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讲背逆因果律,肆意造恶的后世果报。
邪见是造恶的根源,从中会不断地产生各种非理邪行,在识田里熏入恶业种子。到它成熟时,自然受生在三恶趣里,出现极其惨烈难忍的痛苦境界,发生各种苦受。邪见没有破除,造恶的机制就无法停止,未来恶趣的苦果也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一旦堕落恶趣,就很难从中解脱,会长劫沉陷在暗无天日的苦海里。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人都有很大的灵性,它能让人在善趣的基础上,逐渐上升,开发出本性的力量。但是,造恶多了,灵性就被破坏了,这样一旦散裂,堕入恶趣,就很难再聚拢,重新恢复人身。就像很多公案里讲的那样,一个人原本是过去佛时代的修行人,或者是三藏法师,后来因为一念之差,造罪而堕落恶趣,沉溺的时间都要以劫来计算。有些甚至千佛出世都无法度脱。
所以,世尊一再痛切地教诫我们,不能造恶业。一旦走错了路,被邪见左右,将来自然会有三恶趣里无量大苦的折磨和恼乱,辗转不断地沉沦,越陷越深。因为受苦的时候还会起烦恼,还要造罪,还要堕落,它是恶性循环,很难了结,就像前面讲炮烙地狱时所说的那样。所以古德说:“三途一报五千劫”,一旦失掉人身,进入三恶趣,按一般情况来看,都是以五千劫来算的。这就导致世世累劫没有超出的日子,很难解脱,所受的痛苦折磨没办法用语言形容。所以,每个人都要格外地慎重,不要再做毁灭自己的傻事了。
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这就是第五大恶,五痛五烧,是如此的困苦辛劳。
“勤”,是指昼夜不断地被痛苦折磨,一直忍受着剧苦的煎熬,连一刹那安心休息的机会也没有。想一想,过去在人间那么安乐自在,有很多闲暇时光,身心安稳,然而那时没好好把握,放纵身心造恶,结果被关进了恶趣的牢狱,必须天天接受惩罚,为着业债而服苦役。就像大火不断地焚烧着人身,不知哪时才能熄灭。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如果了解了因果律的严厉,知道一切祸患的源头是自己的恶心,就会“一心制意,端身正念”,一直战战兢兢地制伏内在的邪心恶念。端正一切行为,无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不邪僻。一直有警觉、防护的心,不忘失正法。
而且,要“言行相副,所作至诚”, 做的跟说的完全符合,不是口里说的好听,行为特别恶劣,或者说的很大,做的很小。也就是无论做什么,都出于至诚的心,不夹杂半点虚伪。
“至诚”的涵义就是下面这一句——“所语如语,心口不转”,说出来的话跟心里的想法一样,也就是心口如一,表里一致。
“心口转”(“转”,是改变),指心里是一种想法,从口里说出来就变成了其他。“心口不转”,是一种直心的相,没有弯曲,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按广义来理解,“所语”,不单指说话,还包括态度、行为等所有外在的表现。这一切都不虚伪假装,不是为着某种目的,特意表现出谄媚、奉承等,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做。如果不认为那个东西好,还故意为了讨好别人说好;心里明明不喜欢,偏要装出一副喜欢的样子,这些都是不正直。
一切行为的根源是自心,心端直了,三业自然真实,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像《维摩诘经》所说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才能到达涅槃果地。心一旦落在虚伪当中,就没有任何修道可言了。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独”是唯一),唯一在真实中做身口意的善行,唯一在真实中制止身口意的恶业,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不为众恶”,不善三业必须从真实心中舍,而不是杂毒虚假的状况。也就是真正要发起断恶的心,真心舍掉过去的恶行。比如,过去用这个身做杀生、盗窃、邪淫的事,现在忏悔、改过,在真实心中,把这些恶行舍掉。或者,过去用口说了很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现在觉得确实卑劣,真心舍弃各种口恶。然后,认识到贪嗔邪见是无量过患的根源,害自害他,所以真正下决心,把意恶断除。不这么做的话,心里没有舍掉恶法,外在装出一副断恶的样子,看上去表现很好,实际都落在虚诳、伪饰当中,就成了杂毒的伪善。
