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由此趣入真实的依止之道分三:一、由教理、比喻、窍诀诸门具体开示其道;二、由特别强调要点门总结开示其道;三、由传记门开示其道
丁一、由教理、比喻、窍诀诸门具体开示其道分三:
一、最初学习观察上师之道;二、中间学习依止上师之道;
三、最后学习随学上师心行之道
戊一、最初学习观察上师之道分二:一、由辨别善知识之邪正差别而作无误取舍;二、由认识依止邪正二种知识的过患和利益而作无误进止
己一、由辨别善知识之邪正差别而作无误取舍分二:
一、认识应依上师之德相;二、认识应舍上师之体相
庚一、认识应依上师之德相分二:一、认识依止具德上师之必要性;二、认识所依上师应具之德相
辛一、认识依止具德上师之必要性
依师之道,有最初观察上师、中间依止上师和最后随学上师之心行三大部分。
最初观察上师之道,总体来说,由于凡夫之心容易由友伴等暂时境缘而转变,因此,一切时处都需要依止善知识与善友。譬如一节普通木材,落到了玛拉雅山檀香林内,经历多年,就会熏染上檀香木的妙香,结果致使此普通木材也出现芬馥的妙香了。同样的,如果依止具德的圣贤们而住,则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之后一切威仪都将变成跟他一样。颂云:“犹如玛拉雅林中,流落普通一节木,枝叶受润如檀香,依止贤德成同品。”
一、简要由缘起理显示
(一)总说
这里从人、境缘、状况、结论四个方面,认识需要一切时处依止善知识和善友。
人,指求解脱道的初学者,是凡夫身份不是圣者,准确地说还没有达到不退转地,遇缘容易退堕。这个时候可塑性很强,遇善缘生善心,遇恶缘生恶心。
这里的境缘,指朋友以及通常的人、事、所处的环境,这些就是暂时的境缘。
状况,就是初学凡夫的习性叫做“不定聚”,他并非大恶大善的状况。后者坚固成性不可转移,但是一般的人具有善恶两方面的习性,而且处于可塑的状况,遇到缘就容易变掉的。如果恶缘感染性大、牵制力强,很快就会变坏;如果善缘的牵制力强、增上力大,他也会逐渐地变好。
以这个原因,要有一个慎重的取舍。就今天末法时期的状况来说,更加要明确,一切时处都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不能离开。
(二)特说当今时代的状况
现在已经进入了末法时期极染污的时代,强盛有力的染污缘的突出表现,就是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这个时期,人类的根性非常微薄、染污习性强,作为修道者更加需要长期不离善知识和善友,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一旦入了染污圈,十个就有九个败堕。
今天进入网络区域,有人和环境双重的染污因素。如果身心陷入其中,缺乏道力的凡夫难以把持,快速地就会退掉道心、功德,增上诸多贪、嗔、痴、慢等的五毒烦恼,又迅速增强散乱、掉举、失念、不正知、放逸等随烦恼,出现各种诽谤、绮语等恶行。从心受牵制的状态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分钟心缘后世来修道,就连现世人生正常的责任和义务都会背离,这样将丧失做人基本的心智和道德操守。所以,从今天这种极不正常的网络境缘的情况来说,更需极其谨慎,不入染缸。这是由于才刚刚开始学道,处于婴儿水平,不能够轻易地落到坑井里去,这个时候不能离开父母和兄长,那么就今天的情形来看,更加需要一切时处依止善知识和善友,这是成败的关键。
总的来说,由于网络这种因缘非常容易转变掉心,而且随着各种信息的熏染,会熏习成一种网络时代的烦恼习性,比如躁动、轻浮、自由意志、心意迷乱、昏沉等等,所以一旦落入网络病症中,连修道身依的条件都不具足,因为不处在一种暇满的状态。也因此,处在网络时代的人,更需要一切时处依止善知识和善友,要落在这样一个正常的做人的环境里,心连着善知识和善友,在道上前进。
二、从比喻产生定解
(一)正面
