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依止善知识引导分二:一、建立修解脱道需依善知识之思想;二、教导修习依师之道之要点
一、建立修解脱道需依善知识之思想分二:(一)以理决定不依善知识则不得成就;(二)由此认识修解脱道需恭敬依止善知识
(一)以理决定不依善知识则不得成就分二:1.从历史与现实二分,依圣教量与见闻,显示毕竟无有不依师成道之事;2.显示其道理
1.从历史与现实二分,依圣教量与见闻,显示毕竟无有不依师成道之事
第六、依止善知识,一切显经、密续、论典中都从未说过不依上师而成佛的事迹,现实上也不见有一例由自我臆造和胆魄生起地道功德的。
前面思惟解脱利益,生起了求解脱心后,开始要作重大的考虑:我怎么来走这条解脱之路呢?是凭自己独自闯出来,还是需要依靠助缘?这是先要观察的地方。
考察历史和现实,有没有凭着自己来成佛、来成圣的事例呢?依圣教量来看,诸佛在一切显经、密续中,诸菩萨在一切论典中,都从来没有说过不依师而成无上正觉的事例。
再者,现实所见所闻方面,也没有看到过单凭自我臆造和具有胆魄,生起了五道十地功德的人。比如说,资粮道基础的发菩提心,现实中不见有一人,凭着很能创造和敢作敢为,生起了具量的菩提心;反而只见到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身份,还需依师十来年,才发生了具量的菩提心。资粮道尚且如此,其他加行道、一到十地乃至成佛就更不必说了。
以上从事相上显示了,无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绝对没有不依师而成就的例子,这是百分之百的。接着,要从道理上认识,这个大问题上无则不可的原理。
2.显示其道理
道理是这样的:就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来说,于颠倒业妄起知见的酬报性,即是对解脱与一切种智之道,如同无知盲人迷惑于旷野一样,譬如不依商主绝无能从宝岛采到摩尼的事例。
这里“颠倒业”,指执著法我、人我而起的与真理相违的颠倒造作。“妄起知见”,就是在这些造作上,发生种种虚妄的知觉、知见。“酬报”就是报应,就是天理上的回报、报偿。
这里由“三决定”和“一关要”来开发定解。“三决定”即人决定、知见决定、缘起决定。一、人决定:所有的众生无一不在内。二、知见决定:无始以来沉沦在生死中的所有众生,全数成了颠倒知见性,就是变成了佛法盲人的身份。三、缘起决定:所有的佛法盲人,如果不依商主,绝对不可能到达宝洲采集到佛法珍宝,下至无有一例。其中第二个决定是个关键,由天理报应的威严来开解,透过了这一关,会发生全面开通的结果。
这样由三个决定就完全断定:一切众生当中下至没有一个,能凭自我造就、具足胆魄发生地道功德的,有史以来所有的经续论中,不会有说到自己开创而成佛的事情。到这里,就以理贯通一切事,发生了定解。
天理报应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若开邪窍,则失正眼”,这条天理法则是贯穿于一切的。从粗分来说,凡是对于做杀、盗、淫、妄等颠倒业,发生虚妄的知见,它的报酬就是对于正觉之路丧失知见,成了瞎掉眼睛的盲人一样。从细分而言,凡是对于执持有我而起的各种颠倒作为,发生的这样那样的感觉、知识、思想等等,这些全要遭受报应,会对正觉之路丧失知见。一旦对于天理报应法则生了信心,就能得到第二个决定,由此就会看到周遍的法则:所有的众生都不可能单凭自我造就而成道。
盲人岂能入宝洲而得宝
思惟:如古时商队要随商主才能到宝洲取宝,如果是一群瞎眼的取宝人,从未行过海路,他们单靠自己,能从海岸边出发,越过浩瀚无垠的海洋,最终到达宝洲而采集到摩尼宝吗?这个无限的海洋,该往哪边开船?中间如何掌握航程?
