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 | 闻法行为4

外散,以由外散门,引生贪等烦恼故,成为垢染。彼之对治需要内收自心。

这里说到对治外散的必要以及对治方法。

心往外散是生贪等烦恼的门,所以一定要截断它。换言之,心从根门里出去散在外面,会引生贪欲、嗔恚等各种烦恼,如果没有外散,心不著境,也就不起烦恼。譬如根门护好了,没有到尘境里分别,也就不起贪、不起嗔。如果心散在欲尘里,会发现贪等的烦恼非常多,因为心一散在境里,烦恼的门就开了,它是引生烦恼的途径。

晋美朗巴尊者在传记里说:“住在寺院人多聚会之处,在关房处不见很多人。如果见的话,贪嗔等烦恼会压不住。”可见,在人多愦闹的地方起烦恼非常快,根本伏不住。什么缘故呢?就是眼睛看到了色,马上起贪或者嗔,耳朵听到声音也是这样,心散出去很快会引烦恼。所以一再劝你们不要上网,不要看世间染污的事,你一上去,准保烦恼的门就打开了。

作为修行人,口里话要少,心里想法要少,手上钱要少,要有这三个“少”,然后一心住在法上。如果心在欲尘里走,一天不知生了多少烦恼,那怎么能住在法上呢?所以它是最能够破坏法的。尤其一开始,修行没得稳固,这时一定要安住静处,宁可死在静处,也不在红尘里待,因为红尘里太危险了。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眼见了就生心,这个心不是贪就是嗔,起各种烦恼。听啊、尝啊、触啊等等都是如此。前面细致地讲了,识驰散在六境上是惹烦恼、生苦的根源,会出现各种迷乱显现和各种苦恼,所以是过患之门。修法的人要密护根门,常常现起正念、正知守护根门,就是这个道理。

知道外散是生烦恼的门径后就要采取对治。怎么对治呢?心的野马一出去就惹事,所以要像牧马人一样,心一出去就把它收回来,不让它在外面散。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算修法的人,不断地在欲尘里散动。“溜野马”几天、几十天都不觉知,多少个小时沉溺在影视、新闻、娱乐等贪嗔的境里面,不晓得起多少分别,所以他的烦恼特别重。尤其当代人已经失控了,碰一下马上起很大的烦恼,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外散造成的。

有人问:有这么厉害吗?

网上都是虚假的图片、文字信息,你眼睛一触到,不是贪就是嗔,或者散乱、妄动,起心的频率非常快、强度非常大,久而久之串习成了非常糟糕的心态,这就是强烦恼态。在这种状态里连心都安不下来,根本没办法学法,就是这么厉害,因缘和合就起。比如一张图片,如果是引贪的,你看了马上起贪。如果心没散在里面就不会起贪,这很明显。

网上有很多花边新闻,有各种惹人心动的事,心一缘就控制不住,马上起烦恼。几个小时下来,心被染污得一塌糊涂,这就叫垢染。而且它非常重、非常深,一座法修下来没清净多少,但上一次网或者散乱一次,会发现心里蒙了很重的垢,完全被覆蔽住了。之后一方面心动荡不安,怎么也收不回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非常混浊的相,显不出法义来,不能与法契合。散乱完了这个人就想:“我不想修了,干脆躺下去睡吧!”他就产生这种心态。睡着以后梦境也是乱七八糟的,身心都受摧残,没办法修法。

要采取的手段是,心刚一出去就把它收回来,就像看着野马一样,刚刚妄动就要制止,所以外散的垢染要用摄心来对治。所谓“目不邪视,耳不妄听。”《论语》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能散动,散动是有过患的。前面讲的《前行引导文》里说,五根识驰散在外就是葬送自己,做的都是自杀的行为。著色,就像飞蛾扑火,死在灯火之下;著声,就像野兽闻声,被猎人猎杀;著香,就像蜜蜂闭死在花笼里;著味,就像鱼儿被铁钩钩走;著触,就像大象陷在淤泥里。这些都是自杀的行为,我们宝贵的慧命就葬送在这里了,所以过患极大。我们过去以为那是自由自在,其实是对缘起愚昧,不晓得那些都是染污法、苦恼法,以为能求到幸福快乐、高品质的生活。现在必须看清那些是假的,心也是假的,放纵错乱习性一定会使得慧命灭亡。