“独作诸善”,在真实心中行持一切善业,起善念、说善语、做善事。发现自己哪种善法没有实行,就从现在起,在真实心中去做到它。这都必须是实行,而不是空说。比如,在世间善方面,认识到五常八德是做人的基础,这就要把仁、义、礼、智、信,一项一项地真正实行起来,对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样一样地补全。进一步还要修出世间善,比如出离心、菩提心、六度等等,也要在真实心中尽力来做。
能这样真心地改过迁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才真正走上了安乐之路,才是真正的自救。他的结果就是“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从此真正度脱苦海。由于截断了过去的恶业之流,行持人天善道,就度脱了恶趣苦海;在这个基础上信愿念佛,修出世善道,就能升到胜妙净土,度脱三界苦海。换言之,以善行的力量,方方面面都会得到优厚的回报。无论是身心、环境、寿命等等,一切安乐美好的果报自然现前,最终超出轮回,得到涅槃果位。
这就是第五大善。
以上世尊为我们详细地开示了善恶因果的状况。“观经三福”里说的“深信因果”,正是这个内涵。我们知道,深信因果是发起一切白法的根本,然而世人愚痴,不重视因果,甚至极其狂妄,否认因果,所以佛在经中反复地教诲。吴译本中说:凡是想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人,纵然不能以大精进,修禅定、持经戒等,也要以做善法为主。所以,凡是修净业的人,都应当随分随力地行持善法。
有些人认为,行善只是人天乘的修法。对此不屑一顾,非常轻视。
其实,懂得圆教理趣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圆的,人天乘就是一佛乘,一切无不是本性的妙用。唐朝有一位鸟窠禅师,弟子问:如何是和尚佛法?禅师拈起身上的布毛(布上的绒毛)一吹,弟子当时就开悟了。后来白居易也来到山里,向鸟窠禅师问道。他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开示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话三岁小孩也能说。禅师说:三岁孩儿虽能说,八十老翁行不得。
一般人看来,吹布毛很奇特,它是深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话,非常浅,在他眼里有深浅之别。但鸟窠禅师知道,吹布毛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完全平等,无二无别,并没有一高一低、一深一浅的差别。一切断恶行善无不是佛性的起用,哪里能轻视呢?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地断恶行善。
另外,世尊还详细讲明了浊世的恶苦,讲到五恶的业相,以及五痛五烧的果报。这些看似是在说事相,实际是圆显一心。意思是说,任何处都是自心所现,自心随缘起用,随着迷染缘就变现出各种恶苦的果相。所指示的正是心秽土秽、心恶趣恶的道理。而且,净土的教法以欣厌为根本,只有厌此欣彼,才能横截娑婆,直生极乐。所以,经中在详细说明净土的功德庄严后,又开示了秽土苦难浊恶的现象,来使人生起欣厌之心,而舍弃娑婆,往生极乐。
《弥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之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之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蕅益大师说,娑婆是自心所感的秽土现相,自心落在杂秽当中,这种状况应该舍离;极乐是自心所感的清净妙相,对于自心的清净应该欣求。对于杂秽,下至一丝毫的迷乱,都要舍掉,这样舍到究竟才算彻底;对于清净需要取到究竟,乃至没有彻证到自心本净的实相,都还需要进取。
“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今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非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所以四明大师在《妙宗钞》中说:“取舍到了极处,跟不取不舍也不是两个,已经合辙,完全成了一个。”如果不从事相上作取舍,只是崇尚不取不舍,就堕入了执理废事的歧途。既然废弃了事,理上也就不圆。如果能了达全事即理,这样的话,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无不是法界,这才能真正事理圆融,契合中道。
