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由认识依止邪正二种知识的过患和利益而作无误进止 分二:一、认识依止邪知识之过患;二、认识依止善知识之利益
庚一、认识依止邪知识之过患
以此原因,莲师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渊。”这意思是说,由于上师是生生世世的托付处、取舍之处的指导者,因此,如果不善观察而遇到邪知识的话,将使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全都落空,这次所得的暇满人身成了空过。此情形如同大树底下盘踞着毒蛇,认为那是树荫而来树下,由此会被毒蛇咬住,毒发而死。偈颂云:“是故若未极观察正士,则令信士善资徒空弃,获得闲暇时期如错认,毒蛇计为树荫而受欺。”
由于依止盲目者的歧途导师,会出现以盲引盲入黑暗处的问题,因此莲师说到:“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渊。”为什么说不观察而随意依止上师,就像饮毒一样可怕呢?因为上师是生生世世心的寄托处,是取舍之处的指示者,依止后要跟着他走,按照他的指示和吩咐来做。假使没有善加观察,依止的是邪知识,由他引导邪路的话,那所作的一切都不得利益,反而遭受损害。像这样,一生当中修积的各种善根都会空耗,这次得到的暇满人身也由于取不到实义而成了空过。
就像大树上盘踞一条毒蛇,没有好好观察,以为那是树荫,去到那里能得清凉,这样就想依止那个树荫。结果依在它跟前,不但没有实现获得清凉的所愿,反而被蛇咬伤,毒发身亡而死去,这就成了完全受欺诳了。
要这样来认识这个譬喻:毒蛇和树荫非常像,都是一片阴影。没有善加观察,将损害之源的毒蛇当成了清凉之源的树荫,这比喻没有运用智慧善加观察,不能明辨邪正知识的差别,致使将外相很像贤者、像高士、像成就者的邪师,当成了真正的善知识。由于他心中并没有佛法的见行、教证等功德,而是充满了各种错误的见解、行为等等,依止他就出现了邪气入身、见行颠倒的过患,这样就取不到真实的利益,反而出现负面的过患。最后发现事与愿违。初衷是想依师来行解脱道、成佛道,因为自己是个盲人,结果依了一个盲人,没有出现任何解脱和成佛大道上的利益,反而发现一生白白空过,闻思修等的功德没有出现,所以说,这是真的上当了、受骗了。
像这样,认识了依止邪知识的过患后,应当谨慎而为,如果是不正的邪知识,就不应该去依止。
庚二、认识依止善知识之利益 分三:一、由建立真佛之想作为根本;二、由比喻门广大认识具德上师之德相与作用;三、由此认识与具德上师建立法缘之殊胜利益
辛一、由建立真佛之想作为根本 分二:一、由法身色身不二门认识上师真佛体性,而生起真佛之想;二、由权实分辨门消除凡庸之想,而生起真佛之想
壬一、由法身色身不二门认识上师真佛体性,而生起真佛之想
以此缘故,经由善加观察、无误伺察,从而获得了具足上述此等功德的上师,随后就要做到不离真佛之想。即是:圆具如是一切功德的上师,唯是十方一切如来的悲心与智慧本身,为了所化众生而以补特伽罗人之身相降临。偈颂云:“圆具一切功德上师尊,乃一切佛悲心智慧界,依人身相降临所化境,悉地之本更无出其上。”
经过善加观察、无有错谬地详审细察后,获得了圆具上述功德的上师善知识后,就要不离真佛之想。这个的途径,首先要由二大要门产生真佛观念,再由数数熏习使得真佛观念得到稳固,由此就建立起了依师大道的根本,也成为能获取最大利益的源泉。
首先,由法身色身不二门来认识:圆满具足上述见行等功德的上师,实际上是十方一切如来悲心、智慧的体性,为了利益所化众生,以补特伽罗人的身相降临世间。正如《功德藏》偈颂所说:圆具一切功德的上师,是一切诸佛的悲心智慧界,以人的身相来到所化之地,在一切成就的根本上无有较此更甚者。
这里要分清法身和色身,并认识法身与色身不二。首先从法身看,这是如来悲心、智慧的起用;从色身说,是为了利益所化而现成了同类人身。下面对后者详加说明。