第六识也不要缘三时境,想那些根本没意思。过去的事灭了,想它是一种妄想;未来的事没来,迎接它也是诳想;现在的境虚假不实,在里面捕捉、计较分别也是痴心妄想。总而言之,三时的影像境都是虚假的,毫无意义,心在里面驰散追求全是狂乱,所以称为狂心。

这个决定以后就明白,想这些没意义,最好什么也不想,唯一住在法上。过现未三时都是假的,一点想法也没必要起。否则都叫打妄想,瞎浪费心力、感情。这样决定以后我们就要做无事道人,修行人就是无事的人。这下你就歇下了好多,对吧?原先有打妄想的毛病,想想过去、想想未来,不由自主地打妄想,认为沉浸在妄想里是一种享受。有的人很会打妄想,想一两个小时都可以。他没事嘛,就坐在那儿想,感觉想一想蛮舒服、蛮有意思。但是,妄想不能多打,打久了就成了病。现在要反过来,一旦看透了,坐在那里整天没事,这就好了,唯一住在法上,除了修法没别的事。

要知道,心收回来才能缘在法上,否则“嗜欲深者天机浅”,要修大道就很困难。也就是,如果对虚假的欲尘嗜好太多,习气太重,认为有意义,结果这个也要,那个也追求,心就散掉了,还能修什么法?各种各样的烦恼、业习都起来了,轮回越发展越大。

或者过于内收则引起睡眠、昏聩、沉没故,也是垢染。需要诸根悠闲放任,心识出现劲头后闻法。

刚才说外散不好,它是起无数烦恼的门径,所以要收回来,这上面一定要管住,但是内收过度了也不行。

我们的心有张弛两分,往外散、在尘境上跑,这个不行;然而一味地往里收、收、收,抓得太紧也不行,又偏到另一边去了。外散的时候很兴奋,分别这个分别那个,开张得很厉害,结果精神就散出去了,收不回来。比如妄想打得很大,太兴奋了睡不着,在那里不断地想,根本停不住。内收就是紧张,收、收、收;收的时候,心门就关、关、关;关紧了,就暗、暗、暗,人就开始昏昧、沉没、睡眠等等,会引起这些烦恼。

修行人要懂得内心世界的事。知道外散会起贪、起嗔、起散乱等的烦恼心所,所以要去掉外散心才能清净;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过于内收的话,昏昧、沉没、睡眠,或者僵化、枯寂、迟钝等等的烦恼心所也会起,这些都是毛病,所以要处在中道清明的状态。紧了也不好,松了也不好,一定要切合到“中”,所谓“猛进有舒徐”,这就有了正见的要点。

做什么事都要不紧不松,紧张不行,放逸、松弛也不行,刚刚好才行。就像手去抓东西,太紧了度数就过了,因为很紧张,多加了一分执著力;太松了也没有凝聚的力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中”,把握好了,状态就到位了,偏左偏右都不行。连走路都是这样,太紧张了不行,走得很累,肌肉紧张、心紧张,什么都不正常;过分松了也不行,松松垮垮的,很散漫。太松的话,整天躺着发展睡眠,睡眠多了愚痴增盛,出现很多问题。那么,心怎样才符合修法的状态呢?就是要不紧不松。

