有了这个心才会珍惜,想到人身实在太难得了,唯一要用在修法上,一旦失去不会再拥有了。思维难得后,发现这太难得了,失去后不可能再得到,这样来发起百倍珍惜的心。而且,要细化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暇满时光上想:太难得了!今天一天的清闲多么难得,一失去就不会再出现,这比无数资产还难得,一天的闲暇光阴超过了多少亿资产无数倍!

这么想后就不肯浪费,一定要用它来摄取大义,这种欲会发出来。当这个欲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想用人身做无意义的事,决定要修法。这时就开始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了,开始唯一想用人身去修法,摄取法上的大义,不愿再用人身宝去盛粪便般的现世法、轮回法、恶趣法了,这就开始步入法道了。所以,暇满是第一修行,它是最初入门的关键建设。一旦有了它,就一心想用人身来修法,不想浪费时间,做愚痴、造恶的事了。

现今的诸经忏师们无任何生圆境界,而整天空念仪轨,在长出一指节长绿毛的烂食子上倒入药汁后,眼睛像眨星星一样,眨来眨去地念“以无坚实取坚实悉地,嘎雅色德嗡……”如此无有任何实义。是故,在暇满之身——具有三十六种不净物为自性的此身之上,设若摄取坚实——正法实义的话,它是“嘎雅色德嗡”,亦是“瓦嘎色德阿”,又是“之达色德吽”。

这一段说明了形式的虚假,教诫应摄取实义或心要。先提到藏地的现象,很多念经师们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整天空念仪轨,尽做表面的事。在一些长出一指节长的烂食子上倒入药汁,眼睛像星星眨眼一样“咕噜咕噜”地转来转去,口里念着“由无坚实取坚实悉地,嘎雅色德嗡”等等,像这样没有任何实义。意思是修心重要,形式上可以装出修高法、境界很高的样子,但心里没有的话,只不过是习惯性地工作,甚至夹杂名利心,这样没有任何实义。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没有无伪的出离心,严持三律仪也成了轮回之因;如果没舍弃今世,一切所作仅成今世活计,根本得不到来世以上的果。

缘起只在心上,等起尤其重要,修暇满要发展出第一分取心要欲,真正决定要去修法。明白了暇满的体性、难得、义大等,发展出真实的胜解和欲乐,想珍惜此番人身,之后善心就出来了,想:虽然这是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像泡沫一样的身,但实在极其难得,在缘起上极罕见,是多生修很多善行资粮的果,一定不能空过。然后想:用它能干什么呢?三菩提的果都能求,现前和究竟的义利都能做,道上一分一分的功德都能在心上发展出来,此生是得解脱、还归法界最重要的时机。这样猛利地触动善心后,就想:我绝不能让暇满身耗费在无意义的事上,一定要用它争分夺秒地来摄取大义。

这样发起善心后就有了道心。在总的道心基础上,有了想摄取人天义利的欲,会出现人天道的善心,有世间善道的内涵;如果了知世间都无意义,想求解脱轮回的果,摄取解脱道的义利,这就有了出离心,有出世间道的内涵;如果想:不光我一人要解脱,无量的母有情都堕在苦海里,我不能坐视不顾,一定要把诸有情都安置在永离诸苦、恒享大乐的正等觉果位,想摄取自他一切众生最真实、最究竟的利益,这种取心要欲是菩提心,有了大乘道的内涵。

总之,从珍惜暇身、想用它来修法这个总的善心中,将出现外前行、内前行、大圆满正行,乃至成就后的无边智悲事业,它是总根子,也因此,暇满的修法将配在往后任何一段修法上。在唯一用此身成办大义的善心驱使下,我们会真正入到每一分修法、每一种法行中。你会一心想摄取心要,做有实义的事,不想愚弄自己,做外表高高大大、没有任何内涵的事,或者用佛法来求名利等等,这些就不想做了,只想真正地修心。

这里龙多上师用强烈地对比来显示:像那种没有心,口里念“以无坚实取坚实悉地”(这本来是暇满法道的要诀指示,然而心中没有一层一层修量的缘故),只是眼睛眨来眨去、口里徒诵仪轨,这样装模作样地表演、做形式化的事没有任何实义。因此,我们得到暇身时要摄取坚实——正法的实义。如果这样做,那它既是“嘎雅色德嗡”,也是“瓦嘎色德阿”,也是“之达色德吽”,这才有了真实义。

这是过去几百年前的藏地,一些披着佛教外表的世俗情形,今天我们感觉在笑别人,实际自身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我们也是做各种形式,念着什么、敲着什么,自以为在修高深的法,实际一分道心都没发展出来,最后就成了仪式化、习惯性的事。由于没修心的缘故,心里最贪的还是名誉、地位、享受等等,说到“利养”,因为是老词,很多人以为不包括自己,其实利养就是指享受。像这样,在心的中央占据最大份量的是我要享受、要名誉、要地位等等,以求现世的等起来做,因此空无实义,甚至集下很多以正法来搞世间的大罪业,这是没办法消化的。很多人没有前行修心的基础,很可怜地走无意义的路,甚至走向恶趣。这还是自以为在修行,修高法深法的情况,实际说穿了里面没内涵。

