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特别密法窍诀上师之德相
特别方面,开示密咒金刚乘窍诀的甚深要点,上师需要具足续部宝所说如下德相:能成熟灌顶之江河无有间断之故,成熟相续;灌顶时所承诺的誓言及其他律仪处无有相违;烦恼、分别微少故,相续寂静调柔;密咒金刚乘因道果一切续部义悉皆通达;见本尊面等近修之相已得圆满;现前实相而亲证故,解脱自相续;相续充满悲心故,唯一希求利他;已断除今生世间法之耽著故,俗事微少;摄取来世义利故,殷重思惟正法;由见轮回唯苦故,心具大厌离;且劝导他人行持此道,由随类调伏门摄受弟子诸方便上已得善巧;依照上师言教修行故,具足传承加持力,需依止具足如是德相之师。颂云:“特别开示窍诀师,得灌住誓极寂静,通达因道果续义,近修之相得圆满,亲证解脱自相续,无量悲唯求利他,俗事少殷重思法,具大厌离劝他行,于诸方便得善巧,具足传承加持力,依如是师速成就。”
特别来说,传授金刚乘密法窍诀的上师,需要具足密续中所说的德相:
一、得灌成熟相续
密续中所说的能成熟灌顶之江河没有间断,一直传至此上师处,因此相续获得成熟。
二、誓戒清净
灌顶时承诺的誓言与律仪无有违犯,具清净戒功德。
三、寂静调柔
相续中的烦恼和分别很少,所以相续寂静调柔。比如,内在贪欲、嗔恚、嫉妒、骄慢、散乱等等烦恼很少,在自他人我方面、享受方面、各种计较方面,很少有诸如此类的妄念分别。
四、通达密续教义
对于密咒金刚乘因、道、果三类诸种密续教义,都通达无碍。
五、修相圆满
出现了亲见本尊等圆满的近修兆相。
六、相续解脱
由于自身亲证实相,致使相续获得解脱。以上在密法上有成熟相续、寂静调柔、教证圆满、获得解脱等的殊胜功德。
七、悲心唯求利他
由于悲心充满相续,所以远离私欲私愿,唯一希求利他。
八、俗事微少
断除了此生世间名利享受的耽著,所以世间俗事很少。也就是说,心不希求世间名誉、地位、恭敬、享受等等,因此,心不会缠绕在世间世俗中,俗缘少、俗事少。
九、殷重思惟正法
由于看破了世间,放舍了今生各种俗事,内心唯一摄取来世以上的义利。这样的话,心放下了俗事,一心思惟正法,也就是心心念念全在道上,不在俗上。
十、具大厌离
对于轮回中的一切盛事,上至天王的富乐享受,都见到唯一是苦性。轮回是个大苦海,有大厌离心,而且劝导激励别人修解脱道了生脱死。
十一、通达方便
由随类教化的途径,在摄受弟子的方便上具有善巧。也就是,随着弟子各种根性、意乐、因缘状况、修行阶段,能够因材施教、量根施法,善巧地运用方便作随类教化。
十二、具足传承加持力
依照上师教示而实际成办,因此具足传承的加持力。
如果能遇到具足以上这些德相的密法窍诀上师,如法地依止,就会快速得到密法成就。
现在对于龙钦宁体的整体法道,也有单独分出前行部分来传授,这时,所依止的法师,最低只需要具足传授前行法门的德相。
庚二、认识应舍上师之体相分二:一、通说四类;二、特说一类
辛一、通说四类分四:一、婆罗门式上师之相;二、木磨上师之相;三、井蛙上师之相;四、疯狂向导上师之相
壬一、婆罗门式上师之相
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的法相: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却自认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公子或者侄子等等,超胜他人,现在我的继承者也是这样的。这种就是婆罗门式依门第守护的上师。