如果内收过分,比如有人说:“我非常认真,眼不斜视,耳不旁听,闭门不出,整天保持修心的状态。”但是他绷得太紧的缘故,就会出问题。绷紧了就处在紧张的惯性里,一直没办法松开,别人一看也觉得他不太正常。有的人一开始修行太猛了,拼命地念咒子:“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埵吽……”不停地念,念上几万遍以后,喉咙也哑了,心火也上来了,这就是过分了。他不知道张弛有致,提得太紧,结果出了毛病,其实应该松一点。而有的人太放松了,整天躺在那儿,这样懈怠也不行。应该保持一种张弛有致的状态。

调整的时候,如果外散得厉害,就要用收来对治;如果内收得厉害,就要用放来对治。人大致就是这两种,一种喜欢在外面逛荡,根本坐不住,这是外散;一种整天坐在屋里,这肯定是内收的趋势比较大,心理学说的外向、内向跟这个差不多。在外面逛荡的人散得厉害,这儿看看那儿看看,整天溜达,这种人就要收。反过来,不要以为整天不出门的人都很好,要看他里面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就不行,他收得厉害,紧张过度,人就容易僵,这时就要放一放、松一松,过度了会出问题。

有些人不适合闭关,没到那个程度,而且也不成熟,调不来心。让外散的人整天待在屋子里,就会憋得厉害,他心猿意马惯了,没办法控制。内收的人一开始过猛了,念来念去,念到后来发现也不对头,因为他的执著力太强,一下都不肯放松。但修道不是这样的。在读书方面也看得出来,太紧了不灵活,什么都是紧紧的;太松了精力不集中,吊儿郎当的,一事无成。修道的时候,饮食、睡眠、心态等方方面面都要注意,搞不好就出毛病。

紧的时候,心就要舒放、要安闲。很多人成了工作狂,这就不行,我们得松一松,让诸根安闲,有宽松度,放下,不要再去抓,心放宽一点。心压得太紧心门就很小,由于偏离状态的缘故,不好的心所马上起,出现暗昧、昧略。收得过紧、心门小了,心就不清楚,很快会打瞌睡,提不起心力来,处在一种昧略的状态。“昧”就是不清楚,“略”就是境变小了。再往里收就是昏聩,心里不清楚,意识反应不灵。接下来就是沉没,陷到那种状态里了,这就更不好了。再往下就开始睡了。这里面有缘起,没智慧是修不来的。

出现这种状态时要反过来,心太紧了要放一下。如果没把握好度数,做事时猛做猛做,结果就不行了。就像猛吃东西一样,过量了就不行,吃的不够身体虚,这也不行,要适中。譬如讲法也要张弛有致,如果我讲了两小时,又讲两小时,再讲两小时,看起来好像还行,后来就发现出问题了,上当了,拉得过度了,状态没调好。如果整天睡懒觉,那也不行,因为不能提起。

心如果紧了,就要让它很安闲地放松。如果出现了昏昧、沉没等,就要提起心力来,特别提起精神来听,要振作起来。如果心散了,就要设法把它收回来。这都是修心的方法。不这样做的话,心散掉了或者暗昧了就接不到法,说多少都没有用。过于疲倦、内收的时候,法师讲什么也听不进去,逐渐就陷进去了。开始还能听两句,后来再说什么根本不入耳,之后干脆听不到了,已经入梦了。那时候心已经暗了,不知道讲什么。紧张过度、心情沉重、执著过大都是这样。

如果外散,连魂都散掉了,散得一塌糊涂,坐在这里也不知道听些什么。状态不好听的效果肯定不行,比如你起烦恼了,这时候听肯定没效果,犯错误了也不行。或者在外面散乱,这边看看那边聊聊,这也不行,因为心是散的。有时候事情做得多、缘得多,心就不定,坐在那儿听法效果根本不行,所以一定要防外散。反过来,如果内收紧了,执著力特别大,这也不行。

