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 | 四依法1

四 依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以上所讲的四种道理若真实领纳,便会以自己的智慧力于相续中自然生不随人随法等的四种依。若不具足如是作观察的智慧就会如依止盲人般不可能趋向解脱的正道。

“四种理”就是作用理、观待理、证成理和法尔理。真正在心里领会、受持了,结果就是以智慧力在自心中自然生起依法不依人等的四依。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如理作观察的智慧,那就像依止盲人一样,不可能趣向解脱正道。

我们心中有智慧很重要,它像眼睛一样。没有智慧的眼睛就无法看到真理所在,会像瞎子一样,随着自己的感觉、无明或者世间舆论等来依止。这就丧失了理智之道,很难趣向解脱正道。

为什么没有智慧力会导致在四依上颠倒呢?下面讲它的原因。

仅仅依随世间共许的缘故导致不依法而依人;仅仅受持表面词句的缘故导致依语不依义;仅仅以容易了达而依止的缘故导致不依了义而依不了义、不依智慧而依妄识,如是便会从真实四依中颠倒。

有智慧力,就会直接衡量、观察:这是不是真实法义?它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它是智慧照见的实相,还是妄识所缘的虚假境?等等。由此他能认识趣向解脱的道路,会真正明见到法相而趣向解脱。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智慧,就变成其他颠倒的依了。

“世间共许”指舆论。比如当今时代,各种思想言论不断推陈出新,然后你就认为这是专家说的,或者是很时尚的一种论调,大众都在这样追捧,很流行等等,以这个缘故,就导致依人而不依法。或者在佛教圈里,说某某人名位很高、徒众很多、事业很广,或者外现多么贤善等等,而你不是在自心上以智慧力判断,只是依随外在的一种舆论,这就导致只是依了人而没有依到法。但是人不代表法,外相好坏也不代表所说是否真实,我们必须用智慧眼看到以理成立的正道,才能够正确地依止。

其次在依法里面,也有依表面的文句和依内层的涵义两种。如果仅仅受持表面文句,就会导致依语不依义,依的是表面上的说法,没依到里面的内义。这样会一直在词句上走,不是正确的依止,也就没办法缘着法义来修道。

然后在意义方面,如果认为:容易懂的我才依止,不容易懂的我不依止,这就导致依不了义而不依了义。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迷惑人,说:“容易懂的才依止,听不懂的怎么依止?”

其实,凡是你容易懂的,都是妄识境界里的事,一旦超越妄识就不容易懂,无从摸索。但佛法里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或者“以生灭心辨圆觉,圆觉即同流转”等等。这就表示真实义不容易懂。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容易了达的你才要,那就不用说佛法了,就按你眼见、耳闻等六识的境来说就可以了。你每天都在妄觉里,说这些当然容易懂,很契合生活等等,但实际这只是一种自我欺骗。这样,你只要妄识范畴里的事,一说到甚深的义理,感觉不好领会,所以不要,这就出现了颠倒。

了义的是诸佛见到的实相,不了义的是我们妄识所见的行境,而学佛就是要证取真实。如果不通过智慧作判断,人往往只是凭感觉,认为我容易了达的我就依止,不好懂的就不依止,这就导致不依了义而依不了义,是这么一个原因。凡是了义的都不是思维的行境,这就叫甚深,它唯证方知。而我们一直落在错乱境界里,如果没有观察慧,往往就会听信自己心里的感觉,这就很危险。

在了义里面又有依智慧和依妄识两种。如果是智慧证到的离四边、无能所的行境就可依;如果是心识的境,即使是缘了义,也还是发展成了戏论,还是落在二取里。所以,在了义里面要依智慧的行境,不是依心识的妄境。如果你的心认取一个法是真实了义,那你永远也达不到了义,因为方向错了。我们在求法行进的路途中,一直要拿到它的真实义,要用智慧来判断。很多表面现相在蒙蔽着实相,使我们迷惑,一旦没依止好,依到别的地方,就产生了颠倒依。而颠倒依不会趣向解脱,就像盲人一样,由于看不清真实义,在取舍上就会发生很多错乱。

以下一一告诉我们,为何要行持四依法,这里每一个都有它正反面的道理,让我们探取到真实。

依法不依人:

此理便是:若依于宣说以真实正理成立的道,则无论宣讲者的人格是贤善还是下劣,身份是在家还是出家以及有无名声等,依止此法皆必定解脱。如佛陀因为所化的缘故,亦幻化为屠夫等一样,虽然形相上看起来是屠夫,但毕竟是对众生直接作利益的佛陀之化身,故依止其宣说的以理成立的正道必定会获得解脱。