走多少天路程?如何避免违缘,采取措施,最终达到入宝洲得宝?这样考虑下来,没有一个取宝成功的现象。
像这样要思惟:我们已经丧失正念,在轮回的旷野里非常迷惑,怎么才能走解脱和成佛的路?往哪个方向走?怎样走才算入了正道?又如何才能避免不入歧途?怎样由方便而升进?所有这一切单凭自己能做到吗?恐怕连一步也无法行到。
当今时代崇尚自由主义、创新主义,导致修行人崇尚创新,自搞一套,想从这里来得到佛法成就。这个问题十分严重,下面在广释里,将对第二条开展广大的思惟观修。
(二)由此认识修解脱道需恭敬依止善知识
以此原因,由于善知识和善友,是行解脱与一切种智之道的真实向导,应需恭敬依止。
到此,关键要建立依师的思想。透过修习前面的五种外前行,知道了轮回很苦,解脱利益大,就一心想求解脱。那么进一步该怎么走解脱路呢?是靠我自己,还是靠别人?靠自己根本不行,绝无成就之理,所以唯一要靠别人。这个人是谁呢?那就是解脱和成佛之道的真实向导——善知识和善友。
思想上非常明确:我只有依靠善知识才能完成解脱道。这样的话,我是瞎子,他是向导,彼此的身份就非常关键了。这里有个全放全提。过去以我为主,事事我为中心,我在高处,那当然就是随我的意志为转移去走的;但现在我只是个佛法上的盲人,处处都是颠倒知见,这样非常危险,其结果只有全数地堕落生死和恶趣。而解脱成佛的引路人,他们明知安乐之道,处处走都是往解脱方向,往成佛方向。如果以他为主、为中心,事事随他而转,那就处处都是往安乐上走。这样就要全放全提,也就是过去所有的以我为主、我在上、听任我的这一套全数要放掉;现在以师为主,师在上,完全随师的引导来走,这要全提。因此,在这里就发生了缘起的身份和位置上的决定。
总之,善知识是师长、是引路人,我是盲人、是弟子、是处在下位的,所以从今往后,我需要恭敬地依止善知识。“恭敬”二字的意思就是,我全靠他,我是盲人,我是深度无明患者,在佛法的伦理上,对于引导我解脱成佛的师长,我需要身口意恭敬地作依止。
二、教导修习依师之道之要点分二:(一)修习大意乐——以增大欣求作为根源;(二)修习大加行——贯彻于现生来世作为圆成
(一)修习大意乐——以增大欣求作为根源
对于顶戴供养、依教奉行、无一念令师不喜,如此依师具不可思议功德,当增大欣求。
依师大道的事情以发生大意乐为根源,在信、欲、勤、安四字法则上,欲乐是缘起的要道。首先关键在于深信这个依师之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然后就生欲乐,再增大这个欲乐,当欲乐或欣求达到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那就不由自主地就想修这个依师之道。就像商人发现大商机,这里能实现极大利润,就会昼夜精进,同样,这个大欲乐一旦起来了,自然就入于勤修依师之道上面去了。当精进力一旦起来,欢喜力一旦起来,那就把疲厌遮掉了。只要修心如理如量地发起,绝对就顺利地趣入依师大道,现生就开始在这个上面兢兢业业地实行,也一定会为来世广发大愿,这样就在自己的心上完全建立了依师大道的缘起。
发展修心之道
贯通了依师大道后,接着要在这个要点上发展修心之道。从三个次第来趣入:一、信师为真佛;二、就依真佛之师三大要道具有不可思议功德生起定解;三、对此增大欣求。
一、信师为真佛
按照大圆满大道来说,需要有观师为真佛的信心。
二、对三大要道具不可思议功德生起定解
三大要道指:(一)顶戴供养,这是依止上师佛身的要道;(二)依教奉行,这是依止上师佛语的要道,也就是上师说什么就照办,就按那么照办;(三)无一念令师心不喜,这是依止上师佛心的要道。
对于实行这三大依师要道具有不可思议功德,应当从教理和传记两大途径发生胜解。
教理方面,诸多显经、密续说到,一日承事得到怎样的不可思议的福德,消尽怎样的极大量的罪障,或者连环地发生怎样的生起种种大道功德的状况。