听法的时候,一定要有自然的状态,没什么心事,也没什么执著,也没造恶,也没起烦恼,也没散乱,修行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安安心心地听,这会很好,或者下午来听也会很好,是不是?所以关键在状态。同样是听法,不在状态听再多也没有用,状态没调好就吸收不到,入不了心。所以,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造恶也不行,没恭敬也不行,烦躁也不行,骄慢也不行,没励力求也不行,条件还是蛮多的,一定要具德相,之后传法就有利益了。

每次听法前都要看自己的心干不干净。起了慢心就不要来听,慢已经障道了,没信心、被疑心障住也不要听,对法不励力求也不行。或者在外面溜达多了,逛街、逛商店,跟这个人聊半天,去那家吃一顿,又看了电视、听了新闻、上网闲逛等等,心散掉了,这样心一乱坐这儿听肯定不灵。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事情做多了或者分别心动多了,到了听课的时间匆匆忙忙去听,状态不好的缘故,法根本不入心。或者你特别紧张,处在一种执著的状态,或者动了烦恼,沉溺其中出不来,这也不行,心没有开,不是处在明朗态,也接受不到法。或者起了厌烦情绪等等,这些都不灵。

可见闻法要各方面的因缘积聚,心很清净才得到法益,如果能长期保持就很好。不好的心态、处于杂乱的状况,就叫做垢染,在这种心态里听很久也没什么效果。这都是我们要断的像毒一样的行为。

以疲厌的心态闻法:指讲法的时间过长等时,被饥渴和日晒雨淋等所逼恼时,极容易舍弃正法和上师,要在还没有积集舍法业以前,发愿永远不离正法和上师,这样印持后再从讲堂退出。

再说到疲厌,也是要知道疲厌是什么状况,它会导致什么过患,我们该怎么来避免,全是在缘起上考虑。洞达了缘起就是有理智的人,这样不用逼你,自己就会信受要这么来做。

疲厌是什么呢?本来听法还有意乐,但后来时间太长,法师讲得太多,身体就受不了。时间过长等是一个因素,而且我们是凡夫,久了就容易受不了,上课时间长了,在下面就坐不住,或者到中午了,饿了、口渴等等。比如在露天上课,太阳晒得厉害,一开始还不要紧,只是十分钟,但晒了两个小时人就特别烦躁,左转右转,身体不安,心也不定。外在是身体动来动去,心里就想:“快结束,不要讲了!怎么这么讨厌还不下课!”这就是太热产生的情绪。如果天太冷,刮大风,一开始还不要紧,后来风大了就受不了,为了自身健康会产生排斥心,有一种厌的心理,不想继续听下去。

好比老师讲课时间长了,学生有意见,这就叫做“厌”,厌了以后就会罢学,就叫做舍法。又好比工人,如果长期干的活多工资少,身体很劳累、很苦、吃得又不好,他就会罢工,这是人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排斥心态。闻法也一样,时间长了累了他会罢学,不想听了,这样起了厌烦心是会障道的。一起了这个心,这一次闻法就出现过患了,下次上课等流习气一起来就不愿意听。一旦起了厌烦心,再现行就起障碍,不喜欢听。这样三番五次以后就觉得听这个课太难受,我不要听,干脆换一个。这就知道,我们心上会出现厌烦的心态。

它是怎么出现的?就是你感觉自己吃苦了、受不了就会起厌烦。闻法是这样,工作也是如此。比如做某项法的工作,时间长了累了,工作条件差,或者整天做非常单调,不喜欢等等,就会厌烦,这跟当初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我们心里要注意的。

有人说:我累了、饿了、苦了,发点牢骚还不行啊?