相反,如果依止相违于大乘义理的宣说,即使宣说者的行为再善妙、名声再大甚至示现佛陀的相好与威仪,但对自己亦不会有丝毫利益,且最终除导致入歧途外不会有任何结果。如魔王为了令修行人从大乘道当中退失亦显现如佛陀般圆满的相好与威仪,虽然形相上看起来好像与佛无二,但他毕竟是怀着令人从大乘修行道当中退失之目的的魔王,故依其颠倒之说不会获得任何解脱。

我们要对于依法不依人产生定解,之后才会决定这么做。定解就是要看清人和法的差别,我们到底要依止人还是依止法?这里的“人”是指他外现的相,“法”指的是他口里传的道。

如果他口里传的是正理成立的道,那我们就可以依。他外面的人看起来贤善还是下劣,身份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或者有没有名声、地位等等都不重要,不必看这些。要看的是他所说的法,是不是正理成立的道。如果是成立的,你按这么去走,就必定得解脱。相反,如果他说的是相违大乘义理的道,那么无论他的行为怎么贤妙,名声多么大,甚至显现佛的相好和威仪等,对你也不会有利益,除了误入歧途之外没有别的结果。

譬如我是向导,要引你走一条路。你不要看我穿得怎样,相貌如何,人是贤还是劣,有没有名声、地位、权势等等,都不用看。你就看我指的路是否正确,按这么走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通过现量比量去衡量,我指的路决定是正确的,能到目的地,那无论我这个人有多邋遢,长得有多丑,或者很下劣等等,这些你都不用管,只要依我说的道一直走,就一定能到目的地。这跟其他的有关系吗?没关系。

相反,如果我这个人衣冠楚楚,气度不凡,慈眉善目,有很多人崇拜,而且能说会道,是个专家等等,但是我压根就不知道哪条道是正确的,我说的不是能到达目的地的道,而是一个谬道、邪道。那么想:你是要依止外在的假相呢?还是要依止口里说出的真实的道?如果你依止假相,外相上好就决定去依止,但是他说的是邪道,你按这个走有利益吗?一点利益没有,除了引你入歧途外别无结果。这就是依法不依人的原因。

这个理说得非常清楚,也就是,你不用看这个人有没有名声、徒众,身份是僧是俗,人格是善是劣等等,你就看他口里说的法是不是正道。只要他说的是正道,你按这么做,就必定到达目的地;如果他说的法是错的,是邪道,你去依止、按这么去走,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反而误入歧途。

又好比两个医生,只要开的药对症,能治你的病,那无论他这个人如何,看起来有多差,身份多么低,甚至是个赤脚医生,别人都瞧不起等等,这些都不要紧,你只要服这个能治你病的药,就决定解脱病苦。相反,虽然是专家、医学博士、学术论著多,看起来也非常体面,但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治你的病,他开的是相违治病之道的药方。这样,你依这个专家等的假相去服他开的药,有没有效果呢?毫无效果。除了让你延误病情以外没有别的结果。所以关键就是,不论这个人怎么样,只要开的药是好的,你吃了准保病好。

很多事都是这个道理,他说的是正确的道,你一依止,就决定有利益;他说的是邪谬的道,你去依止,决定没利益。因此,不是在人的外相上看,而是要看他所传的法正确与否。

用譬喻来证明。比如佛为了度所化的缘故,现为屠夫等。外相看是屠夫,但他内在毕竟是对众生直接做利益的佛,他说的是真理之道,那么你依止他所说的道就必然得解脱。意思是,你不能去看他的外相,在屠夫的外相上看不出什么,甚至是现为妓女、鸡、狗、猫、鬼、魔等等,什么都可以现,你要看的是他的内涵,由于他内在有智慧、有慈悲,他直接在利益人,所说的是真理之道,所以依止他所说的法就必然得解脱。

反过来,出现的是佛的形相,圆满的相好、威仪等等,但实际是魔王变的,他说的法会让你从大乘道退失。这样,虽然形相上跟佛无二,但他内在毕竟是魔王,说的是邪法,让你退失大乘,所以你去依止他所说的颠倒法,绝对不会得任何解脱。

这样从正反面观察才知道,我们在依止的时候,不是依人的外相,或者世间共许。世人认为的“好”,只是看他的长相、气质、地位、徒众、身份、知名度,或者他的语言表达等等。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要看他所说的法的内涵。如果法的内涵是颠倒的,光有这些有什么用呢?