以下是世尊总结五恶五善,劝诫我们断恶修善。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
佛告诉弥勒菩萨:就像我跟你们讲的那样,世人造作五恶,长劫受诸苦恼,没有休息。从五恶出生五痛五烧,不断地产生后后的苦报,很难止息。(“展转”,现代用作“辗转”,指重复、多次。)
因果现相贯穿三世,极其漫长。就像有些植物,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后,自然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它的繁衍能力很强,到了第二年,还会继续开花、结果等,这样生而又生,辗转不断地出生花果,连绵不绝。有情的因果现象,比这更加明显、漫长、深重。
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由于没有因果正见,放纵烦恼,造作的都是损人利己、满足私欲的各种恶行,从不修习安乐根本的善法,这样的人,自然要被业力所牵,堕入恶趣深渊。
像这样,日夜不断地在识田里播下了恶行种子,心很快就被恶业蒙蔽,变得非常混乱,在即生中就已经出现了花报。
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
由于被恶业现行的力量所干扰,现世身心就失去了清净平和,气脉等方方面面都发生混乱。身体的五脏六腑、气血运行都失去了平衡,出现各种病相。而且情绪低落,十分脆弱,常常处在焦虑不安、紧张抑郁的状况中。还会经常遇到各种灾难、横祸,方方面面都不顺利。
这样,白天受着病苦、灾难以及各种内心忧苦的摧残,夜晚也睡不安稳,噩梦连连。由于罪恶力的召感,日日夜夜饱受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好好活,却没办法摆脱这种状况;想一死了之,但业力没消完,想死也死不了。就这样,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内心极度绝望。别人看到他的状况,就知道因果丝毫不爽,从而生起戒慎恐惧之心。
不仅如此,死后还有更为深重漫长的痛苦。
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
等到命数已尽,寿暖识三法舍离,那时生前所造的业跟随着神识,把人带到三恶趣中,变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痛苦果报,无量无数。“苦毒”,是说造恶就好像服毒,毒素一旦进入机体,迟早会带来剧苦。同样,恶业种子一经熏入识田,到临终时,就要开始发作,变现出后世各种难忍的大苦。
自相燋然。
(“燋”,是烧灼。)那时,内在的业火会直接焚毁他的身心。
“自相”,是说并非外在的上帝、真主作惩罚,阎罗王来制裁,也不是他人妄加损害,唯一是自内的恶业种子成熟,而变现出巨大的苦报。换言之,造业时的心处于哪种状况,一如那时的心相,成熟时就变现出相应的果相来。
生前违背良心,损害别人,业报成熟时就会反弹回来,摧毁自己的身心。譬如,一个人曾经伤害、残杀众生,业力作用到他身上时,就要感受千刀万剐的痛苦。或者,过去掠夺他人的财富,在受到业力的制裁时,就要做牛做马,用无量的辛劳来还债。再者,如果生前悭吝小气、一毛不拔,业力会在他身上制造出得不到饮食、受用的苦,千万年也听不到水的名称,无论到哪里乞讨,都只有被拒绝的份。可见,天理公平,铁面无私,绝不会有任何偏私袒护,也不会出现任何差错紊乱,决定按规矩办事。
至其久后,共作怨结。
这是讲造恶所感的后续果报。
以杀生业为例。经过漫长的时劫才从恶趣超出,转生人间。由于受着余业势力的牵制,这时还会陷入曾经的恶习,继续造作杀业。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去生不断串习杀业的缘故,以那种造作的势力,使得人没办法控制自己,还会陷入曾经的恶行,继续杀生。这样,又跟众生结怨,今生我杀你,来世你杀我,之后我又翻本,这样翻来覆去,彼此结下的怨仇越来越坚固,始终无法了结。
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从小微起,遂成大恶”,业都是由心造的,由于一念妄动,身口意就开始行动,由于不懂得及时制止,结果愈演愈烈,从最初的一念邪分别,最终发展成极大的罪恶。