从法的要求上说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它会导致你舍弃法和上师。这里直接说,出现的效果就是非常容易舍法和舍师,一厌烦了就不要了。比如给你一个吃的,一开始觉得好吃你就要,但吃多了就受不了了,你会说“我不要了,再也不吃这个了”,当时就产生一种弃舍的态度。以这个缘故就会集舍法罪。

我们作为修行人都相信因果,所以一定要知道哪些对自己不利,提前就进行防护。那么该怎么做呢?舍法的心是“我不要它了!”而持法的心是“我要永远持住它,永远不舍!”要用这样的祈愿把舍法的心对治掉。这里龙多上师开示得很好,他说,在起舍法的心之前就要防护,不是等后面再忏悔。怎么防护呢?还没起舍法的心时,每次听完法都要发愿印持:“但愿我遇法!遇上师!”这个心就保护你了。由于每一次都是正面的祈愿:“我盼望的是遇到法和遇到师,而不是舍法和舍师。”这个观念一强,在何时何处就都会摄持你的心,不往舍的方向走。

现在懂了吗?第一个对治方法是用“不离师、不离法”的依止心作印持,每一次闻法最后都发一个善愿:“愿我不离法!不离师!”之后再退场。这就很善巧,有了这个等流下一次你还会来。如果你最后想:“我不要再听了!”这个缘起就很不好,导致下次不来听。所以每一次都要留余地,让好的等流接下去,“但愿我再遇师!再遇法!”这样下一次就有意乐来,这就是缘起上的善巧。不能等生厌烦了,“我下次还要来啊?”心里不愿意还勉强,憋着一口气去听,到了后面就强咽那口气,咽得很厉害,最后就有呕吐之感,一见到经堂就想吐,或者一想到要听那个法简直烦得要死,那就不好了。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厌学。喜欢学的学生就希望老师多讲一点,还想听,下次一定来,他的好乐心不断增强,每次都很有希求,讲再多也不会有逆反心理。他总是起这种心就很幸福,很有福气,一直在良性运转。而厌学的学生,一开始缘起就不好了,一上课就很烦,不想听,下次上课心里就想“我不要听”。每一次都持一种消极态、躲避态,这就不好了。他心里已经舍法了,跟老师也离得远远的,这就是状态问题。这样的话,心和心还能接通吗?你对法师都厌烦了,还能接通他传的法吗?不可能。厌烦的情绪一起,心就封闭了,已经不愿意接受了。

心和心之间契合非常关键,要长期相处心态很重要,哪里出了故障都会导致过患。心处在杂染的状态,就导致法没办法顺利地流进去,而且出很多过患。所以,第六个要处理的是疲厌的闻垢,第一个方法就是以祈愿“常遇法、常遇师”来对治。

其次要提起大欢喜心,来对治掉饥渴、劳累等的苦受。当人觉得一件事非常有意义,起了大欢喜的时候,受一点苦是无所谓的,要注意这个心理特点。所以,每当你感觉有一点受不了的时候,马上要振作起来,提起心来,专门想这是有极大利益的事。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只是一点小苦,像《贤愚经》里说的那些就绝对做不到了,那是要投火坑、身剜千灯、钉千钉来求的。为什么他可以忍受那么大的苦?就是他想到法的利益最大,舍身都要求。这么一比较,我们受一点饥渴、寒热、蚊虫咬、风吹日晒、疲劳、疼痛,或者坐久了身体受不了等等,这些咬咬牙都能克服,只要你想到法的利益极大。

像那些挖金矿的人,不远万里去淘金,住在野外也很冷,清早去挖也很累,但他一想到不久能挖到金子,现在怎么累都觉得值,干上三天三夜不成问题。就是因为他的欢喜心大、希求心大,完全映蔽了小的苦受。人都是这样,看到有利益就肯干。大家在世间都读过书,当时为了考上名校出人头地,读中学奋战几年都不会喊苦,让休息都不肯,还是要做题、看书。那是什么原因?就是觉得这样学有很大意义,所以能吃苦。我们现在学的是佛法、成佛之道,无数倍超过在世间读书的利益。