还有一种“新派”的人更糟糕,连形式上的修行也不要了,口里说出很多大狂话,用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高深的佛教名词来伪装自己。他们不像古代藏族经忏师那样,眼睛咕噜咕噜转,做着习惯性的动作,在信众前修法、念各种殊胜文词来显示自己,但口里同样会说出各种好听的名词,菩提心、空性、大圆满等,也会做各种劝化,好为人师,总想给别人滔滔不绝地讲教言,实际只是想得一些名誉赞叹、自我实现而已,这样做也没有实义。任何不具修心内涵的事都没有实义,而这些都可以装,可以表演,可以做出很多。

像这样,我们应该警醒:我拿这个身在取坚实义吗?是真实的修行还是在骗自己?是想求解脱,还是麻醉自己后自诳诳他?是认识到自己的颠倒想改正?还是在用佛教庄严的词句来蒙蔽自己,表演成修行好的人或者有成就的人?等等。一定要从这里转弯,知道目前修心最重要。修了心再做这些就是殊胜的佛法;如果不修心,心里有毒的缘故做这些全成了毒,或者由于心是空的,做这些基本空无果利。

如果我们在这个点上没辨清楚,那会从初一错到十五,这样一直蒙骗过去、假装过去,或者只是习惯性的行为也不想什么,处于无记的状态混过去。像这样,在佛教里也会有生活方式,会有怎么过好这一生的想法。其实,所谓过好这一生,无非是活得舒服、有名誉、有赞叹、有地位、有知识、有显示度、能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欲望、实现事业心、实现尊荣感等等,这一套全是世间八法、求现世,只是伪装得特别好,让人看不清而已。

是故,在此生的这个所依身上,出现了上行下行的分界点,犹如马为铁衔所转般,或者绑牛绑盐的譬喻那样,取苦乐何者的开端现在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因此,认识人身的意义后,就知道在此生这个身依上出现了上行下行的分界点。也就是,落在其他非暇之处并不出现绝对的关键点。譬如落在恶趣,千生万劫中一直下行而无法出头;落在天界,整天放逸度日,或者在无意义的空白态中度过等等。这些都不出现能上行的关键,唯独在暇身上出现了这样的分界点。

什么缘故呢?我们知道,因缘给予人类充足修法的可能,包括内缘的身心、气脉、智悲的潜能,外在的佛法传承、教典等,只有人类容易契入修法。这些内外因缘综合起来,发现的确是缘起的关键点。如果把握好此因缘,就可以即生得到很大升华;如果没用好,由于人类的智能大、心力强,也会造下极大量的恶业,成为在千生万劫中坠入恶趣的因。

这种情形就像一匹骏马被马口衔所转。如果以缰绳把它牵向西方它就往西方奔跑,牵向东方就往东方奔跑,由于马的奔驰力很强,一下子就会到达目的地,因此,往东行往西行的关键点是牵马的辔头。或者像绑牛绑盐的譬喻那样。藏人用牛驮盐巴运往某处,最开始就要绑好,如果一开始没绑好,驮大量的盐上坡下坡时就很难控制,搞得一路非常辛苦。比如牛背上的盐没驮稳、倾斜、翻来翻去,上坡时盐就会往下落,下坡时盐会往下冲,结果搞得非常累,一路都苦恼。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把盐巴很安稳地放在牛背上,绑得很好,知道该放在什么位置、绳子怎么绑、怎么系牢等等,这样上行也没事,下行也没事,一路都安稳。因此,一路安稳还是苦恼的开端就掌握在主人手上,他没搞好的话,一路颠簸、费尽周折;如果弄好了,那后面一路顺畅。

也就是说,如果想持住安乐的开端而做一个圣法之善的话,下半生比上半生更快乐,中阴比下半生更快乐,来世比中阴更快乐,之后是从安乐趣入安乐。

像这样,我们今生到了苦乐的关键点上。如果想抓住安乐的开端,做一个圣法之善的话,那的确走上了一条平坦、顺利、有前途的路。意思是要做圣法的善,我们处在错乱中,一定要向圣法——道谛和灭谛归投,去掉由无明力产生的一切惑业苦,这个方向对了,一分一分去走,那决定从安乐步入安乐。

譬如想:我这一生要修法,只有修圣法的善才能握住安乐的开端。像这样,从下士人天乘的正法开始,修中士道的四谛法、上士道的六度四摄,乃至金刚乘的法等等,这样一路进去的话,由于法是安乐之源,是佛以一切种智给我们指示能成办现前、究竟利乐的道,只要去修,决定会一层层地去掉颠倒力量,从而脱离苦恼,越来越安乐。由此,这一生献身于正法的修持的确会越来越好。这里说道:按这一条路去走的话,下半生会比上半生更快乐;中阴会比下半生更快乐;后世会比中阴更快乐,这样就从安乐走向安乐了。就像马走上正道后,一路长驱直入,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安乐,我们一定要选择这条安乐之路。

《入行论》云:“骑菩提心马,从乐而趣乐,有智谁退怯?”