这是一种世袭上师,就像婆罗门家族以门第守护,父传子、子传孙,都是做那种教师的身份。如果相续中没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只是说:“我是某某上师的公子或者侄子或者其他亲属,非常殊胜,超过别人,我的继承人也是这样的,他也比别人优胜。”就像这样,仅仅凭一种门第来护住他的身份,像这种情况不应当依止。
因为只有一种虚假的身份或形式,对于这样的解脱和成佛的法道,没有发生听闻了知的功德,没有发生思惟通达的功德,没有发生实修实证的功德。那像这样,自己连道是怎么走都不清楚,光是凭着有一个“身份资格证”,怎么可能引导我们走解脱和成佛的路呢?因此要看内在的实德,不要重外在的噱头。
壬二、木磨上师之相
再者,虽然有少许闻思修功德,但不是以希求来世义利之清净等起而修行,而是顾虑自己退失舒适的上师地位,由此为了现世利益而做,这些上师就叫做“木磨上师”,意思是他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
这种上师有一些闻思修的功德,比如多年学习各类显密教法,有听闻、思惟、辩论,获得了某种佛教的学位、地位,但是没有出现真正的道心。也就是,所有这一切的做法,都不是以希求来世的利益来修道的。就像仲敦巴尊者当年的开示那样,实际上这很不容易,真正舍弃今生才能入道。
那么,这种上师为什么会作闻思修呢?他是害怕自己失掉舒适优越的上师地位。由于人的烦恼、邪心,在佛教中也搞出了一套世间法,也有这佛教里的名声、地位,也有竞争。倘若不作一些闻思修,自己讲不出佛教里的门门道道,没有学位,没有雄厚的资本,到时候就当不成上师了,或者攀不上高位,当也当不稳等等。这样子,为了能够得到或者保住现世的名利、地位、恭敬,就需要作一些闻思修。佛教里面非常突出光耀的是这个上师的地位,为了追求这个,作一些闻思修。就像这样,叫做“木磨一样的上师”,他没法调伏弟子的相续。
所谓的“木磨”,就是木头做成的磨。它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人去推的时候,木磨会发出很大的声音;然而它重量轻、摩擦力小,所以根本没法把青稞磨成糌粑粉等,没有磨粉的作用,这是第二个特点。
同样,这种上师很会自我吹嘘,说得特别大。比如会说:“虽然我很想去闭关实修,但寺院里没有我来住持、为大家灌顶传法的话,寺院就没办法运转,僧俗大众的利益都成办不了了!”这就像木磨发出的声音特别大一样。要知道,他是因为耽著现世,害怕失去舒适的上师地位,才这么说的。由于是为了现世利益才作了一点闻思修,可见连修道最初一步的退现世心都没有;既然连最初步的调伏自相续都没做到,毫无修证功德,那就根本没办法调伏弟子的心相续。这种上师没有能力带领弟子走成佛的大道,就像木磨没办法把粮食磨成粉,起不到石磨的作用一样。总之,这类上师自我吹嘘得特别大,听起来好像真能调伏弟子的心,实际丝毫没有调伏弟子心相续的能力,所以是“木磨般的上师”。
壬三、井蛙上师之相
又有相续中无有少许高出一般凡夫的功德,但是其他愚人却生起信心,由此没有观察就将他置于高高地位,他得到恭敬利养忘乎所以后,相续中充满了骄慢,而见不到贤德者的功德,这叫做“井蛙般的上师”。
井蛙的情形是这样的:
从前有只老蛙,长期居住在井中。一天,有只青蛙从大海前来,到了它跟前。
井蛙问:“你从哪里来?”
它答:“我从大海来。”
“大海有多大呢?”
“大海非常大。”
“有我这井的四分之一大吗?”
“不止。”
“那么有没有一半大呢?”
“也不止。”
“有这口井这么大吗?”