这里的偈颂,出自晋美朗巴大师所造的《功德藏》,后文很多教证都出自这部论。那么,所说到的玛拉雅山千万棵旃檀妙香树,指很好的受妙香熏染的大环境。普通木材,指品质平庸不具妙香的木头。放置其中经历多年,比如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这个期间要发现,一切时候、一切阶段都处在浓郁妙香的环境当中不断地受着熏染。这个要很细地看到它的周遍持续性,唯一的方向是只熏妙香,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十年后发现,这根普通木材变得跟珍贵的旃檀香木一模一样了。
这里要用智慧去观察普通木材如何变成高贵檀香木的转变历程。包括这些因素:第一、一切时处依止不离,完全沉浸在妙香熏染的环境当中,在十年当中分分秒秒都不离受熏;第二、要看到这节木头所有的枝叶都在受熏;第三、看到了从量变到质变,这样分分秒秒小的转移变化,一个月一个月积累,一年一年积累,最后达成了十年后的大转变,也就是已经转成了跟微妙的旃檀香木一样地具有妙香品质了。这表示一个熏陶成材的方法和过程。
(二)反面
反面伊兰林受熏的例子。将一节香木放在恶臭的大伊兰林里,这里一棵一棵伊兰树都发出恶臭,闻到这股臭气会使人迷狂。像这样,这节香木久久地沉浸其中,多年以后就变成跟伊兰树一样恶臭了。
反面的比喻也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一切时处依止不离,成了都受恶臭熏染;第二、一切枝叶都受恶臭熏染;第三、从量变到质变,分分秒秒小地往恶劣处转移,逐渐积累,到了十年后就变成了一种大恶臭的状况。这表示熏染堕落的缘起和过程。
三、从意义产生定解
(一)回顾以往
比喻里说到的恶臭林发出的气息,实际指五浊恶世时代的风气。由于这个时代的词语含糊不清不明朗,随意地颠倒是非善恶,就会遮住我们本来的慧眼,我们久久沉浸其中,根本不知其臭。处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处处都在散发一种五浊恶世的气息,处在一种颠倒风气当中,这样长期受熏,却又没有智慧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导致毫无知觉,甚至以时尚、时髦为荣。
举例来说,广告牌上的香车美人,实际是贪欲风气的表现;冷面杀手,实际是冷酷暴力的气息;种种诱惑人的表演,实际是自我表现的气息;靓丽的表面,实际是极端肤浅执假象为实义的风气;种种竞赛,实际是竞争的气息等等。那么处在这个环境里,处处受熏,无时不被感染。就像一块白布放在大染缸里一二十年,绝对熏染成了杂色,所以,一个时代就造就一种人类。现在二十年就会有一个大变,就有所谓的古人类、旧人类、新人类、新新人类。
这要意识到,我们处在现代环境里,经过几十年的熏染,已经有非常多的问题。比如,长期受影视的感染,各种心理状况、行为状况,在模仿中已经变成那种个性了。几乎所有的这些,都是背离解脱正道、背离纯正善道、背离以往古圣先贤的法规。网络里大量充斥的就是现实主义、贪欲文化、随心所欲、自由意志,大肆发表各种由我执烦恼出现的言论,就像这样,更是一个具有染污性、密集性、高强度的大染缸。
这样就要知道,这样一个五浊恶世,这样一种现世主义、我执主义、自由主义作为根本的业力圈,时时散发的气息,包装着一种常乐我净的假相,所谓的美好、先进、时尚、高级、精细等等,实际这些的内幕,最多最多就只是一种庸俗的表面主义、享乐主义、现世主义、我执主义,就连共下士正道的一点点成分也没有。
(二)认识正邪相克的原理
处在二十一世纪染污的环境里,到处都有邪师邪论,这个时候要明白,一旦认同就已经同化,而正邪是相克的。比如,一旦认同这种现世主义,所谓的时尚,那就完全与后世以上的道相违,连一刹那也不会出现;一旦认同这个世间有意义,那就是在走轮回的道,完全与解脱道背离;一旦认同自我为主、自我中心、自我尊贵,那就完全与降伏我执的出世道相违、以众生为主的大乘道相违。这两个就是一正一反、一暗一明,是没法并存的。像这样要认识到,如果我们偏离引导解脱和成佛之道的善知识和善友,那就一定会落入到邪师邪友的包围圈中,落在网络各种魔咒般的诱惑中,逐渐就被同化,还要比过去更加退堕,更加受染污。
