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行者应当修行四修法门。四修的目的是用于策励三心五念的修行,而达到速疾往生。
内容有四:(一)恭敬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长时修。其中长时修是前三种修的共同需要。这是在因缘的控制上,使得它真实、纯一、相续和长期。这样因缘集聚的量就非常地真实、纯厚、相续,由此就能速疾往生,以净业速得成熟故。
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西方圣众等,这是“恭敬修”。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没有一天中断,这叫“长时修”。
专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专念、专想、专礼、专赞阿弥陀佛和一切西方圣众等,不杂其他业,所以叫“无余修”。一直坚持到生命结束为止,发誓没有一天中断,这是长时修。
相续地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一念接一念相续,这样不被其他业间断,叫做“无间修”。再者,如果有贪嗔烦恼起来,则随犯随忏,不让它隔念、隔时、隔日,常常使心地清净,也叫“无间修”。总而言之,就是不被其他的业和烦恼间断。这样一直坚持到生命结束为止,发誓一天不中断,就是长时修。
基于因缘上念念都是恭敬,那在心的建立上完全真实;再者,不间杂其余的修,保证净业的纯一;然后,不为其他杂业烦恼间断,保持相续;再者,每天都有一定的量,坚持到命终为止,它是长期的量。这样满足了四修,自然就任运自利利他,跟阿弥陀佛充分相应,一切的佛法在这里无不具足。
回向时特别要把握二利的行相、今时众生的苦状、善根回向的行相以及结果。
“自利”,就是行这个法门能够解脱生死,而且能成就佛果。“利他”,就是尽未来际教化法界无量的众生。今时众生的苦状,就是处在污秽的娑婆国土,又是五浊炽盛时期,众生都被烦恼系缚,免不了恶道和生死等苦。只有一心投靠阿弥陀佛,才有可能即生解脱。基于对因缘的这种认识,自己有一种很迫切的悲悯之心:“凡是随着因缘建立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全数即时快速地回向一切众生,愿一齐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样往生以后,那当然在那里没有任何惑业苦的畏惧,到达了大乐之地。
这就是有关净土行者自身和此界苦难众生上的一种关怀。这个心一旦认定以后,他会非常迫切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善根都回向给众生。而且,在成佛因缘的切近点上会认识到,愿一切众生都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在回向上就能达到扼要。
那么有了这样的四修,又加上回向,那当然以缘起势力极大的缘故,阿弥陀佛的助缘力极大的缘故,到时自然任运成办了自利利他,一切的佛法都在这里完具。
一心念佛的法门称为“一行三昧”。按照《文殊般若经》的教示,要认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外环境;(二)内环境;(三)修行的行相;(四)修行的果相。
外环境,就是要独自处在空闲之地,远离各种外境的干扰。内环境,是指舍掉各种杂乱的念头,心就住在一缘上。修行的行相,指心系在阿弥陀佛一佛上,也不必观相貌,专称他的名字即可。修行的果相,就是在这样专一地修行中,就能见阿弥陀佛和一切诸佛,以及无量的圣境。
对此有人怀疑:为什么不使人作观,而直接让人专称名字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由于行者自身障重,境很微细,心很粗劣,因此心与境不得相应而难以成就观行。也就是,观境深细,心识乱动杂乱,难以相应上去。那么这一门走不通的话,佛悲怜无量众生出苦无路,所以直接劝众生专一称佛名字。这是因为称名很容易,只要六个字念得清清楚楚就可以,由此能相续不断地持念下去就会往生,就会出现无量的净土圣境,就能见一佛即见无量佛等等。因此,这对于障重众生而言,是殊胜的方便。