可见,恶习的毒素一旦入心,就会辗转不断地蔓延、增长、扩张。自心上有了污点就很难恢复,恶的力量会不断地在心中缠绕,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造恶当中,很难摆脱。所以,在因上一定要谨慎,恶习刚一现起就要制止,不能让它发展。不然的话,它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得越来越严重。所谓“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一件如秋毫般微小的事情,发展起来可以形成震动泰山的结果。就像现在的很多人,最初心地还算洁白,但后来不学好,受恶友、邪法的影响,稍一放纵烦恼,赌博、吸毒、邪淫等等,结果一下子沉沦下去,再也无法回头。再比如,大家熟悉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典故,偷盗的人,最初只是偷一根针,但没能及时制止的缘故,后来发展成偷金偷银,甚至打家劫舍,谋财害命。所以,自己必须下决心,做个了断,不再支持它,把它彻底地消除,这样才可能从根解决恶趣的流转。
“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总的来说,世人之所以会落入到五恶,五痛五烧的悲剧里,都是因为贪著财富和情欲。由于内心一直想着怎么得到财色,就使得人发动身口意,造下各种恶行。而且,不肯利益他人的缘故,安乐之道就无法展开。只有见到利人就是利己,走出狭隘、自私的圈子,才能扩展自己的善心、善德,修持善法。
“痴欲所迫,随心思想”,因为不了知五欲虚幻,为了求得五欲来满足自我,被这个愚痴心所逼迫,就发起了欲求,一心想要得到。随后心中就现起了机巧、谋取、占有等的各种邪思妄想。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想得到的话,就会起竞争;已经有了,还想得更多更好;求不到的时候,就会辗转反侧、忧愁不安等等。像这样,源于最初的一念痴欲,发生了后面一系列的思虑妄想。
“烦恼结缚,无有解已”,经过多次的串习,烦恼变得非常坚固,就好像打了一个牢固的结一样,没办法解开。人一旦陷在这种妄动当中,就没办法看到真相,不得不随着烦恼转,成了烦恼的奴隶。这样,自身的罪业越来越重,福德越来越薄,内心很难产生觉悟,外在也没有善友、正法的因缘,以至于根本没有解脱的时候。
“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内心非常自私,只想着自己得更多、更好、更舒服,丝毫不顾及他人。每当发现有利可图,马上就去竞争,不甘落后。从未省察到这么做是非常大的罪恶。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由于过去修了一点善法,这一世得到荣华富贵,当时春风得意,有很大的荣耀、享受,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现相。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如果内心不能忍辱,不能孜孜行善,培植福德,过去的资本一旦吃光,消不了多久,他的威势就随之磨灭,再没有过去的富贵、权势、荣耀了。
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弛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这是世尊对造恶之人长劫受苦的感叹。
所谓“吃苦了苦,享福消福”,人世间都是倚伏相承,苦乐相伴的,所以,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得意的时候不能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气。然而人们在享福的时候总是得意忘形,不懂得继续修福,反而造了很多恶业,一旦过去的福报消尽,灾难必然要降临。那时,“身坐劳苦,久后大剧”,整个人都因此而陷在恶报的劳苦中,往后还会发展出极其剧烈难忍的大苦。
“天道弛张,自然纠举”(“天道”,指因果律,“弛”,是放松,“张”,是张开,“自然”,是说这是法尔如是的规则,“纠举”,是督查举发),因果法则遍布一切时处,凡是举心动念,有身口意的造作,就必然落在因果当中。而且,它明察秋毫,绝对按时、按规矩对罪人作揭发、审判。任何人造恶都逃不过天理,所造的业一旦成熟,无论在哪里,果报都会立即显现在他身上。
“纲维罗网,上下相应”,(“纲维”,是大纲、要领,指法度;“罗网”,指法网。)意思是,因果律的法网遍布整个世间,无论尊卑、男女,任何人都处在因果法网当中。凡是举心动念,无不受因果律的支配,没有一个例外,所以,罪业无论大小,都毫不漏脱。