就像医生给你开药,那个药根本治不了病,而且会让你病情恶化,那么,他这个人看起来再好,你吃了仍然会加重病情。而另一个医生开的药很好,确实能治病,虽然他这个人容貌差、地位低等等,你看不上他,但你只要吃他开的药,病就决定好。所以关键要看他的药。

又好比向导,你关键要看他指的是不是正路,不是看其他。因为你是要让他给你指路,然后按这么走,从而到达目的地,这才是你所依止之处,而不是依他那个人。所以,不管这个人怎么样,只要他指的是正确的路,你不去管他,你就按这个路走,那决定能到达目的地,因为路是正确的。相反,不管这个人怎么样,只要他指的是邪路,你按那么走,由于是按照所走的路来实现结果,而不是按指路的人表相如何来实现,因此,你那么走一定入歧途,不会有别的结果。

这个理论说得非常到位。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什么叫“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虽然对诠释正法的文句首先须要闻,尔后要思考,但闻思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达文句所指示的正见,故不应当依能诠的语句,而应依止所诠的法义。因为若能真实通达法义,则无论语句的多寡,还是词藻的优劣皆不会相违于意义。

语句是在诠释法义,我们要看的是法义,而不是语言、文句等等。而法义是要表达一个正见,我们听的时候不能抓着词句不放,而是看心里有没有这个见解,依止到了见解没有?依止到了法义没有?

我们对于诠释正法的文句,首先要去听,然后去思维,但要知道,思维的目的是对它所诠的意义产生定解。也就是,文句在说一个事,它表达的是说法者或者历代传承祖师见到的真相或者他的正见所在。那么我们闻思时,就不能以语为主,而是要以义为主,这个义就是定解所决定义。换言之,闻思就是要抉择义理,你要依止的是这个东西。当你定解了它的义,产生了正见时,就直接去依止义,不必再依止语了。语是不断变化的,语言好不好听、文句优不优美不重要,内容多少也不重要,关键看你能不能了达它的法义,心里产生正见。所以,我们不是去依能诠的语或者文,而是要依所诠的义。这就是第二个依。

它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了达了法义,那么无论语句是多是少,词藻是优是劣,都不相违意义。相反,如果没有了达法义,那无论你说多少,词句怎么优美,也是相违意义的。

就好比一个向导,他已经见到了这条道的路程和目的地,给你指路就是为了让你了解他所见到的涵义,这又要通过语言来指示。至于语言说多说少,词句是优是劣,只要他指明了道路,表明了这个涵义,就已经足够了。而你在听受、思维的时候,关键是知道他要说什么,表达了什么,你要依止到他所指示的这个义,语言是次要的。

所谓“依义”,就好比依靠地图所指示的路线,而闻思就是要正确地见到路线。当你已经见到路线,这时还要不要天天拿着一张地图呢?不必的。你对各个街道完全熟悉了,已经依止到了义,就不需要天天背这里到那里多少公里、处于什么方位等等。也就是你要通过闻思确定这个路线或者它的真相,当你已经见到路线,之后依止你心里的这条路走就可以了,不必整天在文字上绕。

前面讲了不依人而依于法,在依法里面要依义而不依语。虽然法义要透过文句来表达,但你最终要依止的是它的义。譬如我给你传孝道,这时我会说很多话,你关键要了解孝道的精神,该怎么做,这就是孝敬的法。了解以后,你就要依止它的义。一旦依止到了义,无论你说多说少,表达是好是坏,都不相违义。比如一个真实行道的孝子,他依到了孝的义,那么他说多说少,语言表达得是好是坏,这些都不主要,他无论怎么说都不会违背孝的意义。同样,如果我了达了暇满或者无常的真义,已经知道为什么是无常,它的体性如何,这上面有没有实义等等,这些法义已经明见了。这样明见、通达了以后,我再去作表达,那么无论说多说少,说好说歹,说的优美还是不优美,所说的都不会违背真实义,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已经知道一切经论的法句唯一是为令学者通达意义而安立,却仍然不依义而依语,就像已找到大象却仍然还要通过脚印再寻求大象般而成为可笑之处。

就像路标是在指示方向,你要沿着它所指的方向去找,才能找到路。同样,语句是在指示法的内涵,那才是法师所要表达的,你要依止那个义,不要一直在文句上依。虽然没有文句的方便,你很难了解他要说什么,或者法的内涵是什么,但如果你已经了解了,就应该依止那个义,这叫做依义不依语。就像大象的脚印能引导你找到大象,而一旦找到了象,你就应该骑着象走,还盯着大象的脚印干什么呢?现在应该骑大象了。譬如对于暇满的理,你已经懂了它的义,知道这个内涵了,这时你就应该依这个义来行道,而不是天天在文句上依。

另外,若一味耽著于词句上的多说,直到分别念没有息灭之间,可以一直不间断地宣说,乃至尽未来际。但如是偏堕于执著表面的语句,除导致延缓通达真实意义之徒劳无义的结果外,对自己又怎会有任何实义可言呢?