净业行者应当把握缘起。按照《观经》的教导,佛劝导在作观、礼念等时都要面向西方,这是最好的。就像一棵树,平时是往西边倒,到了真正倒的时候,一定随顺西方而弯曲倒向,这是由习惯的势力使然。心上也是同样的法则,会受习惯力的支配,在自身还没有达到无碍的境界时,当然在事情上是有妨碍的。比如,心习惯念生时的法,就不念死时的法;习惯念轮回世间的法,就不念西方净土的法;习惯于朝东,就不习惯朝西。这样,为了使心专一地趣向西方,在缘起上很容易相应、很容易发生西方的观念,应当使得心专一地朝向西方。这样时时想西方,时时念弥陀,养成了习惯,到时自然就往西方归。假使在工作、行住坐卧等不方便的时候,心中只作西方想也可以。
以上讲了在缘起上要注意“专向西方”这个要点。
在缘起上要辨认两种修的效果和导致它的原因。这样确认以后,作为西方行者,就会在一天中分配较多的时间用于专修,从而使缘起上加深它的浓度,由此自身决定往生。
如果能像上面这样念念相续,一直坚持到生命结束为止,那十个修十个生,百个修百个生,往生率是百分之百。
原因有三:1、没有外在杂缘而能坚持正念;2、与佛本愿能够相应;3、不违佛的言教,随顺佛语修行。
按照这样三心、五念、四修,使得心处在真实的修的状况里,非常纯一,念念相续,又有长时的保持,这样当然不会落在外面杂乱的缘当中,时时心里存着佛、存着净土,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缘起上一直保持这种趋势,在临终就会有非常强大的力量,由此直下就与佛相应而得到往生。
能否往生就在于自心和佛是否相合,真实相合就真实往生。佛建立西方净土,就是希望苦海中的无量众生都能速疾生到他的国土,得到不退,速疾成佛。那么他希望众生有一个出离心,不愿意待在秽土,一心想生到净土。再者,他希望众生有个菩提心,愿意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这样来生他的国土,他就全摄受、全培养、全部加持。再者,佛成就名号,是想到众生非常可怜,在轮回苦海里要有一个救生圈,只要抓住这个救生圈,就一下子把他钩出来。或者佛成就光明,就是众生只要持名号等,佛的光明就在他的心中作摄受等等。这样的话,就知道整个弥陀愿海大的体系,其中的要点还是自身要具足信愿行。如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往生,我就不取正觉。由此发展开来的,比如多修功德、全数回向、发菩提心等等,具足这些来跟佛相应,佛必然来接。
因此,如果能够坚持三心、五门、四修的话,那当然自己已经非常随顺佛的心,尽量地不把心流落在娑婆世界,处在轮回的因缘状况里,而是一心念着佛。这样的话,的确时时都是在念佛、想佛,观念净土的殊胜庄严等,这样就有欣求;不念轮回的事,就有厌离。那么自己愿意离娑婆、愿意生净土,就跟佛想摄你去净土的愿合起来了。所以,这样时时地作愿,时时就和佛的本愿相合而得到摄受。再者,发了大心,当作任何功德以后,都合集法界里所有圣凡的善根,随喜之后一致回向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速疾成佛,普度众生,这是净土菩提心。这个心跟阿弥陀佛要普摄一切众生成佛的悲愿充分相合,那当然就得佛力加被。再者,在任何时处都是念佛念西方的话,只要一起这个念,就和佛摄众的心合在一起了,越念联络越深。这样的话,心心念念跟佛相应的缘故,自然为佛所摄,使得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3、不违圣教,随顺佛语而修行
这里的“圣教”,指释迦佛在三经中的教导、十方诸佛吐广长舌相的劝导,以及诸大菩萨祖师造各种论显佛密意的教导。总的来说,由于佛以一切种智的眼,彻见了往生西方的缘起道路,在经教里就完全指示了往生正因,应当如此地起心,如此地作业,如此地回向等等。
那么自身若修三心、五门、四修的话,所谓“三心”是释迦佛在《观经》中的指示,“五念”是天亲菩萨造《往生论》摄集三经的修行要旨,“四修”是保证因缘的无误、纯一、圆满、相续,这样的话,就完全契合佛所见到的真实之道。就像一个人给你指示如何结出果子,那就是种子、水、土、阳光等配合必然生果。同样,自身知道净土上如何建立这些因缘,使得它一个一个不缺少,没有错误,又时时注意保证四修不被违品所夺,那这样的因缘是无误的、圆满的,又没有违品,自然就全数往生。
如果舍掉心专注在净土上精修,而修的是杂业的话,以这种缘起的状况,一百个里面难得有一两个、一千个里面难得有三五个往生。
1、杂缘乱动而失掉正念如果心杂乱在其他缘上,东缘西缘,那么心一下子就跑到净土之外的境缘上了。这样就失掉了净土的正念,在一天当中没有几个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在西方净土上。从因缘的浓度上衡量非常稀薄,而其他方面的力量很大,这样,由于常常没有净土正念的缘故,到时难得往生。