世人生前无所畏惧地大造恶业,然而一旦业报成熟,那时“茕茕忪忪,当入其中”。(“茕茕”,是孤苦、无依无靠的样子,“忪忪”,形容人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由于没有救护处、依靠处,内心非常恐惧害怕,只能接受天网的制裁,随恶业陷入苦果当中。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佛说这是非常哀痛、伤叹,让人怜悯的事。古往今来,无量的世人都是这样肆意造恶,被绑缚在因果的罗网里,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业报的惩罚。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对弥勒菩萨说:世间众生普遍陷入业的苦海中,对于他们,佛全都悲悯救拔。以自己的威神力量,摧灭众生心中的各种恶业,使得他们都改恶从善,走到安乐自救的路上来。
“弃捐所思,奉持经戒”,指舍弃过去的种种邪思妄想和不正的言语行为。业以思心所为体,所以,要把各种不正、不良,与安乐之道相背的邪思,譬如贪得心、竞争心、显示心、自私心、残忍心、淫欲心等全部舍掉,要在思想深处改造。也就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对于过去造的各种恶行,自己深感惭愧、追悔,破除它的功能,发誓将来决不再造,从此奉持净戒。要这样洗心革面,改往修来。
“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而且深信因果、受持十善,开始行持道法。对此不违背、不忘失,最终都能超出轮回,得到涅槃。
总之,世尊为了救护天下沦落在苦海里的众生,首先宣说了暂时增上生的善法,使得人们深信因果,断恶行善,得到人天善趣的安乐。在此基础上,行持出世间决定胜的解脱正道,就能超出生死,得到寂静涅槃的果位。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佛说:你和一切人天众生,以及后世的人民,已经得到了佛语的教导,应当反复思维涵泳,铭刻于心。如果能秉持佛的经法,在浊世里,心地很正,行为也端正,不做任何邪恶的事。这样,主上以身作则,无论是言语行为,处处都利益他人,秉持清净善行,给世人作楷模,以他的道德力量,就能领导教化自己的下属。大家彼此之间互相提醒、教诫,各自都要身心端正,持住正法。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至少也要持法的一分,不能违背正法而行。尽量按照法的标准来做,这样一直执持,不令失坏,就叫做“端守”。
而且,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贤圣,都要生起崇敬、尊重之心,见贤思齐,恭敬仰慕,这样内心自然趋于贤善。对于一切邪恶都不随喜、不崇尚,对于一切善行都要护持,然后把善心扩展成仁慈、博爱之心,行持广泛的利他之行。对于世尊的教诲,内心不敢违背、辜负。要常常想:世尊教导我这样做,我一定要努力奉行,不能违背世尊的话。比如在本经里,佛一再说了因果之道,劝我们改恶向善,如果我听后还是执迷不悟,违逆世尊的心来做,那就不是佛弟子了。
在生之时,应当有长远的考虑。轮回就像客店,我们只是暂时寄居在这里,这并不是安身立命之处。所以,不能被暂时世间快乐的假相所迷惑,像是事业、名誉、亲子之情、夫妻恩情等等,这些都是梦幻泡影,都不究竟。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终究要落得一场空,必定转为更深的忧苦。就要想到,自己临命终时,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去。这样一心向往净土,全力地修集往生资粮。要下定决心,这一生就度脱轮回,断除生死恶法的根本,离开三恶趣无量忧怖苦痛的路,在世间尽量修集善行,作为往生、解脱的资粮。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世尊教导佛弟子说:你们要在这个时代、环境里,广泛地种植功德善根,普遍地布施恩惠,不要违反法道上的禁令(指戒律)。在这个困顿的时代,各种内外违缘像狂风暴雨般密集,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或者各种的干扰因缘,身心的忧苦等等,这时一定要忍辱精进。对于各种怨害,身心的劳累、辛苦,或者求法时的种种苦行,都应当以忍辱的力量来保持精进。心专注一缘,时时保持觉照的智慧。在生活中行持六度。