“还不止。”井蛙说:“不可能有那么大!需要看过才信。”两只蛙就一同去了大海。见到大海时,井中老蛙惊吓而昏倒,头裂而死。
这里要分清实德和虚位。不具实德,指这种上师内在没有一点点高出凡夫的功德;徒有虚位,指被捧到了上师高位,也就是一些愚人看不到真与假,非常生信心,没有观察就把他捧到了很高的地位。这样在得到了很多的利养、恭敬,在各种的光耀、吹捧、冠冕堂皇之下,导致忘乎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状况,反而相续中不断地滋生骄慢,不断地膨胀,导致最后充满了慢心。这时慢心障蔽,不见其他具德者的功德。
这种慢心过度膨胀,会发生倒取所缘的作用。怎么倒取所缘呢?就是颠倒地取自己为最伟大、天下第一,沉浸在虚幻的崇高感当中。对于具德者就会看得很低:“他肯定没有我这么大,那个没有什么的!”就像这样一种颠倒心成性,没有了自知之明,不见圣贤们的功德,也就不会去谦虚请教、求学而有所上进。这种就可以看到他的真容量和假容量,假容量就是吹出一个大大的气球,出现一个大大的空架子;真容量就是里面没有什么功德。
“井底老蛙”,要明白,它一直只是处在一个井口范围大的境界里,而它的内心状态却以为“我是世界第一”。当海边青蛙来的时候,它不知道海量如何,一出口就说:“只有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吧?”这个高姿态非常明显。然后再降一下:“只有二分之一大吧?”之后说:“最多跟我一样大吧?”这样就可以看到,它认为“没有比我大的!”等见到了大海的时候,居然如此的辽阔、广大,它没法接受,一下子昏厥在地,脑袋都爆炸了。
像依止这样的虚假的空架子、大气球,里头极小的含量,也不可能带领我们真正地行解脱道和成佛道,没有必要依止。
壬四、疯狂向导上师之相
再者,由于并未依止善巧的上师而精勤学习经续诸教典故,听闻寡少;由于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正念正知故,违犯律仪与誓戒;虽然相续的程度比凡夫还低下,却按照大成就者的作为那样行持故,空中狂行;嗔恚及讥讽重故,断掉慈悲心之吊索,如是之师称为“疯狂向导恶知识”,即是引人入邪道之师。
这类恶知识有四相:一、少闻;二、犯戒;三、疯狂行;四、断慈悲。
少闻,指他并没有依止过智者上师,精勤地学习显经密续广大教海,也就是没有学教的功德,孤陋寡闻。
犯戒,是指相续粗重,没有念和正知的缘故,致使坏律仪、违誓言。
疯狂行,指相续的量比一般人还低,却做大成就者的行为,所谓在虚空中行。比如模仿大成就者的自在行为,杀盗淫妄、饮酒吸烟等一切都不在乎等等。
断慈悲,指内在嗔心重、外在讥讽重,断掉了慈悲众生的吊索。所谓的“慈悲吊索”,就是心一直系在众生上,哀愍众生,慈心予乐、悲心拔苦,始终不离开这种心系众生的情怀。
所谓“疯狂向导”,就是指只会把人引到颠倒的邪途中,不会引到真实的正道上来。
辛二、特说一类
特别而言,若无有少分较自己增上的功德,远离慈悲菩提心,此种上师不知如何开启弟子的取舍之眼,就是所谓的“盲目向导”。
特别而言,如果没有少分高出自己的功德,又远离慈悲菩提心,这种上师称为“盲目向导”,也就是他不知道怎么来给弟子开启取舍之眼。
在依止的缘起上,如果依止功德比自己高的师长,会有所进步;依止跟自己相等者,难以进步;依止比自己下劣者,只会退步。像这样,如果所依的师长没有增上功德,又远离慈悲菩提心的话,那就是没有能力来给弟子开取舍之眼。只有在弟子不懂得的地方,他能够开示、指点,才能开弟子的取舍之眼;如果自身尚且是盲目的,他怎么会带领弟子走这一段路呢?所以就称为“盲目向导型的上师”。
偈颂云:“犹如婆罗门依门第护,顾虑退失舒适之地位。安住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无益之导师。虽然不违异生凡夫性,愚者起信置于崇高位,供养利养恭敬成骄慢,犹如井中老蛙邪知识。听闻寡少违背律仪戒,相续量低行为高空行,折断慈心悲心之吊索,若依疯狂向导增罪业。特别无有较己增上德,离菩提心依名声依止,如依盲目商主大失误,欺诈相伴将漂黑暗处。”
总的来说,如果只是凭着名声大,是某某上师的公子,下面有多少弟子,又有如何的形相、如何的地位等等,光是凭外在的虚名就去依止的话,这样是一种大错误。因为自己是个盲人,只依了一个盲人向导,心里寄望着可以跟着他走解脱和成佛的路,进入到光明之路,但是盲人依盲人,结果只有唯一地漂流在黑暗的地方。诸如此类,不具德相的、只具虚假上师相的人,都不必去依止。
思考题
1.传密法窍诀的上师需要具足哪些德相?
2.我们应舍弃哪五类邪知识?具体说明其体相,并思惟:为什么不能依止这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