佛的愿是要你出娑婆、生净土,你却不想出、不想生,当然和佛的心愿不相合。佛要你一心投靠他,他好摄受你,就像救水员希望你一心投靠他,手伸向他、配合他,才好抓住你、救你;或者像一个药王,已经成就了名号这种妙药,就是要你不断地吃。这样的话,自己不顺着救度者弥陀的愿,也就是教你一心投靠他,你不投靠;教你专念、专礼、专想等等,使心一直跟他相应,他才好来摄你、加被你,让你出苦海,你却不去专一,世法佛法到处转,东想想西想想,根本没有几念去投靠阿弥陀佛,当然就没法相应,佛也没办法,这样的话就难得往生。
佛彻见了往生的缘起,如果按照佛、菩萨、祖师等的圣教去做,随顺了,那就决定往生。就像一个人教你怎么做饭,随顺那样做决定就出饭,如果不随顺就出不了饭。跟这个道理一模一样,由于没有随顺佛的言教切实地去做,反而相违,只是自己胡乱想一套,东搞搞西搞搞,又没有集聚相应的因缘,那哪里能出现成果呢?就像这样,由于不顺应佛所指示的缘起正道,因缘上不具足、不到量,又有违品,因此没法往生。
本来一念接一念地系在净土上,让它不断掉,这样才能集成一个坚实的力量,就像相续不断地去加热,水才会开一样。然而,自身系念不相续的缘故,因缘上总是热一下、冷一下或者变一下,这样的话,到临终时心力稀薄得很,也难得往生。
念佛、念净土、念出离等的忆念常常间断的缘故,没办法形成一个很大的念力,大量的念头都落在娑婆世界的染污缘里,想求的就是名利享受。像今天的手机网络是极大的杂染缘,心一旦陷入到这种因缘里面,只会高速加重堕落生死和恶趣的业力。临终恐怕一片慞惶,心乱得很,一点都没办法凝聚起念的力量,那当然在这么乱的心当中现不出佛、现不出净土,因此往生率极低。
由于心太杂乱,对于回向发愿,只是念着文字口里溜过去。但要知道,回向最关键的是心,没有殷重真实的心,哪
里会有缘起呢?缘起就在欲上,心没有像前面那样密集、相续、纯一地去修,当然具相的心是出不来的。这样天天就只是表面应付,念过拉倒,实际不是真心想去。这样的话,一百个假顶不了一个真,因此难以往生。
修行上不认真,不能按照标准很纯一地去做,这样的话,就导致不念西方、不念佛、不念清净,那就是念贪嗔痴、念五欲、念以我执为根本的各种颠倒见。在心的缘起上,不念净就是念染,不念佛法僧就是念贪嗔痴,不念极乐就是念娑婆,因此,那一方面的念非常稀薄的缘故,这一方面的念就非常浓重。这样的话,常常都有非常多的贪嗔以及见烦恼来使得净念间断,因此,净业上的浓度是非常差的,这样就导致难以往生。
自身常常做出很颠倒的行为,明明是错了,但是不能承认,不惭愧。做不到及时忏悔的原因,就被罪业所障,到临终罪业抓住了心,难以现出清净的影像,导致无法往生。
不能如子忆母般相续地念着佛,报恩的心很弱,善心很差,这样导致难以感通佛心。连报恩的心都很差,这表示善心的状况太差了。如果是相续不断地修,心念念在佛上,那会加重报恩心、投靠心等等的比例,越修就越深、越重。但是舍开了专修,对佛基本没什么感情,不知道阿弥陀佛有什么恩,那这样的话这是在念什么呢?怎么能跟佛相合呢?就像孩子从来不念母恩,就好像只是个影子在那里,没心的,那怎么会感通?
也就是有轻视、骄慢的心,这是障道的根源,而且,所做的事情常常都跟名利相应。跟名利相应就是现世心,这里面大多数心都是往恶趣里流,不是跟佛和净土相应的善心状态。这就导致心的力量全是往生死、往恶趣里走的,集的力量太强,临终就没办法趣向净土。
这是指贡高我慢,被骄慢障蔽了以后,不能亲近同行的善知识,也就无法得益。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心太高了,低不下来。本来净土的法道要有善知识作为资助,帮着这位行者发展出他的信愿行,摄持着他在净土法道上发展。但是他贡高我慢,一直被骄慢盖覆了心,没办法发起清净依止的心和行为,这在缘起上就得不到助缘。因此,长期以来不能被师长的力量摄持到净土法道中,心离得非常远,他也不晓得怎么进去。这样表面修修,也难以真实地趣入,这导致临终难得往生。
喜欢亲近各种杂乱的缘,障碍了自己,也障碍他人的往生正行。
总而言之,这里说了十二个原因,就是指净土的因缘上不能够如理如量地集聚。成办任何事情都需要因地是正的,也就是质上要正确,量上要圆满,再者违品上要排除障碍。如果因缘上既无误,又能圆满地集聚,又没有障品的话,那决定得果。这十二种状况,就是因缘上不能够无误、圆满,反面障缘的数量多、强度大,这导致往生的几率非常小。
所谓的专修,就是非常注意因缘上要无误,因缘上要圆满,又要排除障品。由于他在因缘上完全把握住了的原因,与佛充分相应,因此往生率是百分之百;而杂修的情况,连百分之一、百分之二都很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