《入行论》说:骑着菩提心的骏马从乐而趣入乐,智者谁会退怯呢?菩提心就是让自他一切众生远离一切苦因苦果,而安置在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没有比这更正确、更直接、更彻底的路了。因此,我们应抱定决心,要走的就是让自他一切迷失在轮回中的有情重返法身本位的路,这是最究竟、最安乐、最光明的路,此外都是迷失的路。我们在缘起上认定,有了这样的心后,就应该用暇满身去摄取大乘道的实义。

又云:“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出生死,悲者何所厌?”

《入行论》又说:我们要走的大乘之路,是福智并运、以利他为重的道,具悲愍者哪里会厌离呢?在广大的利他行中,由于福德,会使自己的身很安乐,由于智慧,会使自己很安心,在拔济众生出生死的伟大利他事业中会成就自己,具悲愍者哪里会舍弃有情,厌弃最具意义的道路,去取自私自利的路呢?因此,会发愿生生世世永无疲厌地行持大乘道。

要知道,福慧双修是正义的路线。福表现在行为上心很善,做善行后身是安乐的,将拥有财富、人缘、资具等各方面的福乐;智表现在见上契合实相,不颠倒妄为,以此心是安的。有了智就不妄动,有了福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各种受用、资具、顺缘等等,要福慧双修来完成佛道。

是故,由有现福德资粮而身乐,即得到具足种姓、功德、财富之果位;由证无我慧而心乐,即经由现见一切诸法胜义离戏及世俗如幻之自性,而将远离轮回一切苦之怖畏故,将会快乐。

因此,由有现的福德资粮身体乐,也就是将得到具有种姓、功德、财富的果位;由无现的智慧资粮——证无我的智慧,心是快乐的,也就是见到万法胜义中离戏,没有要缘的此法彼法的戏论,所以直接放下,世俗显现只是幻相,现而不可得,虽然在错乱习气消尽前还有妄相,然而做一切时不著相,由此就远离了轮回一切苦的怖畏,心会很安乐。

总之,发出行为时全是利他,这是福,由于是善业的缘故,会得到身的乐——环境、眷属、根身等的安乐;以智慧心不妄动,没有迷惑、执著、苦恼,时时安宁喜悦,就得到了心的安乐。像这样,按照福和智两个要点来走,的确会越来越安乐。这就是暇满身应该摄取心要的地方。

如若想揭开苦之开端的话,主权也在自己手上。也就是说,一向做恶法的话,下半生比上半生更苦,中阴比下半生更苦,而来世比中阴还苦,随后是驰行漫无边际的恶趣故。因此,在此世的这个所依身上,需要摄取正法之心要。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想揭开苦的开端,主权也在自己手上。人身造恶的能力很大,能起狡诈、虚伪、阴谋等各种恶心,使用各种造恶手段,由此会拉开往后无边际时间里堕入恶趣辗转受苦的序幕。在人身的分界点上,想作恶也特别有能力。猪、狗等旁生的心识活动能力小,最多为了争抢食物、保护自己、求取异性等造一些罪,但造不出更多更大的恶业。然而人的心一旦用坏了,虚伪狡诈、说谎行骗、做杀盗淫妄,各种大面积、高强度的造恶状况都可能发生。像这样,如果自己去造恶的话,那罪业的量会非常大,速度特别快。

人的上半生主要由前世业力决定,到了下半生多数受上半生的影响,如果上半生造的恶业重,下半生就很苦;死后到了中阴更苦;再往后堕入恶趣,那真是苦不堪言;随后奔走在无边际的恶趣苦海里,无法脱出。如果走错方向,选择造恶的话,那人身的确是堕入轮回深底的坠石。因此,人身用好了是解脱船,用坏了是苦海锚。用好了能在一生中积聚无量的福慧资粮,得到解脱、成佛的殊胜果位;用坏了非常悲惨,将堕入不见边底的恶趣深渊。

这样正反面思维后要发起决定:在此生的所依身上要取正法的心要,不去取无意义的事或者剧毒般的事,而是要取到真正有利益的圣法坚实之义。这一生一定要用来修法,日日夜夜修法,只有修法有利益,此外做什么都是自我毁灭、自我损伤、自我荒废。像这样发起决定。

 

 


思考题

1、由因门思维难得:

(1)得圆满的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也难得?

(2)什么是“清净愿”?怎么做才是“以清净愿为助缘而连结”?为什么以菩提心摄持做善法,自然能得到好的修法所依身?

(3)如何从缘起上思前想后,对此暇身生起珍惜心?

2、为什么这里诸经忏师们的行为毫无实义?自身做过哪些形式化的佛法行为?什么是“以暇满身摄取坚实”?如何区分表面形式和取正法实义?

3、此世做大乘圣法之善往后的结果如何?此世一向做恶往后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