(三)对一切时处都需依止具德师友的极端必要性发生定解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的要害,十年如一日地依止具德善知识恒时不离,非常小心,根本不进入世俗网络城市等染污圈中,就像婴儿始终在母胎里稳定地受孕育,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受滋润,直到生了根稳固为止。像这样,依止具足各种功德的圣贤们安住的话,那就像普通木头放在玛拉雅千棵万棵的旃檀林那样。“千棵万棵”代表时时受熏,不一定指所依的师长人数多。这样的话,不断地受熏染的原因,处在佛法纯正的见解和行为的熏陶中,处在戒定慧德香的熏染中,或者信心、悲心的熏陶中。由于长年百千日不断地潜移默化,逐渐在转变心,在往好的地方生出来,在逐渐地滋长,在成熟,在坚固,就像这样,最后就变成了一切的威仪行为和圣贤一模一样了。通俗一点说,就是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会变掉,变成了佛法。
像这样从刚才的旃檀林上去对应:一、时间上就是一切时处不离开,处在受佛法德香熏染的状况里;二、全身心受熏陶,包括在一个观念、一个语言、一个行为上,都在效仿,都在往那个方向转;三、由量变到质变,先是渐变,再发生突变,就是一点一点地在变。经过十年三千六百日这样逐渐地转移以后,那就熏习成性,将变得跟圣贤师友们一样了,最低也是变成同分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轻易远离,那就唯一地落入到邪师、邪友、邪环境的熏染当中。末法时代,邪方的力量极强,引诱力、感染力、欺诳性极大,弱小的凡夫不具有大的道力,所以很快就受感染,甚至一句话就认同,一个观念、一个做法就认同。各种各样都是由于邪专家、邪明星的诱惑力太强,他们时时在散发一种气息,自己不由自主就会去效仿、去纳受,最后就变成那个样子了,这个上面非常难辨认。举个例子,比如所谓的时尚观念,大批的人落入追随者的行列,其实最多只是一点现世表面五欲的夸张。从中可见,初学者处在婴儿水平,一旦离开师友,就跟胎儿离开了母胎,婴儿离开了母亲和兄长,弱鸟离开了枝头,决定地会堕下去,会被引诱骗走那样。所以,一切时处不能够入邪师、邪友、邪环境的魔圈。
像这样,从正反面缘起上就看到,这个方向唯一是往正方向走,那个方向唯一是往负方向走,正负是相克的,一旦往负方向走,正方向就退堕。要像这样,以精密的理智看到缘起的要害,从中要认识到,一切时处不离佛道师友的极端必要性。因此说,一切道的根本就在此处,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离善知识,它的极端重要性就是需要知道,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依止不离。比喻就像胎儿一切时处不能离开母胎,婴儿一切时处不能离开母亲的养育、照顾和保护。
认识的误区
如果对于“一切时处依止不离”没有断定,对于它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断定的话,一般人虽然都会说:“佛道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识,这是需要长年不离的”,但实际往往成了口头空谈,心里没有定解。
不然的话,不可能突然之间就跑到染污圈里,非常随意地进入网络,熏习各种现代人的思想,认同现代文化,或者采取现代式的心理和行为,其实这些都是背离来世以上的正道的。根本处就是对于上面正反面的比喻、缘起道理,没有发生断定,结果就成了一半时间需要依止,一半时间可以入到其他的范围里去。那这样的话,多年下来,根本上连一个基本的道心也无法养成。
再者,极端重要性也没有体会到,以为我自己就可以自学成才,不是说要受熏陶才能成才。那么,我们本来就是一根普通木头,却没有长期处在玛拉雅山浓郁的旃檀林的气息熏染当中。这节普通木头很快就拿出去了,又受伊兰林的恶臭之熏,像这样根本就不会成功,这里务必要从正反面得到定解。
辛二、认识所依上师应具之德相分二:一、总体显密联合佛道上师之德相;二、特别密法窍诀上师之德相
壬一、总体显密联合佛道上师之德相