“布恩施惠”(“布”,是广布,“施”,是给予),要不断地奉献,把利益奉献给别人,不能一味地索取。有财富,就去接济穷苦;有医药,可以救治病苦;有智慧,就要布施别人智慧;有心力,就布施给别人无畏。像这样,处处关怀、照顾,利益众生。
“勿犯道禁”,不能违反法道上的禁戒,凡是遮止,不能做的,就不去做;凡是应行持的,就随分随力地行持。
“忍辱精进”,无论遇到任何境缘,都要保持安忍。不能在遭受违缘、障碍,或者身心不适悦的时候就大发嗔恚,那样会破坏过去修集的功德善根。而且要昼夜精进。
“一心智慧”,之后一心安住一缘,不散乱在各种虚幻的假相里。同时心里常常觉照不迷失。
不但是自修,而且要使得佛法辗转地传入到他人心中。这样的话,自身上要有德行,一切世出世间利乐的本源就是善心,这也是一切正法的心要,所以要立起自己贤善的德行。而且要诚意正心,不起邪念。并且洗净自己的心,处在清净无染当中。能这样行持一日一夜,胜过了在无量寿国土行善百年。
世尊在这里勉励我们,要知难而进,勇往直前。既然现在内外因缘具足,就应该善用人身,趁着有限的时光,每天精勤行善。就像农民每天辛勤耕耘,商人经商求财那样,不要荒废光阴,虚度人生。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行善一昼夜,胜过在极乐行善百年呢?在阿弥陀佛的国土里,人们不必造作,衣食受用自然出现。而且,无论触到什么境缘,都能令善行增长,处处都能积累善根,没有丝毫会引生烦恼、造罪的恶缘。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
在娑婆世界修善法十天十夜,胜过在很多他方国土里行善一千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方佛国行善的人多,造恶的人少,由于大众共同行善,就感得福报受用自然现前,没有让人造恶的地方。唯独娑婆世界非常污浊,举世造恶,处处充满了恶行、恶相。在这个世界生存非常艰难,没有自然的福报,人们必须辛勤劳作才能维生。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常常互相欺骗。而且都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从早到晚,一直为衣食而操劳奔忙。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心里也是不断地起妄念,劳苦不堪。
人们都在造恶,就像在喝毒一样,不断地制造苦因。心里充满了贪、嗔、邪见,骄狂、淫欲、嫉妒、竞争、阴谋、欺诈,贪得无厌、无义无礼、骄横跋扈、我慢自大、放纵身心等的各种恶念此起彼伏。说出来的不是废话就是假话,或者是污秽不堪的脏话,或者挑拨离间等等,很少有真诚正直的语言。所做的都是伤害、侵略、诈取、贪淫等的恶行。人们陷在各种烦恼恶行当中,很难有一刻的安宁。
可见,如果在浊世万众造恶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自己的道行,那他的力量确实非常大,所以超过在清净佛国修行百年。
有人问:在秽土修行既然这么殊胜,那在这里修就好了,何必发愿求生净土呢?
朝鲜大德憬兴法师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之所以在此世界行善一日,胜过西方修行百年,是因为此方修行难成。因为在这里修行困难,所以显得可贵。(譬如,清净山林里没有任何染污的声色,保持内心清净并不困难。但如果处在淫声美色中,还能保持内心清净,那就非常难了。因为难行,所以能行持一点,就有很大功德。)
至于要求生西方佛国,是因为在那里能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在西方无时不修,而在此方修善的时间很少,所以这并不相违。(从一时之间能起善行来讲,在此方修行功德大,但从起善心的次数来看,在这个世界,多少天里都很难发起一念善心,然而在极乐世界,刹那刹那都起善心。这样一比较,我们还是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思考题:
1、学了五恶五痛五烧和五善的教法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简单做个总结。
2、“从小微起,遂成大恶”,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该怎么做?
3、对于世尊的教诫,我们应如何勉励自心来奉行?
4、为什么在娑婆行善一日,胜过在极乐修善百年?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求生极乐,在这里修行不是更好吗?对此你怎么认为?