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譬如你得了很严重的病,我来给你治,需要针灸、开刀等等。虽然受一点苦,但能一次性解决你的沉疴,那么你咬咬牙,决定愿意,因为以小苦能代大苦。或者母亲为了让孩子脱离病苦,即使要背他到几十里外求医,她都愿意做。这也是相当劳苦,但她的心力很强,所以能够克服。

刚才举了几个例子,懂了后就要这样运用。心上的道理一通,就明白该怎么操作,这是非常合理的。随后你按这个法去修、去做,顺合到缘起的道,就决定能去掉疲厌的垢。也因此,下面介绍第二个方法。

或者就这样起欢喜心:我过去的生命都无意义浪费了,现在为了正法,如果以病痛饥渴等代受一切有情的苦而听法的话,从其他刹土趣入金刚地狱的诸多恶业,在我等大师的刹土——赡部洲这个业增长地,仅仅以头痛就能清净的话,这下可以清净无量罪业、圆满无量资粮,多么欢喜啊!要欢欢喜喜地听!

第二个方法是从意义上想,生起特别大的欢喜心:我往昔的生命全都无意义地浪费了,今天能受持到法太有意义了!

进一步要想:我现在为了圣法,受一点病痛、饥渴等等,可以代受一切有情的苦。有苦的时候容易修代苦,没有苦、因缘没有出来就不太好观,所以正受苦时要观想代苦,这是很好的机会。比如现在我很饿,那就想以饿代掉一切众生的苦。或者很热或者身体有些难受,病痛难忍,我就想,在这个苦里消掉一切众生的苦。能这么想,忍苦来听法的话,就能极快地消业。

释迦佛的刹土——南赡部洲是业的增长之地,业成熟得非常快,比如上半生造的业下半生成熟,稍微造一点恶就堕恶趣,稍微行一点善就解脱等等。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我们处在此地、此时、此状况中,会修的话消业的速度非常快。那么听法时就想:“我以现在的一点苦代一切众生受苦。”有这样一个诚敬心、慈悲心来听的话,在其他刹土要堕金刚地狱的很多恶业,在这个世界里这么想一下,以一个头疼就清净了,这就叫“以小苦代大苦”。

譬如扎一针就能去掉百年沉疴,那你肯定非常欢喜,“竟然有这样的好事,医生你一定要给我扎一针!”你不但不会想医生扎针是害我,反而会催医生:“你快点给我扎一针!”这时会想:“这次太幸运了,我一定要受这个苦,才有机会消极重的业。这一次受苦,我就能净无量的恶业、圆满无数的资粮,我好欢喜啊!真是求之不得的机会!”要这样欢欢喜喜地来听法。

人的心是一边想一边变的,不是一定的。现在这么想一下转变心态,马上就会振作起来,法师讲三个小时你都坐得住。我们一定要提起这个心来,这样垢染就消了,当时就处在诚敬、清净的状态里。这的确是一次性能消无数恶业、积无数资粮的大方便,关键就在一念之间。但如果心转坏了那就很糟糕,坐在那里非常苦恼,动气、发火、生厌烦心,对法和法师都舍弃。最后实在忍不下去了,就想:“我再也不听了!永远不听你的课了!”那完了,造舍法罪了。你看,这不都是一念心吗?这样懂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来调整心。

以上讲了器的三过、六垢,它们像毒一样需要断掉,也说明了它们的性质、相状、后果,也讲了要怎么来对治。这一套方法全都交给你了,接下来就看你愿不愿意按这样操作达到熟练。如果你能熟练,那就成了善巧者,从原来那种盲目、无知,不晓得怎么应对、调整等的状态中出来了,以后就开始成熟,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心,所以特别重要。

思考题

1、如理思维并反省自身状况,深刻认识到“外散引生烦恼,毁坏法身慧命”,发起断除的决心后如理对治。

2、反省自身状况,认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思维而通达对治方法后如理调心。

3、疲厌是什么状况?它的原因是什么?起了厌会导致什么过患?如何对治它?反省自身而思维,了达其缘起后如理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