由于现在已成五浊恶世,因此,诸续部宝所说德相圆满具足的上师是十分难得的,但是,所依上师一定要具足如下功德。即是:与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密乘戒三律仪的开遮之处不成违犯故,相续清净;经、续、论诸教典方面,发生殊胜闻慧不愚昧的德水,无边众生方面,出现如母怜愍独子般悲心的德水,依此闻与悲的德水滋润相续之地;精通外显三藏、内密四续部之仪轨,依修持其义,相续中已证得断证二品诸殊胜功德;依布施、爱语、力行、同事此四摄之道,摄受诸善缘弟子。偈颂云:“圆具一切殊胜德相者,由浊世力所致虽难得,三戒开遮清净之大地,多闻悲心滋润心相续。精通如海三藏密续仪,无垢断证智慧果丰富,四摄之花灿然开放故,摄受善缘弟子蜜蜂群。”
总的来说,根据各乘的具体状况,在所依的善知识上面有相应的德相,这里是指龙钦宁体成佛法道从前行到正行、显密联合全分法道的引导善知识。
首先说到的是显密联合佛道的善知识的德相。现在已经到了五浊炽盛的时代,由于众生烦恼和业力日益深重,不容易感得密续所说德相全分具足的善知识,但这些基本的德相是需要具足的。大体有四方面:
一、相续清净之大地
这是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三戒的开遮之处没有违犯而相续清净。
二、多闻和悲心之水滋润相续
这是从智和悲两方面,在清净戒的大地上,自身上有一个大的培养。也就是,智慧上,对于显经、密续、论典范畴的各种法义,有如量的听闻,种种的都不愚昧,能无误地了解认识。像这样以闻作一个代表,实际也是包括闻思修总体的问题,这样长年地多闻,智慧的水滋润了相续。再者,具有大悲种性,以悲心对无量众生有一种如母怜愍独子般的悲愍,这也润泽了相续。
总之,先是清净戒像大地一样,这是一种依处或者基础;对于这个大地需要润泽,也就是以多闻和悲心的水滋润,实际就是智和悲两方面的滋润;经过滋润之后,才能从这里结果和开花。如果没有多闻的慧的滋润和悲的滋润,那就是枯干的坚硬的地面,没有办法开出智悲的花果。
三、善巧显密仪轨、断证功德之果
这个显密联合的大道,外层就是显教经、律、论三藏,内层是密教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密续的所有仪轨,对此都善巧通达。依靠修持这些法义,在自身上已经发生了断和证两方面的殊胜功德。通达仪轨和断证功德这两分,就是丰富的智慧果。
到这里,由前面的多闻悲心滋润以后,出现了通达显密的慧眼加上如量的实证功德,这二者就是开出的智慧妙果,这是自利成就。
四、由四摄之花摄受弟子蜂群
这是悲心开出来的妙花。所谓四摄,是一切诸佛菩萨摄受众生妙道扼要的总摄。也就是以布施令所化欢喜,成为法器;以爱语演说显密成佛大道的妙法,开启所化的眼目,让他能明明晰晰地见到这个解脱道和成佛道;利行,就是把弟子安置在实修的路上;同事,由自己作楷模,带动他修持而不退堕。
就像这样,自身已经实证了妙道作为根本,所谓自成熟才能成熟他;其次,有一个悲心滋润相续;到了自身成熟的时候,他一定会以悲心推动,运用四摄法来摄受弟子。这个四摄花开得非常灿烂,它的芳香和精华时时摄持着善缘弟子的蜜蜂群。
像这样会发现,长期不离善知识,就这个即身成佛龙钦宁体的大道来说,如果所依大道的上师需要具足这样的德相,那么我们去依止的时候,就像慈母养育婴儿那样,不断地受到滋养。也就是,他自己已经具有成就自他二利的德相和能力,像刚才说的,在清净戒的大地上,如理如量地以多闻和悲心滋润了心地,从中发生了通达显密、实修其道并且出现了断证功德的智慧妙果;他的悲心自然地发出来会摄受有缘者,将有缘者也引入到显密双联的成佛大道上。这样去依止,由于上师的功德和加被力,就能够成为佛法的人才,也就是得到成就。
相反,如果没有在这样的清净大地上受过滋润,更没有这样地结智慧果、开四摄花,那自身没有能力,其他人即使去依止,也不具有养育他者身心的能力,就像自身没成熟不可能成熟别人那样。
思考题
1.依缘起理思惟:为什么一切时处都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
2.结合普通木头在檀香林长久受熏变成香木的譬喻,谈谈熏陶成才的方法和过程是什么。远离邪师、依止具德善知识有什么必要?
3.总的具德善知识需要具足哪些德相?以喻义结合的方式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