有一类人整天耽著在文句上,考虑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表达更优美等等。但要知道,分别念是无休无止的,在你的分别心没有息灭之间可以不断地说。但这有什么意义呢?一直说到尽未来际也不过是一些语句。也就是说,如果心偏了,一味地耽著语句,不依止意义,这样就会延缓你通达真实义,除了一个徒劳无益的结果以外,没有任何实义可言。

所以关键要抓到意义,然后依止这个义。就好比向导给你指路,关键你要依着路走,不是天天背向导说的话,或者在向导说的话上做很多文章等等,这没有用的。

如以手指指月时,愚痴的人不看天空中的月亮,只执著手指。与此相同,仅执著词句的愚人只是观察词句而忽略意义,如此永远没有机会通达真实的意义。所以应依义不依语地按实际意义而观察、串习,此理极为重要。

就像用手指指月,你不要去执著手指,手指一指月的时候,你直接就要认取月。月表示义,手指表示文。法师作指示的时候,语言说到什么地方,你马上就要取所指的义,来依止义。譬如说“孝”,你就马上依止孝;说“忠”,你马上依止忠;说“无常”,你就依止无常;说“业果”,你就依止业果等等。意思是不要在语言里缠绕不休,想语言上怎么修饰、怎么作文章等等,这些不主要,关键要按照所说的法义,依止在心上来修持。

就像向导的譬喻,你不要执著向导的语言多美妙,是什么语言风格,说了多少句,或者还想修饰一下句子,想着怎么再加一点,超过他两倍三倍等等,这些不主要。他给你说了往哪条路上走,只要他说清楚,你也听懂了就可以,直接按那样走就完事。又好比指月时,你认到那是月亮就可以了,不必执著那根手指。过去说“得义忘言”,得了义就不管其他,就是心不是著在言上。“得鱼忘筌”,得了鱼以后,捕鱼的竹器不必再管了,直接做就可以。

这里说,只是执著语句、文词的人是愚人,他只是观察一些词句而忽略了意义,这样就永远没有机会通达真实义。他一直耽著表面的词句,但这并不代表真实义,只是一个符号。而符号只是媒介,它是要让你懂义的,所以不能执著符号,而是要会到符号所指示的意义。传道者说这个话是要让你会到它的义,有了义你就可以修行;如果没有把握到它的义,依止它修行,光靠词句是不会实现结果的。

比如传孝道的法,如果你没有依止孝道的义去行持,光是谈论,想着怎么写论文等等,那是不会实现孝道的。或者讲因果时,如果你只是听故事,学怎么讲故事,没有依止到它的义在心上去实行,那顶多成一个故事家。虽然可以在各种节目里表演,供大家娱乐,但你心里没有懂得因果法理,也不会去行持因果之道,这是不会实现意义的。所以,听因果故事关键要依止到它的义,懂得在自身上怎么断恶行善,怎么忏罪修福等等。讲菩提心,也是要学到在自心上怎么发展菩提心,不是执著菩提心的表述怎样等等。

其实任何处都是这样,语言是表达一个义、一个道,我们应该透过语言会取它的道,之后一心依止道来行持,而不是停留在语言上。语言和法义是能诠和所诠的关系,没有会取到所诠,只是一味地在能诠上做文章的话,由于分别识是非常发达的,一直到尽未来际之间都可以宣说,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这样做,除了延缓通达真实义这种徒劳无益的结果以外,没有任何实义可言。如果你只是观察词句,忽略意义,可以说永远没有机会通达真实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偏差。

我们这样正反面懂了以后,就要知道,我现在应当依义不依语地按照它的实际意义来观察、来串习,这个道理极其重要。否则就落在学知识,搞学术,鹦鹉学舌、遣词造句、罗列名词、编造体系等上面,但这些对于你通达真实义没有什么作用,因此要依义不依语。

思考题

1、依法不依人:

(1)这里的“人”“法”指什么?如何理解“依”?

(2)什么是“依法”?依法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3)什么是“依人”?依人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4)如何避免依人不依法?

2、依义不依语:

(1)解释“语”“义”。二者是什么关系?

(2)什么是“依义”?依义的结果如何?怎样做到依义?

(3)什么是“依语不依义”?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依的后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