以我们为例,我们是娑婆世界六道中的人,而且是处在五浊炽盛时期的人。为了利益我们,佛的智慧和悲心与我们的善缘会合,就会在我们心识前显现一个同类的人的身相,成为我们所依止之处。同类,就是说他也是个人,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寿命不过百年,显现人的同类的模式、状况、语言、心理。比如,有入胎、住胎、出胎而降生;有呱呱坠地,逐渐地学习语言、生活起居;然后发展到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有一系列的过程。学同样的文字,说同样的话,受用同样的饮食,有同样的威仪、生活方式,世出世间的正法都要依师学习,进而深造成就的过程。如果示现在家身,还有家庭、职业、生活、工作等等。像这样,以人的形态来到世间,这是显示色身,因为他可以最切近地给众生做依止处。
以我们的导师释迦佛来说,他的悲心是要摄取娑婆世界重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以他的愿力,他一世一世都要来,而且都是示现同类身。为什么要在秽土成佛呢?就是为了最接近、最方便地来摄受这些苦难众生,可以去说相应的法来作调伏,逐渐地引导。就如同要摄受幼儿,就一定要入幼儿园,做幼儿的老师那样。
为什么要示现同类身呢?要知道,就连稍有不合适、不恰当处,也和所化的心难以接近契合,而难做到利益。示现高了不合适,示现低了也不恰当,示现异类也不行,就像跟A国人说B国话那样。或者人在地上走,他在天上行;或者没有什么学习过程,随意地完全通达,这样也难适合众生的情况,引导不了他们,因为现出色身的目的是引导众生,不是自己要学习,不是自己要如何。就像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但是他要引导狗群,还要示现为狗,连示现为人都不行。因此,这是现同类身,说同类语,与众生十分地契合、相应,完全顺应他的心、顺应他的情况来表现一切的。以上就是示现同类色身的情况。
其次,我们要认识法身,也就是这个同类身的幕后是什么,根源之处如何,他其实是真佛的智悲的起用。就像木偶戏,在台前有一种表现,是要顺合观众的心理使他欢喜,幕后还有一个操纵者。那么,这个如来的智悲怎么来理解呢?专就救度我们来说,愿意现这样的同类身,俯下身来救济我们的苦难,这是佛的悲心在起用;非常明白这个同类身上运用怎样的方便,来引导这些众生逐步地脱离苦海,这是佛的智慧在起用。除了真佛的智悲起用,加持所化的心,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所以说法身与色身不二。
经由以上的指导,我们要从这个要门来认识上师的真佛体性,发生真佛之想。
壬二、由权实分辨门消除凡庸之想,而生起真佛之想
如是的圣德上师尊,乃是为欲以方便引导化机,暂时的行为等似乎显现与一切凡人同品,真实义中心住于佛境界故,运行机制与一切凡人相反。由于任何作为唯一是顺应化机相续的具圣心意的作为,因此,较一切人殊胜;于断除疑虑上具大善巧,能忍弟子的邪行及疲厌,故如独子之母。偈颂云:“权巧之义品类同一切,真实之义机制异一切,具圣心故超胜于一切,巧断疑惑能忍邪行疲。”
这里关键在于分辨权实二门,要了解两分:一、权义上与一切人同类;二、实义上较一切人超胜。
圣德上师们为了以方便引导我们这些所化,暂时的行为相等,似乎跟一切真正的凡人是同样的,这是权义同类。真实义上,他的心唯一住在佛境界里,所以他内在的用心、安排,或者设想,或者意境,是跟一切凡人都相反的。原因:他的所作所为唯一是顺应众生的心,有秘密心意或者深有意趣的一种作为,所以这是比一切凡人都超胜的,这是实义超胜的意思。