传记方面,以善财童子、常啼菩萨、那洛巴祖师、米拉日巴尊者四大典范为主,无数成就者的行传。比如,常啼菩萨顶戴法胜菩萨,他以此怎样顿时获得极高深三摩地的成就,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那洛巴、米拉日巴,他们的心就是想:“上师怎么说就怎么办!”由此出现了开悟成道。从这里就要认识,承事上师能出现怎样的不可思议功德。
三、对此增大欣求
意乐的培养方面,比如说,看到某部经上讲,承事上师一天就超过了多少劫修福的量,心想:“哦!原来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认定之后,心里就非常喜欢,愿意这么干,这样就是出了欣求之心。又如,阅读《常啼菩萨传》《米拉日巴尊者传》,看的时候处处生欢喜心、勇求心,心想:“我如果能这么做该有多好!这样有多大的利益啊!”像这样,处处起一个欣求心。尽量多看、多思惟,让这欣求心一次一次地出来,就一次一次地增大,最终会结成一个大的志愿。
(二)修习大加行——贯彻于现生来世作为圆成分二:1.于现生实行依师之道无有疲厌;2.于来世发愿恒常遇师得师摄受
1.于现生实行依师之道无有疲厌
不为恶友和愚者所转,于依师之道上无有疲厌当努力。
当增大欣求心、有了这个心理基础以后,在行持上努力要做到实践依师之道无有疲厌。
“依师之道”就是依师的规矩或法则。所谓“三喜依止”,就是供献财物、身语承事、依教奉行。“无有疲厌”就是长年如一日,心里不产生厌倦心,如果厌倦而放弃,那就不成功了。如米拉日巴尊者中间也起念头想放弃,但是他很快一念转过来,最终完成了这个大道。“不为恶友和愚者所转”,就是不要受他者的影响,偏离依师的道路。比如起邪念、邪见,放弃依师原则,或者走到与师心不和合、不相应的方向上去了。缘起是很微妙的,如果触及到其他因缘,可能就走到另外方向了。因此,总的在心上要坚持信心、恭敬心,在行为上要保持三种依师之道。
“当努力”指这上也不容易,碰到种种情况就难以坚持原则。好比一次做好事容易,一生做好事就难了,又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贤善意乐没坚固,处处有可能退转,所以这上要努力,大意乐是关键,要尽量地增大。
2.于来世发愿恒常遇师得师摄受
而且,发愿未来世中常得上师悲心摄受,这上当努力。
关键要从前面的大背景过来,也就是在道理上完全断定,没有得到师长摄受,绝对无法解脱成佛,连一步都踏不上去。有了这个定解,自己就会明白一直要走这条大道。
现生已经在这条正确的路上走,自己坚持这个原则,任何时处不放弃,知道这是最大的佛法伦理之道,可谓最大的天理,要坚持这个最大的操守。然后,往来世方向发展的时候,知道大道一以贯之,原则没有任何改变的,所以,就猛利地发大愿,来世还要继续。这个广发大愿的内涵,就是普贤依师行愿。由于在真理法则上得到了胜解,发生了信念,大愿自然就会起来,常常作愿:“一切生当中,愿我常遇具德上师,常得上师大悲摄受!”其他,诸如自己未来生中也这样修习三喜,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等等,都顺此可以发展出来。
以上意乐与加行,现生与来世,这些道的要点都修出来了,那就在缘起上完全实现了依师缘起的妙道。大道根本建立以后,就可以转入内加行,实修解脱之道。
思考题
1.历史和现实中,是否存在迷惑后不依师而成佛的例子?其道理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做?
2.修习依师之道中:
(1)如何修习依师意乐?
(2)如何修习依师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