“运行机制”指正觉的机制、佛的搞法。包括最初的发心,中间的善巧示现,缘起上引向何处,各阶段的安排,这些就是佛智悲的运行机制,或者佛事业的轨道,跟一切人完全相反。比如,发心上唯一利他,从本愿出发;中间的做法上,都是安住在智悲佛境界中的巧方便,各阶段的安排唯一顺应所化的情况,有各种任运的显现;从结果上,就是要将众生引到解脱和一切种智的轨道上。不是像凡人那样,为了自己起那样的心,要说那样的法。为了达成自利,要这么修、这么做,整个一套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去搞的,是处在我执无明的状况之中发生的各种运转。二者截然不同。
“顺应化机相续”就是应机的意思,所谓应以何身调伏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化是什么程度、什么意乐、什么因缘,就恰如其分按照那种状况来示现行为。不管是威仪、态度、语言、法门的类别或层次,都不是自己要说这种话、修这种法、现这种仪表态度,而是众生需要,是按照众生的机缘现这种行为,如同幼师教化幼儿那样。
“权义上与一切人同类”,这在前一科里做了详细解释,现在显示“实义上较一切人超胜”的涵义。举例来说,比如文殊菩萨要度一个外道,那就要顺应外道的心、外道的方式来做行为的安排。这样出现在外道前,做外道的导师,说外道的语言,出现外道的观念、作风、姿态,看起来就跟一切外道一模一样。其实,文殊菩萨的秘密用心,他做这一切都是深有意趣的,都是要顺应所化的心怎么来转化而做的。比如先要适合他的心,引他欢喜、引他崇拜;之后又要在第二阶段破掉外道的邪谬,引他入正途;引入正途之后,进一步又如何接引,像这样都是有密意心境的,这是超过一切外道的。
从这个方面来理解,真佛上师们,他们会示现得很低,甚至有错误、有烦恼等等,那么他是有用心的。比如为什么先示现水平低呢?因为所化水平低,所以不能太高。或者,后来他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到这个时候需要另有方式。或者,有的时候用寂静调柔门,有的时候用忿怒呵责门,用种种方式来做。或者有的时候示现愚痴,有的时候示现有贪欲等等。诸如此类,他是深有用心的,不是真正的凡人。
再就智和悲两分来说,他会很近地示现跟凡夫同类的相,更近一点来说,就是跟那个所化弟子相应、能接引他的一种状况。那么在这个上面,有智和悲两种德相在起用:智慧上,他针对相应水平的弟子,要断除他的疑惑,非常地善巧;同时,他的悲能够安忍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度化所化期间的所有的疲劳,他心里根本不会在乎这些的。那么,他是有一种如慈母爱独子般的悲愍之心,是以这个智和悲推动,才示现这样儿童般的众生的行为。
他的意境、用心跟一切人完全相反。所谓的凡人,就是我执用事、法执用事;他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谓的凡夫,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为主;他不是自我为主,而是利他为主。所谓的凡夫,就是一个无明冲动,虚妄分别起来,有种种的思想、语言和作为;他是智悲的起用。像这样,从这个大的角度会知道,内在的意境或者用心跟一切凡人相反,这是能决定的。凡夫都是以无明的冲动,往生死和恶趣里走的;他是完全解脱的,就只是本性智悲在起用,这样就是完全相反。
这样由权实分辨门会明白,在什么上是同类的,在什么上是超胜的。现同类身,说同类语,似乎跟凡人表现一样,这是同类的。但不能以此就认为是凡庸,因为他的内在跟一切凡人是不一样的,他是智悲的佛的行境,只是俯下身来,在各个阶段为了接引所化,他暂时要出现各种的行为方便,这叫做“权巧义”,这叫做“权宜之计”,叫“方便门”,这就是“权”义。“实”义,就是只有佛的智悲在起用,这就是超胜处。像这样认识,就不会有凡庸想而是起真佛之想。
思考题
1.依止邪知识有怎样的过患?原因是什么?
2.值遇善知识后,如何做到不离真佛想?从色身法身不二门和权实分辨门具体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